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幫忙列出有關二戰的電影名稱,越多越好
01、《莫斯科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02、《卡薩布蘭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03、《巴頓將軍》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04、《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05、《拯救大兵瑞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申奧」的作品,雖然在最佳影片單元匪夷所思地敗給了《莎翁情史》(奧斯卡評委涉嫌舞弊的焦點事件,米拉麥克斯不擇手段的宣傳攻勢的巔峰),但老斯在最佳導演獎項成功地梅開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輩作品《漫長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認了《漫》是好萊塢傳統手法描述「諾曼底登陸」的頂點的同時,巧妙地進行借鑒,在霸王行動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這一令人不解的軍方指令,探討生命的價值,從而以小見大、感人心脾,尤其是開篇的登陸場面,堪稱20世紀末戰爭電影的點睛之筆。
06、《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
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07、《細細的紅線》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08、《逃離索比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屍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09、《桂河大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1957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屆),二戰電影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被世人關注甚少的亞洲滇緬泰戰場,以被俘的英美士兵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慘生活——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工具,擔負修築的桂河大橋,實際上是日軍補給線的運輸要沖。在自身嘔心瀝血創造的桂河大橋,與配合游擊隊毀壞敵方交通線的炸毀任務面前,男主角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10、《辛德勒名單》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巨匠斯坦利·庫布里克(《辛德勒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良師益友,代表作《漫遊太空2001》、《大開眼戒》,《人工智慧》系斯皮爾伯格為紀念他的創意而拍)曾譏諷本片徹頭徹尾地虛偽。盡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猶豫地擁抱了《辛德勒的名單》,並最終圓了此前7次空手而歸的斯皮爾伯格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夢。雖然好萊塢商業氣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藝術層面上不夠純粹,但作為一名猶太人,導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摯情懷仍感人至深。特別是當銀幕上出現那雙小紅鞋的時候,在另一位猶太裔藝術家伊薩克-帕爾曼大師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腸百轉的無盡哀思里,觀眾無不聲淚俱下。
11、《中途島海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眾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七十年代的銀幕硬漢、當紅男星們幾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梅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湯姆-塞萊克、三船敏郎……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擁有如此奢侈的票房號召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映可謂意料之中。雖然電影本身品質平平,僅僅是眾多好萊塢商業戰爭類型片里中規中矩的一分子,但現在看來仍頗具感染力的海戰場面,在沒有光魔(《星戰》系列的特效公司)、維塔(《指環》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裡,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2、《血戰台兒庄》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我國電影史上描述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為數不多的幾部影片之一。由於歷史年代的局限性,在大規模生產抗日電影的年代,一直是敵後故事長期佔主流,《平原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正面戰場鮮有的《七七事變》等作品,也是描述國民黨的失敗多於勝利、綏靖多於抵抗。《血戰台兒庄》是37年華北保衛戰最壯烈的一幕,在平、津、冀、魯相繼淪喪之際,在國民黨第五軍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下,國民黨軍隊第一次大規模對日作戰的勝利(第一次勝利為山西戰場的平型關大捷)。
13、《英國病人》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第69屆奧斯卡獎(1996年)最佳影片,堪稱描述二戰史事的各類影片中,最婉約的一部。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以如詩如畫的鏡頭,講述了一段令人悵惘的愛情悲劇。無論開篇飛機俯瞰的沙丘綿延如縷,抑或破敗的療養院內孤獨的痴男怨女……雋永的畫面、樸素的敘事賦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別樣的嶄新的靈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馬斯-斯科特、朱麗葉特-比諾什、威廉-達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將纏綿悱惻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
