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鯨》介紹
同名小說
《白鯨》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歷,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英文名稱:Moby Dick),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由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導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將高傲倔強的亞哈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
[編輯本段]《白鯨》(青少版)
前言
人類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與自然的斗爭就一直未曾停息。人在這種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與無上勇氣,成了歷代文人作家創作的永恆主題。《白鯨》便是反映這一主題的名篇。
本書敘述的是一艘捕鯨船在亞哈船長的指揮下,與海上惡魔——白鯨莫比.迪克作殊死搏鬥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團結協作、英勇無畏、敢於犧牲的水手形象。情節驚險、曲折、扣人心弦。《白鯨》是世界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它決定了作者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崇高地位。
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從事進出口貿易,經常飄洋過海;母親很有見識,善於講故事。家庭的影響和熏陶,為作者奠定了一定的文學基礎。
麥爾維爾一生從事過多種工作,先後當過商店伙計,做過銀行職員、代課教師,後來成為貨輪船員,21歲時又轉到捕鯨船上工作。
他航遍太平洋,並在南洋群島被土著人所擄,幸好遇到一隻澳洲捕鯨船,才得以死裡逃生。但是,這艘船上的船長粗暴蠻橫,麥爾維爾非常憤慨,便暗中唆使水手把他打倒。不料事情敗露,麥爾維爾因此遭到船長的囚禁,最終被美國軍艦救回祖國。
傳奇式的捕鯨經歷,為麥爾維爾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圍繞這些素材,他寫了不少小說,《白鯨》只是其中一篇。然而,這部傑作起初並未得到讀者的賞識,銷路很不景氣。為了生計,麥爾維爾只好到紐約的稅捐處另謀出路。直到他死後,《白鯨》才被人們所喜愛,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聲望也與日俱增。也許,這就是對他在天之靈的最好慰藉!
( 另,值得注意的是---《白鯨》里的莫比.迪克是一頭白色的抹香鯨,而不是本文所說的白鯨。)
Ⅱ 有一部關於白鯨的電影開始水手捕鯨練鯨油,後來發現有一頭白鯨大家都在追他電影里還有個愛斯基摩人
名字叫海洋深處…………
Ⅲ <白鯨>好看嗎
白鯨》是美國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代表作,《白鯨》是一部融戲劇、冒險、哲理、研究於一體的巨作,雖然在剛出版之後未能得到文學界應有的重視,不過在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沉寂之後終於重新被人發現,成就了麥爾維爾文壇巨匠的聲名,如今它已成為世界文壇公認的偉大傑作,被譽為「時代的鏡子」和「美國想像力最輝煌的表達」。《白鯨》的成就可圈可點,除了書中為讀者所展現的各種各類豐富的海洋知識以及人生哲理之外,其語言風格也獨具特色,本文以《白鯨》的兩個中譯本為例,通過比較成時譯本和曹庸譯本,解讀小說翻譯中的風格翻譯。
依筆者之見,《白鯨》的眾多譯本中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成時譯本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曹庸譯本最為傳神,只不過成時譯本語言更加生動幽默,而曹庸譯本的語言更加嚴格和精準;成譯傾向於意譯,而曹譯傾向於直譯;成譯以調侃式的口語化表達見長,而曹譯相比之下則以討論式的書面化表達為特色。不過,總的來講,《白鯨》論風格而言是輕松幽默的調侃語調,在談笑之間把作者對人生的思考以及海上見聞意譯向我們傳達。因此,對比兩個譯本,個人認為成時譯本在風格的傳遞上更加合情合理。 著中除經常利用調侃式的語言之外還以音系的方式來展現
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特徵,由此使其語言十分生動。
以兩段描寫食人生番季奎克的話為例:
「Who-e debel you?」-he at last said-「you no speak-e, dam-me, I kill-e. 」
成譯:「該是(死)的,你是誰?」他終於說話了,「你貝(不)說,媽的,我殺了你!」
曹譯:「你是什麼鬼?」——他終於說道——「你再不說話,該——死的,我就宰了你。」
「speak-e! tell-ee me who-ee be, or dam-me, I kill-e!」
成譯:「你說話!告訴我你史(是)誰,要不,媽的,我殺了你!」
曹譯:「說——呀!告訴我,你是誰,不說,媽的,我就宰了你!」
書中的季奎克是個食人生番,他來到白人世界的時間也不過幾年,英語自然說不利落,成譯運用錯別字的方式來展現原文季奎克說話的發音不清,而曹譯則沒有展現出這一點,只是用破折號來表現季奎克的口齒不清和心裡的急怒;同時,成譯還注意到運用簡單的詞彙來重現季奎克的語言——既然是食人生番,那就不可能很好的運用英語的語法和一些精妙的表達方式,在翻譯「kill-e」這一詞的時候,成譯處理成了簡單的「殺了你」,曹譯則是「宰了你」;眾所周知,在漢語里「宰」這一詞比「殺」能更為精確地表達說話人的感情色彩,同時又能很好的表現出說話者的語氣,季奎克既然英語不熟練,又怎可能這么好的運用不同的詞彙呢?他至多是能夠利用最為基本的詞彙而已。
當然了,在《白鯨》中,麥爾維爾並不是一味的運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在描述以實瑪利的心境以及其內心獨白的時候,作者也會以華麗優美的辭藻來通過作品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感悟,這種時候,也應當適當的運用書面化的正式文體,以充分對應原文風格。
試看:
But Faith, like a jackal, feeds among the tombs, and even from these dead doubts she gathers her most vital hope.
