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颛臾是什么意思
颛臾的意思介绍如下:
(1)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2)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此所谓祸起萧墙之出处,却是道尽了大唐目下之窘野吵境。
(3) 即使是发生过血腥的战争,也不过是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4)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国是东夷文化的主要传承国。颛臾国位于今山东省的风姓古国,春秋时期,颛臾为鲁国封疆内的附庸国。颛臾在鲁国世族季孙氏的封邑费的附近,位于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
颛基本字义:
1、愚昧:颛蒙(愚昧无知)。
2、善良:颛民(善良的百姓)。
3、〔颛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4、同“专”。
拼音zhuān,注音ㄓㄨㄢ。
部首页部,部外笔画9画,总笔画15画。
五笔MDMM,仓颉UBMBO,郑码LLGG,四角21282。
结构左右,电码7348,区位8207,统一码989B。
笔顺丨フ丨一ノ丨フ丨丨一ノ丨フノ丶。
Ⅱ 颛臾王中熊睿扮演者
颛臾王中熊睿扮演亏虚者孙云。《颛臾王》是由夏文旁拦烨、啸杨执导,啸杨销启燃编剧,冯浩、洪紫婷、赵东柏、周子琪主演的传记历史古装剧。于2019年1月1日上映。
Ⅲ 颛臾的释义
颛臾(zhuān yú),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
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培备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宋神宗封颛臾为“灵显潜应侯”,徽宗加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并将原颛臾国祭祀蒙山的主祭处蒙祠改称颛臾王庙以祭颛臾。明弘治年间,因相传颛臾王墓在蒙阴,此地颛臾王庙香火日渐冷落。
《论语》记述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配敬毁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稿渣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人家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Ⅳ 有什么电影是三个字,最后一个是王
《蒙古王》
《阿育王》
《魔战王》
《蝎子王》
《匈奴王》
《李尔王》
《海贼王》
Ⅳ 有去过山东蒙山的吗能不能介绍一下值得去看看吗!谢谢
分类: 交通/旅游
解析: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的一个分支,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5%, 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东方养生长寿圣地。其主峰龟蒙顶位于平邑县境内,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因其酷似一巨大神龟伏卧于云端天际而得名,它与泰山遥遥相望,被誉为“岱宗之亚”。蒙山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众多,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被古人视为“华夏神山,天下大宗”。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就封人类始祖伏羲太昊的后代颛臾王在此建立了颛臾国。老一辈革命家 *** 、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东 路 导 游 词
(一)万寿宫
这里是攀登龟蒙顶的起点,前面的这片建筑群称为万寿宫,它最早为颛臾王祭祀蒙山的场所,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蒙祠。宋雍熙年间改祀颛臾王,俗称颛臾王庙。宋神宗年间,守庙高士贾成笃信道教,广收门徒,香火甚盛。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徽宗诏见贾成, 赐以“紫衣象笏”,仍归道观,是时,蒙祠改称“玉虚观”,主祀玉皇。明朝改称万寿宫,并一直沿用至今,清康熙年间最盛,庙地达4000余亩,道众达300多人。 现存玉皇殿、观音殿等建筑。玉皇殿前有一大型奇石,嶙峋古拙“形如山峰”,称“蒙山祠石”,宋人镌“玉华峰”三字于其上,此石已被宋代金石名家赵明诚收入《金石录》书中。
附:
1、有关史料
(1)“任、宿、须句、颛臾”风姓, 为春秋时的东方四小国。颛臾国故城遗址就在万寿宫附近的固城村,城址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
