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最適合拍成電影的小說嗎為什麼
個人認為《球狀閃電》、《帶上她的眼睛》、《中國太陽》這幾部作品同樣適合走向大熒幕,但是現階段下《流浪地球》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帶著地球去流浪」這個點,實在是非常戳人的。劉慈欣本人也知道,就科幻邏輯層面來說,行星發動器無法推動地球,但是他依然選擇了犧牲邏輯,成就了這部充滿浪漫色彩的作品。郭帆非常聰明,從這個設定出發進行故事改編,一改原著中低沉的基調,拍出了中國家國情懷的氣勢,拍出了中國科幻的開門紅,《流浪地球》在科幻和民族表達層面都是成功的。總之,劉慈欣的其他作品,雖然很多都適合拍攝成電影,但這個開門紅,《流浪地球》再適合不過。
Ⅱ 對比原著,電影《流浪地球》評價到底怎麼樣
劉慈欣的星辰大海和家國情懷,邁出悲情的第一步。
前有《三體》的爛尾樓,後有沈騰領銜的勁敵,誰都不曾想到,開局就一個吳京一個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竟成了賀歲檔名副其實的黑馬,進而引發現象級話題,並成功的搶到了44億票房,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上漲。
先不談設定、劇本、節奏、人設的問題,單說《流浪地球》的成功,一靠愛國情懷的紅利,二靠為開創中國科幻電影開山的名頭,三靠純熟的好萊塢同類型電影套路。
至於錦上添花的適時炒作、不忘初心的創作態度、貫徹始終的家國情懷,是吃透了中國觀眾的心理,有的放矢的妙招。
對國內院線的國際化大片一向忌憚,得了被害妄想症,總覺得會被「洗錢片」坑了。被資本控制之下的主創們,眼裡就頂著一個錢字,於是,請個國際明星就敢自稱國際,湊齊個位數的露臉明星就敢吹巨制,用上幾秒五毛特效就敢自稱科幻。
在《流浪地球》上,至少看到了錢都花在了視覺特效上,場景設計大氣,細節營造用心,時時處處的視覺震撼與心靈感動,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不能說《流浪地球》達到了五星好評的程度,畢竟,中國的電影工業,還遠未達到支撐起精良大製作的成熟度,但只要有成功者,就一定會激發更多的人。跟風也好,創新也罷,只要用心,我全都要。
Ⅲ 流浪地球電影與原著哪個更好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流浪地球》
這句話在原著中出現了三次。最初痴呆爺爺臨死前反復念叨的話,第二次是「我」與加代子抽簽成功獲得生育權後自己的感慨。第三次是全文的最後一句話。這句話這讓我想起《死亡詩社》里的台詞:「噢,船長,我的船長(Oh! Captain, my captain! )」,基丁老師是學生們的信仰。同樣,地球是小說中地球派的信仰,也是原著中所有地球派支撐下去的精神力量。我相信大劉這一句將地球家園精神高度濃縮的台詞,正是原著小說的主旨。相信電影已經很好地把原著中的這種家園精神表達出來了。但是就劇情、人文高度和戲劇沖突而言,電影跟原著幾乎是不著邊際的,僅僅是借用了概念和設定重新設計出一個全新的故事。雖說有了大劉的設定,電影就贏了一半,但是對比原著而言,我認為電影仍有太多的發揮空間。
沖突性
其次我們拿沖突性來對比。
電影中的沖突性主要體現在人與天斗,整體上更接近一部自然災難片,其餘表現在叛逃和駐留、等死和掙扎這種選擇沖突中,幾乎串聯了全片。相信看過電影的諸位也能明白我的意思。
而原著中的沖突則表現得更加現實而兇狠,首先關於逃離方式,大劉在原著中設置了地球派和飛船派的沖突,這種近乎暴力的斗爭滲透到了小學生群體中,大劉通過這種沖突表達了地球「流浪」的合理性。然後是「流浪派」政府軍和「駐留派」叛軍的沖突,以戰爭模式展開,這場戰爭直接拆散了「我」的家庭(很佩服大劉能將如此重要的節點淡淡地一句話帶過),然後以處死「流浪派」五千人後迎來最終高潮結束,劇情張力足讓人瞠目結舌。相比電影,原著小說更側重於「與人斗」的主題,題材更加現實和殘酷。
倫理
電影中的親情在大劉的大世界觀里顯得膚淺而幼稚,內核雖說是正確的、主流的,但表現形式確實不該如此,這不是大劉的風格。
