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連傑《霍元甲》
記者在影院采訪,發現看完影片的觀眾爭論最多的便是「真實的霍元甲是這樣嗎?」
■一問形象:霍元甲是否有辮子
有觀眾認為電影《霍元甲》中,李連傑的長辮造型,是想借用黃飛鴻的經典形象來「造勢」。李連傑則告訴記者,歷史上的霍元甲生於1869年,卒於1910年,字俊卿。祖籍河北東光縣,世居天津西青區南河鎮小南河村。因為他生於清末,所以是有辮子的,李連傑認為自己是遵照歷史記載塑造了這個形象,他本人其實很不想走黃飛鴻的長辮老路。
■二問拳法:迷蹤拳什麼樣
影片中,霍元甲的迷蹤拳法威震一方,李連傑所使出的招數是不是迷蹤拳法呢?
對此問題,動作指導袁和平的回答有些讓人失望:「我並沒有見過迷蹤拳的拳譜,李連傑的動作是按照我腦海中對於迷蹤拳的理解設置的。」
而霍元甲曾孫霍自正表示,如今,「迷蹤藝」的精湛功法已經很難見到。霍自正毫不隱瞞地說:「從自己父親那一代就不再精通迷蹤藝了,家族中現在也沒有誰能夠說出迷蹤藝到底是什麼功夫。我曾祖父練的迷蹤藝是祖傳的,我曾經聽家裡老人說過,迷蹤藝的特點是躥、蹦、跳、躍、跑、縮、小、軟、綿、巧。」
■三問人格:霍元甲是否年少輕狂
影片中,霍元甲在年輕時是一介武夫,為了得到津門第一的稱號,狂暴殘忍,極度膨脹,而且胡亂收徒,揮霍無度。
據《霍元甲》編劇王斌介紹,關於霍元甲少年輕狂的一段描述,主要是為講述霍元甲遭受挫折埋下伏筆,並非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目前歷史上關於霍元甲徒弟的記載只有劉振聲一人,而不是影片中所演繹的手下有一堆酒肉之徒。
記者隨後從有關史料記載及霍元甲後人記載的族譜上看到,霍元甲一直為人低調,直到三十幾歲都在為生計而默默奔忙於鄉下和天津衛之間。他用武功最初是防身自衛,後來更多的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義之舉使霍元甲在天津衛漸漸有了名氣。
■四問感情:霍元甲是否迷戀月慈
電影中,落魄的霍元甲在山村遇到盲女月慈,在她的感化下重新燃起生活的熱情。而以往的電視劇中,霍元甲與趙倩男發生過感情,霍元甲真實的戀情是如何的?編劇王斌告訴記者,這個霍元甲隱姓埋名生活並與月慈相遇的重要段落是杜撰。
據了解,歷史上的霍元甲一輩子只有一段婚姻,妻子王氏一直生活在天津小南河村,直到1960年去世,活了92歲。霍元甲夫婦去世時間相隔50年,最終安葬在了一起。現在霍元
甲的墓地就是他與結發妻子的合葬墓。
■五問打擂:霍元甲跟誰交過手
影片中霍元甲打敗俄國大力士,並與西洋大力士奧比音比武,一雪「東亞病夫」之辱,這些故事一直流傳令國人振奮。
但是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霍元甲並沒有和外國的大力士交過手。霍元甲曾孫霍自正曾經從家族處得悉,最初挑釁的人是俄國大力士卡洛夫,稱中國的武術不及外國。霍元甲當時很氣憤,請纓打擂,但卡洛夫立即告饒後還登報認錯。1909年,霍元甲前去赴英國大力士奧比音的擂台,也把奧比音嚇跑了。
李連傑對此表示:「如果根據我們查到的資料,霍元甲一站出來,俄國大力士和奧比音都是被嚇跑的,這沒法拍啊,所以我們只能按照人們傳說中的美好情節來拍攝。」
■六問結局:霍元甲是否死在打擂現場
影片中,霍元甲被日本人在茶水中下了劇毒,但霍元甲堅持比賽,身死擂台。
李連傑表示,對於霍元甲具體的死因其實到現在也是撲朔迷離,而歷史記載中,霍元甲是有哮喘病的,當然到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確他不知道。
據霍自正自述和部分史料顯示,當年日本柔道會挑選了十幾名高手前來與霍元甲比試,紛紛敗北。賽後,日方設宴招待霍元甲,席間介紹一位叫秋野的醫生為其治療「熱疾」,其實是下了爛肺的葯。而且,在上世紀80年代給霍元甲遷墳時曾查驗過遺骨,發現遺骨全部為黑色,證明霍元甲確實為中毒死亡。
李連傑:我只能保證三點「真實」
就電影與史實之間的出入,李連傑表示,對於真正的霍元甲,劇組主創作了很多歷史調查,請了很多專家教授進行分析。最終,電影《霍元甲》主要有三點是真實的:一是歷史年代,二是他創立精武會的精神,還有一個是他死的年齡。李連傑表示,創作時,最大限度地根據歷史上真實的霍元甲去做,但資料畢竟很少,盲目地依照歷史反而覺得寸步難行。
對於自己扮演的霍元甲,李連傑表示確實加入了個人化的理解,影片中的霍元甲可能跟大家心目中的霍元甲有一定的距離,但是他覺得這樣才是一個比較真實的霍元甲。
2. 李連傑最後的功夫片《霍元甲》,開啟功夫片打外國人的高潮了嗎
《霍元甲》是李連傑最後的功夫片,他說以後再也不會拍功夫片了,拍了35年的動作片,用這部電影總結一下自己,今後的精力都會放在電影以外的事上。李連傑說過,歐美記者曾經問我,既然暴力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我拍的那麼多電影都挺暴力的?所以,他不拍功夫武打片很多也是基於這點考慮的。但為何這電影又是打外國人呢?他可是被日本人毒死的。
但這點不是符合現在的社會元素嗎?說明打外國人的電影比較受歡迎,比如現在的電影《葉問》,一連幾部,都是在講打外國人的功夫片。除了打外國人之外,別的功夫片就日落西山了,真心希望能出幾部像樣的功夫電影,但是,現在功夫人才缺失,而且實打實的武術戰斗比不上花拳綉腿的動作,加上現在演員嬌貴,功夫片自然也就慢慢落幕了。