(2)位于万寿宫附近的柘沟村, 曾是 *** 山东省委机关驻地。1938年3月3日,时任省委书记的黎玉及赵杰、程照轩等带领 *** 山东省委机关进驻万寿宫。现在尚存黎玉 等住过的房屋。
(3)1940年11月22日,日军田中联队400余人及刘桂堂匪部千余人侵占武安,企图修筑“环蒙公路”,封锁蒙山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四团包围敌人,经两天一夜激战,打退敌人数次增援,歼敌300余人。
2、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中曾记述了春秋鲁国大夫季孙氏欲伐 颛臾而引起孔子师徒辩论的故事。当时担任季氏家臣的冉 有、季路将季孙氏欲伐颛臾的事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认为他俩不去劝阻季孙氏是一种过失。冉有说:“颛臾固而 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驳斥说,你们两人“相夫子而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 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这就是成语“祸起萧墙”的出处。文中 提到的颛臾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昊后裔所建,其都城就在万寿宫附近的固城村,现仍存颛臾滑键国旧城墙遗址。
3、药王传奇
药王姓甚名谁,无从可考,但在当地百姓中,他的故事广为流传,万寿宫附近原有药王殿一座。据说药王头上长有两角,他什么药草都敢尝,一旦吃到毒草,只需摇一下角就没事了。他一生中吃了无数毒草、毒蛇、毒虫都平安无事,然而“一代药王”却竖码被一种红色千脚虫药死,连摇角也不灵了。
药王有生之年,行医乡里,医治病痛,在百姓中威望极高。他死后,人们为了信纤巧纪念他的德行,修建了药王殿以祭祀这位“民间神医”。(注:它处药王殿多祀药王孙思邈)
4、剑池
万寿宫东北约4公里处,有一池名曰:“剑池”, 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剑汪”。池子大约有两丈见方,池水清澈甘甜,历经几千年而不见干涸。池中有宝剑一把,斜插于石缝中,宝剑光芒夺目,冷华泛泛。平日微风吹拂,波浪起处,宝剑颤动,发声若龙呤虎啸,霎是神奇。
相传此剑为轩辕黄帝时,隐居于蒙山的“蒙山老人”所铸,乃绝世好剑、旷世之神兵利器。据传此剑的铸造需经3000年火中燧炼,3000年清水浸泡方能铸成、“蒙山老人”在蒙山得道成仙时,此剑尚未完成3000年浸泡,故被遗于此“剑汪”中,继续吸取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说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心生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来拔取此神剑呢?唉,你可别说,还真有许多人曾潜到水中去拔,但无论如何也拔不出。此剑还有奇怪之处,坐在池旁,用脚触剑柄,可见剑身上下颤动,仿佛一触即倒,可就是拔不出来,真是气煞人也!据说,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有人见“剑池”附近,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声震数里。第二天,到剑池观看的人都大吃一惊,但见池旁巨石俱焚,神剑已不翼而飞,概3000年水中浸泡已成,乃升空而寻主人去了吧!
(注:本故事由刘同公提供线索)
(二)翠竹园
翠竹园,正式建园于1972年春。先后从福建武夷山,南京林业大学等地引进竹子30多个品种,现在竹园已被省科委列为全省“南竹北引”的科技示范园。
竹园内生长着毛竹、淡竹、刚竹、紫竹、凤尾竹、孝顺竹、鹅毛竹、茶杆竹、斑竹、地毯竹等品种。其中毛竹占了这片竹林的大多数,毛竹又叫南竹、江南竹,可用于家具、工艺美术品加工,笋可食用。毛竹适应性强,引种潜力大,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70%左右。淡竹又名红淡竹、小青竹,它用途广泛,笋味鲜美,可食用。刚竹抗性很强, 能耐-18℃低温,在PH值8.5的碱性土壤中也能生长,它的笋味苦,水漂后也可食用。紫竹通体发紫,高雅迷人,为典型的观赏竹。凤尾竹犹如凤凰的尾巴一样,洒脱不羁,也很漂亮。孝顺竹生长繁殖起来井井有序,是做行道竹的好材料。鹅毛竹的竹叶,象反转的鹅毛,别致而有情趣,可做盆景。斑竹身上带有小斑点,与湘妃竹相象,看起来也别有情调。
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自古至今,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多有吟颂。竹子以其坚韧挺拔、耐寒、高雅的风格,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同时又位列“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可谓是植物王国中的一颗奇葩!郑板桥在《竹石》中描写竹子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艰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七品县令时,又曾题诗曰“夜阑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把自己的一身傲骨与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寄兴良也曾写诗曰:“居不可无竹,无竹令人俗”。
