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雜劇《趙氏孤兒》和電影《趙氏孤兒》的異同
劇情方面,
元雜劇里晉靈公沒被害死,
並是屠岸賈滅趙氏滿門的推動者,
趙
朔是用短刀自殺而死,
趙盾被靈輒救出不知去向,
韓厥將軍為救趙氏孤兒自殺而
死,
公孫杵臼為救趙氏孤兒自己撞死,
程嬰沒有死並在最後受到賞賜
(明刊本)
。
而在電影里改成,
晉靈公被屠岸賈與宦官合謀害死,
趙朔遭屠岸賈暗算被殺,
靈
輒沒有成功救出趙盾,
兩人都死了,
韓厥沒有死但卻被屠岸賈毀了容,
公孫杵臼
被屠岸賈殺害,
程嬰被屠岸賈殺害。
這是電影對元雜劇的主要改動,
但沒有改變
故事的主要內容,
與故事的主線———屠岸賈殺害趙盾一家只剩下趙氏孤兒,
程
嬰犧牲自己的兒子救出趙氏孤兒並把他撫養長大,
最後趙氏孤兒為趙家報仇雪恨
相一致,因此在故事框架上電影版還是遵循原著的,這些改變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電影版則極大的顛覆了元雜劇。
首先,屠岸賈的「反面性」被淡化。紀氏中的屠岸賈是個兇殘、不擇手段的
殘暴形象,
為了斬草除根,
不惜殺掉全城的嬰兒。
而電影中的屠岸賈的反面性極
大的被淡化。
從最開始的受到晉靈公的挑撥離間,
代替晉靈公認錯,
遭到趙盾及
子趙朔的諷刺、
侮辱等,
相對來說屠岸賈的隱忍,
似乎更容易讓人賦予其一絲同
情。趙氏滿門的慘滅也讓人覺得
「目中無人,囂張跋扈」的趙氏是「罪有應得」
的,
屠岸賈的兇殘性便帶有了那麼一絲報復、
報應的意味。
這同時也淡化了救趙
孤的必要性,
這樣蠻橫無理、
甚囂塵上的趙氏家族,
其嬰兒為什麼一定要犧牲那
么多人,
犧牲另一個孩子的命去得以保存呢!
影片前半部分,
屠岸賈殺光趙氏家
族的冷酷無情、
揮刀劈向韓厥的陰險毒辣及摔死程嬰兒子時的兇狠,
所有這些到
電影的後半部分好像全都沒有了,
轉而來的是一位溺愛、
慈祥的父親形象。
甚至
在他知道程勃就是趙孤時,在程勃遭人圍困時,憑著那句「乾爹,救我」
,毅然
而來的隻身沖入敵群中。
這樣的屠岸賈沒有了元雜劇中那樣單一的兇殘,
人物形
象更半滿,豐富。事實上,對於無子的屠岸賈,對趙孤十五年的養育,其濃濃的
父子情遠勝於其想殺死趙孤的殘酷,影片這一塑造則更符合人性的真實。
其次,
程嬰的形象得到重點突出。
元雜劇中更側重於奸臣屠岸賈兇殘的步步
緊逼與多位義士的前仆後繼的犧牲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突出的是群體英雄形
象。
電影則集中刻畫程嬰,
講述其救孤和養孤的過程,
剖析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使程嬰這一人物形象更為飽滿,
而其更重要的還是對程嬰這個人物的英雄氣息及
忠義精神的瓦解這一全新人物塑造。
電影中的程嬰只是個草澤醫生,
只是個滿足
於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民。
他救下趙孤更多是被趙庄姬的死而感動加之其對趙孤
的同情,
帶孩子回家也只是出於人性想讓孩子吃飽再送走,
之後的失去自己孩子
救下趙孤都是因為一系列的巧合沖突把他推到事件的風口浪尖,
而他只是無奈的
被迫接受一切,
其內心的掙扎和痛苦也被刻畫的很明顯。
稀里糊塗的被捲入,
失
去妻兒的程嬰最終違背了庄姬的遺言,
決定成為屠岸賈的門客,
讓趙孤認賊作父,
