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熵,祖母悖論,《信條》如何逆轉時空
電影《信條》是諾蘭導演又一燒腦力作,該片以全新的方式詮釋了時空穿越。同樣是穿越時空,在以往的電影中,故事的主角是在不同時間節點上進行跳躍,這部電影卻沒有採用這個套路,而是使正反時空交疊在一起,創造了新的視覺觀感。
如果你駕駛著一艘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或者環繞一顆黑洞高速運動,當你離開所處的時空環境,由於時間的相對性,你會發現自己穿越到了未來。
未來是不確定的,穿越行為不會破壞因果律。而當你到達未來那個時間點,你就成為了未來歷史的一部分,顯然這是一趟單程旅行。
至於回到過去,目前還屬於幻想。
不過,電影《信條》中這種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方式,確實新奇,不得不佩服諾蘭的腦洞。影片前半部分在一些細節處埋了伏筆,而這要等到後半部分才逐漸顯露。看不懂,可能是因為人物反復逆轉,把大家繞暈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科學探索菌!
Ⅱ 《信條》在中國上映,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
電影信條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執導,電影根本設定則是:時間逆轉。
之後主角接近俄羅斯軍火商夫人並得知兩夫妻感情不和,同時夫人告之她與丈夫最後一次快樂時光發生在越南度假時,後來丈夫則用一張假圖和兒子撫養權對她進行威脅,之後主角與她約定,自己幫她解決問題,而她則幫忙引薦其老公。
之後主角與尼爾以及幫手一起用飛機炸毀了自由港倉庫,並趁亂潛入內部毀掉假畫,並在倉庫中發現時光逆轉傳送門。而在傳送門內發現了一個逆向人和一個正向人,主角則看到了正向人的長相。之後接近成功接近俄羅斯軍火商並去希臘旅遊。期間又發生種種劇情讓主角了解到自己另一重身份則是從未來而來的人,並再次招募了自己,而自己才是此番行動的策劃人。
Ⅲ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圓桌收錄 · 逆轉時空,重識諾蘭 · 進行中
信條
信條
知乎評分 8.3
船夫筆記
船夫筆記
垂釣屬於我的視差之見 公主號: 船夫筆記
嗯,這很諾蘭。
熵增熵減我不懂,時間線的截斷或者扭轉什麼我也不懂。
以前諾蘭電影里的主角至少還會充當解說,把知識點揉碎再通過稍微淺顯一點的台詞作為觀看輔助,這次沒了解說,就是純純粹粹的一次新世界體驗。作為一個門外漢,光是震撼於眼花繚亂的場景切換都來不及,完完全全沒細品知識點,也不能像大佬們開始頭頭是道的分析。
雖然見識比較短淺,但依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是真的找不到同類型的電影,歸到任何類別中好像都有些變扭,只能作為諾蘭思維中創立的多個新世界中的其中的一個來存在比較合理。
諾蘭導演在接受采訪時有表示,他想找回多年前第一次接觸這部類型影片時那種孩童般的驚奇感。他的確是做到了。
這也是我一直從諾蘭電影里收獲的;不是來自於電影本身,而是來自於觀影體驗——他帶給了我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不僅是面對電影還是面對其它什麼,對於超越理解范疇的事物,都可以像孩子一樣,讓觸碰和感受先於或不落後於思考。
所以自從6年前看完星際穿越的那一天開始,我就決定以後看電影之前不再惡補知識點甚至連預告片都不看。而當我在對這部電影的背景,梗概,甚至分類都全然不知的情況下,買了票,從第一秒就全情投入進劇情里,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去在意細節,情緒全然順從著熒幕里的世界而沒有半點反抗之力,這種感覺是很爽的。
不要試圖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這是《信條》里的一句台詞。
它現在不僅是我看諾蘭電影的原則,還是我看所有電影的原則,茲以為遇到任何一個宏大的新體驗就要享受在先嘛。
說著說著又說遠了。反正但凡是諾蘭的電影我打一開始就沒抱著把它看懂的心態去,主要還是奔著體驗。反正諾蘭的電影看不就完事兒了,一遍看不明白,就多看幾遍,第一次看觀影體驗還是最重要的。
Ⅳ 為什麼說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
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
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
用片中科學家勞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五、基礎物理
現在的好萊塢,包括國內電影市場,普遍出現的一個創作趨勢是「低智化」。
什麼速激、復聯,幾乎都是劇情淺薄、場面好看的代名詞。國內的很多電影,也喜歡走純搞笑或者純煽情的路子,普遍性的問題是,劇情邏輯性差甚至存在很多劇情硬傷。
大量的電影創作資金流向是哪兒?特效、音效、畫面、道具和明星片酬,真正擁有好劇本的電影越來越少。
是電影從業人員沒腦子沒智商嗎?不是,這是他們迎合市場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觀眾熱衷於幾個認知:「看電影就是圖一樂」「看電影就是看畫面」「看電影就是打發時間」等等,所以為了迎合觀眾不願意思考、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電影公司就製造出了大量低智垃圾電影,而且票房普遍不錯。
難道諾蘭看不懂這個市場趨勢嗎?難道他拍不出像什麼「流浪火星」這樣的偽科幻電影嗎?非要拍出「物理學碩士」級別的硬科幻電影找罵,還賺不到多少票房,圖什麼?
