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反映波蘭音樂家肖邦生平的美國電影是
一曲難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導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徹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
② 關於肖邦的那部電影叫什麼啊
美國電影:《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
(1945)
描寫波蘭鋼琴大師肖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紀40年代的優秀文藝故事片。影片雖不是傳記片,一些具體的情節也與史實不盡相符,但它對於肖邦的性格刻畫,尤其是表現他對祖國的深切熱愛,確實具有很感人的藝術效果。肖邦的部分重要作品,電影中也有所體現,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優美,場景典雅,引人入勝,十分感人。我知道肖邦和第一次聽到他的鋼琴曲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幾十年過去了,電影中的場景、故事和那動人的琴聲一直深存記憶之中。
③ 求關於肖邦,貝多芬,李斯特等音樂家的電影
<莫扎特>,<不朽的戀人>(講貝多芬的)
《海上鋼琴師》
《鋼琴家》
《鋼琴課》《鋼琴師》《鋼琴別戀》
。《沒有終止的歌》(Song
without
End):這部電影講述李斯特同伯爵夫人的戀情,並戲劇性地講述了他想放棄演奏而從事作曲的企圖。
2。《愛情之歌》(Song
of
love)1947年電影,描寫克拉拉舒曼和她丈夫羅伯特舒曼以及和她未結婚的密友勃拉姆斯的關系。凱瑟林·赫本扮演克拉拉。
3。《閃亮的風采》(Shine)戲劇化了鋼琴家大衛·海爾夫戈特真實的一生,以及最後以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而獲得勝利。
4。《音樂戀人》(Music
Lovers)講的是柴可夫斯基,
5。《一曲難忘》(A
Song
to
Remember)當然是最經典的肖邦傳奇。
6。《鋼琴課》(Piano
Lesson)
7.《鋼琴師》(Pianist)
8。《不朽的戀人》(Immortal
Beloved)回憶了貝多芬,當然裡面有他的鋼琴曲。
④ 肖邦的生平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他出生的時候,波蘭作為一個統一主權國家已經不復存在,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肖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蘭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貴族家庭當法語家庭教師,認識了一個僱主的親戚也就是後來蕭邦的母親Justyna Krzyżanowska,他們在1806年結婚,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蕭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肖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肖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肖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奧地利作曲家阿德爾伯特·基洛維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進入了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起肖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肖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來自莫扎特的歌劇唐璜(Don Giovanni),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德語:Ein Werk II.)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1],對肖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蕭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2],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3]。1829年蕭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女同學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肖邦無法回國,而肖邦的父親也建議肖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肖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後,蕭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著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爾克布倫訥(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肖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蕭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蕭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蕭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肖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蕭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查德·瓦格納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著資助者的贊助。
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席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茨和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肖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和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並對她一見傾心。
與喬治·桑的戀情
喬治·桑1837年肖邦因為與18歲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與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肖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肖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系。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著她的兩個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馬洛卡島上的法德摩薩鎮,Maurice患有風濕症,喬治·桑根據醫生的建議,希望西班牙的氣候可以有助於Maurice健康狀況的好轉。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肖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發展成了肺炎。98天後肖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洛卡島,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肖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洛卡島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Nohant)的庄園里度過的。這是一些寧靜的日子,肖邦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肖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當時喬治·桑的女兒Solange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
英年早逝
華沙聖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臟(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倫敦在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禮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舉辦肖邦葬禮的教堂歷來不允許唱詩班中有女性,葬禮因此推遲了近兩周,最後教堂終於做出讓步,允許女歌手在黑幕簾後演唱,使得肖邦的遺願能夠達成。有將近三千人參加了10月30日舉行的肖邦葬禮,演唱者還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為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演唱安魂曲,為1835年貝利尼的葬禮演唱Lachrymosa。
根據肖邦的遺願,他被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奏鳴曲Op. 35中的葬禮進行曲。雖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瓮里並移到華沙,封在聖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茲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後來肖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肖邦的墓上,使蕭邦能夠安葬在波蘭的土地下。
⑤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一曲難忘》
⑥ 肖邦的生平和主要作品是什麼
Fryderyk Chopin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3.1-1849.10.17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主要作品: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三重奏、鋼琴奏鳴曲3首。
⑦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什麼
《一曲難忘》。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一曲難忘》。