他要等程勃長大後帶到屠岸賈面前告訴他真相,
因為他認為殺一個人殺心比殺身
更殘忍,
他是這樣被對待的,
他也要用這種方式進行報復,
這里的復仇不再是為
了正義,
不是正邪之爭而更多的是個人私怨的報復,
程嬰賦予趙孤的不是三百多
條人命的血海深仇,
而是把趙孤當成其為妻兒報仇的工具。
至此,
元雜劇中那種
「因果報應」
、
「忠義」
等精神內涵被消散殆盡,
程嬰不再是一個傳統戲曲中的忠
義英雄,沒有崇高,沒有神聖,只是演繹著一個庸人、俗人、常人的命運。
再者,
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動。
如韓厥不再是一個充滿正義的
對屠岸賈不滿,
為了保留趙孤甘願自刎的英勇將軍,
而是屠岸賈的一個更近於
「貪
生怕死」
的手下,
最後因為震撼於庄姬的死,
而在認為自己可以僥幸不被發現的
情況下放走了程嬰及趙孤,
被屠岸賈毀容之後,
便日夜處心積慮想要報仇,
這又
賦予了韓厥一絲狹隘的小市民氣息,
而其每晚與程嬰的會面,
圍繞程勃的教育等
問題的討論,
更是讓韓厥與程嬰的關系曖昧不清,
這一點也是很多觀眾所不能接
受的改動之一。
公孫杵臼不再是為了忠義自殺,
變成了被屠岸賈殺害,
這一改動
淡化了公孫的英雄氣概,減散了其光芒,但因其身份的變化(只是趙盾的同事)
也似乎還算合情合理。
最後,
便是此故事的中心人物——趙孤了。
在元雜劇中,
趙孤隱於山林二十
年,
只為了功成復仇,
是個背負著血海深仇的人物形象,而電影中的趙孤,
更多
的是展現了他與屠岸賈和程嬰之間的父子之情。
他在一個嚴父——程嬰,
一個慈
父——屠岸賈的關懷、
教育下,
無憂無慮的成長。
影片中,
他與屠岸賈在草地上
的那一幕更是極大的渲染了他和仇人屠岸賈的濃濃的父子情。當屠岸賈受傷時,
不惜威脅「親父」程嬰,搶走獨門奇葯,衣不解帶直至伺候義父傷愈。這樣濃厚
的父子情,
使得他根本不相信程嬰告知的真相,
卻在經屠岸賈證實之後,
十五年
的養育之恩卻瞬間崩潰,
揮刀劈向昔日情深似海的義父。
最後,
雖然導演用程嬰
之死來刺激程勃刺向屠岸賈,
使之殺義父之行更在理些,
然而本片的主旨在於表
達新時代的人性真實,
而趙孤殺屠岸賈這一行為無疑是與影片的意圖相矛盾。
影
片濃墨重彩的渲染了屠岸賈與程勃的父子情,
表現出了更勝於程勃與程嬰的親子
情,
卻在一瞬間翻臉,
即使屠岸賈屢次留情,
仍無動於衷,
像變了個人似的拼盡
生命去復仇。這樣的安排著實令人費解。
影片中韓厥曾說程嬰的這一復仇行為對程勃不公平,
養育了自己十五年的慈
父卻是殺害自己全家的仇人,
還要手刃昔日愛父,
這對趙孤的心理沖擊力之大可
見一斑。
影片的改寫,
讓趙孤不至於沒日沒夜活在仇恨和復仇的痛苦中,
而是像
個正常的孩子,
快樂的成長,
這也就是陳凱歌導演想要表現的人性回歸。
然而影
片結尾在屠岸賈三番四次留情勸程嬰趙孤走時,程勃只是喊著「我就要你的命,
為我爹報仇」
就極大的矛盾了影片的主旨。
整部影片看下來,
矛盾處,
紕漏處隨
處可見。
不知編劇在改編劇本,
重新塑造人物時是否注意到了如何去修繕其復雜
的人物關系及人物心理的轉變。
二,內涵、思想上的不同
紀氏之《趙氏孤兒》以及《史記》中所記載的趙孤故事,都是表現出「捨生
取義」
、
「殺身成仁」
、
「生死相托」等犧牲精神。其表現出的「忠義」令人震撼。
而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版似乎更側重於個體草根的「命運悲劇」
,雖然保留了故事
的雛形,
