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年孤独》的深层剖析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的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拉丁美洲史。作品通过马贡多镇和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兴衰史,象征性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社会的历史变迁:脱离殖民统治,却摆脱不了它的影响;接着是党派倾轧和内战,军事独裁统治;后又党派勾结,政权腐败,最后落入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掌,而政府却成为他们的帮凶,广大人民争取真正独立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当门多萨问及马尔克斯:“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可以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吗”时,作家回答的很干脆:“是的,我是这么看的”。作家正是通过百年间马贡多的历史演变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枯,让读者去思索造成拉美地区人民悲剧的原因,并寻求摆脱历史厄运的途径。
马尔克斯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拉美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历史和黑暗现实的悉心了解,也源于对拉美人民的满腔挚爱。《百年孤独》是一部描写孤独,与孤独抗争的心灵史,而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这种想摆脱孤独,最终却陷入孤独的悲剧命运,是拉美人民的真实写照。
小说塑造的布恩地亚家族中成员都有一个共性:“孤独”。作者着力塑造这种存在于家庭成员的孤独,便是为了说明,孤独是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悲剧的原因。老布恩地亚晚年是绑在栗树下孤独地死去的;乌苏娜活了一百多岁,一生中都在为家人忙碌,但到了老年却很孤独,子孙没有人关心她;奥雷连诺上校二十年戎马生涯,战争使他越来越孤独,到后面甚至不让别人靠近他,保持3米的距离,战争结束后他才知道安度晚年的秘密是与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合约……
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时说到:“我们历史上遭受过的无休无止的暴力和悲剧是延续数百年的不公正和难以计数的痛苦的结果,而不是在离我们的家园三千里外策划的一种阴谋。”这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数百年间被排斥在世界文明之外的一种控诉,也是拉丁美洲孤独的外部原因。“尽管航海的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美洲和欧洲的距离,但似乎扩大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马尔克斯这样说道。吉卜赛人带来了磁铁和望远镜,而老布恩地亚却幻想吸出金子和利用望远镜发明作战武器,把冰块说成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并幻想用冰块盖房子;而当火车开进马贡多时,马贡多人却认为这是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安了轮子的厨房,后面拖着一个城镇”,电影被认为是欺骗人的东西,马贡多人为了发泄被骗的愤怒把电影院的座椅砸的稀烂;电话机是原始的留声机……马贡多人的愚昧在这些先进的科学文明中暴露无遗,西方文明已经进步到这种地步了,马贡多人却连接受都是惊奇的,拉丁美洲和西方的差距被马尔克斯生动地叙述出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而这种封闭和落后更加刺激了西方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的掠夺,这些外来因素给马贡多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尤其是香蕉公司进驻马贡多,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却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陋习、病毒,马贡多沉浸在醉生梦死中,变得更加麻木。而当香蕉公司撤离马贡多后,大批殖民者逃离马贡多,一夜之间这繁华的大都市变成了一座废墟,马贡多人却无法从繁华中走出来,一蹶不振,马贡多又变得落后封闭了。这种种是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被掠夺命运的控诉,正是殖民者的伤害,使这个民族陷入孤独中。
