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誰知道武林外傳從七品的答案
http://hi..com/shibo1001/blog/item/74c405f4d355cb6fdcc47405.html
殿堂任務 《從七品 拾遺》(答案)
② 庄辛的《越人歌》
詩歌原文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悅君兮君不知。
故事
據劉向《說苑·善說》記載:春秋時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遊玩,鍾鼓齊鳴。搖船者是位越人,趁樂聲剛停,便抱雙槳用越語唱了一支歌。鄂君子皙聽不懂,叫人翻譯成楚語。就是上面的歌謠。歌中唱出了越人對子皙的那種深沉真摯的愛戀之情,歌詞 聲義雙關,委婉動聽。是我國最早的譯詩,也是古代楚越文化交融的結晶和見證。它對楚辭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 (選自《先秦詩文精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版)
故事講的是楚國襄成君冊封受爵那天,身著華服佇立河邊。楚大夫庄辛經過,見了他心中歡喜,於是上前行禮,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禮之舉,不予理睬。於是庄辛洗了手,給襄成君講述了楚國鄂君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遊,有愛慕他的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詞。鄂君明白歌意後,非但沒有生氣,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他蓋上綉花被,願與之同床共寢。
庄辛進而問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貴仍可以與越人船夫交歡盡意,我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當真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手遞給了他。
故事原文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庄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囗(原字為上艹下兩)芘,張翠蓋而檢犀尾,班麗褂衽,會鍾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囗(原字為左飠右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一作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篇)
解讀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 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怎麼樣?是不是讀得一頭霧水?這三十二個字,或者准確的說, 三十二個漢字記音符號,就是2000多年前一位在江漢大地的茫茫碧波間撐篙搖櫓的越人船夫唱給他愛慕的人——楚國王子子皙的歌,沒錯,它就是文學史上大大有名的《越人歌》,是楚人或生活在楚國的越人用古漢語音記錄下來的原汁原味的越語歌辭,大家也許對它的楚歌體漢語譯文更為熟悉。
我們不知道為子皙當場口譯的是越人還是楚人,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位不知名譯者的即興譯詩給中國文學史留下了楚辭體最早的也是最優美的詩篇,他的譯品也成為有史可證的第一篇漢語譯詩,其文學、語言學和歷史價值不可估量。《越人歌》的另一項「第一」也許就不那麼著名了,至少在 以前,學界有意無意的迴避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它是現存先秦文學作品中可以肯定為同性戀詩篇的唯一文本。
《越人歌》最早收錄於西漢劉向的《說苑》卷十一《善說》第十三則「襄成君始封之日」篇。劉向是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自幼生長楚地,祖上藏書豐富,家學淵源有自,淹通經史,諳熟掌故,成帝時劉向領校中五經秘書,就是負責西漢皇家藏書的整理,借機通覽了當時所能見到的最全面的典籍。在校書之餘,為了「言得失、陳法戒」,「助觀覽、補遺闕」,劉向根據皇家所藏和民間流行的書冊編著了幾部頗具故事性的雜著——《說苑》、《新序》、《列女傳》——作為政治教科書呈獻給漢成帝劉驁。書中記錄了先秦以至秦漢時期許多流行於民間的故事、傳說。這些事例的來源和出處,十之八九還可在現存典籍中探討源流,互相參證;但有一部分卻是早已散佚,文獻無征,只靠《說苑》等書保留它一點遺文瑣語,「襄成君始封之日」便是其中的一篇。需要明確的是,雖然 「襄成君始封之日」篇的原作者已不可知,但可以推斷,劉向在記錄這則掌故的時候一定參考了其他文獻依據,只是可惜前人舊書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要格外感謝《說苑》為我們保存了這則在文學、歷史、語言學、甚至中國古代性學研究中都具有不可估量價值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越人歌》。
