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紀錄片剪輯:無技巧轉場更「高級」(三)
3.主觀鏡頭轉場
主觀鏡頭是用攝像機來模擬片中人物的主觀視覺,表達所處的環境。我們選取其中的兩組主觀鏡頭進行分析:第一組鏡頭是一位大學生在聚精會神地畫畫,接下來則呈現畫板上的廣州塔。第二組鏡頭出現在影片尾端,老先生端詳自己的字畫作品。
Step.01
這兩組主觀鏡頭形式上一樣,但表達的情感是不一的。但導演拒做簡約化的處理,而是利用鏡頭間的相似性將情節推進,巧用主觀鏡頭,從人物等的層次逐漸顯現,將“小蠻腰”的形象更深刻地呈現給觀眾。簡而言之,主觀鏡頭的目的,在於“強化表達”。
Step.02
第二組主觀鏡頭是在紀錄片的結尾。老先生寫完字畫後,承接的是字畫的主要內容。看似是老先生的視覺,實質也是觀眾的視覺,意圖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效地將觀眾的慾望縫合到電影中,使觀眾由衷地對“一帶一路讓城市更美好”的主題發出由衷贊嘆。
但必須注意,沒有純粹的客觀鏡頭,也不會有純粹的主觀鏡頭。在主觀鏡頭中,為何用中景而不用全景,為何在此處模擬人的主觀視覺而非別處?這本身就體現著剪輯師的主觀情緒與想法。
視頻的無技巧剪輯方法,除上文提及的,還有空鏡轉場、兩極鏡頭轉場、動作動勢轉場、快速變化等。單以匹配剪輯來說,還包括聲音匹配、繩索匹配、視線匹配等。在視頻剪輯中,一般是多種技巧的復合運用。剪輯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技巧所意欲表達的情感。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城市紀錄片剪輯中的無技巧轉場的分享,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也會及時的整理和發布的,注意查看哦!
❷ 影視後期的剪輯和轉場原則
使用一些剪輯技巧可以使生硬的地方變得流暢,進行鏡頭轉換,甚至可以使那些看起來派不上用場的鏡頭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特技既包括通常的剪輯技巧也包括非常規的剪輯方法。
下面是一些剪輯和轉場原則:
當你想要表現普通的二人對話情景的時候,一種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說話人的聲音與他的畫面相交叉。這種技巧需要使用反應鏡頭,即我們聽到說話者聲音的同時看到的是他對話的另一方。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聽到說話者對話內容的同時看到另一方的反應。
有些剪輯師喜歡從整個剪輯過程的一開始就剪兩個對白聲軌。然而,大多數剪輯師會等到所有的畫面都確定了以後才開始將不同的聲軌分開。雖然,一開始就剪兩個聲軌會耗費更多的時間,但這樣做,剪輯師可以在剪輯的早期就發現鏡頭的自然節奏。如果採用這種方式,對白的組接,甚至是兩個人物同時說話,例如像他們互相打斷對方,都可以在剪輯的早期就順利完成。
有時利用鏡頭中某些運動的相似性來組接鏡頭時,直切手法會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例如組接人物坐下這個動作時,直切可以使鏡頭的轉換很平滑。甚至一些沒有任何邏輯關系(和沒有時空連續性)的鏡頭之間,也可以利用鏡頭間的相似運動因素剪輯在一起而顯得不露痕跡。例如,月亮穿過雲層的鏡頭和剃刀割破人的眼球的鏡頭相匹配剪輯在一起。
切出鏡頭和反映鏡頭可以用來掩蓋鏡頭間的不連續性或用來壓縮運動。插入鏡頭也可以達到這一目的。
不要被連續性所牽制。如果在一個片段中你不能為關鍵的戲劇瞬間找一個恰當的反應鏡頭,那麼就看看在其他部分的鏡頭中你能不能「偷」一個來。它可能不具有連續性,但是只要它能發揮作用,為什麼不用它呢?甚至還可以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中「偷」鏡頭,只要它是被攝於相似的位置,有相似的布光。如果你在找一個靜態的反應鏡頭。試著從場記板被撤走,導演喊「開始」的瞬間的那些演員特寫鏡頭中尋找。