3. 很久以前李連傑和外國人打架的一部電影叫什麼
叫《狼犬丹尼》。
《狼犬丹尼》是由路易斯·萊特里爾執導,呂克·貝松編劇,李連傑、摩根·弗里曼、鮑勃·霍斯金斯主演的動作電影。
影片講述了從小被黑社會老大當狗豢養的殺手丹尼,在偶遇黑人盲琴師山姆和他的養女維多利亞後,擺脫非人生活,找回尊嚴的故事。該片於2005年2月2日在法國上映。
(3)李連傑擂台打大力士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4歲時,丹尼被經營地下非法搏擊活動的黑社會頭目巴特(鮑勃·霍斯金斯飾)擄走。然而巴特卻告訴丹尼,他是一個被遺棄在街上的孤兒。從此,丹尼完全與世隔絕,被戴上了項圈,像條狗般被巴特養在辦公室下方的神秘房間里,並接受殘酷訓練。
直到30歲時,孩童心智的丹尼只認識主人巴特,而且被訓練得成為只要主人一聲令下,就會撲上去毫不猶豫殺死對方的殺人機器。他成為搏擊賽事中無可爭議的冠軍,為巴特賺了大量黑錢。一次意外車禍使巴特陷入重度昏迷,也使丹尼遇到了盲人山姆(摩根·弗里曼飾),丹尼的世界大大的改變了。山姆是位年邁溫厚的鋼琴調音師,由於知道眾多秘密而被黑社會追殺。
他和18歲的養女維多利亞(凱瑞·康頓飾)同住,兩人希望讓丹尼感受到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甚至是被禁止的人性的美好和溫暖。在友誼、愛情、耐心、仁慈尤其是音樂的感染下,山姆和維多利亞嘗試著使丹尼擺脫以前長期接受的暴力教育,並逐漸找回自己。但是黑社會頭目不肯輕易放過丹尼,兩人將面臨一場血腥的搏殺。
4. 李連傑電影《霍元甲》裡面的大力士奧皮音是《拳霸2》裡面的大力士嗎
呵呵,不是,
李連傑新片的劇照里有個人巨像Nathan Jones,剛查了一下演職員表,竟真是此人! Nathan Jones何許人也?就是布拉德皮特的《特洛伊》裡面 電影開始不久出現的那個巨人,當時真被他的體格嚇著了,一查,竟身高接近2米10,體重超過160公斤!另外聽說他在成龍白金龍(警察故事4之簡單任務)也有亮相,但記不清楚他演得什麼了。
此人本是一名職業摔跤選手,喜歡WWE的朋友應該不會陌生,不過他在WWE中的歷史很短,現在已退出了,過去在其他摔跤聯盟曾獲得過不少的榮譽,比如WWA重量級冠軍,還代表過澳大利亞出戰過「世界最強壯男人」大賽。
有這個巨型大漢的加盟,我對霍元甲有了更大期待
5. 有部電影是李連傑先跟日本打戰後來在跟美國人打擂的叫什麼
《霍元甲》是由於仁泰執導,李連傑,孫儷,鄒兆龍,鮑起靜出演的動作片。
影片從霍元甲兒時開始,一直講述到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霍元甲到上海挑戰大力士成功,隨後開辦精武體操館,但不久之後慘遭日本人下毒,英年早逝[1] 。本片於2006年1月26日上映。
6. 急需<<霍元甲>>的影評一篇
從民間拳師的霍元甲到國之大俠的《霍元甲》,一個武師經歷了口頭文學的過濾 與改造,進化為精神偶像。初生、成長、挫折、覺悟、拯救、犧牲、重生,霍元甲及其繼任者陳真的一生就是彌賽亞的一生。
百年前的中國武師絕非流落於市井的民間拳霸,在睡獅未醒的年代,霍元甲們成為中國人在民族肌體的血脈中苦苦尋覓的意味著自強和陽剛的因子。百年之後,他們的生平被我們心有默契地異化為不斷翻新的傳奇故事,作為俠之大者的符號而延續。
創世紀的另一種說法
中國人從來不是尚武的民族,但我們創造的「功夫」門派之龐雜、招式之繁復乃至兵器之奇巧,令人匪夷所思,耗費於其中的心思和精血,足以跟卷帙浩繁的儒家典籍相比擬。歷代武師層出不窮,但張三豐是神話,郭靖是傳奇,只有100年前的黃飛鴻與霍元甲們才讓武師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現實符號,並且在內外交困的國家危局下化身為一個民族的希望寄託。
從民間拳師的霍元甲到國之大俠的《霍元甲》,一個武師經歷了口頭文學的過濾 與改造,進化為精神偶像。初生、成長、挫折、覺悟、拯救、犧牲、重生,霍元甲及其繼任者陳真的一生就是彌賽亞的一生。
百年前的中國武師絕非流落於市井的民間拳霸,在睡獅未醒的年代,霍元甲們成為中國人在民族肌體的血脈中苦苦尋覓的意味著自強和陽剛的因子。百年之後,他們的生平被我們心有默契地異化為不斷翻新的傳奇故事,作為俠之大者的符號而延續。
若干年前,在地球的另一面,古希伯來人從巴比倫之囚後陷於種族滅亡的苦難深淵,隨著聖殿徹底被毀,希伯來人在人世間已一無依憑。希伯來人在數百年之久的絕望氛圍中產生了彌賽亞的傳說,他們企盼一個受膏者、一個代表彼岸天國世界的拯救者前來拯救自己,對公義作出終極的審判。若干年後的近代中國,侵略與反侵略正在角斗,新的文明力量正在滋生,在國脈衰微的時刻,天津人霍元甲成為中國的彌賽亞。但凡能在歷史留名的中國武師都無一例外地與國家存亡及時代變革發生糾葛,從「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少林寺到與霍元甲同時代的「康梁變法」超級擁躉大刀王五,無一不是將自身武功和國家命運扭在一起的超級結合體。由精通拳腳醫術的人來作為虛弱民族的精神偶像,似乎早成為中國人頭腦中自然的慣例選擇,霍元甲和黃飛鴻順理成章地在風雨交加、大廈將傾的局勢下脫穎而出,成為舉國力挺的功夫皇帝。
實用主義的偶像
坐落於上海市四川北路的上海精武體育總會已近百年歷史,它的前身即是霍元甲和農勁蓀一手創辦的精武門。在黃元申、趙文卓和李連傑演繹的幻象之外,四川北路1702弄30號已經成為中國僅存的有關霍元甲的事實符號,但即便在上海本地,它的命運也是知者寥寥。