14、《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結合。在納粹佔領區組織反抗運動,同時又要清除革命隊伍內部潛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擊隊》的大智大勇,又充斥《無間道》的暗藏機鋒。反映了東南歐解放前夕,偉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敵人後方開辟自由的斗爭歷程。
15、《虎口脫險》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用喜劇的方式調侃二戰的佳作,法式浪漫與幽默的二戰形象代言片。雖然拿佔領區下的不光彩歷史大加戲謔的勇氣多少有點沒心沒肺,但法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本片的喜聞樂見卻徹徹底底令評論界和史學界閉上了嘴。差點忘了說,本片是法國電影票房史上當之無愧的冠軍,堅持至今。
16、《偷襲珍珠港》(虎!虎!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5周年,美日聯手攝制的商業大片,將40年代的「9·11」——偷襲珍珠港事件搬上銀幕。本片導演為日本電影界大師級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加以對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比數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經典百倍。
17、《美麗人生》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還有哪部關於二戰的喜劇片,能與《虎口脫險》相提並論,那麼《美麗人生》定是無二之選。本片僅僅是德軍迫害猶太人的無數慘劇中的滄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卻更顯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邊繼續哄著孩子開心、一邊從容地被納粹士兵押赴行刑,隨著孩子視野之外傳來一聲冷酷的槍擊,在觀眾凄絕而模糊的視線中,最偉大的父愛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升華——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難怪小金人將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給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本片的締造者——義大利喜劇之王羅伯特·貝尼尼。
18、《兵臨城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19、《風語者》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吳宇森執導的另類戰爭史詩,將英雄惜英雄的武俠元素(這種男性之間的友誼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融於其中,堪稱「二戰版」《翻譯風波》。本片投資過億,而票房幾乎血本無歸,不僅使吳導拍《華工血淚史》的願望落空,也直接導致了派拉蒙的高層改組,更是日漸衰微的米高梅決策失敗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月終於被索尼兼並)。對電影界的影響,遠比其對二戰的紀念意義大得多。
20、《U-571》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00年的商業巨制,對潛艇戰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在幽閉狹小的船艙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挖掘了情節。既有潛艇戰的水下對抗,又有破譯密碼的高科技鬥智,而獵殺U-571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出驚心動魄的深海捉迷藏。
② 伊朗或是阿根廷電影"小紅鞋"
伊朗電影《小鞋子》電影頻道播過
http://qq.ayzz.com
http://lib.verycd.com/2004/05/19/0000012602.html
http://bt.fkee.com/search.aspx?q=小鞋子&p=Seed&b=0
這是BT的下載地址.
http://movie.pcpop.com/65319_4_0_65.html
這個迅雷的.
裡面還有 電驢的.
③ 外國電影,開頭有幾個小孩有特異功能,其中一個小女孩用意念使鞋盒子掉到地上拿到了小紅鞋 求影名~謝啦~
不是電影,是一則廣告。 Virgin Atlantic-Flying in the face of ordinary 倫敦的RKCR/Y&R廣告公司操刀的全新維珍航空公司廣告,強調公司雇員背景各異,但都「天賦異稟」。 在線觀看: http://video.sina.com.cn/v/b/103378273-1628893803.html
④ 請教一部電影的名字!
小鞋子/天國的孩子/天堂之子/天堂的孩子
導演馬基德·麥吉迪
主演 Naji, Mohammad Amir, 阿米爾.法羅克.哈什米安, Seddiqi, Bahare, Jafar-Mohammadi, Nafise, Sarabandi, Fereshte, Mirkarimi 類型喜劇/劇情
年代1997
地區伊朗
片長89分鍾
劇情介紹
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
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技法圓熟,細節鋪陳深具趣味性,賽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賞。
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在《天堂的顏色》之前執導的代表作,標志著兒童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尤其適合父母子女一齊觀賞,因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
從你剛出生到現在,你曾穿過幾雙鞋子?穿壞過幾雙鞋子?如果沒有了鞋子,你會傷心的找爸爸媽媽要嗎?如果爸爸媽媽根本無法給你買一雙哪怕是最廉價的鞋子呢?
