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是哪些
中國長春電影節
中國長春電影節創辦於1992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舉辦的具有國際性的國家級電影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人民政府、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吉林省文化廳、中國電影發行放映輸出輸入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和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承辦 。本屆電影節的宗旨是:友誼、交流、發展。電影節組委會將聘請電影界各方面專家組成評委會。本屆電影節設下列獎項:1、最佳華語故事片獎(包括合拍故事片);2、最佳外語故事片獎;3、優秀華語故事片獎;4、優秀外語故事片獎;5、最佳編劇獎;6、最佳導演獎;7、最佳男主角獎;8、最佳女主角獎;9、最佳男配角獎;10、最佳女配角獎;對獲獎者,電影節組委會分別頒發金鹿杯、銀鹿杯,證書和獎金。
中國珠海電影節
中國珠海電影節創辦於1994年,原名「中國珠海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節」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主辦。從1996年的第二屆起改為現名,電影節本著加強內地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電影界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將跨出兩岸四地的范圍,逐步接納評選海內外由華人擔任主創人員的影片,朝著「國際華語電影節」的目標發展。
中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視台影視部、中國電影報社、北京市電影公司、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一項大型文化活動。
她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
"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里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目前,第九屆電影節已在積極進行。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委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
中國台北電影節
由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台灣藝術大學執辦。始於1998年,每年一屆。 是台灣地區重要的電影盛會,從第四屆開始把主題定位於「城市、市民、學生」,並由以國際城市為主題的「城市影展」、以「台北電影獎」「台北主題獎」為況賽單元的「市民影展」、以及以國內外學生作品為主的「國際學生電影金獅獎」三部分級成。
中國電影金雞獎
該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歷雞年。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的,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參與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獎杯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大眾電影百花獎
該獎始創於1962年,1964年停辦。1980年恢復舉辦。它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所屬《大眾電影》雜志社主辦的,經由廣大觀眾投票產生的群眾性電影獎。它以百花盛開象徵影壇繁榮,鼓舞電影工作者為廣大群眾創作出更好的影片。該獎每年評選一次。
中國電影華表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是中國電影的最高榮譽獎,其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每年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前一年度完成的各片種影片進行評選。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除1986年與1987年,1989年與1990年合並評獎外,仍為一年一屆,1994年開始啟用現名。
中國電影童牛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系全國電影四大獎之一,是專為獎勵優秀兒童少年影片、表彰取得優秀成績的兒童少年電影工作者而設立的。1985年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受國家廣電部、教育部、文化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委託創辦了中國電影童牛獎。其宗旨是團結少年兒童電影工作者,在黨的文藝方針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我國兒童少年電影的創作水平,為廣大小觀眾拍攝出更多更好的兒童少年電影,讓健康優秀的精神食糧伴隨孩子們成長。
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中國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Golden Bauhina Awards)由香港影評人協會(HKFCA)主辦,始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本協會共有會員四十多人,其中包括電影教育、電影研究、電影工作者等方面的專業人士及學者。目的是推動香港電影文化的發展,鼓勵創作更多優秀電影,總結一年香港影壇的成績。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中國台灣電影金馬獎
"金馬獎"是台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該獎創辦於1962年,由台灣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8、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電影,後擴展了香港電影,九十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范圍。現在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至1999年一共舉辦了36屆,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也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整體電影事業的發展,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由南方都市報發起,創辦於2001年,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的交流,電影的多方面對比,創造一個更開放、活潑、新銳的電影評論環境,全面推動中國電影的創造。
2. 第一位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獎的華人是誰
鞏俐是迄今唯一一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人演員
3. 華人三電影獎
大陸: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
香港:金像
台灣:金馬
4. 華語的電影獎項都有哪些
華語圈裡面拿得出手的就只有
1、香港金像獎:准確的說是粵語圈,
還有,他要求首先,這部電影必須有香港資金;其次,這部電影的導演必須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香港人;第三點,這部電影的主要10多個崗位職能中,起碼有6項由香港人擔任,例如編劇、攝影、美術、剪輯、男女主角、配角等。
以上3項條件中能符合其中2項者,即可被金像獎選民們認可為香港電影,競逐19個獎項。反之,只能參加最佳亞洲電影一項的提名。
當然這些影片都必須在年度內於香港的院線公開放映過,而且起碼要放映一天5場。
這樣看來,不如說是香港人自己的獎了
2、台灣金馬獎:首先說的是普通話,受眾最廣,歷史也很悠久了,是華語圈最老的了。
再看看他的影片參賽資格,只要是資金、導演、演員牽涉到華人或在台灣拍攝的影片,皆可報名參賽。無疑是最寬的。
還有一個跟華語很有關系的就是亞太影展了,說道這個,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是相信我說出一個人的名字,大家就知道了,劉若英,他就是亞太影展得影後之後慢慢出名的,雖然范圍很廣,但是不屬於我們華語圈自己的。所以不具可比性。
應該就這些了。
其他的就是
金雞百花獎:今年或者上多少屆的頒獎大家都看了,相信怎麼樣,大家都很清楚,自己心裡也有個底,我也不多說,反正就是拿不出手,希望以後會整好。
金紫荊:不是很了解,但是意識裡面,感覺還是一個類似於長春電影節的金杯獎一個獎。
金杯獎:長春電影節的獎項。
金爵獎:上海電影節的獎項,也是我覺得最有發展前途的一個電影節了。但是現在依然拿不出手。希望努力。
飛龍獎:珠海電影節的獎項,辦了兩屆,早已經停辦。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
長春電影節金鹿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童牛獎 ......