上面說過了,《說苑》是劉向為漢成帝編著的政治教材,意在借古通今,明君臣之道,其中《善說》一卷收錄的都是春秋戰國時卿大夫、士人、賓客、孔門弟子等能言善辯進行游說的軼事。所謂「善」主要包含三個因素:一是所說的內容要正確、珍貴;二是說話的人要有辯才、講求技巧;三是能打動對方的心,使之樂於接受。西漢時期,同性戀風習十分流行,「前漢一代幾乎每一個皇帝有個把同性戀的對象,或至少犯一些同性戀傾向的嫌疑。」(見費孝通譯靄理士《性心理學》附錄《中國文獻中同性戀舉例》),劉向本人對當時頗為流行的男風並無任何特殊的關注,收錄「襄成君」的故事是為了從庄辛說服襄成君的事例中總結辯論的智慧,但在無意間為我們保存了一則有趣的同性戀故事。還有一點要提到,除了襄成君始封之日」篇,《說苑》中還記載了另外幾則有名的戰國時代同性戀故事——安陽君與龍陽君是最廣為人知的兩例,前者又見於《戰國策·楚策》,後者又見於《戰國策·魏策》。
就是這首《越人歌》,如果沒有同它一起流傳至今的本事,似乎很難從字面斷言它是兩男相悅之詞,還是男女相悅之詞。但慶幸的是,劉向為我們記錄了這段「本事」,為《越人歌》的「性向」確定了可供辨識的語境。
故事原文意譯過來就是:
襄成君開始接受封邑的那一天,穿著翠麗的衣裳,腰佩鞘面鋃玉的長劍,足登白色細絹縫制的鞋子,站立在流水之岸上,大夫們抱著鍾錘圍繞著襄成君,縣令們拿著鼓槌正在高聲呼叫:「誰能濟渡君侯過河?」楚國大夫庄辛經過這里,看到襄城君,不由心中一動,就托辭拜見,禮畢起立說:「臣下想握一下君侯的手,可以嗎?」襄成君生氣地變了臉色不答話。庄辛後退了幾步,洗了洗手,回來對襄成君說道:
「君侯難道沒聽過鄂君子皙在新波上泛舟游樂的故事嗎?他乘坐著刻有鳳鳥紋飾的黑色遊船在碧波中盪漾,船上掛著?芘紋樣的幛幔,張設著翠麗的傘蓋,旌旗上插有犀牛尾,襄城君的衣飾斑斕富麗,舟船上鍾鼓之聲齊鳴。當鍾鼓之聲稍歇的時候,一位舟子懷抱著船槳歌唱起了歌:『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歌詞用的是越語,鄂君子皙說:『我不懂得越國的歌,請你為我用楚國的話解說。』於是就召來一個越語翻譯,用楚國話解說了歌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今夜是什麼夜晚啊,我能操槳於此洲流;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我有幸能與王子同舟。
含羞懷情啊,不顧詬罵羞恥,
心裡多麼痴迷不止啊,盼見王子。
山有樹啊樹有枝,心裡愛慕著您呀您卻不知。)
鄂君聽完楚譯之後,揚起長長的袖袂,走過去擁抱了唱歌的越人舟子,還舉起綉花的錦被,覆蓋在舟子的身上。」
「君侯您知道,鄂君是楚王的同胞親弟,官職做到令尹(楚國的首席大臣),爵位為執圭(楚國的最高爵位),還能和一個劃船的越人交歡盡意。君侯您的地位雖然高貴,又怎會高過鄂君子皙?臣下我的地位雖然低微,又怎會低於一個越人舟子?臣下想握一下您的手,君侯為什麼不願意呢?」
襄成君連忙把手遞過去說:「在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因為姿容受到長者的稱贊,卻從未受到如此突然的羞辱。從今以後,我將以少壯者的禮節,恭謹接受先生的教誨」。
楚大夫庄辛傾慕襄成君的美貌,提出了「把君之手」的非分要求,這種要求說明庄辛對襄成君有同性戀的慾望。襄成君的生平不詳。而庄辛正是戰國後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前264年在位)朝的大臣,與屈原、宋玉是同時代人。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了楚都郢,一舉佔領了楚國的整個西部,襄王倉皇遷都於陳。當時楚軍全線潰敗,不再作有組織的抵抗。當襄王向庄辛請教如何收拾殘局時,庄辛先給襄王打氣:「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成語「亡羊補牢」即來自庄辛這句話。隨後襄王封庄辛為陽陵君,命他守衛在淮北的楚地。在故事發生的時候,襄成君剛剛接受了楚王的冊封,而庄辛還是大夫,還沒有封君,故他對襄成君自稱「臣」。古代社會的同性戀模式原則上是依照社會地位的高低決定主動或被動的角色,因此庄辛的舉動自然冒犯了襄成君的尊嚴,傲慢高貴的美男子自然不會對庄大夫有什麼好臉色。為了說服襄成君,能言善辯的庄辛給他講了鄂君子皙的故事。
聽完楚譯的歌詞,子皙立即領會了「榜枻越人」的情意,並欣然接受了對方的求愛。「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根據子皙做出的曖昧動作,我們不難想像他和越人之間發生的事情。講完故事後,庄辛趁熱打鐵,進一步誘勸襄成君:
「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逾於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
如上所述,庄辛對襄成君的愛慕屬於同性戀的性質,而且其行為模式屬於比較「另類」的身份較低者主動向身份較高者求愛,他不舉其他先例而獨引鄂君子皙與榜枻越人的故事為自己辯護,說明故事中的情景與正在發生的事情在關鍵問題上有對應性。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種關鍵問題的對應包含三個方面:一,目的的對應,都是為了求愛;二,身份差異的對應,都是身份較低者主動向身份較高者求愛;三,也是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性別關系的對應。設想如果榜枻越人是女性,那麼鄂君子皙的故事就是一個標准版的灰姑娘故事,這顯然不符合「質同才予類比」的邏輯原則,由BG的「此」到BL的「彼」,豈不是驢唇不對馬嘴?何況低賤的女子向高貴的男子表示愛慕,從來都不被看作非禮之舉,而是不折不扣的「韻事」,浪漫傳奇的通例。由此得知,如果越人是女性,這個例證幾乎缺乏說服力,襄成君又怎會心悅誠服的接受庄辛的說教?