對事實符號的忽視並不意味著對霍元甲的一無所知。所有人津津樂道於黃元申抓下俄國力士胸毛的一幕,並為之拍手稱快。但事實上,霍元甲和俄國人奧皮因之間並沒有真正一戰,和英國力士也從未碰頭。但即使在得知歷史上的霍元甲是不戰而勝之後,人們還是寧願相信霍元甲最光輝的擂台片段真有其事,虛構的英雄故事總是比真實的武師生涯具有更多漂亮的可能性。
作為第一個講述霍元甲故事的作家,平江不肖生在1923年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詳細剖析了霍元甲的死因。在他的論證下,霍元甲從一代宗師退化為招式兇猛而內功缺失的格鬥之王,正是由於外功和內功相差太遠,導致霍元甲不堪重負英年早逝。而另一種說法則在武術研究者的圈子裡盛行:為了創立精武會,霍元甲節衣縮食,各方奔走,終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謝世。但以上兩種說法幾乎都沉沒在「慢性爛肺葯」和「日本陰謀論」的口水中,在死因成疑,懸而未決的情況下,人們更喜歡用莫須有的陰暗猜測來證實俠之大者的悲壯。
和霍元甲一樣,黃飛鴻的生平也在時間進程中淪為各代人的想像加工品。最早的民間演義中,黃飛鴻只是行醫授武,主持團練,以功夫聞名省港。徐克膠片中的黃飛鴻則成長為支持孫中山革命,幫助外國人在華傳播知識,為婦女辦報奔走呼號,教育義和團,追求自*由愛情的現代騎士。在《男兒當自強》中,黃飛鴻是新機器的推廣者,他出場時和十三姨坐在新潮的火車上。對十三姨的現代服飾打扮,他並不反感;在《獅王爭霸》的結尾,他挺身向李鴻章直陳開啟民智、振興中華,升級成一個近代中國「現代化運動」的驍將形象。
脫離出中國武師故事以往的模式窠臼,歷經改造和重塑,在眾口相傳中成為沒有負擔的精神撞擊,無論是塑造人物還是通過人物重現時代,霍元甲的新舊傳奇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無論是不是李連傑的最後一部武術電影,也即便陳真和趙倩男都難覓痕跡,《霍元甲》仍將是2006年賀歲檔的猛烈招式。
關於《霍元甲》影片你應該知道的9件事
作者: 來源:華商晨報 日期:2006-01-25 14:10:24
1.全片投資3000萬美元,劇組先後在上海車墩和勝強影視基地搭建霍家大院、暹邏山莊、馬戲大棚、沽月樓和民國初年天津大街,其中僅沽月樓就花掉了500萬元人民幣,而天津大街更花費達700萬元。
2.片中飾演霍元甲父親的鄒兆龍透露,李連傑拍攝《霍元甲》,是希望能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武術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只可惜武術項目在《霍元甲》拍攝前已經被定為表演項目,所以李連傑的這一願望無法實現。
3.鄒兆龍出道學的是南拳,可霍家拳卻是以北拳為基礎,南拳短,北拳長,互不相融,鄒兆龍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以「長」替「短」,這才不致露馬腳。
4.據一位群眾演員透露,李連傑在《霍元甲》中起用了3個替身演員,一個演文戲,兩個演武戲。文戲替身主要為李連傑找表演路線。戲中有一幕李連傑要走很長的台階,替身先去試,李連傑和導演在監視器後面看,直到路線確定了,李連傑才親自上陣。
5.飾演西洋拳手的傑恩?克勞德一向以出手快且狠見稱,但在實拍霍元甲與西洋拳手過招那場戲時,傑恩卻多次遲疑導致NG,後來才知道他是怕傷到李連傑。因為兩人都不戴任何拳套和護具相互擊打,幾場NG下來,李連傑已經手指紅腫,不但要立即敷冰,更要找按摩師治療。
6.有一場霍元甲以連環掌嘴應對傑恩的重拳出擊的戲,李連傑在實拍時決定舍棄這一環節,原因在於他了解「扇嘴巴子」在海外被認為是奇恥大辱,袁和平決定將其換成以掌擊後腦,並採用借位拍攝完成,效果依然很好。
7.飾演大力士的澳洲摔角手納森?瓊斯在和李連傑對打的時候被摔倒在地,結果牙齒撞至飛脫。
8.為了拍攝霍元甲與大力士打擂台的戲,劇組在車墩影視基地內卡丁車場旁邊的空地上臨時搭建了一個馬戲大棚,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拍攝了兩天後就轉場了,其原因是劇組要為同在車墩拍片的《如果?愛》讓地兒。
9.歷史上的霍元甲卒於1910年,終年42歲;出演霍元甲的李連傑今年也是42歲
7. 李連傑戰西洋猛男的是什麼電影
李連傑戰勝西亞猛男是哪個?男兒當自強黃飛鴻,嗯,精武英雄精武英雄,嗯,都有這樣的情節
8. 關於《霍元甲》觀後感5篇
回想歷史!我們的華夏子孫無時無刻不再痛苦之中,但沒有一種痛苦會像這個世紀帶給我們的痛。這種痛透徹心扉!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霍元甲》觀後感5篇,歡迎借鑒參考。
《霍元甲》觀後感一
看完了《霍元甲》只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那個歷史時期只有凄涼、悲壯和無奈。不僅《霍元甲》還有我看過的其他的一些電影,比如,《精武門》等等,凡是講述那個歷史年代的電影都透出這樣的一種氣息。
我作為一名八零後、21世紀的一名青年,在我心中久久沒有這種凄涼和悲壯了。這是這個時代給我們的感覺。生活的太安逸!卻不知我們的前輩曾付出了多少才換來我們今天的生活。