阿里是一個出生在貧窮的伊斯蘭教家庭里的男孩,妹妹莎拉是他最親密的夥伴。9歲的阿里每天要給家裡做很多很多事情,因為媽媽生病爸爸工作,所以小小的阿里承擔了許多並非這個年齡應該承擔的責任。阿里很懂事,家裡的貧窮讓他很小學會獨立,也學會體貼和關心家人。他用他的方式愛著妹妹莎拉,送給她新的鉛筆,還有老師獎勵的漂亮的圓珠筆。阿里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是他很貧窮。
在一次買菜的時候,阿里無意丟掉了妹妹的皮鞋——一雙極其破爛的剛剛被修理過的淡紫色童鞋。這雙廉價的鞋子早已經破爛不堪了,但是那是整個家中莎拉唯一一雙鞋。沒有了鞋子莎拉無法上學,她只剩下拖鞋能夠穿出去,但是拖鞋並不允許跨入校門。莎拉眼裡有無限的難過和生氣,阿里對她說:不要告訴媽媽不要告訴爸爸。並非是害怕挨打,兩個年幼的孩子知道,家裡實在太過於貧窮,爸爸只能借錢給她買新鞋子,負債累累的他們實在不忍心為父母增添多
一份「災難」。
無奈之餘阿里只得想出辦法:你可以穿我的球鞋上學,你回來的時候我再去學校。於是阿里那雙破了洞的球鞋成了兄妹倆的寶貝。妹妹穿著它上學,放學的時候為了不讓哥哥遲到,她一路急跑著回家。阿里就在巷子口等著等著,急急的換上鞋子再跑去學校。盡管如此兩個孩子還是很開心,他們瞞著爸爸媽媽,這是他們盡自己的能力為家裡做的最最重要的事情。球鞋很破舊,兄妹兩個在陽光下仔細的擦洗它們,放在陽光下涼曬著,像是精心呵護某件珍寶。其實那僅僅只是一雙鞋子呀!一雙對於莎拉來說太大太舊的很寒酸的鞋子!
阿里還是有很多愧疚,因為是他讓妹妹受到委屈,所以他會抓住任何一個希望送給妹妹一雙新鞋子。孩子的心無限單純無私,他會對爸爸說,如果有錢的時候一定要先給妹妹買一雙鞋子。那麼他呢?懂事的阿里一定會放棄自己的鞋子。他是明白的,家裡能夠省就省,自己並不重要。假期的時候,爸爸帶著阿里去城區打工,他們賺到了許多許多錢。阿里的心情就像當天的陽光般明媚。而爸爸騎的自行車撞在樹上,兩個人只得搭汽車回家。看著爸爸身上的傷,阿里心裡僅有的一絲希望還是破滅了。
終於阿里得知學校將派出6名選手參加一次長跑比賽,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他跑去辦公室乞求老師讓他報名,因為錯過了初賽的時間阿里被拒絕了。他的心裡滿是委屈,站在辦公室苦苦哀求老師給他一次機會,眼睛裡滿是淚水。長時間來兄妹倆跑著換鞋子上學讓阿里的長跑相當出色,於是他自然入選了比賽隊伍參加這次長跑活動。阿里是興高采烈的跑著回家告訴妹妹的,這次比賽是阿里認為送給妹妹新鞋子的唯一機會。可是當阿里依舊沒有得到鞋子。他獲得了第一名,而冠軍的獎勵是一套漂亮的運動衣。
當然故事是有個喜劇的結尾的。在阿里比賽那天爸爸終於賺到了錢為兩個孩子買了嶄新的鞋!
這就是伊朗導演馬芝迪的著名影片《小鞋子》。《小鞋子》雖然是一部講述兒童世界的影片,但是實際上包含了許多意義。整個故事的環境是講述伊斯蘭教徒的生活的,那些純朴善良的人民有著無盡寬廣的心胸,他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時也遭受著貧困的折磨。但盡管生活上他們是貧瘠的,精神上卻樂觀開朗。他們堅信著:真神會保佑一切。所以他們會施捨於人,幫助於人。故事中阿里和莎拉找到了被丟棄的鞋子,他們想去索要回來時卻發現那個孩子的父親是個盲人。盡管他們只有一雙些穿,可是孩子們認為那個小女孩更加需要這雙鞋子,他們只能望著女孩開心純真的笑臉默默走回家。直到小女孩買到一雙新鞋子,莎拉也沒有告訴她鞋子的事情。盡管那雙鞋已經被小女孩媽媽當作破爛丟掉了。孩子的心就是這么純潔無私。
