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免费电影 > 辛安驿电影免费看

辛安驿电影免费看

发布时间:2022-11-03 05:57:12

Ⅰ 央视 戏曲影视剧场 花田错 是什么戏剧

《花田错》是中国经典京剧剧本。

《花田错》是京剧,故事缘于《水浒传》,花田本意种花的农田,花田错是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是一出藉由误会巧合、性别错置,发展出一段令观众从头笑到尾的轻松喜剧。剧本剧情节趣味、人物幽默。

《花田错》的传统演法自花田访婿起至周通抢亲止,故事是不完整的。荀慧生改演京剧后,依据《水浒》中“小霸王醉卧销金帐,莽提辖大闹桃花村”一回增益首尾,将它搬上京剧舞台。

(1)辛安驿电影免费看扩展阅读:

《花田错》的最初改编本,其中卞玑先与刘玉燕订亲,周通误将其抢至家中后,又与周妹玉楼私订终身,而丫鬟春兰也暗有向往之意,故戏终时出现了一夫多妻的场面。解放后,荀慧生以为这样结局,殊不可取,遂在演出时作了改动。至1959年又重新审订加工,删除其中不妥的细节。

1912年,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改编创作加上后半部并搬上京剧舞台。荀慧生:幼年学梆子时的开蒙戏,一为《辛安驿》,一为《花田错》。这两个戏均经荀慧生的太老师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亲自指点。

Ⅱ 70年代农村生产队电影有哪些

1、电影《金光大道》

简介:1976年年末,拍摄时多灾多难的《金光大道 中集》终于杀青。当时,影片下集的剧本已经完成,却由于“文革”已经结束,影片中某些带有时代色彩的内容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下集未能拍成。

但历史的镜头历历在目,《金光大道》剧组亲历了惊心动魄的唐山大地震,并留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故事。

Ⅲ 王力宏《花田错》

简单解释《花田错》的意思
1. 《花田错》是京剧,故事缘于《水浒传》。

2. 花田=种花的农田,花田错=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错误故事。

【花田错】,是一出剧情节趣味、人物幽默,藉由误会巧合、性别错置,发展出一段令观众从头笑到尾的轻松喜剧。

花田盛会,热闹滚滚;古灵精怪的丫头春兰,陪著刘家小姐月英上街,打算依照本地习俗,让小姐在街上挑选乘龙快婿。月英小姐看中了在路旁卖字画的白面书生卞机,主仆二人决议返家向母亲禀明一切,眼看著一切将要如此幸福美满,谁料到糊涂管家上街请婿,阴错阳差竟然错请到了小霸王周通……)

花田错当时空成为拥有你,唯一条件,我…又醉 琥珀色的月,结了霜的泪,我会记得这段岁月… …王力宏

花田错 一首京剧中的唱词让长期受西洋教育的王力宏对中国诗词之美深深的折服,华丽生动的中国文字、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曲折婉转的唱腔,优雅的身段举手头足尽是故事; “花田错”一出京剧的戏码喜剧中夹带着浪漫的爱情,力宏引用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改编成一首凄美的情歌 “花田错”。来为这张专辑揭开序幕。

美式的王力宏首次在专辑歌词中出现中国古典的词句,如诗词般的优美文句在力宏口中唱出别有一翻风味,意想不到的惊喜呈现出王力宏独一无二先进的古典风格 在“花田错”这首歌中王力宏找到京剧与西洋流行乐不谋而合之处,来自西洋乐风R&B的自由转音其Free的唱法正与京剧里特别将唱词中单个字拉长转音的戏剧性相似,“花田错”的精采之处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与京剧唱腔,让聆听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是,当流行乐与“东方歌剧”的京剧相遇,在锣鼓声敲打中延续首创的「chinked-out」无国界乐风,力宏将传统古典与现代流行的冲突,兼容并蓄的粉墨登场,当音乐的形式随时代不断改变,那一种人类原始情感的爱恨情仇、生死情义、缠绵绯恻,在旋律的牵引下,所有生活中不易表露的热情、惆怅或爱恋,全在舞台上的身段穿梭、扩大、回荡,淋漓尽致的把故事和情绪进行在音乐中,直到天荒地老… …
看完这些,你就会知道了..
为何叫做<花田错>了,我都听了好多好多遍了,真的好好听喔.....

亚州音乐人的骄傲,「chinked-out」第二章,从传统中创造音乐的无限可能,王力宏「盖世英雄」2005继续压轴上演,华语音乐永远首席登场!

