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蒙古第三次西征後被埃及打敗
蒙古的對外征服中,翻車的次數不在少數。但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翻車事件,便是發生在約旦河附近的艾因·賈魯戰役。此戰蒙古大軍被來自埃及的馬穆魯克騎兵徹底擊敗,一舉避免了蒙古人將伊斯蘭教政權全部摧毀的最糟情況。那麼蒙古人在艾因·賈魯戰役中,究竟輸在哪裡呢?
▲馬穆魯克騎兵
在一般網路說法中,將馬穆魯克騎兵的勝利歸結為馬匹和裝備的優勢。但是這兩種說法,其實本身都並不靠譜,首先雖然原產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早的馬種之一,然而現在我們所知道所謂純種阿拉伯馬,其歷史都只是在幾百年以來育種產物。在13世紀的阿拉伯馬和現代的阿拉伯馬差別極大。埃及馬穆魯克騎兵所使用的戰馬,也就是早期阿拉伯馬,其實體型要比現在的阿拉伯馬小巧的多,和蒙古騎兵的戰馬相比也並無太大的差別。
▲阿拉伯馬的育種過程(從上往下)
馬匹的優勢並不成立,那麼在裝備方面呢?一個流傳很久的觀點認為,蒙古騎兵大部分都是輕騎兵,因此和全部都是重騎兵的馬穆魯克騎兵作戰,自然有很大的劣勢。然而這一觀點其實多少也有些想當然。實際上,馬穆魯克在裝備上,和蒙古騎兵並不優勢。這不僅是在戰前,埃及收編了大量西逃堵塞花剌子模人等被蒙古向西驅逐的游牧民族收歸己用,而且馬穆魯克本身,在裝備上也並不比蒙古人好到哪裡去。
▲伊爾汗國早期細密畫中的蒙古騎兵
▲馬穆魯克騎兵(右)雙方在裝備上其實差別不大,甚至蒙古人還想更勝一籌。
那麼埃及馬穆魯克的優勢究竟在哪裡呢?答案是兵力和戰術。實際上,艾因·賈魯戰役中,蒙古將領怯的不花率領的,僅是旭烈兀手上的一支偏師,蒙古軍隊主力因為在約旦河沿岸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因此早早退卻。之後更是因為旭烈兀要回到蒙古,參與支持忽必烈繼承蒙古大汗的蒙古汗位爭奪,因此無心過多向中東西部投入兵力。
而怯的不花所率領的軍隊,大約在10000~12000的規模,其中還有一小部分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的支援部隊。而反觀埃及軍隊,埃及阿尤布王朝蘇丹古突茲和大將拜巴爾,正是利用旭烈兀東歸的機會,向約旦河谷進軍。埃及軍隊兵力大約在15000~20000人規模,除了作為精銳的馬穆魯克,還有大量的花剌子模人作為輕騎兵,以及埃及人所提供的步兵。
▲旭烈兀為怯的不花留下的軍隊相當有限
除此之外,在戰術情報方面,怯的不花的劣勢也是相當的大。由於埃及阿尤布王朝收編了大量的花剌子模人,以及其他因為蒙古入侵西逃的穆斯林民眾。因此阿尤布王朝對於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和習慣都已經掌握。除此之外,在和阿尤布王朝開戰之前,怯的不花因為自己的侄子在西頓的十字軍誤殺一事,向西頓發起進攻,著無疑讓自己的軍隊規模和戰鬥力提前暴露。因此古突茲和拜巴爾可以更加從容的制定針對蒙古人的戰術。與之相對的是,怯的不花在情報上可以說壓倒性的不利,他不僅對阿尤布王朝軍隊的規模並不了解,同時對馬穆魯克的戰術,也只能通過之前在波斯和敘利亞的一系列戰斗來進行反推。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如此輕易的中計,落入馬穆魯克的包圍。
▲蒙古人圍攻西頓
不過即使有了這兩大重要的優勢,實際上馬穆魯克和整個阿尤布王朝軍隊,其實贏的依然並不輕松。在阿尤布軍隊包圍蒙古軍隊之後,在蒙古軍的全力進攻下,馬穆魯克騎兵左翼仍然被擊潰,這迫使蘇丹古突茲摘掉頭盔,親臨一線指揮,最終才讓軍隊鼓起勇氣擊敗了蒙古人。但即使如此,蒙古軍隊依然再次重組,試圖進行反擊。所幸馬穆魯克騎兵已經占據優勢地形,這才最終擊敗了蒙古騎兵。
▲阿尤布王朝軍隊