「疊化」(dissolve)指的是把兩個鏡頭依據戲劇或情感的因素重疊在一起。疊化可以是短的(8到16畫格)叫做「軟切」(softcuts),也可以是長的(24、32、4864或96畫格)叫做淡入淡出」(lap dissolves)。疊化長度在洗印製作中決定。
漸隱「漸隱」(fade)是指一個正常畫面逐漸轉為黑場。漸隱可以使得鏡頭間的轉換很平緩,並且產生一種時間流逝的幻覺。它可以暗示--個段落結束了,另一個段落開始了。
在剪輯畫外對話時要找到最好的台詞念白段落進行組接。可以把來自同一台詞的不同念白結合在一起,只要它們來自同樣的聽覺渠道,即背景音是一致的。將小段聲音進行位置移動就可以解決一些剪輯問題。
增加新的台詞或語段可以使劇本中原本不清楚的意思變得清晰。當演員漸漸出畫或完全出畫時,台詞可以被加在一段語言段落的開頭或結尾。例如,假設人物說「在我的生命中,我從沒有犯過錯誤」導演可以增加台詞「……除了與你相愛」。如果這個收尾語是由同一個演員錄制的,並被用於他背對鏡頭之時,導演就可以大大地改變場景的意義。
在你鎖定畫面之前盡可能多地去熟悉各種聲音。如果某個特殊的音效將被作為一場中一個重要的張力點使用,轉錄這個聲音,並在剪畫面的時候使用它。
一個具體的聲音或許會與你當初在錄制的時候聽上去的不同。可能一個原始的場景在當初設計時並沒有一個電話的鈴聲,而你在編輯機房裡突然覺得有必要這么做,這時你完全可以加上這一段聲效,哪怕片中的角色沒有接電話或甚至沒有意識到有電話打來。聲音效果可能會改變某一場景甚至整個故事的意義。例如,剪輯師可以通過強調電話鈴聲來加長鏡頭,這時觀眾就會自己問自己,為什麼片中角色不接電話?
畫外音任何在劇本中提示到或在剪輯過程中需要添加的畫外音都需要被錄制(哪怕它是一條全新的音軌)。這些畫外音在畫面剪輯的過程中需要被不斷修剪和完善,直到最終音軌的確定。
·問一問自己,這樣剪有效果嗎?這是你要在畫面中保留某一鏡頭的唯一標准。即使某些鏡頭運用了小手段來完成也未嘗不可。
·動手去剪!鏡頭不會自己剪出來,你如果不動手,就不會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
·要盡可能地剪得緊湊一些,沒有理由讓場景過於鬆弛,拿出來的還可以再放回去,越早發現某一片段的潛力越好。
❸ 電影中的轉場運用手法有幾種
轉場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特技的手段作轉場,另一種是用鏡頭的自然過渡作轉場,前者也叫技巧轉場,後者又叫無技巧轉場。
技巧轉場的方法
技巧轉場的方法一般用於電視片情節段落之間的轉換,它強調的是心理的隔斷性,目的是使觀眾有較明確的段落感覺。由於電子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的發展,特技轉換的手法也很多。
無技巧轉場的方法
無技巧轉場是用鏡頭的自然過渡來連接上下兩段內容的,主要適用於蒙太奇鏡頭段落之間的轉換和鏡頭之間的轉換。
與情節段落轉換時強調的心理的隔斷性不同,無技巧轉換強調的是視覺的連續性。並不是任何兩個鏡頭之間都可應用無技巧轉場方法,運用無技巧轉場方法需要注意尋找合理的轉換因素和適當的造型因素。
(3)電影剪輯哪個轉場最高擴展閱讀:
無技巧轉場的表現手法:
所謂遮擋是指鏡頭被畫面內某形象暫時擋住,依據遮擋方式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情形:一是主體迎面而來擋黑攝像機鏡頭,形成暫時黑畫面;二是畫面內前景暫時擋住畫面內其他形象,成為覆蓋畫面的唯一形象,比如,在大街上的鏡頭,前景閃過的汽車可能會在某一片刻擋住其他形象。
當畫面形象被擋黑或完全遮擋時,一般也都是鏡頭切換點,它通常表示時間地點的變化。主體擋黑通常在視覺上能給人以較強的沖擊,同時製造視覺懸念,而且,由於省略了過場戲,加快了畫面的敘述節奏。
典型例子是:前一段落在甲地點的主體迎面而來擋黑鏡頭,下一段落主體背朝鏡頭而去,已到達了乙處。