回想歷史!我們的華夏子孫無時無刻不再痛苦之中,但沒有一種痛苦會像這個世紀帶給我們的痛。這種痛透徹心扉!
中國在17、18世紀就開始落後了,我們閉關鎖國政策使我們聽不到、看不到,只顧著自高自大!但當我們清醒的時候我們早已經被各國列強用我們發明的東西抵著腦門了!這個時候我們的苦難剛剛開始!
這段歷史足足夠我們中華民族記幾個世紀了!
自強不息——是這部電影給我們的信息!這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我想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座右銘!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含義!就是在霍元甲用一生終於明白「練武——不是為了爭強鬥狠,不是去掙什麼‘津門第一’的虛名,武術就像片頭所說的是制止爭斗的方法,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方法,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在當今這個利益熏心、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怎麼把握這種精神和度,是我中華民族應當悉心斟酌和體味的……
《霍元甲》觀後感二
自從看了電視連續劇《霍元甲》以後,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深秋的一天,霍元甲和他的徒弟一起到郊外去散步。他們來到一片小樹林,看見有一個人受了傷,他們上前一問,那個人說俄國.人擺了擂台,有個俄國大力士大吹大擂說要戰勝中國武術界的所有對手,還揚言要踏平中國,並誣蔑我們是「東亞病夫」。那個人氣憤不過,就登上擂台和俄國大力士比武,結果被俄國大力士給打傷了。
霍元甲聽了之後,氣得咬牙切齒。
第二天,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師叔—霍懷山。霍懷山決定去會一會大力士。他來到擂台下面,看見一個人象半截鐵塔一樣立在擂台.上,眼睛裡閃著鄙視的目光。擂台兩邊貼著一幅對聯,上聯是「拳打一世界弱國」,下聯是「腳踢東亞病夫」,橫批是「以武會友」。瞿懷山看了把肺都要氣炸了,他一個燕子點水躍上了擂台,簽了生死證書後,就和俄國大力士比起武來,開始瞿懷山用了先發制人的動作勇猛地向大力士進攻,打得大力士防不勝防,節節敗退。眼1大力士就要被打下台,但是大力士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手,他一閃身跳出圈外,以最快最毒的招數向霍懷山打來。霍懷山由於年老,氣力不足,一下子就被打下了擂台。霍懷山由於傷勢很重,當天就去世了。霍元甲悲痛欲絕,決定給師叔報仇。
第蘭天中午,霍元甲登上擂台和大力士簽了生死證書後,不等公證人喊比賽開始,他就跟俄國大力士交手了。開始大力士根本不把這位瘦小的中國人放在眼裡。後來,接了幾招才知對手身手不凡。霍元甲由於為師叔報仇心切,幾招之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向大力士進招。大力士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無有還手之力。霍元甲越戰越勇,他飛起一腳踢在大力士的肚子上,大力士碎不及防,就象而袋一樣重重地被甩到擂台下面,再也爬不起來了。霍元甲為師叔報了仇,為中國爭了光。
霍元甲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畏強暴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他是我學習的光輝榜樣。
《霍元甲》觀後感三
星期天,我和媽媽去國泰電影院看了《霍元甲》,我被故事中的「他」深深感動了……
本片描述了霍元甲從小時候到長大成人,直至他逝世的生命旅程;從他剛起初的貪圖名利到他在擂台上不為戰贏,又為交友的變,再到他發揚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的思想過程,我為他的精神而驕傲,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我明白了為什麼剛開始時,他父親在擂台上沒有傷人,甘願把「津門第一」的稱號讓給別人;我懂得了為什麼他在品茶時說:「茶,是沒有高低之分的,他們都生在大自然中,他們的高低完全取決於品茶人的心情和口味,而我(霍元甲本人)並不想品出它們的高低,只想把它們相同看待。」這都是因為他們心中知道練武不是為了與人一決高下,也不是為了傷人報仇,而是為了學會與人友好相處,互相尊敬,強身健體。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體會了到了霍元甲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他和他父親為我們中華子孫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認為,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何不嘗試著學會友善,學會樸素,學會寬容,學會自強呢?
