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漂亮的漂念第四聲的時候還能組成什麼詞
漂[Piào]〈名〉。
1、古水名 [Piao River]
[例句1]又南有山,漂水出焉。——《山海經》
【詞性變化】
漂[piào]〈形〉。
1、迅疾 [fast]。如:漂疾(迅疾)
漂[piào]〈動〉。
1、落空,將要成功的事突然失敗 [fail]。如:漂了(落空了)
2、沒付欠賬 [fail to repay a debt]
[例句1]上仔客人個當,一千多局賬漂下來。——《孽海花》
② 為什麼紙不是中國最早發明的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點像蘆葦,可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跡,而現在它在埃及早已絕跡,在非洲只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有生長,歐洲的最後一批紙莎草在西西里島錫安河畔錫臘庫扎附近正瀕臨凋萎乾枯。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對紙莎草的衰亡,人們十分痛惜。這不僅因為它是極好的造紙原料,還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代無紙的日子裡,人們曾用它記下了人類文明史最初的幾頁。 據考證,大約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紙莎草來造「紙」了,他們把紙莎草的莖破成細絲曬干,交叉著疊兩層,然後再用膠粘合,這樣做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不錯,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希臘的大多數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 在這種紙莎草「紙」上寫字,要比在泥板、銀板或龜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這一發明後來傳到了歐洲。在中國人造的紙還沒有傳到歐洲之前,紙莎草是歐洲人最常用的「紙」。 這是一種叫貝多樹的熱帶大樹,胸徑常達1米左右,樹高20多米,樹姿有些像棕櫚,又有些像蒲葵。這種樹在樹頂上簇生出許多掌狀分裂葉子,十分巨大,一張連葉柄的葉子長達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來當紙的,正是這種葉子。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許多寺廟。在那些寺廟里,往往都保存著貝多葉寫成的經書,人稱「貝多經」。作為書寫用的貝葉須在樹齡8年以上的貝多樹上採摘。貝多葉子卷為筒狀,呈淺棕色,從葉柄割取下來鋪開展平,成扇形狀。每張葉片上有30條粗硬的葉脈,用刀除去葉脈,便可得到近30張小葉片。這帶狀小葉片有2米多長,一端稍寬,另一端稍窄。 這葉片不能用,還必須經過特殊的水漚製作。人們先把葉片捲起放在大鍋里用水蒸煮。然後取出晾乾。為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折斷,還要將晾乾的葉片掛在木棒上,兩手撳住葉片兩端,上下拉磨,使葉片表層磨掉,變得潔白光潤。經過這樣的加工處理後,再把每片貝葉根據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燒紅的鐵棒在貝葉上燙一孔洞,以便用繩穿訂。 嚴格說來,貝葉上的經文不是寫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們用一種精細的鐵筆在葉面上刻字,刻好後用墨5水塗抹葉面,即「上色」。這種墨水用油燈的黑色煙炱與肉桂油混合調制,塗抹後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跡,對貝葉還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於貝葉「紙」有著這種易於長期保存的優勢吧,所以當真正的紙發明後很久,仍有人用貝多葉來書寫。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已開始用絲織成的「帛」來寫字了。用墨水寫字在帛上,要比簡牘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輕又軟,還可以捲起來。現在有時稱一部書為一卷書,即來源於此。 可惜的是,這樣的「帛紙」雖然很好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一匹帛相當於720斤米的代價,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漢代,「帛紙」和簡牘還同時被人們應用著。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太監,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監管製造御用器物。擔任這些職務,自然要考慮節省開支。價格昂貴的帛也在蔡倫的考慮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帛的書寫材料呢?