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迅的阿q正傳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情節揭示了阿q什麼性格
,對人坦誠相待,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魯迅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古人亦有「今臣盡忠竭誠」之境界。真誠是一種不加掩飾的透明
B. 阿Q正傳你印象最深的3個情景是什麼
第一個場景第四章戀愛的悲劇裡面
阿Q向吳媽示愛那句最經典「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阿Q忽然搶上去,對伊跪下了
第二個場景第五章生計問題裡面的
和小D打架那場「記著罷,媽媽的……」阿Q回過頭去說。
「媽媽的,記著罷……」小D也回過頭來說。
第三場第九章大團圓
阿Q畫圓的那場可以說這是全問的最精髓的地方
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於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
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
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C. 《阿Q正傳》片段分析
一、突出時局對人物思想的影響
從最後三章看,時局是構成《阿Q正傳》典型環境的主要因素。在人物與環境的關繫上,作者突出了時局對人物思想的影響Q平時有一種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而當舉人老爺的船給未庄帶來了大不安。人心搖動,時局發生了急劇變化,他的思想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對革命黨由深惡痛絕而轉為「神往」,並要「投降革命黨」。而當他公開宣布造反,未庄人都用驚懼的眼光看他,這情景,「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得意地飄飄然起來,因而思想更加興奮,喜不自勝,於是就產生了要在政治、經濟以及婚配問題上獲得翻身的一系列「革命思想」。而當「未庄的人心日見其安靜」,政權仍然被「原官」把持,也就是說,革命形勢趨於低潮的時候,阿Q就變得「很容易鬧脾氣」,「總覺得自己太失意」,特別是當他到靜修庵去革命碰了釘子,去「結識」假洋鬼子遭到了挫折以後,其情緒更是一落千丈,覺得「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甚至由憂愁轉為惱怒,產生了一種強烈而奇特的報復心理。阿Q思想的每一個變化無不深受時局變化的影響。作者正是在阿Q思想變化的過程中生動而形象地刻畫了阿Q迫切要求「革命」而又始終不覺悟這一基本的性格特點。同樣,小說中的反動人物也因時局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心態。在革命風聲高漲時,他們一方面感到惶恐不安,一方面機關算盡,施展陰謀,或討好自認為是革命黨的阿Q,或相互勾結投機革命。時局趨於平穩時,他們一個個搖身一變,以革命者自居,「目空一切」,甚至揮動「哭喪棒」鎮壓革命。作者正是通過心態的變化刻畫他們奸狡、陰險的性格特點的。
在社會生活中,時局是最為敏感的問題。時局的變化對社會人群牽系最大最普遍。從時局的影響方面去描寫心理活動,更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本質;同時也豐富了人物心理的時代內涵,使人物的性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更重要的是,由於人物心靈的膠片上留下了當時的人生世相、時代風雲影象,從而使《阿Q正傳》成為反映辛亥革命的一面鏡子。
二、熔心理共性於心理個性之中
文學作品中的典型性格是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共性概括得越廣泛,這種形象就越有代表性,揭示的社會問題就越有普遍性。個性是指這個人物不同於任何其他人物的獨有的性格特徵。個性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鮮明,越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共性和個性又是有機地統一在一個人物身上的。阿Q的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主要是通過心理描寫來實現的。熔心理共性於心理個性之中,可說是《阿Q正傳》的心理描寫的又一重要特色。從共性方面看,阿Q的「精神勝利法」集中地反映了舊中國整個國民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是長期的封建文化中消極因素的沉澱與鴉片戰爭以後出現的失敗主義相結合的產物。《阿Q正傳》發表以後,許多人以為是罵自己,可見其心理內涵包容了多麼深廣的內容。同時,阿Q嚮往革命,渴望改變艱難處境的強烈願望,也是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的,可以說是生活在黑暗的舊中國的廣大貧苦農民的共同心聲。從個性方面看,阿Q的心理活動又總是與他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思維方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喜歡自誇也許是舊中國國民的共同弱點,但自誇的內容卻是各不相同的。