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呂克貝松還有那位導演一生也只拍了十部電影
庫布里克拍了十六部
還有一個法國導演羅伯特·布烈松,一生只拍了13部電影
至於呂克貝松,他放言他一生只拍十部電影,而事實上,因為《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亞瑟恰好是他的第十部導演作品),亞瑟的兩部續集已經在籌拍製作了,續集1將在2009年上映,續集2將在2010年上映。
這樣算下來他的導演作品應該為12部。
"舍己救魚的漁夫
-
初入江湖
三級":
庫布里克的導演作品確實是十六部,參見IMDB資料庫
http://www.imdb.com/name/nm0000040/
Stanley
Kubrick
Director:
Eyes
Wide
Shut
(1999)
Full
Metal
Jacket
(1987)
The
Shining
(1980)
Barry
Lyndon
(1975)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Lolita
(1962)
Spartacus
(1960)
Paths
of
Glory
(1957)
The
Killing
(1956)
Killer's
Kiss
(1955)
The
Seafarers
(1953)
Fear
and
Desire
(1953)
Day
of
the
Fight
(1951)
Flying
Padre
(1951)
2. 中國香港導演劉偉強經典語錄摘抄
劉偉強,中國香港著名電影導演。代表作品有《風雲》《無間道》《古惑仔》《傷城》《頭文字D》《雛菊》等。曾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等獎項。
劉偉強經典語錄:
從一個中游導演到名導演,像打仗一樣,不能停下來,要有斗心。像運動員一樣,跑了第一,還要跑第一,成功不是靠運氣。
我是商業導演,票房對我們很重要,拿獎是其次。從第一天當導演就很清楚告訴自己,我拍電影是給觀眾看的,沒有票房,就沒有人請我們拍電影,那時候我的壓力就在這里。
拍電影跟人生一樣,我覺得沒有問題。人生有高潮有低潮,沒可能每一部電影都向上,可能低潮就是我們一個機會,自我反省,反省我們應該怎麼去拍深度的東西出來。
我每次拍電影都是不同口味的。我覺得應該拍多一點東西出來,百花齊放觀眾才有福,專拍一種題材觀眾就會看膩。觀眾口味變是好事,給我們壓力,要拍很不同的電影。
人生就是這樣,有苦有樂,也有希望。
當一個導演可能很簡單,但是你又當導演又當一個演員就很難,你要控制旁邊演員,你不能因為你是導演,你就把戲份擺在自己的身上。
對人要有一點客氣,不能過分。作為一個電影人更要守規矩,不能太放肆。
很多人會說,我為什麼幫你。我很奇怪他們會這么說,我現在有能力,能幫就幫,有一天我沒有能力了,他們可能會回頭幫我。這是件很簡單的事,為什麼要搞那麼復雜?
我現在沒有愛情了,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更多一點。至於友情,現在這個社會是很難的,友情不是沒有,是很少。我有什麼報酬?有錢還是沒錢?現在友情都是這樣用來賣的。
我用X你來宣傳呀?有什麼好拍的!你做狗的嘛!
王晶,原名王日祥,香港著名電影導演,有香港鬼才導演之稱,出生於香港,祖籍浙江紹興,在香港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導演人物,父親是著名導演王天林。王晶1977年編寫了第一部電影劇本《鬼馬狂潮》。此後十餘年,編過40多部電影劇本。1981年首次執導電影《千王斗千霸》。他編導及監制的電影包括《精裝追女仔》《最佳損友》《至尊無上》《賭神》等。1997年,他聯同文雋等成立最佳拍檔電影公司。近年來代表作有《賭俠大戰拉斯維加斯》、《千王之王2000》、《未來警察》、《財神客棧》《大內密探零零狗》。
王晶經典語錄:
我的底線很清楚,就是我不會沒辦法。在這個世界裡活下來,你必須要有火眼金睛。
影評人的作用主要是善意地鼓勵電影製作人。可是現在大多在嘩眾取寵,放大自己。其實影評還應是文學批評,文學批評不是要把文學家說死,而是把文學帶到走上正確的道路。
我從來不覺得情色電影能證明一個導演本身的品質。我拍的電影其實從來都是贊美女性的,我必須讓女性看了之後不會臉紅,不會反感,這是我一直堅持的底線。
電影世道是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一家獨大或者一兩個戲賣錢,那電影世道是不會好起來的,必須整體蓬勃,大家的票房都不錯,這樣電影世道才會在一個互相刺激的情況下,達到一個大滿貫。
電影市場並不是建築於電影的素質上,而是建築於社會跟經濟上。當社會跟經濟發展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它對電影就有一個巨大的需求,電影市場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並不是有10個導演拍了10部很好的影片,電影市場就突然膨脹起來了。
一個導演應該找尋一些值得尊重的影評,吸收人家的意見,而不是對一些無聊的批評生氣。
我不會刻意地仿效別人。大家的文化背景不一樣,條件不一樣,仿效並不是一個聰明的行為。導演不跟著時代做出改變也不是聰明的導演。為什麼不做出改變呢?