大劉在原著小說中展現了超前的倫理觀念,婚姻僅僅是紐帶,婚外愛情是不必追究的:
在這個時代,人們在看四個世紀以前的電影和小說時都莫名其妙,他們不明白,前太陽時代的人怎麼會在不關生死的事情上傾注那麼多的感情。當看到男女主人公為愛情而痛苦或哭泣時,他們的驚奇是難以言表的。在這個時代,死亡的威脅和逃生的慾望壓倒了一切,除了當前太陽的狀態和地球的位置,沒有什麼能真正引起他們的注意並打動他們了。這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關注,漸漸從本質上改變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對於愛情這類東西,他們只是用餘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賭徒在盯著輪盤的間隙抓住幾秒鍾喝口水一樣。
這種表現婚內出軌的價值觀當然不能搬上熒幕,畢竟國內環境還不允許大家理性公開地進行這種討論。
片中展現親情的橋段必要,但贅余。有些場景近乎是無理取鬧,這要是放在嚴格的軍事化團隊和末日來臨的背景下,主角(尤其是那個女孩),絕對是要就地槍決的。一命換一命這樣的橋段看似光輝而偉大,卻極不理性,在末日來臨前,保全人類最有用的資源才是最優解。兩位主角活到最後是最不合理之處,有冒險片而非科幻片之嫌了。
Ⅳ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符合原著嗎
說起劉慈欣,很多科幻迷都愛他愛得瘋狂。
《三體》一部書讓中國科幻小說的水平直接提升了一個檔次,劉慈欣在國際科幻領域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但說到改編電影,動靜就小了很多。此前游族影業的《三體》電影項目已經擱淺,聽說拍攝都完成了只剩後期。當然《三體》的擱淺對科幻迷來說是一個好事,畢竟現在國內的電影製作水平遠不能還原《三體》中那些恢弘、史詩般壯闊的場景。
《流浪地球》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最怕什麼?
最怕把最震撼人心的場面一筆帶過,取而代之的是加進來一大堆無關緊要的劇情。拍奇幻電影《阿修羅》用了7.5個億,如果真按小說中那樣呈現,《流浪地球》估計花20億都不一定拿得下來。
所以,電影《流浪地球》一定與小說大不相同,為了省錢,可能會砍掉很多奇觀。
總之,謹慎期待,電影工業目前就這個水平,也別期望能做成《星際穿越》那樣。
Ⅳ 為什麼要推薦流浪地球這本書的三個理由
春節假期結束,也宣告了今年的電影春節檔正式落下帷幕。根據劉慈欣兩部小說改編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成為了這個春節檔熱度最高的作品。前者目前斬獲了超20億的票房,並被譽為中國硬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口碑從朋友圈一路炸裂到外媒。後者是由叔圈扛把子黃渤、沈騰傾情主演,面對「天外來客」的意外降臨,展開了一場啼笑皆非的跨物種對決,讓人腦同大開和忍俊不禁。
Ⅵ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和電影版有何不同
建議自己看遍原著
1,原著人類用了300多年建造地球發動機,電影里是100多年(吳孟達飾演的姥爺明顯是個90或00後)
2,原著里,人類在太空有一整支艦隊保駕護航,電影里只有一個領航員空間站。
3,原著里,地球發動機的最大毀滅危機來自於最後一次穿越小行星帶,小行星撞擊地球摧毀了大量地球發動機,而人類本身自始至終沒有經歷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危機,只有謠言四起,而電影里,則是藉助木星引力加速,引發的發動機停機以及墜入木星軌道
4,原著里,人類基本上取消了一切精神娛樂活動,所有精力都放在理工,人類思維理性無比,而電影里,人類生活看起來輕松很多,打麻將,蹦迪什麼都有。
5,兩派之爭電影里沒有表現。
6,原著里,人類早期使用的是卡車運石頭,後來則是巨大的采礦機械自動化運石頭,而電影里,人類還在用卡車運石頭。