總的來說,艾因·賈魯戰役,很好的表現出了埃及作為中東地區的地方強權,所擁有的軍隊動員、情報收集、流動人口收編等能力。這些能力疊加,其實遠比戰場上一兩件裝備方面的優勢更加重要。正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不過即使如此,古代戰爭多變的情況,仍然讓戰爭充滿了太多不穩定因素,假如蘇丹古突茲並非那麼勇猛,或者在親臨前線時,被流矢所傷,那麼歷史會不會走向另一個方向?這就未曾可知了。
㈡ 阿尤布王朝的介紹
阿尤布王朝為12世紀-13世紀統治埃及、敘利亞、葉門的伊斯蘭教王國。該王朝由庫爾德人建立,全盛時期的版圖延伸至聖城麥加與北伊拉克。由阿尤布、謝爾庫赫兄弟帶領的阿尤布家族原先是贊吉王朝的士兵,後來在阿尤布之子、埃及民族英雄薩拉丁帶領下獲得了獨立地位。薩拉丁於1169年成為埃及總督。1171年,薩拉丁在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末代哈里發死後解散法蒂瑪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薩拉丁花費了接下來的十餘年去東征西討,到了1183年,王朝佔有埃及、敘利亞、北部美索不達米亞、漢志、葉門及西至突尼西亞的北非沿岸。在1187年的哈丁戰役中,又取得對耶路撒冷王國的勝利,但是不久以後十字軍又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的海岸線。薩拉丁逝世後,他的兒子們爭奪對王朝的控制權,最終由薩拉丁之弟阿迪勒一世(下文:阿齊茲·伊本·馬德丁)於1200年登上蘇丹的寶座。但自從1250年代起,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對阿尤布王朝的控制之後,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離開以後,馬木留克(馬穆魯克)人在哈馬推翻了阿尤布王朝最後一任統治者。盡管時間短暫,但是阿尤布王朝開創了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並且使得伊斯蘭世界的文明再一次興盛。
㈢ 馬穆魯克與阿拉伯蘇丹王薩拉丁·阿尤布希么關系
馬木留克(Mamluk、Mamluke、Mameluk、Mameluke,又名馬木魯克、馬穆魯克、馬木路克),中世紀服務於阿拉伯哈里發的奴隸兵。後來,隨著哈里發的式微和中央集權的削弱,他們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統治集團。馬木留克主要效命於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後來隨著阿尤布王朝的解體而統治埃及達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
薩拉丁,全名是薩拉丁·優素福·本·阿尤布·本·沙迪·本·馬爾旺·艾勒-阿尤比(阿拉伯語:صلاحالدييوسفبنأيوببنشاديبنمروانالأيوبي,拉丁化:Ṣalāḥ-al-DīnYūsufbnAyūbbnShādībnMarwānal-Ayūbī,1137年或1138年-1193年),或簡稱阿尤布的薩拉丁(阿拉伯語:صلاحالدينالأيوبي,拉丁化:Ṣalāḥ-al-Dīnal-Ayūbī;庫爾德語:سهلاحهدينێئهيووبى或SilhedînêEyûbî),他的名字中文的意思是「世界的繁榮和信仰」。是埃及阿尤布王朝開國君主(稱蘇丹,1174年-1193年在位),他也因在阿拉伯人抗擊十字軍東征中表現出的卓越領袖風范,騎士風度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在埃及歷史上被稱為民族英雄。
㈣ 馬穆魯克是什麼意思
馬穆魯克,中世紀服務於阿拉伯哈里發的奴隸兵,主要效命於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後來,隨著哈里發的式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體,他們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統治集團,並建立了自己的布爾吉王朝,統治埃及達三百年之久。
㈤ 馬穆魯克的介紹
