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人以前是不是中国人
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勤洗手:日本人喜爱清洁,从洗手做起。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日本自来水的洁净标准高,饮用生水不担心病毒或者细菌感染。
勤刷牙:日本人爱护牙齿,每次饭后有刷牙的习惯,不少日本人办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还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东西就会漱口刷牙。饭后刷牙,清除牙齿中食物的残留,对保护牙齿相当有益。
勤洗澡: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临睡前泡澡,有助于晚上睡眠好,有的人还会在早上起床之后洗澡,甚至是留长发的女性,这样能在早晨出门时保持精神焕发。日本人喜欢泡温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温泉前,大家都会自觉地在淋浴下把身体洗得很干净,然后再去温泉内浸泡。
勤换衣:日本的上班族,特别是女性,每天都要换内衣和外套,否则会被怀疑没有回家过夜。
『贰』 战国兰斯,谁玩的比较透彻的,可不可以跟我讲下一共有几条线,内容分别是什么
一共有正史、谦信线、56线、兰线、猿杀线5条路线,如果算魔王线的话是6条
正史线就是作为游戏故事的正史的剧情,其他路线都是假想。
以下算是剧透:
正史线:魔人借助信长的身体复活,并企图利用兰斯完整的恢复力量,但被织田家中途识破。本能寺事件中逃出的魔人夺取岛津后对japan进行报复,最终被兰斯打败后被魔王消灭,香姬统一japan。但希露被魔王冰封,兰斯回大陆寻找解除冰封的办法。
谦信线:天照举办帝之竞赛,魔人夺取岛津,谦信、魔人、倾国争夺成为帝的资格。谦信获胜成为帝统一japan,并利用帝的威光将魔人逼出信长体内,魔人的灵魂企图利用大蛇毁灭japan,但途中被兰斯打倒。兰斯带着希露回大陆。
56线:魔人复活杀死香姬,信长留下遗言让兰斯的孩子继承织田家。倾国妄图浑水摸鱼蒙骗兰斯夺取织田家的继承权,但被铃女和56识破阻止,倾国投靠魔军,兰斯选择了56作为孩子的母亲。魔人主动找上门来,兰斯在56的帮助下打倒魔人,统一japan。信长和香姬大仇得报后,兰斯带着希露回大陆,兰斯和56的儿子成为japan的统治者
兰线:魔人在本能寺被天志教封印,兰斯带领织田统一japan,但倾国开始闹事,利用药物控制早云打开地狱穴放鬼出来。在兰斯的帮助下兰重新封印各地的地狱穴,并救出了早云。最后根据兰斯和兰的关系,有兰重回早云身边两人结婚和早云离开兰跟着兰斯和希露回大陆两种结局。
猿杀线:藤吉郎在打破第一个葫芦之前被兰斯嫌吵失手杀了,信长因此没有被魔人占据。兰斯和铃女找了一只相似的猴子企图蒙混过关。兰斯带领织田家统一japan后,发现信长其实早就看出猴子不是藤吉郎。
猿杀线不是一条正式的路线,没有主线故事,剧情上采用了刨除主线剧情之外的正史前半段和兰线后半段,因此剧情上有很多矛盾的bug。
魔王线:正史中因为没有抑制美树的觉醒,美树觉醒成为魔王,魔军投降魔王,魔王毁灭了japan。即使在合战中战胜了魔王依然会game over的必定失败的路线。
『叁』 奥特曼详情,在奥特曼的45周年,我想知道些奥特曼的详细资料,求帮助!!