是啊!如果人人都能向霍元甲學習,學習他那顧全大局,不貪圖名利的品質,那麼中國會成為一個令人敬仰的地方,中國人會成為一個令人喜愛的人種。讓我們努力去做,努力去做一個可愛的中國人吧!!!
《霍元甲》觀後感四
今天專程去電影院看了《霍元甲》,說實話,我有一點小小的失望。武打方面,拍了這么多的動作片,不論是香港還是好萊塢,所有的人體動作的極限已經用完了,所以能拍成這個樣子已經是不容易了,實在不能有太多的苛求。但是從影片情節以及構思來看就真的不盡如人意了。
我知道就像李連傑所說的,他是想借這一部影片來把他這么多年的從武的體會告訴大家,也就是還練武的的本來面目。但他做的真的不出色。錯就錯在一個急字,他太想把他所要表達的東西帶給世人了,以至於越過了界,把電影變成了教科書,自己成了老師,觀眾變成了學生,沒有人願意走進電影院願意做學生,而且還面對的是一個不甚出色的老師。好的電影不論是豐盛大餐還是精緻小炒,最主要的是意猶未盡的感覺,即使在走出電影院之後依然可以回味無窮。這樣的感覺是每個觀眾所喜歡享受的。可在《霍元甲》中,從一開始到結束,從霍元甲的母親開始,就開始說教,所有的道理,其實是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都要由劇中人的嘴裡說出來,而且台詞的設計也過於幼稚,這實在是一種黔驢技窮的表現。坐在台下的我,只能無奈的報之以苦笑。
我不知道這是導演的功力不夠還是李連傑真實的意圖,但我要說的是以這樣一部影片來作為李連傑的收山之作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其實這部影片是一個重復,它完全沒有超越當初《精武英雄》的境界,即使是現在拿這兩部影片來做比較,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後者的。在這么多年以後,李連傑拿出的只是《精武英雄》與《太極張三豐》不倫不類的結合體,是一種退步。只是孫儷的表演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相比之下,周星馳做的要比李連傑出色的多了,周星馳的三年磨一劍確實不同凡響,《功夫》用一種周星馳信手拈來的周氏風格詮釋的淋漓盡致。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周星馳成熟的轉變,繼而讓人產生更大的期望。還有就是粵語版要比國語版出色的多,有興趣的人可以拿來看過之後再做比較。
話題再回到李連傑身上,自從他去了好萊塢之後的進步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用退步來形容都不為過。其實外國人拍武俠電影本身就不適合,武戲方面好萊塢的大投入,大製作,電腦特技的運用,確實讓人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俠呢,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就註定了西方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俠的含義,而中國人不論是看武俠小說還是電影,最重要的還是俠,天下無敵不是目標,行俠仗義才來得爽快。東方不敗天下無敵又怎麼樣,我們喜歡的不照樣是令狐沖嗎!所以不是所有的演員都適合去好萊塢發展的,設想一下如果周星馳也去好萊塢的話,我們也就只有為他默哀的份了。
我覺得我們的導演倒是可以鼓勵走出去,用西方的外表來詮釋東方的文化是非常理想的結合!吳宇森,李安都做的非常棒,希望他們可以繼續!還有張藝謀,陳凱歌們,不要再在國內頂著個金字招牌騙國人的錢了,走出去把你們的精彩作品帶回來給我們看,老本總有吃完的時候。
至於那些不適合在國外繼續的演員,還是回到適合你的土壤來生長吧。成龍回來了,《新警察故事》就比《上海正午》、《80天環游地球》之類的強多了,李連傑也回來了,雖然《霍元甲》不算理想,但這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吧。還有一個不能不提,我們的發哥,你的笑容只有在中國大地上才是最迷人的,回來吧小馬哥,我們期待你向我們繼續展示你的英雄本色。
《霍元甲》觀後感五
之前聽說李連傑要翻拍《霍元甲》,對於喜歡李連傑的我來說自是非常期待,加之後來李連傑在媒體面前說:《霍元甲》對於他在武學以及人生都是一個新的認識和,甚至包涵了他所有的人生哲學,《霍元甲》觀後感。也就是說這是他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會讓影視界的「一帶宗師」有如此的感慨呢?於是這也更加讓我期待。然而在81版經典的以鮮血喚醒沉睡之獅,任鐵拳雪洗病夫之恥。一曲「昏睡百人,國人已漸醒」還能激動中國人嗎?所幸他並沒有讓我失望。這的確是一部很不錯的影片。從未寫過影評的我今日且來寫一寫觀後感。
