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才看了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是如何評價的
電影《芳華》是近年來少有的表現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電影里有一場6分鍾激烈戰斗的長鏡頭,表現的戰爭殘酷和傷亡慘重,還有電影里出現了我軍的62式輕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機槍壓制敵人的情景。曾在網上引起過熱議。有網友提出異議,說芳華的血腥戰斗場面和傷亡不真實。而且認為1979年我軍還是步兵炮傳統作戰,在越南熱帶叢林不會有大批坦克出現。
2. 電影《芳華》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文化大革命。
影片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部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年輕人在愛情萌發時經歷了殘酷戰爭的洗禮。「活雷鋒」劉峰(黃軒飾)由於一次觸摸事件被集體拋棄,從農村來的何小萍(苗苗飾),因「不良習氣」屢次遭到文工團女兵的歧視與排斥,蕭穗子(鍾楚曦飾)默默暗戀著文工團小號手。三人因命運巧合重逢在硝煙彌漫的戰場,昔日文工團的戰友林丁丁、郝淑雯、陳燦等人也在時代變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運。
拓展資料:
故事的背景戰爭介紹:
在一次接受采訪時,馮導為大家做出了解答: 在影片中的那段戰爭是1979年的一場戰
爭,
而1979年打的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官方說法是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或者對越自衛還擊
保衛邊疆作戰,是中越兩國邊境發生戰爭後、中國和越南雙方兩國也發生了很多沖突。
現在人們提到中越之戰,都指的是狹義上的中越之戰,也就是從1979年2月17日-197
9年3月16日短短一個月內的中越雙方兩國大規模沖突。
3.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很好很讓人有感觸。《芳華》是用電影藝術反映了導演和編劇的那一段親身經歷,我想這是最主要的,怎麼看這部電影,自有每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很多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軍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之後都落淚了,久久不能平靜!小剛導演的電影沒有之前電影的娛樂性、票房號召力。未來五十年之後再看馮的電影你會發現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芳華。
馮小剛的軍人題材的電影,盡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斷和事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 都會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現在的人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它們還真就發生過!馮小剛只是大膽把他講出來而已!不過軍人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馮小剛還有軍人題材的電影出現!
4. 電影《芳華》1979年哪來什麼戰爭呀!我87生的,8年前還打過仗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5. 電影《芳華》中的戰爭場面是不是過於血腥了