在影視片中,尤其是電視中,前景遮擋轉場的運用較為普遍。在電影《有話好好說》中,有這么一段內容:男主人公在大街上等待女朋友,開始鏡頭在百無聊賴地東張西望,下一鏡頭,前景中汽車駛過,他在吃西瓜。
汽車再駛過,他在吃盒飯,最後一個鏡頭汽車駛過,畫面轉接到女朋友的家中。
利用攝像機的運動來完成地點的轉換或者利用前後鏡頭中人物、交通工具等的動勢的可銜接性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
❹ 城市紀錄片剪輯:無技巧轉場更「高級」(一)
1.遮擋轉場
遮擋轉場,也稱前景遮擋轉場,是利用遮擋物完成轉場的方法,這些遮擋物可以是自然存在的,也可以是人工製造的:樹木、人物、手部、汽車、牆壁、幾何體等均可以作為遮擋物。當其他遮擋物不好利用或無法找到時,人物的手部就是一個很好的“遮擋物”。
遮擋轉場的成功運用需要攝影師的密切配合,前期拍攝時就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想法。在拍攝時可以用手掌逐漸遮擋住鏡頭,然後停止拍攝;下一個鏡頭開始拍攝前用手掌遮住,開始拍攝後再將手掌慢慢移開,同時後拉鏡頭。
影片中多次使用了遮擋物實現轉場效果。在展示工人辛勤工作拉貨的鏡頭中,巧妙地使用柱體作為遮擋物,拉貨的人也由青年變成了一位白發蒼蒼的長者;而上一秒是街拍的場景,利用一輛經過的貨車作為轉場物,成功地將場景切換成了玩手機的路人。雖說選擇遮擋物很重要,但真正的挑戰是使用遮擋物的同時保持動作流暢,這就需要在時間軸上下功夫,對元素進行適當的微調。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城市紀錄片剪輯中的無技巧轉場的分享,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也會及時的整理和發布的,注意查看哦!
❺ 優秀剪輯師都喜歡用這5大「技巧轉場」
1、淡入淡出
淡入淡出轉場特效,指的是上一個鏡頭畫面由明變暗,直到黑場,然後下一個鏡頭的畫面由暗轉明,漸漸顯現直至正常的亮度。
淡出與淡入畫面的長度,通常各為2秒鍾,但實際情況在編輯時,應當根據視頻的情緒、情節、節奏的要求來決定。在有的影片中,淡出與淡入中間還會穿插一段黑場,給人一種間歇感,起到中斷觀看者思路,讓觀看者陷入思考的作用。
2、疊化轉場
疊化轉場,指的是前一個鏡頭的畫面與後一個鏡頭的畫面疊加在一起,前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暗淡隱去,後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顯現並清晰的過程。
3、聲音轉場
聲音轉場是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配合實現轉場,是轉場的慣用方式。
聲音轉場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聲音過渡的和諧性自然轉換到下一畫面,其中,主要方式是聲音的延續、聲音的提前進入、前後畫面聲音相似部分的疊化。
4、遮擋鏡頭轉場
遮擋鏡頭轉場是指在上一個鏡頭接近結束時,被攝主體挪近以至擋黑攝像機的鏡頭,下一個畫面主體又從攝像機鏡頭前走開,以實現場合的轉換。上下兩個相接鏡頭的主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5、主觀鏡頭轉場
主觀鏡頭轉場是指上一個鏡頭拍攝主體在觀看的畫面,下一個鏡頭接轉主體觀看的對象,這就是主觀鏡頭轉場 。主觀鏡頭轉場是按照前、後兩鏡頭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處理轉場的手法,主觀鏡頭轉場既顯得自然,同時也可以引起觀眾的探究心理。
關於優秀的剪輯師都喜歡用這5大“技巧轉場”,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❻ 學會這些轉場特效,你也可以成為剪輯大神!
