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黃鶴的故事是哪個電影的主題曲

黃鶴的故事是哪個電影的主題曲

發布時間:2021-06-07 04:41:36

Ⅰ 音樂名作《黃鶴的故事》都展現了哪些內容

這是一部根據民間傳說創作的單樂章交響詩。

該曲用奏鳴曲式寫成。開始在輕柔平緩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雙簧管與長笛先後奏出引子的主題,平穩的和聲、清淡的樂器組合,把秀麗宜人的江南水鄉與人們和平生活、勞動的情景描繪成一幅迷人的水墨畫。

呈示部主部主題是藝人老馬的主題。它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江南民間音樂風格。當清脆的竹笛演奏這一主題時,使人聯想到這就是藝人老馬美妙的笛聲。老馬與人們依依不捨地告別:樂曲在豎琴琶音與小提琴泛音的襯托上,利用樂器的變換交替,描述老馬的離去,即音區音色的變換交接,由高到低,由強而弱,主部主題慢慢地消失。

連接部的短小華彩句由鋼片琴演奏,純四度雙音的連續四五度跳進,音型華麗,充滿幻想。

呈示部副部,有兩個主題,分別刻畫黃鶴形象的不同側面。

副部第一主題是輕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鈴鼓固定的節奏型伴奏下,先後由小提琴、單簧管、長笛及木管與弦樂四次重復,表現了黃鶴邊唱邊舞、抒情優美的動人形象。

副部第二主題熱烈歡快,描繪了黃鶴翩翩起舞的情景。

展開部中,美妙的舞曲被一陣突如其來的狂暴音樂打斷,全部銅管爆發性地發出刺耳的吼叫,鼓鈸齊鳴,弦樂和木管強奏出顫音和半音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緊張恐慌的氣氛,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蠻橫跋扈的官老爺突然闖進來將黃鶴搶走,以及黃鶴受驚飛起的情景。接下去是一個描寫性的短句,使人聯想到官老爺對這始終不肯為他跳舞的黃鶴一籌莫展的可笑情景。此後,出現了一個「插部性」的抒情主題,凄楚哀婉的悲歌,是失去了自由的黃鶴怨憤壓抑心情的寫照。

再現部是從遠處傳來老馬悠揚悅耳的笛聲開始的。

官老爺愚蠢奸詐的主題動機一再出現,但黃鶴終於在老馬的召喚下沖出官府,飛回人民中間,和人民一起盡情地歡樂歌唱。

歌舞場面越來越熱烈,長號與小號相互模仿黃鶴的第一主題動機,而木管與弦樂則以黃鶴的第二主題流暢地伴奏,再通過圓號的過渡,出現中國竹笛的大段華彩,描述藝人老馬歡快樂觀的性格與人民對他的愛戴,也象徵著人民希望永遠有著幸福和平的生活。

最後,惡勢力失敗了,人民勝利了,在十分歡騰熱烈的舞蹈場面中,結束全曲。

這部交響詩是作者根據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創作的,故事大意是:

很久以前的江南水鄉,人們辛勤地勞動著,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有一位豪爽樂觀的民間藝人老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聲為人民驅散憂愁、帶來歡樂。一天,老馬要遠去,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快樂,他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並唱道:「黃鶴黃鶴快跳舞,千萬別去老爺府;在我的笛聲下,給人們多跳舞。」老馬走了,黃鶴從牆上飛下來,人們高興地唱道:「老馬老馬好老馬,畫只黃鶴頂呱呱,黃鶴啊,給我們跳舞吧!」黃鶴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醜陋愚蠢的官老爺闖進來,搶去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人們失去了歡樂。過了些時候,老馬回來了,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使官老爺驚慌失措。黃鶴終於迎著笛聲沖出官府,與勤勞的人民一起,歡歌飛舞,共慶勝利。

Ⅱ 《黃鶴的故事》每部分是怎樣的

連接部的短小華彩句由鋼片琴演奏,純四度雙音的連續四五度跳進,音型華麗,充滿幻想。

呈示部副部,有兩個主題,分別刻畫黃鶴形象的不同側面。

副部第一主題是輕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鈴鼓固定的節奏型伴奏下,先後由小提琴、單簧管、長笛及木管與弦樂四次重復,表現了黃鶴邊唱邊舞、抒情優美的動人形象。

副部第二主題熱烈歡快,描繪了黃鶴翩翩起舞的情景。

展開部中,美妙的舞曲被一陣突如其來的狂暴音樂打斷,全部銅管爆發性地發出刺耳的吼叫,鼓鈸齊鳴,弦樂和木管強奏出顫音和半音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緊張恐慌的氣氛,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蠻橫跋扈的官老爺突然闖進來將黃鶴搶走,以及黃鶴受驚飛起的情景。接下去是一個描寫性的短句,使人聯想到官老爺對這始終不肯為他跳舞的黃鶴一籌莫展的可笑情景。此後,出現了一個「插部性」的抒情主題,凄楚哀婉的悲歌,是失去了自由的黃鶴怨憤壓抑心情的寫照。

再現部是從遠處傳來老馬悠揚悅耳的笛聲開始的。

官老爺愚蠢奸詐的主題動機一再出現,但黃鶴終於在老馬的召喚下沖出官府,飛回人民中間,和人民一起盡情地歡樂歌唱。

歌舞場面越來越熱烈,長號與小號相互模仿黃鶴的第一主題動機,而木管與弦樂則以黃鶴的第二主題流暢地伴奏,再通過圓號的過渡,出現中國竹笛的大段華彩,描述藝人老馬歡快樂觀的性格與人民對他的愛戴,也象徵著人民希望永遠有著幸福和平的生活。

最後,惡勢力失敗了,人民勝利了,在十分歡騰熱烈的舞蹈場面中,結束全曲。

Ⅲ 《黃鶴的故事》笛譜,是許國屏老師作的。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分析: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作於1955年,1956年4月22日首演於上海人民大舞台,同年夏天在北京由國家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演出,得到一致好評,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三等漿(銅質獎),此後曾被不少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在十幾個城市演出。
奏鳴曲式
第一部分:呈 示 部
引 子....安靜的慢板
在輕柔平穩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雙簧管與長笛先後奏出引子的主題,表現人們和平生活的情景。秀麗宜人,似江南水鄉,舒展悠揚,似迷人的水墨畫。(第1—35小節)

主 部....藝人老馬的主題
明朗清麗,優美歡快,具有鮮明的江南絲竹風格。先在豎琴與小提琴的伴奏下由中國笛子清脆地吹出,使人聯想到藝人美妙的笛聲。經過一段小的展開,在小提琴與長笛上再現時,小號吹出黃鶴主題的音調片斷。(第36—105小節)

連接部....藝人離去
表現了老馬笛聲逐漸遠去,直至消失,以及黃鶴從牆上下來的情景。這是一個由鋼片琴和豎琴奏出的幻想性華彩短句,好似黃鶴從牆上展翅飛舞下來,給人以進入仙境般的感覺。(第106—113小節)

副 部....舞蹈和歡樂場面
副部是三部曲式,有兩個主題,是黃鶴形象的兩個側面,具有傳奇性與幻想性。
第一個主題,輕盈優美,表現了黃鶴抒情優美的一面。(第114—129小節)
第二個主題,熱烈歡快、活潑跳躍,描繪了黃鶴翩翩起舞的情景。(第130—157小節)
接著是三部曲式的動力性再現,兩個主題交織一起,達到副部的高潮。(第158—175小節)

結束部……
黃鶴不斷變換舞姿,輕柔舒展。(第176—200 小節)

第二部分:展 開 部

引 子……
先前美妙的舞曲被一陳突如其來的、狂暴的不協和和弦打斷,展開部開始(第201—207),全部銅管暴發性地發出刺耳的吼叫,鼓鈸齊鳴,弦樂和木管強奏出顫音和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緊張恐慌的 氣氛,描寫了蠻橫跋扈的官老爺突然闖進來。

中心部分……
(I)長號和小號憤怒地奏出藝人主題的變形和黃鶴主題的動機,以及木管高音區來自黃鶴主題材料的伴奏音型背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黃鶴的緊張與不安,驚恐與憤怒的場面情景。先前的愉快活潑和抒情明朗的氣氛全然消失。音樂發展到第237小節時到達展開部的高潮。(第209—250小節)
(II)接下來是一個描寫性的短句,使人聯想到官老爺對著始終不肯為他跳舞的黃鶴一籌莫展的可笑情景。這是一段詼諧性短句,描寫蠢相的官老爺。(第251 —256小節)
(III)慢 板官老爺用強暴搶走了黃鶴,黃鶴從此不再起舞。這里是一段從黃鶴主題派生出來的插部性的抒情主 題,尤似凄楚哀婉的悲歌,加深了苦難和悲劇的情緒,是失去了自由的黃鶴怨憤壓抑心情的寫照。音樂情緒逐漸發展到了高潮,出現了木管明亮的旋律和由豎琴演奏的華彩片斷。預示著黑暗的結束,光明即將來臨。(第257—299小節)