網友1:真實的戰爭比電影恐怖的多,我看過很多老兵寫的紀實。大家都以為戰場上雙飛槍能打死多少人。其實在戰爭中槍根本打不死太多人。誰都不會漏頭,槍只是戰場火力壓制,老兵基本都是拿槍對著槍聲密集處胡亂掃射。而且並不漏出身體瞄準。有統計美軍在阿富汗戰場,平均50000發子彈打死一個人。真正戰場上殺人最厲害的是大炮,中越邊境戰爭中,我看過一篇老兵寫的文章,79年2月17日,我們首先對越陣地進行了幾輪炮擊,聽好是幾輪炮擊。炮火覆蓋了整個越軍陣地。等步兵充上上的時候,遍地都是碎屍,沒經歷過戰爭的解放軍新兵,每個都趴在地上吐半天。自己想像一下滿山都是胳膊大腿腦袋腸子碎肉。不比電影恐怖的多,很多新兵當天都吃不下飯。一是害怕二是實在惡心的厲害。戰爭的殘酷性遠比電影殘酷幾百倍。很多人死了連全屍都沒有。一部《芳華》能血腥成什麼樣。沒有軍事常識的人看抗日神劇看多了,覺得人中了一槍沒大事,甚至某些影視劇人中多槍還在跑,現實我告訴你是什麼。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裝備56半,後期兩山輪戰換裝81杠。越軍裝備大部分蘇制AK47,這種槍7.62口徑,基本中一槍人就廢了,如果打在肢體上基本就是折了或者貫穿。如果打在身體上基本也就和閻王爺隔一層窗戶紙了。致命出當時也就掛了,7.62口徑子彈舉個列子吧,從前胸進,背後出來基本就是一個血窟窿碗大的窟窿。人基本上就廢了。真實的戰爭電影是拍不出來的,士兵受到的傷害是無法演繹出來的。珍惜和平吧,有個老兵曾說過,沒打過仗的人永遠想像不了戰爭的殘酷。在此我也致敬那些為國家流血犧牲的老兵。你們是人民的驕傲。感謝你們的付出。
網友2:
《芳華》里的戰爭場面主要是一段長達六分鍾的長鏡頭。黃軒飾演的劉峰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他率領的小隊在往前線運送物資時,在一片甘蔗地中遭遇敵人的埋伏,一個戰士的手榴彈的保險栓不小心被拉開了,在不知所措的慌亂中,這個手榴彈就在他手裡炸開了,人瞬間被炸成了血肉碎片,一瞬間槍林彈雨,血肉橫飛,戰士們一邊躲閃一邊還擊,不斷有人倒下,斷肢掉落在地上,鮮血濺到草葉上,灑向空中。
這確實是一段非常殘忍血腥、驚心動魄的畫面,但要說是否「過於」血腥,我認為它沒有「過」,和《血戰鋼鋸嶺》一樣,它們追求的都只是真實。
《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梅爾吉布森就表示過,他並不喜歡特效做出來的戰爭場面,他更願意麻煩一些,實拍炮火轟隆、煙霧彌漫的戰場。包括其中一個斷腿士兵,他們也是找來了真實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老兵轉行而來的演員,前期給他用假肢拍攝營房的戲,後面則去掉假肢拍攝戰場斷腿戲。
事實上,因為國內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為了能過審,戰爭場面都不可能拍得過於血腥,電影里戰爭的殘酷程度肯定比不上現實中的戰爭。如果我們看電影時感覺過於血腥,現實中只會可怕上百倍。
馮小剛耗費700萬用一鏡到底拍這樣一場戰爭戲,就是為了盡可能去貼近現實,讓觀眾感受戰爭的殘酷。
6. 《芳華》中的62式輕型坦克當年在戰場上的表現究竟如何
深度
摘要:最近正在熱映中的《芳華》在劉峰的運輸隊遭到伏擊的危急時全靠一輛及時趕到的坦克扭轉了困境,那麼這種坦克在當年的戰場上實戰表現究竟如何?是否像影片中那樣能夠力挽狂瀾神勇無比?
圖1:影片《芳華》中坦克可是成了大救星
最近正在熱映中的大片《芳華》,戰爭場面只有短短六分鍾,講的是男一號劉峰帶領的運輸隊遭到伏擊,危急關頭,一輛坦克及時來援,先是用坦克炮轟擊,再是用車載機槍猛烈掃射,終於扭轉了戰局。且不論坦克怎麼可能那麼快應召來援,那麼這輛坦克是什麼型號?在當年的戰場上實戰表現究竟如何?
從片中這輛坦克的外形來看,應該就是62式輕型坦克。
62式輕型坦克,1958年開始研製,1962年定型,因此命名為「1962年式輕型坦克」,簡稱62式輕型坦克,軍方裝備型號為WZ131輕型坦克。1969年投產並開始裝備部隊,到1989年停產,總產量約1500輛。因為戰斗全重只有21噸,輕便靈活,特別是在高溫條件下連續行駛能力以及在水網農田的通過能力比較出色,非常適合南方地形,因此主要裝備南方部隊,成為駐扎南方的裝甲部隊的主力裝備,還有約450輛援助、出口第三世界國家,其中的大頭200輛就是援助越南的。
62式其實就是59式中型坦克的縮略版,只是行動部分與59式中型坦克有較大區別,履帶花紋是「人」字形,而不是59式的「一」字形,特別是雙誘導齒履帶板,把單輪緣的負重輪卡在兩齒之間,而59式是單誘導齒,卡在雙輪緣的負重輪的中間,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62式採用1台430馬力柴油發動機,最大公路時速60千米,最大公路行程450千米。武備為1門85毫米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2挺7.62毫米並列機槍。但是防護性能薄弱,最厚的炮塔正面裝甲也只有45毫米,車體正面裝甲35毫米,不但根本無法對抗100毫米以上火炮直接命中,就連40毫米火箭筒就無法抵禦。前部裝甲更是只能抵禦7.62毫米機槍和炮彈破片。
圖2:62式輕型坦克
對於影片中出現的坦克,就有人質疑怎麼高射機槍沒有防盾,這樣操作起來毫無遮掩,不等於就是活靶子嗎?還有坦克炮塔上怎麼沒有激光測距儀?