1、淡入淡出
淡入淡出轉場特效,指的是上一個鏡頭畫面由明變暗,直到黑場,然後下一個鏡頭的畫面由暗轉明,漸漸顯現直至正常的亮度。
淡出與淡入畫面的長度,通常各為2秒鍾,但實際情況在編輯時,應當根據視頻的情緒、情節、節奏的要求來決定。在有的影片中,淡出與淡入中間還會穿插一段黑場,給人一種間歇感,起到中斷觀看者思路,讓觀看者陷入思考的作用。
2、疊化轉場
疊化轉場,指的是前一個鏡頭的畫面與後一個鏡頭的畫面疊加在一起,前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暗淡隱去,後一個鏡頭的畫面逐漸顯現並清晰的過程。
3、聲音轉場
聲音轉場是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配合實現轉場,是轉場的慣用方式。
聲音轉場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聲音過渡的和諧性自然轉換到下一畫面,其中,主要方式是聲音的延續、聲音的提前進入、前後畫面聲音相似部分的疊化。
4、遮擋鏡頭轉場
遮擋鏡頭轉場是指在上一個鏡頭接近結束時,被攝主體挪近以至擋黑攝像機的鏡頭,下一個畫面主體又從攝像機鏡頭前走開,以實現場合的轉換。上下兩個相接鏡頭的主體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5、主觀鏡頭轉場
主觀鏡頭轉場是指上一個鏡頭拍攝主體在觀看的畫面,下一個鏡頭接轉主體觀看的對象,這就是主觀鏡頭轉場 。主觀鏡頭轉場是按照前、後兩鏡頭之間的邏輯關系來處理轉場的手法,主觀鏡頭轉場既顯得自然,同時也可以引起觀眾的探究心理。
關於轉場特效的內容,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拍攝、剪輯等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影視製作的技巧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❼ 手機哪個視頻剪輯軟體轉場效果好
可以試一下剪映
❽ 影視剪輯,7個創意轉場及7個剪輯技巧,剪輯技巧分享
7個創意轉場
1、燈光轉場
①晚上睡覺關閉電腦早上鈴聲屏幕亮起
②室內場景做某個動作借動作走向室外(利用光線)
2、突然轉場
①電視里的畫面跳轉到正在看電視的一家人的畫面
②由人美好的幻想情景直接跳轉到不那麼完美的現實世界
3、動作連續性轉場
①一支舞蹈中轉換的不同場景
②在同一個場景中兩個人轉場到一個人
4、動勢轉場
①鏡頭動勢(如旋轉、從左往右、從上到下、一連串推鏡頭)
②畫面內部動勢(如高爾夫打球/火車飛馳,都是從左到右的)
5、特寫鏡頭轉場
①前一場戲結束,下一場戲的開頭是特寫鏡頭
6、照片轉場
①將照片轉場到照片牆/電腦/手機/相冊上(定格+轉場)
7、相似性轉場
①形狀匹配(如井蓋與火鍋的圓形匹配)
②運動方向匹配(如不同的路和橋都往一個方向)
③敘事匹配(如利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手法)
7個剪輯技巧
1、動作銜接連貫使動作銜接自然放大下一個鏡頭的張力把控剪輯的節奏
2、速度匹配前後鏡頭速度一致/配合音樂節奏
3、動作速度匹配考慮音樂的「情緒」,保持視覺流暢
4、鏡頭運動速度運鏡速度/動勢范圍/運鏡速度/動勢范圍
5、方向連貫左出右進右出左進
6、明暗色底統一注意色彩冷暖的對比
7、視覺中心視覺焦點在一定的范圍內
❾ 剪輯師常用的5種轉場技術
在剪輯工作中,場景轉換意味著空間的改變和時間的變化,是影片畫面邏輯關系和畫面內容跳躍比較大的時候。在進行剪輯工作的時候,常常要注意轉換上的自然、連續。
1動作轉場剪輯
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或戰爭工具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例如,用汽車、坦克、飛機的動勢,駛過或堵住鏡頭,然後再接其他交通工具或人物離開鏡頭;再如某場戲末尾女主人公動手打了男主人公一記耳光,下一場戲開頭接男主人公痛苦地撲倒在自己的床上。通常用汽車、火車輪子飛轉與飛機的螺旋槳相接這類手法轉換場景,也屬於動作轉場的剪輯。
2特寫轉場剪輯
用特寫畫面來結束一場戲或從特寫畫面展開另一場戲的剪輯手法。前者指一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結束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頭部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上,後者指從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現另一場戲的環境、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處理手法。用特寫畫面來結束一場戲,或用特寫畫面展開一場戲,都是為了強調人物的內心活動或情緒,有時是為了表示某一物件、道具(如鍾表、閃動著的紅燈、十字架等)所含有的時空概念和象徵性含義,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特寫轉場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在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人物的表情或某一物件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之感。