第三部分:再 現 部

主 部……藝人的笛聲
老馬悠揚的笛聲再現後,官老爺愚蠢奸詐的主題形象更加滑稽可笑,它一再出現,但在老馬的笛聲指引下,黃鶴振翅沖出老爺官府,飛回人民的懷抱。在這段音樂的高潮處,出現了由小號和長號用特強的力度吹出的、在展開部曾經出現過的副部旋律,這是自由翱翔於藍天的黃鶴高唱的凱歌,也是人們祝賀黃鶴回來的歡呼。(第300—375小節)

副 部……高歌歡舞
副部第一個主題,即黃鶴的主題在小提琴上再現,繼續高歌歡舞,黃鶴的舞蹈越來越熱烈,人們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第376—433小節)

華彩段……
中國竹笛獨奏的華彩段落,體現了藝人樂觀的形象。(第434—435散板小節)

結尾部(Coda)……
在勝利、熱烈的歡呼聲中結束全曲。整個交響詩極富抒情性與幻想性以及浪漫主義的色彩。(第236—501小節)

作曲及簡介:
施詠康(1929——)作曲家。浙江鎮海人。從小熱愛音樂,1948年入陶行知主辦的育才學校音樂組,跟譚抒真、楊秉蓀學習小提琴,並開始練習作曲。1950年發表第一首作品〈送糧山歌〉。同年三月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賀綠汀、丁善德、鄧爾敬、桑桐等人。1955年畢業後去北京隨蘇聯專家阿拉波夫學習,回上海後在母校作曲系任教,現為廣州音樂學院副院長等職。作品除交響詩〈黃鶴的故事〉外,還有管弦樂〈第一交響曲——東方的曙光〉〈圓號協奏曲——紀念〉〈第一弦樂四重奏〉弦樂四重奏〈白毛女〉大提琴獨奏曲〈回憶〉〈敘事曲〉鋼琴獨奏曲〈序曲〉及為電影〈羊城暗哨〉〈今天我休息〉配樂作曲等;論著有〈管弦樂隊樂器法〉〈管弦樂隊配器法〉等。
〈黃鶴的故事〉是他195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1956年首演與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周,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獎,此後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響樂團演奏。
整個交響詩富於抒情性與浪漫主義色彩,如一幅寫意風景畫,充滿詩的韻味。
《黃鶴的故事》作於1955年,在這輯錄音中還選錄了在81年全國第一屆交響樂作品評獎取得一等獎的交響組曲《雲南音詩》,贏得優秀獎的鋼琴協奏曲《山林》前者是王西麟於1963年已寫成初稿的樂曲,而後者則是劉郭南在79年創作的作品,所以這輯錄音可以說是選輯50-60到70年代三個不同時期的三首優秀中國管弦樂作品,當有助於更多愛樂者對中國管弦樂作品的認識。
「黃鶴的故事」是流傳在中國各地的民間傳說。
交響詩是根據同名古老的民間傳說的意境寫成的,故事大意是這樣:
很早以前的江南水鄉,人們辛勤地生活著,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有一個豪爽樂觀的藝人——老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聲為人們娛樂、驅散他們的憂愁、帶給他們以歡樂。一天,老馬要遠離鄉親,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快樂,他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老馬走了,黃鶴從牆上飛舞下來,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醜陋愚蠢的官老爺闖進來了,用暴力搶走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人們失去了歡樂。過了若乾時候,老馬回來了,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使官老爺驚慌失措,黃鶴迎著笛聲沖出了官府。從此,黃鶴又和勤勞的人們在一起,從新歡歌飛舞,共慶勝利。
交響詩的結構採用奏鳴曲式,音樂順著故事情節的線索而展開。

Ⅳ 音樂都分為哪些派別和風格

布魯斯 :

我們知道,布魯斯即藍調,在英文中是苦、憂郁的意思。雖然爵士樂包括黑人音樂、英國歌曲、法國舞蹈音樂等等,但布魯斯是爵士樂的主要成分.布魯斯產生的時間比爵士樂早,可能是綜合了19世紀後半期黑人們演唱的田間號子。宗教歌曲<靈歌>和訴說的民謠演變而來的。布魯斯的音樂特點,主要在於大調音階上降第****音和降第七級音,有時也降第五級音。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調性的特徵,而且唱到這些音時常常帶有滑音。顫音,聽起來哀聲怨語,悲慟凄楚,感情十分豐富,所以也有人將布魯斯譯為「怨歌。當然,布魯斯歌曲也有一些歡樂、愉悅的作品。布魯斯的速度舒緩,節拍常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節奏。布魯斯的演唱風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語言情緒結合很緊,假聲、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來渲染烘托氣氛。布魯斯這種底層社會的氣質,給以後早期爵士樂帶來了同勞動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間音樂緊密相連的特色.

Grunge

Grunge ——是美國俗語,意指「難看難聞,骯臟醜陋的東西」。 Grunge是「重金屬的一種」,但又與「重金屬」有所不同,它實際上是發展了70年代的朋克搖滾中誠實、直接、原始與傳統對抗的特色。音樂來源與70年代「性手槍」的朋克與「黑色安息日」等的「重金屬」。80年代中後期的後朋克噪音音樂也影響了這種音樂。冷漠、怪異、狂躁但又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山羊鬍、圓擺衫、花格襯衣,赤裸上身是這種音樂人的形象表現。

代表人物有:「珍珠醬樂隊」、「綠河樂隊」、「Nirvana樂隊」等。

通俗音樂

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把專業音樂創作的傷口稱為「嚴肅音樂」,把不表現重大體裁和思想內容的作品稱為輕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松的音樂,例如小斯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以後,爵士樂、搖滾樂團、輕歌劇情、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群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音樂雖然帶有自娛的色彩,但有時亦有針貶時事,抨擊現實的作品,原先的輕音樂的概念很難把這些都涵蓋進去,有一些媒介把這些都為流行音樂,但這樣就混淆了深受群眾熱愛的古典與這些音樂的界線,。現在,理論家們一般都用通俗音樂一詞概括這些音樂現象.

民謠搖滾

民謠搖滾(Folk Rock)——與其他各種類型的搖滾樂最大的不同點是:民謠搖滾有 一個誕生紀念日,那是1965年的夏天,鮑布狄在紐保特民謠節的表演中,首次放棄了空心吉他,而以電吉他代替伴奏,他是被台下的觀眾虛下台去的,因為對於只欣賞純凈的民歌的觀眾來說,電吉他是太大逆不道了。想要用定義來解說民謠搖滾是很困難的,因為它並沒有什麼固定的節拍或形態。他們多半把他們唱出的歌,看成一種工具,用來檢驗人生百態。他們在歌曲中,訴說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感情,描繪自己的感情,歌詞中內容轉換,而曲子則大都較為柔緩。
電影原聲帶

電影原聲帶(Soundtrack)——電影原聲帶就是將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歌),主要的插曲或配樂錄於一起,然後由唱片公司製成Caart,Dnb,CD或DAT/DCC發行。外國早年電影已有電影原聲帶,當時稱作Caunation。現時的電影越來越注重音樂與映像緊密聯系所產生的可觀性,可以預料,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有動聽的樂曲配上,的確令人回味無窮;反過來,一曲優美的電影配樂也能令電影增色添彩,促進電影的銷路。
前衛搖滾

前衛搖滾(Progressire Rock)——前衛搖滾可稱之曰「走在時代前面的音樂」。前衛搖滾顧名思義代表著前衛革新的意思,它的目的是希望替其時的流行音樂開出一條新道路,讓流行音樂更嚴肅更具文學性、藝術性。根據美國流行搖滾辭典的定義,「凡是搖滾樂園運用各種不同的樂器,主要是電子合成樂器,造出大量的音色瀉染,以期獲得新的聲音與感受,都可以稱之為前衛搖滾」。基本上,強調各種電子樂器與設備的運用,才是前衛搖滾的精神。前衛搖滾水僅在歌詞和思想層面上傾向文學及藝術性,專業具有完整的要領性。

重金屬搖滾

重金屬搖滾頗近似硬搖滾,二者界限十分細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擊的節奏和迫人的音感見長。量、打擊的節奏和迫人的音感見長。硬搖滾的歷史更悠久一些,它直接源於「節奏 與藍調,它常用刺耳的聲音,唱出快節奏的旋律。對於早期的硬搖滾歌迷來說60年代後期電子樂器的加入,才使其延伸成為重金屬搖滾。重金屬搖滾歌曲織體結構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束縛。為了追求劇烈刺激效果,採用了電子合成器,音響強烈、火爆,鍵盤樂器、女聲部與弦樂組的音色顯得格外突出。演奏者不採用純凈、明亮的音質,而熱心於追求那極端劇烈地刺激性的效果。演技要求很高,特別是演奏獨奏華彩樂段的樂手,更需具備超群的技藝。這些打破或減弱了硬搖滾的藝術情趣,沖淡了歌詞的意義和節奏的韻律。

