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論言語行為理論在哪個電影的應用

論言語行為理論在哪個電影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1-06-07 04:57:22

Ⅰ Speech Act Theory言語行為理論

一、關於言語行為理論
Saussure指出,人類的語言活動涉及語言的體系和語言的使用兩個方面,而首先提出語言使用問題並進行認真研究的是英國哲學家J.L.Austin。他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書中不僅首先探討了語言使用問題,而且系統、具體地研究了其中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說話本身為何就是一種行動。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們在以言行事。言語取效不僅是文字句法的語義問題,而且還涉及到語用問題。因此,言語行為理論已成為當今語用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其來源於以下假設:人類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任何錶達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為。比如:陳述、請求、命令、提問、道歉、祝賀等行為。言語行為的特點是說話人通過說一句話或者若干句話來執行一個或者若干個上面列舉的行為,而且,這些行為的實現還可能給聽者帶來某些後果。Austin認為,說任何一句話時,人們同時要完成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言後行為(顧芸英,1986),也有學者把它們稱作話語行為(或說話行為)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語現行動(或施事行為)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語導行動(或取效行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為是通過一定的話語形式,通過協定的步驟與協定的力而取得效果,所以言外行為是協定的(conventional)(王正元,1996)。而言後行為依賴於語境,不一定通過話語本身就能取得,因此是不確定的。由於「言內行為」屬於語言體系的范圍,「言後行為」本身又不是語言行動,而且聽者的反應也不是一個語言過程,而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所以語言學家過去不大討論「言後行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言外行為」上。只是最近,一些學者才將語言問題與認知心理相結合,寫出了頗具價值的文章,從而拓寬了語言的研究領域。
Austin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即,判定語(verdictives)、裁定語(exercitives)、承諾語(commissives)、闡述語(expositives)和行為語(behabitives)。後來,Searle批評了這一分類,把言外行為分為「新五類」:即,斷言(assertives)、指令(directives)、承諾語(commissives)、表情語(expressives)和宣布(declarations)。
二、關於間接言語行為
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創立後立即引出了大量哲學論述。其中美國哲學家J.R.Searle的影響最大,他將言語系統化,闡述了言語行為的原則和分類標准,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indirect speech act)這一特殊的言語行為類型。正是通過他的努力,才使言語行為理論成為當今語用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人直接通過話語形式的字面意義來實現其交際意圖,這是直接的言語行為;當我們通過話語形式取得了話語本身之外的效果時,這就稱作間接言語行為。簡單地講,間接言語行為就是通過做某一言外行為來做另一件言外行為(顧曰國,1994),也可以說成是:「通過施行一個言外行為間接地施行了另一個言外行為。」(J.R.Searle,1975)
間接言語行為在言語交際中是非常普遍的,陳述句不是陳述,祈使句不是祈使,疑問句不是疑問的情況比比皆是。有時候,發話者說出一句話,藉此表示該句字面意思,但同時又表達字面之外的其他意思,也就是說,話語意義與語句本身意義不完全一致。如:「Can you
give me the book?」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natural meaning, or sentence meaning)是詢問聽話人是否有此能力,但其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meaning-nn,utterance-meaning or speaker-meaning)則往往是請求。該請求是以詢問形式發出的,但還要表達請求這一言語行為。至於如何理解像「It』s cold in here.」這類非規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句,情況就比較復雜了。發話者可能真的是陳述這一事實,也可能是請求對方關上窗或門,或打開電暖氣。遇到這種情況時,聽話者需依賴語境、雙方共知或語用推理等等才能奏效。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Mary:What I would like to eat tonight is an osso-bucco.
Peter: I had a long day. I』m tired.
(D.Sperber & D. Wilson, 1986)
先不說如何猜出「osso-bucco」是什麼,因為「eat」一詞可提供線索。如何理解Peter的話,我們可以依賴以下推理:1)Peter is tired. 2) If Peter is tired, he wishes Mary would make the dinner. 3) Peter wishes Mary would make the dinner.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Peter所說的話理解為「要Marry自己做飯」。