不僅與帛同樣的輕便易寫,而且價格還要很便宜。 所謂漂絮,就是人們利用不適於抽絲織造的次等繭來做絲棉時,先將次繭用水煮過,再鋪在蔑席上浸到河水裡去,用棍子爛成絲棉。從事這項手工勞作的婦女,人們稱之為「漂母」。 蔡倫發現漂母在漂絮的過程中,有一些殘留的絲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曬干後,把殘絮剝剔下來就成了一層薄6薄的絮片。有些買不起帛的窮人就利用這種絮片寫字;不過在這上面寫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於絲製品價格貴,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時還沒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製品。人們將麻的皮剝下來,仍用在水中漂洗搗打的方法,製成適合於織造的麻紗。在這過程中,也會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倫發現,也有人利用麻絮片來寫字的。 「嗯,這倒是個辦法,也許可以試試。」於是,蔡倫當起了「漂」。他將那些留在篾席上的絲絮和麻絮收集起來,放在水中繼續漂洗搗打,將它們弄得很爛,再用席子把它們撈起來濾掉水分,曬干後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細密的絮片。用它來寫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紙就樣誕生了。現在「紙」字左邊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紙是跟絲有直接的聯系的。 在試驗中,蔡倫還發現,用麻絮搗爛後製成的紙,跟用絲絮做成的紙不相上下,甚至還更結實些。這當然使他十分滿意,因為絲是貴重物品,絲絮不如麻絮容易獲得。蔡倫還想到,既然要費時費力將麻漚爛、搗爛,而那些沒有使用價值的破布、破魚網、樹皮等不是更容易獲得,又容易搗爛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蔡倫終於發明了成熟的紙的製作工序:將樹皮、破布、舊魚網等收集起來浸濕、搗碎、泥沙,然後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膠質、油脂、色素等,再進一步搗爛,讓它們成為漿糊狀。然後,把這種糊狀的漿質撈出,薄薄地攤在竹簾上晾乾,就成了柔軟的紙。7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漢和帝非常賞識並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後來,漢安帝因蔡倫發明紙有功,還封他為龍亭侯。 我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入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經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蔡倫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統計過,現在世界上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用途的紙,它們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這些紙,有的是有意識發明的,有的是在無意中誕生的;有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的名字,有的卻不知道發明者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從蔡倫發明紙起,人們用的造紙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魚網、樹皮、麥草、稻草、蘆葦、毛子、木頭,都是纖維類材料,石頭紙是第一種非纖維類原料製成的紙。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新紙問世呢?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窮盡的。
③ 繼承與創新高三作文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方面總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墨守成規,沿著前人的路走下去;二是根據前人的 經驗 ,走創新之路。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用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容易獲得成功。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 文章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繼承與創新
