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德國電影《浪潮》的賞析...1400字以上
最近也在教學生寫影評
剛看完 現實感很強的片子
給你些建議吧,可以做提綱
從賞析角度來說 注意影片的日記式結構和歐美導演一貫開頭敘事手法,還有Jürgen Vogel的表演 可以簡單著墨下 但影片更多的精彩在內容上
在影片內容挖掘上:
從我們實際生活的空虛感和無助感說起
從人的渴望認同感和歸屬感入手..注意聯系歷史上的納粹興起,邪教,傳銷等事實事件屢屢得手的手段 能結合歷史客觀提到集權化的利弊更好(納粹的興起帶來瘋狂的同時也客觀上解決了德國當時失業,經濟危機,社會福利三大問題,並使國家的凝聚力空前增強)
討論不利面和有利面
肯定文格爾先生教學上的創新上進和孩子們的單純直率 明確最後的嚴重後果,很多時候人群並不容易控制,還有人心不可預料
再說說自身和社會的對待這種問題應有的責任和態度
不介意的話 參考著這么寫很容易湊到字數 內容也不淺了
完全照搬網上別人的文章長遠來說對你沒好處
希望對你有益~
❷ 評析電影可以從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入手
沒有統一標准,就像一部電影上映後在一些影評人的眼裡很好,而在另一些的影評人的眼裡很垃圾,就像今年的《伊莎貝拉》,有一些人覺得這部電影無聊亂倫不知所雲,而在另一些人眼裡則是近年來港產難得的精品製作,甚至於說彭浩翔是香港電影的救世主。
而另一種情況更讓人感到疑惑,比如《銀翼殺手》,電影出來時絕大多數影評人認為這是爛片一部,而十餘年後,這部電影稀里糊塗成了科幻電影最經典的作品之一,這時,當初很多抨擊該片的人開始向這部電影道歉。再比如,《肖申克救贖》,電影上映時遭到冷落,可後來卻在影碟租賃市場取得矚目的成績,之後才被影迷奉為經典。
而最基本的電影評析是建立在你大量的看電影和大量的接受各個方面的知識的基礎上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具備比較深刻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媒體或票房遮蔽雙眼。
如果從純技術角度(我不是很清楚技術角度的意思),電影是看攝影,畫面,配樂等等。這些比較專業,評獎的時候都有專門人士。而一般的非專業人士就是靠日積月累的看電影了。
而綜合的看一部電影,以上的技術層面都是次要的。
第一,劇本,劇本是電影最基本的方面,一個好的劇本會讓電影還沒拍就獲得成功的一大半,劇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俗套,至少要在一些方面作出創新,這里舉一個例子《珍珠港》,這部電影為什麼被影評人罵得狗血噴頭,原因就是故事俗套毫無新意,電影講的是一場很嚴肅的歷史事件,然而它只是說了一個俗的不能再俗的的三角戀,而包裝的是這個讓所有美國人心痛的歷史,更別說表現出任何值得思索的內容,再加上對日本的美化,影評人能放過你嗎?
第二,導演對故事節奏的把握,導演的重要性在電影中表現的最重要方面就是這點,一個好劇本,如果導演再拍的時候首尾不顧,節奏失控,該說的沒說清楚,不該說的講了一大堆,那這部電影就毀了。比如斯皮爾伯格處女作Sugarland Express,一個平白無奇的的故事在導演流暢的剪接中顯得驚心動魄。還有希區柯克,這個備受新浪潮推崇的懸疑大師,他對電影的掌控是非常強的,故事永遠在他希望的的發展軌跡上前進從不出軌半步。
第三,表演,這一點我不說了,麥當娜(N格金酸酶外加世紀最差女主角)毀掉了多少部電影,一個蹩腳演員可以把導演氣死。
這三個是基本的,如果一部電影做到這三點,在技術(也就是攝影化妝等等)上過得去的話,那就是精品。
所謂爛片70%是第一個原因,也就是劇本問題,這也是目前困擾中國電影行業的問題,剩下來30%是導演和演員造成的。
第四,電影的深度,如果電影可以做到讓人主動的去思考,去思索一些關於生命,關於人生,或者就是親情家庭等等內容,那麼這部電影就很好了。
第五,優良的攝影,配樂等。
做到以上五點,那麼這部電影放到哪裡都是競爭最高獎項的有力競爭者。
第六,在某一個方面開創先河並影響後代,那麼這就是傳說中的經典了。為什麼說《公民凱恩》是經典,就是在那個年代這部電影在故事的敘述方式方面做到了前不見古人的水準,後來的人大量學習,相信對那個年代電影熟悉的影迷能感覺到。還有《閃靈》,有些人說它不恐怖,的確,幾個人在家吃著爆米花看的確不會感到恐怖,但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就是創造出全新的恐怖電影拍攝理念,比如封閉的空間,電影中巨大的與外世隔絕的大房子就是,後來大量恐怖電影學它把故事放在一個與外界失去聯系的地方,常看恐怖片的人會明白我說的,還有就是氣氛的營造和攝影手法的創新。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方面,比如感人,比如細膩,比如風景如畫等等。
但最關鍵的是你要看電影,看多了自然就通曉了。
❸ 電影作品的場景分析應從哪幾方面入手
影視場景大體可劃分為:內景、外景、實景、場地外景、特技合成景、電腦模擬景。
(1)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影視中場景的意義在於: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我們常說,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光線的運用;實景利於影片空間表達。簡單的說就是: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
3、場景制約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達更有環境依據,內景優化了攝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於人物出戲。
4、場景關繫到影片的影調構成,不同的場景可構成不同的影調效果。
(3)浪潮電影分析從哪個方面分析好擴展閱讀:
分析一部電影:
一、主題
主題的兩方面層次:
①影片內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內容。