但深析拉美民族自身,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民族的一些弊端,这是拉美民族孤独的内在原因,也是导致拉美民族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深植在这个民族内部的愚昧和不团结。马贡多因为地理位置上的封闭而孤独,更因为性格和命运而孤独,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的孤独,其实象征的是渗透在拉美民族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使拉美人民不图变革,离群索居、容忍社会上的愚昧和落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使社会没有凝聚力。马尔克斯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孤独感时说到:“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感源于他们不懂爱情。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而且还意味深长的说道:“孤独的反义词就是团结。”那么孤独就是不团结了。小说中梅尔加德斯在到布恩地亚家族几个月后很快的衰老了,谁也不需要他,因为跟他接触越来越难,老布恩地亚便逐渐让他一个人生活了,拉美人民便是在这种接触越来越难却不尝试去沟通中疏离的。雷贝卡是个敢作敢为敢追求的女性,她的第一次爱情因为阿马兰塔的破坏要无法圆满,又陷入童年吃泥土来发泄孤独中,直到遇到第二代霍・阿卡蒂奥,才从这种孤独中解脱出来,可在丈夫死后,她就钉死了家中所有的门窗,斩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此后半个世纪没有跨出家门半步,当人们试图把她从厚厚实实的蜘蛛网、野草丛、蜥蜴堆中拯救出来时,她却用猎枪拒绝人们的帮助,至死固守孤独;第四代俏姑娘雷麦黛丝被认为是家族中最圣洁最美丽的天使,但她却是这个家族中最不在意别人的人,她生活懒散,不能自理,又随心所欲对一切都不敢兴趣。她的美貌引起许多男人疯狂甚至死亡,马贡多居民和外国人甚至认为她身上散发的不是爱情的气息而是死亡的气息,但其实想得到她而不受伤害只需要真正的爱情即可,可是即使随风而去她也没遇到,她也染上了“孤独绝症”,只能每天持续几个小时冲澡打发时间,消化食物,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奥雷连诺第二的妻子菲兰达亲手把自己的女儿梅梅送进修女院,葬送了她的青春,把外孙奥雷连诺・布恩地亚锁在家里,不让他接触社会,而对丈夫住在情妇家并不真的关心,只要求他死在她的身边,所以在她晚年谁也不在意她,她死了,儿子霍・阿卡蒂奥没有露出任何激动情绪,就像死了一个陌生人一样,事实上对霍・阿卡蒂奥来说母亲的死就是一个“陌生人”的死。在这个家族终于有一对真正因为爱情而结合的情侣时,却是乱伦的关系,这种爱在他们的儿子――带猪尾巴的婴儿降生时终于导致了这个家族的灭亡,可是这两个乱伦的情侣间并不知道他们是姑侄关系,没有人对他们说过,这便是这个家族缺少交流的结果。其次马贡多人的偏执愚昧也是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乌苏娜与老布恩地亚时表兄妹的关系,连个家族几百年间都是杂配的,近亲结婚在生物学上时禁止的,这样生出的孩子很有可能畸形,就是乌苏娜所说的生下带猪尾巴的孩子,但这两个却因为一种共同的良心谴责结合在一起,这是这个家族悲剧的开始。马贡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一批批外来者曾源源涌入,是这个昔日的僻静的村落变成了繁华的都市,然而马贡多人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多大改变,唯一不同的是告别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纵身投入到赚钱的洪流中,且一发不可收拾,没有人去注意和关心儿童们的成长和教育,没有人考虑如何提高民族素质和修养,没有人去学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造福马贡多,更没有人去过问马贡多的前途和命运,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醉生梦死。因此历史在不断循环,马贡多仍然停滞不前,所以乌苏娜在她生活的百年岁月中有几次忍不住惊呼时光好像在打圈子。马尔克斯更是通过阿玛兰塔・乌苏娜的死来揭露这种愚昧对生命的掠夺,及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悲剧。阿马兰塔・乌苏娜生产时助产婆率领几个由于饥饿而出来干活的小女孩,把她抬到餐桌上,然后叉开双腿,骑在她的肚子上,不断用野蛮的动作折磨产妇,直到婴儿出生。而当阿马兰塔・乌苏娜由于生产而大出血时,“助产婆在产妇的出血口上撒了一些蜘蛛网和灰末,但这就像用手指按住喷泉口一样毫无用处。”阿马兰塔・乌苏娜死在了这种生产下,要不是助产婆的愚昧这种事情本可能不会发生的,马尔克斯说这本书描写的就是拉美的现实,那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有多少孕妇是死在这种助产上的?这就是拉美人民的现实。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布恩地亚家族与马贡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一种人们缺乏正常、和谐的在一起生活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缺乏交流,犹如亲人间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疏离,最终使人绝望,亲人之间如同陌生人一样没有信任和了解,没有共同的思想和相通感情。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不可避免的抵触学习,固步自封,变得越来越愚昧落后,外界却利用这种愚昧对他们进行疯狂的掠夺,被隔绝的命运困扰着他们,这就是拉丁美洲国家和民族的孤独状态,也是造成拉丁美洲百年悲剧的最终原因。