但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已經盪然無存。
影片的英文翻譯是
「
Sacrifice
」
,
但
其陳導演堅持的
「人不會主動獻死」
的思想與片名已是矛盾。
公孫的被殺;
韓厥
與庄姬的爭搶,
及
「還給你,
我就是死路一條」
的惜命;
程嬰的被迫無奈、
痛苦、
私怨等都將傳統戲文中要表現的忠義、
崇高極大的淡化。
只在影片的前半段,
趙
盾的義仆用身體扛著車輪救主的這一場面表現出來。
在
「大仁大義」
、
「拚死盡忠」
的現代,
這樣的場面還是足以震撼人心,
讓觀眾不由生起一股崇高感。
所以,
導
演所謂的新時代人們對仁義崇拜的淡化更注重個體本位思想的變更,
影片必須切
合時代要求改變成為更具人性真實色彩的故事是很有必要之說,
顯然缺乏其說服
力。
不可否認,
現代人們對傳統思想中的
「忠義」
、
「犧牲」
精神日趨淡化,
自
「打
到孔家店」以來對儒家思想的瓦解,現代人更多的是強調「以人為本」
,強調個
體意識。
但是,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
即在於其所傳達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
在
於其展現的人性的光輝,
如果僅僅是保留了故事雛形,
思想內涵完全改版,
那我
們對這一經典的繼承還有什麼?打著與時代接軌的旗號,
肆意的改編,
甚至顛覆
經典,
這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的當代闡釋
⑵ 試比較雜劇《趙氏孤兒》和電影《趙氏孤兒》的異同
一,劇情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改動
劇情方面,元雜劇里晉靈公沒被害死,並是屠岸賈滅趙氏滿門的推動者,趙朔是用短刀自殺而死,趙盾被靈輒救出不知去向,韓厥將軍為救趙氏孤兒自殺而死,公孫杵臼為救趙氏孤兒自己撞死,程嬰沒有死並在最後受到賞賜(明刊本)。而在電影里改成,晉靈公被屠岸賈與宦官合謀害死,趙朔遭屠岸賈暗算被殺,靈輒沒有成功救出趙盾,兩人都死了,韓厥沒有死但卻被屠岸賈毀了容,公孫杵臼被屠岸賈殺害,程嬰被屠岸賈殺害。這是電影對元雜劇的主要改動,但沒有改變故事的主要內容,與故事的主線———屠岸賈殺害趙盾一家只剩下趙氏孤兒,程嬰犧牲自己的兒子救出趙氏孤兒並把他撫養長大,最後趙氏孤兒為趙家報仇雪恨相一致,因此在故事框架上電影版還是遵循原著的,這些改變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電影版則極大的顛覆了元雜劇。
首先,屠岸賈的「反面性」被淡化。紀氏中的屠岸賈是個兇殘、不擇手段的殘暴形象,為了斬草除根,不惜殺掉全城的嬰兒。而電影中的屠岸賈的反面性極大的被淡化。從最開始的受到晉靈公的挑撥離間,代替晉靈公認錯,遭到趙盾及子趙朔的諷刺、侮辱等,相對來說屠岸賈的隱忍,似乎更容易讓人賦予其一絲同情。趙氏滿門的慘滅也讓人覺得 「目中無人,囂張跋扈」的趙氏是「罪有應得」的,屠岸賈的兇殘性便帶有了那麼一絲報復、報應的意味。這同時也淡化了救趙孤的必要性,這樣蠻橫無理、甚囂塵上的趙氏家族,其嬰兒為什麼一定要犧牲那麼多人,犧牲另一個孩子的命去得以保存呢!影片前半部分,屠岸賈殺光趙氏家族的冷酷無情、揮刀劈向韓厥的陰險毒辣及摔死程嬰兒子時的兇狠,所有這些到電影的後半部分好像全都沒有了,轉而來的是一位溺愛、慈祥的父親形象。甚至在他知道程勃就是趙孤時,在程勃遭人圍困時,憑著那句「乾爹,救我」,毅然而來的隻身沖入敵群中。這樣的屠岸賈沒有了元雜劇中那樣單一的兇殘,人物形象更半滿,豐富。事實上,對於無子的屠岸賈,對趙孤十五年的養育,其濃濃的父子情遠勝於其想殺死趙孤的殘酷,影片這一塑造則更符合人性的真實。