竹园内有小桥一座,名为玲珑桥,取宋代诗人苏舜钦《沧浪亭怀贯之》中的名句“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玲珑桥小巧古拙,下有水渠,潺潺流水缓缓流过,更衬托出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意境。
每到冬季的傍晚,成群的喜鹊由四面八方纷纷聚栖竹园,可观赏到夕阳余辉下,群鹊归巢的奇丽景观。
附:
1、八戒石
进入翠竹园,可见前方路边有一象形石,肥头大耳,憨态可掬,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极为酷似,取名为“八戒石”。传说猪八戒来此是想到前方聚贤亭参加聚贤大会的。可惜他“懒、馋、色、贪”无一不绝,又怎能称贤呢?这不,他被亭前的老神树赶了出来,正懊恼着呢!大家看,他的鼻子都气歪了。
2、聚贤亭
蒙山钟灵毓秀,自古就是一座宗教名山,曾吸引了无数的贤人雅士,乃至帝王将相前来游览。至圣先师孔子,东汉文字家蔡邕,书圣王羲之,唐李白、杜甫,清康熙、乾隆等均曾游历蒙山。此亭取名为“聚贤亭”,有“纳四方贤士,聚九州王侯”之意。亭前有白皮松,亭右有万杆翠竹,亭周还有数枝腊梅围绕,恰合“岁寒三友”之意。(注:“岁寒三友”中,松象征坚贞不屈,竹子象征清雅高洁,梅象征忠烈。)
3、竹林七贤
所谓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的雅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王戎:西晋琅琊(今临沂)人,西晋惠帝时,累官至尚书令,司徒。王戎好货而吝啬,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每每自执牙筹,与夫人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南朝著名诗人颜廷之在他的诗《五君咏》中,只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五人,而鄙视山涛和王戎。
4、翠竹园的来历
自蒙山万寿坊向北前行不远处,可见一大片青青翠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给蒙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于这片竹林的来历,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
据附近村民们讲,这片竹园可不是一般的竹园,它可是乾隆帝御手亲植的呢!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尤其酷爱吃竹笋,临走便 从当地带走了一些竹鞭,准备到宫廷中载植,回归的途中,路过蒙山,留恋于蒙山的美景,便在此游玩了两天。游玩期间,当地的县官从蒙山脚下的太平庄找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美女陪侍左右,乾隆非常喜欢她,把她封为妃子,因为此女姓马,当地百姓称其为马娘娘,至今蒙山西路上有乾隆与马娘娘共同住过的“乾隆行宫”,乾隆临走时,本想带着马妃一同进宫,但马妃因其父去世未满三年,她要留在家中为父亲守墓,不愿进宫,乾隆感念其孝心可嘉,不便勉强, 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走之时,他与马妃共同在山下栽植了一棵竹子(实际上是埋植了一根竹鞭),希望青山作证,他们的情义将与苍松翠竹一样四季常青。没想到这棵竹子迅速向外蔓延,最终便发展成一片竹园。
真是红颜薄命,后来马娘娘不幸染病, 未等进宫便病死于家中,至今山下仍保存有马娘娘的墓碑。后来乾隆皇帝又曾多次登临蒙山,一是为了祭祀昊天和五帝百神,同时也是为了来凭吊自己的爱妃。
(三)蝎子山
在翠竹东北方有一山名为蝎子山,山顶有一亭,称为峻然亭。立于亭中,顿觉天开地阔,清风拂面,惬意异常。曾有无名氏登亭留诗曰:“南瞻蒙湖水如镜,北顾群峰苍翠浮。一亭一人一壶酒,满天雾气拜神龟。”
传说,过去蝎子山上蝎子泛滥成灾,成千上万的蝎子窜到附近村庄,蜇死了许多人畜,人们想尽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这些蝎子。后来,人们从茅山请来了一个老道士,在附近建了座金鸡庙,蝎子从此便绝迹了。至今,蝎子山上没发现过蝎子。
尽管蝎子山上没有了蝎子,可蒙山其它地方却盛产蝎子,并且龟蒙顶前的蝎子比其它地方的还多两条腿,称为“全蝎”,药用价值极高。关于“蒙山全蝎”,早在11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蜀本草》中就有记载。
(四)神龟望月
在蝎子山上有巨石极似一神龟在眺望空中明月。相传很久以前,蒙山脚下即为东海之滨,有一只修炼500 多年的灵龟,经常在没人时,爬出水面玩耍,尤其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它常爬到高处去观赏月色。