整部片子下來,有兩個字深深的烙在我心中了——勝負。影片在一場抑然而止的擂台打鬥中拉開了帷幕,導演更是刻意安排了此片從擂台開始,至擂台結束。而整個影片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武戲和打鬥,貫穿始終的擂台打鬥自然是離不開勝負二字了。
如何看待這兩個字呢?我個人以為正是因為勝負這一思想才造就了一代宗師——霍元甲。幼年時的霍元甲在僕人來福的暗中幫助下多次偷看了父親習練拳術,並萌生了將霍家拳發揚光大,做津門第一的少年宏志。然而由於自身患病的原因,父母都極力阻止他習武,他卻在好友農勁松的幫助下偷偷的研習拳術。緊接著在霍元甲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轉折點出現了,父親在與趙中強的對擂中因仁讓而敗與趙家拳之下,這讓一直堅信霍家拳是津門第一的霍元甲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趙健對他的暴打和嘲諷讓霍元甲憤怒到了極點,可是身手不如人家,自己只好忍此屈辱。同時這件事也在霍元甲的心裡留下了極大的傷疤,為了報復,或者說是為了證明霍家拳的實力,他帶著很重的勝負心開始勤練拳術,以圖復仇且證明霍家拳才是真正的津門第一。( )
時間流逝,成年後的霍元甲在擂台上連勝三十八場,只要再打敗秦爺便可做津門第一了。就在此時,昔年的摯友農勁松卻極力的反對霍元甲再去打擂。他的理由是做了津門第一又如何,天下之大,高手之多,打得過來嗎?意思很明了的說一山更比一山高,沒有必要去爭那些虛偽的名號。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霍元甲不聽勸告,一意孤行。現在的霍元甲可以說是做失敗的霍元甲,不但不思進取反而花天酒地,以至於敗掉了家業。更加魯莽的是在秦爺的壽宴上失手將其打死,以致遭到對方家人的追殺而家破人亡。絕望中,意志消沉的霍元甲逃到了農村,並在那裡生活了三年。三年中是一個質朴,純真的盲人姑娘月慈和他一起度過的,並在她悉心照顧和影響下重建生活的信心,並開始了對「武」和「暴力」的反思。影片至此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也是霍元甲對中華武術的精髓之一——武德的一個認識的開始。
正如片中台詞所言,每一個學武者最大的對手往往是自身,這么一個敵人和對手正是一般的學武者存了勝負必分的心魔。並且從習武的開始就要與它搏鬥。在中華武術中克制自己的好勝心,比斗中點到為止是對一個練武者的基本武德要求。然而真正做到這一點的武者卻不多見,往往都把勝負看得很重,霍元甲自然也不例外。於是在這樣的考驗面前,霍元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武技和武德好比是魚和熊掌不難以兼得,兼得者便是聖人,便是宗師。所以這是霍元甲必須要邁過的一關。感到欣慰的是月慈姑娘的幫助使得過了通過了考驗。
這時影片該是重新進入武戲的時候了。當霍元甲回到津門時,一個細節被深刻的描寫出來了,那就是當年一直跟在霍元甲身邊追問他何時會做津門第一的乞丐在物是人非的大街上呼喊:霍元甲回來打擂了。這是一個對霍元甲新的開始的一個暗示,同時我以為這也是一種諷刺。一如當年沽月樓外圍觀者高呼「霍大俠」的諷刺。在對強者的盲目崇拜中,武者以及群眾的心理為勝負心所扭曲了。一方是迷醉與在擂台上受萬人高呼的快意,一方是迷戀因血腥的打鬥所帶來的暴力快感。此時勝負心便一個阻撓武者更上層樓的魔魘。《法向經》曰:勝者生怨,負者自鄙,去勝負心,無諍自安。放到這里就是說,一個將勝負看輕的武者才能靜心於武學,才能在武德以及人生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時的霍元甲已經很接近這一點了。
原本,在感受了僕人的忠誠和好友的苦心之後的霍元甲可以說已經去掉勝負心了,他把當年象徵了榮譽的生死狀一一焚毀。這也是他反思之後的第一個表現點。然而一則消息改變了他此刻的做法,美國大力士奧比音在擂台上連傷十數中國武師。這件事情進而再一次激發了霍元甲的勝負心,不過這時的勝負心已並非當年的爭強好勝了,是革去簽生死壯的陋習且點到為止的切磋的勝負心,也是自強自重的勝負心。其實,如果我們真的去了勝負心,是否就可以無諍自安了呢?這時關鍵是時代背景,因為一個尖銳的社會矛盾擺在霍元甲面前——落後就要挨打。做為華夏民族只有自強不息,才能對得起習武者的身份,也是中華武術的真正精髓所在。
9. 請問,李連傑版的霍元甲裡面那個扮演美國大力士「奧比音」的人叫什麼
電影]縱不完美,也不遺憾——看李連傑的《霍元甲》
很多年沒有買票進電影院看電影了,昨天為了李連傑,破了次例。
破例的原因,多少是為了「李連傑武術電影收山作」這一宣傳口號——雖然後來又聽到「並沒說以後不拍功夫電影、動作電影,只是不拍武術電影」的說辭,使得這一宣傳口號顯得多少有點狡猾,但無論如何,喜歡李連傑這許多年,對於這一「最重要的作品」,無論質量預期如何,還是忍不住要捧捧場的。