在1492年之前的拉丁美洲,这里曾经的一切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生活光明美好。但在1492年后,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人的支持下,率领船队来到了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揭开了近代史上南美大路长达三百年的殖民地命运的序幕。殖民者在这里建起了教堂、竖起了十字架,将所有与天主教不符合的典籍文书通通毁掉,拉美文化付之一炬,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这些给南美大陆的土著文化带来了空前的噩运。不仅如此,还将欧洲文明、政治体经济迷失和生活方式注入这块新大陆。长达300年的殖民统治,是拉美的文化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复杂的交融状态,大量的种族奴隶被贩运到拉美的非洲黑人构成了拉美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分。拉美成了文化大杂炉——西方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非洲黑人文化、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和犹太文化等东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百年孤独》折射出这些社会文化背景,即残酷的社会现实。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经济入侵、独裁者频繁的军事政变,将这片古老的大陆投掷到动荡的水深火热之中。历史传说与文明故事相互碰撞,不断的创造出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奇迹。《百年孤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构筑了小说的孤独之墙,使人民绝望,感到迷惘困惑与孤独。
马尔克斯是在成群的妇女中长大的,这些妇女都是说故事的能手,富于非凡的记忆和想象力,也相信预言和迷信。此外,他自幼富于幻想,爱好文学,童年的记忆对他的文学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外祖母给他讲的家族史、传说和阿拉卡塔卡的神奇故事。马尔克斯跟他的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关系非常亲密,因为外祖父参加过自由党与保守党之间的内战,因此外祖父大量的战争故事都融入了他的小说中。这些故事交织着阿拉卡塔卡地区美国香蕉公司兴衰的回忆,以及外祖父母的家庭旧事。
谈到孤独的成因时,著作家帕斯说“:孤独,即所谓感知之孤单,对世界漠然以及同自我之离异。” 孤独的感觉既可能来自个体与世界的隔阂,也可能来自个体自我的离异。活在世间的每一个人,在生命里的许多时刻都应该会感到孤独,因为心灵或被社会或他人封闭起来,或者自我囚禁起来。根据对孤独的一般解释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或者社会的交际中主动切断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联系,或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收到外界排斥而形成的一种心灵自我封闭状态。孤独既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更是现代人所无法回避的情感经验。
在《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因处在封闭愚昧和外来文明的撞击造成的精神断裂中而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拒绝人于千里之外、排斥事物的接触,对他人视若无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喜欢把自己埋葬在自己的心中,彼此之间不了解、不信任,没有共鸣,彼此冷漠、绝望,在心灵深处筑起一道无形的强,生怕别人惊扰更不与他人分享。同时也没有精诚协作的精神和团结集体的力量意识。这孤独的形成和延续使这个家族百年保持着愚昧、落后、保守,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衰败、民族的消亡。爱的缺失是这个家族的共同特征,也成为了这个家族团结集体力量的无意识。
小说中人物孤独产生的因素
1、文明与经济的侵略
首先是神秘的吉普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给马孔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发明”(磁铁、望远镜),开始打破了马孔多的文明安静的生活。接着是欧洲文明的侵入,火车开进马孔多,带来了电灯、电影、留声机、电话。他们修通铁路后,外国人大量的涌入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侵略。美国的联合果品公司把马孔多变成一个偌大的香蕉园,对农业工人进行无情 惨酷的剥削。一系列迅速的变动与侵略,马孔多没能来得及消化而失去了控制。外国经济的入侵给马孔多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后,变迅速衰竭走向了没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没人能记得,只有阿卡迪奥第
二。混乱和灾难让马孔多置身于孤独的艰难境地中,盲目、痛苦!