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灵龟正在岸边养神,忽然,它发现蝎子山凉亭中,有一白衣绝色女子在翩翩起舞,朦胧中,灵龟仿佛看到女子正对它微笑,一时间,不禁心旌旗摇,便匆匆向蝎子山上爬去,企盼能拜见拜见仙女(和八戒一个毛病!),谁知灵龟只顾慌里慌张向前一路猛爬,等它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时,白衣仙女已是人去楼空,回想刚才仙女那勾魂夺魄的舞姿和清丽脱俗的面容,灵龟不禁大大后悔自己的鲁莽,已至于惊走了仙女。
灵龟又忽然想到,此女必为月中嫦娥下凡无疑,于是便望着月亮痴痴地发呆,它是多么希望伊人再现,再看一眼那优美绝伦的舞姿和仙女娇美的容颜啊!可就这样它一等就是三千六百个轮回,也不见那仙女再现,最终便化成了一只石龟,却仍在虔诚地仰望着月亮,傻傻地等待。真是世间自有痴情者,声渐不闻舞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五)沙 家 浜
一提到沙家浜,大家可能会联想到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事实上,这名字的由来,确实与真正的“沙家浜”有些关联。
修蒙山公路时,有一支工程兵在此驻扎, 其中一江苏藉士兵,老家恰好是江苏常熟沙家浜,他看到此处水草丰茂,心想此地种芦苇不错,于是便趁回家探亲时,带回一簇芦苇。芦苇在此安家后,迅速蔓延,此地一度成为芦花世界。到如今,这芦苇丛几盛几衰,断断续续地生长了30个年头。后来,带芦苇的这名工程兵在一次爆炸事故中,不幸以身殉职,人们为了纪念烈士,便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沙家浜”。
大家再看,远处的石坝上还生长着茂盛的何首乌。几年前,有人在此挖出过一对成人形的何首乌,县电视台曾报道过。这对何首乌一男一女,须发皆清晰可见。当初,张果老骑驴成仙,可就是因为喝了“千年首乌汤”呢!大家不妨买些首乌带回去泡酒喝,虽不能得道成仙,但何首乌对头发的保养和养颜抗衰功能,已是科学证明的事实。
(六)宝葫芦石
从沙家浜前行不远,即可见路边石壁上有一石,形如大葫芦。相传这是当年东山狂李白与杜甫同游蒙山时,酒醉后遗落于此,石化所成。
又传,此葫芦乃是一把可开启蒙山神秘宫殿的钥匙,宫殿内有轩辕时,在蒙山得道成仙的蒙山老人所遗留的仙丹一颗,以及《龙峤经》一本。相传读经书可让人大彻大悟,永离苦海;吃仙丹则可让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七)读 景 壁
读景壁可谓是一幅瑰丽的立体画卷,从石壁上可以看出许多象形景物,如“猿人脸”、“玉兔”、“老子像”、“鲤鱼跃龙门”、“大佛”、“巨龙腾飞”、“孔子像”、“虎”等景物。
如把“猿人脸”看成是孙悟空的脸,则它和后面的老子像一起,就成了“三打白骨精”的场面。而“孔子像”恰好位于“心”形当中,好像口中还念念有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乐乎?”,“老虎”位于孔子像左侧,让人又不禁联想到孔老夫子的警世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读景壁左侧山头上,有一石,象巨龟正引颈高歌:“祝-你-健-康-长-寿!”左前方山谷平台上,还有一石牛,维妙维肖,被称为“卧牛石”。
(八)揽胜亭
由读景壁上行不远,即可来到一座古亭,名为揽胜亭。亭前视野开阔,三面环山,层林叠翠。
亭右下方,可见“万龟竟奔”,( 可能是龟蒙顶上的老神龟,正召集众龟到山顶开会,去晚了要打板子,还要扣奖金,你看他们爬的多起劲啊!)在众龟中间一开阔地, 有两块巨石极象一对小情侣在窃窃私语,两人相对侧卧着,女的还挎着一个小包。(好象正商量着:“你看我们两个都老大不小了,这婚事也该办了,老拖也不是办法呀!”)在“情侣石”左侧还有一长条型巨石,俨然贺龙将军的石刻造像,命名为“将军岩”。
再往右前方山上望,有一块条形石头立于崖壁之前,样子很特别,称为“思过崖”,即指那象一个人在面壁思过。关于“思过崖”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见附1“思过崖的传说”)
从揽胜亭向前方山上望,可见“孔雀开屏”、“鹰啸绝谷”两景。其中“孔雀开屏”那个山头叫“凤凰山”,而且也可整体看作是“孔子坐像”。揽胜亭前平而开阔 , 古称“闻乐台”。另外,在左前方山上,可见“狮身人面像”等景物。
附1:思过崖的传说
蒙山白云岩有座清虚观,隶属全真教华山派。道教分为全真派和符录两大派,前者以北京白云观(号称全真教天下第一丛林)为代表,后者以茅山道士为代表。其中全真派道士不允许结婚生子,忌女色。
据说清虚观中有个叫方青的小道士,一日他替师傅下山买药,结果与药店老板的女儿翠薇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时间竟山盟海誓,忘了自己是全真道士了。从那以后,方青便经常偷偷溜到山下与翠薇幽会,但最终还是被掌门 *** 子发现了, *** 子大怒,便罚小道士到“思过崖”去面壁七天,不准吃东西。
翠薇在家等了三天不见方青前来幽会,便差人偷偷地到观里去打听,当她得知方青已被饿了两天后,心急如焚。天刚一黑,她便带着做好的饭菜,爬上了思过崖。当他看到小道士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边叫着方青的名字,便向他奔去,谁知恰在此时,不幸的事发生了,她竟一脚踏空跌进了万丈峡谷!
