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中华儿女奋力抗战、爱国爱人民的故事
一、杨靖宇
1940年的一天晚上,杨靖宇带着十几名战士向濛江东边大森林进发,但不幸被叛徒告密,陷入了日寇的包围圈里,与敌人周旋五天以后还没突围,这时情况危急,杨靖宇果断的叫大家分开走。杨靖宇把战友安顿好后,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23日凌晨,杨靖宇不幸被敌人的坐探发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杨靖宇丝毫没有动摇,杨靖宇负了重伤,他毅然决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牺牲了。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优秀的中华儿女走向抗日前线。
二、晏福生将军在陇南失去了一只胳膊
开国将领中,有10位独臂将军备受瞩目,毛泽东曾称“只有我们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晏福生就是其中一位。晏福生原名晏国金,湖南株洲县仙井乡人,1904年2月28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拳师世家,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参加工农红军。
1936年秋,国民党胡宗南部直逼红二方面军贺龙率领的部队,9月7日,红军第6军团16师从甘肃两当县出发为大部队开辟通道,红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晏福生、师长张辉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部队行至礼县罗家堡附近,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晏福生右臂不幸被敌人子弹打伤。
部队边打边冲,敌人越聚越多,晏福生怕连累大部队,将密电交给警卫员后,自己引开敌人掩护战友突围,最后纵身跃下山谷。战斗结束后,红六军团政委王震以为晏福生牺牲了,在干部大会上沉痛建议为晏福生同志默哀3分钟,不料晏福生拖着受伤的身躯奇迹般地回来了。
原来晏福生忍着剧痛连滚带爬地藏进龙池湾山坡下的一个土窑洞里。敌人撤走后,晏福生找到一户穷苦人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又拖着负伤的身体追赶部队,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行进,终于在通渭县境内找到了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的一支部队。
由于晏福生的伤口得不到及时治疗,开始恶化,到山丹县后,晏福生做了截肢手术。从这时起,晏福生就失去了整个右臂,成为了一名独臂将军。
三、红二十五军在两当庆祝了建军节并合影留念
1934年9月,红二十五军3400多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开始长征,转战鄂豫陕,浴血奋战,于第二年7月下旬经周至、佛坪、留坝占领凤县双石铺。8月1日,在双石铺进行休整并举行庆祝第三个“八一”建军节的活动。活动结束当晚,又从双石铺挥师东进两当,于8月2日攻占两当县城。
为了庆祝部队进入甘肃,红二十五军参谋长戴季英特别找到了当时两当县城北街一家由叔侄俩开办的照相馆,并让他们把照相机带到了部队驻地,给徐海东、吴焕先和其他领导拍了几组照片,将此作为部队庆祝第三个“八一”建军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长征期间仅存于世的一组照片,尤为珍贵。十多天后,在泾川的四坡村战斗中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吴焕先是红军长征部队进入甘肃牺牲的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之一。
红二十五军东进两当其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困境,为中央红军走出草地、进入甘肃做出了贡献。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与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十五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成为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长征队伍。
四、陇南儿女血洒河西走廊
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在岷县与宕昌、徽县、成县等地有5000多名儿女参加了红军,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兵源补给。这些新入伍的红军战士,被编入西路军,随红五军和红三十军参加了悲壮惨烈的西征。
数千名岷、宕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在了西征战斗中,活下来的岷、宕两地红军战士仅80多人,这些战士又相继牺牲在了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活着迎接新中国到来的少之又少。
据张明远将军回忆,他在岷县当临时“县长”时,招募了岷、宕两地3000名子弟当红军,后来成立了一个独立团,会宁会师后交给了红五军团,后来这部分人随红五军团血战高台时,不幸全军覆灭。
五、戴安澜——身经百战,血染异域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
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
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
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
『贰』 铭记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小故事30字急急急
巍巍祁连山,英雄埋骨处。冬季的河西走廊,天高云淡。来到张掖市高台县,可以看到,尽管是寒冬季节,这里的红色旅游热度却不减。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西路军纪念碑巍峨耸立,“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纪念碑文让人动容。
尽管天寒地冻,来到这里参观的人们心头是热的:他们或是驻足沉思,或参观学习、或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党日活动。“从8月下旬到现在,参观人数达已达33万人次,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约31%。
进入12月份以来,高台县红色旅游进入淡季,但日均参观人数仍在300人左右,与往年相比增长约50%。”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长朱德忠说。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及五军、九军、三十军共两万一千八百余将士,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十一月,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历时半年之久,歼敌两万五千余人,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西路军精神永垂不朽!”