說《霍元甲》是李連傑最重要的作品,從根本上說是他本人對電影的控制。一般情況下,導演對電影的控制權和控制能力是不必置疑的,但《霍元甲》卻是李連傑一個人的電影。從各種訪問材料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李連傑想要在電影中表達的東西,而無論是導演還是編劇,都只不過是協助他完成這一想法而已。雖然電影在宣傳上完完全全的商業運做,但從拍攝初衷和拍攝手法上看,卻並不是一部常規意義上的商業片。
《霍元甲》的故事很簡單也很直白,講的就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從一味好勝、爭勇鬥狠,終於為家人惹來殺身之禍,而後經過痛苦掙扎,終於領悟到「止戈為武、仁者無敵」境界的故事。編劇是寫《英雄》《十面埋伏》的王斌和李馮,還有《江湖》的杜志明。說實在話,我在看電影之前看到這個班底的時候,便沒有對電影的劇情抱任何期望,因而在看完電影之後倒也沒有失望,笑。之前聽到的對本片最多的批評就是「淺白」與「說教」。的確,《霍元甲》電影里的說教多到了幾乎無處不在的程度。但是,與《英雄》和《十面埋伏》那種故做深沉故做高深也就是俗話說的「裝大尾巴狼」完全不同,《霍元甲》是用一個很簡單的故事說了一個很淺卻很實在的道理。它並沒有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就如一個朋友一樣,把他經歷過的事情和教訓告訴你,讓你不要去犯同樣的錯誤。足夠真誠,真誠得讓人笑不出來——我絕不是在誇獎編劇,事實上編劇的發揮和《英雄》根本就是是一個水準,但銀幕上霍元甲的「自強」和秦王的「和平」一樣從演員嘴裡說出來,後者被人嘲笑,而前者讓人感動。
導演於仁泰我不熟悉。或者看過他導演的電影,卻沒能留下什麼印象。從本片來看,沒什麼出彩的地方,不過不失而已。
既然說到「李連傑的收山之作」,便忍不住要跟他以前的電影做個比較。在我個人的排行榜里,李連傑最好的電影是《黃飛鴻》系列(其實《黃飛鴻》更多的是徐克電影,而非李連傑電影),表現武術最出色的是《太極張三豐》,表現搏擊最精彩的是《精武英雄》。《笑傲江湖》中,李連傑的功夫被淹沒在程小東天馬行空高來高去的威亞里,惟有天真清朗的氣質令人難忘;而《少林寺》對功夫片的劃時代意義已經超過了電影本身的成就。
《霍元甲》從人物和背景設定上,本來是應該與《黃飛鴻》做比較的,但與《黃飛鴻》的宏大格局完全不同,《霍元甲》雖然也將時間放在了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的背景下,但整個電影卻並沒有將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擺在主要位置,而更多地去關注了個人如何面對自己這一主題上,重點描述了以仁愛化去暴戾之氣的過程。從這一角度來看,《霍元甲》和十幾年前的《太極張三豐》其實非常地相似,最大的區別是《太極張三豐》中的暴戾與仁愛由董天寶和張君寶分別代表,《霍元甲》中則集中到了霍元甲一個人的身上。而二者在故事的轉折之處同樣講述了一個「成長」的主題。有趣的是,十餘年前拍《太極張三豐》也是李連傑的想法,而後與袁和平一起合作完成;今日,李連傑有了更多幫助他去實現理想的人,結果卻拍出了一個如出一轍的故事。
《太極張三豐》是一個優點和缺點都異常突出的電影,它的人物設置、動作編排都十分出色,張君寶在瘋癲狀態中悟出太極拳理的過程和李連傑在落葉飛舞中打太極拳的一段是神來之筆,精彩異常,不可復制;而它過於俗套的劇情、過於臉譜化的人物和某些突兀得令人抓狂的台詞又實在很讓人沒語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霍元甲》幾乎通盤繼承了《太極張三豐》的優點和缺點,只是優點和缺點都不如原來那般突出了,正如一個人上了年紀之後,秉性其實沒變,只是變得圓滑了些而已。
在《霍》故事轉折的地方,有一個霍元甲幫助當地老鄉插秧的情節。風吹過來的時候,所有人都長身而立,閉上眼睛,對面竹林隨風起伏,場景宛如一種宗教儀式。我明白編導之意在於用一種形象的譬喻來印證之前說過的「人不能一直低頭往前沖,必要的時候,需要停下來想一想」這句話。說實話這個場面設置是挺傻的,太過刻意做作,但看的時候彷彿真的體會到了那種清風透體的空靈感覺。與《太極張三豐》里張君保連喊了三句的「放下負擔,奔像新生命」如出一轍,貌似不能再傻,卻令人從心裡生出了認同。
動作設計是不用置疑的。袁和平和李連傑合力的用心之作,不可能不是精品。本片完全沒有讓我失望,一場接一場的密集打鬥精彩紛呈,實在讓人心花怒放。