地主、資本家以錢財傲視他人,官僚們以權勢地位傲視他人,知識界也可以知識傲視他人,然而所有這一切於阿Q無緣,他一無所有,也一無所知,就只好拿「先前」來傲視他人:「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這就是阿Q的自誇,不可能是別人的。喜歡別人奉承自己,這也許是許多人共有的心理,然而喜歡奉承自己的內容卻有個性之別。阿Q對「真能做」的「頌揚」「很喜歡」。因為這與他的「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頌揚」,也就感到很對味甚至不辨是真心還是譏笑,而感到「很喜歡」。這種心態自然也就為阿Q所獨有。偏執守舊是封閉落後國家國民的通病,而這種通病在阿Q身上卻表現得極富於個性。一方面因進了幾回城而「更自負」,另一方面又認為城裡人「條凳」的叫法和用「蔥絲」的做法是錯誤的、「可笑」的。然而阿Q怎麼知道這恰是他自己的可笑之處呢?這與他長期生活在封閉式的未庄農村,對世間事孤陋寡聞有關,除了縣城,他不知道外面還有更廣闊的世界,所以以進城自負。又因為他長期生活在未庄,習慣於未庄的生活方式,凡與這種生活方式稍有不同,他就認為是錯的、「可笑」的,正是阿Q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使偏激守舊的通病在他的身上有了獨特的表現。改變艱難處境雖是廣大貧苦農民的共同願望,但阿Q又有不同於其他任何貧苦農民的獨特的心理內涵。其他的貧苦農民也可能想像到自己參加革命黨的情形,但不會是革命黨走過土谷祠,前來招喚他,「於是一同去」,因為這於阿Q最便當。其他貧苦農民也會有政治上翻身的要求,但不一定把小D看做第一個該死的,因為小D曾奪了他的活路,與他有過「龍虎鬥」的前仇。這些心理活動的描寫都形象生動地體現了阿Q獨有的心理特點。
熔共性於個性之中的心理描寫特點,還體現在阿Q心理內涵中變化因素與不變因素相統一的過程中。阿Q身上最突出的莫過於「精神勝利法」,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又有所不同。當別人拿他頭上的癩瘡奚落他時,就報復以「你還不配」;當挨了打時,就有「兒子打老子」的想法;當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他就想「告一狀」,使他被「抓進縣里去殺頭」,從而在精神上獲勝。但是,在這些變動著的心理內涵之中,從本質上看,又是由「精神勝利法」一線貫穿的,這又是不變的。阿Q對革命黨的印象也是這樣的,當革命高潮到來時,他的頭腦里就出現了威武雄壯的「白盔白甲」,當革命處於低潮時,他的腦海里就呈現出「白盔白甲的碎片」,這是變動的,但他嚮往革命以後,始終想到「白盔白甲」,直到抓進城裡殺頭,他還表明要「投」(革命黨),這又是不變的。由此出發,魯迅先生曾斷言:「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變的要素更多的體現了人物的心理個性,不變的要素更多地體現了人物的心理共性。
熔共性於個性之中的心理描寫特色最突出地表現在阿Q的思維方式上。當阿Q遭受屈辱或前途受阻,就產生逆反心理,設法報復對方,這也是人們常有的心態,也可看做是阿Q的心理共性。然而唯阿Q逆反得奇妙。他頭上長了癩瘡,討厭別人拿它開玩笑,這種護短的心理或許人皆有之,但阿Q拿自己的癩瘡作為嘲笑對方的材料(「你還不配……」),並進而覺得是一種光榮的標志(「彷彿在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並非平常的癩頭瘡」),這可不是一般人想得出來的。當有人揪住他的黃辮子要他自己說是人打畜生時,他就承認是「打蟲」。屈服於強敵也許不是阿Q獨有的,但他由此「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並進而由「第一個」聯想到「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把自己與狀元等同起來,從而蔑視對方,這可就是一種超常的思維方式了。他報復趙太爺,報復王胡,報復假洋鬼子都採用了這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說,阿Q的心理過程始終沒有離開過這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在遭受屈辱之後,千方百計把他認為最光榮或最權威的事物與自己掛上鉤,從而在精神上戰勝對方,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魯迅先生稱之為用「妙法克服怨敵」。不管這種思路是多麼不合邏輯,多麼荒唐,或者行不通,他還是死抱著這種思維方式不放。這樣,他在現實中總是失敗的,而在精神上卻總是勝利者。這是一種在強壓下被扭曲了的病態的思維方式。造成這種思維方式的原因也許很多,最根本的還得從阿Q所處的社會地位方面去尋找。他長期生活在社會最低層,是一個極貧極弱者,社會強加給他的屈辱,他無力抗爭,也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就只好用自欺的方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封建文化對他的長期毒害,也是造成這種奇特思維方式的原因之一。他對秀才、舉人、狀元以及家族威風的崇奉,對封建倫理道德的遵循,「樣樣合於聖經賢傳」就透露了這方面的消息。魯迅先生曾對阿Q「永遠得意」下了一個評語:「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再看阿Q把癩瘡看成是高尚、光榮的標志,與封建遺老們把封建文化的糟粕看成「國粹」,其思維形式是何其相似乃爾!從思維方式上表現人物性格比從心理活動上去表現更為重要。因為:其一,思維方式的形成比心理活動的形成需要更長久的歷史沉澱,而且是心理活動開展的方式和導引,從而也就能在更深的層次上揭露社會的病根。其二,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突出。如同《狂人日記》中的狂人其所以成為狂人,就因為他具有狂人式的思維方式一樣,阿Q其所以成為阿Q,也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阿Q式的思維方式。阿Q能夠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魯迅先生致力於從思維方式上表現人物性格的成功。我以為這是魯迅先生在小說創作上的高明之處,也是超過其他作家的偉大之處。
