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

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

發布時間:2023-01-02 15:44:13

⑴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是怎麼樣的

《送別》的原始曲調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大量音樂作品,多採用直接輸入西洋唱歌集,從中選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學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夢見家和母親》填詞而成的。

填詞後的曲調進行與原曲並不完全相同,是填詞者根據詞的需要作了相應變動。歌詞改為二段詞,最後八小節是原原本本地重復開頭段的四句歌詞,這和《夢》是有區別的。李叔同於1907年留學日本,而當時《旅愁》一歌原刊載於同時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

歌曲鑒賞

《送別》歌詞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作者從不同的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刻畫一個即將離別的場景。作為一個第三人稱去敘述好友將要遠行,而作為至交好友的二人從此將各奔東西,於是送了好遠來到了長亭外,長亭在古時候通常是一個棧道,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時使用的。

長亭也就暗喻了兩人要分別,古道邊又是蒼茫的寂寞,芳草一望無際,顯出一片孤寂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為送別打下烙印。

⑵ 送別這首歌是什麼電影主題曲

《送別》是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主題曲

⑶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3)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⑷ 《送別》這首歌創作於哪一年

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

19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作有一首歌曲《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這首歌流傳到日本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1904年《旅愁》發表後,在日本被廣泛流傳。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期間接觸到了《旅愁》,他被這首歌曲的優美旋律所打動,產生了創作靈感,作成了在中國傳頌至今的《送別》一歌。李叔同的《送別》,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從歌詞上來說,《夢見家和母親》、《旅愁》、《送別》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個人創作,是三個獨立的作品。

《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被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名字。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都分別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4)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擴展閱讀:

影響

1、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⑸ 原版的《送別》是誰唱的

《送別》是美國一個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演唱。

《送別》

填詞:李叔同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演唱:群星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5)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擴展閱讀: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⑹ 朴樹的《送別》 歌詞

送別-

朴樹

詞:李叔同

曲:John

Pond

Ordway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拓展資料: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⑺ 送別的作詞作曲是誰

《送別》

作詞:李叔同

作曲:約翰·奧特威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

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問君此去幾時還

(7)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擴展閱讀

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

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這首歌的曲調,也就是我們常聽的《送別》。

其他版本

《送別》是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主題曲 ,由李叔同作詞,John Pond Ordway作曲,朴樹演唱。



⑻ 1963年電影《怒潮》中插曲《送別》賞析

歌詞: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農友鄉親心裡亮,隔山隔水永想望

送君送到大樹下,心裡幾多知心話

出生入死在一起,風里浪里共甘苦

半間屋前川水流,君的友誼才開頭

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劍能斬愁

送君送到江水邊,知心話兒說不完

風里浪里你行船,隔山隔水望君還

註:電影《怒潮》主要表現大革命低潮時,工農運動的艱難發展。這首主題歌,幼時看過電影,聽過歌唱。歌詞朴實真誠,娓娓道來,充滿深情。曲調舒緩,如山澗小溪,淳淳流入心田。歌中兩位革命兄弟深情送別,一唱三嘆,表達了濃濃的情誼。時隔幾十年,印象深刻。只不過以前只知道旋律優美抒情,只能簡單哼唱幾句。今天從網路上搜到歌詞,也算是對流金歲月的一次回望吧。原唱孟貴彬,後經刀郎翻唱,讓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又重溫經典,接受紅歌熏陶。尤其是60、70後的人,只要熟悉的旋律想起,就會勾起一段難忘的回憶。歲月流逝,經典詠流傳。讓我們一起緬懷先烈,重溫紅色經典。

⑼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是什麼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會影響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⑽ 《送別》

在送別中學會珍惜。

學陶笛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送別》,如小米老師所說:「曲風悅耳動人,簡單易上手」,更主要的是,這首歌曲是我多年的摯愛,熟諳於心。

《送別》

譜曲:J·P·奧德韋  編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曲調取自J·P·奧德韋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音樂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民國才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所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的《送別》,是對摯友許幻園的離別之情。李叔同與許幻園在革命之後宣揚民權思想,一度成為社會改革潮中的先鋒人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稱帝,社會急劇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家業盪然無存,許幻園欲赴京討回公道,離別時刻,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下此歌送別許幻園。

20世紀20年代~40年代,《送別》這首歌曲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80年代,《送別》作為主題曲出現在林海音小說改編的電影《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最近,在某論壇上看到有人評論《送別》寫得十分平凡,只是一些意象的簡單堆砌。我深不以為然。

這首歌小時候聽來確實平常無奇。詞中的長亭、古道、芳草等等都是極其平實的物件,好比我們和人交往時「只道是尋常」,但一旦那人離去,那些平常的物件就都有了特別的意義。隨著年歲推移,總會在遇到別離的某個時刻,腦海浮現「長亭外,古道邊…天之涯,地之角」,從前無關緊要的某些東西,感覺被牽引過來,重新產生了關聯。

也許,可以認為,歌詞並非寫得有多精彩,而是歌詞營造的淡然深遠的意境,引起心中的共鳴,如蘭亭集序里「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這首歌延伸了眾多個體生命的時長,又被稱為民國群體的時代記憶。從個人與友人的離別逐漸放大到對世界之極的距離感、對即逝的事物的悲愴感。就如古詩中經典的借物喻情,歌曲以景象引發共情,繼而不斷巡迴傳唱,彷彿向世間述說著萬物都有離去的那一天。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里多次提到「送別」,年幼的英子,經歷了宋媽、爸爸、秀貞的生離死別。但同時,又得到了之前未曾有過的感悟。想想現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無論是短暫交集的陌生人、還是一起玩耍的夥伴,或是陪伴成長的長者、至親,我們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送別,甚至是永別。交集的時間長短、送別的早晚有不同,但那一種苦楚和無常卻是同樣的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送別說不上是從年幼走向成熟的必須代價,但卻算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送別後有感慨,還會有懷念,在遺憾中,我們懂得了更加珍惜和把握眼前、當下的美好。

閱讀全文

與送別是哪個外國電影的主題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天堂的什麼呢 瀏覽:270
電影建國偉業免費觀看 瀏覽:812
如何下載高清風景電影 瀏覽:682
外國人有些人為什麼只演電影 瀏覽:942
相機怎麼調到電影 瀏覽:941
一部藍光電影多少個g 瀏覽:721
6月7月有什麼好看的電影下載 瀏覽:751
怎麼在網上賣小電影 瀏覽:230
成年輕人電影免費暖味 瀏覽:74
能仁寺黃飛鴻是什麼電影 瀏覽:712
電影勇士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642
最近的好看的les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298
最搞笑的僵屍電影有哪些 瀏覽:401
有什麼僵屍片好看的電影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676
電影推薦已上映電影免費 瀏覽:820
越南人怎麼看待中國的電影 瀏覽:733
怎麼寫我和我祖國的電影作文 瀏覽:314
龍澤羅拉演過哪些電影 瀏覽:866
中國做愛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26
免費觀看查看二戰時期電影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