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還保留著 元宵節 看花燈吃湯圓、 端午節 賽龍舟吃粽子、 中秋節 賞圓月吃月餅的習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 文化 的繼承。有人說:「 傳統文化 是財富,它促進人的發展。」也有人說:「傳統文化是包袱,它阻礙人的發展。」我認為傳統文化有好亦有壞,應該如論語中所說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孔子曾說:「不學禮,無以立。」傳統禮儀 故事 流傳至今,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
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楊時的懂禮儀流傳至今,被繼承了千千萬萬個輪回。
文化在繼承中得以創新。在繼承文化的過程中,人們把自身的見解。感情和希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創新。古有屈原堅貞不渝,以死明志,表達自身對君王的忠誠。有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多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今有最美司機、老師等人物,為救他人於水火中,英勇獻身,用自身的血和肉為他人創造一個美好的明天。文化在繼承中得以創新,在現在改變著未來。如今我們愛國,卻不再忠君,我們守禮,卻不再封建,我們相信命運,卻不屈服。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風流人物,他們的思想隨著文化的繼承得以改革,文化的繼承帶著他們的希望得以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不斷變革,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繼承與創新
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千百年來積沉的墨古沉香,曾一度讓國人為之沉醉驕傲。可惜日繁盛的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要麼被改編得不像樣,要不就徹底銷聲匿跡。繼承或創新,這是一種選擇;繼承與創新,這是一種危機舉措。
不久前,我觀看了一部名叫《百鳥朝鳳》的電影,不說電影的內容,光是電影的創作歷程已令人敬佩唏噓。影片導演吳天明是那個時代導演的領頭人,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也曾是他的門徒。在影片殺青後的一個月,這位導演巨星也隕落了,可見次影片為導演嘔心瀝血之作!還有慈善家方勵,造訪每家電影院,不惜磕頭只為求影院播放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片。這些可敬的英雄們,為中華文化繼承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可不讓我們為之點贊。
現代許多人也發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並也將其視為藝術瑰寶,可為什麼這些國粹在流傳千百年後,在當代卻找不到一個傳承門耀的得意門生了呢?我們又怎能在不看清本質問題時就憑白無故責怨那些手藝匠呢?多少二胡藝人即使擁有高超的技巧,也仍每日為著生計發愁。家中卧病老母,膝下待哺子孫,眼看著家裡揭不開鍋,拉二胡乞討的錢哪夠養家呢?在無奈的社會壓力下,多少藝人放下了曾許諾要摯愛一生的樂器,沒能將技術繼承到底。究其根本,還不是曾經風靡一時的二胡如今讓人已失去了興趣,凄惋悠長的余韻,是再無法拉回人們的心。有的藝人就此放棄,一手好藝就此失傳。有的藝人卻能很好吸引現代流行的外來文化的特點,將中華國粹很好地綜合了外界文化潮流的元素,讓人們更易接受,也使人們的目光重新放在了二胡上,人們從開始接觸到感興趣再到熱愛,繼承。一切,不過是創新的功勞。
食之久矣,味之逝矣。我們不能責怪當代人太過於追捧潮流的當代文化,也不可能勉強他們傳承古代文化,我們唯有在社會中營造良好的氛圍,將潮流元素與中國古代樂器相結合,這樣才可以吸引人們的眼球,讓他們知道,國粹才不算老掉牙的悠久腔子。只有從激發人們的興趣開始,一步一步做起,才能將人們引入傳承的這條路,而在此中起關鍵作用的便是創新。
話雖如此,國粹源遠流長,深厚的歷史積淀也也不可為迎合大眾口味而被改得面目全非。就如外界文化不可照盤全收一樣,任何創新要適度,切不可失去本質上的精神。
俄國學者烏申斯基說:「文化的傳承是民族的血脈,創新使他們更契合了當代的口味」。我們要努力發現國粹的閃光點,相信國粹作為國粹,他本身的文化底蘊必能帶給我們受益匪淺的心靈歷程。我們得先創新產生興趣,然後才能更好的傳承!
繼承與創新
繼承!創新!這兩個詞是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有了繼承才有創新,有了創新才會有繼承。我們要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用於創新,我們才會活得更多的成功。