方青目睹情人坠崖,悲痛欲绝,他跪在崖壁前,不吃不喝,气绝而亡,最后化成了石头。为了纪念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翠薇坠崖的山谷,便称“情人谷”。
(十)望峰亭
“望峰亭”位于“胜利门”前方,为观赏鹰窝峰而建。因此峰绝壁千尺,人猿难攀,只有苍鹰才可飞临其上做窝筑巢,故名“鹰窝峰”。
立于此亭,可见鹰窝峰巍然矗立,直刺苍穹,宛若一巨大的假山盆景立于群山万壑之中。它孤峰独立,四周如刀劈斧削,极其险峻,颇似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故有“小张家界”之称。峰顶有苍松如盖,从石缝中长出,傲然挺立,连胡子花白的老头也说不清此松的年龄,因为他们听说在父辈们还小的时候,山顶上就有这么一颗小松树。
每当夕阳西下,云归鸟还,山色灰蒙,奇峰与晚霞相映生辉,斑斓瑰丽,呈现出“暮色苍苍千嶂暗,万山丛中一片霞”的奇丽景色,自古便有“不到鹰窝峰,枉为蒙山行”之说。
鹰窝峰上还可看出“兵马俑”、“弥勒坐像”等景观。望峰亭附近有“孔子坐像”、“图腾石”等象形石。若极目上望,则可见有一驼鸟正在林中奔跑,命名为“绿洲驼鸟”。在望峰亭前,路右侧山崖上,有两只动物栩栩如生,活象一只大鲸鱼和一只乌龟在嬉戏玩耍,名为“鲸龟嬉戏”。
过望峰亭里许,向对面山坡望去,有一巨石凸现于绿树丛林之中,该石酷似神龟引颈顾盼左右,被称为“林海卧龟”。
(十一)东天门
从望峰亭上行约1.5公里,到达一处牌坊, 称为“东天门”。此地峡谷纵横,地势险要,有蒙山十大景观之一的“虎踞龙蟠”胜景。它扼东路与中路的交汇点,可谓是蒙山之“锁钥”。
这里空气异常清新,据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测定,此地峡谷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20万个/cm3,为国内第一,是大气平均值的4400倍。可以说,这里是“天然的氧吧”,天赐的“森林浴场”。据科学研究表明,负氧离子比纯氧更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相结合,可缓解人的精神压力,有效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并能治疗人体多种疾病”。如:它可以平衡人体血糖浓度,有效治疗糖尿病;它可以改善人体的呼吸功能,有效治疗哮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在东天门牌坊西侧有一巨石名为“老虎石”;非常威武,但若从牌坊下观看,老虎石则成了“泰坦尼克号”最后的辉煌,船身摇摇欲坠,桅杆业已折断,真是前看成虎侧成船,妙不可言!(注:若是和领导乘车上,则可说成是“一帆风顺”或“直挂云帆济苍海”为好。)与老虎石相对的山崖上,有一只乌龟伸着长长的脖子正向上爬,边爬边向游客张望,名为“神龟惊望”。
东天门牌坊上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字“西望碧霞笼泰岳,东来紫气满蒙山。”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中关于“东来紫气”还有个典故,据说当年守卫函谷关的士兵忽然发现东边有一团紫气飘来,有人说,今天一定会有圣人驾到,过不多时,果然见老子倒骑青牛缓缓走来。由此,“紫气东来”就成了吉祥福瑞的象征。大家看,今天有没有紫气飘来呀!
(十二)群龟探海
从东天门上行1公里左右,可见路右边有一片山崖瑰玮万状,上有许多乌龟或闭目沉思,或匆匆前行,或东张西望,形态各异。因峡谷中常能形成云海、雾海,这些爬行的乌龟在“海”中极富动感,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下边的巨龟已爬进海底,中间的有的在踽踽前行,有的在左右回顾,最上边的几只小龟可能是刚从蛋壳中爬出来,还不敢下海,正在东张西望,可爱至极。此景被命名为群龟探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乌龟是长寿的象征,有“龟龄鹤寿”的说法。蒙山是一座长寿山,被称为东方养生长寿圣地,有以下原因:
其一,在航片上看龟蒙顶及其周围海拔千米以上的几座山峰,在支架上恰好构成一个“寿”字形图案,蒙山是长寿山,可谓有其天意。
其二,蒙山龟状象形石极多,是长寿的福音。
其三,蒙山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国内最高,既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这给养生长寿在客观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希望大家来到长寿山上,都健康长寿!