」花田错」这首歌中王力宏找到京剧与西洋流行乐不谋而合之处,来自西洋乐风R&B的自由转音其Free的唱法正与京剧里特别将唱词中单个字拉长转音的戏剧性相似,」花田错」的精采之处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与京剧唱腔,让聆听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

于是,当流行乐与「东方歌剧」的京剧相遇,在锣鼓声敲打中延续首创的「chinked-out」无国界乐风,力宏将传统古典与现代流行的冲突,兼容并蓄的粉墨登场,当音乐的形式随时代不断改变,那一种人类原始情感的爱恨情仇、生死情义、缠绵绯恻,在旋律的牵引下,所有生活中不易表露的热情、惆怅或爱恋,全在舞台上的身段穿梭、扩大、回荡,淋漓尽致的把故事和情绪进行在音乐中,直到天荒地老…。
在音乐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王力宏永远给你独一无二的音乐世界

每时每刻绝无仅有的王力宏,也给 独一无二 的 你

『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霸王别姬

1993年16岁的王力宏,偶然的一出电影「霸王别姬」让他第一次接触了中国戏曲,美丽的身段奇特的唱腔…中国式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的震憾了他,在他年轻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也许16岁的力宏对于自己当时那瞬间却深刻的感动不明所以,但12年前那瞬间的感动却已经为这张专辑开启了第一扇窗。

故事永远不只一个,歌,没有唱完的时候。「chinked-out」第二章
从一个优质偶像到全亚洲形成独一无二的「王力宏现象」,一个年少的热情梦想,一股传承的音乐使命感,即使在无法小休片刻的忙碌行程,意外的变奏也总在不经意时想起;如果说现在的王力宏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可以独领乐坛,对他来说,发扬传承东方音乐的流行精神,永远的坚持,就是一种表达,一种共鸣,就是喜欢音乐、就是想要唱,不断去继续 实现 这条路的无限可能。
『挥毫泼墨爽精神,花田之下遇美人,一片芳魂终入梦,清香满园不知春』
…京剧剧目 花田错
『当时空成为拥有你,唯一条件,我…又醉 琥珀色的月,结了霜的泪,我会记得这段岁月…』
…王力宏 花田错

一首京剧中的唱词让长期受西洋教育的王力宏对中国诗词之美深深的折服,华丽生动的中国文字、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曲折婉转的唱腔,优雅的身段举手头足尽是故事; “花田错”一出京剧的戏码喜剧中夹带着浪漫的爱情,力宏引用了这个美丽的名字改编成一首凄美的情歌 “花田错”。来为这张专辑揭开序幕。极现代超美式的王力宏首次在专辑歌词中出现中国古典的词句,如诗词般的优美文句在嘻哈的力宏口中唱出别有一翻风味,意想不到的惊喜呈现出王力宏独一无二先进的古典风格。
在”花田错”这首歌中王力宏找到京剧与西洋流行乐不谋而合之处,来自西洋乐风R&B的自由转音其Free的唱法正与京剧里特别将唱词中单个字拉长转音的戏剧性相似,”花田错”的精采之处正是王力宏巧妙的融合了R&B与京剧唱腔,让聆听者心中有古典耳中有新意。
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现代古代之分,没有东方西方之别,如同力宏给你的音乐世界,只要是美丽的、动人的、好听的,我们都能跨越时空超乎国界心神领会。
于是,当流行乐与“东方歌剧”的京剧相遇,在锣鼓声敲打中延续首创的「chinked-out」无国界乐风,力宏将传统古典与现代流行的冲突,兼容并蓄的粉墨登场,当音乐的形式随时代不断改变,那一种人类原始情感的爱恨情仇、生死情义、缠绵绯恻,在旋律的牵引下,所有生活中不易表露的热情、惆怅或爱恋,全在舞台上的身段穿梭、扩大、回荡,淋漓尽致的把故事和情绪进行在音乐中,直到天荒地老…。
2005王力宏继续压轴上演,在心中通过光阴的锤炼发自心底深处的憾动,赞颂着音乐的永垂不朽!
王力宏首创国语乐坛新曲风「Chinked-out」华人嘻哈第二章,音乐元素再进化融入中华国粹艺术京剧昆曲曲调;将西式R&B与京剧唱腔巧妙融合,力宏2005全新专辑将从传统创造音乐无限可能!
永远给歌迷独一无二的音乐世界,王力宏全新专辑2005年再压轴,要当华语乐坛永远的「盖世英雄」!继上张「心中的日月」远赴云南西藏采风,将少数中华民族乐风融入西式R&B,独创「chinked-out」华人嘻哈曲风的力宏,在睽违一年后,这次即将在12/16开始预购、12/30压轴登场的2005 新专辑「盖世英雄」,延续「Chinked-out」东西乐风融合的精神,加入了最具中华文化代表的传统戏曲—京剧与昆曲,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的音乐元素一举跃上国际舞台,大放光芒!力宏说从上张的少数中华民族音乐发现音乐无国界的共通与包容,这次「chinked-out」续曲,特别把我们华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戏曲京剧融入,就是希望延续华人嘻哈的音乐概念,并发扬及传承东方音乐的流行,让华语音乐的新身分在国际流行乐坛得到共鸣!
在录音时发现京剧优美的唱腔与西式R&B的唱腔的共通之处的力宏,巧妙的将其融合为一,在专辑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唱惯西式R&B自由转音的力宏,发现这样free的唱法正与京剧中特别将唱词里的单字拉长转音的戏剧性很相似,因此在进录音室录音时,特别在歌唱技巧上巧妙融合R&B与京剧唱腔,让歌迷听的心中有古典,但耳中却有新意!
力宏「chinked-out」第二章,配合中国传统戏曲乐风,也将京剧等人物图腾加入服装当中,让华人嘻哈的音乐元素贯穿这次音乐及全新造型!这次为了让歌迷充分了解到这次京剧与西式嘻哈结合的音乐元素,除了歌唱技巧以及曲风外,造型师特别将力宏这次的整个造型,把原有的运动嘻哈风,用手工绘制或是钉制上京剧脸谱的人物图案或墬饰,让新造型增添了些许东方味道,而东西融合的look,也让力宏充分表达出这次的音乐概念,将音乐和造型做了一次完美的结合!