初代 1966 早田 魔棒
赛文 1967 诸星团 奥特眼镜
杰克 1971 香秀树 无
艾斯 1972 北斗星司与南希子 奥特戒指(注:后来南希子离开北斗一个人变身)
泰罗 1973 东光太郎 徽章
雷欧 1974 凤源 狮子的眼睛(戒指)
爱迪 1980 史的猛 魔棒
葛雷 1990
帕瓦特 1993 魔棒
迪迦 1996 大古 神光棒
戴拿 1997 飞鸟信 魔棒
盖亚+阿古茹 1998 高山我梦、藤宫博野 变身器
高斯 2001 春野武藏 魔棒
奈克瑟斯 2004 适能者(多位) 魔棒
麦克斯 2005
梦比优斯 2006 日比野未来 梦比优斯气息
奥特曼 1966 早田进 β魔棒
赛文奥特曼 1967 诸星团 奥特眼镜
杰克奥特曼(新曼) 1968 乡秀树 意念(早期为遇到危险就可变身)
艾斯奥特曼 1971 北斗星司 奥特戒指
与南夕子(后北斗一人)
泰罗奥特曼 1972 东光太郎 奥特徽章
雷欧奥特曼 1974 风源 狮子眼
乔奥特曼(动画版) 1979 光超一郎 U40闪光之星
爱迪奥特曼 1980 矢 的猛 爱迪魔棒
斯考特,贝斯,查克 1989 斯考特,贝斯,不详
(美国动画版) 查克
以上为昭和系列(昭和指日本天皇年号,日本仍以天皇年号纪年,昭和年间1925~1990)
以下为平成系列(1990~现在)
葛雷奥特曼(澳大利亚版)1990 杰克辛德 葛雷等离子火花项链
赛文奥特曼(OVA特别版)1992 诸星团 奥特眼镜
帕瓦特奥特曼(美国) 1993 卡伊健一 帕瓦特魔棒
赛文奥特曼(OVA) 1994 诸星团 奥特眼镜
哉阿斯·奥特曼
(搞笑电影) 1996 朝日胜人 牙刷
迪加(平成三部曲) 1996 大谷 神光棒
戴拿(平成三部曲) 1997 飞鸟信 闪光剑
盖亚(平成三部曲) 1998 高山我梦 盖亚神光
赛文(OVA) 1998 诸星团 奥特眼镜
赛文(OVA) 1999 诸星团 奥特眼镜
奈欧斯 2000 神乐元气 斯贝姆魔棒
高斯莫斯 2001 春野武藏 cosmo·plaque
赛文(赛文35年纪念作) 2002 风森正辉 奥特眼镜
耐克瑟斯 2004 一挥 不详
麦克斯 2005 东马快斗 麦克斯气息
梅比尤斯 2006~2007 日比野未来 梅比尤斯气息
希卡利 2007 芹责和也 骑士气息
(梅比尤斯特别版) 相愿龙
赛罗奥特曼(电影版) 2009,2010 岚 奥特眼镜
『肆』 微电影《东极之恋》里的湿地公园门口有个大黑熊的雕塑,难道熊野可以...
为了回答楼主的问题我刻意去看了一下微电影,其实啊,片中的湿地公园处于黑龙江抚远的黑瞎子岛,黑瞎子是熊的别称,所以那个雕塑应该是为了配合岛名而修建的。公园里面是否有熊出没还真说不准,不过抚远当地人民拍到过野生黑熊出没的照片。
呃,也许你去之后真的会偶遇一只大黑熊。
『伍』 日本人捕鲸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笔者在日本时,在一家回转寿司店看过鲸鱼肉,与其他的寿司相比,鲸鱼肉显得更加血红。价格是其它单体寿司的3—4倍模样。出于好奇,笔者试吃了一个,感觉味道也没有“美味”到哪里去,关键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带着强烈的“难以下咽”的情绪,这种情绪并不是鲸鱼肉不好吃,而是知道食用鲸鱼肉的敏感性,以及它在国际上的争议。一想象到血流成河的捕鲸现场,笔者就十分难过。当然笔者还是吃了一个,以后绝不再吃。
日本捕捉猎杀鲸鱼肉,对外宣称的目的是“科研”,但几乎每年日本都要捕捉850头小须鲸,50头长须鲸,以及50头座头鲸。外界质疑,科研目的有必要要捕捉这么多头鲸鱼吗?
第一:实际上,日本人捕捉鲸鱼,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吃”。对此,日本政府的一般说辞是,食用鲸鱼肉,是日本人自古以来的传统。
时下,中国正在回归海洋。海洋也是中国的生命线。但日本政府却在处处煽风点火,夸大描述中国的海洋战略是一种国际威胁。
不管是南海,还是东海,日本处处插手,制造对立。这样一种蛮横无礼,国人应该注意,警惕。
『陆』 日本的起源在那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造”仍然存在。直至现代依然如此。只是绳纹人系统的影响,日渐缩小而已。因而,从体质结构来看,日本民族绝非单一民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来自东南亚的人口集团和来自东北亚的人口集团,不断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从日本语起源的角度来看,与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直接相关的,是日本浯的起源为何,它属于哪一语言系统。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的人们到达并生活于日本列岛,那种语言才叮能成为日本语的来源。通过探索日本语的起源亦可证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许多日本学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语的语法结构与包括朝鲜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宾语或补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语句的构成顺序是主语一宾语一动词谓语;在单词后附加助词或助动词,表示语法意义;名词无性与单复数的区别等。这表明日本语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包括朝鲜浯)可能是从共同砠语分化而来的同系统语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种血缘关系上,也可能与生活于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具有某种关连。但是,他们也同时注意到,日本浯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例如缺少单词读音的音韵对应关系,因而阿尔泰语系不可能是日本语的惟一来源。 于是,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日本语与“南岛语系”(即马来与玻里尼两亚浯系)之间或许有某种亲缘关系。“南岛语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至南太平洋诸岛的一大语系,其范围可至中国南部的一些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南岛语”与日本语的类似点是:元音(母音)有5个,即(a)(i)(u)(e)(o),不使用双重元音;单词以元音结束;浊音不同于单词之首等。这表明,使用“南岛语”的东南亚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对日本民族的构成曾发生影响。但是,足以证明这些民族曾从南太平洋或东南亚直接进入日本列岛的考古学依据,却十分罕见。一些学者便推测,南岛语系的语言可能是经过中国南部,然后传入日本的。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将日本语视为“混合语”,即日本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若干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诸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占代日本语的形成,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绳纹时代之前的数千年,在东北亚地区的落叶林带,可能存在一种称为“原东北亚语”的基础语。绳纹时代初期的日本语可能来自这一系统,日本语中的阿尔泰语系的某些特征可能由此而来。而到了绳纹时代晚期或弥生时代前期,从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鲜半岛,或直接由中国长江下游地区进入日本。