硬搖滾

硬搖滾(Hard Rock)——硬搖滾與重金屬搖滾之間界限極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擊的節奏與迫人的音感為主。不過,從年代來說,硬搖滾比重金屬更早一些產生,它直接源自藍調與節奏。用刺耳的聲音,唱出快節奏的歌曲來,這種搖滾樂,都是硬搖滾。對早期的硬搖滾的歌迷來說,60年代後期電子樂器裝置的加入,使硬搖滾延伸成為重金屬,不過是破壞或減弱了這類音樂的藝術性,也沖淡了詞句的意義和節奏的韻律。

交響樂

交響樂——指由幾個樂章,至少其一須為奏鳴曲式者構成一體的大型樂曲。為避免混淆,亦多譯作交響曲。交響曲的本質是非標題的。幾個樂章合起,方能表現一個完整的樂意。然面樂意,並不是故事。交響樂第一樂章多以活潑快板奏鳴曲式,擅長發現適度戲劇性內容;第二樂章則為慢板,或以變奏曲式,或以節略展開部之奏鳴曲式等,以示抒情性;第三樂章復三部曲式。
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英文名是TECHML,即電子合成音樂,與其說是高科技的產物,不如說是時代的產物,與過去的搖滾樂有所不同,它更提倡青年人的參與精神,每一個電子音樂的追隨者都堅信只有TECHML近乎一百分貝的震撼,才能使人獲得心跳每分鍾一百三十下的刺激與享受。它要求並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要用全身心去感覺。電子音樂的宗旨是愛、和平、團結,這倒與聯合國憲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電子音樂的崇拜者來說,他們推崇的是少說話多思索的人生態度,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並試圖以一種博愛精神和世界大同的家庭觀念來消除競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冷漠。
搖滾樂
搖滾樂(Pock music)——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通俗音樂。由美國西部的鄉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樂的因素而逐漸形成。其中美國宗教歌曲,西部鄉村音樂,黑人音樂中的節奏成份和布魯斯音調等常融成一體。早期的搖滾樂多用吉他、鋼琴、鼓、薩克斯管等樂器伴奏,音調奮亢喧鬧,樂句簡單而不斷重復,節奏富有強烈的動力感,歌詞內容多為學校生活、愛情等。60年代起轉向反抗社會的主題

爵士樂

爵士樂(Jass Music)——1870年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黑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權利,這使得他們有可能把非洲那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復雜節奏的音樂以及即興的演唱和歐洲的樂制結合起來。其最早的產物是在正常拍子上進行的高度裝飾性旋律的田野號子和自由化旋律的靈歌。這二者都基於五聲音階的民歌又合成新的形式——日後成為形成爵士樂的重要因素之一——布魯斯。黑人音樂的流行,使白人都有興趣以所謂「墨面表演」的方式模仿他們的音樂。在新奧爾良還出現了由小號、長號、大號以及黑管和鼓組成的大街樂隊,他們又把這一切與黑人的復雜節奏的舞步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爵士樂。
狂想曲

狂想曲(Rhapsady)——在希臘文里,Rhapsady是指職業的史詩吟育者,尤其是指那些言詞不達意鋪張的熱狂詩人,這一詞亦指史詩中情緒較為自由奔放的朗誦部分。19世紀末,作曲家把這一用在一些具有史詩性、英雄性或具有愛國激情的器樂作品上。李斯特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的樂稱,用於那些發揚本民族英雄氣概的器樂曲上。
敘事曲

敘事曲(Ballade)——在拉丁文里,Ballade一詞原意為舞蹈,但到了14世紀,無論是法文、德文還是英文都轉義為「敘事詩」或「敘事歌曲」了,或許早期階段的敘事歌曲確是有舞蹈表演相隨的以致於最後演化為成一個表示敘事舞蹈的詞彙:「芭蕾」。肖邦首先採用了這種為游吟歌手所喜愛的詩體作為自己作品的標題,暗示了作品的敘事性質:可能肖邦的靈感確實為某個才所激發,但作曲家希望聽眾從更其概括的高度理解他的作品,而不致使欣賞趣味為這某個具體的一個故事情節所囿。此後,弗蘭克、李斯特通訊布拉姆斯都曾用過敘事曲的標題,為自己作品命名,逐使敘事曲成為音樂會節目單上常見的一種體裁樣式
奏鳴曲

奏鳴曲——西洋樂曲體裁。16、17世紀時泛指各種器樂曲。17世紀後,則指類似組曲的器樂合奏套曲。多斯卡拉蒂的古鋼琴奏鳴曲為單樂章作品,大多採用古奏鳴曲式。自海頓、莫扎特以後,奏鳴曲系指由三四個樂章組成的器樂獨奏套曲(如鋼琴奏鳴曲),或一件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曲(如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等)。

協奏曲

協奏曲——原指16世紀義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17世紀後半期起,指由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小型弦樂隊互相競奏器樂套曲。用幾件樂器者又稱「大協奏曲」,用一件樂器者又稱「獨奏協奏曲」。近代協奏曲為一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出的大型樂曲,其形式與結構為莫扎特所確立,通常包括三個樂章。
牧歌

牧歌,或田圓曲(Pastorale)——在英語中,Pastorale一詞既有「雙牧」又有「農耕」的意思,甚至還有「牧師」的意思,但按照我國音樂界的習慣,譯為田園曲,而把牧歌作為另一種合唱曲的鐸名了。相傳在古代的義大利,有牧羊人在聖誕節早上吹笛進城的傳統,加為是他們照料了基督的降生,甚至可以進一步地說,基督本身就是個好牧人。這種樂曲是用笛子演奏的,帶有搖籃曲的某些特徵,使人們想起種種關於聖嬰的故事,低音則是風笛式的長音,這使得樂曲顯得安祥而寧謐。這種牧歌漸漸變為帶有戲劇內容的一種劇院式的演出形式,它既有詩劇表演,又有音樂的穿插,或許我們又可譯作牧歌劇了。19世紀初,浪漫主義興起,對大自然的崇尚成為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示,牧歌的形式又屢屢出現在作曲家們的筆下。

幻想曲

幻想曲(Fantasia)——這是文藝復興什孚出現的一種器樂曲,按當時的理論家的解釋:「它的結構與方式之自由,超乎一般的樂曲」。16世紀時,它更發展為多種多樣的形式,從最即興的演奏記錄直到最嚴格的復調織體,都有可能被稱為幻想曲。從某一部歌或什麼現成作品為基本素材,進行加工創作的樂曲,亦常被稱為幻想曲,比起集錦曲來,或許前者的創作成份更多些,而後者往往只是一些片斷的簡單聯奏而已。

詠嘆調

詠嘆調又叫「詠唱」。原意是抒情獨唱曲。最初是義大利和歌劇、清唱劇中常以歌謠體裁出現的獨唱曲,通常篇幅較大,且富於戲劇性,集中體現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上的刻劃。常為復三段曲式或變奏曲式、迴旋曲式。由於其旋律性強,表現力豐富,可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唱。

詼諧曲

詼諧曲又稱諧謔曲。一種三拍子的器樂曲。其主要特點是節奏活躍,速度較快,常出現突發的強弱對比。常在交響曲等套曲中作為第三樂章出現,以取代宮廷風格的小步舞曲。十九世紀後,出現鋼琴詼諧曲。其篇幅、結構、段落更為龐大而對比強烈,其中著名的有肖邦的四首鋼琴詼諧曲等。

浪漫曲

浪漫曲是一種無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樂曲。十八世紀後半葉在法國民間、十九世紀中葉在俄國廣泛流行。其歌曲的特點為:曲調表情細致,與歌詞緊密結合,伴奏亦較豐富;器樂曲旋律富於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樂隊演奏

小夜曲

一種黃昏或夜間在室外獨唱或獨奏的歌曲或器樂曲。淵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愛情歌曲。其音樂情緒纏委婉,常為青年人徘徊於戀人窗前時所用,流行於西班、義大利等國。通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如舒柏特的歌曲《小夜曲》等。另外還有一種供樂隊合奏的小夜曲,其曲調輕快活潑,始於十八世紀末,常為上流社會達官司顯貴餐宴時助興而用,如莫扎特的《D大調哈夫納小夜曲》等。

序曲

原指歌劇、清唱劇等作品的開場音樂。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法國、義大利序曲類。前者為復調風格,分為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樂章,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後者為主調風格,快慢順序與前者相反,分為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樂章。十九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器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有標題。著名的序曲有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韋伯的《自由射手序曲》、貝多芬的《費德里奧序曲》、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駐《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等。

交響詩

一種單樂章管弦樂曲,又稱音詩,屬於標題音樂范疇。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創這一體裁。形式上不拘一格,並根據奏鳴曲式的原則自由發揮,常以詩歌、戲劇繪畫及歷史事跡等為題材,廣泛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現特定標題內容的藝術形象。另有交響音畫、交響童話、交響傳廳等體裁,均相似。著名的交響詩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牧神午後》、《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等;我國的交響詩有辛滬光的《嘎達梅林》和施詠康的《黃鶴的故事》等。

組曲

若干短曲連為一體的管弦樂曲或鋼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組曲又稱「舞樂組曲」,興起於十七與十八世紀之間,是採用同一調子的各種舞曲連接而成,但在速度、節投井下石等方面互相形成對比,如巴赫的古鋼琴組曲。近代組曲又稱「情節組曲」,興起於十九世紀,從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電影音樂中選取若干樂曲輯成,有的根據特定標題內容或民族音樂素材寫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舍達》、德沃夏克的《捷克組曲》等。