Ⅳ 牡丹亭是什么.它和花田错 有什么关系啊.!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层官职,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曾改为电影
牡丹亭Peony Pavilion(1986)

导演: 方荧Ying Fang
编剧: 胡忌Ji Hu
演员: 张继青Jiqing Zhang .....杜丽娘
王亨恺Hengkai Wang .....柳梦梅
徐华Hua Xu .....春香
王维艰Weijian Wang .....杜母
类型:戏曲
片长:130分钟
国家:中国
色彩:彩色

剧情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从小被父母按封建礼教的闺训教导着,只事诗书女红,不出闺房半步,度过了十六个春秋。一天丫环春香偶然发现杜府中有一所后花园,便逗引小姐杜丽娘前去赏春游玩。在园中,杜丽娘目睹一派大好春色感慨万千,深感自己辜负了良辰美景。回到家中,她那被压抑了多年的向往生活与爱情的芳心萌动了,在她悠然入梦的时候,一位梦神指导她与柳梦梅相遇相爱。可当她醒来以后,人是物非,一派凄凉,她十分伤感。由于相思之苦,杜丽娘日渐憔悴,终于在中秋佳节的秋风秋雨之夕告别了短暂的一生。

制作公司:南京电影制片厂 Nanjing Film Studio [中国]

什么是花田错,为什么叫花田错? 《花田错》是京剧,故事缘于《水浒传》,花田本意种花的农田,花田错是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错误故事,寓意是道德领域的错一夜情的错。

花田错原来的最初创作是在1912年,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创作。荀慧生:幼年学梆子时的开蒙戏,一为《辛安驿》,一为《花田错》。这两个戏均经荀慧生的太老师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亲自指点。《花田错》的传统演法自花田访婿起至周通抢亲止,故事是不完整的。荀慧生改演京剧后,依据《水浒》中“小霸王醉卧销金帐,莽提辖大闹桃花村”一回增益首尾,将它搬上京剧舞台。1919年与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三位先生由京到沪(上海观众称为“三小一白”,因当时荀慧生仍用“白牡丹”艺名),在老天蟾舞台演出,荀慧生即以此戏打泡,自饰春兰,演卞玑者为李桂芳。演出后,甚受观众欢迎,此后数十年屡演不衰,被称为荀派代表作之一。
《花田错》的最初改编本,其中卞玑先与刘玉燕订亲,周通误将其抢至家中后,又与周妹玉楼私订终身,而丫鬟春兰也暗有向往之意,故戏终时出现了一夫多妻的场面。解放后,荀慧生以为这样结局,殊不可取,遂在演出时作了改动。至1959年又重新审订加工,删除其中不妥的细节,并把结尾大团圆收场,更作喜剧夸张,给春兰增加一段轻松愉快的唱工,并配合活跃、流动的舞蹈身段,从而越加烘托出喜剧的欢乐气氛。

花田错京剧主要情节
宋时,陕西雁门桃花村富户刘德明,有女玉燕,及笄未嫁。时值花田盛会,刘员外刘德明命丫鬟春兰陪同刘玉燕前往游赏,暗中访求佳婿。襄阳举人卞玑,上京赶考,途中因资斧拮据,乃于花田会上设摊卖画。春兰见卞玑才貌不凡,回家禀知父亲刘德明,刘德明命家人往请,不想误将小霸王周通请来。周通限令三日之内,须将刘玉燕送与成亲。春兰设计,使卞玑男扮女装与刘玉燕相会。刘玉燕与卞玑两人私定终身并一夜有孕,周通突来抢亲,竟误将卞玑抢去。旋周通因劫夺生辰纲之事涉嫌,被传至公堂;周妹玉楼发觉卞玑乔装,询明真相以后,遂将卞玑释放,并赠银以为赴考资斧。刘德明因女被抢,赴衙告状,随同都头雷横去周寓,但又将周玉楼抢回。此时,春兰误以抢回者为卞玑,乃向刘德明说明前次被抢者实为卞玑,竟令周玉楼改换男装与刘玉燕成亲。花烛之夜,周玉楼诉述事实原委,春兰恐日后周通复来纠缠,仍留周玉楼住在庄中,以应付其兄。周通被释以后,果然通知刘德明,当晚进庄成亲。刘德明正彷徨无计,适鲁达前来投宿,闻知大怒,假扮新娘,隐于帐内,迨晚,周通至,被鲁达痛打,逃跑。鲁达追至途中,巧遇打虎将李忠,从中劝解,并令周通回庄向刘德明请罪。时卞玑已中状元,也至桃花村。众人相见,真相大白。最后,卞玑与刘玉燕完姻,周玉楼则在春兰撮合下,与李忠成为夫妇.
花田错曾改编为喜剧电影《花田喜事》