其次,程嬰的形象得到重點突出。元雜劇中更側重於奸臣屠岸賈兇殘的步步緊逼與多位義士的前仆後繼的犧牲形成強烈的戲劇沖突,突出的是群體英雄形象。電影則集中刻畫程嬰,講述其救孤和養孤的過程,剖析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使程嬰這一人物形象更為飽滿,而其更重要的還是對程嬰這個人物的英雄氣息及忠義精神的瓦解這一全新人物塑造。電影中的程嬰只是個草澤醫生,只是個滿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民。他救下趙孤更多是被趙庄姬的死而感動加之其對趙孤的同情,帶孩子回家也只是出於人性想讓孩子吃飽再送走,之後的失去自己孩子救下趙孤都是因為一系列的巧合沖突把他推到事件的風口浪尖,而他只是無奈的被迫接受一切,其內心的掙扎和痛苦也被刻畫的很明顯。稀里糊塗的被捲入,失去妻兒的程嬰最終違背了庄姬的遺言,決定成為屠岸賈的門客,讓趙孤認賊作父,他要等程勃長大後帶到屠岸賈面前告訴他真相,因為他認為殺一個人殺心比殺身更殘忍,他是這樣被對待的,他也要用這種方式進行報復,這里的復仇不再是為了正義,不是正邪之爭而更多的是個人私怨的報復,程嬰賦予趙孤的不是三百多條人命的血海深仇,而是把趙孤當成其為妻兒報仇的工具。至此,元雜劇中那種「因果報應」、「忠義」等精神內涵被消散殆盡,程嬰不再是一個傳統戲曲中的忠義英雄,沒有崇高,沒有神聖,只是演繹著一個庸人、俗人、常人的命運。
再者,其他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動。如韓厥不再是一個充滿正義的對屠岸賈不滿,為了保留趙孤甘願自刎的英勇將軍,而是屠岸賈的一個更近於「貪生怕死」的手下,最後因為震撼於庄姬的死,而在認為自己可以僥幸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放走了程嬰及趙孤,被屠岸賈毀容之後,便日夜處心積慮想要報仇,這又賦予了韓厥一絲狹隘的小市民氣息,而其每晚與程嬰的會面,圍繞程勃的教育等問題的討論,更是讓韓厥與程嬰的關系曖昧不清,這一點也是很多觀眾所不能接受的改動之一。公孫杵臼不再是為了忠義自殺,變成了被屠岸賈殺害,這一改動淡化了公孫的英雄氣概,減散了其光芒,但因其身份的變化(只是趙盾的同事)也似乎還算合情合理。
最後,便是此故事的中心人物——趙孤了。在元雜劇中,趙孤隱於山林二十年,只為了功成復仇,是個背負著血海深仇的人物形象,而電影中的趙孤,更多的是展現了他與屠岸賈和程嬰之間的父子之情。他在一個嚴父——程嬰,一個慈父——屠岸賈的關懷、教育下,無憂無慮的成長。影片中,他與屠岸賈在草地上的那一幕更是極大的渲染了他和仇人屠岸賈的濃濃的父子情。當屠岸賈受傷時,不惜威脅「親父」程嬰,搶走獨門奇葯,衣不解帶直至伺候義父傷愈。這樣濃厚的父子情,使得他根本不相信程嬰告知的真相,卻在經屠岸賈證實之後,十五年的養育之恩卻瞬間崩潰,揮刀劈向昔日情深似海的義父。最後,雖然導演用程嬰之死來刺激程勃刺向屠岸賈,使之殺義父之行更在理些,然而本片的主旨在於表達新時代的人性真實,而趙孤殺屠岸賈這一行為無疑是與影片的意圖相矛盾。影片濃墨重彩的渲染了屠岸賈與程勃的父子情,表現出了更勝於程勃與程嬰的親子情,卻在一瞬間翻臉,即使屠岸賈屢次留情,仍無動於衷,像變了個人似的拼盡生命去復仇。這樣的安排著實令人費解。
