Ⅰ 《送别》
在送别中学会珍惜。
学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别》,如小米老师所说:“曲风悦耳动人,简单易上手”,更主要的是,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挚爱,熟谙于心。
《送别》
谱曲:J·P·奥德韦 编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曲调取自J·P·奥德韦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音乐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民国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的《送别》,是对挚友许幻园的离别之情。李叔同与许幻园在革命之后宣扬民权思想,一度成为社会改革潮中的先锋人物。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称帝,社会急剧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欲赴京讨回公道,离别时刻,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下此歌送别许幻园。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送别》这首歌曲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80年代,《送别》作为主题曲出现在林海音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最近,在某论坛上看到有人评论《送别》写得十分平凡,只是一些意象的简单堆砌。我深不以为然。
这首歌小时候听来确实平常无奇。词中的长亭、古道、芳草等等都是极其平实的物件,好比我们和人交往时“只道是寻常”,但一旦那人离去,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别的意义。随着年岁推移,总会在遇到别离的某个时刻,脑海浮现“长亭外,古道边…天之涯,地之角”,从前无关紧要的某些东西,感觉被牵引过来,重新产生了关联。
也许,可以认为,歌词并非写得有多精彩,而是歌词营造的淡然深远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鸣,如兰亭集序里“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首歌延伸了众多个体生命的时长,又被称为民国群体的时代记忆。从个人与友人的离别逐渐放大到对世界之极的距离感、对即逝的事物的悲怆感。就如古诗中经典的借物喻情,歌曲以景象引发共情,继而不断巡回传唱,仿佛向世间述说着万物都有离去的那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多次提到“送别”,年幼的英子,经历了宋妈、爸爸、秀贞的生离死别。但同时,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过的感悟。想想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无论是短暂交集的陌生人、还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或是陪伴成长的长者、至亲,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送别,甚至是永别。交集的时间长短、送别的早晚有不同,但那一种苦楚和无常却是同样的刻骨铭心、久久难忘。
送别说不上是从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须代价,但却算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送别后有感慨,还会有怀念,在遗憾中,我们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当下的美好。
Ⅱ 电影中有哪些经典的离别、分手时的画面
《返老还童》,主人公慢慢变成婴孩,忘记一切。这是她在他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夕,最后一次以爱人的身份,弯腰亲吻早已懵懂的他。
Ⅲ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3)送别的电影免费观看扩展阅读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Ⅳ 求弘一法师《送别》最完整的版本
一、丰子恺版
李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可能是编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棚乱昌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二、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电影《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陪戚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三、陈哲甫增续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四、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链扒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五、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Ⅳ 大陆有哪些经典的剧情片值得一看
大陆比较经典的剧情片,就不得不说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了--《我不是药神》
导演吴贻弓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导演。郑振瑶则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电影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那首李叔同作词的《送别》,也是自电影《城南旧事》起盛行,电影的《城南旧事》与《送别》是不能分离的,无论从主题或是画面摄影上。这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里,真正能感怀别离的,莫过于逐渐告别青春而成长的学子,最美好的青春与天真渐行渐远,带着淡的哀愁,与童年作别,带着浅的忧伤,与青春作别。
Ⅵ 求电影中难舍难分(告别离别)的电影片段!!!
《分手男女》 在重复了多次争吵后,不搭调的情侣布鲁克和盖瑞终于决定分手。可心中愤愤不平的两人都不愿搬出曾经共有的公寓,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住在同一屋檐下。完全看不顺眼的两人开始互不相让、争风吃醋、互相拆台、各出奇招,一场场闹剧过后,他们才发现不能没有对方…
Ⅶ 找一部电影 或电视剧 里面的插曲有《送别》 就是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你要找的应该是《城南并桐誉旧事》
该影片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2年。影片讲述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垣颓院、残阳驼铃、闹市僻巷等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轮侍,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让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本片荣膺中国电影金鸡奖最绝段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Ⅷ 给我一个[送别]的简介,要快哦~