進行曲

一種用步伐節奏寫成的樂曲。原是舞曲的一種,多用在群眾出場、退場的時候。十七世紀起,漸漸轉入音樂藝術的領域。當時的進行曲形式,多為二部曲式;現代進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現,中段較抒情,以取得對比,用偶數拍子,節奏明確,結構整齊。群眾歌曲常用進行曲體裁,如冼星海的《救國軍歌》等。

探戈

探戈起源於非洲西部。十九世紀後葉成為流行於阿根廷及其他拉美國家的雙人舞蹈,用之於社交舞會。其音樂特點為:中速,2/4或4/4拍子,旋律與伴奏常形成交錯節奏,與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音為其特色,後傳入歐洲發展成「大陸探戈」。

波爾卡

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以男女對舞為主。基本動作由兩個踏步和一個跳踏步組成。於十九世紀中葉風行全歐。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於歌劇和器樂創作中,如歌劇《被出賣的新娘》中的波爾卡。

瑪祖卡

波蘭民間的一種男女雙人集體舞。運作有滑步、成對旋轉、女人圍繞男子作輕快跑步等。起源於波羅的海沿岸馬祖爾人聚居的馬索維亞一帶。十八世紀起,流行於歐洲各地。其音樂特點為:中速,三拍子,重音變化較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見,情緒活潑熱烈。作曲家肖邦曾將此體裁加以發展,寫了許多著名鋼琴獨奏曲。

小步舞曲

原為法國土風舞,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約1650年傳入宮廷,逐步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十七、十八世紀常用於古鋼琴組曲和管弦樂套曲中,作為一個樂章(常為第三樂章),也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其結構為三段式曲體,中段常用三個聲部寫成,故稱「三聲部中段」,沿習至今。

圓舞曲

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兩種。舞時兩人成對旋轉,十七、十八世紀流行於維也納宮廷後,速度漸快,並始用於城市社交舞會。十九世紀起風行於歐洲各國。現在通行的圓舞曲,大多是維也納式的圓舞曲,速度為小快板,其特點為節奏明確,旋律流暢;伴奏中每小節常用一個和弦。,每一拍重音較突出,著名的圓舞曲有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

迴旋曲式

起源於歐洲民間的輪舞曲,十八世紀初葉法國古鋼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復的基本主題與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現為原則。其圖式為:A(基本主題)+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這種曲式適宜於表現活躍歡騰的情景,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樂曲的末樂章常用之,以熱烈的氣氛結束音樂。在歌曲中也有迴旋曲式性質的作品,如冼星海的《到敵人後方去》等。

Ⅳ 黃鶴的故事 交響詩 聽後感

施詠康教授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簡解 「黃鶴的故事」是流傳在中國各地的民間傳說。 交響詩是根據同名古老的民間傳說的意境寫成的,故事大意是這樣: 很早以前的江南水鄉,人們辛勤地生活著,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有一個豪爽樂觀的藝人——老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聲為人們娛樂、驅散他們的憂愁、帶給他們以歡樂。一天,老馬要遠離鄉親,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快樂,他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老馬走了,黃鶴從牆上飛舞下來,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醜陋愚蠢的官老爺闖進來了,用暴力搶走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人們失去了歡樂。過了若干時候,老馬回來了,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使官老爺驚慌失措,黃鶴迎著笛聲沖出了官府。從此,黃鶴又和勤勞的人們在一起,從新歡歌飛舞,共慶勝利。 交響詩的結構採用奏鳴曲式,音樂順著故事情節的線索而展開。 在《黃鶴的故事》總譜的扉頁上作者寫有一段文字,概括了故事大意: 人們和平而辛勤地生活著。他們中間有一個樂觀的藝人——老馬,他會吹奏美妙的笛子,常為人們勞動後吹著愉快的曲子。老馬要離開了,人們依依不捨。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快樂,他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他唱著: 黃鶴黃鶴快跳舞, 千萬別去老爺府; 在我的笛聲下, 給人民多跳舞。 藝人離去了。黃鶴從牆上下來。人們唱起了歌: 老馬老馬好老馬, 畫只黃鶴頂呱呱, 黃鶴啊, 給我們跳舞吧! 黃鶴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蠢相的官老爺闖進來了,用強暴搶走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 傳來了老馬的笛聲,黃鶴忽然展開翅膀飛動起來,沖出了老爺府,飛回人民懷抱。黃鶴從此永遠和勤勞的人民在一起,重新跳起了快樂的舞蹈,人們為自己的勝利而歡樂。 ——取材於民間傳說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分析 提示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作於1955年,1956年4月22日首演於上海人民大舞台,同年夏天在北京由國家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演出,得到一致好評,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三等漿(銅質獎),此後曾被不少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在十幾個城市演出。 2007-1-8 23:03 回復 慕容朴雪 0位粉絲 2樓奏鳴曲式 第一部分:呈 示 部 引 子……安靜的慢板在輕柔平穩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雙簧管與長笛先後奏出引子的主題,表現人們和平生活的情景。秀麗宜人,似江南水鄉,舒展悠揚,似迷人的水墨畫。(第1—35小節) 主 部……藝人老馬的主題明朗清麗,優美歡快,具有鮮明的江南絲竹風格。先在豎琴與小提琴的伴奏下由中國笛子曲笛清脆地吹出,使人聯想到藝人美妙的笛聲。經過一段小的展開,在小提琴與長笛上再現時,小號吹出黃鶴主題的音調片斷。(第36—105小節) 連接部……藝人離去表現了老馬笛聲逐漸遠去,直至消失,以及黃鶴從牆上下來的情景。這是一個由鋼片琴和豎琴奏出的幻想性華彩短句,好似黃鶴從牆上展翅飛舞下來,給人以進入仙境般的感覺。(第106—113小節) 副 部……舞蹈和歡樂場面副部是三部曲式,有兩個主題,是黃鶴形象的兩個側面,具有傳奇性與幻想性。第一個主題,輕盈優美,表現了黃鶴抒情優美的一面。(第114—129小節)第二個主題,熱烈歡快、活潑跳躍,描繪了黃鶴翩翩起舞的情景。(第130—157小節)接著是三部曲式的動力性再現,兩個主題交織一起,達到副部的高潮。(第158—175小節) 結束部……黃鶴不斷變換舞姿,輕柔舒展。(第176—200小節)2007-1-8 23:11 回復 慕容朴雪 0位粉絲 3樓第二部分:展 開 部 引 子……先前美妙的舞曲被一陳突如其來的、狂暴的不協和和弦打斷,展開部開始(第201—207),全部銅管暴發性地發出刺耳的吼叫,鼓鈸齊鳴,弦樂和木管強奏出顫音和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緊張恐慌的氣氛,描寫了蠻橫跋扈的官老爺突然闖進來。 中心部分……(I)長號和小號憤怒地奏出藝人主題的變形和黃鶴主題的動機,以及木管高音區來自黃鶴主題材料的伴奏音型背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黃鶴的緊張與不安,驚恐與憤怒的場面情景。先前的愉快的抒情明朗的氣氛全然消失。音樂發展到第237小節時到達展開部的高潮。(第209—250小節) (II)接下來是一個描寫性的短句,使人聯想到官老爺對 著始終不肯為他跳舞的黃鶴一籌莫展的可笑情景。 這是一段詼諧性短句,描寫蠢相的官老爺。(第251—256小節) (III) 慢 板 官老爺用強暴的手段搶走了黃鶴,黃鶴從此不再起舞。這里是一段從黃鶴主題派生出來的插部性的抒情主題,尤似凄楚哀婉的悲歌,加深了苦難和悲劇的情緒,是失去了自由的黃鶴怨憤壓抑心情的寫照。音樂情緒逐漸發展到了高潮,出現了木管明亮的旋律和由豎琴演奏的華彩片斷。預示著黑暗的結束,光明即將來臨。(第257—299小節) 第三部分:再 現 部 主 部……藝人的笛聲老馬悠揚的笛聲再現後,官老爺愚蠢奸詐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它一再出現,但在老馬的笛聲指引下,黃鶴振翅沖出老爺官府,飛回人民的懷抱。在這段音樂的高潮處,出現了由小號和長號 用特強的力度吹出的、在展開部曾經出現過的副部旋律,這是自由翱翔於藍天的黃鶴高唱的凱歌,也是人們祝賀黃鶴回來的歡呼。(第300—375小節) 副 部……高歌歡舞 副部第一個主題,即黃鶴的主題在小提琴上再現,繼續高歌歡舞,黃鶴的舞蹈越來越熱烈,人們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第376—433小節) 華彩段…… 中國竹笛獨奏的華彩段落,體現了藝人樂觀的形 象。(第434—435散板小節) 結尾部(Coda)…… 在勝利、熱烈的歡呼聲中結束全曲。整個交響詩極富抒情性與幻想性以及浪漫主義的色彩。236—501小節2007-1-8 23:19 回復 慕容朴雪 0位粉絲 4樓備註:教材是選用的片段,和上面的曲式稍有不同,僅作參考。有問題在下面復貼,謝謝。

