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电影《十二怒汉》
网络搜索 电影天堂 上面觉得有你想要的 都是最新的和最经典的电影
兄弟 12怒汉 版本有很多
上面都应该有
我下载电影都在上面
谢谢 望满意
以后电影不求人
2. 十二怒汉的剧情简介
看完《十二怒汉》,觉得之前对《十二公民》评价稍微有点高,因为大陆版就是做了一点落地措施,并且增加了一些角色背景和性格,但是关键点的转折还是用的原电影。
60年前的一部电影,就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纯靠台词就能9.4分,经过国外一次翻拍,还能得8分以上,在该国还算是比较高得分了,值得推荐
3. 求1997年版的美国翻拍经典电影《十二怒汉》
我有个黑白版本的 简 方达演的好象 如要请留邮箱
4. 十二怒汉国语电影 俄罗斯 美国版
不好意思,最近清网行动太严厉了,我网盘上的电影都被强制删除了,无法分享,其它地方也搜索不到。
5. 电影【十二怒汉】影评【中英文的皆可】
http://www.mtime.com/search/?%E5%8D%81%E4%BA%8C%E6%80%92%E6%B1%89
去看看吧···
6. 十二怒汉的电影评价
人性高于法律----《12怒汉》
影像肿瘤 发布于:2007-12-22 07:44
米哈尔科夫为了将新版的《12怒汉》与吕美特版本的经典版本,不惜将一个需要严谨逻辑的法庭片改编成为一部依靠人性力量超越法律的情感戏。因此,除了一些简单的“关节炎老人的行走速度的粗糙实验”以及并不严谨的“女性嫉妒心理的逻辑推理”之外,电影为我们附送了七个卓有情趣和人性光辉的小故事,而从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俄罗斯,甚至是全世界,或者是人性本质的普遍问题。因此米哈尔科夫版本的《12怒汉》并不是以法律为根本出发点(而法律的公正恰恰是老版本的核心),而是以探讨“什么是法律的根本”为出发点。或者可以简单看作是道德基点和法律基点的二元悖论。故事本身涉及俄罗斯的隐痛:车臣问题。但从米哈尔科夫所展现的态度来看,他否定从种族主义来判断这件事情,俄罗斯人/高加索人,东正教/伊斯兰教,并不应该成为进行杀戮的原因。
因此我们听到了第一个反对者关于“人性关怀”的小例子,他所依照的准则在于人们不能够轻易的判定一个人的未来和本质,在困境中人们需要的是关怀和认同。
第二个反对者,那个犹太人为我们奉献了一个“父亲的故事”来解释“世事的无常”,“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人生,而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他选择原谅了自己父亲抛弃母亲的事实,“母亲也不是天使”。
那个认定车臣男孩是凶手的男人在陈词滥调的讨论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对当前莫斯科/俄罗斯现状的不满,他以愤世嫉俗的人生信条将社会看作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并怀有强烈的种族主义情结。他最终的倒戈投降多少有被粉饰为“人性光辉最终胜利”的说教意味,但米哈尔科夫巧妙的将他倒戈的原因归咎于家庭暴力的原因。因此尽管他仍然相信男孩杀了自己的父亲,但还是从某种“同情与悲悯”的角度改变了自己的选择。
那个笨头笨脑的胖子讲述了自己的叔叔打劫兄弟广场的事情,试图要告诉我们“人要宽容,不要把别人逼到绝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他倒戈的时候,并不清楚男孩到底有没有杀害自己的父亲,而仅仅是凭着自己的人生原则来看待这个案件。
接着,那个墓地经理人第一谈话讲述了俄罗斯/前苏联的历史问题:古拉格集中营。并坦言对于俄罗斯民族,人性与民族性要高于法律,否则有可能重蹈覆辙。他的第二次谈话讲述了普遍存在的贫富差异,还是“人性”最终让“穷人的去世的亲人得到了有阳光的墓地”。
那个演员对于“人们虚伪而无聊的大笑”所进行的演说,谈及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他看来,用来表现喜悦的笑容成为了人们掩饰恐惧的途径,而最美丽的微笑则凝固在“临死前的奶奶的脸上”。
在讨论结尾,当诸多陪审团倒戈之后,主持人提出了人性最本质的问题“自由而困苦的生活,或者简单但囚禁的生活,那个更重要”,这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而是道德的问题。一个人有何如能够决定另一个的人生和自由呢?于是人们在米哈尔科夫极端说教的“自由论断”中全部举起了手,宣判男孩无罪。
米哈尔科夫对于道德和人性太过执着了,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影片具有太浓重的说教意味。“自由飞翔的小鸟”也具有太过刻意的象征意味,远不及《套马索》中诸多象征道具来的意味深刻。“神性光辉/基督精神的闪烁”也远比《烈日灼人》中的火球来得刻意而多余。但米哈尔科夫强势的控制能力,让影片沉重而并不沉闷,节奏感强烈且情感充沛。
