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電影「one day」要表達什麼!
表達了充滿痛楚和愛意的浪漫電影,並且對人生的潛力與存在的意義進行了深刻的探索。
劇情簡介:
1988年7月15日,艾瑪(安妮·海瑟薇飾)和德斯特(吉姆·斯特吉斯飾)在畢業晚會上一見鍾情,一夜纏綿之後,他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臨行之際,他們約定成為好朋友,並在之後每年的7月15日那天見面。工人家庭出身的艾瑪夢想著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有錢的花花公子德斯特則希望游戲人間。
20年中曾經朝氣蓬勃、懷揣理想的他們也不得不向殘酷的現實低頭。艾瑪的工作際遇和感情生活都不理想,德斯特成了一個小眾的電視名人,終日沉溺在酒精、毒品中,婚姻也岌岌可危。
當他們的人生道路不斷交匯時,他們的關系也隨之改變,友情和爭吵,希望和失落,淚水和歡笑。在這段人生的旅途中,兩人驀然回首,終於發現一直尋尋覓覓,最好的其實早在身邊 。
(1)德斯特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花絮:
電影拍攝時間為8個星期,劇組先後在倫敦、愛丁堡和巴黎取景,總共約有50多個不同的場景。
在愛丁堡取景時,製片方成功地讓整個攝制組攀上了著名的「亞瑟王座」山頂,在那上面進行了幾天的拍攝。除了小部分大型機器是通過直升機運上去的,其他機器全都是劇組成員搬上去的。
派翠西婭·克拉克森在拍攝電視劇《深紅與白色的花瓣》的間隙趕來拍攝該片。
安妮花了很多時間與設計部門研究艾瑪的成長過程,例如不同時期的生活習慣、決定、表現的方式等等。吉姆也就發型、化妝和服裝問題與劇組人員研究了很長時間,他笑言自己能通過發型判斷德斯特處於哪個年齡段。
2. 「我以為我把你放下了」是哪部電影的台詞
一天
1988年7月15日,艾瑪(安妮·海瑟薇飾)和德斯特(吉姆·斯特吉斯飾)在畢業晚會上一見鍾情,一夜纏綿之後,他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臨行之際,他們約定成為好朋友,並在之後每年的7月15日那天見面。工人家庭出身的艾瑪夢想著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有錢的花花公子德斯特則希望游戲人間。20年中,曾經朝氣蓬勃、懷揣理想的他們也不得不向殘酷的現實低頭。艾瑪的工作際遇和感情生活都不理想,德斯特成了一個小眾的電視名人,終日沉溺在酒精、毒品中,婚姻也岌岌可危。當他們的人生道路不斷交匯時,他們的關系也隨之改變,友情和爭吵,希望和失落,淚水和歡笑。在這段人生的旅途中,兩人驀然回首,終於發現一直尋尋覓覓,最好的其實早在身邊。
3. 一片電影,裡面的犯法事件都是導演的真實事件,在影片的一開頭,因為麥克風沒有關,導演留下了犯罪證據
出於對「變態故事」(monster story)的偏好,導演安德魯·傑瑞克奇(Andrew Jarecki)將羅伯特·德斯特的故事搬上了熒幕,並取名為《所有美好的東西》(好諷刺的名字)。當然,德斯特作為當事人也興致勃勃的觀看了這部電影,不知作為自由人的德斯特在電影院中看著自己的完美犯罪傑作,心中是有多得意。
看完電影後,出於未知的原因(或許是他覺得能拍出這部電影的人是一個非常了解他的人,或許是電影的某些情節拍的不到點子上,又或許是他覺得電影的放映可能在輿論上對他不利,他想通過交流以正視聽),意猶未盡的德斯特打了個電話給了傑瑞克奇,要求安排一次對他的采訪。
於是,就有了這部驚世駭俗的紀錄片:《紐約災星》。
4. 怎麼評價愛情電影《一天》
電影《一天》是一部文藝小清新愛情劇。作為歐美愛情片,該片終究有股濃烈的好萊塢質感,無論是利用暗色背景基調襯托出 的唯美浪漫情節,還是男女主長達20年對於愛的執著,都是愛情最美好的模樣,我們同樣可以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身影子。
每一個人對於愛情與生活的定義不同,從而也致使人與人的命運截然不同。通過電影《一天》中的一對戀愛經歷,我們最大的感悟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那就是「且行且珍惜」,況且並非每一個人都如艾瑪一般,可以甘心浪費自己十幾年時光,只為等待一個心愛之人。
5. 請問這個mv是不是電影片段啊是什麼電影呢
一天 One Day(2011)
導演:羅勒·莎菲
編劇:大衛·尼克爾森
主演:安妮·海瑟薇/吉姆·斯特吉斯/蘿瑪拉·嘉瑞/派翠西婭·克拉克森/拉菲·斯波
類型:劇情/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 英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1-08-19(美國)
片長:107分鍾
6. 求電影名字。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影,美國的,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兩歲時手術輸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譯:《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譯:《鱷魚,波鞋,走天涯》
對白語言:英語,日語
2演職員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蘭弗洛 Brad Renfro --- 飾 Erik (艾瑞)
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 --- 飾 Dexter (德斯特)
布魯斯·戴維森 Bruce Davison ---- 飾 Dr Stevens
安娜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飾 Linda
3影片類型編輯
劇情
4影片片長編輯
97 min
5上映日期編輯
1995年4月21日 美國
6劇情梗概
德
斯特與艾瑞同住在一個溫馨祥和的小鎮,並且是緊臨隔壁的鄰居,他們同為單親母親帶大的男孩,兩個同為十一歲。但小鎮鎮民恐懼,形成一堵高牆,把十一歲的德
斯特和母親孤立起來,德斯特是因輸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後院與和士兵玩具為伍,望著天空,嚮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學、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籬笆與德斯特對話,打成一片。兩個寂寞孤獨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誼中,不顧世俗對艾滋病的恐懼,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風港。逐漸的,
艾瑞決定要幫德斯特把病治好,他異想天開的遍揉百草煮湯做葯,一遍遍的試驗著,甚至帶著德斯特離家出走,訪談名醫,一路上,德斯特與艾瑞經歷了他們一生中
最難忘的夏日之旅,但他們會找到奇跡嗎?
7評價
真情世界劇照