因此 , 可见 两者除了均为戏剧名称,别的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
现在的流行乐坛好像都在挖掘民族的成分了么~

Ⅳ 张鑫的擅演剧目

《杨门女将》、《大英杰烈》、《昭君出塞》《扈家庄》、《盗仙草》、《辛安驿》、《天女散花》、《战金山》、《红楼二尤》、《十三妹》、《八仙过海》、《打焦赞》、《打孟良》、《红桃山》、《火烧余洪》、《挡马》、《锯大缸》等剧目。
1997年获得北京市“韶山杯”少儿京昆大赛专业组三等奖。
1999年获得北京市第三届少儿京昆大赛二等奖。
2001年获得文化部与老艺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推新人大奖赛
”戏曲组“十佳金奖”。
随团出访国家如:以色列、韩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
2002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戏曲数字电影:《辛安驿》。剧中饰演女一号——“周凤英”
2007年随中央电视台赴韩国参加中韩友谊建交大型文艺演出,担任戏曲部创编导演职务。同年赴俄罗斯参加中国年的两国大型交流演出。
2011年参演国家话剧院王晓鹰执导话剧《霸王歌行》,参加成都戏剧双节展。
2012年与中央电视台导演金明哲合作拍摄纪录片《京剧》再现。剧中饰演“民国时期,京剧名伶——“陆素绢”与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
2012年与国家话剧院合作参演王晓鹰导演话剧《理查三世》,剧中分别饰演三个不同角色:——“安夫人、威尔士小亲王、女巫”。赴英国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并于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演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60周年院庆演出、及上海等地巡回演出。
【这版《理查三世》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颇具个性。宣纸做背景的舞台,身穿汉服的人物,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剧中处处洋溢着中国味道。该剧还请来了国家京剧院的三位演员加入。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张鑫分饰两个角色,时而将安夫人的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化身为意气风发的小王子,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多年攻武旦、花旦练就的身段,将京剧与话剧完美结合碰撞出新的活力。】
【“话剧以台词见功力,需要演员极高的综合能力,而且话剧演员内心的碰撞力是很明显的,这和京剧表演有极大的不同。”作为一名京剧演员,张鑫第一次参加话剧演出,尽管如此,还是把两个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

Ⅵ 京剧电影, 谁能给我一些比较全的资料, 最好能包含演员的名字.

01、《生死恨》(1948年梅兰芳 姜妙香)
02、《借东风》(1949年马连良)
03、《游龙戏凤》(1949年马连良 张君秋)
04、《打渔杀家》(1949年马连良 张君秋)
05、《玉堂春》(1949年张君秋 俞振飞)
06、《盖叫天的舞台艺术》 包括:《白水滩》、《七雄聚义》、《茂州庙》、《劈山救母》、《英雄义》、《武松》
07、《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集)(1955年) 包括:《断桥》(昆曲)、《宇宙锋》
08、《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下集)(1956年) 包括:《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09、《洛神》(1956年梅兰芳姜妙香)
10、《荒山泪》(1956年程砚秋)
11、《宋士杰》(1956年周信芳 童芷苓)
12、《群英会》(1957年叶盛兰 谭富英 马连良)
13、《借东风》(1957年马连良 叶盛兰)
14、《望江亭》(1958年张君秋 刘雪涛)
15、《杨门女将》(1960年王晶华 杨秋玲)
16、《周信芳的舞台艺术》(1961年周信芳 赵晓岚)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
17、《野猪林》(1962年李少春 袁世海)
18、《尚小云舞台艺术》(1962年)包括《昭君出塞》、《失子惊疯》
19、《穆桂英大战洪洲》(1963年刘秀荣 张春孝 )
20、《尤三姐》(1963年童芷苓)
21、《武松》(1963年盖叫天)
22、《铡美案》( 1964年张君秋 马连良)
23、《恶虎村》(1973年张世麟)
24、《挑滑车》(1973年张世麟)
25、《蜈蚣岭》(1973年张世麟)
26、《斩黄袍》(1976年李宗义 王泉奎)
27、《辛安驿》(1976年赵燕侠)
28、《盗魂铃》(1976年李宗义 李慧芳 )
29、《三岔口》(1976年张云溪 张春华)
30、《游龙戏凤》(1976年张学津 刘长瑜)
31、《盗仙草》(1976年刘秀荣)
32、《卖水》(1976年刘长瑜)
33、《哭灵牌》(1976年李和曾)
34、《借东风》(1976年冯志效)
35、《薛礼叹月》1976年高盛麟)
36、《贺后骂殿》(1976年张曼玲)
01、《古城会》(1976年高盛麟 袁世海)
02、《让徐州》(1976年李家载演唱 言少朋演出)
03、《珠帘寨》(1976年马长礼)
04、《二堂舍子》(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武汉市京剧团 关正明 李蔷华)
05、《逍遥津》(1976年李和曾)
06、《斩马谡》(1976年李和曾 袁世海)
07、《李陵碑》(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李和曾)
08、《断桥》(1976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 杜近芳 萧润德演出 叶盛兰演唱)
09、《长坂坡》(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俞大陆 袁世海 刘秀荣 李世章 李嘉林)
10、《红娘》(197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 北京京剧团 赵燕侠 刘雪涛)
11、《铁弓缘》(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 云南省京剧一团 关肃霜)
12、《白蛇传》(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李炳淑)
13、《盗御马》(1980年昆明电影制片厂 “坐寨”、“盗马”两折 裘世戎)
14、《红娘》(198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江苏省淮阴地区京剧团 宋长荣)
15、《李慧娘》(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 苏州市京剧团 胡芝风)
16、《升官记》(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湖北电影制片厂 朱世慧 )
17、《火焰山》(198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刘喜亮 王凤霞)
18、《吕布与貂蝉》(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 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 叶少兰 许嘉宝)
19、《三打陶三春》(198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王玉珍)
20、《真假美猴王》(198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 福建省京剧团 徐大松 王金柱)
21、《岳云》(198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 徐卫伟)