《12怒汉》:做正确的事
哗啦啦 发布于:2008-01-06 01:25
与老版《12》的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相比,老导演米哈尔科夫将新版影片运作得雅俗共赏并聪明的将个人理念融入影片之中。因而,这部新版俄罗斯《12》无疑更厚重、更现实、更真挚。以影片的叙事结构来说,一个空房间中十二个男人陪审员,枯燥的场景以及大段的对白,对于现代观众决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影片独特的叙事环境又有助于将影片主题予以彻底全面的阐述。所以,影片能够形成巨大的戏剧性效果就是影片魅力所在。好莱坞的《12》之所以成功,奥妙就在于此。对于这样不容易的事情,在这部米哈尔科夫作品中看来,则形成了一种力量的爆发与回馈。在同样的空空房间中,导演通过车臣少年谋杀俄罗斯养父的典型案件通透展现了当今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应该怀抱的希望。
对于俄罗斯人,与车臣之间久远的民族纠纷已经彻底爆发为刻骨仇恨和武装冲突。在车臣战争中,双方的凶悍程度已经变为伤害平民的国家伤痛。因为与车臣独立分子的厉害关系,在这桩看似理所当然的案件中,仇视的心态完全逆转了对于案件本身的探寻。而影片的闪回中,总是看到那个车臣孩子在牢房中独舞,年轻而有力,鲜活且激情。在这样的视角中,导演的立场并未站在狭隘的政治关系里,而将影片基调建设在善良的人性中。
影片开端,一组诗化的象征性镜头将回家的孩子在漫山的黑白对比中运动。他所受到的教育,而后的悲惨遭遇,以及将夹道欢呼的群众叠化为战场上野兽般的冲锋士兵。这段唯美语境下镜头组合很震慑人心,美得凄凉冷冽。从前苏联到如今的俄罗斯,人民的遭遇与境地被不移余地的被示意和悲悯。更为残酷的是,这样唯美的镜头通通的高光黑白,分明鲜明的刺动人心。
12个成年人,各色人等,阅历无数。这样的陪审团被关闭在一所学校的体育馆内,这些上了年纪的人们在这里发现大号的胸罩、注射器以及屋顶上前苏联时期留下的未掩藏的供热管道。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变化,导演再次投入了关注现实的心态。这与那个车臣孩子的闪回相同,这些状况看似存在的合理,而背后涵盖的问题则是沉重。
这桩看似毫无审理意义的案件,因强烈的民族矛盾而变得简单。当第一个站出来实现1:11的否定权时,这个陪审员仅仅出于良心的不安,为的是对于所赋予权力的尊重。由此而终,在将感性的无知和冲动逐渐变换为理性的思辨和深刻的过程中,导演共安插了七段口述故事。如果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泪流是真实的,那被打动一定是这些饱含沧桑和寓意的俄罗斯民族的伤痛历史。
在这七段经历中,从前的、现实的、让人痛恨的、让人感动的,甚至让人恐惧的种种都包含了一个国家在民众心中的记忆和真情。总是感觉,这些人生际遇距离我们并不是很远,这些人物的感受更容易打动我们。不同的社会变迁,但同样的从政治走向经济发展。这种现实的变化无形中可以融化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和偏颇,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反思。导演的心境亦平和亦主动,用人性的善良一面重整了那曾经被异化被修正的心态。
导演的影片调度能力不辱大师名号。在如此厚重和晦涩的题材中,可以使影片没有堕入说教和枯燥的感受中。在这部翻拍自好莱坞作品的电影中,导演很细致并持续的强调了娱乐的作用。十二个陪审员性格各异,遭遇不同,演员的出色发挥很容易凝聚人心。而在影片的几个段落则显得惊艳。拥护死刑的死忠则者演绎的谋杀现场让人不寒而栗;而另一位暴怒的高加索人展示的眩目刀法则让人振奋。还有就是那场大动干戈的现场还原。
这样的电影是无法充满娱乐性的,导演也很关注这一点。在无数次空镜展现的雨中废墟的留白之后,突然爆发的战争场景产生强烈的惊悚和压迫感。这样的设计实在证明导演理性的逻辑安排有如何功底。同样,导演很稳定了掌控了群戏的张力,使每一个段落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外,片中的那只小鸟,象征性不言而喻,但就是这个并不哗众取宠的物件更符合一个老人的平和单纯的世界观和对事物真实形态的解释。
最终,陪审团的大逆转将这个无罪的孩子拯救。作为导演本人出演的核心人物却面临了一种更大的悲哀。以社会现实,这个孩子终究会继续被淹没在政治绞杀中。影片的最后段落,是还未成人的小孩儿举着雪亮的军刀为前苏联武装兴高采烈的跳舞,舞姿在战争环境中显得个别又唐突。而在狱中,已经成年的孩子同样在跳这种意气勃发的民族舞蹈。对于这个孩子所能够代表的一切来说,阅历中的某些缺失早已根深蒂固于内心。而对于民族来说,这个孩子的性灵之舞并不是罪。有罪的是那些被丑恶形态所左右的意识。