送别 歌曲介绍 李叔同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锋链首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以下由Van添加> 一、丰子恺版 李唤键叔同《送别》手迹似未留存。《送别》最初发表版本见于裘梦痕、丰子恺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者填词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有人说此书在1921年出版,是错误的。此书的歌词字体不是标准印刷体,而是手写体。书写之人可能是编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丰子恺(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与李叔同关系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后,二人来往也十分密切。根据丰子恺年谱,1927年秋李叔同还曾在丰子恺家中小住。丰子恺曾向人推荐,李叔同的“作曲和作歌,读者可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窥见”。因此,这个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 丰子恺版在传播过程中,曾发生个别错讹。“一觚浊酒”之“觚”,有“瓢”、“壶”、“杯”、“樽”等几种误植。“觚”与“瓢”字形相近,可能在传抄过程中被错认。但“觚”为古人盛酒的器具,“瓢”为农人从水缸舀水或者从面缸取面的器具,岂能混淆和替代。“壶”与“觚”(音孤)音接近,“觚”变为“壶”,当是传唱过程中听差所致。而“杯”、“樽”之讹传,传唱者记忆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林海音版 台湾女作家在其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中两次提到《送别》这首歌。她记录的《送别》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林海音版和丰子银数恺版差别较大。有人认为这是林海音记忆错误或者对原词记忆不全,以杜撰填充。对此说法我不以为然。以林海音对童年往事的记忆能力,她断不会忘记她一生都非常喜爱的《送别》这首歌的歌词。我以为,林海音版的《送别》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它曾经作为林海音在北京读书的那所小学在毕业典礼唱的仪式歌曲。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把它称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我想是这样的,那所小学采用《送别》作为“欢送毕业同学离别歌”,但鉴于李叔同原词中“一觚浊酒尽余欢”等句不适合儿童唱,就加以修改了。我只对“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中的“来”字有所怀疑,从意思上说此处用“还”似更为贴切,也避免和后面的“来”重复。而网上传抄本,也确有将“问君此去几时来”写为“问君此去几时还”的。 三、电影《城南旧事》版 电影《城南旧事》对《送别》的使用,并没有被林海音版所限。它实际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合二为一,但又有个别差异。影片在出现《送别》一歌时,没有字幕,我记录的两段歌词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这个版本,文字上的最大特点是把丰子恺版和林海音版中的“地之角”变为“海之角”,不知是否有所依据。另外,“尽余欢”一句,我反复听,确定唱的是“瓢”。由于电影具有特别的传播力,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这个版本的《送别》传播最广。但不能不说,这个版本并不好。 三、陈哲甫增续版 可能是因为《送别》比较短小,所以在其流行后有人续填歌词。而有的续词随原词一起传播,时间一长,被人误当作李叔同《送别》的第二段。最著名者当属陈哲甫续词。 陈哲甫(1867~1948),天津人。1903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北师大前身)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贫儿院院长等职。1928年后居天津。陈哲甫与李叔同相识,并可能和李叔同有亲戚关系。他写的《送别》续词收入杜庭修所编《仁声歌集》中。该歌集1932年12月由仁声印书局出版。《仁声歌集》将陈哲甫的续词和李叔同的原词同刊在《送别》歌中,形成《送别》的演绎版。全词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续词中“此情谁与语”,也有写为“此情与谁语”的。两者都通,但孰是孰非,有待见过《仁声歌集》原书者指正。还有人误以为是“此情谁与予”。另外,有些文章将“把袂牵衣”写为“把裤牵衣”、“把袖牵衣”,显然不对。 陈哲甫的续词也不坏,但似乎写的是男女分别、儿女情肠,不如李叔同原词意义宽广。 四、佚名续增版 《送别》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韶光逝,留无计,今日却分袂。 骊歌一曲送别离,相顾却依依。 聚虽好,别离悲,世事堪玩味。 来日后会相予期,去去莫迟疑。 有不少人说第二段也是李叔同所作,但没有人提供原始证据。我分析,这也是一个续作。这段词突改第一段词意象联想、情景结合的风格,对光阴易逝、悲欢离合发表议论,味同嚼蜡,所作议论实际上是对第一段意思的重复,没有新意。作为歌词,它也不上口,几乎无法歌唱。因而我判断它不是李叔同手笔。从根本上说,《送别》原词内容完整,有始有终,根本就不需要第二段歌词。即使李叔同真的写了第二段歌词,那也是续貂之为。 这个版本的《送别》似乎是从港台传来。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份“台中市立国中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成绩考查一年级国文科”试卷,将它作为阅读测验题。香港也有文章认为它是李叔同《送别》全词。 五、丰子恺家庭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以上由Van添加> 李叔同 的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Ⅸ 离别主题的电影
电影后会无期
Ⅹ 周润发吴倩莲火车站送别是什么电影
周润发吴倩莲火车站送别叫《花旗少林》。
《花旗少林》是由刘镇伟执导,刘镇伟和谷德昭编剧,周润发、吴倩莲、秦汉等领衔主演的带奇幻色彩的动作爱情片。影片讲述了当代高手阿正和有特异功能的女孩小菁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于1994年1月29日年在中国香港上映。
花旗少林剧情简介:
本片是带有浪漫气息的惊险奇情动作片,构思颇有新意,部分场面亦发挥出想像力,但整体上的执行仍不脱避重就轻之弊。男女主角周润发与吴倩莲在片中产生了相当好的化学作用,秦汉首度尝试反派角色也表现不俗。
影片描述美籍华人张正奉中央情报局之命,前往中国大陆协助护送一件国宝赴美。他在武林圣地少林寺等候消息期间,跟少林寺方丈空智大师和七岁小和尚清淳产生了友谊,但也有文化差距与生活习惯的冲突。
更令张正感到意外的,原来所谓的宝物是身怀特异功能的少女小菁,两人在揭破惊天阴谋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段浪漫情缘。编导刘镇伟以比较清新的手法来处理此片,在爱情与动作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其中尤以周背着吴走过纷飞白雪的一幕最有味道。
这是一部带有浪漫气息的惊险奇情动作片。本片中,导演刘镇伟“笑中带泪”的风格趋于成熟,一个当代高手和一个有特异功能的女孩之间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武学肃穆之地少林,时正是北国的冬天。
电影穿插了不少典型的刘镇伟式笑话,在寒气袭人的季节里,让人温暖。难忘的两个场景:女孩使出特异功能,带着心上人在雪中的树林御风飞行,手碰落了松树上的一片积雪,宛如一个童年的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花旗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