把重心轉移到內地,不是我要,而是誰都要,哪個導演都要。誰不要,那是笨蛋。任何一個對市場有認識的人,都能在一個成熟的市場里邊取得一定的成就。
我覺得最主要就是要與眾不同。如果大家低胸你就低胸,大家短裙你就短裙,大家搞笑你就搞笑,那就死定了。一定要讓大家記得你是跟別人不一樣的,那才有機會紅。
我能維持拍片32年,並且越拍越大,那就證明實力在。那些愛耍嘴皮子的笨人愛說什麼就隨他說吧,對我來說早習慣了。
電影是第八藝術,但它不是我的藝術,我的藝術可以是音樂、繪畫,但不是電影。電影是我用來換飯吃的,怎麼能當作藝術,我的電影從來都是從商業目的出發,票房好,有錢賺才是我的電影。藝術和商業是沖突的。
不是少穿就性感,性感是一種感受,一種態度。
看演員我是有我的一套的,除了英俊、漂亮,一個人身上一定要有別人沒有的氣質,這樣他就會成為明星。
你總要有一些獨特的才能,比別人看得更清,看得更遠,你成功的機會才能越大,香港很多明星都是我發現的,我不否認我的眼光比別人獨到。
我們電影人就是游牧民族,哪裡有水有草,我們就去哪;哪裡有更多的觀眾,我們就去哪。
我個人並不排斥藝術電影,也很喜歡不少藝術大師的影片,但市場有分工,我註定就被安排在商業和賺錢這個位置上,我不會說大話,但是有自己的原則。我很享受這種工作狀態。
我一直覺得沒有不好的演員,只有不好的導演。
賭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種行為,我拍的也是一種心態而不是行為。
每天都要把最近發生的事情寫成笑話,你說怎麼可能沒有靈感呢?每次我成功都會總結為什麼成功,導演最重要的是讓觀眾過癮,而不是自己過癮。
我耍嘴皮耍不過馮小剛,我只能用整體動作和氣氛。
我戲里戲外是兩個人。雖然所有的賭博我都會,但我平時不賭,我知道一旦陷進去,就永遠別想爬出來。
拍情色片是市場需要,不代表人格有問題。
有人說我拍戲很爛,我就絕不會這樣說人。你說達不到水平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用這種侮辱性的詞語?所以這么說話的人本身就是爛人。
很多電影人不懂娛樂電影,只好躲在藝術片後。他們可以拍十部藝術片,可以用藝術這兩個字遮羞,拍一部娛樂片,他就成了票房臭蛋了。他們沒有挑戰市場的勇氣。
電影中和生活中的幽默是兩種東西,不幸的是你不可能兩全其美,往往是電影中非常幽默的人在生活中是個悶蛋,很不好玩。而且引發大家鬨堂大笑的不一定是幽默,可能是搞笑。那是精確計算出來的笑聲,生活中的幽默不是預先設置好的,是即興的。
我覺得,比演戲更重要的是對人的尊重。我進片場前就知道想要什麼,告訴演員你要的是什麼就可以了,然後像修改文章一樣,刪去你不要的部分,大家都會很有效率。
我不會做一個把演員當成泥娃娃雕塑的導演,他們不是木偶,他們能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發揮的平台,在關鍵時刻給他們一點方向,如此而已。
我看演員主要看性格和氣質。為什麼有的演員成為流星或者一直沒有火起來,不是因為他的演技,而是因為他的性格。觀眾沒有一個必須的理由非看誰不可。所以人太拽了,就白痴了。沒有你,大家一樣活,可惜很多人不這樣想。
父親給我一個範本,讓我知道在這一行,你會有多少受傷害的可能。就好像你有了一個航線圖,你可以避開所有暗礁,有一條安全路線。
所有在電影里搞笑的人,生活中都是悶蛋。卓別林、周星馳還有他,都符合這個定理。
我不會騙人,但不能有人騙我。我不會只看布景板前面的花哨,我總要到它的背後看看。我的生活只有真相,所以我這樣的人不會很快樂。自己騙自己的人才會有快樂的機會。
杜琪峰,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監制,擁有超過25年的電視和電影拍攝經驗,曾監制和執導了超過50部電影,是香港當今最活躍並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曾三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是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次數最多、金馬獎最佳導演得獎次數最多的導演,作品亦多次在海外影展展出。其與韋家輝、游達志等人共創的銀河映像,更是開創了香港電影的新紀元,其風格劍走偏鋒,獨樹一幟,成為新世紀後香港影市中的一抹亮色,在影迷心中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他也是開創香港劃時代警匪電影的主力導演之一,其經典的作品有:《暗戰》、《槍火》、《暗花》、《黑社會》、《pTU》、《柔道龍虎榜》《全職殺手》、《瘦身男女》、《孤男寡女》《單身男女》《高海拔之戀2》《盲探》《毒戰》等等。
杜琪峰經典語錄:
內地導演很不錯,他們很努力去表達社會問題、或者人現今的心態。但我總覺得他們缺少了一些幻想,去想些不是正常人敢想的東西。
兄弟情義只是一個夢想。現實里一定是利益至上,誰有好處,誰可以拿多一點利益,這才是真實。
電影對我來講,和喝水吃飯是一樣的,已經離不開了。
一個人的作品是離不開誕生的地方的,沒有刻意地限制自己。但是在這里感覺就很對,靈感還沒有枯竭,也許以後就沒有感覺了,但是還要拍電影,就要到各地去找了。
電影節對於電影人來說一定是很重要的,重要的不是獎項,而是交流。全世界的電影人平時聚在一起的機會很少,一年到頭除了幾個電影節以外就很少能遇到,電影節更像是聚會。
靈感枯竭就要休息。自己的狀態好,才會有感覺拍片子。你自己都很疲憊,都沒有和人說話的慾望,又怎麼能有好電影?
