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在哪個電影里出現過
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
②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什麼意思
※【詞句出處】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出自的《•七夕》,全詩內容如下:
鵲橋仙·七夕
宋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佳期如夢,
忍顧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作者簡介】
秦觀(1049 -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詞人,與、、合稱「」。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初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編管橫州,又徙,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於議論,《》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梅英疏淡)、《》(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詞句賞析】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朝朝暮暮」是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色彩很濃的議論,與上片的議論遙相呼應,這樣上、下片同樣結構,敘事和議論相間,從而形成全篇連綿起伏的情致。這種正確的戀愛觀,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兩個相愛的人,不一定要朝相對,暮相依。真正的情深似海的感情卻早已經跨越了這些思想上的束縛。而那些精神上的愛情,不正體現了這一點嗎?柏拉圖式的愛情,不祈求肉體上的擁有,只是精神上的戀愛。不一定真正擁有,只要能夠活在心裡,讓記憶埋在心底就滿足了。這應該算是愛情的最高境界。不乞求擁有,只要你過的比我好,我祝你幸福。成全了「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柏拉圖式愛情。佛曰:「三百次的回眸才換回今生的擦身而過。」為了一次擦肩而過,也許連一個回眸,留足片刻的瞬間都不會有,也許只是相視一眼之後,彼此沒有任何的結果。也只有四目相視的瞬間,思緒是屬於彼此的。而這樣的情,並非朝暮相處,卻帶有一種永恆傳說的美麗。
※【相關文化】
,原名為。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 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③ 解析「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色彩很濃的議論,成為愛情頌歌當中的千古絕唱。
出自宋代詞人秦觀的詞作《鵲橋仙·纖雲弄巧》。
全詩如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如下:
纖薄的雲彩變幻著精妙的圖案,飛馳的流星傳遞出精心的恨憾。牛郎和織女悄然無言,各自橫越過漫長的銀漢。秋風白露中的相會雖然短暫,卻勝過人間無數尋常的白天夜晚。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鵲橋上怎忍心把歸路回看。兩顆心只要永遠相愛不變,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廝陪相伴!
(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總觀全詞,每片前三句皆為寫景抒情,後兩句均作議論。這些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一是因為有前三句作精彩的鋪墊,令後兩句的議論自然流出,尤覺深沉真摯。
二是立意高妙,既能收得住前句,又能宕開,融匯情、理,醒明本旨。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秦觀(1049—1100),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邗溝居士,學者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曾任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因政治上傾向於舊黨,被目為元祐黨人,紹聖(宋哲宗年號,1094—1098)後貶謫。
文辭為蘇軾所賞識,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詩詞,詞多寫男女情愛,也頗有感傷身世之作,風格委婉含蓄,清麗雅淡。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長短句》(又名《淮海詞》)。
④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
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
朝朝暮暮。
⑤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什麼意思
譯文: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一、原文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二、譯文
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三、出處
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鵲橋仙·纖雲弄巧》賞析
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凄美。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這兩句既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這首詞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時代、跨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⑥ 兩情若是長久(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選哪個
久長,是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⑦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是誰的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⑧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出自哪啊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