例如,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但是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蔡倫在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實際上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至和帝時,蔡倫組織人力、物力,經過研究創新,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 總結 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監制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成就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正如主席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動力」但是盲目創新也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談笑。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的步法,以便跟自己本國人走路 方法 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他的方法不對,動機不純,不知道繼承是什麼意思做後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
我們要創新但是也要繼承,兩者相結合必定會成功。繼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捨;創新不是離開傳統另搞一套,而是對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發揚光大。只創新不繼承,認為以前的經驗和傳統已經完全過時,所以不用繼承;或者只繼承不創新,認為繼承就是「原封不動」,完全照搬老經驗,對新觀念、新事物、新辦法不願接受和嘗試,這兩者都是極端的表現。在繼承的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古人好的一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一些東西;任何完全拋開傳統搞創新的,也必定是以失敗告終。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繼承與創新 高三 作文 相關文章:
1. 關於敢於創新高三作文800字
2. 關於創新高三作文800字
3. 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作文
4.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文
5.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作文
④ 造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是哪個時候發明的
1、造紙術是西漢時期發明的,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中國已經有了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蔡倫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2、造紙術的由來: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⑤ 周芷若 柳生飄絮都是幾幾年
1947年,
1、1979年。周芷若的扮演者是陳寶珠,廣東人,六十年代中期粵語電影之代表人物,出生於1947年1月1日。
2、柳生飄絮扮演者是高圓圓,北京人,畢業於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模特,出生於1979年10月5日。
⑥ 有一個鬼片 裡面有個叫飄雪、飄絮 是什麼電影啊
《捉鬼專門店》http://ke..com/view/1586034.htm?fr=ala0_1_1陳淑蘭飾演小龍女(肯定答案)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O(∩_∩)O謝謝
⑦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造紙術是西漢時期發明的。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時期於漢朝西漢時期,改進時期於漢朝東漢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
東漢和帝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首先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分散成纖維狀,再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成為紙漿。
然後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用撈紙器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最後把濕紙貼在牆上曬干揭下就成為了紙張。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