Ⅵ 求小學六年級上冊音樂所有歌曲 記詞曲的人——也就是作者

按順序來:田漢、喬羽、高楓、陳哲 胡迎(兩個人)、火華、齊·寶力高、騰格爾、騰格爾、屠洪剛、章連啟、拉·科羅納多、馬·羅德里格斯、M·富勒頓、J·衛爾、何仿(三首茉莉花歌詞都一樣,書上的不一樣而已)、普契尼、迪卡斯、施詠康、H·海涅原、未知作者、廖雲 孑農(兩個人)、張寒暉、未知作者。其它幾個音樂書沒有就不講了。

Ⅶ 簡要介紹一下音樂名作《黃鶴的故事》創作者施詠康生平

施詠康,1929年生於浙江鎮海,作曲家。從小熱愛音樂,1948年入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音樂組,跟譚抒真、楊秉蓀學習小提琴,並開始練習作曲。1950年發表第一首作品《送糧山歌》。同年3月入上海音樂學院,師從賀綠汀、丁善德、鄧爾敬、桑桐等。作品有管弦樂《第一交響曲——東方的曙光》《圓號協奏曲——紀念》《第一弦樂四重奏》、弦樂四重奏《白毛女》(與朱踐耳合作)、大提琴獨奏曲《回憶》《敘事曲》、鋼琴獨奏曲《序曲》及電影《羊城暗哨》《今天我休息》配樂作曲等;論著有《管弦樂隊樂器法》《管弦樂隊配器法》等。1981年曾應邀參加「亞洲作曲家大會及音樂節」的活動。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是施詠康195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1956年首演於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周,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銅質獎章,此後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響樂團演奏。

Ⅷ 音樂都有哪些派別並舉例代表人物和作品。

布魯斯 :

我們知道,布魯斯即藍調,在英文中是苦、憂郁的意思。雖然爵士樂包括黑人音樂、英國歌曲、法國舞蹈音樂等等,但布魯斯是爵士樂的主要成分.布魯斯產生的時間比爵士樂早,可能是綜合了19世紀後半期黑人們演唱的田間號子。宗教歌曲<靈歌>和訴說的民謠演變而來的。布魯斯的音樂特點,主要在於大調音階上降第****音和降第七級音,有時也降第五級音。這些降半音的音符有小調性的特徵,而且唱到這些音時常常帶有滑音。顫音,聽起來哀聲怨語,悲慟凄楚,感情十分豐富,所以也有人將布魯斯譯為「怨歌。當然,布魯斯歌曲也有一些歡樂、愉悅的作品。布魯斯的速度舒緩,節拍常為四二拍、四四拍,旋律多含切分節奏。布魯斯的演唱風格很自由,同生活中的語言情緒結合很緊,假聲、呻吟、哭泣、嘟囔都可以用來渲染烘托氣氛。布魯斯這種底層社會的氣質,給以後早期爵士樂帶來了同勞動人民生活、同黑人民間音樂緊密相連的特色.

Grunge

Grunge ——是美國俗語,意指「難看難聞,骯臟醜陋的東西」。 Grunge是「重金屬的一種」,但又與「重金屬」有所不同,它實際上是發展了70年代的朋克搖滾中誠實、直接、原始與傳統對抗的特色。音樂來源與70年代「性手槍」的朋克與「黑色安息日」等的「重金屬」。80年代中後期的後朋克噪音音樂也影響了這種音樂。冷漠、怪異、狂躁但又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山羊鬍、圓擺衫、花格襯衣,赤裸上身是這種音樂人的形象表現。

代表人物有:「珍珠醬樂隊」、「綠河樂隊」、「Nirvana樂隊」等。

通俗音樂

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把專業音樂創作的傷口稱為「嚴肅音樂」,把不表現重大體裁和思想內容的作品稱為輕音樂,習慣上人們把通俗易懂、情調輕松的音樂,例如小斯特勞斯的那些圓舞曲等歸屬這個名詞之下,以後,爵士樂、搖滾樂團、輕歌劇情、迪斯科等層出不窮的群眾性的歌舞形式愈來愈多,而這些音樂雖然帶有自娛的色彩,但有時亦有針貶時事,抨擊現實的作品,原先的輕音樂的概念很難把這些都涵蓋進去,有一些媒介把這些都為流行音樂,但這樣就混淆了深受群眾熱愛的古典與這些音樂的界線,。現在,理論家們一般都用通俗音樂一詞概括這些音樂現象.

民謠搖滾

民謠搖滾(Folk Rock)——與其他各種類型的搖滾樂最大的不同點是:民謠搖滾有 一個誕生紀念日,那是1965年的夏天,鮑布狄在紐保特民謠節的表演中,首次放棄了空心吉他,而以電吉他代替伴奏,他是被台下的觀眾虛下台去的,因為對於只欣賞純凈的民歌的觀眾來說,電吉他是太大逆不道了。想要用定義來解說民謠搖滾是很困難的,因為它並沒有什麼固定的節拍或形態。他們多半把他們唱出的歌,看成一種工具,用來檢驗人生百態。他們在歌曲中,訴說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感情,描繪自己的感情,歌詞中內容轉換,而曲子則大都較為柔緩。
電影原聲帶

電影原聲帶(Soundtrack)——電影原聲帶就是將一部電影或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歌),主要的插曲或配樂錄於一起,然後由唱片公司製成Caart,Dnb,CD或DAT/DCC發行。外國早年電影已有電影原聲帶,當時稱作Caunation。現時的電影越來越注重音樂與映像緊密聯系所產生的可觀性,可以預料,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有動聽的樂曲配上,的確令人回味無窮;反過來,一曲優美的電影配樂也能令電影增色添彩,促進電影的銷路。
前衛搖滾

前衛搖滾(Progressire Rock)——前衛搖滾可稱之曰「走在時代前面的音樂」。前衛搖滾顧名思義代表著前衛革新的意思,它的目的是希望替其時的流行音樂開出一條新道路,讓流行音樂更嚴肅更具文學性、藝術性。根據美國流行搖滾辭典的定義,「凡是搖滾樂園運用各種不同的樂器,主要是電子合成樂器,造出大量的音色瀉染,以期獲得新的聲音與感受,都可以稱之為前衛搖滾」。基本上,強調各種電子樂器與設備的運用,才是前衛搖滾的精神。前衛搖滾水僅在歌詞和思想層面上傾向文學及藝術性,專業具有完整的要領性。

重金屬搖滾

重金屬搖滾頗近似硬搖滾,二者界限十分細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擊的節奏和迫人的音感見長。量、打擊的節奏和迫人的音感見長。硬搖滾的歷史更悠久一些,它直接源於「節奏 與藍調,它常用刺耳的聲音,唱出快節奏的旋律。對於早期的硬搖滾歌迷來說60年代後期電子樂器的加入,才使其延伸成為重金屬搖滾。重金屬搖滾歌曲織體結構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束縛。為了追求劇烈刺激效果,採用了電子合成器,音響強烈、火爆,鍵盤樂器、女聲部與弦樂組的音色顯得格外突出。演奏者不採用純凈、明亮的音質,而熱心於追求那極端劇烈地刺激性的效果。演技要求很高,特別是演奏獨奏華彩樂段的樂手,更需具備超群的技藝。這些打破或減弱了硬搖滾的藝術情趣,沖淡了歌詞的意義和節奏的韻律。

硬搖滾

硬搖滾(Hard Rock)——硬搖滾與重金屬搖滾之間界限極微,彼此都以巨大的音量、打擊的節奏與迫人的音感為主。不過,從年代來說,硬搖滾比重金屬更早一些產生,它直接源自藍調與節奏。用刺耳的聲音,唱出快節奏的歌曲來,這種搖滾樂,都是硬搖滾。對早期的硬搖滾的歌迷來說,60年代後期電子樂器裝置的加入,使硬搖滾延伸成為重金屬,不過是破壞或減弱了這類音樂的藝術性,也沖淡了詞句的意義和節奏的韻律。

交響樂

交響樂——指由幾個樂章,至少其一須為奏鳴曲式者構成一體的大型樂曲。為避免混淆,亦多譯作交響曲。交響曲的本質是非標題的。幾個樂章合起,方能表現一個完整的樂意。然面樂意,並不是故事。交響樂第一樂章多以活潑快板奏鳴曲式,擅長發現適度戲劇性內容;第二樂章則為慢板,或以變奏曲式,或以節略展開部之奏鳴曲式等,以示抒情性;第三樂章復三部曲式。
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英文名是TECHML,即電子合成音樂,與其說是高科技的產物,不如說是時代的產物,與過去的搖滾樂有所不同,它更提倡青年人的參與精神,每一個電子音樂的追隨者都堅信只有TECHML近乎一百分貝的震撼,才能使人獲得心跳每分鍾一百三十下的刺激與享受。它要求並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要用全身心去感覺。電子音樂的宗旨是愛、和平、團結,這倒與聯合國憲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電子音樂的崇拜者來說,他們推崇的是少說話多思索的人生態度,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並試圖以一種博愛精神和世界大同的家庭觀念來消除競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冷漠。
搖滾樂
搖滾樂(Pock music)——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種通俗音樂。由美國西部的鄉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樂的因素而逐漸形成。其中美國宗教歌曲,西部鄉村音樂,黑人音樂中的節奏成份和布魯斯音調等常融成一體。早期的搖滾樂多用吉他、鋼琴、鼓、薩克斯管等樂器伴奏,音調奮亢喧鬧,樂句簡單而不斷重復,節奏富有強烈的動力感,歌詞內容多為學校生活、愛情等。60年代起轉向反抗社會的主題