这样,不仅从朝鲜半岛继续传入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语传入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吴、越语均属南方系统的话言,越语属南岛语系或泰语族,吴语则属藏缅语族。)日本语中的南岛语系的某些特征则可能由此而来。进入古坟时代,中国大陆移民增多,汉语对日本语的影响更为强烈。正是上述这些语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语。 日本语是由亚洲大陆北方系统语言和南方系统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这也可以佐证日本民族是亚洲大陆北方人口集团和南方人口集团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后成为一统的大和民族。 与日本民族形成一样,日本国家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日本出现历史文献的时代较晚,因而我们只有借助日本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追溯这一过程的原委。 一般认为,在弥生时代前期相中期(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在北九州和畿内地区已出现了许多“原生小国”。中国正史《汉书·地理志》记载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其中的“百余国”,虽非确数,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小国林立的状况。《后汉书·倭传》则记载说: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虽不能说日本列岛上的这些小国均有条件与汉朝建立交往关系,但“三十许国”的数字要比“百余国”少了许多。这大约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国在逐渐向地域统一的方向发展。《后汉书·倭传》特别提及其中的“倭奴国”,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其中提及的汉光武帝于公元57年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旧历)于福冈县志贺岛被发现了。这是一枚长宽约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纽,阴文篆书“汉委奴国王”5个字。在相当长时间内,一些人对此印是否汉代遗物表示怀疑。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滇王之印”(1957年)、“广陵王玺”(1981年)、“文帝行玺”(1983年)等汉代印章。“汉委奴国王”金印与这些汉代印章在纽式、形制、重量或字体上相似。由此可断定“汉委奴国王”金印确系汉代遗物,也可证明中国史籍对当时日本国家状况的记载大体无误。此外,从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湾沿岸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发现下一些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据点集落遗址。这些集落遗址大部周围筑有壕沟。这些据点集落遗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数人巳具有某种权威的随葬品,如铜镜、铜剑、铜矛,铜戈、铜铎、玉器等。在有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用于战争的铁制武器,如铁镞等。这些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些集落的内部已有上下贵贱的区别,对外已进行战争。④因而,每一个集落都可能是一个“原生小国”,当时的日本列岛确实存在过“百余国”井立的状况。中国史籍《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稍后逐渐形成的地域大国邪马台国的社会政冶状况。邪马台国⑤约存在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后期。在邪马台国内,已有上下尊卑区别,“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现了阶级区别,有称为“国大人”和“大人”的贵族统治阶级,有隶属于“大人”的被统治阶级“下户”,还有更为低贱的可作赠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马台国已形成国家机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王,“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以后经内乱“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在女王卑弥呼统治时期,其下设辅臣“有男弟佐治国”。女王卑弥呼居城池内,还有常备军守卫。“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中央一级的官吏,还有分管政治、贸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马台国已有租赋制度,“收租赋,有邸阁”;也有刑罚,“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家族。”邪马台国还监督与控制着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国,如“斯马国”至“奴国”的21个小国和“伊都国”等。女王卑弥呼曾多次遣使曹魏,并受到魏明帝的册封,称“亲魏倭王”。卑弥呼女王死后,葬仪隆重,“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蜱百余人。”《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有关邪马台国的记载表明,邪马台国已是控制相当大地域的阶级国家,⑥尽管其阶级分化与国家机构仍未尽成熟。 中国史籍《晋书·武帝本纪》亦记载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国王最后一次遣使入贡的情况。不过,自此以后直至《宋书·倭国传》记载宋高祖刘裕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赐沼倭王赞,有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史籍对日本的状况缺载。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在畿内地区兴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国王权。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有关大和国的兴起及其统一日本的活动虽已不得其详,但根据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国王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格。据传为百济肖古王赠给大和国的七支刀,现仍保存于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刀上的铭文表明此刀是百济国王为感谢大和国派兵渡海攻击新罗而解救百济所赠送的,现保存于我国吉林省辑安县境内,建造于公元414年的高句丽奸大王(广开土王)碑的碑文,则记载大和国曾派兵渡海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结果,新罗求救高句丽,击退了大和国军。