Ⅶ 陈怀皑的主要作品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陈怀皑作品
《斩黄袍》(1987)....导演
《三岔口》(1988)....导演
《小放牛》(1988)....导演
《辛安驿》(1988)....导演
《优化配方施肥技术》(1988)....导演
《辕门斩子》(1988)....导演
《双雄会》(1984)....导演
《朱门玉碎》(1986)....导演
岳云 (1984) .... 艺术指导
知音(1981) .... 导演 (同谢铁骊、巴洪联合导演)
《诸葛亮吊孝》(1980)....导演
《铁弓缘》(1979)....导演
《大河奔流》(1978)....导演
《宝莲灯》(1976)....导演
《斩黄袍》(1976)....导演
《辛安驿》(1976)....导演
陈怀皑作品
《三岔口》(1976)....导演
《辕门斩子》(1976)....导演
《小放牛》(1976)....导演
《游龙戏凤》(1976)....导演
《刘海砍樵》(1976)....导演
《平原作战》(1974)....导演
《海霞》(1975)....导演
《天山的红花》(1964)....导演
《北大荒人》(1961)....导演
《穆桂英大战洪州》(1963)....导演
《野猪林》(1962)....导演
《青春之歌》(1959)....导演
《山里的人》(1958)....导演
《生活的浪花》(1958)....导演
《虎穴追踪》(1956)....导演
《百凤朝阳》(1959)....导演
《岳云》(1984)....艺术指导
《虎穴追踪》(1956)....副导演
《祝福》(1956)....副导演
《陕北牧歌》(1951)....副导演

Ⅷ 花田错是什么意思

《花田错》的意思

1. 《花田错》是京剧,故事缘于《水浒传》。

2. 花田=种花的农田,花田错=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错误故事。

花田盛会,热闹滚滚;古灵精怪的丫头春兰,陪著刘家小姐月英上街,打算依照本地习俗,让小姐在街上挑选乘龙快婿。月英小姐看中了在路旁卖字画的白面书生卞机,主仆二人决议返家向母亲禀明一切,眼看著一切将要如此幸福美满,谁料到糊涂管家上街请婿,阴错阳差竟然错请到了小霸王周通……

(8)辛安驿电影免费看扩展阅读:

《花田错》是京剧,故事缘于《水浒传》,花田本意种花的农田,花田错是发生在种花小镇,花田祭上的一系列阴差阳错的故事。

花田错在原先的传统演法中故事并不完整,只到周通抢亲为止;1912年,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先生改编创作加上后半部并搬上京剧舞台。荀慧生:幼年学梆子时的开蒙戏,一为《辛安驿》,一为《花田错》。

这两个戏均经荀慧生的太老师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亲自指点。《花田错》的传统演法自花田访婿起至周通抢亲止,故事是不完整的。荀慧生改演京剧后,依据《水浒》中“小霸王醉卧销金帐,莽提辖大闹桃花村”一回增益首尾,将它搬上京剧舞台。

1919年与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三位先生由京到沪(上海观众称为“三小一白”,因当时荀慧生仍用“白牡丹”艺名),在老天蟾舞台演出,荀慧生即以此戏打炮,自饰春兰,演卞玑者为李桂芳。演出后,甚受观众欢迎,此后数十年屡演不衰,被称为荀派代表作之一。