馬穆魯克(Mamluk)的原意是「奴隸」,因為音譯的不同,也被譯為「馬木留克」,最初出現在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時期的「突厥古拉姆」制度,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軍事貴族集團。馬穆魯克是中世紀服務於阿拉伯哈里發的奴隸兵,主要效命於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後來,隨著哈里發的勢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體,他們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統治集團,並建立了自己的布爾吉王朝,統治埃及達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馬穆魯克的前身,古拉姆衛隊,源自阿巴斯中期的政治斗爭。阿巴斯王朝的第八代哈里發穆塔西姆是一個突厥女奴之子,他登基之後深深地忌憚著當時朝廷中如日中天的波斯系貴族,於是就通過自己的母親從中亞僱傭了一批突厥戰士做自己的護衛,這就是最早期的「古拉姆」也為之後的馬穆魯克奠定了基礎。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對阿拉伯地區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馬穆魯克在薩拉丁的指揮下作為一個獨立的軍事集團出現在了阿拉伯的政治舞台上。並且因為戰功卓著,這些奴隸出身的將領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延續了三百多年。奧斯曼帝國時期,馬穆魯克建立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長期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為敵,直到1517年被土耳其蘇丹塞利姆一世擊敗。
㈥ 阿尤布王朝與馬穆魯克王朝
是一種繼承關系。
1249年11月埃及阿尤布王朝第七代國王薩利赫病逝,其寵妃謝傑萊·杜爾在數月內秘不發喪,左右朝政。
1250年,薩利赫之子圖蘭沙繼位後不到3個月,因其與謝傑萊·杜爾及埃及馬穆魯克近衛軍首領政見不同被陰謀殺害。同年,謝傑萊·杜爾拉扶持年僅6歲的阿什拉夫·穆薩登位,宣布自己為埃及穆斯林女皇,在發行的錢幣上鑄有她的頭像和名字,下令在主麻日聚禮時要埃及穆斯林為她祈禱。
因女性稱王不符合伊斯蘭教規,遭到埃及穆斯林的責難,故不久謝傑萊·杜爾遂與近衛軍首領艾伊貝克結婚,共掌政權。
1252年,謝傑萊·杜爾宣布廢除年幼國王,由艾伊貝克擔任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第一任國王,她仍掌握實權。1257年,因宮廷奪權之爭,艾伊貝克和謝傑萊·杜爾先後喪生,由艾伊貝克之子阿里繼埃及王位。
㈦ 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赫托米斯王朝
奇里乞亞最強大的兩個家族,魯本家族和赫托米斯家族,從此結為一體,結束了一個世紀以來兩大家族的政治斗爭,赫托米斯家族掌控了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的主導權。盡管1226年海屯的加冕意味著一個統一的亞美尼亞國家誕生,但亞美尼亞人仍然面臨外部的諸多挑戰。為了給兒子報仇,安條克公爵波希蒙德轉而與塞爾柱蘇丹凱庫巴德一世(Kayqubad I)結盟。後者佔領了塞琉西亞(Seleucia)以西的一些土地。即使在當時亞美尼亞的貨幣上,也是一面印著海屯的名字,另一面印著蘇丹的名字。 與蒙古征服同時,馬穆魯克取代了先前的阿尤布王朝(Ayyubid),並分別於1250和1253年控制了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區,填補了由於阿拔斯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倒台造成的權力真空。