我做一個電影出來,就只是希望這部電影的壽命長點,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後都有人看,無關票房,無關獎項。
藝術跟商業一樣,都有秘密,跟你說的那些都是騙你的。如果大家騙大家,做門面功夫,有什麼意思?我就簡單點,我只是一個導演。
做導演不需要去搞人緣。導演與導演之間喝酒、講電影,但其實個個都很自私,自己都藏著自己的想法。別人的創意,為什麼要跟你溝通,跟你分 享?電影是很個人的東西,有什麼好研究?
我覺得獎項不是一個很公平的東西,除了有人情分的因素在裡面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你看很多香港藝人拿了影帝,但演技一塌糊塗,不曉得演什麼東西,到現在也不曉得他為啥能夠拿影帝。
在一個平等簡單的環境裡面講愛情,才看得出愛情最本質的東西。
一個健全的國家人民不會很怕,因為政府會有制度保護你,大部分東西是公平的,所以不需要特別用錢來保護自己。在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或者和諧的社會,大家根本不覺得錢是很重要。
我的感覺是中國人的成長訓練裡面,缺少紀律和尊重。我覺得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國民教育。國民教育第一件事,就是教會你尊重所有人,尊重這個國家的每一樣東西。
一個知道自己肯定死的人,為了求生,他一定出賣所有人
現在的社會大家太容易就分手,以前我父母的年代不是這樣的,現在的年輕人面臨太多選擇,慢慢地,愛情就不是太珍貴了。當然,我在電影里講的是很珍貴的愛情,但我覺得,人很難有永遠的愛情。
和我年輕的時候不同,香港早已不是工廠妹、車房仔、廟街皇後、慈雲山爛仔的搏殺時代,白領族已成主流階層,辦公室是他們生活很重要的部分,也是人生的戰場與情場,拍他們熟悉的場景,很容易讓年輕人產生共鳴。
碰上電影業不景氣也沒有什麼好講,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拍;再小,我也拍。我就是不停地拍。情況再不好,我也沒有走出電影業。我不想走回頭路。我的想法就是,我要把整個人生放在電影里。我不甘心。我相信電影會一直在中國人的世界裡存在。
每個人都希望做一些自己永遠會記得的事情,卻未必有這個勇氣。因為人們總懷疑我到底有沒有能力幫助別人?
既然電影是對人生的描述,我就要把人生中這無可避免的重復的錯誤和生命的意義給揭示出來。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說我的電影悲和灰。
人生根本就是一個循環。我們總是在同一個范圍內出錯,錯了還要錯,走不出去。就好像生病了,看好了,接著就等待下一次生病,再看好。但是總有一天生病,卻好不了的。人應該過精彩而非平淡的人生。可是精彩不是永遠的。但是,只要選擇了那樣一次精彩,就不枉此生。
我從不寫劇本,都是想到了就去現場,所以有時候一部電影我會拍兩年,這種做法很浪漫。
金像獎我不會去,除非有改變。如果你看到我去金像獎,就說明他們不僅改變了,而且我認為他們的改變是對的。
西方的記者也經常問這個問題,在他們看起來,我的戲裡面的兩個男人像是在搞同性戀的。這種風格應該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看武俠小說,金庸和古龍都是我喜歡的,張徹的電影我也喜歡,這樣,我不免會受到影響。
我認為一部戲拍完了就算是一個結束了,接下來還要讓我為這部影片去做什麼其他的東西都很難,我覺得賣電影是別人的事情,我只是一個拍電影的人。也許我的這種原則不一定正確,但是這就是我了,我認為有機會去拍一部電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有一天你看到一張紙在你面前飄過,你突然像得到啟發,之後,你會有一些很不一樣的想法,電影就是要表達這種很人性的東西,是啟發性的,不論最終的成就怎樣,我相信,首先要刺激到自己。
有些導演,由始至終只會拍一種電影;但也有些導演,他們在拍攝過程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甚至不斷改造自己,隨著年月與人生經驗的改造,很順理成章。
人應該過精彩而非平淡的人生。可是精彩不是永遠的。但是,只要選擇了那樣一次精彩,就不枉此生。
吳宇森(John Woo 1946年9月22日)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是一位在亞洲地區和整個華人社會影壇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原籍廣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出生於廣州。1971年在邵氏影業公司跟隨當時最著名的動作片導演張徹拍片。1986年執導《英雄本色》引起巨大轟動,成為當年度最賣座的電影,榮獲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由此開創了吳氏暴力美學的先河。1993年縱身好萊塢,憑借《斷箭》《變臉》《碟中諜2》等商業大片使他在國際影壇名聲大噪,確立了其A級導演的地位。是繼李小龍、成龍之後,進入好萊塢的第三位華人明星。20xx年獲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吳宇森經典語錄:
人生的經驗里都會經過一個失敗的教訓,也會經過成功的快樂。
電影就是我一生的事業,也是我的理想。雖然是我今天做得成功,我也希望能夠幫助到別人成功,或者是看到別人成功。
我覺得還是不能把藝術和商業分的太開,不能太執著於商業或者藝術。電影也可以是商業和藝術並存的。應該是更有包容性的。
電影不光要注重國內市場,其實也應該注重海外市場。因為如果能打開海外市場的話呢,那麼我們的電影事業也會有維持的動力和創造力,也就能更長久。
終身成就獎對我來講是一個鼓勵的作用,拿了這個獎並不代表我要退休,拿一個獎反而是讓我更努力,要拍更多的電影。
我們不能因為某一個導演有一部戲成績不理想,我們就表示失望,我自己也拍過令人失望的電影啊,所以如果真的有心去鼓勵一些年青人,就盡量去做,不管他做出來的成績是好與壞,他只要有這個心,一部不行,三部不行,第十部總可以吧?終有成功的一天。
一個電影就是等於一幅畫,一個畫家畫完一個畫之後,就不再屬於這個作者了,應該以後就是屬於觀眾的,屬於觀賞的人,他們能夠感受到什麼就感受到什麼這樣。
我每十年都有一個轉變:我剛做導演的頭十年,我是拍喜劇的年代;第二個十年是拍《英雄本色》的年代,都是一些英雄片;第三個十年是在好萊塢拍了一些電影,又是一個不同的經驗;第四個十年是在中國,在大陸是一個新的開始。
暴力美學是一些評論家想出來給我的稱號,我覺得當然是在我拍動作的時候,有一些場面不是為了刻意的美化暴力,而是我拍的時候我感覺是我拍的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可能是一個很深沉的,可能是一個很唯美的,可能是一個很瀟灑的,所以我就會用一個唯美的方式來去表現。
好萊塢的核心是以商業片為主流,以觀眾的喜愛為標准,但同時擁有高質量的技術。在高質量的視覺元素之外又加上人的主題。
拍戲拿不到錢,也無所謂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很多人以為我有很多錢,其實我賺的錢不多,也不是很強求,生活過得去就是了。
我覺得現在拍電影,要拍一個有意義的電影,我說不管賺多少錢也好,就是說只要這個電影出來,我覺得能夠找尋到某一種意義,我才拍。
我覺得現在經紀人不大對,對演員保護過度,戲還演的一般呢,就把他們包裝成大明星,讓很多年輕的好演員失去了發揮的機會。
中國人的正義感、俠義精神的確和西方不同。我們可以為國家、為一份理想,為朋友、為家庭,不惜犧牲自己,死而無憾。但是他們不是,他們認為一個真正的英雄是求生不會求死的,你必須先求自己生存,才可以幫助別人,如果你是為了幫別人而犧牲自己,那你以後就不能幫更多的人。
在人性的方面,中國和美國有很多的共同點:有同樣的喜怒哀樂,有同樣的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樣有理想的人生,還有正義感。
社會越來越發達,很多人都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現在很多人都有這種俠義精神,不一定是動刀、動槍、動武的方面。在這個社會上,有很多熱心腸的人,在汶川大地震、甘肅泥石流等大災難面前就能看到,太多的例子。所以這個社會是存在這種精神的,只是我們能不能放得開,能不能那麼容易相信別人。
我希望能夠除了自己拍電影之外,也監制多一些電影,幫助一些年輕導演,給他們機會。就像當年,有人我拍戲一樣。中國的電影要發展得好,還是要多元化一些,不要大家都去拍古裝片,應該讓年輕人多一點不一樣的嘗試。
以前電影里的悲劇英雄是我個人的反映,或者某一些人物是我所嚮往的。年紀慢慢大了以後,覺得很多事情不能太注重個人的感受,社會是整體的,我更照顧到別人的感受。我不能再停留在個人英雄浪漫主義的情懷上了,應該顧到大多數人的生活、感想,大家共同的愛。
我覺得做朋友不要計較那麼多,不能因為一時之氣,什麼都斷了。這個世界永遠都不會安定,如果大家太計較小過節的話,會讓人的生活都不好。
做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兩點:第一點是要會欣賞,要會欣賞每個人的貢獻;第二點是要會感激,大家的付出才讓一個電影更好看,更有感覺。
我注重武俠精神,不喜歡花哨的動作。你說我古板也好,保守也好,我反正就是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空中轉幾個圈下來還能打。我也不相信,一個人可以在竹竿頂上打來打去。我喜歡看,因為覺得很浪漫。如果我拍,肯定不會這樣。
現在很多華語武俠片雖然都很賣座,全球成功。但是武俠片只是我們的一部分,很多國家很多人對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還不夠了解。