爵士樂

爵士樂(Jass Music)——1870年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黑人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權利,這使得他們有可能把非洲那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復雜節奏的音樂以及即興的演唱和歐洲的樂制結合起來。其最早的產物是在正常拍子上進行的高度裝飾性旋律的田野號子和自由化旋律的靈歌。這二者都基於五聲音階的民歌又合成新的形式——日後成為形成爵士樂的重要因素之一——布魯斯。黑人音樂的流行,使白人都有興趣以所謂「墨面表演」的方式模仿他們的音樂。在新奧爾良還出現了由小號、長號、大號以及黑管和鼓組成的大街樂隊,他們又把這一切與黑人的復雜節奏的舞步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爵士樂。
狂想曲

狂想曲(Rhapsady)——在希臘文里,Rhapsady是指職業的史詩吟育者,尤其是指那些言詞不達意鋪張的熱狂詩人,這一詞亦指史詩中情緒較為自由奔放的朗誦部分。19世紀末,作曲家把這一用在一些具有史詩性、英雄性或具有愛國激情的器樂作品上。李斯特的20首匈牙利狂想曲的樂稱,用於那些發揚本民族英雄氣概的器樂曲上。
敘事曲

敘事曲(Ballade)——在拉丁文里,Ballade一詞原意為舞蹈,但到了14世紀,無論是法文、德文還是英文都轉義為「敘事詩」或「敘事歌曲」了,或許早期階段的敘事歌曲確是有舞蹈表演相隨的以致於最後演化為成一個表示敘事舞蹈的詞彙:「芭蕾」。肖邦首先採用了這種為游吟歌手所喜愛的詩體作為自己作品的標題,暗示了作品的敘事性質:可能肖邦的靈感確實為某個才所激發,但作曲家希望聽眾從更其概括的高度理解他的作品,而不致使欣賞趣味為這某個具體的一個故事情節所囿。此後,弗蘭克、李斯特通訊布拉姆斯都曾用過敘事曲的標題,為自己作品命名,逐使敘事曲成為音樂會節目單上常見的一種體裁樣式
奏鳴曲

奏鳴曲——西洋樂曲體裁。16、17世紀時泛指各種器樂曲。17世紀後,則指類似組曲的器樂合奏套曲。多斯卡拉蒂的古鋼琴奏鳴曲為單樂章作品,大多採用古奏鳴曲式。自海頓、莫扎特以後,奏鳴曲系指由三四個樂章組成的器樂獨奏套曲(如鋼琴奏鳴曲),或一件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曲(如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等)。

協奏曲

協奏曲——原指16世紀義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17世紀後半期起,指由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小型弦樂隊互相競奏器樂套曲。用幾件樂器者又稱「大協奏曲」,用一件樂器者又稱「獨奏協奏曲」。近代協奏曲為一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出的大型樂曲,其形式與結構為莫扎特所確立,通常包括三個樂章。
牧歌

牧歌,或田圓曲(Pastorale)——在英語中,Pastorale一詞既有「雙牧」又有「農耕」的意思,甚至還有「牧師」的意思,但按照我國音樂界的習慣,譯為田園曲,而把牧歌作為另一種合唱曲的鐸名了。相傳在古代的義大利,有牧羊人在聖誕節早上吹笛進城的傳統,加為是他們照料了基督的降生,甚至可以進一步地說,基督本身就是個好牧人。這種樂曲是用笛子演奏的,帶有搖籃曲的某些特徵,使人們想起種種關於聖嬰的故事,低音則是風笛式的長音,這使得樂曲顯得安祥而寧謐。這種牧歌漸漸變為帶有戲劇內容的一種劇院式的演出形式,它既有詩劇表演,又有音樂的穿插,或許我們又可譯作牧歌劇了。19世紀初,浪漫主義興起,對大自然的崇尚成為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示,牧歌的形式又屢屢出現在作曲家們的筆下。

幻想曲

幻想曲(Fantasia)——這是文藝復興什孚出現的一種器樂曲,按當時的理論家的解釋:「它的結構與方式之自由,超乎一般的樂曲」。16世紀時,它更發展為多種多樣的形式,從最即興的演奏記錄直到最嚴格的復調織體,都有可能被稱為幻想曲。從某一部歌或什麼現成作品為基本素材,進行加工創作的樂曲,亦常被稱為幻想曲,比起集錦曲來,或許前者的創作成份更多些,而後者往往只是一些片斷的簡單聯奏而已。

詠嘆調

詠嘆調又叫「詠唱」。原意是抒情獨唱曲。最初是義大利和歌劇、清唱劇中常以歌謠體裁出現的獨唱曲,通常篇幅較大,且富於戲劇性,集中體現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心理上的刻劃。常為復三段曲式或變奏曲式、迴旋曲式。由於其旋律性強,表現力豐富,可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唱。

詼諧曲

詼諧曲又稱諧謔曲。一種三拍子的器樂曲。其主要特點是節奏活躍,速度較快,常出現突發的強弱對比。常在交響曲等套曲中作為第三樂章出現,以取代宮廷風格的小步舞曲。十九世紀後,出現鋼琴詼諧曲。其篇幅、結構、段落更為龐大而對比強烈,其中著名的有肖邦的四首鋼琴詼諧曲等。

浪漫曲

浪漫曲是一種無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樂曲。十八世紀後半葉在法國民間、十九世紀中葉在俄國廣泛流行。其歌曲的特點為:曲調表情細致,與歌詞緊密結合,伴奏亦較豐富;器樂曲旋律富於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樂隊演奏

小夜曲

一種黃昏或夜間在室外獨唱或獨奏的歌曲或器樂曲。淵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愛情歌曲。其音樂情緒纏委婉,常為青年人徘徊於戀人窗前時所用,流行於西班、義大利等國。通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如舒柏特的歌曲《小夜曲》等。另外還有一種供樂隊合奏的小夜曲,其曲調輕快活潑,始於十八世紀末,常為上流社會達官司顯貴餐宴時助興而用,如莫扎特的《D大調哈夫納小夜曲》等。

序曲

原指歌劇、清唱劇等作品的開場音樂。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法國、義大利序曲類。前者為復調風格,分為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樂章,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後者為主調風格,快慢順序與前者相反,分為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樂章。十九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器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有標題。著名的序曲有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韋伯的《自由射手序曲》、貝多芬的《費德里奧序曲》、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駐《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等。

交響詩

一種單樂章管弦樂曲,又稱音詩,屬於標題音樂范疇。由作曲家李斯特首創這一體裁。形式上不拘一格,並根據奏鳴曲式的原則自由發揮,常以詩歌、戲劇繪畫及歷史事跡等為題材,廣泛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現特定標題內容的藝術形象。另有交響音畫、交響童話、交響傳廳等體裁,均相似。著名的交響詩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牧神午後》、《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等;我國的交響詩有辛滬光的《嘎達梅林》和施詠康的《黃鶴的故事》等。

組曲

若干短曲連為一體的管弦樂曲或鋼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典組曲又稱「舞樂組曲」,興起於十七與十八世紀之間,是採用同一調子的各種舞曲連接而成,但在速度、節投井下石等方面互相形成對比,如巴赫的古鋼琴組曲。近代組曲又稱「情節組曲」,興起於十九世紀,從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電影音樂中選取若干樂曲輯成,有的根據特定標題內容或民族音樂素材寫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舍達》、德沃夏克的《捷克組曲》等。

進行曲

一種用步伐節奏寫成的樂曲。原是舞曲的一種,多用在群眾出場、退場的時候。十七世紀起,漸漸轉入音樂藝術的領域。當時的進行曲形式,多為二部曲式;現代進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現,中段較抒情,以取得對比,用偶數拍子,節奏明確,結構整齊。群眾歌曲常用進行曲體裁,如冼星海的《救國軍歌》等。

探戈

探戈起源於非洲西部。十九世紀後葉成為流行於阿根廷及其他拉美國家的雙人舞蹈,用之於社交舞會。其音樂特點為:中速,2/4或4/4拍子,旋律與伴奏常形成交錯節奏,與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音為其特色,後傳入歐洲發展成「大陸探戈」。

波爾卡

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以男女對舞為主。基本動作由兩個踏步和一個跳踏步組成。於十九世紀中葉風行全歐。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於歌劇和器樂創作中,如歌劇《被出賣的新娘》中的波爾卡。