本片根据同名京剧改编,源出「水浒传」,胡金铨编剧。值得一提的是,擅演悲剧的乐蒂首次以俏皮方式演出丫头一角。故事始于才子(乔庄)落拓花田,卖画维生,与官家小姐(丁宁)一见锺情,却因恶霸(朱牧)介入而波折重重,闹出连篇笑话……。

参考资料:花田错 (京剧剧本) 网络

Ⅸ 中国四大京剧名旦

梅兰芳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四大名旦"之首,出身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是京昆旦角演员。母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谭鑫培的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他八岁开始学戏,九岁向吴菱仙学青衣,十岁第一次登台。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同时,又向秦稚芬、胡二庚、学花旦戏。他刻苦学习,认真练功,艺术逐渐成熟。1913年,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他为二牌,王凤卿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是初出茅庐,在王的热心提协下,他初次压台演出《穆柯寨》,出色的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1914年,梅兰芳再次应邀到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甚至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家的观众。两下江南,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革新。梅兰芳是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他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声音明亮,唱腔委婉,轻柔妩媚,身段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赞誉他"伟大的演员,美的化身"。梅兰芳在戏曲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如:反抗外来侵略,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抗金兵》),反抗封建礼教的林黛玉(《黛玉葬花》),随父复仇的渔家姑娘萧桂英(《打渔杀家》),大胆向昏君奸臣挑战的赵艳容(《宇宙锋》),勇敢同邪恶势力斗争的白素贞(《金山寺·断桥》),饱受战乱苦难的韩玉娘(《生死恨》),深明大义的虞姬(《霸王别姬》),孤芳自赏、华贵失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等等。梅兰芳塑造的这些艺术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梅兰芳是第一个带着中国京剧走向世界的人,使中国京剧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首先占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梅兰芳不仅是京剧艺术大师,而且是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走向世界的,他曾到日本访问演出,引起轰动,他到过美国、苏联等众多国家,他结实了世界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如高尔基、阿·托尔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萧伯纳、布莱希特、卓别麟、范朋克等人,他们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倍加推崇,认为给了他们自己有意的借鉴和启示,并把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并列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大加宣扬。

荀慧生

荀 慧 生-- (1900-1968)名词,字慧生,艺名白牡丹,号“留香馆主”,原籍河北东光县。8岁入义顺和梆子班,从庞启华学花旦,后随师人三乐科班,不久改为正乐社与尚小云、赵桐珊同科,并称“正乐三杰”。出科后改习京戏,拜陈德霖、吴菱仙及王瑶卿为师。并向名花旦田桂凤、路三宝及李寿山、乔蕙兰等请教,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他的嗓音娇亮,做工细腻,眼神手势,无不表连人物的心态变化。尤以演性格开朗,活泼娇憨的少女更是传神。念白宗其师王瑶卿,但加快了节奏,更近于口语,因此更觉亲切而传神。他与梅、尚、程并称“四大名旦”。他常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周信芳、盖叫天、梅兰芳合作演出。擅演剧目有《十三妹》、《得意缘》、《铁弓缘》、《梵王宫》、《鸿鸾禧》、《虹霓关》、《花田错》、《棋盘山》、《辛安驿》、《小放牛》、《美人一丈青》、《大劈棺》、《战宛城》等戏。他也排演过很多新戏,如《元宵谜》、《丹青引》、《香罗带》《钗头凤》、《荀灌娘》、《红楼二尤》、《红娘》、《美人一丈青》、《蝴蝶梦》、《陶三春》等不下四十余出。在新戏中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探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俏丽柔媚、爽朗和谐的表演艺术风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他拒绝去东北为侵略者和伪满汉奸演戏。并曾多次举行义演,将所得演出收入捐献给前线的抗日将土。新中国建立以后,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后改市戏曲研究所任所长及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著有《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记》、《荀慧生演出剧本选》。

剧照说明:《赵五娘》荀慧生饰赵五娘

尚小云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1899-1976),原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后定居北京。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工京剧老生,后入三乐班坐科。尚小云在三乐班先习武工,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1912年春他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他名声大噪,人人称道。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开始在班里崭露头角,他还与杨小楼、王瑶卿、王又寰、龚云甫、高庆奎、白牡丹同台献艺。此时他的演唱、表演、武功及舞台技巧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在他的京剧艺术生涯中是一个关键时期。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同时搭班演戏)。王派艺术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对尚小云感染极深,无论身段、动作、念白和神情,尚小云都竭尽全力的摹拟效仿,这时他感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更看到了自己演唱技巧不甚丰富的缺点。此次的发现和递进是尚小云京剧艺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他在此基础上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及唱腔技巧,使自己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在艺术上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自此尚小云开始自觉的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的进行艺术探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尚派"艺术,无愧于"四大名旦"之一。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以青衣剧目为主,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是继承传统较多的艺人,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尚小云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在二三十年代中国京剧舞台上是十分难得的,更是很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他的演唱高亢圆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念白除韵白外兼擅京白,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放映了各个时期妇女舞台形象的精神面貌。

