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看过《猎杀红色十月号》的进入
说明:该曲是电影的主题曲,在整个电影中经过数次变奏.但我印象中,你说的那段,主题音乐就是这个. 我印象中是这个 苏联潜艇兵进行曲 歌词大意: 寒冷,艰苦,空虚 光明已离我而去 我怎能知道你将死亡? 再次告别我们亲爱的国土 我们很难想象这是现实,而不是梦想 祖国,我出生的家 再见,我们的祖国 走吧;大海在等待着我们 广阔的海洋在招呼着我们,还有浪潮! 向我们的父亲和祖先欢呼 我们忠于曾经的誓言 现在没有什么能阻止 祖国胜利的游行 勇敢地启航 北海的骄傲 革命的希望,你是人民信念的爆发 在十月,在十月 我们将胜利报告给您,我们的革命 您将助我们远离曾经的世袭 完整的大碟目录见 http://lib.verycd.com/2005/12/18/0000080362.html 该曲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279465
希望采纳
2. 电影《猎杀红色十月号》片头曲是什么就是那个博士劝女儿睡觉的背景乐。
可以关注一下影片结束后的信息。也就是播放完之后的字幕。因为我没看。
3. 有关电影《猎杀红色十月号》一疑问。
潜艇有个密封仓,有两个口,一个是A口一个是B口。救生艇进入潜艇时,是和水一起从A口进入的,进去之后A口关闭,密闭仓把里面的水排出去,然后人再从B口进入潜艇内部。
如果人要坐救生艇离开潜艇,那么先把B口打开,人进入密闭仓并坐在救生艇上,然后B口关闭,再把水放进密闭仓,等水位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把A口打开,救生艇就从A口出去,离开了潜艇。
4. 跪求:追击赤色十月(猎杀红色十月号) 高清迅雷下载地址
尊敬的迅雷用户,您好:
如果需要观看建议您可以到电影资源比较多的网站
如果迅雷大全没有也可以在迅雷看看上面搜索,迅雷看看:www.kankan.com
希望能帮到您
更多疑问,欢迎您向迅雷网络平台提问。
5. 电影《猎杀红色十月》讲述的是真实事件吗
不是,是根据小说《猎杀红色十月》改编的。
1985年2月,在看过汤姆·克兰西的小说《猎杀红色十月》的校样之后,制作人梅斯·纽菲尔德立即买下了改编权。一年半后,派拉蒙影业的一位高层主管终于同意将小说拍成电影。
在编剧拉里·费格森和唐纳德·斯图尔特致力于剧本的同时,纽菲尔德开始与美国海军接洽,后者唯恐在片中泄密,好在很多海军将领都非常喜欢克兰西的小说,希望本片能像聚焦于海军飞行员的《壮志凌云》一样把潜艇兵的生活搬上大银幕。
(5)追击赤色十月号电影免费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1984年11月,苏联正处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苏两个国家明争暗斗冷战的高潮时期。
苏联研制了一艘新型核潜艇“红十月号”,并派老练的雷米斯负责该艇的首次试航演习。此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获取了有关“红十月”号的情报。
演习途中,艇长雷米斯杀死了发现他隐私的专横政委并命令潜艇改变航向。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无声推进系统去通过美国海军的监视网并纵情游览美国的海岸线。
美军潜艇“达拉斯号”无法追踪“红十月”,这使美国十分惊恐,以为这是一场偷袭。在秘密会议上,中情局情报员黎博士大胆地认为雷米斯率舰改变航向是有意变节而投奔美国。
6. 张召忠翻译的《猎杀红色十月号》,有谁知道在哪还能买到吗