成譯:然而信仰有如豺狼,它的食物來自墳冢,即使從那些死了的疑問中它也能獲取它的至關緊要的希冀。
曹譯:但是,信仰就像豺狼一般靠墳冢為生的,它甚至還從這些死人的疑懼里,搜集最重要的希望呢。
在這段精彩的話里,兩位譯者都翻譯的比較得當,不過成譯一改平常對話的相對口語化的表達形式,作者改用華麗的書面語時,就相應的以詩的形式將它譯出,把原文話語的精彩之處展現的淋漓盡致。由此可見,在翻譯文學作品的時候不能只看到作者的一種風格,還應當隨作者的風格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以達到更加貼近原文的目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僅以以上幾例子討論風格的翻譯。在文學作品中,風格的翻譯無疑是重要的,風格的翻譯是翻譯者應當由其重視的問題,只要深入了解原文的風格和思想精髓,加以適當的風格翻譯手法,定能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有所幫助。
Ⅳ 白鯨的影片評價
黃正民亦正亦邪,可庄可丑的表演能力讓其所飾演的這個充滿正義感又富有人情味的記者有用了超強的感染力,特別是他本人憨厚朴實的性格特質更是給角色自然加分。而用這個角色撐起全片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是題材的獨特和創新。這樣一個陰謀論題材被刻意放到了20世紀90年代,所以不用炫科技也不玩花活,實打實用敘事醞釀出震撼的恐懼心裡,電影還是拍出了一種無謂強權和專制的熱情勇氣。(時光網評)
作為一部和歷史事件相結合的驚悚片,導演在較短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內顯示出了不俗的創作能力和掌控能力,全片情節緊湊,壓迫感十足,提升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南方都市報評) 影片結尾部分,巨大陰謀被揭露的那一瞬間,缺乏淋漓暢快的一擊,換言之,幕後真相並非觸目驚心(過於俗套),和觀眾期待有落差,反而讓人索然無味。另外,影片的後半部分有點刻意把男主人公打造成救世英雄,無形削弱了具有紀實風格的此類作品的現實價值和批判意義。(南方都市報評)
Ⅳ 關於白鯨的電影叫什麼來著
白鯨記/無比敵 Moby Dick (1956),根據同名名著改編。
還有1998年的同名電視電影版本
Ⅵ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白鯨的電影,給找找
殺人鯨,鯨騎士,人魚童話1,2,3
Ⅶ 《白鯨》的簡介
.《白鯨》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於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並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歷,最終與白鯨同歸於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英文名稱:Moby Dick),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由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導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將高傲倔強的亞哈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
3.《白鯨》(青少版)
前言
人類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與自然的斗爭就一直未曾停息。人在這種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與無上勇氣,成了歷代文人作家創作的永恆主題。《白鯨》便是反映這一主題的名篇。
本書敘述的是一艘捕鯨船在亞哈船長的指揮下,與海上惡魔——白鯨莫比.迪克作殊死搏鬥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團結協作、英勇無畏、敢於犧牲的水手形象。情節驚險、曲折、扣人心弦。《白鯨》是世界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它決定了作者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崇高地位。
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從事進出口貿易,經常飄洋過海;母親很有見識,善於講故事。家庭的影響和熏陶,為作者奠定了一定的文學基礎。
麥爾維爾一生從事過多種工作,先後當過商店伙計,做過銀行職員、代課教師,後來成為貨輪船員,21歲時又轉到捕鯨船上工作。
他航遍太平洋,並在南洋群島被土著人所擄,幸好遇到一隻澳洲捕鯨船,才得以死裡逃生。但是,這艘船上的船長粗暴蠻橫,麥爾維爾非常憤慨,便暗中唆使水手把他打倒。不料事情敗露,麥爾維爾因此遭到船長的囚禁,最終被美國軍艦救回祖國。
傳奇式的捕鯨經歷,為麥爾維爾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圍繞這些素材,他寫了不少小說,《白鯨》只是其中一篇。然而,這部傑作起初並未得到讀者的賞識,銷路很不景氣。為了生計,麥爾維爾只好到紐約的稅捐處另謀出路。直到他死後,《白鯨》才被人們所喜愛,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聲望也與日俱增。也許,這就是對他在天之靈的最好慰藉!
Ⅷ 有哪些關於鯨魚的外國電影
如果是專門為了看鯨魚,還是格里高利派克的《白鯨記》Moby Dick(1956)比較合適。但這片子太老,恐怕不好找
近年沒有完全以鯨魚為主角的片子,以下這些供你參考:
鯨騎士Whale Rider(2002) 人與鯨魚之間的交流,非常推薦。小女主角是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女主角提名者,何況還有紐西蘭的美麗風景。影片有關鯨魚在紐西蘭海灘擱淺的現象。
魷魚和鯨魚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 關於家庭、親情及道德的美國片,不過一條貫穿的線索是回憶主角幼時在海洋館看到的鯨魚與烏賊的大戰,比喻一種生活態度
妓女與鯨魚The Whore and the Whale (2004) 這是部西班牙片,我沒看過。不過以見到的介紹來看,好像鯨魚也只是個寓意而已,沒有太多戲份,主要還是講戰亂時期關於女人的故事吧。
深藍Deep Blue (2003) 如果你對科教片有興趣,這是BBC出的專題片,專門針對海底動物的,鯨魚啊鯊魚啊都有介紹
Ⅸ 關於白鯨的歐美電影都有啥 一個男孩和白鯨的
人魚童話 Free Willy (1993)
導演: 西蒙·溫瑟
編劇: 基思·沃克 / 科瑞·布勒希曼
主演: 傑森·詹姆斯·里希特 / 羅莉·佩蒂 / 奧古斯特·斯徹倫伯格 / 傑妮·阿特金森 / 邁克爾·馬德森
又名: 威鯨闖天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