②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試聽形象表達的理解,我們感悟到的內容。
二、結構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1、電影的劇作結構、電影的敘事結構、故事的結局基於以下四種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預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預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預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的表現在劇作中的合情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結構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焦點,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人物的表現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現——影視中非常重視其服裝、發型、化妝的處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敘事還要有鮮明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影視中往往充分利用鏡頭的景別,著重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情的描寫。
3、人物形體表現——人物的形體處理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是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現——影視畫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義,有的人物在畫面中是居中處理,有的居邊處理,有的卡頭卡腳處理。
❹ 分析德國電影《浪潮》悲劇發生的原因
在現實社會中一個人的力量是極其弱勢的,而集體的力量卻大大超過個人力量相加之和,所以當一個人長期遵從於集體的規則並處於集體帶來的各種"保護"(即各種利益)之中,個人便會認為集體的利益便是自己的利益,這種情況下集體做出的決定便會超越道德與法律,即使是明顯的錯誤,個人也會認為集體會化解這個問題,而當這個集體出現一個強勢的領導者,在消滅了其他不同意見者之後,形成個人崇拜,然後形成獨裁主義。
這個過程形容起來就是:成立集體組織,建立集體目標與規則,灌輸價值目標,將不贊同組織規則者隔離並剔除出組織,形成個人(目標)崇拜。 這點在各種傳銷組織,邪教組織上都有應用。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法西斯主義被消滅60年之後,特別是在德國這個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地方,經過60年幾代人的教育反省,為什麼還會出現新法西斯主義?為什麼經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都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輕易的進入那種狂熱狀態?
❺ 分析電影浪潮!
我想是我誤解樓主了 其實樓主想說的是德國電影《浪潮》
我想這部電影是從西方社會的價值角度去評判「獨裁政治」這個命題。在西方人看來,獨裁政治有幾個特點:集體主義、極權主義、專制主義。西方學界一般用以概括德國納粹主義、蘇維埃共產主義以及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即人人必須遵從的官方意識形態、唯一的群眾性政黨、由政黨或秘密警察執行的恐怖統治、對大眾傳媒的壟斷、現代的人身與心理的控制技術、中央組織與控制整個經濟。這些特點致使民眾盲目崇拜,盲目追隨統治者,消除異己。
我個人認為集體主義並等同於積極向上,反而是消除人與人之間差異,使民眾淪為統治者的工具。「文革」就是一個很好例證。「法西斯」當年也是利用這點控制了德國的民眾,造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災難。
之所以符合學生的觀點,我想是因為這些學生心靈上缺乏依靠,尤其是最後自殺的那個男孩兒 經常受欺負 家庭不美滿 而「浪潮」恰恰迎合了他的需求。我覺的片子的主旨大意基本是符合現實的,而且這個片子是根據美國的一個真實事件改編的。
❻ 比較法國新浪潮電影「作者電影」與「左岸派」的區別,最好舉例分析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8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如特呂弗《四百下》,戈達爾《精疲力盡》;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如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❼ 評價一部電影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分析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❽ 急求電影《浪潮》影片分析一篇,1500字左右,懸賞20分
浪潮,德國片,雜志《看電影》第395期對它有深度解析,推薦
❾ 電影《浪潮》影片中哪些段落表現了思想和意識對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
團結鑄造力量
紀律鑄造力量
行動鑄造力量
❿ 從心理角度分析電影《浪潮》
"歸屬感源於脆弱,人類渴求同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