影片中韓厥曾說程嬰的這一復仇行為對程勃不公平,養育了自己十五年的慈父卻是殺害自己全家的仇人,還要手刃昔日愛父,這對趙孤的心理沖擊力之大可見一斑。影片的改寫,讓趙孤不至於沒日沒夜活在仇恨和復仇的痛苦中,而是像個正常的孩子,快樂的成長,這也就是陳凱歌導演想要表現的人性回歸。然而影片結尾在屠岸賈三番四次留情勸程嬰趙孤走時,程勃只是喊著「我就要你的命,為我爹報仇」就極大的矛盾了影片的主旨。整部影片看下來,矛盾處,紕漏處隨處可見。不知編劇在改編劇本,重新塑造人物時是否注意到了如何去修繕其復雜的人物關系及人物心理的轉變。
二,內涵、思想上的不同
紀氏之《趙氏孤兒》以及《史記》中所記載的趙孤故事,都是表現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生死相托」等犧牲精神。其表現出的「忠義」令人震撼。而陳凱歌導演的電影版似乎更側重於個體草根的「命運悲劇」,雖然保留了故事的雛形,但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已經盪然無存。影片的英文翻譯是「Sacrifice」,但其陳導演堅持的「人不會主動獻死」的思想與片名已是矛盾。公孫的被殺;韓厥與庄姬的爭搶,及「還給你,我就是死路一條」的惜命;程嬰的被迫無奈、痛苦、私怨等都將傳統戲文中要表現的忠義、崇高極大的淡化。只在影片的前半段,趙盾的義仆用身體扛著車輪救主的這一場面表現出來。在「大仁大義」、「拚死盡忠」的現代,這樣的場面還是足以震撼人心,讓觀眾不由生起一股崇高感。所以,導演所謂的新時代人們對仁義崇拜的淡化更注重個體本位思想的變更,影片必須切合時代要求改變成為更具人性真實色彩的故事是很有必要之說,顯然缺乏其說服力。不可否認,現代人們對傳統思想中的「忠義」、「犧牲」精神日趨淡化,自「打到孔家店」以來對儒家思想的瓦解,現代人更多的是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個體意識。但是,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即在於其所傳達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在於其展現的人性的光輝,如果僅僅是保留了故事雛形,思想內涵完全改版,那我們對這一經典的繼承還有什麼?打著與時代接軌的旗號,肆意的改編,甚至顛覆經典,這就是所謂的傳統文化的當代闡釋?如果導演要表現其人本思想,大可另寫劇本,一方面對經典之「捨生取義」的繼承,另一方面又表示懷疑而篡改經典,這樣不僅讓影片自相矛盾,站不住腳,更是對經典的一種顛覆,也對後代對經典的正確理解、繼承有著負面影響。
改編歷史故事從來都要尊重原作,原汁原味地再現歷史環境,即使是增加人物和改變情節,極力吻合當時的時代特徵的創作,也有舊瓶裝新酒的做法。從根本上否定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通過消解和顛覆,向傳統文化經典進行抗爭和挑戰,這種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歷史的客觀實在性和客觀規律性。