在路左侧,有大片的落叶松林,远观如江南的水杉,其松针是上好的花肥材料,亦可做成枕头,有清心明目之功效。此松只有在海拔千米以上才能生长良好,也就是说,您现在已位于海拔千米以上了。
(十三)龟蒙顶
龟蒙顶为蒙山主峰,它海拔1156米,在山东省境内仅次于泰山,因其犹如一只巨龟伏卧于云端天际而得名。
到达龟蒙顶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摩崖石刻“龟蒙顶”三个流光溢彩的大字。在字右上方有一苍松,层次分明,长枝伸展,极富情调,为蒙山的“迎客松”。迎客松下,有两山洞,一深一浅,是当时雷达部队的防空洞。
登上龟蒙顶,但见万壑流云,烟霞明灭,田畴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峰顶有一巨松如苍龙过海,又如骄凤回首,名为“卧龙松”,是为纪念蒙山沂水养育的一代巨星“诸葛孔明”所植。相传一名叫玄真子的老道与孔明友情甚笃,两人常一块纵论天下大事。后来,诸葛亮随刘备南征北战,三分天下,深居巴蜀,与玄真子再未谋过面。老道玄真子后云游至蒙山玉皇殿,并长期定居下来。每每念及与孔明往日的情谊,老道不胜怀念,亦感自己知音难觅,不胜惆怅。不久,他在蒙顶栽植了一颗松树,并命名为“卧龙松”,从那以后,他每天下午都来松树下饮酒赋诗,抒发旷古之幽情。玄真子栽植的古松,早已毁于雷电,这颗松树是在原先老树底下又发出的新枝,如今也已600多年了。
在卧龙松上方,有孔子小鲁碑,上书“孔子小鲁处”。据考证,孔子曾沿泗水、卞桥、仲村一线登上龟蒙顶,在蒙山西侧10公里处,有一村名为“子宿村”,是孔子登东山的夜宿之地。“四书”之一的《孟子》中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的“东山”即指蒙山。在龟蒙顶左侧偏南2里许,有“望海楼”, 为孔子东眺大海之处,今楼不存,仅存遗址。望海楼附近有“圣憩石”是孔子登山休息之处。
由龟蒙顶向北边山崖上眺望,可见一白色峰丛立于林海之中,明耀醒目,形如人的手掌,称为“佛掌崖”。(见附3“佛掌崖”传说)
从龟蒙顶向西北远眺,有一白色山峰形如伟人 *** 的头像,名为“伟人峰”。伟人峰可谓是极尽造化鬼斧神工之妙,头像上,额头、眼睛、鼻子、脸孔、下额,无一不与毛主席本人面孔相吻合,形态慈祥逼真,直到发型皆与毛主席的维妙维肖。1999年,“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的范局长来观看后,都连声说“象,太象了,简直和真人一模一样”!特别是在晴朗的下午观看尤为清晰。”更为奇怪的是,“伟人峰”下边有一村,名为“毛家村”,此村最早为几家姓毛的在此定居而得名。据当地百姓讲,“伟人峰”嘴上的松树恰为41棵,这不正象征着 *** 一介书生,垂躬而治,自1935年至1976年,共执政41年的历史吗?
在龟蒙顶东端山崖下,有一石形如青蛙蹲于荷叶作势欲跳,名为“蛙跳林海”。用毛主席的一首《咏蛙》诗来形容这只青蛙最恰当不过了。诗曰:“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首诗托物言志,其实是 *** 年少时,壮志豪情的真实流露。“毛主席”既然显像于蒙山,这只象征它雄伟抱负的“蛙”也便应时而生了!
龟蒙顶西侧建有“七二0”蒙山转播台, 为省广播电视厅直属电台,鲁南地区的电视节目大多是通过这里转播的。附近还有电信基站的发射塔,在这里你大可不必担心手机或传呼不好使,看看您的手机,信号是不是很好?保管一拔就通!
附:
1、蒙顶观日出
早晨在龟蒙顶上可观“东海日出”。日出时间四季各不相同,大约都在4:30——6:00之间。日出时但见东方先由青灰色转为灰白,又由白转为淡红,接着只见东方一区宇内绛缟驳色,斑谰瑰丽,随后一小片水域越来越红艳,越来越亮丽,直到一轮红日由一汪澄亮的水中喷薄而出,此时,霞光万道,光华夺目,万山镀金,层林尽染,四周的山峦尽笼罩于淡淡的雾霭之中,在晨光的照射下,犹如“海岛仙洲”,真是美幻绝伦。再加上震撼群谷的松涛 、 婉转悠扬的鸟鸣、清冷淡雅的月辉(此时尚存残月),倘若徐霞客来此,也当赞此为人间仙境了。
2、龟蒙顶的传说
相传蒙顶和尚明广与其师在暴雨中观山下水情,明广见大片土地被洪水吞没,便问师父庙里该作何防备。其师言:“立于蒙顶,何惧山洪!”此话一出,激怒了东海龙王,他急令群龙齐向蒙顶聚水,倾刻间,洪水汹涌、浊浪滔天,两人及数万只生灵命在旦夕。恰在此时,水中有一只硕大无比的巨龟浮现,它急速向蒙顶游去,数以万计的小动物跃上龟背而得救,明广和其师也上了龟背,但其师连惊带吓,加上年老体衰,不幸一命呜呼。
是役,有九条巨龙被累死,龟蒙之阴的“九龙口”即由此而得名。大水过后小和尚明广移居龟蒙西北方创建了“明广寺”。而那只拯救生灵的神龟却因此而得罪了龙王,被它们使“定身法”定在了蒙顶,化成了石头,千古以来,默默地在此福佑着四方的百姓。
3、佛掌崖的传说
由龟蒙顶向北边山崖上眺望,可见一白色崖壁立于群山之间,明耀醒目,形如人的手掌,相传为佛祖如来发怒拍山震石而成。然而佛祖为何在此发怒呢?