2、宗教殖民
小说中开始的马孔多就像是世外桃源一样,与世无争,人与自然融洽、怡然。但随着尼卡诺尔·雷依那神父到来,接替者“丘八”安东尼奥·伊萨贝尔对宗教的延续下,基督教的十字架渐渐深入到马孔多,重重的宗教压力压在马孔多的肩膀之上。
同样,宗教的压力也深深的植入在这个百年家族之中。菲南达·德·卡庇奥,就是一名标准的基督教徒。乌苏拉死后,整个家族在他的操控之下成了基督教习俗的城堡,宗教信仰的缺失很快使家族很快走下坡路便陷入没落的深渊。而阿马 兰塔·乌苏拉又是代表西方宗教力量的入侵者,家族在另一女主人的控制下转入另一个深渊。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错,但是上帝却不给予保佑,奥雷良诺上校的十七个私生儿子因额头抹不掉的“圣灰十字”而一夜之间几乎被全部杀掉。乌苏拉“毫不畏惧的向上帝发问,他是不是真的以为人是铁打的,忍受得了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她感到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愿望,真想向外乡人那样破口大骂一通,真想有一刻放纵自己去抗争一下”,“她恨不得把整整一个世界来忍气吞声地压抑在心中的数不尽的污言秽语一下子倾倒出来。‘过见鬼!’她叫了起来”。ix是的,宗教的殖民下,他们的心失去了方向,信仰给不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却给了
他们伤害,于是信仰缺失了。这些人在失去自我中,孤独着、迷茫着,他们“将一辈子烂在这里”。马尔克斯说“用他人的图表来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是我们愈来愈不为人所知,愈来愈不自由,愈来愈孤独。”
3、战争和权利
一个地方,当繁荣过于昭著,战争也来临了。自由党、保守党,党派之争把马孔多也卷入了其中。奥雷良诺发动的马孔多青年的武装起义,把马孔多带进了更深的混乱和孤独之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社会环境是形成人孤独的主要因素,大三代阿卡迪奥便是血淋淋的例子。在战争的影响下,形成了独裁暴虐的孤独品行,被他接收后的马孔多慌乱无序,一片黑暗。小说通过站长贯穿着篇章,也反映着奥雷良诺上校的心理变化,从而体现人物的堕落与腐朽,真实地反映了战争怎么样的加剧百年家族的孤独与愚昧无知。战胜来的权利更奥列良诺上校孤独,“任何人包括乌苏拉在内都不许靠近到他三米的范围内“。x所有的人都敬畏他、远离他、更不解他,好友马尔克斯上校对他说“个大活人已经在腐烂了”。是高处不胜寒,王者从来都是孤独的。以至于为了摆脱孤独而蜷缩进小金鱼的循环制作中,孤独中使他感觉到“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独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马尔克斯说“我们未曾有过片刻安宁”。xi战争带会安静安宁和幸福,战争只会毁灭一切。权利只会冲昏头脑,让人迷失自我。战争和权利“孕育”着的只有更深跟难以自拔的孤独感。
(三)孤独的谜底——爱的缺失
在《百年孤独》中,无论多么荒诞多么神奇的事情、事物都看的得到,但我们唯一看不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谈,感觉不到真诚的情感和爱的温暖。有这么一种说法“人们需要友谊和爱情,需要‘知己’,其原因之一是需要可以倾吐自我内心积郁的对象,从而取得同情和支持。这几种需要,几乎所有人都不例外。”xii 百年家族里的人,无论是好与否,他们都以自己为“收藏”,深深的把好或坏都埋葬在心的坟墓里,见不到阳光而等待的是腐烂。他们的情感是空洞冷淡的,而爱是吝啬私有的。
弗兰克曾在《人与世界的割裂》里说:“爱是人类全部生命的基础和本质,如果说人在世界上感到自己是脱离了存在的自我封闭的一个片段,应当依靠其他生命才能确立自己,那么,包容整个世界的统一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的人,就意识到没有爱就没有生命,他愈是克制自己的封闭性,愈是在他人中确立自己,他就愈能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人的个性从外看似乎是自我封闭的,与他人分离的,而从内部看,在自己的内心深层,则是与他人相通的,是与他人在原初的统一中融为一体的。”爱是世间最原本的情感和实质,只有爱才能彻底的自我深化,才能拥有我们想要的真正的幸福。
《百年孤独》这部关于孤独问题的专著,作者从独孤的角度神奇地展现出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从表面现象到深层人类的灵魂,用来唤醒沉睡在孤独之中的拉美民众。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将孤独赋予了新的内涵,表现在把孤独的个体与家族的孤独、民族的孤独、国家的孤独甚至是整个拉美的孤独都连接了起来。
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百年家族里的每个人、小说中的每一个人淋漓的表达了孤独的情愫——无爱的孤独、不沟通不理解的孤独、不团结的孤独。同时也很明确的表现出了小说的题旨要义就是打破孤独,让爱重新点燃,建立沟通,让理解成为可能,最终走向团结。
⑵ 百年孤独好看吗讲啥的
《百年孤独》观后感
高中时就有同学向我推荐这本著作,只是那些日子里一直不得空,想着这样的书总要好好找段完整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才好呢。然后大学生活便这样匆匆到来,也并不似常人想的那样,大学就是那样的自由,空闲,总是要让自己充实满足起来的,好吧,也是鼓不上什么特别充足的精力来读了,一直很害怕名字很多的小说,何况是百年孤独这样讲述百年家族史的著作呢。而今读完,却也感畅快淋漓,这样的书,果然很适合现今大多数都周期性抑郁的人们。