現今中國影視劇壇本著各種目的對傳統經典作品的肆意篡改,恣意編寫不但越來越偏離經典精髓,乃至越來越低俗膚淺甚至惡趣味的同時帶來了極其深遠的負面影響。陳凱歌的《趙氏孤兒》完全顛覆了元雜劇中關於正義、誠信和復仇的主題,也許正如陳凱歌所說「我想拍一個可信的故事,如果扣一個忠義的帽子給程嬰,今天的觀眾會不會覺得可信,誰會拿自己的孩子的死去換別人孩子的生?……這部電影里沒有歷史,只有人性,沒有被歷史推著走。」依照陳導所言,那《趙氏孤兒》傳頌千年的、留給我們的還剩什麼?在「個體」被無限放大的今天,我們越來越無法理解兩千多年前,那個烽火連年、生命貧賤的年代,在抱團取暖遠比尊重個體重要得多的歲月里,他們對生死的看法,對承諾的看法,絕對超越了現代人對人性的看法。尤其是在元雜劇里,程嬰除了犧牲自己的孩子,還要假裝背叛公孫杵臼,背負世人對他人格的唾棄,只為他心中存有的真、善、美。為什麼這個故事被文人們反復講述,為什麼《趙氏孤兒》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這股子讓人敬仰的「士」氣,這股子愚忠,這股子盪氣回腸又虛無無比的「忠義」之氣。這豈是今日之我們能夠體悟得到的,當「范跑跑」成為網路偶像,當郭美美拿著捐贈金肆意揮霍時,我們已不可能在生活中體驗元雜劇《趙氏孤兒》的浩然正氣了,所以我們更加寄望藝術作品能還原過去的歷史,滿足今日的匱乏。即使身心已無法做到,但會仍被其感動,心仍嚮往之!
⑶ 影片《趙氏孤兒》怎麼樣
影片《趙氏孤兒》這不影片講述的是晉國時期的趙氏遭到別人的陷害,家族中三百人被誅殺,只剩下一個孤兒。隨後這個趙氏孤兒被卿大夫程嬰所收養。程嬰將他撫養成人,並為他的家族報仇的故事。這部影片刻畫了許多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一個是程嬰,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屠岸賈。
⑷ 試比較《趙氏孤兒》和電影《趙氏孤兒》的異同
元雜劇《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
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一部歷史劇,
相關的歷史事件記載最早見於《左傳》,
情節較略;
⑸ 趙氏孤兒的影片評價
《趙氏孤兒》的核心主旨是塑造了程嬰這樣一個嚴重有悖傳統中國宗法倫理規范,棄親生子不顧,將他人孩子撫育成人的平民悲情英雄角色。就該一核心題旨的意圖表達來說,觀眾確實能對程嬰的平民英雄形象產生一定的認同感。但論影片的整體成績,瑕疵比比皆是。最大的敗筆在於,劇情方面的頭重腳輕與不成體統的混搭風格。
《趙氏孤兒》也比較能體現已演變近10年的中國式大片的一大癥候,即愈演愈烈地對當代中國現實人生的無限拋棄。高成本、眾明星參演、開拍之日即已確定上映日期,造成了主創人員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將規避審查風險視頭等大事。(騰訊網評)
2015年《內地導演作品評分榜》中,陳凱歌的作品得分起伏很大,既有至今華語電影最高分《霸王別姬》的9.4分,也有《無極》4.5分這樣的低分。《趙氏孤兒》、《無極》以及今年的《道士下山》評分都在6分以下。
⑹ 《趙氏孤兒》電影好看嗎,主要講了些什麼
一點都不好看