三、描寫心理活動的技法豐富多采
魯迅先生對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技巧也是很講究的。運用豐富多彩的技法表現人物心理活動是構成《阿Q正傳》的心理描寫的又一特色。這里我想從豐富多採的技法中舉出幾例略加說明,作為認識這一藝術特色之一斑。
1、通過繪制心理圖畫,傳達心理信息。作者在表現阿Q的一些重要的心理活動時,運用了繪畫的方法,描寫出來的心理活動給人以濃烈的圖畫感。最能體現阿Q「革命」要求的是阿Q宣布「造反」的當天晚上在土谷祠里迸跳出來的一系列思想。作者用了四個自然段描寫他的心理活動,每一個自然段都是一幅形象鮮明的圖畫。根據畫面內容,我們可以依次把它們稱為:革命黨威武的行軍圖,阿Q在政治上的翻身圖,阿Q在經濟上的翻身圖,第四段是關於阿Q選擇配偶的,不妨稱之為「選美圖」。這些畫面傳達出重要的心理信息,是我們認識阿Q思想性格的主要依據。他把革命黨想像得很威武,並且親切地招喚他參加,這反映了他參加革命黨的熱切願望,但他把革命黨想像成「白盔白甲」,手拿「鋼鞭」、「鉤鐮槍」,這又反映出他對革命黨的無知,表現了封建文化對他的很深的影響。他想像自己參加革命黨後在政治上翻身的痛快勁兒,那種威風凜凜的神氣,反映了他受壓迫之深重,翻身願望之強烈,但他要把自己凌駕於一切人之上,不分敵友的亂殺一氣,說明他只不過把政治上的翻身看成是泄私怨而已。他對改變長期拮據的經濟狀況也有強烈的要求,但從畫面上傳達出的心理信息看,他只不過是把經濟上的翻身看成是自己便於拿東西,並要奴役同自己一樣長期被奴役的小D,實際上他不過是把革命看成是謀一己之私利罷了。革命成功了,要有比較理想的配偶,這也無可厚非,但他的挑選卻浸透了封建的道德觀念和封建審美意識。我們說他始終不覺悟,主要是指他對革命的目的、革命的對象、革命的任務始終沒有正確的認識。認為具有強烈的革命願望而又始終不覺悟是阿Q思想性格的核心,這是對心理畫面傳達的心理信息作了分析、抽象之後而得出的結論。也正是這一矛盾的思想性格決定了阿Q悲劇的結局。心理活動的畫面化,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生動,使人物形象更顯得栩栩如生。當然,心理信息可以不藉助畫面得以傳達,但小說畢竟是形象性很強的文學作品。形象化的心理描寫比直露的說教總要好些。繪制心理活動的圖畫,傳達人物的心理信息,也許不是魯迅先生的專利,比如,莫泊桑在《項鏈》中對瑪蒂爾德的心理描寫就很富畫面感。但兩者的方法又有不同之處。瑪蒂爾德的心理圖畫是作者從旁代為描繪出來的。阿Q的心理圖畫是作者讓人物通過想像幻化出來的,更能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從畫面形象可以看出,魯迅先生運用了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手法,更多地體現了民族的風格,從而形成了阿Q心理描寫的又一特色。
2、通過推動人物觸發聯想,豐富和深化心理內含。在阿Q被押赴刑場遊街示眾之際,有一段關於他的極精採的心理描寫:
阿Q於是再看那些喝採的人們。
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里一迴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人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庄;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這段心理活動由相似聯想構成。作者在這里是通過聯想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更深入更徹底地透視了人生世相,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國民愚昧、麻木的靈魂,昭示了愚昧、麻木的嚴重危害性:不僅幫助封建勢力吃掉了阿Q的肉體,而且吃掉了阿Q的靈魂。這就是中國革命難以發生,即使發生也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還可以據此窺見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葯》和本篇中所表現的一個共同的思想:要使中國有希望,必須揭露、批判國民的愚昧、麻木療救國民的靈魂。正是這樣的心理描寫,帶來了心理內含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3、運用切合情景的語言引出人物的心理活動。當阿Q高興地想開去時,就用「燭火像元夜似的閃閃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來了」引出。當他去「結識」假洋鬼子受挫時,發出愁思,就用「於是心裡湧起了憂愁」引出。當他被押赴刑場,就用「他的思想彷彿旋風似的在腦里一迴旋」引出。這些提起式的語言,富於變化,新穎、別致,切合情景。它們或烘托心情,或點染心境,是心理描寫的輔助筆墨,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其形象性、生動性是那些滿篇「你想」、「我想」、「他想」的失血語言無法比擬的。