③ 誰知道電影《夜宴》裡面的「越人歌」的歌詞
《越人歌》 中國古代使用壯侗語族語言民族的古老民歌。《說苑·奉使篇》記載:公元前528年,楚國令尹鄂尹子皙舉行舟游盛會,百官縉紳,冠蓋如雲。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
「今夕何夕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了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綉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據語言學家研究,《越人歌》的語言可能與壯語有系族上的關聯。因而也可以說它是一首古老的壯歌。
《越人歌》清楚表達了越人對鄂君的感戴,說明楚越人民的親密關系。這首詩在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及文學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價值。
④ 「山有木兮木有支」下一句是什麼,出至哪裡
心悅君兮君不知
出自:《越人歌》
《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明確歌頌戀情的詩歌,它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越人歌》出自漢代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篇),第十三段並有漢字記其古越語發音:「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詩歌原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知),心悅君兮君不知。
⑤ 越人歌的注音,要正確的
jīn xī hé xī xī ,qiān zhōu zhōng liú 。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jīn rì hé rì xī ,dé yǔ wáng zǐ tóng zhōu 。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méng xiū bèi hǎo xī ,bú zī gòu chǐ 。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xīn jǐ fán ér bú jué xī ,dé zhī wáng zǐ 。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shān yǒu mù xī mù yǒu zhī ,xīn yuè jun xī jun bú zhī。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翻譯: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遊,
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與王子同舟。
深蒙錯愛啊,不以我鄙陋為恥,
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
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5)越人歌來自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越人歌》是以兩種歌體、兩種文本並存傳世的:既有越語的漢語音譯,亦有楚民歌體的漢語譯文;既是一首越歌原作,又是一首楚譯越歌。
劉向在記存歌詞的漢語譯意的同時,保留了生事之當時人們用漢字錄記的越人歌唱的原音。
西漢到現在已兩千多年了,歷代文人學者們對《越人歌》的譯詩質量、藝術水平以及它對後來的文學作品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數不清的分析和評價。
但對於那個尤為難得的「蠻夷鴂舌」的越語原文,卻幾乎無人過問,更談不上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未經翻譯的越人歌原詞為三十二字,翻譯成楚歌後變了五十四字,其加工整理的痕跡非常明顯。
⑥ 關於越人歌里越女的資料除了遇到王子的故事,還有什麼關於越女的資料.謝謝.
是男生,以下來自網路: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出自先秦的《越人歌》全文為: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意思就是,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盪舟河中漫遊。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舟。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嫌棄我,責罵我。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傳說,春秋時期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坐船出遊,有愛慕他的越人船夫(男性)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詞。鄂君明白歌意後,非但沒有生氣,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他蓋上綉花被,願與之同床共寢。這應該就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男同性戀表達愛意的歌曲了。
⑦ 夜宴的電影插曲<越人歌>是誰唱的
是周迅
⑧ 電影<<夜宴>>中周迅跟吳彥祖的對白中有一句「……我悅君兮,君不知……」大家知道全文嗎出自哪裡
越人歌 (無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最初見於古詩十九首,相傳是中國最早的譯詩。
⑨ 關於越人歌。