在
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
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熒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盡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贊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
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葯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葯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葯
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新奧爾良,而
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
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劇照
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里,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里:「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麼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
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
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
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
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
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舍——作斗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佔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艾
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系。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
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葯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艾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蘇醒了!
7. 這個圖片是哪個電影中的畫面
One Day 一天!
該片改編自英國作家大衛·尼克爾斯(David Nicholls)的最新暢銷小說《一天》(One Day)。這個浪漫悲情的故事的起點是1988年,剛剛從學校畢業的德克斯特和艾瑪初次相識,然後在接下來的20年裡,他們每一年的這一天都會盡量見面,即使沒有見面,也在關注著彼此的生活。畢業那天遇見愛,而明天卻將天各一方。1988年7月15號,艾瑪和德斯特在畢業晚會上一見鍾情,那天晚上什麼也沒有發生,他們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臨行之際,他們約定成為好朋友,並在之後每年的7月15日那天見面(作者只描寫他們每年的這一天發生的事情,而不是他們的約定,其他時候都留給讀者自己去想像,不可能一年只見面一次然後不描述其他的時間,這樣和 《一天》 這個名字相互呼應)。工人家庭出身的艾瑪夢想著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有錢的花花公子德斯特則希望游戲人間。20年中,曾經朝氣蓬勃、懷揣理想的他們也不得不向殘酷的現實低頭。艾瑪的工作際遇和感情生活都不理想,德斯特成了一個小眾的電視名人,終日沉溺在酒精、毒品中,婚姻也岌岌可危。當他們的人生道路不斷交匯時,他們的關系也隨之改變,友情和爭吵,希望和失落,淚水和歡笑。在這段人生的旅途中,兩人驀然回首,終於發現一直尋尋覓覓,最好的其實早在身邊。電影盤點了20年來德斯特和艾瑪的人生起伏、戀愛、理想還有感情生活,利用遠近交替、特寫和遠景的切換,某一天和十多年的回顧,展現愛情的演變發展。
8. 真情世界的影片評價
在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熒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盡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贊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葯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葯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葯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新奧爾良,而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里,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里:「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麼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舍——作斗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佔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艾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系。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葯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艾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蘇醒了!
9. 我愛你 德斯特 非常愛 是什麼電影
《一天》由羅勒·莎菲執導,安妮·海瑟薇和吉姆·斯特吉斯聯袂出演。根據英國作家大衛·尼克爾斯(David Nicholls)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