此外,自5世纪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内平原一带出现许多人型古坟,也表明大和国是较邪马台国更为强大的存在。 中国史籍《宋书·倭国传》则记载了5世纪大和国五位国王(即“倭五王”赞、珍、济,兴、武)与刘宋交往的情况。他们部曾遣使朝贡,并接受刘宋皇帝的册封。例如,倭王珍被封为“安车大将军、倭国王”,其臣属13人亦分别被封“平西、征虏、冠车、辅国将军号”。据《宋书·倭国传》记载,末顺帝开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统一日本的活动情况说:“自昔祖祢,躬榄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下海北九十五国。”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家的体制,却不得其详。不过,这一时期的大和国不仅逐渐统一了日本,而且成长为可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相抗衡的强国。因为它在致力于接受中国南朝刘宋朝廷册封的同时,还试图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地域性册封体制。《宋书·倭国传》记载,倭王珍,济、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册封其“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等封号。结果,倭王济与武部分地达到了目的,刘宋朝廷承认了他们对百济之外的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控制权。 日本成为制度完备的国家,应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事。7世纪初,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大陆。在与隋的交往中,开始称国名为“日本”,称国王为“天皇”。他们认真学习隋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所谓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实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更是频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全面地学习唐朝的各项制度,实行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并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将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为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发现所谓“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不属于“猿人”,而属丁更晚的“新人”阶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国的诞生》,小学馆,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页。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岩波书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页。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诞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页。 ⑤有关邪马台国的所在位置,学界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在北九州,有的 认为是在畿内地区的大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从略。 ⑥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l版,第5--12页
『柒』 秦统一中原后颁布了哪些法令
秦王政灭六国后把全国定名为秦,国都定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如再延用过去“王”的称号就不能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便于群臣商议,更换名号。
李斯等人说:“过去五帝管理的地方,也不过一千里大。如今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王比五帝强多了!古时有天皇、地皇、人皇,人皇最高贵。大王就称做人皇吧!”
秦王政对人皇还不满足,就将三皇中的“皇”字和五帝中的“帝”字加起来,称为皇帝。他认为秦朝从自己开始称帝,会二世、三世,至于万世永远传下去,于是便自称“始皇帝”,后来人们就称他为秦始皇了。统一以后,天下应当如何治理?丞相王绾对秦始皇说:“六国诸侯刚刚被灭不久,原先的燕国、齐国、楚国离咱们的京城都很远,如果不在那里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难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几个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协助陛下统治天下。”
迁尉李斯反对王绾分封的建议,他说:“当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曾经大封子弟功臣为诸侯,后来诸侯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如今陛下统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国设置郡县。子弟功臣多多赏赐些赋税钱财,不要分封诸侯,这样就容易控制啦!”
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意见,他说:“以往天下苦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诸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诸侯王,又将会种下战争的祸根。我认为廷尉的建议是对的。”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每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办法确定了,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也逐渐定型。秦始皇规定中央朝廷里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内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丞相设两个: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掌管重要的文书监察;太尉主要掌管军队;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国家的财政开支。所有这些官员都归皇帝任免和调动,从国库里领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袭。