这样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不同于一般的魔幻小说,如我们熟知的《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这些小说都在书中将魔幻与现实分裂开来,有着鲜明的分界,及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之间互不影响,而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将南美的历史文化与魔幻相结合,以历史文化作为背景,却“一本正经”地描绘着荒诞的画面情节:一场下了四年一个月零两天的雨,寂静的夜里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老祖母乌尔苏拉死时越缩越小变成婴儿的身体,第四代的美人蕾梅黛丝扯着床单飞上天空不见踪影……其实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重要的是现实,而并非魔幻,魔幻只是一种手法,反应现实才是目的,一些经典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经典,除了人们所说的塑造了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站在了一定的人类历史高度,更在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写作路径,让读者在新鲜惊讶之余,鬼使神差地进入了由作者所描绘的“叙述迷宫”之中。总之很幸运在这样的年纪读到这样的一本书。
一开始让人觉得头疼,但是全本读完又觉得是点睛之笔的就是家族中不断重复的名字的使用,一开始会让人觉得分不清人物角色,读起来很幸苦,但情节却又吸引你,让你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本,如饥似渴的读下去,可是终于到了合上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名字的重复不仅仅只是南美洲的文化,名字的延续,更是在深层次的精神方面有着相同延伸着的孤独,虽然是不同形式的孤独:第一代布恩迪亚孤独地死在了那颗树下,早已失去了思想意识,沉静在与普鲁邓西澳苍老灵魂的沟通之中,也最终感受到孤独;第一代女性乌尔苏拉也是在生命的尽头感到,虽然忙碌了一生,却一直活在家族的建立中,而迷失着自我;上校无疑是家族中核心的人物,直面孤独,不抱期待,没有留恋,更不用说是爆发,与父亲相似的场景离开人世却显得更安逸祥和,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对世界的留恋才终于出现,参观奇妙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的内心涌动,最初心动却被时间模糊了模糊了面容的爱人,而家人却最终没有出现在他存留世间的最后画面里;阿玛兰妲在反复拆开又重新缝制自己的寿服里,在对蕾梅黛丝的遗憾里,在对两个曾经深爱并追随她的回忆里,直面自己的死亡并亲手操办了自己的葬礼……备受尊敬的布恩迪亚一家,到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代已经没有人记得曾经显赫一时的辉煌与荣耀。
日子仿佛可以无限延续,许多人在这种延续里看到了重复与轮回,诅咒一般的命运将这个家族的人缠绕在一起。没有人打算好要如何过活,但在命运的关口,总能醍醐灌顶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仿似天启。书中以作为神袛一般的存在,早在百年前就预言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升华,一瞬间把人的形象压在脚底,让之前的所有过往都变得可笑至极。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退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份传递了百年的孤独,是整个国家封闭落后愚昧和腐败的缩影,同时也是在经过种种艰辛的探索后仍然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的无助感。如作者马尔克斯自己所言,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源头是爱的缺失,要么是缺乏爱的能力要么是由于天性或现实而无法投入爱,所以马孔多是由最后的小奥里亚诺和他的姑妈结束的,失去了孤独,这样的蜃景之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家族中的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来逃避自己心中的孤独,这与生俱来的孤独唯有爱能填补,但天性对爱以及爱所可能带来的伤害的怯懦,对失去孤独的恐惧,戏剧般循环往复的命运以及朝着悲剧推进的现实让爱情的产生本身变得无比艰难。
孤独是永恒的,孤独也是可耻的,这样来想,怕也觉得这本《百年孤独》也是负能量满满了,但我仍希望自己能像布恩迪亚家族里的人们一样,肆意妄为地追求自己所想要的,热烈燃烧自己的人生。
⑶ 百年孤独 有没有电影
百年孤独是没有电影的。
拓展资料:
1、《百年孤独》介绍:《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这部作品讲述了布恩迪家族和加勒比海沿岸小镇的百年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拉丁美洲百年的历史变化,其中还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宗教典故等,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⑷ 电影版百年孤独
没有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直没有同意影片拍摄.因为你要知道,要拍摄根据名著为题材的电影是要经过作者的同意的,到现在,百年孤独的版权已知没有出售给电影商,虽然太多的导演想要百年孤独的拍摄版权.可惜,加西亚.马尔克斯已经不在了.也就是说,百年孤独从他去世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可能拍成电影了
当然,有根据它内容改编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不能叫百年孤独,叫了,就是侵权,侵权!!