《猎杀红色十月号》(TheHuntforRedOctober)是美国畅销军事小说作家汤姆·克兰西(TomClancy)于1984年出版的处女作,故事以苏联核子导弹潜艇舰长马尔科·拉米斯上校及美国中情局分析师杰克·雷恩(JackRyan)两人为主轴发展。本作并于1990年改编为同名电影上映,为杰克·雷恩系列小说中首部改编电影的作品。目录[隐藏]1简介2出版资料2.1原版2.2中译版3电影4参见[编辑]简介冷战后期,苏联研制了一艘新型台风级核潜艇改进型“红十月号”,并派老练的艇长马尔科·拉米斯上校(CaptainMarkoRamius)负责该艇的首次试航演习。按照试航演习的命令,“红十月号”将在巴伦支海地区会同阿尔法级核潜艇“科诺瓦洛夫”号进行演习。拉米斯因为妻子遭遇医疗事故而辞世却无法申诉而备受打击,萌生了叛逃的念头。起航前,拉米斯向苏联海军政治部主任尤里·帕多林将军寄出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将开着潜艇驶向纽约。起航后不久,拉米斯不留痕迹地秘密杀死了潜艇政委普京,并和同谋的军官改变了潜艇航向由冰岛以南的“戈尔什科夫铁路”(红1水道)航道驶向大西洋。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静音推进系统去通过美国海军的监视网,最后到达古巴的“秘密核潜艇基地”。美军的多艘潜艇,包括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SSN700“达拉斯号”都无法成功追踪“红十月号”。苏联海军在帕多林将军收到信之后派出了北方舰队的大批舰艇分成三个战斗群搜寻“红十月号”,这使美国十分惊恐。在秘密会议上,综合了各方情报的中央情报局情报员杰克·瑞安博士大胆地认为拉米斯率舰改变航向是有意变节企图投奔美国,这一分析最终得到了总统的认可。美国海军出动军舰并且联系了附近的英国皇家海军“无敌号”航空母舰共同应对来势汹汹的苏联海军。在海上的“红十月号”被达拉斯号潜艇上的声纳兵琼斯发现了其音响特征,最终被达拉斯号和无敌号追上。期间苏联追击舰队中的另一艘阿尔法级潜艇“波利托夫斯基”号因为长时间保持42节的超高速航行发生反应堆事故而沉没。在和“无敌号”用信号灯进行了短暂的联系后,“红十月”号开始按联系的内容行事。不久,以反应堆及换气系统故障为名,拉米斯借机疏散了除军官团之外的大部分船员,瑞安和达拉斯号的部分艇员也来到了船上。待其他船员逃生后,拉米斯提出要求政治避难,而这时船上潜伏的苏联密情局间谍打死了一名军官卡马洛夫并导致了拉米斯和另一名军官的受伤,经过一番激战,瑞安击毙了间谍。之后美军按事先的计划自我引爆了一艘退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以造成“红十月号”已经沉没的假象来欺骗苏联舰队。苏联舰队追击到美国附近时收到了红十月号已击沉舰队返航的指令。准备撤退的苏联阿尔法级潜艇“科诺瓦洛夫”号在无意中发现了已经叛逃的“红十月号”,并向“红十月号”发射鱼雷,“红十月号”被击中一枚鱼雷但是没有沉没,拉米斯大胆地命令潜艇迎著鱼雷驶去而使第二枚鱼雷因距离过近而无法引爆,借助“红十月号”巨大的吨位,拉米斯撞沉了“科诺瓦洛夫”号。最终,“红色十月”号驶入了美国维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小说中还有杰克雷恩进入导弹发射舱与敌人枪战的戏,与实际的台风设计不符。[编辑]出版资料[编辑]原版原版于1984年由美国海军学会出版社(USNavyInstitutePress,USNI)出版发行,这也是该出版社发行的第一部商业出版物,同时也是最成功的一部。[编辑]中译版中国大陆的简体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与2005年出版。译者是张召忠。台湾前后一共出版过三次,分别是两家出版社,两位译者进行翻译。猎杀红色十月号是台湾第一次引进汤姆·克兰西的作品经过翻译之后出版。第一个版本是星光出版社出版,书名译为《红色十月搜寻记》。这个版本的译者本身对军事相关方面的资讯不熟悉,翻译上的问题非常的多,是三个版本里面品质最差的。第二个版本也是星光出版社出版,翻译者为中华民国海军潜艇部队退役军官,笔名陈潮州所翻译。这个版本的翻译品质远高过前一版,也是后来大多数人所知道的翻译本。以下是这个版本的出版资料。页数:本文747页、附录103页出版社:星光出版社出版日期:1991年六月ISBN957-9270-63-5第三个版本严格来讲并非重新翻译过的版本,只是出版公司是尖端科技杂志社将前述陈潮州的版本稍加改变之后出版。这个版本与第一个版本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编辑]电影主条目:追击赤色十月(电影)本作于1990改编为电影,中文版省略了“号”而译为《猎杀红色十月》,香港译为《追击赤色十月》。片中由史恩·康纳莱饰演马尔科·拉米斯上校,亚历·鲍德温饰演杰克·雷恩。为了适合电影的长度及观赏效果,电影中对剧情的发展做了一点变动,并且省略了部份的内容。