《一曲難忘》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出品,導演查爾斯-維多執導的音樂傳記影片,由柯納-王爾德、曼爾-奧勃朗、保羅-穆尼等合作主演。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影片評價
該片始終表現的是肖邦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遭受苦難後的悲憒和對故國思念的赤子情懷。尤其是《英雄波羅奈茲舞曲》貫穿整個影片,是整部電影的靈魂。
是肖邦民族情感的真實寫照,這一作品氣勢磅礴,像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詩,抒發著肖邦內心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念
⑧ 反映波蘭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國影片是
一曲難忘 一曲難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導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徹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
⑨ 介紹一下肖邦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0�4ois Chopin(法語)
偉大的波蘭音樂家 作曲家
代表作:馬祖卡舞曲、圓舞曲
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生平
[編輯本段]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是華沙一所中學的法語教師,後來開辦了一所為來華沙學習的外省貴族子弟的寄宿學校。母親是波蘭人,曾在一個貴族親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時向一位捷克音樂家W.日夫尼學習鋼琴,8歲時開始公開演奏。1824年師從德國音樂家、華沙音樂學院院長J.A.F.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26年中學畢業後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他的早期創作活動,1829年畢業於該院。當時正值波蘭民族運動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斗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1830年3月肖邦在華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f小調),同年10月在告別華沙的音樂會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鋼琴協奏曲》(e小調),均獲得成功。
創作時期
[編輯本段]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早年~1830) 這一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這在他的《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迴旋曲》(1828)中都有鮮明的體現。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富於浪漫主義氣質,對愛情生活的體驗,對幸福的熱烈嚮往,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明朗歡快情緒貫穿全曲。音樂富於民族民間彩,《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1830年末~1831年) 在這一短暫的時間里,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1831)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1832~1845) 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肖邦的絕大部分練習曲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等最為突出。《E大調練習曲》是一首感情溫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調屬於肖邦創作的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傾注了對祖國無限愛戀的感情。《b小調練習曲》則是一首充滿了陰郁激憤情緒的作品。它的主題緊張強烈富於戲劇性,而它的中部卻滲透著一種沉思寧靜的悲涼氣氛。在適宜於主要表現單一形象的練習曲體裁中,採用如此強烈的雙主題對比的原則以造成尖銳的戲劇性沖突,這在肖邦的練習曲中也是不多見的。《a小調練習曲》則情感嚴峻,氣勢磅礴,全曲由號角性的簡單音樂動機發展成為波瀾壯闊的巨流,把音樂推向戲劇性的悲壯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創作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氣質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夜曲深受英國作曲家J.菲爾德夜曲的影響,追求音樂風格的細膩、華美和典雅秀麗,有比較濃厚的浪漫主義感傷情調。流亡巴黎後創作的夜曲在內容上愈加深刻,音樂風格也更富於個性化了。他的《c小調夜曲》(1841)完全擺脫了菲爾德的影響,主題朴實無華、嚴肅而又悲哀,音樂的發展愈來愈富於戲劇性。它標志著肖邦已經將夜曲的創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現潛力,使它成為一種能容納深刻社會內容的音樂體裁。肖邦的4首敘事曲全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蘭的民族史詩和民間傳說相聯系。如《g小調敘事曲》(1835)的創作是直接受到了波蘭民族詩人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示。肖邦把握了為民族獻出生命的英雄華倫洛德的深沉、嚴肅、大無畏的性格以及貫穿整個長詩的緊張的悲劇性氣氛,將它們體現在嚴整的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式中。《F大調敘事曲》(1839)則取材於同一位詩人的民間幻奇故事詩《希維德什揚卡》。原詩描寫一個負心的少年獵人,由於背叛了愛情誓言終於受到了懲罰,被希維德什揚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這首敘事曲中沒有企圖去描繪或暗示原詩的故事情節,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現了兩個相互對立的情境,通過它們之間矛盾沖突的發展來揭示原詩的意境和感情氣氛。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肖邦或從波蘭民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從緬懷祖國光榮的往昔,悲嘆今日淪亡的苦難中激勵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發他內心的郁憤,振奮民族精神。《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38)是一首勝利凱旋的頌歌,貫穿始終的管弦樂隊般的豐滿強大的音響,展現了古代波蘭慶祝民族勝利時光輝燦爛的情景。《c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39)則是一首哀嘆祖國淪亡的沉痛音詩,主題的感情基調是悲哀和壓抑的,但絲毫沒有感傷。《升f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41)規模宏大,富於戲劇性,它同對波蘭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情景的想像有聯系。悲壯嚴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憂郁的中間部分形成對照,在波洛奈茲舞曲體裁中別具一格。《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1842)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樂曲的中部富於鮮明的造型性,馬蹄聲同號角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戰馬賓士、月光劍影的古代沙場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現實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洶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這一時期肖邦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1846)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雖然在這里已經聽不到像《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那樣高昂、豪邁的聲音,但它的那些由於對祖國、民族未來的某種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極富於感染力的。《g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f小調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⑩ 反映作曲家肖邦一生的美國影片是什麼
反映肖邦生平的影片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於1945年拍攝的《一曲難忘》。該片男主角曾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但該片只能作為文藝片來欣賞,其中很多情節與史實不符。
一曲難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導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徹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劇情簡介:
本片描寫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和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後肖邦決心以巡迴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此片別出心裁動用了濃艷的色彩,富麗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畫面和各種蒙奇手法,被人譽之為「五彩繽紛的狂想曲",極富娛樂性,總之它的格調是一流的。
1945年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攝制了關於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影片當年即在中國公映,撥動了廣大中國觀眾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