筆者在十幾年前參加一次教育界論壇時,曾聽到一位物理學老專家的哀嘆:國內對於基礎物理研究的投入太少了,大家都去搞來錢快的項目,最重要的基礎物理因為費錢、費時間、費精力反而沒幾個人願意沉下心來搞。
《信條》這部電影,選擇的科學概念不是什麼時髦的星際大戰、二向箔,也不是簡單的時間旅行、超時空愛戀,而是晦澀難懂的基礎物理學概念,這就讓人肅然起敬。
當然,《信條》也只是利用了一些基礎物理學概念,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但如果它能帶動一些觀眾產生對基礎物理的關注,並能引起社會對基礎物理研究的重視,其功莫大焉。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關注的領域是基礎物理,如果諾蘭能用自己的作品引發更多人去關注去學習去研究基礎物理,那麼他對基礎物理也算有相當大的貢獻,為什麼不可以獲得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最後,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你說「生活太累了,看電影就圖一樂」,看起來似乎沒錯。但筆者認為,如果你什麼都「圖一樂」,會不會陷入「太累了,圖一樂」—「繼續累,繼續圖一樂」—「更累,更需要圖一樂」的惡性循環呢。
觀眾品位提高了,電影市場自然就會出現品位更高的電影,品位高的電影會培養出更高品位的觀眾……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部分。
Ⅳ 《信條》中的尼爾為什麼能在未來出現
《信條》中的尼爾能在未來出現是因為尼爾原本就是未來人。
一群蒙面匪徒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真實目標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主角為保護秘密「被假死」。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
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
為了阻止薩特企圖毀滅人類的行為,以無名氏、尼爾和凱特為首的隊伍們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
電影評價:
《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對於時間別具一格地操作,構成了《信條》敘事上的多重復雜性:它有正敘,有倒敘,並且正敘與倒敘還可以匯合,從而實現「時間鉗形行動」。即,讓過去的你和未來的你抵達同一個時間點,完成同一個任務。如此燒腦,也註定了它會將很大一部分觀眾拒之門外。
Ⅵ 《信條》一個伏筆,5個暗示,真的有那麼燒腦嗎
2020年《信條》,「時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更加劍走偏鋒:在實體空間里,呈現時間的逆流。基本上整部電影,都被用於呈現這個「概念」本身。每個場景,正著拍一遍,反著拍一遍,是基本操作。而諾蘭又是個實景狂人,能不搭綠幕就不搭綠幕。因此,你所看見的預算,上千美元買兩輛蘭博基尼啦,都是基於製造時間奇觀這個核心需求。然而,改變時間的流向,並非簡單的「倒帶」,影片還引入了「熵」的概念。
諾蘭的電影是為了取悅那些在年輕時就喜歡上電影、漫畫、書籍和游戲的無辜者,並幫助他們超越普通生活和成年生活的局限。無論這種高功能的逃避現實意味著什麼,諾蘭都沒有違背他與粉絲的協議。正如安吉爾在《致命魔術》的結尾所言:「觀眾知道真相:世界是簡單的,悲慘的,固體的。但如果你能騙過他們,哪怕只有一秒鍾,你就能讓他們感到驚奇。然後你會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那就是他們臉上的表情。」
Ⅶ 《信條》的熵減,會實現嗎
現代科學暫時沒辦法不藉助外力實現熵減。
這么說吧,咱現在覺得熵減不可思議,其實因為我們習慣了熵增,也即是說我們人類誕生的世界規則就是熵增。
但事物真的只能熵增嗎,麥克斯韋妖假說就曾提出了這個疑問。
也就說,人類、地球、宇宙被設計之初就是按照熵增這條鐵律在維持世界運行。只有創世者才有能力去改變熵增減的規律。
如果未來哪一天人類找到可以逆轉熵的技術,那人類也就將成為新的創世者。
Ⅷ 剛上映的電影《信條》中,都有什麼看不懂的物理名詞
都說《信條》難懂,但看過後分析一下:也許難懂的並不是故事本身,只是物理專有名詞太多、場景太陌生。美人這就解讀一下,保證看懂後,電影燒腦程度直降兩顆星。
影片首先出現的物理名詞是熵。
男主經歷了中情局在烏克蘭戲劇院對他的“忠誠測試”後,被派到一個研究所,一個身著制服的女研究員向他說明了任務。
就是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世界大戰是什麼呢?
就是未來人用逆向武器攻擊現在,毀滅世界。
說到這里時,女研究員提到了熵。
熵,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通俗地說,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像老子說的那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熵就是這樣,在宇宙中只要有一個物質,就會越來越混亂。比如說一個裝修的新房,從擺進去第一個沙發以後,就越來越雜亂。或者一顆子彈碰觸到玻璃,子彈殼、玻璃碎片、爆發熱量等越來越多,這就是是熵的正常運轉,熵增。
但是如果打碎玻璃的子彈也沒有爆發碎片和熱量,反而熱量減少了或子彈消失了,那就說明體系在逆向運轉了。
影片當中,科學家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研究出了一套演算法,可以讓世界通過熵變,實現世界逆轉(不只是時間逆轉)。
名詞五: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出現過多次,是尼爾講給男主的,當時男主正懷疑,為什麼未來人會想毀掉過去,過去的人類祖先沒有了,那麼不也沒有他們了嗎?
於是尼爾給他講了祖父悖論: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母呢?
未來人雖然忌憚祖父悖論,但卻相信平行宇宙,認為可以放手一搏,沒准可以重新創造一個更純凈的新世界,反正未來人對當時的世界也絕望了。
Ⅸ 萬字《信條》全解析,你發現了哪些細節
細節有“熵”的方向性、祖父悖論矛盾、紅藍逆轉門。“熵”是讓物品從無序狀態回到有序狀態,即能夠導致時間逆向流動的物質,影片里利用熵增和熵減原理,人民有了時空逆轉能力。祖父悖論也是在人們有時空逆轉能力後出現的矛盾,在過去毀滅世界,那麼現在也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