7. 请问有没有电影(追击红色十月)当中的苏联潜艇呢
我看过原版小说,那艘的叛逃潜艇是以俄罗斯台风级为基础设想的改进型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实际上它并不存在,俄罗斯最新的995型“北风之神”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也不可能携带26枚潜射弹道导弹。台风级核潜艇(北约代号:台风级;英语Typhoon class nuclear submarine. 苏联代号:941,苏俄名称:Акула)是前苏联最大的弹道导弹潜艇,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潜艇。该潜艇是典型的冷战时期的产物,由红宝石设计局设计完成。 台风级是典型的冷战产物。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相互保证毁灭原则”。与它的对手,美国俄亥俄级相比,体积近乎于是俄亥俄级的两倍。装备20个导弹发射管装载SS-N-20弹道导弹。其射程达到8300公里,可以让台风级打击到与她同处一个半球的任何一个目标。台风级核潜艇是目前世界最大体积和吨位潜艇纪录保持者。 舰种 弹道导弹核潜艇 舰名 北约代号命名 拥有国 俄罗斯 前型 德尔塔IV级 次型 北风之神级 同型6艘(详见同级列表) 竣工 于1989年全部完成 结局 其中3艘在苏联解体后退役 性能诸元 水上吃水 水上排水 21,500吨 潜航排水 26,500吨 极限潜深 300米 全长171.5米 全宽22.8米 动力系统 2具压水冷却式核子反应炉 2具蒸气涡轮机(80000轴马力) 叶轴 水上极速 33节 水中极速 27节 乘员180人 鱼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 65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火炮{{{火炮}}} 导弹SS-N-16导弹 SS-N-20弹道导弹20枚 SS-N-15反潜导弹 (可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 所有导弹皆可携带核弹头。 其他武备 {{{其他武备}}} 艇体结构 双壳体 续航力 自持力 大于三个月 台风级第一艘在1977年开始动工,1980年9月下水,而于1982年开始服役,居然比其前级德尔塔IV级还要早1年服役(德尔塔IV级于1981年开始服役) ,第二舰则在次年服役。台风级在设计研究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自卫武器的布设,如何布设20个导弹发射筒等。台风级建造计划已在1989年全部完成,共六艘同级舰。当时苏联曾准备大量建造台风级,就因为经济问题放弃了原设想。现在俄罗斯海军也由于经费等问题,使得其中三艘退役,而其余三艘也只能保证一艘在临战状态。面对美国的14艘俄亥俄级(原共18艘,其中4艘改为飞航导弹潜艇),俄罗斯海军现在已经没有能够对等的武器了。但俄罗斯并没有放弃弹道导弹潜艇的研发。俄国自1996年开始研制“北风之神”级(北约代号)战略核潜艇。俄罗斯官方宣布北风之神级首舰已经于1996年开始建造,在2007年下水。2、3号舰也在2005年内开始建造。但相关数据仍是个谜。 2004年,媒体报道称俄罗斯将彻底拆除6艘中的3艘台风级核潜艇(重新起用TK-208,拆除1艘现役艇和2艘退役艇),仅保留用于战备的一艘台风级,并修复一艘台风级(TK-208,台风级的首舰)用作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平台。