以前我的電影里出現的都是悲劇英雄,現在年紀大一些,人生觀改變了很多,反而更加樂觀一點。我想,觀眾所想的,想做的,或者態度,都和三國人物的距離並沒有那麼遠。
美國人一點也不浪漫,我們中國人才最浪漫,而我們的浪漫是一種風度和情懷,包括對國家、朋友和愛人,不管在哪個年代,這種情懷都存在。
3. 他被譽為「中國鬼才導演」,雖只拍了6部電影,卻每部都是經典,他是誰
文娛圈中有很多明星都是深藏不露,就比方說婁藝瀟這個女演員就是一個躲藏分高手,固然在我們的認知中她是一個女演員,但其實她還是一個十分優秀的音樂劇扮演者。除此之外,文娛圈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演員也都是在很多范疇內都十分優秀。
固然姜文在演戲上以及做導演上都有很不錯的成就,但我們卻很少看到他的文娛新聞,或許這就是真正的深藏不露吧,大家對此有什麼見地呢?你們喜歡這個男明星嗎,歡送留言討論。
4. 呂克貝松說他一生只拍幾部電影
"一生只拍10部",不過只有說當導演,不包括編劇啥的.
最近上海電台還有他的訪談,LZ可以網上搜來看看.好像是楊讕的節目/有提到的.
作品年表:
2000《舞者/呂克貝松之光芒萬丈/Dancer, The》(法國)、《終極殺陣2之霹靂雷霆/Taxi 2》(法國)
1999《聖女貞德/Joan Of Arc》(法國)
1998《出租汽車/Taxi》(法國)
1997《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 The》(法國,美國)
1996《Kamikaze》
1994《職業殺手裡昂/這個殺手不太冷/Professional, The;leon》(法國,美國)
1993《Point of No Return》、《舐血狂花/Assassin, The》(美國)
1991《大西洋島/Alantis》(義大利,法國)
1990《墮落花:尼基塔/Femme Nikita, La》(法國,義大利)
1988《碧海藍天/Big Blue, The;Grand bleu, Le》(法國,義大利,美國)
1985《地鐵/Subway》(法國)
1983《最後的戰斗/Dernier combat, Le (法國)》
獲獎記錄:
1990年《尼吉塔》(Nikita)獲得第1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9項提名,榮獲一個獎項
1988年《碧海藍天》(The Big Blue)獲得第14屆法國電影凱撒獎8項提名,並榮獲二個獎項包括最佳導演
1985年《地鐵》(Subway)榮獲第1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13項提名,並榮獲三個獎項(詳細資料)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碧海藍天 (1988) .... 導演
暴力13街區 (2004) .... 導演
綠芥刑警 (2001) .... 編劇
企業戰士 (2001) .... 編劇
第五元素 (1997) .... 導演
鬱金香芳芳 (2003) .... 編劇
的士速遞3 (2003) .... 編劇
光芒萬丈 (2000) .... 編劇
暗流2:天使啟示錄 (2004) .... 編劇
車神 (2003) .... 編劇
的士速遞2 (2000) .... 編劇
碧海情天 (1988) .... 導演
不歸路 (1993) .... 編劇
這個殺手不太冷 (1994) .... 導演
聖女貞德 (1999) .... 導演
的士速遞 (1998) .... 編劇
的士女王 (2004) .... 編劇
狼犬丹尼 (2005) .... 編劇
地下鐵 (1985) .... 導演
最後決戰 (1983) .... 導演
亞瑟 (2006) .... 導演
13區 (2004) .... 編劇
非常人販2 (2005) .... 編劇
女搶匪 (2006) .... 編劇
亞特蘭提斯 (1991) .... 導演
霹靂煞 (1991) .... 導演組
法國電影大師:呂克·貝松電影作品集
一提起法國導演,人們通常的第一反應是一個無比深沉、或者超級前衛的形象,似乎他們總是熱衷於表現人類精神危機之類的東西,充滿知識分子氣。在這種情況下,呂克·貝松就顯得十分另類。這個來自法國的導演,既可以拍出夢境般純凈的《碧海藍天》,也可拍出比好萊塢更好萊塢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還揚言自己只拍十部電影就夠了。對於電影,他沒有太多的豪言狀語。他說他自己拍片,只是為了某個坐在戲院角落裡的少年,「只要這小孩喜歡我的電影就夠了!」
實際上呂克·貝松的作品已經遠遠超過十部,最新的《非常人販2》已經在北美票房榜上打拚了。
5K名為《呂克·貝松眼中的電影》作品集,收錄了其截至2005年最新《狼犬丹尼》一共21部電影,21D5。所有作品均精心挑選最佳D5配置,其中不乏獨家。