D. 阿q正傳的精彩段落與簡評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註:《阿Q正傳》第一章發表於1921年12月4日《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就是為了切合這一欄的題旨。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所以越寫越認真起來,第二章起便移載「新文藝」欄。至1922年2月12日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落後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阿Q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赤貧者,他沒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從生活地位看,阿Q受到慘重的剝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獨立生活的依憑,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當他有一次喝罷兩杯黃酒,說自己原是趙太爺本家的時候,趙太爺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給了他一個嘴巴,不許他姓趙。阿Q的現實處境是十分悲慘的,但他在精神上卻「常處優勝」。小說的兩章「優勝記略」,集中地描繪了阿Q這種性格的特點。他常常誇耀過去:「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其實他連自己姓什麼也有點茫然;又常常比附將來:「我的兒子會闊的多啦!」其實他連老婆都還沒有;他忌諱自己頭上的癩瘡疤,又認為別人「還不配」;被別人打敗了,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他勝利了;當別人要他承認是「人打畜生」時,他就自輕自賤地承認:「打蟲豸,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於是他又勝利了。遇到各種「精神勝利法」都應用不上的時候,他就用力在自己臉上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覺得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一個,於是他又得勝地滿足了。他有時也去欺侮處於無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後,就去摩小尼姑的頭皮,以此作為自己的一樁「勛業」,飄飄然陶醉在旁人的賞識和鬨笑中。但是這種偶然的「勛業」仍然不過是精神的勝利,和他的自輕自賤、自譬自解一樣是令人悲痛的行動。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夠正視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地位。他的「優勝記略」不過是充滿了血淚和恥辱的奴隸生活的記錄。
作品突出地描繪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同時又表現了他的性格里其它許多復雜的因素。阿Q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註:《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的勞動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他維護「男女之大防」,認為革命便是造反;很鄙薄城裡人,因為他們把「長凳」叫做「條凳」,在煎魚上加切細的蔥絲,凡是不合於未庄生活習慣的,在他看來都是「異端」。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並不佩服趙太爺、錢太爺,敢於對假洋鬼子採取「怒目主義」;還覺得未庄的鄉下人很可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沒有見過殺頭。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一方面是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近代中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表現,另一方面也為阿Q本身的具體經歷所決定。魯迅從雇農阿Q的生活道路和個性特點出發,按照自己藝術創造上的習慣——「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註:《二心集•答北斗雜志社問》),遵循主體的需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在思想熔鑄的時候,又突出了人物復雜性格中的某一點,使某具有鮮明的精神特徵,從而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意義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E. 選一個阿q正傳裡面的片段來寫一篇短文