Ⅶ 五個一工程獎名單出爐哪些影片獲獎了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活動,自1992年起每年進行一次,評選上一年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部分部委,以及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單位組織生產、推薦申報的精神產品中五個方面的精品佳作。這五個方面是:一部好的戲劇作品,一部好的電視劇(片)作品,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一部好的圖書(限社會科學方面),一部好的理論文章(限社會科學方面)。並對組織這些精神產品生產成績突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宣傳部和部隊有關部門,授予組織工作獎。對獲獎單位與入選作品,頒發獲獎證書與獎金。1995年度起,將一首好歌和一部好的廣播劇列入評選范圍,「五個一工程」的名稱不變。
Ⅷ 如何評價《流浪地球》值得一看嗎
《流浪地球》是一部帶有濃厚的中國哲學和印記,具有濃重的中國「家國情懷」的劇作,是值得一看的。
《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這是國人關於親情、英雄、故園、家國的故事。影片中的春節、回家等情感元素,契合了春節檔期的節日氛圍。同時,電影把故事架構在光年尺度和浩瀚宇宙中,用具象化的電影表現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等浪漫主義、英雄主義的本土文化。
(8)流浪地球書和電影哪個好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提出一個名為「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
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四歲那年前往領航員空間站,和國際同儕肩負起領航者的重任。轉眼劉啟(屈楚蕭飾)長大,他帶著妹妹朵朵(趙今麥飾)偷偷跑到地表,偷開外公韓子昂(吳孟達飾)的運輸車,結果不僅遭到逮捕,還遭遇了全球發動機停擺的事件。
為了修好發動機,阻止地球墜入木星,全球開始展開飽和式營救,連劉啟他們的車也被強征加入。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的人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
Ⅸ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早就聽說過流浪地球的原作和電影沒什麼關系,讀了原作後深刻了解到確實如此。原作中的時間跨度很大,通過主角的一生描繪了地球剛啟程時的社會變遷,只花了大約一頁描繪了途徑木星的壯觀景象,也沒說有發生什麼需要點燃木星的意外。更別說原作和電影的主旨甚至還有較為本質的區別,原作最後叛軍將聯合政府處刑,可謂民科害人愚民誤事,電影中飽和式救援全球人民齊心協力救地球顯得人民群眾有力量。
並不想評價哪個主題更好,畢竟大談三觀某種意義上是個挺不入流的評價方法,重中之重應是作品把它的主題表現得怎麼樣。(順帶一提,大談bug也是個挺不入流的評價方法,搞科普做分析歡迎,但說有bug就是爛作大可不必。)
原作中的悲劇反轉顯得造化弄人,不過,在長達2000多年的流浪旅程的伊始,在地球尚未漂流出太陽系之前,發生這個諷刺的插曲,最後卻以「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結尾,倒有一絲滄海桑田的宏大的浪漫感。電影則不像原作那麼著重描寫在危機之下的人情淡漠,而是更加強調了地球的家園屬性,全人類齊心協力守護自己的家園,排除萬難帶著母星一起流浪,照樣也很宏大浪漫。
再多舉幾個例子,要是原作的主題集中在諷刺愚民上,那結局就該讓發動機掉頭,最終地球在氦閃中全滅,而像《瑞克和莫蒂》那種虛無主義荒誕單元劇,甚至可以選擇不拯救世界,在世界毀滅前狂歡一把,拯救了世界我豈不是明天又要上班了jpg.