TK-208号于1981年开始服役,在1983年就被列为预备役,但到1990年“大修”时,因为经济问题而将原计划1年的大修拖延了近11年。直到2000年,俄海军获得相关经费才得以在2001年中旬完成大修并改装用于试射新式弹道导弹(布拉瓦型导弹,用于北风之神级装备的新型弹道导弹)。而TK-17和TK-20(3艘在现役舰船序列中的台风级里能够使用的两艘,其中TK-20仍执行战备任务)虽然参与了2004年俄海军的“安全-2004”演习,但都未发射导弹。P-39型(SS-N-20)导弹已经宣布停产,而俄军方称台风级将于2010年全部退役。 台风级共有19个舱室,从横抛面看成“品”字型布设,并且在主耐压艇体、耐压中央舱段和鱼雷舱使用钛合金材料,其余部分都用消磁高强度钢材。这确保了即使是北极的2~3米厚度的冰也能被轻易的破开。弹道导弹发射筒布置在指挥台围壳的前方,这样减轻了发射导弹时于轮机一起产生的震动程度,从而提高安静程度和发射间隔。耐压艇体部分则用德尔塔IV级的消声瓦,非耐压部分使用一种特制的橡胶水声消音瓦,从而让这个庞然大物在水下遁形。台风级的工噪是苏俄弹道导弹潜艇中最低的,稍逊于只有它体积一半的俄亥俄级。 台风级可以同时齐射2发P-39(SS-N-20)导弹,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级别的弹道导弹潜艇中都是无法做到的。该级与其他苏俄弹道导弹潜艇最特殊的设计是使用非典型双壳体,即非全艇使用双壳体结构。在导弹发射筒部分采用了单壳体,也就是将导弹发射筒夹在双壳耐压艇体之间。这样避免了出现“龟背”(指导弹发射筒高高隆起于甲板,台风级是所有苏俄弹道导弹潜艇中唯一没有“龟背”的级别)产生的航行时噪音和阻力较大,以及由于在双壳体上开导弹发射孔而在开孔处周围用高强度耐压材料加强强度而带来的更大的建造费用。台风级不像大多数西方人所想象的苏联武器一般都不注重士兵舒适度,台风级为水兵都提供了一个每人平均约3平方米的“休息空间”,台风级是少数在设计时就考虑到空调设备的苏俄潜艇,甚至据说艇上还有游泳池和健身房。 台风级的主武器是P-39(北约代号:SS-N-20)弹道导弹,在自卫武器上,装备了533毫米鱼雷管和650毫米鱼雷管。可发射常规鱼雷、“瀑布”高速鱼雷、“风暴”空泡鱼雷[2],由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同时还装备了“日灸”(SS-N-22)掠海反舰导弹、SS-N-16反舰导弹,可由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并且俄方还为台风级和以后的“北风之神”级研制并装备了潜射防空导弹,并可由鱼雷管发射。强硬的双壳体结构使得潜艇在遭受普通鱼雷攻击时,大部分的鱼雷爆炸力会被双壳体的耐压舱和壳体外的水吸收,从而保护艇体。总体说台风级足以对抗一般的攻击型潜艇和水面反潜舰只。 关于P-39(SS-N-20)导弹 P-39(SS-N-20)导弹是专供台风级核潜艇使用的弹道导弹。它采用固体燃料,三级推进式潜射洲际弹道导弹。长度16米,直径2.4米。发射重量90吨,可携带10个分弹头,射程8000~10000公里(各种资料提供数据不同),圆概率偏差500~600米。P-39导弹是苏联(俄罗斯)投入使用的仅有的2种固体燃料的潜射弹道导弹(布拉瓦导弹虽然也是固体燃料,但尚在实验中。)。固体燃料具有准备时间短,安全的特点(液体燃料通常有毒且易燃易爆),但同时也带来的发射重量增大和储放时间缩短和射程降低的问题。首批P-39导弹于1983年交付海军,也就是说TK-208服役前期和TK-202试航期中,潜艇的弹道导弹是缺装的。[3] 虽然台风级的排水量和艇宽度几乎是俄亥俄级的两倍,但美国俄亥俄级却能携带“三叉戟”导弹24枚,而台风级却只能携带20枚。导弹数量上俄亥俄级仍占优势。但实际上由于三叉戟II导弹每发携带8个弹头[4],P-39导弹每发却能带10发弹头。这样24*8=192个,而台风级确实20*10=200个。而在核爆当量都大约是0.1兆吨TNT(100,000吨,1兆=1,000,000吨),这样就台风级的在单舰破坏力上出于上风。而P-39与以前苏联导弹的最大进步就是与“三叉戟”都使用的是三级推进,固体燃料。