秦始皇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的。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也不大一样。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
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换算混乱的局面。
原先六国的车辆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车辆有大有小,道路有宽有窄。在统一的局面下,这样也显得太不方便了。于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车同轨”,二要修驰道。“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轴上两个轮子间的距离,一律都定为六尺。修驰道就是修筑从京城咸阳到全国各个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宽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两旁每隔三丈种上一棵青松。修了这样的驰道,全国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也便利了各地之间的文化往来与经济联系。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自从秦国兼并六国以后,中原地区比较平定。可是,匈奴人的骑兵却经常侵扰北部边境地区,严重地威胁着秦王朝的安全。秦始皇委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打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秦始皇决定采用修筑长城的办法,把匈奴骑兵永远隔离在边界的北面。秦始皇下令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民夫,让蒙恬担任总指挥,这一次修筑长城,除了要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还要新造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到东面的辽东,连成一条万里长城。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耗费了大量财物,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这座举世闻名的长城,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历史的象征。
『捌』 这个人物是哪个动漫里的
熊野是角川游戏所开发的卡牌类网页游戏《舰队Collection》(舰队これくしょん -舰これ-)及其衍生作品的登场角色。
历史原型
熊野是最上级重巡洋舰的四号舰,1934年4月5日在川崎重工神户船厂开工,1936年10月15日下水。该舰虽然属最上型,但是由于最上型的1,2号舰的设计缺陷,3,4号舰的设计发生了改变,所以历史上也有人将铃谷、熊野称作“铃谷型”。
命运最凄惨的IJN主力战舰
1944年10月25日,熊野随栗田舰队主力突入萨马岛海域,与美军展开激烈交战。战斗中被美军驱逐舰约翰斯敦号发射的一枚鱼雷命中舰艏,造成舰艏被炸断,航速下降到12节。在撤离战场时,熊野在圣贝迪诺海峡遭到空袭,近失弹造成左舷锅炉舱进水。10月26日,熊野在经过民都洛岛南方的时候再次遭到空袭,舰桥左舷下部和烟囱附近命中三枚炸弹,烟囱被毁,短时间内完全失去航行能力。勉强到达马尼拉港后,经应急修理,航速恢复到15节。11月6日,与重巡洋舰青叶护送船队一起从马尼拉回国时,遭到4艘美军潜艇伏击,一枚鱼雷再次击中舰艏,造成一号炮塔以前的舰艏完全断裂,另一枚击中主机舱,造成全舰再度失去动力。次日被船队中的一艘油轮拖曳到圣塔克鲁兹港。两天后台风袭击圣塔克鲁兹,熊野发生走锚事故,差点触礁。11月21日,经过不懈的修理,熊野的一座锅炉和一台蒸汽轮机恢复使用,能够勉强达到6节航速。但是4日后,萨马岛海战一个月后,熊野遭到美国航母提康德罗加号(USS Ticonderoga, CV-14)舰载机空袭,被3枚炸弹和5条鱼雷命中,于当日下午14时倾覆沉没,舰长以下400余人战死。从萨马岛海战起,这艘12000吨的重巡洋舰,在生命最后的归国之旅中,被命中足有6枚炸弹和8条鱼雷,绝望地沉入了海底。
美军上将小威廉“蛮牛”哈尔西事后曾说:“如果说有哪艘日本船会让我感到遗憾,那就是熊野了。”("If there was a Japanese ship I could feel sorry for at all, it would be the Kumano.")
现世是筑后级导弹护卫舰DE-224,1977年6月3日服役。直系的姐姐有三隈(同级舰,DE-217),而筑后级是五十铃级的改进型。所以某种意义上,五十铃级的二号舰最上依旧是熊野的姐姐。
『玖』 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吗
是的,。《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文武百官东巡琅玡(今山东胶南琅玡镇)“齐人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数千童男女求之。”秦始皇同意了徐福的请求,派他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寻求长生不老药。
同书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来到琅玡,再次见到徐福,“徐福等人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入海采药,这次配备了强弩射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记载了新的情况。将军伍被与淮南王刘安谈论徐福入海采药这件事,书中记载徐福对秦始皇说:“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然。汝何求?曰:愿求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徐福以谎言欺骗秦始皇,“秦始皇大悦,遣振男女三干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这是说徐福最后一次入海的事,虽然与先前记载不同,但司马迁也作了如实的记载。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和《伍被传》都记载了徐福入海采药事,大体和《史记》的记载相同,只是徐福所去的平原广泽改为平原大泽。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根据秦代档案材料写成的。司马迁距徐福时代只有八九十年,他曾作为太史,跟随汉武帝到过徐福从事活动的琅玡、芝罘、黄县等地方。司马迁记载的伍被谈话中提到的徐福东渡,伍被是西汉初年人,为《淮南子》一书的主要撰稿人,其父母与徐福是同时代的人。伍被与刘安谈话时,其父母尚健在。司马迁关于徐福东渡的记载是可信的。
晋代成书的《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吴大帝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有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冶人入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徐福所去的地方又成了澶洲。(澶也写作亶)。夷洲即今日的台湾,澶洲在夷洲以远,像是今日的日本。
南北朝时刘宋人范晔撰《后汉书·东夷传》中也记载了《三国志》中那一段文字,范哗将其列在倭国以后,似乎是指日本。