導演是善於捕捉兒童的心理活動的。莎拉穿著哥哥的鞋參加體育活動,起初她是害羞憤怒的,她為自己那雙破舊的不合腳的鞋子感到羞恥,她把腳深深躲藏在同學們的後面。而後老師表揚了她,說穿球鞋上運動課才是應該。莎拉臉上立即綻放出微笑,愉快的將腳拿了出來站在一排鞋子的最前面。盡管孩子早熟懂事,但畢竟只是個孩子。馬芝迪沒有過於強調兩個孩子成熟的一面,反而從一些屬於孩子的細節上捕捉鏡頭,於是整部影片顯得童真簡單,觀眾就在平緩的情節中慢慢的體味和感動了。而相對另一些兒童影片,總是過於渲染小主人翁的言談舉止,給他們強加了一種大人化的東西,反而讓看的人覺得不自然。
《小鞋子》其實也是在講一種美好信念。對生活對世界充滿信心和樂觀的態度,那麼一定會有收獲。劇中阿里家一直在為柴米油鹽操心擔憂,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阿里爸爸總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於是他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終於他賺到了錢,為妻子和孩子買了他們想要的東西。盡管還是廉價的東西,但那卻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阿里一直想送給妹妹一雙新鞋子,他去爭取生活中每一個機會。於是他博得參加長跑比賽的資格,並在最終取得了冠軍。獎品並不是運動鞋,但為阿里開辟了新的空間。而莎拉呢?她失去了唯一一雙鞋子,但她的抱怨僅僅只是哥哥的鞋讓她窘迫不安。她似乎沒有抱怨,滿是信心的認為哥哥一定會送給她新鞋。最後,她還是得到了鞋子,一雙漂亮的鮮紅的新皮鞋。其實這也是導演在整個影片中講述的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影片中最另人感動的是長跑比賽那段,阿里拚命向前跑著,腦子里浮現的全是妹妹穿著舊鞋子的模樣。他報著一定要拿到季軍的信念超過一個一個選手,他跑到了第一位並將後面的人長長拉下。但是他只想得到季軍,因為季軍的獎品是一雙新的運動鞋,於是他放慢腳步,回到第三。阿里被別的孩子拽倒摔在地上,他爬起來繼續向前沖。他閉上眼睛沖向終點,他是第一名。阿里倒在地上,老師扶起他時問的第一句話卻是:我拿到季軍了嗎?阿里站在領獎台望著那雙嶄新的鞋眼裡滿是淚水和失望……還有馬芝迪給那雙爛了底的球鞋特寫的鏡頭。
迅雷下載地址:http://www.kyaz.com/vcd/小鞋子.rmvb
⑤ 影評010 | 《喬喬的異想世界》:精緻的反戰寓言
92屆奧斯卡上,《喬喬的異想世界》(以下簡稱《喬喬兔》)在《小丑》、《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等一眾勁敵中殺出重圍,斬獲「最佳改編劇本獎」。這部電影從題材上來說並不新鮮,甚至有些老生常談: 反思二戰,控訴納粹。 同題材同類型的優秀作品不勝枚舉,如《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等,幾乎每一部都是影迷們心目中的神作。
珠玉在前,如何做到「舊瓶裝新酒」,還能讓口味刁鑽的現代觀眾滿意,是一道十分考驗作者功力的難題,顯然,導演塔伊加·維迪提做到了。《喬喬兔》無論在敘事上還是在影像處理上,既能看到前人百家的影子,又有著導演新鮮的破格。在「二戰」這個沉重的歷史話題面前,《喬喬兔》輕盈夢幻的質感更是有了些四兩撥千斤的意思。
首先,本片選擇以一個小納粹的視角來展開故事,是新穎且聰明的。
新穎之處在於,導演摒棄了多數創作者在處理此類型題材時都會天然採用的弱者立場,破天荒地將反角納粹推到聚光燈下進行審視,一下子就使之與《美麗人生》、《鋼琴家》等傳統反戰片區別開來。