相传当年碧霞元君途经此地,见蒙山到处山青水秀,灵气逼人,便走下云端,登上龟蒙顶,准备在此修炼,这下可急坏了王禅老祖鬼谷子,他从“鬼谷洞”中匆匆赶来,与之评理,说他早已在此修炼多年,请“元君”另投它处,然而碧霞元君又岂肯轻易相让,两人正在争吵不休,正巧我佛如来经过此地,一看两位大仙竟然为了一座山峰喋喋不休,不禁大怒,他对着山峰大掌一拍说:“你们两个已位列仙班,现在竟然为了一座山峰大吵大嚷,成何体统?”毕竟碧霞元君是女的,脸皮薄,听佛祖这么一说,不禁脸上飞红,驾上祥云,匆匆离去。
大家知
Ⅵ 上古君王颛顼的父亲到底是谁
颛顼作为我国上古时代中一位非常杰出的君王,关于颛顼的身世素来都是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的,颛顼的父亲是谁,同时也遭到人们的猜忌。关于颛顼的父亲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颛顼的父亲便是昌意,即认为颛顼便是黄帝的孙子,但是另一种却不同,认为颛顼是昌意的孙子,即认为颛顼是黄帝的曾孙。这两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是争执不休的,目前绝大多数学者依旧支持第一种说法的。
颛顼大帝雕像
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是有依据的,其中最为主要的依据便是由客观公正书写中国历史的司马迁笔下的《史记》中的记载了,里面有言介绍颛顼,主要是说,黄帝之子昌意到了若水之后,常年生活在若水之畔,后来终于娶了蜀山氏族中的女子,并且和那个蜀山氏族女子生下了颛顼,由此便认为颛顼的父亲是昌意,祖父是黄帝。但是在《山海经》中却有着另一种记述,昌意到了若水之后,迎娶了蜀山氏族的女子,然后生下了韩流,之后韩流便继续在若水之畔生长着,长大了以后和部落女子结婚,而后才生下了颛顼,因而这一种说法便认为颛顼的父亲是韩流,祖父是昌意,曾祖是黄帝。
颛顼的父亲究竟是昌意还是韩流,已经不可考证了,每一种说法也都有相关的理论依据,素来对于颛顼的父亲的描写都不多,一般而言都是三言两语匆匆盖过,至于颛顼的父亲到底是何人,还需要进一步的印证。
根据中国相关的历史记载,颛顼一生中有过两个妃子,邹屠氏和颛顼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禹祖,而另一个妃子胜奔氏和颛顼共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伯称、卷章、季禺,其中伯称正常被人称为伯服,而卷章则被人称为老童。
禹祖画像
当然颛顼还有其他的孩子,其中得到了颛顼的姓的儿子中共有二十四人,可以说颛顼的儿子中有很多都得到了颛顼的姓。但是颛顼的儿子们却都是差强人意的,由于颛顼对于自己的儿子缺乏管教,导致了颛顼的孩子中许多人都是暴敛恣睢的人物,如今已经被人们形容成为了各种各样的妖魔猛兽了。颛顼的儿子中多半都是为害人间的,极少是能够为人世间造福的。
颛顼的孩子们中有今天常委任知晓的灶神穷蝉,也有很多地方成灶神为灶王爷,但是大多都是指的是穷蝉,关于灶王爷的故事,穷蝉基本上都不是以一个正面的形象来刻画的,主要都是表现出人民对于一年来收成的敬畏之情,只是害怕穷蝉任性在天帝面前胡言乱语才堵住了穷蝉的嘴,如此便是祭灶的由来。另外,颛顼的孩子们中还有吃人的各种妖魔鬼怪,比如以吃人为乐趣的杌,无人能够制止他的心性,成为了华夏中的祸害之源。颛顼的儿子中也有很多的贤能之士,禹祖便是今天常说的大禹的父亲了,可以说大禹的父亲鲧也是有才能的,只是在选用的方法上面出现了偏差。
颛顼和帝喾都是老粗厅我国上古时代中的著名的帝王,并且都为了华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都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帝王,还有颛顼和帝喾同时安葬在了颛顼帝喾二帝陵中,可以说颛顼和帝喾两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帝喾画像
颛顼帝喾同时黄帝的后代,两个人在基本的亲缘关系上面来讲的话也是极为亲近的叔侄关系,颛顼是帝喾的叔伯,颛顼即位期间,年少的帝喾便开始给颛顼处理一些简单的事务了。同时颛顼退位之后便是帝喾即位了,由此可见两个人也是先后帝王的关系。
颛顼和帝喾都是我国上古时代中著名的贤君,为我国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凳带。颛顼和帝喾不仅仅是在基本的王家关系上面有着莫大的关联,便是在个人的品行才学上面都有着极为惊人的相似之处,颛顼的个人品行是极高的,基本上是处于圣人级别的,而帝喾也不甘示弱,年少的时候便懂得诸多的事理,能够自如地做好运筹帷幄的工作,为部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两个人都是品德高尚,博闻强识,都有着胸怀天下的抱负和气度。
