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走路上學的觀後感1000字,要求有內容敘述,真實感想。最好能用到一些修辭手法。
有一種兒童片適合所有成年人觀看,比如《走路上學》,因為它始終圍繞著「希望、理解、愛」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題材幼稚,卻對現實中人的心態做深入觸探;看似用輕巧的線條勾勒文藝輪廓,卻細微地借藝術手法製造著角色命運對觀眾的啟發與感染。
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雲南省福貢縣的一對小姐第,日子清苦,但有著無所欲求的幸福,每天的農活、炊飯、游戲,睡覺前的悄悄話……怒江把相隔的對岸分成兩塊大陸,城裡孩子走路去學校的普通行為在這個地方幾乎接近於夢想,所以姐姐只能靠危險的滑索遛過江讀書。瓦娃總盼望著終將一日長大,被媽媽允許,也可以獨自滑去課堂。
電影的前半部分是兒童片常見的路子,充滿輕松歡笑,靠對生活中的細節、情趣進行編織截取來巧妙地鋪墊故事主線,介紹角色關系。丁嘉力(飾瓦娃)真實純朴的演技憑本片獲得華表獎少年影帝,贊助同學的新雨鞋代表實習聶老師——城市人群的善意,稍微幾句說教被幽默樂觀的村長說出算影片的精神性點題。
畫面、音樂兩大要素在開篇就顯露出驚艷的極致,導演兄弟倆搞廣告行業多年,熟練灑脫地展現著扎實的風格特色和美學追求,配合著名攝影師廣闊亦多棱、望遠亦推進的鏡頭,旖旎的群山風光,匠心獨具的敘述角度。交響樂加民歌配置的曲子准確地傳達畫面之外的意境,或大氣壓韻,宛如思想家的傾向;或清婉靈動,宛如吟詩者的激情。
在滿足視聽愉悅的前提下,電影後半部分娜香的墜江則對觀眾的沖擊更強烈,雖然畫面無聲,寂靜卻留痕,我們因目睹生命的隕落而陷入一輪沉重的思考,獲得一些新鮮、耐人尋味的心靈體驗,包括從深遠的環境狀態中關注個體的生存,從淡薄的人文背景中強調教育的重要,從創作中進行對自身的評判,對未來的寄託,和對努力促成結果的鼓勵。
人們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渴望學習的自由,掙脫腳底道路的束縛,為親人建築安全的堡壘,無疑正確。但在電影里,也是兒童片、大團圓式片的標志,缺乏深度,過目就忘。由瓦娃的郁悶失語到媽媽的悲痛欲絕,觀眾已感受到悵然失去間的悲傷,並在心底留下了痛惜和困惑,惟其,才吸引著觀眾去試圖揭示形成悲傷的原因,達到更進一步的追究,探索,沉思,才能現出影片的意味深長。
《走路上學》有個光明的結尾,天塹變通途,借村長吉言,橋在國家的政策下,順利落成。
結束,字幕緩緩浮出,一幀黑白照片的右側幾行說明,「故事取材於國家級貧困縣——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本片具備真實的依據。忽然想起在電視里看過相關的新聞,那時覺得好玩,耍雜技,如今坐在影院的椅子上,沒了任何興致。
當瓦娃舉著手裡的紅風車像往常一樣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學回家時,娜香再也見不到弟弟凝視自己的眼神。瓦娃會懂,那個「盪鞦韆」般游戲的身影,那個溫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續的美好,只代表了永遠。
風車轉啊轉,像滑索的滑輪似的
Ⅱ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修辭手法及例子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是一部電影,不是文章。
你如果要問台詞的修辭手法,
最好把台詞寫出來,
否則很不方便呢
Ⅲ 蒙太奇是什麼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意為裝配、安裝。影視理論家將其引伸到影視藝術領域,指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
"蒙太奇"的含義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蒙太奇專指對鏡頭畫面、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即在後期製作中,將攝錄的素材根據文學劇本和導演的總體構思精心排列,構成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義是畫面的組合。電影美學家貝拉·巴拉茲談及: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按事先構想的一定的順序,把許多鏡頭聯接起來,結果就使 這些畫格通過順序本身而產生某種預期的效果。可見,蒙太奇不是與鏡頭畫面同一的元素,蒙太奇是將這些元素進行組裝的規則,是一種影視語言符號系統中的修辭手法。
廣義的蒙太奇不僅指鏡頭畫面的組接,也指從影視劇作開始直到作品完成整個過程中藝術家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
Ⅳ 分析蒙太奇
以庫布里克經典影片《2001太空漫遊》為例.其中有這個鏡頭:遠古大地上的一隻猩猩把一根骨頭拋向天空,骨頭下落時切換為一艘在太空飛行的飛船.上下幾萬年一瞬間濃縮在這個蒙太奇中,且含有寓意,讓人拍案驚奇.
Ⅳ 哪些影視歌曲的歌詞都運用了修辭手法列舉下
李谷一的《鄉戀》:「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留在我心中......」,擬人的修辭手法。 還有毛阿敏的《綠葉對根的情意》:「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連著你.....」也是擬人的的修辭手法。 很多歌曲都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這樣能使歌詞更為接近人的情感真實,更使人容易接受。
Ⅵ 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是什麼修辭手法
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啊,這個這些都屬於列舉的修辭方法
Ⅶ 周星馳經典電影台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在線等!!!比如說某一段用了個什麼修辭手法。。。
無厘頭、誇張、受虐、扮野(裝瘋扮傻)、
Ⅷ 什麼是電影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的構成形式,也是電影藝術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
蒙太奇作為技巧,是指鏡頭的分切與組合。通過蒙太奇手段,電影的敘述在時間空間的運用上取得了極大的自由。蒙太奇這種操縱時間空間的能力,使電影藝術家能根據他對生活的分析,擷取他認為最能闡明生活實質的,最能說明人物性格、人物關系的,乃至最能抒發藝術家自己感受的部分,組合在一起,經過分解與組合,保留下最重要的、最有啟迪力的部分,擯棄省略大量無關輕重的瑣屑,去蕪存菁地提煉生活,獲得最生動的敘述、最豐富的感染力。
Ⅸ 電影膠片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