瑪祖卡

波蘭民間的一種男女雙人集體舞。運作有滑步、成對旋轉、女人圍繞男子作輕快跑步等。起源於波羅的海沿岸馬祖爾人聚居的馬索維亞一帶。十八世紀起,流行於歐洲各地。其音樂特點為:中速,三拍子,重音變化較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見,情緒活潑熱烈。作曲家肖邦曾將此體裁加以發展,寫了許多著名鋼琴獨奏曲。

小步舞曲

原為法國土風舞,一種三拍子的舞曲。約1650年傳入宮廷,逐步變成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十七、十八世紀常用於古鋼琴組曲和管弦樂套曲中,作為一個樂章(常為第三樂章),也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其結構為三段式曲體,中段常用三個聲部寫成,故稱「三聲部中段」,沿習至今。

圓舞曲

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兩種。舞時兩人成對旋轉,十七、十八世紀流行於維也納宮廷後,速度漸快,並始用於城市社交舞會。十九世紀起風行於歐洲各國。現在通行的圓舞曲,大多是維也納式的圓舞曲,速度為小快板,其特點為節奏明確,旋律流暢;伴奏中每小節常用一個和弦。,每一拍重音較突出,著名的圓舞曲有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

迴旋曲式

起源於歐洲民間的輪舞曲,十八世紀初葉法國古鋼琴曲多用之。以一再反復的基本主題與若干各不相同的「插段」交替出現為原則。其圖式為:A(基本主題)+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這種曲式適宜於表現活躍歡騰的情景,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樂曲的末樂章常用之,以熱烈的氣氛結束音樂。在歌曲中也有迴旋曲式性質的作品,如冼星海的《到敵人後方去》等。

變奏曲式

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題,然後以一系列的主題變形(即變奏),使主題通過多次不同的變奏而得到多方面的發揮。其圖式為: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少則三五次,多則數十次。變奏之主題,大都較優美動人。常有用變奏曲式寫成的獨立樂曲,也有用於奏鳴曲等大型樂曲中(通常用於慢樂章)的,如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

一直思考的問題是
我們應當以怎樣的姿態審視音樂
如果
Rock&Roll是激進與力量
Pop是溫暖
Classic是內斂與綻放
Jazz是苦難與抗爭
如果
音樂是生命的歷練
那麼
我們願意以盡可能客觀的目光
去觸摸音樂
放棄所有刻薄的言語
回到最初的寬容

什麼是 R&B?
R&B的全名是 Rhythm & Blues,一般譯作「節奏怨曲」或「節奏布魯斯」。 廣義上, R&B可視為「黑人的流行音樂」,它源於黑人的 Blues音樂,是現今西行流行樂和搖滾樂的基礎, Billboard雜志曾介定 R&B為,所有黑人音樂除了 Jazz和 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見 R&B的范圍是多麼的廣泛。 近年黑人音樂圈大為盛行的 Hip Hop和 Rap都源於 R&B,並且同時保存著不少 R&B成分。

什麼是HOUSE?
HOUSE是於八十年代沿自 DISCO發展出來的跳舞音樂。 這是芝加哥的DJ玩出的音樂, 他們將德國電子樂團Kraftwerk的一張唱片和電子鼓(Drum Machine)規律的節奏 及黑人藍調歌聲混音在一,House就產生啦~ 一般翻譯為"浩室"舞曲,為電子舞曲最基本的型式,4/4拍的節奏, 一拍一個鼓聲,配上簡單的旋律,常有高亢的女聲歌唱. DISCO流行後,一些DJ將它改變,有心將DISCO變得較為不商業化, BASS和鼓變得更深沈, 很多時變成了純音樂作品,即使有歌唱部分也多數是由跳舞女歌手唱的簡短句子,往往沒有明確歌詞。 漸漸的,有人加入了LATIN(拉丁)、 REGGAE(瑞格源在西印度群島)、 RAP(說唱)或 JAZZ(爵士)等元素, 至八十年代後期, HOUSE沖出地下范圍,成為芝加哥、紐約及倫敦流行榜的寵兒。
為什麼會叫"House"呢?就是說只要你有簡單的錄音設備,在家裡都做得出這種音樂~House也是電子樂中 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
Cher唱的Believe 就是個好例子.而M-People可說是House代表團體.House舞曲在1986年開始流行後,可說是取代了Disco音樂.

House可分為:
Acid House 也就是融合了TB-303的Acid聲的House樂

Deep House 有著相當濃厚的靈魂唱腔,又叫作Garage,蠻流行化的. 像Real Mecoy, M-People, La Bouche都是Garage團體.

Hard House 簡單來說,就是節奏較重,較猛的House.

Progressive House 這類House沒啥靈魂唱腔,反而比較注重旋律和樂曲編排.有一 點像"演奏類"的House樂. 像SASH!的專輯It's My Life便是很好的Progressive House專輯.

Epic House 就是"史詩"House. Epic House有著優美,流暢的旋律和磅礴的氣勢, 很少會有vocal在裡面(幾乎是沒有!). BT的音樂就是很棒的Epic House,而他也被稱作"Epic House天皇". 其實連Rock也有"Epic Rock"

Trible House 想像一下:帶有非洲原始風貌或是印地安人的鼓奏的House是啥樣? 這就是Trible House~ 這種House除了有一般House穩定的節奏外,在每拍之間,會加入一些帶有原始風貌,零碎的鼓點. 蠻有趣的~ 不過,House的范圍太廣了,大家也不用硬要把一首曲子分類.這些只是告訴大家,House很多種"而已。

到了九十年代, HOUSE已減少了那前衛、潮流色彩,但仍是很受歡迎的音樂。

什麼是Britpop?
Britpop雖有個「 Pop"字,但其實是 Rock的一種,源於九十年代英倫,中文可譯為「英式搖滾」,這是英倫樂壇對美國 Grunge潮的一個回應,主要是以樂隊形式出現。不過, Britpop風格其實十分廣泛,如 Oasis是結他搖滾樂隊, Blur則 Pop很多,而Pulp則接近 Glam Rook及跳舞風格,不過他們都被列作 Britpop。
英國 Britpop代表人物: Oasis 、Blur 、Suede 、Pulp 、Radiohead

什麼是 Trip-Hop?
Trip-Hop是英倫/歐洲跳舞音樂的一種,它的名字來源是「 Trip+ Hip-Hop= Trip-Hop」,因為它發源自英國的Bristol,因此最早時稱作「Bristol Hip-Hop」。由於把把Hip-Hop(其實很多音樂都是架構在Hip-Hop上的……不知啥是Hip-Hop的去看看跳街舞的人, 他們多半是用Hip-Hop音樂來跳的。)節奏變慢(有時很慢很慢)加入一些迷幻的味道,如很陰沉,肥厚的Bass,輕微但迷幻的合成音效,或是些唱片的取樣,有時可能連唱片的雜音都會被「故意」取樣進去。所謂「 Trip」,指迷幻,氤氳的葯物【旅程】,所以, Trip-Hop是種慢板的迷幻的、有 Jazz感覺的、迷糊的、帶點 Hip-Hop節奏的 Break beat音樂。它雖然隸屬跳舞音樂類,但其迷幻迷糊特色已令它跳一般跳舞音樂所有的明確節拍特色相去很遠。
外國 Trip-Hop代表人物: Trip-Hop中公認的鐵三角ortishead、 Tricky、 Massive Attack 、Mandalay Moloko 、Coldcut

什麼是 Gangsta Rap?
Gangsta Rap是 Rap的一種,以 Rap的內容多與都市罪案有關,充滿暴力、色慾感受,這是反映現實的一種音樂路向。 Gangsta Rap於八十年代末期在美國興起,音樂Rap中的強悍尖銳派,在美國大受歡迎,唱片銷路甚高。而不少 Gangsta Rap樂手本身真正「參與」現實中各式罪案,部分更因而入獄甚至死亡,可說是真正反映現實兼令人觸目驚心的樂種。
Gangsta Rap化表組合: Ice-T、 Ice Cube、 Dr. Dre、 Snoop Doggy Dogg、 2 Pac、 Geto Boys

什麼是 Synth Pop?
Synth Pop中的「 Synth」,即 Synthesizer,顧名思義, Synth Pop就是「由 Sythesizrs炮製出來的流行樂」,當然除 Synthesizers外還會用上其他電子樂器如電腦及鼓機等等。 Synth Pop於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流行,至八十年代中開始沉寂,當年在香港也曾掀起過一陣熱潮。Synth Pop的特點是科技感強,有時會頗冰冷,歌曲多是「三分鍾流行曲」(3-minutes Pop),很多時 Synth Pop樂手會作入時打扮。
Synth Pop代表組合: Depeche Mode、 Human League、 Duran Duran、 OMD、 Gary Numan

什麼是 ORCHESTRA ?
ORCHESTRA就是管弦樂團,它分成四部分: 1弦樂,包括小提琴、大提琴等, 2銅管樂 3木管樂和 4敲擊樂四組。弦樂組每種樂器有多人演奏(豎琴除外),四組演奏者由一人統籌兼領導,他就是樂團的指揮。ORCHESTRA於17世紀出現,到18世紀因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而清楚地建立模式。19世紀加入了些新樂器,樂團人數加大。 ORCHESTRA是西方古典/正統音樂的正宗。西方流行/搖滾樂也經常運用 ORCHESTRA的部分或全部團員協助演出。