《霍元甲》的動作場面和之前李連傑的電影不盡相同。袁和平很擅長在狹窄的空間里利用各種復雜的地形和道具為角色設計驚險刺激的動作,《黃飛鴻》結尾的竹梯大戰和《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的窄巷大戰都是此中經典。而《霍元甲》不同,幾乎所有的打鬥都在擂台上,要在幾乎不變的場景下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動作場面,難度可想而知。但《霍元甲》中的打鬥真的每場精彩不同,不由人贊嘆:袁和平師傅,泥真的是神仙啊啊啊!星星眼~~~~~
以下完全是個人趣味,純屬外行的胡言亂語,將全片打鬥逐場點評一下,說錯了還請指正。
1、四國擂台戰前三場,霍元甲分別以空手對西洋拳擊、長槍對俄羅斯長矛、中國劍術對西洋擊劍。
這三場比賽被放在影片開頭的地方是我出乎我的意料的。在一般的功夫電影里,重量級的打鬥要放在影片後面,而這三場打鬥時間雖然不長,但在精彩程度上即使是在整部電影里都屬上乘。
三場比賽中,最好的是長槍對長矛一場,霍元甲用的長槍是白蠟桿子所制,彈性頗佳,剛柔並濟;而俄國人的長矛是硬材質,長度特長,一味剛猛。開始的時候霍元甲用欺身近戰的方式讓對方的長矛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與同樣是袁和平設計的《詠春》中楊紫瓊用柳葉雙刀對戰徐少強的霸王槍相映成趣。只不過詠春是利用狹窄的空間令霸王槍施展不開,而霍元甲則完全是靠閃展騰挪的身法如影隨形的步法令對方無法拉開距離,從而使得長矛全無用武之地。之後,被逼得無計可施的俄國人一聲怒吼折斷了矛桿,用只剩一半長度的矛刺向霍元甲,而在矛尖離霍元甲的身體還有幾寸的時候,對方長度已佔優勢的槍尖已停在了他的眉心。這一場比賽用動作形象地解釋了中國武術中關於兵器「一寸長,一寸強;一分短,一分險」的傳統說法,節奏快而不亂,層次分明,李連傑的動作瀟灑從容,控制力極好,盡顯大家風范。雖然時間很短,卻是功夫電影里一對一地面打鬥中的上品。
中國劍術對西洋劍一場,看點在於李連傑用劍。劍是中國傳統武術中最常見的短兵器之一,但除了《黃飛鴻之鐵雞斗蜈蚣》一片,印象中李連傑並未在其他電影中用過劍。究其原因,也許是因為「劍出武當」,多為內家武術練習者擅長,而李連傑最早是北派的外家功底,劍對他並不適合。而如今的李連傑身體素質已不如巔峰時期,但內家功夫的修為則較年輕時為勝,在銀幕上表現中國劍術的精妙,怕也是多年夙願。
空手對拳擊一場和之後的另一場有雷同,且戲劇性不及,略過。
2、津門擂台賽,霍恩第(元甲父親)VS趙父(趙健父親)。
霍父的扮演者鄒兆龍藝名倪星,也就是在《中南海保鏢》中扮演終極BOSS殺手那個人。一貫以來給人的印象是一臉戾氣的他這次搖身變成了謙謙君子,粘上鬍子,倒也不覺得突兀。這一場打鬥旨在推進劇情,重點在於霍父打到對方眼前卻沒落下去那一掌,其餘的只算是中規中矩,鄒兆龍的腿法依舊可圈可點,其他則沒多少可說的地方。(霍父在手下留情後反被對方踢落擂台那個後空翻接單膝跪地的動作超帥!<--這個完全是個人的BT趣味……不用理會|||)
2.5、津門擂台挑戰後續,小元甲VS小趙健。這個算做2的附贈——小元甲被小趙健一腳踢翻然後踩在身下,從此立志刻苦練功,終於打遍津門無敵手。
PS:霍父指導徒弟們練武的鏡頭讓人想起了少林寺中經典的練功場景,不知算不算一次「致敬」。
3、高台打擂,霍元甲VS趙健。
這是2.5那一場比賽的「報仇版」,笑。同樣是打擂,這次的擂台被設在了10米以上的高台上。
高台打擂在李連傑的電影中也出現過多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中的黃飛鴻VS九宮真人、《黃飛鴻之西域雄獅》中的黃飛鴻VS西部盜首和《方世玉》中的方世玉VS李小環。《男兒當自強》中的高台由摞得歪歪斜斜的桌子搭成,一直在晃動的檯子突出了打鬥的刺激,「拆台」「反拆台」的手法多次出現在袁和平的動作片中,成為袁氏動作的一大特色。《西域雄獅》的高檯面積很小,上面又有不斷轉動的風車,利用這種上下夾攻的危險造就打鬥的觀賞性。《方世玉》中的高台打擂是一男一女,而且是比武招親,有得嘻嘻哈哈,並不凌厲,又加入了紅綢系腰空中飛人等不少雜技元素,很是熱鬧好看。
而《霍元甲》的高台打擂相比之下是最沒有花巧的一次,就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木頭檯子,但勝在「高」,也許是歷次高台打擂中最高的一次。而沒有任何花巧的設計增加了打擂的真實感,每當人物被逼到擂台邊緣的時候,觀眾都會有近乎「暈高」的感覺,手心裡攥出一把汗來。這一段肯定用了電腦合成——拍攝手段的進步果然會營造出越來越好的效果啊!
至於動作上,這一段打鬥突出的是霍元甲的出手剛猛凌厲和趙健的馬步堅實。人飛出擂台邊緣又單手抓住擂台盪回來的動作有明顯的威亞痕跡,有觀賞性但感覺不是很實。而關於「剛猛凌厲」的特色不如《太極張三豐》中錢小豪的動作鮮明——畢竟霍元甲只是年輕好勝,並非天生狠毒的惡人。
10. 李連傑 霍元甲 中 那個摔跤大力士是誰
《霍元甲》裡面的大力士叫奧皮音,扮演者:內森·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