再順便聊聊我閱讀范圍內的劉慈欣作品給我的感覺,首先他肯定和《瑞克莫蒂》那種不是一路子,他大抵的傾向確實在《三體》中可見一斑,例如「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不擇手段的前進」,但也並非總是如此,會因設定的不同而改變。
例如,《三體》中說社會太柔和太女性化了不行,但《微紀元》中設定就是資源取之不竭社會無憂無慮,元首是個女孩,人民全體都像個孩子毫無問題,甚至比當今的人類世界要美好多了,或者又像《全頻帶阻塞干擾》那樣通過角色之口表達要是全人類都享受宇宙之美就不會有戰爭了,很有理想主義理科生的感覺;《三體》中有黑暗森林,發現一個文明滅掉一個,《鄉村教師》中卻可以搞個碳基文明大家庭;《流浪地球》中諷刺愚民,不妨礙《中國太陽》的底層農民工逆襲。
大劉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點子上,這點沒說錯,不過我感覺他還挺喜歡描寫社會的,雖然這方面確實不如科幻點子出色。或者說,他寫的社會和角色是一種根據劇情需要/點子需要/作者三觀經過簡化的描寫,復雜性不夠大劉被吹的理由主要是在科幻點子上,這點沒說錯,不過我感覺他還挺喜歡描寫社會的,雖然這方面確實不如科幻點子出色。或者說,他寫的社會和角色是一種根據劇情需要/點子需要/作者三觀經過簡化的描寫,復雜性不夠。在宏大的尺度上描寫社會時適當簡化我覺得可以接受甚至還算搭配,不過這樣確實容易招致不同意這種社會模式的讀者的不滿。我也稱不上完全同意他筆下的社會,不過我覺得這是某種可能性,而我對可能性的接受能力向來挺高。
以及,大劉在科技細節的描寫上,深黯寫不明白的事就不要強寫從而讓一些愛捉蟲的人抓住太多把柄的道理。《流浪地球》還是寫得太早了,以至於他自己後來都說當初不該把數據編得太細。不過,其他的地方,他好像就突然不懂了。例如性別差異的描寫,程心不行就是不行為什麼要加一句她是女人呢,《全頻帶阻塞干擾》里說女孩都怕孤獨,兒子喜歡孤獨所以本質上不像女孩……我這個被人吐槽「人可以內向但總得達到人類社交需要的最低水平吧」的人感覺要性別認知障礙了。
這里雖然談了點個人三觀,但主要還是想說,這種和主題和劇情都沒關系刪了不影響的描寫,冒著招致部分人口會不認同的風險,真的沒必要啊。要是作者就是故意想搞刻板印象寫男頻文就算了,相當於主動篩選讀者群體,看不慣就不看嘛,可大劉這我看更像不懂卻強寫,我想像得出他覺得自己身為男性像米沙一樣比起社交更喜歡探究宇宙就張口來了句「女孩都害怕孤獨」,和寫十大頁充滿細節然而(其實連詞比起然而用導致更恰當)漏洞百出的科幻設定一個性質,真的沒必要啊。
不過我覺得大劉經常被人詬病的文筆其實不錯,多好要看和誰比,但絕不能說不好,能讓我對一些現實中不存在的經歷產生代入感,對意象的掌握更是一絕。例如,《流浪地球》中,就將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哲學課上那個關於無限大的牆壁的謎題、那個時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結合在一起。意象上最集中的例子應當是《三體》中雲天明的童話,一般人真想不出來。小說作者畢竟不是網抑雲評論家,對故事整體氛圍的把握比寫幾句優美的金句重要得多。
Ⅹ 你覺得《三體》和《流浪地球》相比哪個更好看
我覺著各有不同。《流浪地球》和《三體》完全是不相乾的兩個設定。《流浪地球》沒有涉及《三體》星系相關的內容,題干該選段也不是《三體》中現實世界的狀態,只是地球《三體》組織開發的一款游戲中的場景。
任何一個神級文明都是由弱小的狀態發展而來,就算是最後實現宇宙重啟的歸零者,他也是從最早的單細胞生物演化器,因此人類在敬畏宇宙的同時,也要努力的加強自身,只有我們成為歸靈者那樣的神級存在,才能夠真正的自信的面對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