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軍攻克柏林後,是哪支部隊把蘇聯紅旗插上了納粹帝國大廈
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他1922年出生,1941年6月參軍,與納粹德國軍隊作戰。他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戰役,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帝國議會大廈,在攻克柏林之前,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在此號召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褲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時。紅旗的樹立,宣告了納粹德國滅亡。次月,米寧獲得「蘇聯英雄」稱號。二戰結束後,米寧繼續服役。1959年米寧從軍校畢業,1977年搬到普斯科夫直到去世。2008年1月12日在故鄉俄羅斯的普斯科夫市下葬。值得注意的是,原載於前蘇聯《真理報》上那張著名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照片是後來補拍的,照片中揮舞旗幟者也非米寧。由於4月30日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紅軍插旗的瞬間,5月2日,蘇軍28歲的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得到指示,拍攝五星、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插上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的新聞照片。哈爾傑伊帶著他的徠卡相機、一面蘇聯國旗、兩個紅軍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來到千瘡百孔,並且已被燒毀的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用了一整卷膠片,拍攝了36張照片。公開發表的照片後期還經過了加工處理:背景的黑煙是後來在底片上製做的,為的是讓人感覺戰爭仍在繼續。士兵兩只手腕上都戴著搶來的手錶,照片發表時,手錶被哈爾傑伊在底片上用針刮掉。為了配合圖片宣傳,官方文字報道稱,紅軍上士康塔利亞和葉格洛夫率先將鑲著鐮刀和斧頭的前蘇聯國旗插上了德國帝國國會大廈。這標志著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結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的最後勝利。《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後來成為紅軍擊敗納粹德國的勝利象徵,德國每本教科書中都收錄了這張照片,它無論對德國還是俄羅斯,都成為一種集體記憶。更多資料詳見 http://shuangtouying3.blog.163.com/blog/static/81683837201052393718771/
❷ 游戲里那個幾個兵舉著蘇聯旗的雕塑在哪列寧格勒嗎講的是件什麼事
那根本就不是雕塑,那就是個照片,是二戰時期 蘇聯軍隊 攻克了納粹德國 站在納粹國會大廈上拍的照片。
❸ 二戰時期把蘇聯軍旗插到柏林國會大樓的戰士是誰啊
坎塔里雅和葉戈羅夫是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象徵,他倆作為首先將紅旗插上柏林國會大廈屋頂的英雄而名垂青史,並在1946年5月8日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可是不久,他們便風光不在,最後竟在無聲無息中死去。他們的後人至今仍處於窮困潦倒的境地。
葉戈羅夫:不習慣奢侈
米哈伊爾·葉戈羅夫出生於斯摩棱斯克。戰後曾有人不只一次勸他搬到莫斯科住,可他卻寧願到離斯摩棱斯克約70公里遠的故鄉魯德尼亞小鎮定居下來。直到1966年,這位蘇聯英雄還棲身在一間破爛不堪、發烏變黑的簡陋小農舍里。孩子上幼兒園都得抱著送去,以防他們陷入泥污里不能自拔,因為當時通向他家的那條路還沒鋪油。
到了60年代末,他才搬進一處集中供暖、有洗澡間和電話的新居,並定期收到退休金。但英雄不習慣過這種奢侈的生活,有錢便隨便借給鄰居,經常花錢給鄉下的孩子買冰激凌吃。鄰居們誰有難處都來求他幫忙,這個想蓋房子弄不來地基,那個沒法搞到汽車配件,有人上不了大學,這些葉戈羅夫都設法幫忙搞定。可他自己卻什麼也沒給家裡弄來。勝利日20周年慶典,赫魯曉夫邀請他和坎塔里雅來到克里姆林宮,問他要什麼禮物,他只要了一輛「烏拉爾牌」摩托車。
葉戈羅夫死後,他所做的好事便被忘得一干二凈。甚至有老鄉謠傳說近些年他開始好酒貪杯,在頂層閣樓里同別的女人睡覺,還有小偷小摸行為。
隨著葉戈羅夫的過世,他一家的生活也每況愈下。他的妻子不再享受優惠待遇。到了90年代,他們家便已窮得丁當響,甚至交不起水電費。他妻子曾給總統辦公廳寫信要求提高退休金,卻未得支持。最後還是斯摩棱斯克州州長發了善心,把補助金提高到每月417盧布45個戈比,只可惜她還沒能拿到,就去世了。
坎塔里雅:死於另一場戰爭
梅利通·坎塔里雅比自己的戰友多活了近20年,於1993年12月27日去世,那是喬治亞-阿布哈茲沖突最激烈的時候。坎塔里雅死在火車上,他當時正坐火車去莫斯科領取難民身份證。
坎塔里雅是喬治亞人,但家在阿布哈茲,戰後他回到了那裡。1965年以前他在一家企業做木工班長,還被推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候選人,只是他推辭掉了,說自己好歹還得過一枚金星勛章,這枚可以給別人。