《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阿Q是一個農村的流浪者,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只有給別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在意.在人們的侮辱、打罵中的他漸漸變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閑.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排擠、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愚昧地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奴隸地位和底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的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他非常貧窮,還自欺欺人地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麼東西!」 他充分表現了辛亥革命時人們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輕自賤,麻木輕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傳》我感到了一種憤慨,但是卻無從得知那感覺的來源,在我們這個年代,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於魯迅的這中篇小說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過我仍從中理解到一些東西,並從父母那兒得到了一些證實.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過自己打自己來排解,轉而還很得意.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輕自賤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地得勝了來辯解,然後竟然就像忘了剛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F. 阿q正傳精彩片段和評論
1)這一種可憐的眼光,是阿Q從來沒有見過的,一見之下,又使他舒服的如同六月里喝了雪水。(比喻)
2)這可難解,穿鑿起來說,或者因為阿Q說是趙太爺的本家,雖然挨了打,大家也還怕有些真,總不如尊敬一些穩當。否則,也如孔廟里的太牢一般,雖然與豬羊一樣,同是畜生,但既經勝任下箸,先儒們便不敢妄動了。(比喻+諷刺)
3)然而我們的阿Q卻沒有這樣乏,他是永遠得意的:這或者也是中國精神文明冠於全球的一個證據了。(諷刺)
4)阿Q要畫圓圈了,那手捏著筆卻只是抖。於是那人替他將紙鋪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別人笑話,立志要畫的圓。(誇張+諷刺)
5)阿Q最初是失望,後來卻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麼多,自己倒反這樣少,這是怎麼樣的大使體統的事呵!(諷刺)
G. 魯迅的《阿Q正傳》中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情節
阿Q雖然沒有老婆,但是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為阿Q的後代子孫滿堂,繁榮昌盛的很。
H. 阿Q正傳精彩段落
優勝紀略
阿Q「先前闊」,見識高,而且「真能做」,本來幾乎是一個「完人」了,但可惜他體質上還有
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在他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於何時的癩瘡疤。這雖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
意思,倒也似乎以為不足貴的,因為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於「賴」的音,後來推而廣之,「光」
也諱,「亮」也諱,再後來,連「燈」「燭」都諱了。一犯諱,不問有心與無心,阿Q便全疤通紅的
發起怒來,估量了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麼一回事,總還是阿Q吃虧的
時候多。於是他漸漸的變換了方針,大抵改為怒目而視了。
誰知道阿Q採用怒目主義之後,未庄的閑人們便愈喜歡玩笑他。一見面,他們便假作吃驚的說:
「噲,亮起來了。」
阿Q照例的發了怒,他怒目而視了。
「原來有保險燈在這里!」他們並不怕。
阿Q沒有法,只得另外想出報復的話來:
「你還不配……」這時候,又彷彿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容的癩頭瘡,並非平常的癩頭瘡了;
但上文說過,阿Q是有見識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點抵觸,便不再往底下說。
閑人還不完,只撩他,於是終而至於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
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
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裡的,後來每每說出口來,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
上的勝利法,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著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但雖然是蟲豸,閑人也並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
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
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⒆不也是「第一個」
么?「你算是什麼東西」呢!?