由此可見,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影響間接言語行為理解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時取決於語境,有時取決於聽話人的身份、背景等,有的還取決於聽話人的分析、推理能力。因此,間接言語行為句的理解已不單純是語義范疇,而且是語用范疇。再請看下列間接言語行為句:
a) I want you to take notes.
b) I would be happy if you take notes.
c) Can you take notes?
d) Are you able to take notes by any chance?
e) Would you take notes?
f) Won』t you take notes?
g) Would you mind taking notes?
h)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ake notes?
這些句子之所以是間接言語行為,是因為在句子字面意義之外包含有隱含意義,而達到使聽者「take notes」的效果。
根據以上論述,Can you +VP不僅具有提出問題的文字力(literal force),還有轉化表示要求的間接的力(indirect force),因此,我們說「Can you pass me the pencil」,不是在問你的「能力」、「能否」,而是請你施以一個「pass me the pencil」的行為。同樣,「Haven』t you seen filthy socks on the floor?」不是在問你「看沒有看見」,而要要求你「把臟襪子弄走」。顯然,隱含意義的獲取是推導出來的,或者是聽者理解出來的。這種推導與聽者的具體條件有關——適當的語境條件。根據推導理論(inference theory),任何時候,話語的隱含意義都是語境決定的,語境制約著語力。
三、言語行為理論存在的問題
起初,Austin認為行為句須具備三種句法特徵,即主語必須是第一個稱單數,動詞必須是行為動詞,必須是現在時和主動語態。概括起來可用I(hereby)VP+you(that)S這一公式來表示行為句的句法結構。但隨著Austin對行為句的深入研究,發現該理論存在一些問題和矛盾。例如,「You may come」也可表示「I permit you to come」,「Open the pencil-box」也可表達「I ask you to open the pencil-box」。由此看來,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是行為句,行為動詞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充足的條件。於是,Austin進一步將行為句分為顯性(explicitness)和隱性( implicitness)兩種,提出了言語行為這一普遍理論來代替行為句。

言語行為理論,特別是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解釋了人們在交際中為什麼和如何大量使用間接言語行為,使得我們不僅了解話語的字面意義和交際的內容,還了解說話人的目的。這對外語教學及跨文化交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與啟示。然而,正像其他新興學科一樣,言語行為理論也有不足之處。其一,這一理論局限於人際交往的只言片語方面,這些零星的言語在不同程度上孤立於社會文化環境或社會活動之外。如果把這些言語變成話語,我們必須考慮制約言語行為的社會文化等方面;其二,盡管「問候」、「告別」、「邀請」、「恭維」、「贊賞」、「拒絕」等言語行為幾乎為各種文化所共有,但由於它們各自畢竟受到本文化的制約,勢必因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總之,由於話語發生在一定數量與交往雙方相關的個人、社會以及文化等因素在內的一定情景中(A. Cicourel,1980),因此,單一化的理論、一元化的研究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涉及社會語言學、民族交際學、語用學、跨文化交際學等研究領域,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話語含義。
四、結論
以Austin,Searle為代表的言語行為理論學家把語言研究從以句子本身的結構為重點轉向句子表達的意義、意圖和社會功能方面,從而突出了用語言做事或言語的社會功能。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無論對語言研究還是對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以及語言習得研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它使學者們在有關方面的研究從以語法或語言形式為中心轉向以言語功能為中心;從以單句為中心轉向以語篇為中心;從以語言本身為中心轉向以語言使用者、社團以及語言環境等為中心;另一方面,言語行為理論使諸多研究從以語言知識為中心轉向以交際功能為中心;也使外語教學從以語言形式和教學方法為中心轉向以語言功能和教學內容為中心。這樣,使得學習者不光掌握了一定的詞彙量和語法知識,知道了正確的句子結構,而且還學會了如何適當地使用語言以避免出現語用錯誤。因此,言語行為理論是研究語言使用問題的基本理論,應該引起重視。
http://ccl.pku.e.cn/doubtfire/NLP/Artificial_Intelligence/Searle/%D1%D4%D3%EF%D0%D0%CE%AA%C0%ED%C2%DB%C6%C0%CA%F6.htm

Ⅱ 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

言內行為
(Locutionary Act)是說出詞、短語和分句的行為,它是通過句法、詞彙和音位來表達字面意義的行為。
言外行為
(Illocutionary Act)是表達說話者的意圖的行為,它是在說某些話時所實施的行為。
言後行為
(Perlocutionary Act)是通過某些話所實施的行為,或講某些話所導致的行為,它是話語所產生的後果或所引起的變化,它是通過講某些話所完成的行為。

Ⅲ 言語行為理論相關,具體看下文。

Ⅳ 言語行為理論 屬於功能語言學嗎

不屬於吧,這個理論探討的更多的是對語言與行為及其背後的思維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探討語言的來源,以及語言這一行為的本質更多的是經驗意義上的,還是天賦或神經學意義上的。