以下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最後決戰Le Dernier Combat /The Last Combat (1983)——24歲的呂克貝松初出茅廬的異類之作,影片沒有任何大腕,也無任何對白,完全不含任何商業因素,卻一舉拿下瑞士阿沃基影展評審特別大獎及影評人獎,也開啟了呂克·貝松國際大導演的大門。一區版,由於本片沒有對白,所以也沒有任何字幕。可變型寬熒幕,畫質修復的非常不錯。本片是黑白片。
地下鐵Subway (1985)——此片是呂克·貝松初次結合大卡司,邀請身價不斐的大明星有伊莎貝艾珍妮,克里斯多夫藍伯,尚雨格安哥拉等來演出。此片有連環漫畫式風格,對話簡扼,通俗的警匪片卻帶著巴洛克式的色調。此片的出發點是邊緣人克里斯多夫藍伯對伊莎貝艾珍妮的迷戀。這是一部擁有繽紛原色的電影(藍,紅)。解剖現代文明底下的地鐵。克里斯多夫藍伯以此片贏得法國凱薩獎最佳男主角。這張D5的配置也可謂獨到,法2+正宗六區國配+三區中文字幕,法2畫面是可變的,畫質不錯,六區國配似乎還是頭一次加到9區節目中來。
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The Big Blue(1988)——這部片子太有名了,所以偶就不多介紹了。日2版。
霹靂煞/尼基塔Nikita(1990)——此片是呂克·貝松從一個特務殺手角度,來解剖國家官僚體系背後的恐怖黑爪。濃厚的商業色彩讓好萊塢相中而將此片重拍成美國版的"雙面女蠍星",由布麗姬方達詮釋片中的女殺手。此片也呈現呂克·貝松對人性的探索,是部黑色調的動作片。此片也是呂克·貝松電影風格朝著好萊塢商業領域轉變的關鍵之作。日2版+六區國語+六區中文字幕+三區中文字幕,這個配置對於D5來說比較豪華了。另外說明一下,六區的中文字幕實際上跟國語翻譯一樣。日2的畫面也是原版中的佼佼者。
亞特蘭提斯Atlantis(1991)——此片無演員,只有旁白,這部影片將帶領影迷進入美麗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樂,以音畫來表現不同的生活面貌與心靈層面。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大片。這也是一部充滿環保意識的影片,全片只有悠遊大海的魚,毫無人影,是呂克·貝松又一次冒險之大不諱之作。此片與10年之後出現的《深藍Deep Blue》有異曲同工之妙。日2版+自製中文字幕,日2可變畫面畫質很不錯。本片只在影片開頭有一段簡單的英語獨白,所以自製字幕沒有任何問題,本片精妙之一,就是幾乎沒有任何對白,全憑觀眾想像力任意發揮,去領略一個神秘的海底世界。影片拍攝精美異常,值得好好欣賞。
殺手萊昂Leon /The Professional(1994)——本部影片是呂克·貝松的顛峰之作,也是呂克·貝松的第一部美國電影。從此呂克·貝松憑著自己對電影的獨特見解,在大師雲集的好萊塢殺出了一席之地。並且,本片也被譽為《尼基塔》的姊妹篇,前後兩部影片講述了男女殺手的復雜世界。一區特別版(畫面水準跟超碼版大致一樣)+六區版國配+電視版國配+六區DVD字幕+享譽江湖的全美版中文字幕,此片其實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任何確鑿的消息能證明三區有發售DVD,以前的字幕都是全美那版仿三區字幕,集成六區字幕的,5K是第一家。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 (1997)——呂克·貝松真正好萊塢商業化的第一部大作,以好萊塢流行的科幻為題材,加上布盧斯·威利的加盟,成為真正的賣座大片。一區特別版+三區全套字幕+六區國配,江湖傳聞此特別版的畫面要優於之前發布的超碼版。
出租汽車Taxi( 1998)——呂克·貝松經典的幽默片之一,也很出名了,不再介紹。法2TF1+三區中文字幕+六區國配。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1999)——個人認為呂克·貝松比較爛的一部片之一,宗教題材看來不適合這位天才導演,而且,女主角神經兮兮的表演著實讓人有點透不過氣來。不過,片子隨爛,配置可不差。日2超碼版+三區中文字幕+六區國配。
出租汽車2Taxi2( 2000)——98年經典搞笑片的續集,Taxi三部曲大概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吧。本集同樣是TF1素材,法2TF1版+三區中文字幕。
無聲的舞者Dancer, The( 2000) ——2000年是呂克·貝松的多產年。人們不會忘記在2000年的戛納電影節上,那部由馮特里爾導演的震撼了評審團和無數觀眾的丹麥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冰島女歌手比約克把這位「黑暗中的舞者」演繹得入木三分。她讓我們知道語言是可以看見的。影片《無聲的舞者》同樣是一部描寫舞蹈語言的影片,但在呂克.貝松這樣一個前衛、叛逆並不斷向自己挑戰的導演手中,它就附加了許多與眾不同的東西。
本節目5K為獨家配置,市面以前並不見其他版本面世。5K此片獨家法2版+自製優質字幕(無三區),首次面世的法2素材非常值得稱道。