这样在发射准备和射程上没有任何差距,而由于台风级连射时可以齐射两枚导弹,发射全部导弹耗费时间上台风级无疑占有优势。 不过,由于苏联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技术并没有美国成熟,所以P-39导弹与三叉戟型导弹还存在着很多差距。首先发射重量P-39为90吨,而三叉戟II型仅为不到60吨,这样造成了发射后坐力增大等问题。其次在精度上,P-39装备“星光”天文制导系统之后的圆概率误差为500~600米,而三叉戟II型仅为380米~420米。虽然P-39的维护费用和制造费用不比三叉戟导弹,但对于资金紧张的苏联(俄罗斯)海军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观导设备 在观导设备上,台风级使用了“鲍托尔-941”综合导航系统、“公共马车”型指挥系统、“闪电-MC”型通信系统、“暴风雪”型雷达系统和用于观察艇外状况的“MTK-110”型电视系统。其中“鲍托尔-941”型综合导航系统是专门为台风级设计的,这一系列中包括了德尔塔IV级中使用的“交响乐”卫星导航系统。 在科拉半岛上,苏联建立了一个超低频无线电站。这座无线电站发射的超低频波能够穿透到水下200~300米,并且信号基本上能够覆盖全球。这个无线电站可用于为潜艇下达命令,而最主要的也是为弹道导弹潜艇下达命令。台风级是首先装备超低频接收器的潜艇。此后德尔塔III和德尔塔IV才加装上接收器。而为了保证战时台风级核潜艇能够收到信号,前苏联准备了至少16个通讯信道,分别是:1个超低频信道、5个超长波信道、5个短波信道、5个卫星通信信道。苏联的5个长波台分别在俄罗斯境内的下新城、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和哈巴罗夫斯克;还有在白俄罗斯1座,乌兹别克斯坦1座。尽管超长波电台能够将信号传播很远,但在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美国的东海岸海区)和太平洋东部(美国的西海岸地区)的信号可能会接收不到。一旦战时超长波台被摧毁,苏联还用空中值班的通讯飞机可以提供长波信道。 台风级的缺点 台风级由于艇身过大,造成其肯定比德尔塔IV级或美国俄亥俄级要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台风级的维护费用也要比俄亥俄级要高,这也注定了经济不如美国的苏联是不可能生产并维护大量这种潜艇。 虚幻世界中的台风级 台风级在多部小说中出现过。比如:由日本漫画家川口开治所作的《沉默的舰队》;由马克·约瑟夫所作的《猎杀波将金号》和《台风》等等。关于台风级最著名的小说是由汤姆·克兰西所著的《猎杀红色十月号》(Hunt The Red October)。其中主角红十月号在小说中写为台风级的第7艘同级舰。故事内容是参加演习的潜艇红十月号因艇长变节,使得潜艇而遭到苏联追杀的故事,最后红十月号逃过大难投奔美国。但与现实世界中的台风级不同,红十月号装配了26个导弹发射筒。 台风级还出现在电子游戏中。如EA开发的红色警戒2中苏联阵营中在造船厂可以建造台风级潜艇,但游戏中的台风级是鱼雷攻击潜艇,只能用鱼雷攻击。在Big Huge Games开发的《国家崛起:王座与爱国者》的“冷战”战役中苏联可以使用台风级。但同样也改为鱼雷攻击潜艇。但游戏中的台风级是该游戏中攻击力和耐久力最强的战舰。而由Eugen System开发的《战争艺术:叛国罪》中,苏维埃阵营也有台风级潜艇。这个游戏中的台风级潜艇装备了鱼雷和巡航导弹。但发射导弹时却只能在水面上发射
8. 猎杀红色十月那部电影 那个老头船长是美国的还是苏联为什么开始杀了那个人都讲的英语那方人都不知道
那个老头船长是苏联的,由007扮演者肖恩康纳利饰演。因为他妻子遭遇医疗事故去世却无法申诉而受到打击,产生了叛逃念头,被政委发现,所以杀了政委。
9. <猎杀红色十月>电影的结局是整个过程都是哪个美国男人做梦吗
你的意思是说这个电影里的情节不可能发生,还是说整件事都是梦???
当然不可能,电影还好些 你要是看小说,更是老美一边倒,电影里确实是把美军核潜艇弄得太神了。但是冷战时可不是北约潜艇一边倒的局面。
我感觉你是不是看片尾,男一号在飞机上睡觉,觉得这件事其实都是个梦?