聰明之處在於,這個納粹只有10歲,他正處在被灌輸仇恨思想的階段,但善良的天性尚未泯滅,所以,他眼中的世界時常是搖擺與顛倒的。隨著他一次次遵循本心,做出違背納粹身份的選擇,以小見大,納粹黨的骯臟丑惡被揭露無遺。
主人公喬喬剛一出場,就和小胖子約克一起去參加「希特勒青年訓練周末」。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訓練周末」並非虛構,而是真實存在於德國歷史中。
1922年,為了給第三帝國培養未來的死忠戰士,希特勒創立「希特勒青年團」,強制青年們加入,沒日沒夜進行體能訓練,學習擲手榴彈、爆破、防毒等戰爭技能。同時為了使他們保持無知,不讓他們讀書或者聽有可能「混淆思想」的電台節目。青年團內部奉行「野獸法則」,團員之間弱肉強食、彼此霸凌。
這段現在看來都觸目驚心的歷史,被導演詳盡地糅進了電影中。於是我們看到,喬喬白天在山林原野間攻擊同伴,晚上圍著篝火焚書起舞,還要在眾人高喊「Kill!」聲中,被逼去擰斷一隻兔子的脖子。
影片選擇以這一歷史事件為敘事起點頗具創意,它不僅展現了納粹之惡,更剖析了納粹為何而惡。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反戰電影中所預設的二元對立視角,提醒著我們, 沒有人天生就會仇恨,仇恨都是後天被灌輸的,剝離掉這一層政治立場外衣,所有人都是這場荒唐戰爭下的無辜受害者。
由此,影片主題也由控訴納粹引申至了更為宏大的 反對仇恨,消除偏見,呼喚愛與和平 上來。
導演在塑造人物上功力深厚,在保持喜劇調性的同時,幾乎每個角色都兼顧到了血肉,寫得夠活、夠新、夠有趣。
那個在戰斗中瞎了一隻眼的納粹軍官K隊長,是本片中最出彩的人物。他服務於作惡多端的國家機器,卻早已看透納粹荒誕的本質,以及德國必然戰敗的結局,但同時他又是一名真正的戰士,面對無法阻擋的歷史洪流,依然希望可以戰死沙場,挺身為國。
這個人物的身份與本性、理想與現實始終是錯位的,所以他過得擰巴、復雜 :一方面他悲觀冷漠,衣衫不整,用酒精自我麻痹,另一方面他又會換上最閃耀的戰袍,義無反顧地捍衛即將坍塌的祖國。而他與副官芬克爾隱秘的同性戀情,更是加重了這個人物身上的痛苦陰影(鑒於納粹對於同性戀者的排斥與迫害態度)。
影片最後,K隊長用犧牲自己,換來了喬喬的一條生路,這是一個愛國者所能做出的最偉大的舉動,因為他知道,青年才是一個國家的未來。相比於極端納粹分子拉姆小姐直到最後一刻都要送孩子們上戰場做炮灰,K隊長的人性之光足以讓所有納粹的謊言不擊自潰。
猶太少女艾莎的塑造也打破了傳統受迫害者羸弱無力、逆來順受的刻板形象,她有勇有謀,還有力氣,在與喬喬的相處過程中,處處占據主動位置,反倒是喬喬經常被她嚇唬得屁滾尿流。
同K隊長一樣, 這樣身份與本質錯位的人物寫法,是為主題來服務的,旨在消除喬喬心中偏見的種子。 拉姆小姐教導喬喬,雅利安人比猶太種族先進一千倍,猶太人青面獠牙,和魚交配,喬喬對這些荒唐話深信不疑。但當一個真正的猶太人出現在他的家裡時,他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叫囂著自己高貴的雅利安血統,結果下一秒就被艾莎鎖住了脖子。最終,愛情擊垮了喬喬內心的最後一道防線,當他發現自己不可救葯地愛上了眼前的這個少女時,所有的隔離與偏見也隨即煙消雲散。
而艾莎所要戰勝的,是對於這個世界深深的不信任。她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戰爭遙遙無期,隨時的一個檢舉就可以要她小命,但蘿絲、K隊長等人對她的保護與鼓勵,讓她重拾希望,敢於直視老虎的眼睛。