戀愛的悲劇
這一天,阿Q在趙太爺家裡舂了一天米,吃過晚飯,便坐在廚房裡吸旱煙。倘在別家,吃過晚飯
本可以回去的了,但趙府上晚飯早,雖說定例不準掌燈,一吃完便睡覺,然而偶然也有一些例外:其
一,是趙大爺未進秀才的時候,准其點燈讀文章;其二,便是阿Q來做短工的時候,准其點燈舂米。
因為這一條例外,所以阿Q在動手舂米之前,還坐在廚房裡吸煙旱。
吳媽,是趙太爺家裡唯一的女僕,洗完了碗碟,也就在長凳上坐下了,而且和阿Q談閑天:
「太太兩天沒有吃飯哩,因為老爺要買一個小的……」
「女人……吳媽……這小孤孀……」阿Q想。
「我們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
「女人……」阿Q想。
阿Q放下煙管,站了起來。
「我們的少奶奶……」吳媽還嘮叨說。
「我和你困覺,我和你困覺!」阿Q忽然搶上去,對伊跪下了。
一剎時中很寂然。
「阿呀!」吳媽楞了一息,突然發抖,大叫著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後來帶哭了。
阿Q對了牆壁跪著也發楞,於是兩手扶著空板凳,慢慢的站起來,彷彿覺得有些糟。他這時確也
有些忐忑了,慌張的將煙管插在褲帶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聲,頭上著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轉
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你反了,……你這……」
大竹杠又向他劈下來了。阿Q兩手去抱頭,拍的正打在指節上,這可很有些痛。他沖出廚房門,
彷彿背上又著了一下似的。
「忘八蛋!」秀才在後面用了官話這樣罵。
阿Q奔入舂米場,一個人站著,還覺得指頭痛,還記得「忘八蛋」,因為這話是未庄的鄉下人從
來不用,專是見過官府的闊人用的,所以格外怕,而印象也格外深。但這時,他那「女……」的思想
卻也沒有了。而且打罵之後,似乎一件事也已經收束,倒反覺得一無掛礙似的,便動手去舂米。舂了
一會,他熱起來了,又歇了手脫衣服。
脫下衣服的時候,他聽得外面很熱鬧,阿Q生平本來最愛看熱鬧,便即尋聲走出去了。尋聲漸漸
的尋到趙太爺的內院里,雖然在昏黃中,卻辨得出許多人,趙府一家連兩日不吃飯的太太也在內,還
有間壁的鄒七嫂,真正本家的趙白眼,趙司晨。
少奶奶正拖著吳媽走出下房來,一面說:
「你到外面來,……不要躲在自己房裡想……」
「誰不知道你正經,……短見是萬萬尋不得的。」鄒七嫂也從旁說。
吳媽只是哭,夾些話,卻不甚聽得分明。
阿Q想:「哼,有趣,這小孤孀不知道鬧著什麼玩意兒了?」他想打聽,走近趙司晨的身邊。這
時他猛然間看見趙大爺向他奔來,而且手裡捏著一支大竹杠。他看見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間悟到自
己曾經被打,和這一場熱鬧似乎有點相關。他翻身便走,想逃回舂米場,不圖這支竹杠阻了他的去路,
於是他又翻身便走,自然而然的走出後門,不多工夫,已在土谷祠內了。
阿Q坐了一會,皮膚有些起粟,他覺得冷了,因為雖在春季,而夜間頗有餘寒,尚不宜於赤膊。
他也記得布衫留在趙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然而地保進來了。
「阿Q,你的媽媽的!你連趙家的用人都調戲起來,簡直是造反。害得我晚上沒有覺睡,你的媽
媽的!……」
如是雲雲的教訓了一通,阿Q自然沒有話。臨末,因為在晚上,應該送地保加倍酒錢四百文,阿
Q正沒有現錢,便用一頂氈帽做抵押,並且訂定了五條件:
一 明天用紅燭——要一斤重的——一對,香一封,到趙府上去賠罪。
二 趙府上請道士祓除縊鬼,費用由阿Q負擔。
三 阿Q從此不準踏進趙府的門檻。
四 吳媽此後倘有不測,惟阿Q是問。
五 阿Q不準再去索取工錢和布衫。
阿Q自然都答應了,可惜沒有錢。幸而已經春天,棉被可以無用,便質了二千大錢,履行條約。
赤膊磕頭之後,居然還剩幾文,他也不再贖氈帽,統統喝了酒了。但趙家也並不燒香點燭,因為太太
拜佛的時候可以用,留著了。那破布衫是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間生下來的孩子的襯尿布,那小半破爛
的便都做了吳媽的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