Ⅳ 分析下列對話運用的言語行為理論

省略

Ⅵ 言語行為理論在英語教學課堂上的應用 襄安中學 夏金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
言,其重要性日顯突出。我國的外語教學改革也在
,緊鑼密鼓地進行,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
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力,
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
[1]
應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處於重要的地
目前大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遠不能適應位。然而,
國際交流的需要,他們往往在實際交際中不能用英語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不知道在特定的語境中
准確,從而導致交際無法正應該怎樣說話比較得體、
常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大學生語用能力的欠缺有關系,而語用學中的言語行為理論對語用能力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把言語行為理論運用於外語教學,應成為一個需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Ⅶ 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美國的哲學語言學家約翰.舍爾(Searle)對言語行為有了深入的探討,參考實施言外行為的恰當條件(准備條件、誠意條件、命題內容條件、根本條件)對言語行為間接指令進行分類。對實施間接指令的各種方式即「指令」這一行為所涉及的幾個因素出發考慮:說話人(發出指令者)、聽話人(指令對象)和說話人想要聽話人去做的動作。例如,在餐桌上請別人遞一下鹽瓶,可以有以下各種間接的形式。
以說話人為出發點:
a)陳述願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詢問願望 * Would I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聽話人為出發點:
1a)陳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詢問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2a)陳述意願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詢問意願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陳述將來的動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詢問將來的動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動作為出發點:
a)陳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詢問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 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為分為五類,每一類行為都有一個共同的、普遍的目的。這五大類是:
闡述類:陳述或描述說話者認為是真實的情況;
指令類:試圖使聽話者做某些事情;
承諾類:說話者自己承諾未來要有一些行為。
表達類:表達對某一現狀的感情和態度。
宣告類:通過說話引起驟變。
每一類中的行為都有同樣的目的,但具有同樣目的的言外行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Ⅷ 語言學論文可以用好幾個理論分析一部電影嗎

論文最後不是都有一章來總結?概括地說下自己的研究,包括策略、分析、研究結論等,可以再說下自己研究的不足,再進行下展望.

Ⅸ 言語行為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語言學情報研究室編《語言學譯叢》第一輯,《論言有所為》〔英〕(J.L.Austin
許國璋摘譯)
第1頁
·劉潤清《現代語言學名著選讀·下》,第212頁
J.L.奧斯汀《論言有所為》節選
·許國璋《論語言和語言學》,第295頁《論言有所為》摘譯
·《許國璋論語言》第292頁《論言有所為》(摘譯)
·何自然《語用學概論》,§5.2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第135頁
·李敏儒《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導引》,言語行為理論(蘇珊
·范·齊爾

黎慧

李敏儒
校)
第148頁
·何兆熊《語用學概要》,第三章言語行為理論
第67頁,
1言語行為理論的源起
第67頁,
2Searle對言語行為理論的發展
第78頁
@以下愛問資料:
·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_詮釋與批判.pdf
·德里達對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解構.pdf
·John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與心智哲學.pdf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_acts4.ppt
·《紅樓夢》人物王熙鳳語言技巧的言語行為理論解析.pdf
·言語行為理論框架下王熙鳳話語語用策略的研究.pdf
·文學作品中反諷的言語行為理論闡釋——試析《傲慢與偏見》為例.txt
·人際隱喻與言語行為理論的互補性.nh
·亞言語的理論與應用.pdf
·How_to_do_things_with_words.doc
格萊斯的言語行為理論講稿

閱讀全文

與論言語行為理論在哪個電影的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頭翁是什麼電影 瀏覽:781
騰訊上有什麼好看的vip電影下載 瀏覽:928
俄羅斯電影停電免費高清在線觀看 瀏覽:162
好看的美國戰爭片排行榜電影 瀏覽:922
有什麼關於狗的電影好看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05
看電影如何不全屏 瀏覽:886
關於狙擊槍電影有哪些 瀏覽:474
為什麼電影都是抖音 瀏覽:549
電影藝術會受到社會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瀏覽:164
手機暴風影音的視頻怎麼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272
秋霞日韓電影手機版免費 瀏覽:487
其他2d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299
張學友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564
電影七鏢客免費版 瀏覽:854
對粉絲電影怎麼看的 瀏覽:187
有沒有什麼好看動漫電影網站你懂得 瀏覽:475
最近出的一部動漫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140
陳百祥好看電影有哪些 瀏覽:180
好看經典的電影排行榜 瀏覽:602
疫情電影有哪些2020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