這部悲劇雖然對立的雙方在沖突中遭到毀滅,正義得以伸張,但和黑格爾的悲劇觀是迥然有別的。黑格爾認為悲劇人物的毀滅都是罪有應得,他們的毀滅是「永恆正義」的勝利,因此,沖突的解決必然是和解。而中國悲劇《趙氏孤兒》是正義力量經過反反復復的斗爭,最終戰勝和消滅了邪惡勢力,正義的勝利不是和解,而是像愚公移山那樣,在子子孫孫無窮匱的前赴後繼的斗爭中實現的。中國悲劇精神就表現在這種前赴後繼的斗爭中。而這些都離不開建立在一種「血親」基礎的文化認同。無論是雜劇《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向趙氏孤兒揭示他的身世真相,還是小說《說岳》的斷臂王佐向陸文龍、曹寧指明他們的出身,都是基於這種文化認同。
可以說,沒有這種文化認同,就沒有中國悲劇的存在。金海曙編劇、林兆華導演的話劇《趙氏孤兒》中的趙氏孤兒就否定了這種文化認同。「不管有多少條人命,它跟我也沒有關系!」趙氏孤兒這種只有現在的人生抉擇就割斷了歷史或者真實歷史。
《趙氏孤兒》顯然是一部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劇作。奸臣屠岸賈的殘暴狠毒與程嬰、公孫杵臼等人冒死歷險、慷慨赴義的自我犧牲精神構成了尖銳激烈的戲劇沖突。屠岸賈為了個人私怨而殺害趙盾全家,為了搜捕趙氏孤兒而不惜下令殺全國的小兒,這種令人發指的殘忍行徑,使他成為邪惡的化身。由於他得到昏君的寵信,掌握了大權,這就使得程嬰、公孫杵臼等人為救護無辜而進行的斗爭特別艱巨,甚至要以犧牲生命和舍棄自己的後代為代價,從而構成了全劇慘烈悲壯的調。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里將此劇與關漢卿的《竇娥冤》並提,指出: 「劇中雖有惡人交搆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洵為切中肯綮之論。劇本最後以除奸報仇結局,則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觀念,完成了復仇的主題。
⑺ 《趙氏孤兒》那電影不錯啊,為什麼大家對它評價都不好呢
因為陳凱歌就喜歡拍點悲劇,他也就能拍點悲劇,他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個小悲劇。大家喜氣洋洋的,他就出來掃興,你想想,吃著年夜飯,喝著小酒,看著煙花,突然電視里出來個《肇事孤兒》,多杯具啊
⑻ 如何評價電視劇《趙氏孤兒案》
趙氏孤兒案是一部不落俗套的電視劇,首先劇中無真正的反派,當然我的意思是對於傳統電視劇中的反派,傳統反派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不一定是可憐之人,卻一定有可恨之,但是這部電視劇中每一個人都是可憐之人,每一個人都有可恨之處,不管是程嬰,還是屠岸賈。所以這部劇雖然是個中國劇但卻那麼洋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悲劇佳作。
⑼ 電視版的趙氏孤兒與電影趙氏孤兒有什麼區別 哪個更貼近原著
兩個都不貼近原著,我說一點吧。原著中趙氏孤兒的媽媽(晉靈公的女兒)把孤兒託付給一位經常出入駙馬府的民間醫生程嬰,為了消除程嬰對於泄密的擔憂,自己立即自縊身死。
電影和電視劇都看了點,都和原著有很大偏差。《趙氏孤兒案》最先在《左傳》有記載,比較簡單。元人紀君祥改編成雜劇《趙氏孤兒》。你所說的原著指的是 紀君祥的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