母親蘿絲是喬喬成長路上的引領者,她既是位光鮮亮麗的母親,又是個頭腦清醒的愛國者。當得知盟軍攻佔了義大利後,她喝酒慶祝,被喬喬質疑不愛國,但她卻釐清了「愛國」與「愛納粹」是兩回事。這個觀點今日看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高壓統治下的德國,民眾們普遍認為「愛國等於愛納粹」。直到二戰結束,德國民眾開始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時,才逐漸改變了這一錯誤觀念。
在納粹極權的愚民政治下,蘿絲這樣頭腦清醒、敢於抗爭的愛國者註定結局悲涼。蘿絲的死亡,直接促成了喬喬與幻想中的希特勒分道揚鑣。
喬喬是本片中成長弧線最漂亮的角色。為了形象外化他對納粹由愛到恨的心路歷程,導演還親自上陣扮演了他頭腦中心理年齡只有10歲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戲劇作用上,這個希特勒是全片的搞笑擔當,賣萌耍寶、來去無影,是晦暗現實中盪出去的浪漫一筆;在人物設置上,他又是喬喬缺失父愛後的心理補償,在喬喬被嘲笑是一隻膽小的兔子時,只有希特勒告訴他,要做一隻狡猾且勇敢的兔子,瞞過眾人的眼睛。
父親的缺席、醜陋的面容都讓喬喬陷入極度自卑,而與母親相悖的政治立場又讓他難以找到依附,所以在故事前半段他只能緊緊擁抱著希特勒來汲取力量。而影片後段與希特勒的決裂昭示了喬喬的成長,他找到了母親所說的愛與包容的力量,彼時的希特勒,真正成為了一個色厲內荏的小丑。
喬喬的朋友約克值得一提,他是歷史淘漉下的幸運兒,一個真正抽到好牌的人。這個可愛的小胖子在見證了希特勒的自殺、第三帝國的幻滅等事件後,依然保持著善良的初心,在約克眼中,猶太人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甚至在聽說喬喬交了猶太女友後,第一反應是恭喜他。
約克是一面澄澈的鏡子,折射出納粹的荒唐和無意義。結尾處,約剋死裡逃生,首要的願望就是回家抱抱自己的母親,這更加反襯出戰爭的殘酷——盡管願望質朴如斯,也是喬喬等人永遠都無法實現的了。
《喬喬兔》文本上的精巧,不僅體現在人物寫作上,更滲透在劇情編織的方方面面。
在有限的篇幅中,全片無任何一處多餘的閑筆,前半段所有的看似漫不經心,在影片後段都可以找到一一對應的情節。
比如喬喬的臉被毀容後,母親鼓勵他走出家門,他問母親外面危險嗎,母親回答道「極其危險」;影片結尾處,艾莎懷著膽怯即將走出家門,也問了喬喬同樣的問題,喬喬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再如,喬喬在大街上貼徵兵廣告時,曾經在訓練營里欺負過他的大孩子們坐上汽車,馬上要奔赴戰場;影片中段處,喬喬和母親騎著單車在鄉間小路游盪時,同樣的汽車上坐滿了傷痕累累的年輕士兵,他們沉默地看著喬喬,眼神中滿是唏噓。
甚至連副官芬克爾錯將「德牧」理解成「德國牧羊人」而找來的那群呆滯的農民,都在結尾的那場大戰中扛起獵槍,保家衛國。
這樣能夠精準對位的情節點在《喬喬兔》中俯拾皆是。它們在劇本中既各司其職——或展現喬喬成長,或控訴戰爭無情,或描摹平民的愛國情懷,同時又聚成一股合力,滴水不漏地把控著我們的觀影情緒。 這背後所體現出的,是導演深厚的筆力和極高的創作素養,是一種對於世事人情的精準拿捏。
其次,導演在二戰這一現實文本層面之上,又精心構築起了一個由「鞋子、蝴蝶、舞蹈、兔子」所組合而成的意象迷宮,它們涵義分明,又彼此勾連。
《喬喬兔》中有關於鞋子的鏡頭和動作可謂無處不在,比如母親多次給喬喬系鞋帶,比如在姐姐英加的房間牆壁上懸掛著的芭蕾舞鞋,比如那些殉道的愛國者們所穿的鞋子,再如訓練營里,喬喬被大孩子推倒在地後,那隻將要踩到他臉上的黑色皮靴等等。
導演為什麼要不厭其煩地給鞋子如此多的鏡頭?