問題提的很對,當年早期的62式高射機槍確實沒有防盾,更沒有武器遙控站,所以負責造作高射機槍的裝填手(62式為四人車組,由車長、炮長、駕駛員和裝填手組成)在實戰中傷亡很大。另外,62式的火控系統也確實非常簡陋,沒有激光測距儀。這兩個問題在當年的戰爭中比較突出,因此,1979年後進行了較大改進,主要改進有:增加了高射機槍防護塔和激光測距儀,為提高防護性能在炮塔周圍增加了柵欄屏蔽以及在車體兩側增加了屏蔽裙板,前大燈加裝防護罩,還增加了新的安全門。改進後的就是62式改型。另外在62式的底盤基礎上,還開發了坦克牽引車、軍用推土機和火箭掃雷車等變型車。
圖3:後期改進後增加了高射機槍防盾
90年代後期又進行了全面改進,換裝105毫米坦克炮;換裝新型火控系統、微光觀瞄裝置,加裝了垂直向穩定器;炮塔由鑄造式改為焊接式,炮塔正面安裝了復合裝甲;發動機功率提高到520馬力;換裝新型電台。經過這些改進後,62式在火力、火控、防護、機動、通信等各方面都有了極大提升,樣車試用也得到了部隊的一致好評,但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有定型和量產。
說到底6式輕型坦克防護能力薄弱弱是一大頑疾,難以根除,機動性能又不如新型輪式裝甲戰斗車輛,火力優勢也不夠突出,戰場定位模糊,所以在現代戰爭中很難發揮作用,被時代淘汰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目前62式已經全部退役,替代的是新一代的輕型坦克。
在1979年的那場戰爭中,解放軍出動的坦克有三種型號,分別是59式中型坦克、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兩棲車,在參戰的六個坦克團中,四個團都是裝備62式輕型坦克,總共有320輛,在參戰的500輛坦克中佔到了三分之二,幾乎就是那場戰爭中最典型的坦克,這也是62式重量輕,速度快,輕巧靈活,更適於在山地和水網地帶的特性所決定的。
在參戰的500輛坦克中,戰損609輛次,平均每輛參戰坦克都至少戰損一次。通過戰地搶修恢復行動能力的有533輛次,其餘76輛坦克無法在戰地修復,其中32輛被後送修理,44輛坦克是被徹底擊毀,經過處置後遺棄。
參戰的坦克部隊取得了擊毀擊傷敵坦克裝甲車17輛。火炮108門,汽車56輛,摧毀火力點1010個,炮陣地9個。共有2個營、3個連、2輛坦克、12名個人榮獲英模稱號。
圖4:在戰爭中被越軍擊毀的62式坦克
62式裝甲防護性能薄弱的缺陷顯露無疑,不要說100毫米以上火炮,就是40毫米火箭筒都可以輕易擊穿62式的裝甲——悲劇的是,越軍使用的40火箭筒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提供的,甚至還有越軍使用蘇制14.5毫米重機槍在300米距離擊穿62式的記錄!
在雲南方向只有一個坦克團,也就是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影片《芳華》中敘述的也是雲南方向,該團原為北京軍區獨立坦克第四團,1975年12月劃歸昆明軍區,改稱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1979年參戰時,全團裝備62式輕型坦克102輛、63年式裝甲輸送車12輛、牽引車4輛,其他機動車71輛。由於在雲南方向只有這一個坦克團,所以不得不分拆使用,1營配屬14軍,2營和3營(欠7連)配屬13軍,3營7連配屬11軍。
在戰爭中全團共參加大小戰斗11次,克服了越南北部山高坡陡、草深林密、路少路窄的不利地形,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戰,在攻佔谷柳、保勝、老街、柑塘、沙巴、孟康、封土等城鎮的戰斗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摧毀越軍火力點96個,擊毀汽車4輛,繳獲履帶牽引車、油槽車、運輸車各1輛。戰斗中損傷坦克30輛,其中報廢9輛,消耗炮彈1141發、各種槍彈28萬多發,各種油料87噸。
戰後,有42個單位、965名指戰員立功受獎。其中1營3連311車駕駛員賀全利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坦克手」榮譽稱號,3營9連2排榮立集體一等功。
圖5:戰爭中的62式輕型坦克
提到這場戰爭中的坦克作戰,最著名的當然是東溪穿插戰。62式在炮塔上還裝有搭載步兵時供步兵抓握的把手,還把這種坦克搭載的步兵稱為「坦克騎兵」,也正是在這場穿插戰中,坦克上搭載的步兵為了不被高速行駛的坦克甩下車來,用背包帶把自己綁在坦克炮塔的把手上,結果途中遭到越軍伏擊,坦克因為搭載步兵太多(每輛坦克上都搭載二十多名步兵),影響了觀察和發揚火力,步兵則根本來不及下車,遭受了很大傷亡。從此,背包帶把人綁在坦克上的故事就被廣為流傳,這說明當時解放軍根本不知道怎樣進行步坦協同,也缺乏能跟上坦克推進的履帶式裝甲運兵車,不過僅此一次,之後就再沒這樣做了。而且之後的坦克也再也不在炮塔安裝什麼步兵把手了。