隨後造紙術便傳向朝鮮、日本、阿拉伯、巴格達等地。14世紀義大利建起了很多造紙廠,再傳入英國等地。造紙術的發明使文字載體成本降低,推動了知識的普及與經濟的發展。
⑧ 韓信的經歷
究竟韓信,是何等人物?聽小子約略敘明。信為三傑中人,自應補敘明白。信本淮陰人氏,少年喪父,家貧失業,不農不商,要想去充小吏,也屬無善可推,因此游盪過日,往往就人寄食。家中雖有老母,不獲贍養,也累得愁病纏綿,旋即逝世。南昌亭長,頗與信相往來,信常去吃飯,致為亭長妻所嫉。晨炊蓐食,不使信知,待信來時,好多時不見具餐。信知惹人厭恨,乃掉頭徑去,從此絕跡不至。便是有志。獨往淮陰城下,臨水釣魚。有時得魚幾尾,賣錢過活,有時魚不上鉤,莫名一錢,只好挨著飢餓,空腹過去。會有諸老嫗瀕水漂絮,與韓信時常遇著,大家見他落魄無聊,當然不去聞問。獨有一位漂母,另具青眼,居然代為憐惜,每當午餐送至,輒分飯與信。信亦飢不擇食,樂得吃了一餐,借充飢腹。那知漂母慷慨得很,今日飼信,明日又飼信,接連數十日,無不如此。與亭長妻相較,相去何如!信非常感激,便向漂母稱謝道:「承老母這般厚待,信若有日得志,必報母恩。」道言甫畢,漂母竟含嗔相叱道:「大丈夫不能謀生,乃致坐困,我特看汝七尺須眉,好象一個王孫公子,所以不忍汝飢,給汝數餐,何嘗望汝報答呢!」婦人中有此識見,好算千古一人。說著,攜絮自去。韓信呆望一會,很覺奇異,但心中總懷德不忘,待至日後發跡時,總要重重謝她,方足報德。無如福星未臨,命途多舛,只好得過且過,將就度日。他雖家無長物,尚有一把隨身寶劍,時時掛在腰間,一日無事,躑躅街頭,碰著一個屠人子,當面揶揄道:「韓信,汝平時出來,專帶刃劍,究有何用?我想汝身體長大,膽量如何這般怯弱呢?」信絕口不答,市人卻在旁環視。屠人子又對眾嘲信道:「信能拚死,不妨刺我,否則只好出我胯下!」說著,便撐開兩足,立在市中。韓信端詳一會,就將身子匍伏,向他胯下爬過。能忍人所不能忍,方可有為。市人無不竊笑,信卻不以為辱,起身自去。
到了項梁渡淮,為信所聞,便仗劍過從,投入麾下。梁亦不以為奇,但編充行伍,給以薄秩。至項梁敗死,又屬項羽,羽使為郎中。信屢次獻策,偏不見用,於是棄楚歸漢,從軍至蜀。漢王亦淡漠相遭,惟給他一個尋常官職,叫做連敖。連敖系楚官名,大約與軍中司馬相類。信仍不得志,未免牢騷,偶與同僚十三人,敘飲談心,到了酒後忘情,竟發出一種狂言,大有獨立自尊的志願。適被旁人聞知,報告漢王,漢王疑他謀變,即命拿下十三人,並及韓信,立委夏侯嬰監斬。嬰將眾犯驅往法場,陸續梟首,已有十三個頭顱,滾落地上。猛聽得一人狂呼道:「漢王不欲得天下么?奈何殺死壯士!」這是命中註定,應有一番作為,故脫口而出。嬰不禁詫異,便命停斬,引那人至面前,見他狀貌魁梧,便動了憐才的念頭。及驗過斬條,乃是韓信,便問他有甚麼經略?信將腹中所藏的材具,一一吐露出來,大為嬰所嘆賞。就與語道:「十三人皆死,唯汝獨存,看汝將來當為王佐,所以漏出刀下,我便替汝解免罷!」說著,遂命將信釋縛,自去返報漢王,極稱信才,不應處死,且當陞官。漢王是個無可無不可的人物,一聞嬰言,即宥信死罪,命為治粟都尉。治粟都尉一官,雖比連敖加升一級,但也沒甚寵異。獨有丞相蕭何,留意人才,隨時物色。聞得夏侯嬰器重韓信,也召與共語,果然經綸滿腹,應對如流,才知嬰言不謬,即面許他為大將才。信既得何稱許,總道是相臣權重,定當保薦上去,不致長屈人下。偏偏待了旬月,毫無影響,自思漢王終不能用,不如見機引去,另尋頭路,乃收拾行裝,孑身出走,並不向丞相署內報聞。及有人見信自去,告知蕭何,何如失至寶,忙揀了一匹快馬,聳身躍上,加鞭疾馳,往追韓信。差不多跑了百餘里,才得追及,將信挽住。信不願再回,經何極力敦勸,且言自己尚未保薦,因此稽遲。信見他詞意誠懇,方與何仍回原路。既入漢都,由何稟報漢王,與漢王問答多詞,決意拜為大將。語見上文。因即命禮官選定吉日,築壇郊外。
漢王齋戒三日,才屆吉期,清晨早起,即由丞相蕭何,帶領文武百官,齊集王宮,專候漢王出來。漢王也不便遲慢,整肅衣冠,出宮登車。蕭何等統皆隨行,直抵壇下。當由漢王下車登壇,徐步而上。但見壇前懸著大旗,迎風飄揚,壇下四圍,環列戎行,靜寂無嘩,容止不素,天公都也做美,一輪紅日,光照全壇,尤覺得旌旄變色,甲杖生威,頓令漢王心中,倍加欣慰。這是興漢基礎,應該補敘數語。丞相何也即隨登,捧上符印斧鉞,交與漢王。一班金盔鐵甲的將官,都翹首佇望,不知這顆斗大的金印,應該屬諸何人?就中如樊噲周勃灌嬰諸將,身經百戰,積功最多,更眼巴巴的瞧著,想總要輪到己身。忽由丞相何代宣王命,請大將登壇行禮,當有一人應聲趨出,從容步上。大眾眼光,無不注視,裝束卻甚端嚴,面貌似曾相識,仔細看來,乃是治粟都尉韓信,不由的出人意外,全軍皆驚!小子有詩詠道:
胯下王孫久見輕,誰知一躍竟成名;
古來將相本無種,庸眾何為色不平!
⑨ 在影視劇《天下第一》當中,海棠為什麼會被柳生飄絮殺死
海棠作為四大密探中的玄字第一號,又是天下第一庄的莊主,計謀與心計堪稱天下無雙,她也是第一個知道柳生飄絮的所有陰謀的人也推理出了鐵膽神侯的驚人計劃。
⑩ 在玻璃引入中國前,古代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嗎
雖然在公元105年蔡倫改造發明了紙,但是直到近百年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下令把部下寫給袁紹的(木簡)書信付之一炬,這說明在當時紙還沒有在上層社會中普及。
在4世紀後期有一次王羲之一次就給謝安送了上萬張紙,這說明在當時的貴族階層中,紙張已經開始逐漸普及了。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