颛顼和帝喾不单单是极为的相近,两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许的不同的,颛顼更加地注重等级制度,甚至是剥削女性的权利,但是帝喾则是更加看重得是国家的德治教化,不同于颛顼的法治性思想,帝喾提倡德治。颛顼和帝喾都是上古时代的明君,从古至今两个人都受到了众人的敬仰。
颛顼与侍隐共工都是我国上古时代的著名的布部落首领,根据我国的民间神话传说,颛顼和共工氏同一时代的人,颛顼是华夏部落的首领,即为我国上古的帝王,而共工氏一个部族的首领,因而共工氏颛顼统治之下的一个部落的首领。颛顼和共工都曾为我国上古时代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关于颛顼和共工两个人之间最为流传的便是,颛顼与共工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画像
相传,颛顼在位期间,共工是当时的水神,因为为了农业的发展而决定将高地移到低洼处,但是却受到了颛顼帝的反对,颛顼帝认为自己是长生天的儿子,自己部族的命运都掌握在上天的手中,如果共工移动了国山的土便会触怒上天,因此阻挠共工的做法。但是共工却以为自己的做法是有益于华夏部族的百姓的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因此十分坚决地想要移动土地。颛顼和共工由此僵持不下,颛顼便开始采用鬼神之术蛊惑部落的百姓们,因此共工得到了极少的人民的支持。共工开始与颛顼对战,但是颛顼武艺高强,共工不是颛顼的对手,因此在大战之后,心中万般无奈,只能够去求上天给予自己启示,便触怒不周山,以死明志。
颛顼与共工之战,不仅仅是为了古代农业发展的争斗,同时也是对于部落中的权利的争夺,颛顼和共工都是华夏部落中极为显赫的领袖,两个人的争斗无疑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必然。
颛顼和帝喾虽然辈分不同,但是他们同是三皇五帝里面“五帝”的位列。时间跨度在炎黄和尧舜禹之间,他们开起了华夏文明的先河,因此后人在河南安阳建立了颛顼帝喾陵,以此来祭拜颛顼、帝喾。
颛顼帝喾陵
颛顼帝喾陵现在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物质遗产,也是重点文化遗产开放日的重点景区。颛顼帝喾陵为华夏儿女寻根祭祖开创了一个圣地。颛顼帝喾陵又被称作“二帝陵”,在民间百姓喜欢称之为“高王庙”。“高王庙”的由来是因为颛顼是“五帝”里面的第二帝高阳氏,帝喾是“五帝”里面的第三帝高辛氏,因此合成“高王氏”建立“高王庙”。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安阳郊区,占地面积350余亩,建筑格局恢弘大气,中间轴对称结构,长2050,宽1060。颛顼帝喾陵封土堆是长65宽54高25的立方体建筑,墓室结构甬道被一块石碑一分为二,这个石碑高约一米左右,左右都是城墙堆砌,南面墙上分别有颛顼、帝喾两块石碑提示。
颛顼帝喾陵上层祭祀建筑是元代时期重修,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投入大笔人力财力进行颛顼帝喾陵的修葺,在修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王朝祭拜的碑文石刻。
颛顼、帝喾不仅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还继承改革了炎黄时期的祭祀制度、礼乐文化制度。他们让姓氏文化形成一个体系,丰富了姓氏文化。也是当今学者研究姓氏文化的起源,他们认为百家姓就是这个时期创建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巨大作用。
Ⅶ 平邑李家石屋免费时间
24小时。李家石屋村,因村内立石为屋而得名,是山派伏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下辖自然村,西周时期,李家石屋是颛臾国国王乘凉避暑之地,颛臾王国和王公大臣每年夏秋季节都会来李家石屋附近避暑,因河水清灶弯澈便在此建立了行宫大公馆和小公馆隐羡闷。平邑李家石屋为24小时全天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