《隋书·倭国传》记载:“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遣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度百济,行至竹岛(今韩国全罗南道珍岛西南之小岛),南望眈罗国(今韩国济州岛),经都斯麻国(今日本对马岛),迥在大海中,又东至一支国(今日本壹岐岛),又至竹斯国(今日本紫筑)。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疑不能明也。”这里说的秦王国,好像是指的徐福所建立之国。这个地方是今日日本的什么地方,日本学者看法不一:有的以为是广岛县的安艺志严岛,有的以为是山口县周防,有的以为是山阴西部秦氏之住地。
最早明确记载徐福到了日本的是五代后周义楚和尚撰写的《义楚六帖》。该书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与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有友人日本宽辅和尚,这些事可能是宽辅告知的。
到了宋代,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和司马光的文集中,都有一首《日本刀歌》,写道:“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老;百工五谷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也写明徐福是到了日本。
元代人就知道日本熊野有徐福祠。元代诗人吴莱《听客话熊野徐福庙》诗:“大瀛海岸古纪州,山石万仞插海流。徐福求仙仍得死,紫芝老尽令人愁。”
明代记载徐福东渡日本的书籍很多。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召见日本高僧绝海中津,他们一唱一和各写了一首诗。绝海中津的诗:“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只因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朱元璋和诗:“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珀亦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诗中写明日本熊野山前有徐福祠。明人著作中提到徐福到达日本的有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刘仲达《刘氏鸿书》等。
清代我国驻日本外交官黄遵宪、黎庶昌、薛福成等都曾参观过日本的徐福墓、徐福祠,并撰写诗文记载了这些事。
本世纪初,中日韩学者对秦汉史和海上交通史作了大量的研究。人们根据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旁征博引,对徐福是否到了日本,大致作了肯定。吕思勉、范文澜、吕振羽、顾颉刚、杨宽等在著作中都对徐福求仙事作了叙述和评论。马非百《秦集史》中还为徐福作了传记。翦伯赞在《秦汉史》一书中说:“徐福等入海寻三神山,正是当时滨海一带的商人,企图打通与日本诸岛之商业通路。”
但是,也有人怀疑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他们认为:汉唐时代的史书对徐福东渡的去向没有弄清楚,为什么五代、宋代人倒写明日本呢?而且越到后来越具体,这使人怀疑其真实性。日本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记》也没有记载,后者引用《史记》、《汉书》、《三国志》颇多,唯独没引徐福东渡事。唐代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很多,也都没提及此事。(严绍《徐福东渡的史实与传闻》),载《文史知识》1982年第9期)
五十年代以来,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徐福东渡作了调查和研究,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香港1950年出版的大陆去台学者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1977年在日本被译成日文出版,书名为《神武天皇——徐福传说之谜》,副标题为《神武天皇即徐福》。日本新宫市徐福会已故会长仲田玄著《徐福之建国及其思想》一书也指出:徐福是“日本民族之开国始祖。”台湾学者彭双松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多次去日本调查徐福遗迹和传说,出版《徐福即神武天皇》、《徐福研究》等多部专著。(彭双松《徐福研究》台湾苗栗富蕙图书出版社1984年版,《徐福即神武天皇》同上出版社1973年版)
在日本方面,相当于我国的宋元时代,日本熊野就有了徐福祠、徐福墓。中国南宋的最后一年,即公元1279年,中国名僧祖元禅师去日本,他献给徐福墓的诗:“先生采药未曾回,故国山河几度埃;今日一香聊远寄,老僧亦为避秦来。”
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是《神皇正统记》,为公元1339年北亲房所撰。徐福到日本的口头传说则大大早于文字记载。日本醍醐天皇延长五年(公元928年),日本僧人宽辅在五代后周来中国,即与义楚和尚谈及徐福去日本采药之事。以后日本书籍记载徐福东渡日本之事的有松下见林《异称日本传》、林罗山的《林罗山文集》、新井君美《同文通考》、野畸左文《日本名胜地志》、高谷濑夫《日本史》等。《佐贺市文物》记载:金立神社保存一幅《徐福渡海缘起图》,系正保五年(公元1648年),由当地著名画家绘制后奉献给神社的。
徐福墓和徐福祠都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和歌山县东牟娄郡那智町的那智神社,也叫夫须美神社。夫须美就是“福住”的谐音,福住就是徐福的住所。新宫市过去曾名徐福町,现在新宫市区到处可见以徐福命名的商店。据日本人民传说,徐福当年在这里居住,从中国带来了种桑、养蚕、纺织、捕鱼、种稻、制造金属工具等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中国文化。他受到日本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农神(司耕神)、蚕桑神(纺织神)、医药神(药王)。新宫市官员、社会贤达及各界市民于1915年成立徐福保存会。1931年成立徐福事迹显彰会,每年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1955年成立徐福会,每年举办徐福墓前祭。除当地市民外,日本各地专程前来参加的人数及海外华人等多达万人以上。1982年9月1日,该市还建碑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1994年,该市还建立了徐福公园。
九州佐贺县也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这里还有徐福登陆处。佐贺市在昭和五年(1930年)和昭和五十五年(1980年)分别举行了两次徐福大祭,是佐贺历史上的最大祭典。京都府与谢郡的大名神社也是祭祀徐福的。日本山梨、热田、广岛、青森、秋田、爱知等县都有徐福传说和遗迹。在日本,徐福的遗迹多达100多处。日本谦光社于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出版山本纪纲《徐福东来说考》《徐福的风俗信仰在日本生根》等专著。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徐福问题的研究已相当重视。目前从事徐福研究的人员,已不仅限于中、日、韩三国,而且扩大到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地区,今年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
1985年以来,江苏连云港、苏州市,山东龙口、胶南,河北,浙江等地先后成立了徐福研究会、徐福千童会。1993年,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徐福会也先后在北京成立。连云港市、龙口市、胶南市、苏州市、河北盐山先后多次召开徐福东渡学术研究会,出版了20余本论文集和专著,国家级及省级报刊发表徐福研究报道及文章五百余篇。龙口市连续举办了九届徐福故里文化节,连云港市赣榆县还多次举办徐福文化节,吸收经济、文化、社会各界中外人士参加,成了盛大的招商引资的大型会议。