5. 哪些中國人和中國電影獲得過奧斯卡獎
奧斯卡金像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的電影類獎項,創辦於1929年。該獎項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最具權威性和專業性的電影類獎項,也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獎項。中國電影沖擊過很多次奧斯卡但截止目前,只有李安指導的《卧虎藏龍》在2001年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外還有一些個人獲得過奧斯卡獎,我們一起來看看。
最佳外語片獎——《卧虎藏龍》
2000年7月8日,由李安指導,周潤發、楊紫瓊和章子怡聯袂主演的電影《卧虎藏龍》上映。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年輕女子習得上乘武功,偷取了絕世兵器行走江湖的故事。中間穿插了一段中年人的感情和一段年輕人的感情。其實當年我就覺得這部電影和我們傳統的武俠片有很大的不同,那時的我還沉浸在港片的武俠世界中,對這部電影絲毫不感冒。
不過老外比較吃李安這一套,他們覺得好看。這部製作成本1500萬美金的電影,最後全球收獲了2.05億美金票房,算是大賺了一筆,李安也一躍成為國際大導演。
此外獲得奧斯卡的還有:
蘇聰,獲得過奧斯卡最佳電影作曲獎,獲獎作品《末代皇帝》。
鮑德喜,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獲獎作品《卧虎藏龍》。
葉錦添,獲得過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獲獎作品《卧虎藏龍》。
1984年吳漢潤憑借《殺戮戰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獲得奧斯卡表演類獎項的華人演員。不過吳漢潤是柬埔寨華裔,1980年移居美國,嚴格來說他不是中國人。
6. 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有哪些
1、《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2、《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該片在北美上映,以260萬美元的票房創下當時華語電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紀錄。1991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3、《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4、1987年,在加拿大第1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大閱兵》獲評委獎。
5、《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7. 哪些華人獲得過奧斯卡金像獎
黃宗沾 1955年憑《玫瑰文身》獲最佳攝影獎
(當時處於黑白與彩色電影交替期,最佳攝影獎分黑白與彩色兩項,黃宗沾得的是黑白項。黃宗沾是當時美國紅極一時的攝影師,許多藍眼睛女明星喜歡由他掌鏡,因為他有神奇方法讓那些藍眼睛姑娘在電影中有一雙深色的有神的眸子。)
吳漢 1984年憑《殺戮戰場》獲最佳男配角獎
(柬埔寨華裔,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表演獎項的中國人。)
《末代皇帝》 1987年獲最佳影片獎
(由義大利、英國、中國合拍。)
蘇聰 1987年憑《末代皇帝》獲最佳配樂獎
(此外本片還獲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最佳剪輯獎,總計九項提名全部獲獎。《末代皇帝》是第一部進入紫禁城實拍的電影,根據溥儀《我的前半生》改編,導演伯納多·伯圖魯奇是義大利共產黨員。本片作曲蘇聰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旅居德國。
本片主演尊龍是中國香港的移民;英若誠是我國資深演員,滿族,英達的父親。清華大學畢業後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因在中意合拍電視劇《馬可·波羅》中扮演元世祖忽必烈,1982年義大利觀眾票選他為年度最佳演員。1983年第22屆義大利電視授獎大會上,英若誠又得到最佳男主角獎。後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已去世;陳沖、鄔君梅均為80年代當紅中國女影星,後到好萊塢發展。)
《卧虎藏龍》2000年獲最佳外語片獎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保利華億傳媒公司製作,均為中國大陸的電影公司。但由於李安是台灣人,《卧虎藏龍》一直被台灣媒體視為「台灣電影的典範」,也代表中國台灣地區參加了奧斯卡。)
譚盾 2000年憑《卧虎藏龍》獲最佳配樂獎
(譚盾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後旅居美國。)
鮑德熹 2000年憑《卧虎藏龍》獲最佳攝影獎
葉錦添 2000年憑《卧虎藏龍》獲最佳藝術指導獎
李安 2005年憑《斷臂山》獲最佳導演獎
(此外本片還獲最佳配樂、最佳改編劇本獎,總計3項大獎收入囊中。1996年李安執導的《理智與情感》也曾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獲獎者是英國女演員兼編劇艾瑪湯普森。)
以下是得到提名但未獲獎的:
張藝謀 1990年憑《菊豆》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1年憑《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3年憑《英雄》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陳凱歌 1993年憑《霸王別姬》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顧長衛 1993年憑《霸王別姬》獲最佳攝影提名
李安 1994年憑《喜宴》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5年憑《飲食男女》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補充:呂樂1995年憑借《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最佳攝影提名
趙小丁2005年憑借《十面埋伏》獲最佳攝影提名
8. 中國最高電影獎項
華表獎,全稱中國電影華表獎。它是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主辦的我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政府獎。華表獎創辦於1992年。
華表獎獎杯採用的是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華表獎的前身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每年評選一次。始評於1957年。中斷了22年後,從1979年繼續進行評獎活動,一年一屆。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整建制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後,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由政府出資獎勵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屬於鼓勵性質的電影獎項。體現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因此華表獎被稱中國電影的『政府獎』。
(8)華人哪個電影獎項擴展閱讀
華表獎創辦於1994年,華表獎獎杯採用的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的華表造型,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
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雲,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雲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雲間,給人一種庄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