“穿红军衣、听红军史、走红军路、绕红军林、吃红军饭”。张掖市、高台县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做活做大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章。
目前,张掖市正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摸排调查,全面掌握资源分布和文物留存情况,启动红西路军史料征集、挖掘、管理和使用工作,切实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文化资源。
同时着力打造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基地,以红西路军高台干部学院、红西路军研究中心、国防教育科普园、红西路军主题公园、复原血战高台场景等为板块的“1+8”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项目,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关于铭记长征精神的句子:
1、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
的精神丰碑。
2、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
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
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一边是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
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叁』 甘肃高台烈士陵园导游词,急急急急
为了纪念在高台战役中献身的红军指战员,1952年建立了高台烈士陵园。高台县烈士陵园,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城东,坐东向西,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21000多人奉命组成“西路军”,从靖远虎豹口渡黄河,经景泰、永昌、山丹,于12月下旬到达张掖一带。1937年元旦拂晓,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率3000将士攻克高台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月12日尾随而至的国民堂马步芳部队,纠集六倍于红军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围攻高台城。红五军指战员浴血奋战8天7夜,20日城破,又血战10余小时,除个别人员突围外,董振堂、杨克明及3800多人部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在高台战役中献身的红军指战员,1952年建立了高台烈士陵园。
高台县烈士陵园,位于甘肃省高台县城东,坐东向西,总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陵园正门上方镌刻着朱德亲笔题写的“烈士陵园”4个大字,正门背面镌刻着郭沫若同志亲笔所题“浩气长存” 4个大字。正门南北两侧是董振堂和杨克明的汉白玉雕像。进入大门,南北两侧各有一座三檐双层五角纪念亭,亭四周的板壁上是烈士诗抄、长征组画等屏幅。通过由松柏、花圃夹道的百米水泥通道直通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堂”,堂额"烈士纪念堂"是洪学智亲笔所题,堂前几幅油画再现了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同马步芳军浴血奋战的场面:攀上城头的敌人被大刀砍落,有的紧抱敌人跳下城墙,同归于尽;弹药耗尽后用石头砸、拳打口咬……,英勇悲壮,气贯长虹;堂内东西墙壁上,是一组花岗岩“血战高台”群雕,堂内南北两侧,座落着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两位烈士的汉白玉半身雕像。纪念堂南北两侧分别是董振堂烈士纪念亭和杨克明烈士纪念亭,董振堂纪念亭的大红木柱上的挽联是:“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杨克明纪念亭的挽联是:“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纪念堂后面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这里掩埋着先烈们的尸骨。 陈列馆在陵园内北侧,馆内大厅正面为毛泽东手书“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东西两侧有朱德、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题词,整个馆室由“红军西征展室”和“血战高台展室”两部分组成,内有烈士用过的手雷、螺号、子弹、皮衣等实物,还有一张张照片、解说词、烈士事迹介绍,真实地再现了西路军血染祁连的悲壮历程,揭露了国民党部队的残暴酷型,反映了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条年下营救西路军将士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高台烈士陵园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9年7月31日,高台县烈士陵园改建完毕,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肆』 红色高台作文
参观高台烈士陵园参观高台烈士陵园——有感“丫头,丫头,快起床了!这不,清明节爸爸带你和妈妈去高台的烈士陵园,为那里英勇牺牲的军人扫墓啦~如果再不起床的话我就不带你去了哦~‘’爸爸在我床边大声地叫着。
我立刻起来收拾好,和爸爸妈妈吃完饭。刚要准备出发,妈妈突然说要把王博瑞(妈妈同事的孩子,比我小两岁。)一家带上。然后我们又去接他们一家。人接上了,接下来要出发喽~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后——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创作的花岗岩大型英雄群雕"血战高台",然后往左走是一个米深色长方体的大石头上面用红色的水写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直直往前走是一个长方形高高的纪念碑,上面用金色的水写了好多的字,由于光线的原因没有太看清上面写的是什么。接着纪念碑后头就是烈士们的公墓,不知道公墓上面插的是什么东西,小圆柱体,长:大约是十五厘米,好像是喷水的。绕过公墓,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就到了眼前。接着往左走就进了陈列室——那里有许许多多红军爷爷们用过的东西,其中一些还是国家级一,二级文物。
看了不到一分钟,导游阿姨就来了,我就跟着导游阿姨走。导游阿姨带领我们去看红军爷爷和马匪打仗的录像。然后导游阿姨带我们参观纪念馆,边走边给我们讲解:“高台失守后,马匪军用非常野蛮的手段残害红军被俘人员。他们把所有被俘的男红军押到西城门外的广场上,有的用大刀砍,有的用刺刀捅,全部杀害。事后还不准群众收尸,暴尸一周示众。红五军骑兵团长吕仁礼头上被敌连砍五刀后,仆倒在死难战友的尸体堆上,一天后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好心群众相救,逃离了虎口。
被俘的红军女战士遭遇更惨,她们被马匪集体轮奸,有的被脱光衣裤,用高梁秆插进阴道内绑在树上示众。这还不算什么,董军长、杨主任、叶团长的头颅被割下挂在高台城门楼上示众三天两夜。马匪还把董军长的头连同照片一起送到南京领了重赏。”这些马匪可真恶毒。
看完这些,你们是不是也觉得马匪又可恶,又狠毒呢?我相信,如当时我们在那个年代的话,我们一定会一起站出来打抱不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对吗?我相信,一定会的,一定。
『伍』 哪里有纪念红军地方吗
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成都市城西45公里处高何镇石塔寺。该寺系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建立的第四区苏维埃旧址,时间长达半年多。山门外建有红军亭,刊立着红军遗留下来的石刻标语,诸如“赤化全川”、“争取苏维埃新中国”、“只有抗日才能救中国”、“拥护共产党”、“共产党万岁”等。“红军亭”三个字为前国防部长张爱萍所题。1996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我市高何镇等11个镇乡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后,市人民政府已在此建成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陈列革命文物,并修复了区苏维埃遗址,新建了上山公路、餐饮娱乐设施和停车场。1998年11月,该馆被命名为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景点熔革命文物、历史文物于一炉,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是难得的景观,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