攝影師Aizuddin Saad曾拍攝過一組作品《你是誰》,他拍攝了幾組不同職業的人穿的鞋子,有教師、清潔工、花匠、建築工人等,各不相同。這組作品意在告訴我們, 雖然我們通常靠臉識人,但鞋子更能象徵著一個人身份與品格。 我想,影片中的「鞋子」與之有著共通的內涵:那隻踩人的黑色皮靴,可以看作是納粹分子的強勢狂妄,那雙靜置的芭蕾舞鞋,暗示著英加生前的純潔優雅,母親蘿絲腳上的小紅鞋,意味著一位愛國人士的靜默無聲的抗爭。而系鞋帶這個動作,它代表著體面,代表著尊嚴,代表著一種精神與情感的薪火傳承。
「兔子」則是人性與良知的化身。影片前段,大孩子們可以不眨眼地殺死一隻兔子,說明他們已經被納粹思想成功馴化,人性全無。影片後段,喬喬為了一己私慾「囚禁」了艾莎,卻在筆記本的後面看到了一幅兔子被關在籠子里的簡筆畫,他幡然醒悟: 他在企圖留住艾莎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善念與良知永遠鎖住。
至於「蝴蝶」與「舞蹈」,它們的指向性非常明確,一個昭示著愛情的降臨,另一個開啟了自由的狂歡。
這些零散的意象,又被導演巧妙地融合,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比如母親在教喬喬系鞋帶時,把整個過程比喻為抓兔子進洞,而她與丈夫愛情的起點,正是一次在紅色沙龍的舞蹈。
我們在這精緻的意象迷宮中流連,感受著絕望時代中那些值得被頌揚和被銘記的東西。
《喬喬兔》中最有趣的一場戲,是蓋世太保們突然造訪喬喬家。在這場戲中,我們看到導演對於緊張情緒的拿捏和控制,有了些許莎士比亞的影子。
在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有這樣的一場戲:心狠手辣的麥克白夫人趁著夜深人靜,謀殺了睡夢中的國王鄧肯,天色漸亮,國王的侍臣們在這時敲響了麥克白家的大門——「當!當!當!」,每一聲都敲在觀眾心頭,所有人都在等待炸彈引爆的那一刻。但這時,莎士比亞沒有讓侍臣們馬上進門,而是安排了兩個醉醺醺的門房,耍了一段引人發笑的滑稽戲。當觀者的緊張情緒被兩個門房無限拉長時,鄧肯的屍體被發現了!
在《喬喬兔》中,那冗長無聊的「Heil Hitler」就正如門房的滑稽戲。我們都在擔心艾莎會被狡猾的蓋世太保們發現,結果K隊長和芬克爾突然闖了進來,分別與蓋世太保們互道了不下十遍「Heil Hitler」,我們能從他們臉上看到厭煩又無奈的神情。
這場戲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就像《麥克白》中一樣, 延宕了我們的緊張情緒,還順便嘲諷了一把蓋世太保迂腐的形式主義。 但問題也很明顯,導演並沒有給出足夠的理由讓我們相信,K隊長為何一定要這時闖進來。顯然,K隊長在這場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保護了艾莎,使她猶太人的身份沒有暴露。但 他的到來,更像是一種隨機行為,一種戲劇功能上的「天降神兵」。
看《喬喬兔》時,思緒會不時跳到維斯·安德森的作品,如《布達佩斯大飯店》或者《月升王國》。他們都善於運用極其規整對稱的畫面構圖、平穩的運鏡、高飽和度的亮色布景、悅耳的配樂來營造出輕松愜意的童話氛圍,而 童話所掩蓋下的底色,是沉重,是殘酷,是世界帶給我們的陣陣寒意。
⑥ 關於一部小紅鞋故事的電影 叫什麼名字
伊朗電影《小鞋子》
又名: 天堂的孩子 / 小童鞋
⑦ 恐怖電影一女的因為一雙小紅鞋……叫什麼電影
人皮高跟鞋 (1996)
更新描述或海報
全片播放
Search it !
導演: 陳威安 Wai On Chan / 毛強邦 Keung-Bong Mo / 周祥 Cheng Chow
編劇: 周祥
主演: 成奎安 / 狄威 / 林小樓
類型: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 1996-01-16(香港)
片長: 93
又名: Horrible High Heels / Bloody Sh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