什麼是 CHAMBER POP?
CHAMBER POP是指典雅、高貴、精緻的一種流行樂,它有一定的古典音樂感覺。 CHAMBER MUSIC一詞來自古典音樂,中文叫「室內樂」,是種小組弦樂演奏曲式,氣氛高雅。CHAMBER POP於九十年代興起,是對當時的 LO-FI及 GRUNGE的一種反應,強調優美的旋律、精緻的配樂、乾凈的錄音,每每多用弦樂、管樂製造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感覺。外國代表樂隊有 THE DIVINE COMEDY, RIALTO, ERIC MATTHEWS及 BALLE & SEBASTIAN等,香港則有黃耀明、部分的彭羚、部分的 MULTIPLEX等等。

Ⅸ 《黃鶴的故事》什麼樣的主題

呈示部主部主題是藝人老馬的主題。它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江南民間音樂風格。當清脆的竹笛演奏這一主題時,使人聯想到這就是藝人老馬美妙的笛聲。老馬與人們依依不捨地告別:樂曲在豎琴琶音與小提琴泛音的襯托上,利用樂器的變換交替,描述老馬的離去,即音區音色的變換交接,由高到低,由強而弱,主部主題慢慢地消失。

Ⅹ 黃鶴的故事 交響詩 聽後感

施詠康教授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簡解
「黃鶴的故事」是流傳在中國各地的民間傳說。
交響詩是根據同名古老的民間傳說的意境寫成的,故事大意是這樣:
很早以前的江南水鄉,人們辛勤地生活著,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有一個豪爽樂觀的藝人——老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聲為人們娛樂、驅散他們的憂愁、帶給他們以歡樂。一天,老馬要遠離鄉親,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快樂,他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老馬走了,黃鶴從牆上飛舞下來,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醜陋愚蠢的官老爺闖進來了,用暴力搶走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人們失去了歡樂。過了若干時候,老馬回來了,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使官老爺驚慌失措,黃鶴迎著笛聲沖出了官府。從此,黃鶴又和勤勞的人們在一起,從新歡歌飛舞,共慶勝利。
交響詩的結構採用奏鳴曲式,音樂順著故事情節的線索而展開。
在《黃鶴的故事》總譜的扉頁上作者寫有一段文字,概括了故事大意:
人們和平而辛勤地生活著。他們中間有一個樂觀的藝人——老馬,他會吹奏美妙的笛子,常為人們勞動後吹著愉快的曲子。老馬要離開了,人們依依不捨。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快樂,他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他唱著:
黃鶴黃鶴快跳舞,
千萬別去老爺府;
在我的笛聲下,
給人民多跳舞。
藝人離去了。黃鶴從牆上下來。人們唱起了歌:
老馬老馬好老馬,
畫只黃鶴頂呱呱,
黃鶴啊,
給我們跳舞吧!
黃鶴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蠢相的官老爺闖進來了,用強暴搶走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
傳來了老馬的笛聲,黃鶴忽然展開翅膀飛動起來,沖出了老爺府,飛回人民懷抱。黃鶴從此永遠和勤勞的人民在一起,重新跳起了快樂的舞蹈,人們為自己的勝利而歡樂。
——取材於民間傳說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分析
提示
交響詩《黃鶴的故事》作於1955年,1956年4月22日首演於上海人民大舞台,同年夏天在北京由國家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演出,得到一致好評,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上獲三等漿(銅質獎),此後曾被不少世界著名交響樂團在十幾個城市演出。

2007-1-8 23:03 回復 慕容朴雪 0位粉絲 2樓奏鳴曲式

第一部分:呈 示 部

引 子……安靜的慢板在輕柔平穩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雙簧管與長笛先後奏出引子的主題,表現人們和平生活的情景。秀麗宜人,似江南水鄉,舒展悠揚,似迷人的水墨畫。(第1—35小節)
主 部……藝人老馬的主題明朗清麗,優美歡快,具有鮮明的江南絲竹風格。先在豎琴與小提琴的伴奏下由中國笛子曲笛清脆地吹出,使人聯想到藝人美妙的笛聲。經過一段小的展開,在小提琴與長笛上再現時,小號吹出黃鶴主題的音調片斷。(第36—105小節)
連接部……藝人離去表現了老馬笛聲逐漸遠去,直至消失,以及黃鶴從牆上下來的情景。這是一個由鋼片琴和豎琴奏出的幻想性華彩短句,好似黃鶴從牆上展翅飛舞下來,給人以進入仙境般的感覺。(第106—113小節)
副 部……舞蹈和歡樂場面副部是三部曲式,有兩個主題,是黃鶴形象的兩個側面,具有傳奇性與幻想性。第一個主題,輕盈優美,表現了黃鶴抒情優美的一面。(第114—129小節)第二個主題,熱烈歡快、活潑跳躍,描繪了黃鶴翩翩起舞的情景。(第130—157小節)接著是三部曲式的動力性再現,兩個主題交織一起,達到副部的高潮。(第158—175小節)
結束部……黃鶴不斷變換舞姿,輕柔舒展。(第176—200小節)
2007-1-8 23:11 回復 慕容朴雪 0位粉絲 3樓第二部分:展 開 部
引 子……先前美妙的舞曲被一陳突如其來的、狂暴的不協和和弦打斷,展開部開始(第201—207),全部銅管暴發性地發出刺耳的吼叫,鼓鈸齊鳴,弦樂和木管強奏出顫音和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緊張恐慌的氣氛,描寫了蠻橫跋扈的官老爺突然闖進來。
中心部分……(I)長號和小號憤怒地奏出藝人主題的變形和黃鶴主題的動機,以及木管高音區來自黃鶴主題材料的伴奏音型背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黃鶴的緊張與不安,驚恐與憤怒的場面情景。先前的愉快的抒情明朗的氣氛全然消失。音樂發展到第237小節時到達展開部的高潮。(第209—250小節)
(II)接下來是一個描寫性的短句,使人聯想到官老爺對
著始終不肯為他跳舞的黃鶴一籌莫展的可笑情景。 這是一段詼諧性短句,描寫蠢相的官老爺。(第251—256小節)

(III) 慢 板 官老爺用強暴的手段搶走了黃鶴,黃鶴從此不再起舞。這里是一段從黃鶴主題派生出來的插部性的抒情主題,尤似凄楚哀婉的悲歌,加深了苦難和悲劇的情緒,是失去了自由的黃鶴怨憤壓抑心情的寫照。音樂情緒逐漸發展到了高潮,出現了木管明亮的旋律和由豎琴演奏的華彩片斷。預示著黑暗的結束,光明即將來臨。(第257—299小節)

第三部分:再 現 部

主 部……藝人的笛聲老馬悠揚的笛聲再現後,官老爺愚蠢奸詐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它一再出現,但在老馬的笛聲指引下,黃鶴振翅沖出老爺官府,飛回人民的懷抱。在這段音樂的高潮處,出現了由小號和長號
用特強的力度吹出的、在展開部曾經出現過的副部旋律,這是自由翱翔於藍天的黃鶴高唱的凱歌,也是人們祝賀黃鶴回來的歡呼。(第300—375小節)

副 部……高歌歡舞 副部第一個主題,即黃鶴的主題在小提琴上再現,繼續高歌歡舞,黃鶴的舞蹈越來越熱烈,人們的情緒也越來越高漲。(第376—433小節)

華彩段…… 中國竹笛獨奏的華彩段落,體現了藝人樂觀的形
象。(第434—435散板小節)

結尾部(Coda)…… 在勝利、熱烈的歡呼聲中結束全曲。整個交響詩極富抒情性與幻想性以及浪漫主義的色彩。236—501小節
2007-1-8 23:19 回復 慕容朴雪 0位粉絲 4樓備註:教材是選用的片段,和上面的曲式稍有不同,僅作參考。有問題在下面復貼,謝謝。

閱讀全文

與黃鶴的故事是哪個電影的主題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白頭翁是什麼電影 瀏覽:781
騰訊上有什麼好看的vip電影下載 瀏覽:928
俄羅斯電影停電免費高清在線觀看 瀏覽:162
好看的美國戰爭片排行榜電影 瀏覽:922
有什麼關於狗的電影好看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05
看電影如何不全屏 瀏覽:886
關於狙擊槍電影有哪些 瀏覽:474
為什麼電影都是抖音 瀏覽:549
電影藝術會受到社會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瀏覽:164
手機暴風影音的視頻怎麼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272
秋霞日韓電影手機版免費 瀏覽:487
其他2d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299
張學友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564
電影七鏢客免費版 瀏覽:854
對粉絲電影怎麼看的 瀏覽:187
有沒有什麼好看動漫電影網站你懂得 瀏覽:475
最近出的一部動漫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140
陳百祥好看電影有哪些 瀏覽:180
好看經典的電影排行榜 瀏覽:602
疫情電影有哪些2020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