3音樂轉場剪輯
音樂轉場剪輯是用音樂手段達到場景自然過渡的技巧。打破音樂與所配畫面的起止處完全同步的傳統格局,把音樂向前一場戲畫面末尾或向後一場戲畫面開始處延伸一定的長度。這一技巧如果運用得好可遠遠超出轉場功能的范圍,音樂與畫面配合後使某一特定場景產生特殊的感染力。有時它能使人沉浸在對美好事物的回味中,有時則能給人造成對即將降臨的災難和不幸的預感。
4景物轉場剪輯
景物轉場剪輯是藉助景物鏡頭在兩場戲之間作為間隔的手段來表示場景的轉換。景物鏡頭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以景為主,物為陪襯的鏡頭,用這類鏡頭作轉場剪輯,既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景物風貌,也表示時間和季節的變化,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段。另一種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如田野上的拖拉機駛過鏡頭,海上的船隻,城市街道上的汽車和馬車駛過鏡頭等。很多影片都利用各種交通工具駛過鏡頭或用靜物(如建築物前的圓柱、雕像、室內的陳設)擋住鏡頭作為轉場手段。
5情緒轉場剪輯
情緒轉場剪輯是利用情緒渲染的延續性作轉場處理。當人物的情緒渲染達到飽和點、觀眾沉浸在激情的感染時,藉助情緒的貫串性來轉換場面,緊湊而不露痕跡,起到承上啟下、一氣呵成的作用。
從各國的電影發展史來看,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場景轉換技巧的運用愈來愈豐富多彩。
但是,有兩種極端應該避免:一種是形式主義傾向。它不把場景轉換用以創造真實感人的電影形象,不注重深入刻畫人物,而過於追求鏡頭畫面奇特怪誕的異常效果,結果人為痕跡很重,使觀眾失去身臨其境之感。另一種是自然主義傾向。它排斥對場景轉換精心的藝術構思和藝術處理,片面強調自然狀態,結果雖然看來如現實生活一樣真實,但卻顯得粗糙雜亂,失去了電影的藝術魅力。
❿ 電影有哪幾種轉場方式
無技巧的有12種。
1、兩極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的景別與後一個鏡頭的景別恰恰是兩個極端。前一個特寫,後一個是全景或遠景;前一個是全,遠景,後一個是特寫。
特—遠 特—全 全—特 遠—特
效果:強調對比。
2、同景別轉場
前一個場景結尾的鏡頭與後一個場景開頭的鏡頭景別相同。
全—全 特—特
效果:觀眾注意力集中,場面過度銜接緊湊。
3、特寫轉場
無論前一組鏡頭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什麼,後一組鏡頭都是從特寫開始。
其特點是,對局部進行突出強調和放大,展現一種平時在生活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景別。我們稱之為「萬能鏡頭」,「視覺的重音」。
4、聲音轉場
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配合實現轉場。
5、空鏡頭轉場
空鏡頭是指一些以刻畫人物情緒,心態為目的的,只有景物,沒有人物的鏡頭。空鏡頭轉場具有一種明顯的間隔效果。
作用是渲染氣氛,刻畫心理,有明顯的間離感。另外也為了敘事的需要,表現時間,地點,季節變化等。
6、封擋鏡頭轉場
封擋是指畫面上的運動主體在運動過程中擋死了鏡頭,使得觀眾無法從鏡頭中辨別出被攝物體對象的性質,形狀和質地等物理性能。
7 相似體轉場
(1 )非同一個但同一類
(2) 非同一類但有造型上的相似性
8、地點轉場
滿足場景的轉換。比較適合新聞類節目。根據敘事的需要,不顧及前後兩幅畫之間是否具有連貫因素而直接切換(使用硬切)。
9運動鏡頭轉場
攝影機不動,主體運動。攝像機運動,主體不動。或者兩者均為運動。
作用:轉場真實,流暢,可以連續展示一個又一個空間的場景,是紀實紀錄片創作的有力武器。
10、同一主體轉場
前後兩個場景用同一物體來銜接,上下鏡頭有一種承接關系
11、出畫入畫
前一個場景的最後一個鏡頭走出畫面,後一個場景的第一個鏡頭主體走入畫面。
12、主觀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是人物去看,後一個鏡頭是人或物所看到的場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主觀性。此轉場要慎用。
13、邏輯因素轉場
前後鏡頭具有因果,呼應,並列,遞進,轉折等邏輯關系,這樣的轉場合理自然,有理有據,在電視片,廣告片中運用較多。
(10)電影剪輯哪個轉場最高擴展閱讀:
轉場簡介:
每個段落(構成電視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一個個鏡頭連接在一起形成的鏡頭序列)都具有某個單一的、相對完整的意思,如表現一個動作過程,表現一種相關關系,表現一種含義等等。它是電視片中一個完整的敘事層次,就像戲劇中的幕,小說中的章節一樣,一個個段落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電視片。
因此,段落是電視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電視片在內容上的結構層次是通過段落表現出來的。而段落與段落、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過渡或轉換,就叫做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