圖6:搭載步兵的62式坦克
圖7:請注意坦克上的步兵手抓的就是「步兵把手」
再回到東溪穿插戰,廣西方向為了盡快完成攻佔高平的任務,42軍決心先由126師負責穿插奪占東溪,打通布局至4號公路的通路,爾後由124師經東溪以最快的速度沿4號公路向高平快速突擊。當時給126師的命令是在三個小時內拿下東溪,為此42軍將配屬作戰的裝備59式中型坦克的43軍坦克團(欠3營)配屬給了126師。126師將376團和43軍坦克團(欠3營)、42軍坦克團2營(裝備62式輕型坦克)組成穿插分隊,步兵全部搭載在坦克上,利用坦克的高速性能向東溪全速突進。
1979年2月27日上午7時,穿插分隊冒著晨霧和硝煙出發,途中克服了地形復雜,越軍伏擊等困難,比預定計劃提前5分鍾於9時55分到達東溪,穿插分隊的突進速度之快,完全出乎越軍意料,解放軍尖刀連的坦克沖入東溪時,當地百姓還以為是越軍坦克,招手致意。高平至東溪的公共汽車也在照常運行。直到解放軍的坦克一陣猛打後,東溪守敵才驚慌失措,四散奔逃。下午15時,126師378團也趕到東溪,隨即向高平發展進攻。由於穿插部隊迅速攻克東溪,切斷了高平以西的鐵路,完成了迂迴任務,為圍殲越軍造成了非常有利的態勢。不過東溪穿插戰的主角是59式,在穿插分隊中只有1個坦克營是裝備62式,而且還不是擔負前鋒,只能算是配角。
說起反映這場戰爭中坦克作戰的電影,80年代有《鐵甲008》和《蛇谷奇兵》兩部可以算是比較經典的,不過要注意,《鐵甲008》出場的是59式,《蛇谷奇兵》才是62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7. 芳華的戰爭是什麼戰爭 影片結局彩蛋又讓觀眾看不明白了
在電影《芳華》中有一段關於戰爭的戲份,早在之前的時候就有爆料稱拍攝這場戰爭的戲斥巨資,讓觀眾感到好奇的是影片中戰爭是什麼戰爭?從影片的視覺效果上來看,幾分鍾的鏡頭卻讓觀眾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劉峰
用簡單的話說,那場戰爭我們是和越南人打的,也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想當年我國和越南可是很好的關系,但是在最後卻反目,迎來了那場戰爭。這場戰爭雖然繼續的時間不是很長,但對兩個國家的人來說都帶來的沉重的災難。
小說中男主劉峰因為觸摸事件被下放,之後經歷了那場戰爭,在戰爭中,劉峰失去了一隻胳膊。戰爭結束了,劉峰的生活並沒有因此好起來,後來就生病死掉了。而在劉峰去世的時候,到場的人只有在文工團的幾個好友。
芳華劇照
但是在電影結尾中,劉峰的結局不是這樣的。劉峰死沒死,觀眾不知道,這開放式的結局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沒看到劉峰死就是好的事情,不管什麼時候去世的,就讓他活著的樣子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有人透露,其實關於影片最後的結局是拍攝好的,不過在電影播出的時候,馮小剛並沒有選擇用之前拍攝的結局。馮小剛對文工團情有獨鍾,對西紅柿情有獨鍾。在《芳華》中那段吃西紅柿的片段讓觀眾看到了有很多的感觸,估計西紅柿又會火一陣子。
芳華劇照
因為吃西紅柿那一段和劇情之間的關系,差點被剪輯掉,還好最後留下。留下的原因則是因為肖惠子吃西紅柿非常的清新和自然。本影片中文工團和西紅柿都有了,這下馮小剛該滿意了。
8. 《芳華》講的是什麼戰爭
電影《芳華》是馮小剛執導的一部文藝劇,講述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生在中國文兵團里幾個年輕人之間的故事。當然了,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唱唱歌跳跳舞那麼簡單,其中還有很多的戰爭戲,而且據說電影中還有六分鍾的畫面專門拍攝了戰爭的鏡頭,畫面異常殘酷,也正是因為如此,有消息稱電影因為太暴力被撤檔,如今電影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吧!
當然了,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戰爭劇,最重點的劇情還是放在文藝上的,馮導的電影向來是比較具有藝術沖擊性,這一部《芳華》依舊是延續了以往的風格,畫面中不僅僅處處透漏著濃厚的年代感,就連很多角色的一些神態和動作也都盡量向那個時代靠齊,是非常優秀的一部電影,目前電影馬上就要上映,我們還是繼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