不,片尾在飞机上时,红十月的有关行动已经结束,拉米乌斯已经带着红十月叛逃了
10. 猎杀红色十月这部片子好看吗
影片赏析
1985年2月,在看过汤姆·克兰西的小说《猎杀红色十月》的校样之后,制作人梅斯·纽菲尔德立即买下了改编权,虽然小说一举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可好莱坞片商却都因其内容复杂难懂而不愿染指。一年半后,派拉蒙影业的一位高层主管终于同意将小说拍成电影。在编剧拉里·费格森和唐纳德·斯图尔特致力于剧本的同时,纽菲尔德开始与美国海军接洽,后者唯恐在片中泄密,好在很多海军将领都非常喜欢克兰西的小说,希望本片能像聚焦于海军飞行员的《壮志凌云》一样把潜艇兵的生活搬上大银幕。另外,洛杉矶的海军西部地区情报办公室主任迈克尔·谢尔曼(Michael Sherman)还建议影片剧本应该积极的表现美国海军。[3]
为协助影片拍摄,美国海军允许剧组人员进入“芝加哥”号和“朴茨茅斯”号攻击核潜艇的非保密区域拍照,以为布景和道具设计提供蓝本。包括亚历克·鲍德温和斯科特·格林在内的主要演职人员曾搭乘“盐湖城”号攻击核潜艇出海夜航,在片中扮演“达拉斯”号攻击核潜艇指挥官的斯科特·格林更是以“休斯顿”号(即出现在多数场景中的“达拉斯”号)艇长的身份接受了严格培训,在真正指挥官的授意下,全体艇员都会接受格林的指令。与曾在海军服役的格林相比,鲍德温毫不逊色,他甚至学会了如何驾驶“洛杉矶”级核潜艇。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扮演“达拉斯”号艇员的临时演员都是真正的潜艇兵,因为这要比训练演员便捷得多。为了排练和拍摄,“休斯顿”号紧急上浮了40多次。
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曾是扮演苏联潜艇指挥官雷米斯的最初人选,影片开拍两周后,他因有约在先而不得不退出,制片方随即将剧本传真给肖恩·康纳利,因为丢失了传真件的第一页,所以一头雾水的康纳利起初回绝了制片方的邀请,后来为了让他有时间排练,制片方特地将开拍日期推迟了一天。
本片的拍摄预算为3000万美元,其中绝大多数费用用于海军装备和人员,包括“休斯顿”号攻击核潜艇、“企业”号航母、若干架直升机和两艘护卫舰。片中潜艇内景在派拉蒙制片厂的五个摄影棚中拍摄而成,搭建“红色十月”号和“达拉斯”号舱内布景的平台均有50平方英尺,平台底部安装有模拟潜艇水下动作的液压万向节。康纳利回忆说:“拍摄现场非常吓人,因为有62人挤在局促的空间内,而且离地足有45英尺,由于闷热难耐,我有了晕船的感觉,整个布景有时要倾斜45度,那情景实在让人惊恐不安。”
众所周知,尽管美、苏两国没有进行过直接的军事冷战,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无时无刻都不在相互竞争、排挤。其中,制造高科技军事设备尤其是核武器的开发研制更是它们希图遏制、击垮对方的主要手段。影片中的“红十月”正是这种“冷战”的工具和产物。它之所以是影片情节得以展开的叙述枢纽,它的行踪之所以始终紧绷着两大超级大国的心脏,正是因为在势力均衡的情况下,谁先占有了令对方难以应付的高科技武器,谁就有了相对的主动权和安全感。“冷战”是美、苏竞争的产物,它使整个世界在宁静的外表中时时躁动着恐惧与不安,它同样地更令两个始作俑者倍感紧张与恐慌。从这一意义上讲,“冷战”本身就是一出悲剧,一出人类亲手制造针对同类也针对了自己的强烈内心恐惧的悲剧。“红十月”足以引起外表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的恐慌与惊惧。实际上,越是恐慌与惊惧,它们就越会生产制造出比“红色十月”更令人恐慌与惊惧的斗争工具来,这种令人发栗的悲剧无疑是有强烈的批判与讽刺内含的。
此外,《猎杀红色十月》在反映美、苏两国的军事竞争外,也时时涉及反映了两大超级大国间的政治、经济等的竞争,还有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与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