但隨後,坎塔里雅慢慢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1971年,他在蘇呼米分得一套靠著政府大樓地段的3居室住房。很快他又當上喬治亞最高蘇維埃委員,從此經常到各地奔走,幫了不少熟人的忙。直到今日,還有不少人利用坎塔里雅這個姓氏來為自己撈好處,甚至冒充是梅利通的親戚在招搖撞騙,有人還以其名在莫斯科開了咖啡館。
坎塔里雅不愛回憶那些戰爭歲月,他從來不看戰爭片。當有人不厭其煩地問他是怎樣把旗子插到柏林國會大廈上的時,他總是開玩笑說:「我們乘電梯上去的唄,一下子便到了屋頂。」坎塔里雅家的孫輩都是從教科書上才知道爺爺的豐功偉績的。
可喬治亞-阿布哈茲戰爭頃刻間改變了他的生活。阿布哈茲往外轟喬治亞人,即便像坎塔里雅這樣的祖國功臣繼續留在那裡也相當危險。1991年,他舉家來到莫斯科,在老戰士委員會的斡旋下,才在郊區臨時分到一間小小的一居室。可還沒等到正式入住,坎塔里雅便死了。隨即他的孩子就被剝奪了住房優待,並被打發到梁贊州的一個小鎮上去住。全家11口人只分到一套供難民住的小房子,並在那裡一住就是10多年。在這10多年裡,坎塔里雅的兒孫們想法掙錢糊口,孫子梅拉布和其弟弟不得不在煉油廠開車。
❹ 德國國會大廈被蘇聯在哪插上紅旗附圖
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❺ 蘇聯攻佔柏林之後,議會大廈插旗的那個士兵,為什麼手戴兩個手錶
士兵手上的兩個手錶分別有兩個時間,代表著兩個對蘇聯來說的重要時刻。
❻ 蘇軍攻佔柏林插旗的人
第150師第756步兵團,其下屬第1步兵連葉戈羅夫中士,坎特里亞下士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塔頂。
❼ 二戰柏林帝國大廈插旗子是誰
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他1922年出生,1941年6月參軍,與納粹德國軍隊作戰。他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戰役,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帝國議會大廈,在攻克柏林之前,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
在此號召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褲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晚10時。
紅旗的樹立,宣告了納粹德國滅亡。次月,米寧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二戰結束後,米寧繼續服役。1959年米寧從軍校畢業,1977年搬到普斯科夫直到去世。2008年1月12日在故鄉俄羅斯的普斯科夫市下葬。
值得注意的是,原載於前蘇聯《真理報》上那張著名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照片是後來補拍的,照片中揮舞旗幟者也非米寧。由於4月30日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紅軍插旗的瞬間,5月2日,蘇軍28歲的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得到指示,拍攝五星、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插上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的新聞照片。哈爾傑伊帶著他的徠卡相機、一面蘇聯國旗、兩個紅軍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來到千瘡百孔,並且已被燒毀的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用了一整卷膠片,拍攝了36張照片。公開發表的照片後期還經過了加工處理:背景的黑煙是後來在底片上製做的,為的是讓人感覺戰爭仍在繼續。士兵兩只手腕上都戴著搶來的手錶,照片發表時,手錶被哈爾傑伊在底片上用針刮掉。為了配合圖片宣傳,官方文字報道稱,紅軍上士康塔利亞和葉格洛夫率先將鑲著鐮刀和斧頭的前蘇聯國旗插上了德國帝國國會大廈。這標志著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結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的最後勝利。《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後來成為紅軍擊敗納粹德國的勝利象徵,德國每本教科書中都收錄了這張照片,它無論對德國還是俄羅斯,都成為一種集體記憶。
更多資料詳見http://shuangtouying3.blog.163.com/blog/static/81683837201052393718771/
❽ 二戰在國會大廈插入蘇聯國旗的軍人叫什麼名字
第一個在國會大廈上插紅旗的人有爭議:
第一種(也是主流說法)插旗的是150步兵師的葉戈羅夫三人組
當時的新聞報道說:「5月1日清晨,步兵第756團的偵察員М. А.葉戈羅夫中士和М. В.坎塔里亞下士將紅旗插在國會大廈屋頂的三角牆上。這面紅旗象徵性地代表了所有蘇聯軍人插在國會大廈上的旗幟,所有旗幟匯合成一面勝利大旗」。
第二種說法:哈薩克人高什卡爾巴耶夫等兩人組
第三種說法:米寧等五人組
——綜合當時情況,可以推測:4月30日晚發起進攻後,高什卡爾巴耶夫中尉和布拉托夫等人最先沖入了國會大廈,但是沒有升旗。隨後大致在晚10點,米寧等五人在戰斗還未結束,國會大廈殘敵還未肅清的情況下就豎起了紅旗。可是後來卻被葉戈羅夫、坎塔里亞、別列斯特的給「替代」了,原因有很多方面,可能米寧的那面紅旗不太符合「規范」,或者乾脆被戰火破壞了。總之,上報後的結果是上級接受了葉戈羅夫等人的「成績」。由於晚上無法拍照,他們被要求次日(5月1日)重新插旗,於是就有了國會大廈上飄揚的紅旗。
❾ 求一部前蘇聯二戰的老電影
布列斯特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