程砚秋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满族。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农,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芙蓉草、刘鸿升、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他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剧照说明:《英台抗婚》程砚秋饰祝英台(1953年)

Ⅹ 京剧赏析该怎样来写

一般来说京剧唱词没有特殊的文采,这是因为唱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欣赏,太雅则观众听不懂,因此在传统戏中,还有一些水词,比如:“马能行”,“女多娇”,这样的句子。京剧是角的艺术,以演唱为主,所以欣赏京剧主要是听演员的行腔。

据统计,京剧剧目总计五千八百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在传统剧目中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徽班原有剧目,以及汉调剧目或徽、汉共有剧目,如《大回朝》、《奇双会》、《打樱桃》、《贵妃醉酒》、《罗成叫关》、《状元谱》、《战长沙》、《击鼓骂曹》、《当锏卖马》、《四进士》、《李陵碑》等。另一类是从梆子移植过来的剧目如《铁弓缘》、《辛安驿》、《玉堂春》、《大劈棺》等。再一类是昆腔的剧目,如《思凡》、《闹学》、《游园》、《惊梦》、《打虎》、《山门》等。其他还有些唱“啰啰”、“纽丝”的小戏,如《打面缸》、《小放牛》、《打花鼓》、《探亲家》等。这些来自徽、汉、昆、梆的剧目,在唱腔曲调、表演方法的艺术风格上,多少还保留着其前身的遗韵。

京剧形成后艺人编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说岳》等长篇说部。较早的有卢胜奎编的三十六本《三国志》、(一说四十本),杨隆寿编演的《双心斗、沈小庆等人根据《施公案》编演的"八大拿"(即以黄天霸为主角的一批剧目),在此前后,上海的京剧艺人王鸿寿等也编演了一些剧目,其中一至十二本《铁公鸡》,据传即出自他手笔。尔后,清末民初在京剧改良运动中,涌现了更多的文人和艺人参与编写的新戏。在上海,汪笑侬等的《党人碑》、《瓜种兰因》,以及《新茶花》、《血泪碑》、《恨海》等,都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稍后,周信芳在新文艺工作者帮助下也编演了《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在北京,文人齐如山、罗瘿公、陈墨香、金仲荪等先后为"四大名旦"编写了许多新戏,如《霸王别姬》、《青霜剑》、《钗头凤》等。20年代起,上海的尤金圭等,编写了大量的连台本戏。

京剧传统剧目中有不少剧目具有较高思想内容,如《铡美案》、《打渔杀家》、《四进士》等。更多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古代生活,丰富人们知识,或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如《群英会》、《室城计》、《玉堂春》等。但也有少数剧目宣扬封建道德、描写色情凶杀,如《九更天》、《双铃记》、《杀子报》等。

京剧传统还存在剧本和表演不平衡的特点。有些剧本可读,有些则只能在舞台上展现而文学性不强。许多剧目是由演员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才日益成熟,成为艺术精品。

影响较大的京剧剧作家有卢胜奎(代表作《三国志》等)、汪笑侬(代表作《哭祖庙》、《马前泼水》等)、罗瘿公(代表作《青霜剑》、《金锁记》等)、陈墨香(代表作《钗头凤》、《红楼二尤》等)、齐如山(代表作《太真外传》、《霸王别姬》等)、杨绍萱(代表作《逼上梁山》)、翁偶虹(代表作《锁麒囊》及与王颉竹合作的《将相和》等)、马少波(代表作《闯王进京》、《正气歌》等)、范钧宏(代表作《满江红》及与吕瑞明合作的《杨门女将》)。
建国后,京剧艺术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传统剧目,编演了许多新历史剧和现代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京剧艺术又得到了复苏,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经整理、改编的主要剧目有《白蛇传》、《野猪林》、《将相和》、《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创作的历史剧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满江红》、《武则天》、《谢瑶环》、《黑旋风李逢》、《海瑞罢官》、《正气歌》、《徐九经升官记》等。现代戏有《白毛女》、《赵一曼》、《黛诺》、《奇袭白虎团》、《节振国》、《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

例文:
一直都觉得京剧很美,甚至在完全没有接触京剧之时。那时为其绝美的唱词所吸引,也是从小爱看书的缘故,从文学中感受到众多文学家的京剧情结,于是也有些许懂得这背后的文化魅力。记得黛玉初次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颓垣时”,是这样感叹的: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偶然的一次机会,听了姜老师的讲座。一段介绍姜老师的视频用了《锁麟囊》的四句话: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不是我无故寻烦恼,如意珠儿手未操。当时只觉得心被什么提了起来,顿时红了眼圈。不为别的,原来见到美好的事物,也是一般要流泪的。“美得令人感动”。自此,才算真正与京剧结了缘。后来参加了形体班的学习,练唱腔、形体,期间有许许多多的感悟,终因课业社团过于繁重而没能更深去接触京剧。但自己却明白这一段时间下来,京剧已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为这一辈子,都会因为有这么美的一门艺术相伴而感到幸福。