⑸ 大学生要不要看《百年孤独》它究竟是讲什么的
回想我与《百年孤独》的相识,起源于我大二那年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真正的名著,不需要去深究作者都表达了什么含义,而是能从字里行间找到自己困惑的释疑,《百年孤独》就是如此。七代人的生活变化,总有那么一个人,我们能对应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孤独,然而世界之辽阔,每个人的孤独都不会完全相同。每每读完一遍,就会深切的感悟到,即便当下生活有诸多的不如意,但是归根到底都会过去,正如繁花似锦也好,穷困潦倒也罢,最终不过都是空空如也,何必伤神?
⑹ 有谁知道《百年孤独》到哪下载啊
http://wenku..com/view/1405a30e52ea551810a68719.html 你在这下载吧。这是网络文库的,不需要财富值。登录网络账号,可直接下载。(在这,我们要感谢上传者的贡献和无私)。此电子书有内容简介和赏析。而且绝对完整,正版。我已读过,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以后你可以上网络文库下载,有很多书是不要财富值的,当然,这有赖于贡献者的无私。 已有热心网友为您找到此书,但为了方便(我担心您并未使用新浪账号,那样需要先注册),我还是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较好。如堕能帮到您,我感到万分荣幸!
⑺ 百年孤独 电影
恩。没有
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同意
马:有些读者写信问我,从何处获得这一主题,那一章节,这个或那个人物的。我觉得,他们的来信非常有趣。他们感到我所写的,正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他们写道:某某人就像我姑姑。或者:我有个叔叔,就像某某。还有,那段插曲恰好发生在我们村,您是怎么知道的?丁美洲所有的读者来信写的都是这些事情,尤其是在《百年孤独》出版以后他们觉得它就是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
西:这就是您至今仍不同意将此书(《百年孤独》)拍成电影的原因吗?因为那样就会失去这一本质特征?
马:那会毁了这一特征,因为电影不允许有普遍认同的特征。演员的脸,格里高利·派克美国著名表演艺术大师。的脸,就成了人物的脸。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长得像他。
⑻ 《百年孤独》有电影或电视剧没
百年是我最喜欢的书,如果有我肯定不会放过片子。
你看看其他的作品改编电影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2007)7.6
导演:迈克·内威尔 主演:本杰明·布拉特 乔凡娜·梅索兹殴诺 哈维尔·巴登 ...
为了那最初也是惟一的真爱,即使花去了50年的时间进行漫长的等待,如果最终能够达成所愿,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事先张扬的杀人事件 Cronaca di una morte annunciata (1987)
事先张扬的死亡事件 | 预知死亡纪事
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 主演:鲁伯特·艾弗雷特 安东尼·德龙 奥内拉·穆蒂 ...
当维卡里欧兄弟知道其妹在新婚之夜被发现不是处女时,便认定纳沙尔是偷情者,于是把即将杀死纳沙尔的计划,告诉了小镇上所有的人,但这种四处散布的警告,却未能阻止这项刺杀行动,在一个致命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