龍之吻Kiss of the Dragon(2000)——本片呂克貝松其實是編劇+製片,不過,將這部影片放到呂克·貝松的作品集里還是非常合適的。這是呂克·貝松第一次功夫片的嘗試,而且也是第一次與中國演員合作,龍之吻盡管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但是,這也是李連傑邁進好萊塢的重要一步。呂克·貝松就盛贊李連傑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演員。一區版+三區中文字幕。
綠芥刑警Wasabi(2001)——在嘗試跟中國演員合作之後,呂克·貝松似乎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首次與日本知名女星廣末梁子合作出品了這部影片,不過,這部片子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好評,大多數影評人都批評呂克·貝松敷衍了事。韓三版+三區中文字幕+六區國配。
非常人販The Transporter(2002)——同樣呂克貝松只是擔任了本片的監制,導演是香港功夫片領軍人物之一的元奎Corey Yuen,更有靠拍攝三級影片走紅的舒淇Shu Qi加盟。一區版+三區全套字幕+國語。
出租汽車3Taxi3( 2003)——在前兩集的《的士速逮》系列電影中,我們領略了法國人獨特的法式幽默和搞笑能力。既有的士飆車的速度刺激,搞笑司機的睿智,又有對法國馬賽警察嘲諷的噱頭。第三集用回第二集的原班製作精英,選擇寒冷的季節,把場景搬上冷峻陡峭的阿爾卑斯山,冰天雪地的場面壯觀浩瀚,動作難度更大更刺激,極盡速度的雪山飆車精彩紛呈,加上頗有新意的幽默感,大大提升了電影觀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華人女星白靈也參與了演出。日2版+三區中文字幕。日2版的優勢是帶有滿檔DTS,不過對於D5節目似乎沒有什麼價值。
鬱金香芳芳Fanfan la tulipe (2003) ——這個電影使人想到大仲馬的小說,故事曲折離奇,充滿傳奇色彩,俏皮幽默,但過目即忘。影片編劇是呂克·貝松。法2+三區中文字幕+六區國語。
車神Michel Vaillant(2003)——本片作為中法文化交流的項目之一,是中影集團重點引進的法國大片。除了酷,沒啥別的感覺了,看來呂克·貝松對汽車似乎也情由獨鍾啊,跟汽車相關的影片,算一算也至少有4部了。採用畫質最佳的法2版+三區中文字幕+六區公映版國語。市面帶國語的D9都不多,5K的D5倒是帶上了這條國配。
暗流2:末日天使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2004)——呂克·貝松與讓·雷諾再度聯手!融合《七宗罪》的驚悚,以及《印第安納·瓊斯》的冒險動作,刷新觀眾視野!2003年,影片《暗流》曾經以中國第一部進口分帳法國大片的身份被引進國內發行。由於該片是美國投資、法國班底拍攝的好萊塢式偵探懸疑片,因此融合了法國電影細膩優雅、善於營造氣氛的特色,以及好萊塢電影所擅長製作的宏大逼真的動作場面,讓觀眾獲得視聽和心理上的雙重滿足。《暗流》在世界各地公映後好評如潮,創造高額票房收入,更榮獲2001年法國電影最高獎--愷撒獎的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音樂及最佳音響五項提名。在如此成功的背景下,續集《暗流2:末日天使》的推出自然不足為奇了。這是大名鼎鼎的呂克·貝松與著名影星讓·雷諾的再度攜手合作,共同再創法國動作片的奇跡。該片延續了《暗流1》中的驚悚風格,監制兼編劇呂克·貝松的劇本向觀眾們提供了更多令人不解的神秘感,而情節的錯綜復雜性,也比上一集更加豐富,是一個真實社會案件與神秘宗教的混合體。
5K本D5使用了日2素材,日2版+三區中文字幕,這片日版的畫質簡直好到驚人。
的士速遞(美國版)TAXI(2004)——本片是1998年法國賣座電影《的士速遞》(英文同名)的翻拍片,當時那部電影是由傑萊德·皮爾斯導演,呂克·貝松編劇和監制的。影片在上映後獲得大獲成功,不僅創造了國內票房記錄,還順勢進去美國,在世界范圍內造成轟動。 日2dts加長版+三區中文字幕,有泰語音軌。
暴力街區Banlieue 13(2005)——呂克·貝松編劇,三區版。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狼犬丹尼》由歐美雙方斥資4500萬美元合拍而成,是法國名導呂克·貝松(Luc Besson)繼《終極殺陣》(taxi)、《赤色追緝令》等片之後,又一部身兼製片與編劇的力作,影片由《美麗新世界》和《玩命快遞》的助理導演路易·萊特瑞爾(Louis Leterrier)執導,由享有「中華第一武指」美稱的袁和平擔任動作指導。片中更是明星濟濟,包括中國功夫皇帝李連傑,黑人影帝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主演《大敵當前》的鮑勃·霍金斯(Bob Hoskins)。 5K本節目使用三區版素材製作而成,帶國粵語配音。
5. 昆汀一生只拍10部電影,已拍9部,剩下一部會是什麼