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也借機擴張了自己的領地,卡帕多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及敘利亞的重要貿易線路都被亞美尼亞所控制,這更使得亞美尼亞王國成為馬穆魯克王朝的侵略目標。另外亞美尼亞和馬穆魯克也為了香料貿易的控制權展開經濟戰。1266年,出於將十字軍從中東徹底掃除的意圖,馬穆魯克領袖拜巴爾正式對十字軍宣戰。同年,拜巴爾要求亞美尼亞放棄對蒙古的效忠對馬穆魯克王朝效忠,並把那些在臣屬於蒙古時攻佔的土地交給馬穆魯克管理。面對馬穆魯克的威脅,海屯前往位於波斯的伊兒汗國尋求幫助。但是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里,馬穆魯克的軍隊已經在蘇丹曼蘇爾·阿里(Al-Mansur Ali)和指揮官嘉拉溫(Qalawun)的帶領下侵入奇里乞亞,並在一場決戰中擊敗了亞美尼亞軍隊,海屯的兒子索羅斯在混戰中被殺,另一個兒子萊翁被俘。這場戰斗被稱為「馬力的災難」(Disaster of Mari)。海屯只好交付了大量的贖金,並把一些要塞交給馬穆魯克王朝,以換取兒子被釋放。1268年奇里乞亞大地震進一步加深了國家的危局。
1269年,海屯讓位於兒子萊翁。後者被迫答應每年繳納大量歲貢給馬穆魯克。即使如此,馬穆魯克軍隊仍然是不是侵犯奇里乞亞邊境。1275年,馬穆魯克大軍不宣而戰,亞美尼亞人毫無還手之力。馬穆魯克輕而易舉地攻佔了塔爾蘇斯,焚燒了皇家宮殿和索菲亞教堂,劫掠了大量財富,15000名平民慘遭屠戮,還有10000人被抓回埃及當了奴隸。至於阿亞斯的居民則幾乎無一倖免。
1281年,蒙古-亞美尼亞聯軍在第二次霍姆斯戰爭中被馬穆魯克擊敗,亞美尼亞被迫向馬穆魯克妥協。1285年,面對嘉拉溫的強大攻勢,亞美尼亞不得不又一次接受了許多不平等條款,簽訂了為期十年的停戰協定。條約規定亞美尼亞必須轉讓一些要塞給馬穆魯克王朝,並且不允許在領地內修建防禦設施;亞美尼亞必須與埃及進行貿易,這樣就打破了教皇下令的貿易禁運;另外亞美尼亞還必須繳納一百萬迪拉姆的年貢。盡管如此,馬穆魯庫仍然頻繁襲擊奇里乞亞亞美尼亞領地。1292年,埃及馬穆魯克蘇丹阿什拉夫·卡里勒(Al-Ashraf Khalil)率軍洗劫了赫羅姆克拉(Hromkla),迫使大主教逃往西斯。海屯二世被迫割讓貝斯尼(Besni)、卡赫拉曼馬拉什(Marash)和托普拉卡勒(Toprakkale)給土耳其。1293年,他把王位交給兄弟索羅斯,是為索羅斯三世,自己進了修道院。 1299年,海屯二世又一次面臨馬穆魯克的威脅,向伊兒汗國的合贊可汗求援。合贊立刻帶兵前往敘利亞,並請來塞普勒斯的法蘭克人一起對抗馬穆魯克。蒙古人先是攻佔了阿勒頗,並在這里和海屯會合。亞美尼亞軍隊中包括了聖殿騎士和醫院騎士,他們參與了後來的進攻。1299年12月23日,聯軍在瓦迪卡贊達戰役(Battle of Wadi Al-Khazandar)中擊敗馬穆魯克。蒙古軍隊隨後撤軍,馬穆魯克便重新集結了起來,於1300年5月奪回了失地。
1303年,蒙古80000人的大軍試圖再一次攻佔敘利亞,但是先於3月30日在霍姆斯被馬穆魯克擊敗,又於4月21日的沙法戰役(Battle of Shaqhab)被馬穆魯克重創。這次遠征也是蒙古最後一次大規模西征。1304年5月10日,合贊去世,基督徒收復聖地的最後希望也隨之消散。
海屯二世盡管讓位給了萊翁三世,自己去了修道院,但是他又從修道院里出來幫助萊翁抵禦馬穆魯克的入侵。1307年,兩位亞美尼亞國王會見了蒙古的使者布拉骨(Bularghu),布拉骨剛剛改宗伊斯蘭教,於是謀殺了亞美尼亞國王。海屯的兄弟奧森聞訊,立刻展開行動,擊敗了布拉骨,後者逃回了伊爾汗國。迫於亞美尼亞方面的壓力,完者都處決了布拉骨。奧森返回塔爾蘇斯加冕為新的亞美尼亞國王。
赫托米斯家族繼續在奇里乞亞的統治,直到1341年萊翁四世被一群暴民殺死。萊翁四世與塞普勒斯結成了同盟,亞美尼亞從此開始了法蘭克呂西尼安家族的統治,但是仍然不能抵擋馬穆魯克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