越人歌》賞析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 《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明確歌頌同性戀情的詩歌, 它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 《越人歌》有記載的出處,是漢劉向《說苑》 ,卷十一,善說篇,第十三段。 故事講的是 楚國襄成君冊封受爵那天 ,身著華服佇立河邊。 楚大夫庄辛經過,見了他心中歡喜 ,於是上前行禮,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禮之舉,不予理睬。於是庄辛洗了手,給襄成君講述了 楚國鄂君 的故事: 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 ,坐船出遊,有愛慕他的 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 。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詞。鄂君明白歌意後,非但沒有生氣, 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他蓋上綉花被,願與之同床共寢。 庄辛進而問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貴仍可以與越人船夫交歡盡意,我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 襄成君當真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手遞給了他。 原文如下——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 履縞舄 ,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鍾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庄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 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 」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遷延沓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囗(,man,原字為上艹下兩)芘,張翠蓋而檢犀尾,班麗褂衽,會鍾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囗(原字為左飠右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夕兮, 搴中洲流(一作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揄修袂,行而擁之, 舉綉被而覆之 。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逾於鄂君子皙, 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 ,願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於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近代許多學者對《越人歌》的原詞作了譯讀。 語言學家鄭張尚芳根據泰語的譯讀是: 夜晚哎歡樂相會夜晚 我好害羞,我善搖船 搖船渡越,搖船悠悠啊,高興喜歡 鄙陋如我啊,王子殿下竟高興結識 隱藏心裡在不斷思戀哪。 日本學者泉井久之助根據占語或馬來語譯讀: 我祈禱您啊,王子 我祈禱您啊,偉大的王子 我認識了您啊,偉大的王子 正義的王子啊,尊貴的王子 我真幸福啊 我忠心地服從您 讓所有的人都繁榮昌盛吧 我長久以來一直敬愛著您。 壯族學者韋慶穩根據壯語譯讀: 今晚這是何晚 坐在船正中的是哪位大人 王府中王子駕臨 王子接待又賞識我,小人感激 不知何日王子與小人再遊玩,小人心喉感受。 補充: 《夜宴》 在歌聲中開場,又在歌聲中落幕。兩度唱響的《 越人歌 》被導演一再盛贊,認為它最好地傳達了片中寂寞的主題。可惜影片的主創者信口開河,妄言《越人歌》來自 《詩經》 。事實上,《越人歌》是春秋時期 百越 之地少數民族的口傳歌謠,見於西漢劉向《 說苑 》卷十一《善說》,南朝時又被徐陵收入《 玉台新詠 》,位列卷九第二首。 楚國襄成君受封那天「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他的豐姿吸引了楚國大夫庄辛,要求「把 君之 手」。襄成君感到受了冒犯,憤然不答。庄辛就講了「鄂君子皙泛舟」的小故事—— 鄂君子皙坐船出遊,一位劃船的越人抱著槳唱起了歌,譯成楚語就是,「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子聽過之後很感動,於是走過去擁抱越人,「舉綉被而覆之」。 接下來,庄辛比較了襄成君和鄂君子的地位以及兩人對待愛慕者示好時的反應。憑什麼我庄辛就不能握住你襄成君的手呢?最後襄成君向庄辛道歉。 庄辛借《越人歌》發揮了善於辭令的長處,在說服的同時還達到了取悅的目的。這首歌也因為春秋時楚國王公貴族 中風 行 龍陽之癖 ,而被後世研究者懷疑為同性間的情歌款曲。 不過關於船上越人的性別還有另一種想像。台灣詩人 席慕容 1986年寫下 《在黑暗的河流上》 , 副標題 是「讀《越人歌》之後」。詩人自擬「溫順羞怯的女子」,唱出「清越的歌、真摯的詩」。《越人歌》原文就穿插在自由體 現代詩 中,構成交相輝映的 互文 本關聯,將原典中的圓滿結局改為暗戀者的永恆遺憾: 「只有我才知道/隔著霧濕的 蘆葦 /我是怎樣 目送 著你漸漸遠去」 詩後附言又刻意說明,「有人說鄂君在聽懂了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後,就微笑著把她帶回去了。但是, 在黑暗的河流上 ,我們所知道的結局不是這樣。」席慕容真是了解單戀的寂寞與苦楚。「枝」「知」諧音,假借的手法表現出歌者對於徒勞之愛的絕望。席慕容穎悟到了《越人歌》文本內部的感傷,堪稱千古之後的會心人。 其實「今夕何夕」的詠嘆在 中國文學 傳統中還有歡快輕松的一面。《 詩經 ·唐風》的「綢繆」篇興高采烈地贊嘆良辰吉日里的新婚夫婦,「今夕何夕,見此 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聊齋志異》 卷九中的「 鳳仙 」更是詼諧地把「良人」諧音為「涼人」。狐仙發現書生體溫不高,調笑說「今夕何夕,見此涼人?」書應答:「子兮子兮,如此涼人何?」言語投機,心意默契,結果自然是「遂相歡愛」。 至此,無論或喜或悲,是新婚的熱鬧還是孤單的寂寞,在「今夕何夕」的句式中都能夠得到生動的傳達。《越人歌》也是一樣,既可以成就庄辛對襄成君的美意,也可以抒發席慕容關 於單 戀的刻骨惆悵,《夜宴》借之來表現「 中國傳統文化 中高貴的寂寞」亦 無可厚非 。問題出在影片引用古典時的態度上。導演大肆表揚從古書中選出《越人歌》的編劇,還有那位作曲家,卻隻字不提《越人歌》歌詞的原典出處,更別說犯下 張冠 李戴的低級錯誤了。這樣的引用無非把古典當成了賣點,卻失散了對古典本身的了解和會心。不由讓人嘆息:真正在《夜宴》的歌聲中感到寂寞的,難道不正是飽受冷落的傳統文化本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