提到好萊塢著名導演,大家首先就想到了大名鼎鼎的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希區柯克,但是還有一個導演不容忽視,他就是被人稱為電影鬼才導演的昆汀塔倫蒂諾。昆汀拍出的電影將暴力美學發揮到極致,給人以感官上的享受,昆汀曾經對外宣稱自己的一生只拍十部電影,除了他同其他人共同指導的電影之外,昆汀目前已經拍了9部電影了,這9部電影每一個都是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之作,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拿出來回味一番,目前昆汀拍的9部電影分別是《好萊塢往事》《危險關系》《殺死比爾系列》《八惡人》《落水狗》《無恥混蛋》《被解救的姜戈》《低俗小說》
但是也有不少觀眾表示不買賬,他們認為昆汀這種只拍10部電影只是一個說辭,很多導演都這樣說過,但是最後都拍了更多的電影,影迷和業界人士認為,昆汀第十部電影很可能是以下幾部片子之一《殺死比爾3》《殺手烏鴉》《四十鞭子少一鞭》不過這些都是業界人士和影迷的猜測,封箱之作如何拍,這還要看昆汀本人的。
6. 他們在老電影中演的角色家喻戶曉,卻一生只演一部電影,你知道是誰嗎
《洪湖赤衛隊》中,王玉珍飾演韓英。作為當年湖北地方實驗歌劇團的演員,王玉珍在歌劇電影《洪湖赤衛隊》中成功飾演了女主人公韓英,自此紅遍長城內外。從那時起,王玉珍成了「韓英」的代名詞。後來,由於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調到中國音樂學院,成了一位大學教師。
《枯木逢春》中,徐志驊飾演方鼕哥。電影《枯木逢春》的男主角是方鼕哥,由上海交通大學男學生徐志驊飾演。當年,《枯木逢春》的演員大多都定下來了,唯有男女一號還沒最後確定。在上海市一次大學生文藝匯演中,副導演錢千里發現了徐志驊與尤嘉。但參拍了這一部電影後,他徹底離開了電影圈。
7. 有一個導演,花了一輩子只為拍一部電影,他是誰
是枝裕和(1962年-),日本電影導演,出生於東京清瀨市,1987年於早稻田大學文學系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公司從事電視紀錄片拍攝工作,題材多具社會關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1995年首次執導了改編自宮本輝小說的電影作品《幻之光》獲得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影展獎項,開啟了他的劇情片創作之途。
8. 湯唯新片《分手的決心》代表韓國競爭奧斯卡獎,這部劇講的什麼故事
《分手的決心》主要講述了一個男人不小心掉到山腳下死去的故事。警方確認嫌疑人為該男子的妻子,一名偷渡到韓國的中國女子。在案件偵查過程中,負責偵辦案件的民警張海軍與神秘而聰明的瑞來展開了一段相互追逐的戀情,但最終還是決定分手。該劇由韓國導演朴贊郁執導,湯唯、朴海日、李政鉉、朴容宇等主演。
電影導演經常開玩笑說只拍一部電影,其餘的都是復製品。劇情講述海軍警探在調查一名從山上墜落男子的死亡事件時,發現死者宋瑞來的妻子並不是特別難過,這也讓他對宋瑞來產生了懷疑,但在這個過程中審問她。,發現自己逐漸愛上了死者的妻子。 以三部曲的復仇三部曲而聞名的朴贊郁擅長描繪人類的沖突和血腥的暴力。
9. 王岳倫作為一個導演,他都拍過哪些電影
作為一名導演,王岳倫曾經拍過《爸爸的假期》這部電影。王岳倫還曾經拍過一部電影叫做《十全九美》,不過這部電影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王岳倫其實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導演,他拍的電影基本上都是爛片。李湘的前夫王岳倫當初因為參加了《爸爸去哪兒》而獲得了很多關注,一躍成為了知名的導演。關於作為導演的王岳倫都拍過哪些電影?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王岳倫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導演
王岳倫之所以能夠成為“知名”的導演,並不是因為他的作品拍的非常出色,而是因為他的老婆李湘非常的有名,而他也參加過一檔非常著名的綜藝節目。在很多的人看來王岳倫並不是一個出色的導演,因為王岳倫從始至終都沒有拍過什麼優秀的電影,他也沒有留下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你知道王岳倫還拍過哪些電影嗎?歡迎評論區下方留言。
10. 如何理解"一個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
「為什麼一個人能拍攝出某部電影,是因為他當年有自己獨特的經歷。」也因此,每個導演一生只能拍出一部電影,「當然,你的電影可能范圍很廣,但角度就是固定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