香港在五十年代即成立了徐福会,台湾也成立了徐氏宗亲会。韩国济州岛也早已成立了徐福会。日本佐贺县、和歌山县新宫市、东京都、大阪府、山梨县等也先后成立了徐福会或徐福研究会,日本国徐福会也于1991年在东京成立,他们也出版了几十本徐福研究专著和各种会刊。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于1997年10月派出代表团访问日本、韩国的徐福遗迹。山东省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歌剧《徐福》,获得了国家文化部“文华奖”。所有这一切都标志着徐福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战国时期和秦代起,中日两个民族就开始了各种交往。历史上日本的经济、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徐福东渡的传说,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而产生的。
徐福东渡是涉及历史、考古、民间文学、民俗、宗教、民族、航海和中外交往等多学科的重大课题,已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广泛深人地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团结,加强友谊,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徐福在中日韩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韩国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之一,今日的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遗存仍然十分厚重。而在中日韩文化交流史上,徐福是一位先驱者。日本的一部分人,把徐福奉为祖神,自认是奉代中国移民的后代。
直到今天,徐福仍是连结中日韩三国特别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一条纽带。随着中日韩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这条纽带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研究徐福和徐福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历史遗产,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日韩等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安作璋《关于“徐福文化”的思索》,收入《徐福文化集成·徐福文化的思索》,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拾』 现在的日本人是不是秦朝徐福的后代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系由不同来源的人们杂交而成。日本人是人类史上唯一的杂交人种。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日本列岛尚与亚洲大陆相连时,便有原始人在此生息,其后裔为今阿伊努人。约至 1 万多年前,日本列岛开始与亚洲大陆分离,先后又有多批移民自海上迁入,成为大和民族的基础。其中主要包括来自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以及公元前后迁入的汉人和朝鲜人等。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和定居的地点不同,虽经几千年的混合而形成统一民族,但在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体质特征上仍存有许多地方性差异。公元前数千年,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以渔猎、采集或刀耕火种农业为生,在历史上属绳纹文化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中国大陆的金属工具、窑式烧陶 与水稻栽培技术,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九州,是为弥生文化时代。公元3~4世纪以今奈良为中心建立大和国,统一日本各部落。从此始有大和民族之称。公元7~8世纪时,日本吸收中国盛唐时代的农业、工艺、建筑、佛教等文化,同时吸收朝鲜、印度文化,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治维新后又大量吸收欧美文化,形成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大融合。
从500年到1600年
日本位在文化边缘上的一块神秘土地,与亚洲大陆最接近的部分,也相距一百多英里。由于在地理与人文上的孤立,日本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文化,很少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大约相当于欧洲的中古时期,日本的先进文化开始集中在日本内海北端的本州岛发展。横过箱根山往东就是关东,这是一个冲积平原,也是日本内最大的稻米生产区。关东的北方和西方与名为虾夷族的日本土著隔着一道边界,这些土著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一直在这道边界外的土地上生活。
到了公元第六世纪,大和朝廷成为主要的政体。独立的部族(即所谓的氏)是王位背后握有实权的人。各部族的领袖形成一个贵族阶层,并互相争夺土地的控制权和王位。
在530年,苏我氏主宰当时政权,并培养出第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圣德王子,他的大力改革,为往后一千多年的日本文化奠下基础。在644年,政权由苏我氏转移到藤原氏手上,后者主导了平安时代(794-1185年)。新的领导者强行645年的大化改革,目的在于重新分配稻米的种植地区、制定农业生产的税项,以及将国土重新划分为省。不过,皇室的影响力与控制范围仍有许多鞭长莫及之处,统治实权开始转移到大家族手上,这些大家族多靠种植稻米冒出头角。家族之间的冲突则导致内战和武士阶级的兴起。
中古时代西欧的经验也在此地上演,日本的中央政权最后崩溃,地方贵族的势力扩张,并在边界地区与蛮族冲突,由武士菁英所主导的文化也在这些因素结合推动下诞生。沙场战士成为为主人服役的武士,地位、角色与欧洲的骑士差不多。在十二世纪末期,军政府接替贵族在王位背后掌握政权,军政府则由大将军所领导。
武士必须遵从战士的规范,如同欧洲骑士遵从其规范一般。战士规范的基础就是对主人效忠。战士会接受领导和保护,相对地也必须绝对服从主人的指挥,并随时为主人的利益而牺牲。武士十分重视他们的出身,并努力维持家族的传统,往往会极力达成要求以获得表扬。武士必须表现出坚强的风范,不能流露出些许懦弱和胆怯。战士都期望自己能不断作战直到光荣战死,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会一直战斗到底。
在内战之后,日本地区被一个新氏族所控制,也就是所谓的镰仓时代(1185-1333年)。蒙古人分别在1274年和1281年两度企图入侵日本,但均告失败。令蒙古舰队损失惨重的季候阵风因此被称为「神风」。
日本人的由来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详情请参阅《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一文。
日本人是炎帝的后代吗?