京剧是集大成者。在京剧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雕刻、舞蹈、音乐、文学等等艺术的身影。

人物造型、场景设置体现的是雕塑的精巧、图画的意境。人物的造型美是不用说的了,服饰、头饰、道具、脸谱,无一不是精心所为。光是用眼睛,就已能满足。咋一眼看上去,不正是民间艺人手下精美的彩陶吗?然而,这还是一个大大的活彩陶。眼福二字,已是先能保证的了。而京剧背景设置,也和众多别的剧种一般,用虚景描绘出一种意境。这正是中国人自己的山水画,美哉。

而戏曲中人物的唱词则往往是最能令人玩味的,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学美。曾经说过,原来诗词读多了,觉得诗不如词好。后来见了戏曲上的文章,才知道原来诗词都比不上曲的。曾以为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的下句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后来才知道是“愿做鸳鸯不羡仙”,原来是自己傻了,唐诗里面最忌讳重字的。但究竟觉得“愿做鸳鸯不羡仙”不如“只羡鸳鸯不羡仙”来得好,因为戏文里,是热呼呼、亲切切的生活。由此也可见,戏文引用前人诗词的很多,有的改了一两个字,有的几句唱词中竟有了几家的诗句。也算是文学中的一种集大成吧,虽是原创性不够,但究竟知道的人大都以为这句话就是戏文上先出现的。而戏曲中有另一种美诗词却无法企及,因唱词皆由人口中出,因而像“不是我无故寻烦恼”这般口语化却又使前后几句唱词连接得极佳的,唐诗宋词中怕是不多见吧?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不用说的了,些微有些文学素养的人都懂得这其间的妙处。而在学习《春闺梦》时,“去时陌上花如景,今日楼头柳又青”、“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更是令人觉得妙语如连珠,唱起来可寻味良久。所以,有时戏剧也可以打在纸上,光看字就行了,这样已觉极为满足。

音乐美则可以从两方面去感受,一是用耳朵,二是用嘴巴,但归根结底来说,还是用心。先说用耳朵吧,“悦耳”二字应就可明白了吧。各种传统乐器,各地的曲风乐风,京剧在此也是取中国的乐曲精华,美不胜收。而用嘴来感受,顾名思义,则是需要开口去唱了。我从当初的羞于开口到现在的“曲不离口”,真的是得益于感受到其妙处。后来发现,虽是自己京剧还唱得不怎么样,但唱流行歌时究竟开阔了许多,以前唱不上去的几个音现都能唱了。

而京剧的做与打,不止是“舞蹈”二字那么简单的。当我认真去体会时,感受到的竟是它与书法、太极等之间的融会贯通。书法、太极都讲究进退自如、点到为止,往往都藏住锋芒,刚柔并济,也可能是一种“中庸”思想所左右吧。这里面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而京剧的动作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许多动作眼看要发挥到极致了,却适时一一个转身或走圆场化解,极端二字是没有的,有的只是高超的表演技巧看似轻松地做打而已。但究竟“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越美的动作,背后是京剧演员越多的汗水。

在姜老师教猴棍、耍马鞭、匀手时,自己总是在心中暗暗喝彩,感叹历代艺术家的智慧与修为。世上竟是有如此聪巧的动作,丝毫不比谁的机器发明差。老师说过,学习京剧起到一个开发右脑的作用,对于我这个很少在动作形体上进行开发的人来说,明显的感受到身体协调性、动作灵敏性的提高。

京剧不仅是美的享受,其实还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甚至是传统伦理道德。光从京剧脸谱上来看,黑代表刚直,不正是包拯的典故吗?而白脸代表奸谄,蓝脸代表贫贱,都各有各的来历。而服饰的类型、颜色等,也可从中体会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道具等等也是有某种象征或是缘故的,这中间蕴藏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吸收。而剧情也可反映历史,情节更能体现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欣赏京剧,可不仅是历史知识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听老师说起《春闺梦》是程砚秋为反对内战而作,我们为戏剧大师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之余,更能感受到句句唱词都是对战争的控诉与痛斥。一句话,京剧放映的,就是整一个中国最美的部分!

阅读全文

与辛安驿电影免费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除了晴雅集还有什么电影 浏览:705
隐形的怪兽叫什么电影 浏览:822
虎牙如何申请播电影 浏览:708
3月2号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上映的电影下载 浏览:204
关于双飞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89
林子聪演过的穿越电影有哪些 浏览:451
长安诡事之血藤毒虫电影免费 浏览:329
如何用暴风影音看电影 浏览:224
免费电影下载v20 浏览:717
电影院不文明行为怎么办啊 浏览:982
pp助理如何拷电影 浏览:251
说走就走之不再见电影免费 浏览:290
危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浏览:420
僵尸电影国语完整免费的 浏览:254
讲剑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30
如何约老师看电影 浏览:9
任达华赶不赶时间什么电影 浏览:529
林威拍过什么电影 浏览:999
少年的你在电影院上映多久 浏览:619
玛丽莲梦露拍过哪些电影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