一名陪审员回到临时审议所,在俄罗斯的雪夜中打开窗子,喃喃自语“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不离开”。小鸟飞出窗外,飞进寒冷的风雪。最终,一直静观大家的陪审员收养了这个孩子。导演所明确的立场很伟大也很无奈。就如这只鸟儿,从牢笼中飞出,依旧在风雪中生存。导演米哈尔科夫的忐忑心境不言而喻。
对于成年一些的人,《12怒汉》是一部很容易让人喜欢的电影。不仅依赖于情节的厚重,也仰仗于导演的功底。因为,影片所展示的一切都是有高度的。
7. 满分求,在线等:电影《十二怒汉》(美国黑白版的)每一个人的性格分析
满意吗?!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1个房间,12个人,从1:11的最初投票结果到最后12:0的投票结果。7个回合的精彩交锋,集中展现了高超的“说服”的技巧。
1号陪审员
一位高中助理教练,固执地维护着讨论进程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当有人不服从他管理时容易失落与冲动;不胜任陪审团主席这个工作,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导者,与8号的成熟领导能力相比相形见绌。(第9顺位转变)
2号陪审员
一位懦弱的、有些谢顶的银行职员,容易被说服,性格温和,犹豫,随大流,在争论激烈地时候热心给其他人提供止咳药片;比4号记得准电影名称。(第5位转变)
3号陪审员
开了一家快递公司,一个恃强欺弱,粗鲁与强壮的人,极其固执己见与偏执,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见,粗门大嗓,性格易变且报复心强;由于与他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关系淡漠,因此十分讨厌所有年轻人并怀有敌意(当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于判定有罪,与大家对抗直到最后。(第12顺位,即最后一位转变)
4号陪审员
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负与傲慢,衣着体面的股票经纪人,可能比较富有;细致,有条理,具有难以置信的记忆力与对事实的领会能力;明白整理,冷静而理性,但有些拘谨与守旧;经常显露出严厉的目光;对待这个案件好像是在用推理来破解一个谜题,而不是一个可能导致被告处死的案件;宣称从不流汗。(第10顺位与10号同时转变)
5号陪审员
比较单纯,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说话不多,在一个贫穷的犹太社区长大,这个案件勾起了他的贫民窟的成长经历;有罪的投票会使他与自身的以往间隔开;由于他支持“金莺”队所以被7号叫作“巴尔的摩”。(第3顺位转变)
6号陪审员
一个典型的“工人”,有些蠢,不善于自己拿主意,一个追随者,可能是一位手工工作者或油漆匠;对老陪审员很有礼貌并勇于出手来支持自己的话。(第6顺位转变)
7号陪审员
有些滑稽,急躁的销售员(前些年一直在推销果酱),一个衣着粗俗,嚼着口香糖,经常唠叨棒球的球迷,光想着赶快离开去看晚上的球赛;把纸团扔到电扇上;喜欢用棒球来比喻和说明他的所有观点(他告诉陪审团主席“站在那儿发球”);对被告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是一个移民来美国的陪审员;性格外向;一直比较搞笑甚至有一次模仿詹姆斯·卡格尼;在投票上随大流。(第7位顺转变)
8号陪审员
一位建筑师,发起了一场对这个案件与被告的深入反思;穿着白色的衣服;一个思想开阔,有耐心,寻求事实与公正的人,他使用温和的语言,平静而富有逻辑与推理;性格平稳,正派,勇敢,口才出众而有一些忧虑;被其他一些有偏见的陪审员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社会改良家(他只是在浪费其他人的时间);名字叫作戴维斯。(首先提出无罪)
9号陪审员
年龄最长的陪审员,白发,体瘦,退休后已无生活情趣,但是在对案件的思考中又唤起了对生活的激情;语言温和但是敏锐,公正;叫作麦卡德尔。(第2顺位转变)
10号陪审员
一个加油站老板,内心充满愤怒,苦难,有种族歧视;令人讨厌,反感,心胸狭窄,守旧喜欢指责;把社会分为“我们”与“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支撑他的狂躁叫喊。(第10顺位与4号同时转变)
11号陪审员
一位钟表匠,语调沉重,有德国与欧洲人的血统,移民不久的难民;对美国的民主,司法体系,与法律的可靠表示崇敬与钦佩。(第4顺位转变)
12号陪审员
穿着入时,语言得体,戴着粗黑边眼镜的广告商人;心不在焉地画着“Rice Pops”的麦片粥盒子的广告语与包装创意;有些肤浅,容易动摇,随和;犹豫,缺乏深度的信念或信仰体系;有一次谈到了一个广告:“把这个创意贴到旗杆上,看是否有人赞同。”(第8顺位转变)
8. 十二怒汉完整版电影
十二怒汉_hd.mp4
9. 十二怒汉1957百度云
你好,我是兔兔秃90,用网络网盘分享给你,点开就可以保存,链接永久有效^_^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