摘要: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有许多次,其中徐福东渡日本是最著名的一次。在此之前,帝禹时代曾考察过日本列岛,黄帝时代曾接近或抵达日本岛,炎帝时代的女娃部落曾迁徙、避难到日本列岛,她们构成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来源的主体,女娃则成为日本天皇家族尊崇的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原型。
众所周知,关于日本人及其文化发展的历史事件,首推徐福东渡的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半岛,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携带众多器物、食品、农作物种子等,渡海求仙。徐福一行,抵达日本岛,遂滞留不归,华夏文明、文化与科学技术由此而植入日本,并促成日本由绳纹式文化时代进入到弥生式文化时代。
不过,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编,1962年)。
我愿意指出的是,历史上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活动,并不限于一次,而且也不限于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才开始。事实上,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明确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根据上述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并且能够解读的远古信息来说,华夏居民向日本岛迁徙的重大活动,至少有如下数次。
一 、帝禹时代的迁徙活动:对东海岛屿的考察
我在《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待出版)、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专著中指出,《山海经·五藏山经》乃是帝禹时代(公元前2200年)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中《东山经》的第三条考察路线,记述的是今日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当时尚被海水淹没),以及东海的一系列岛屿,它们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岛、济州岛、福江岛、下甑岛、鹿儿岛、琉球群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缩印在《经典图读山海经》的扉页)。
显然,帝禹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动),不能排除伴随有华夏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的可能。
二 、黄帝时代的迁徙活动:流动的岛屿
我在1983年撰写《追寻远古的信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一书时,指出远古神话传说是人类在发明并广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载体之一。其中,远古传说是对那个时代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记录,远古神话则是当时的人及其后世的人对远古传说记录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利用信息传输学、符号学、密码解读学的原理,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信息解读和复原再现,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为此,我曾经专门研究过符号学,并撰写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号》(1992年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6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更名为《符号之谜》)、《生活中的神妙数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等专著。
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常娥奔月、颛顼绝地天通等远古神话传说(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间故事),我将它门解读为远古发生的“天地大冲撞”事件。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追寻远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王红旗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昆仑出版社,1996年)等书,以及长篇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待发表)。
关于日本人自称和族(大和民族)的来源,《辞海》注谓:大和,日本之别称,简称和,本畿内五国之一,在今奈良县辖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义甚多:《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解释为:温和,和谐,讲和,古代车上的铃铛,古代军队的营门,棺材两头的板,两数相加之数,衣带,跟随,相同,连,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着唱,诗词的一种格式,和牌(麻将术语),和泥,和药,量词(煎药的次数)。《辞海》(中华书局)解释为:相应也,平也,调也,解也,不刚不柔曰和,心不争也,温也,与也,小笙也,军门也,铃名,棺题曰和,和数,日本之别称,姓氏,声相应也,调合也,和味也。综上所述,“和”的本义为相应,它是形声字,意为声相呼应。
“和”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们是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官职。羲和的“羲”字,与“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着共同的族意渊源(伏牺,亦称伏羲、羲皇,可能也与天文观测有关)。《尧典》记有天文总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别观测四方、四时、四季,他们是:羲仲(东,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据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随意(四时相应),羲和即日出日落、春来秋往,而日本人自称和族,当亦有着上述天文历法渊源,只是恐怕今天的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