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麼理解自由既是孤獨阿
自由的人追求身和心的自在,可是如果有人陪伴的話,就會不自覺的思考對方的的想法,或是自己的肆意行為是否傷害到對方,這樣的話,就只好一個人去追求自由,而且,相處久了就會有牽絆,也就不再是自由自在的瀟灑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所以,自由的人大部分是孤獨的,而孤獨的人也都是自由的。
㈡ 落魄但隨意 孤獨但自由出自哪裡
你好,很高興幫助你
為你解答問題,疑問
祝你生活愉快,幸福
: 看到她和別人甜蜜很幸福 會後悔
處女座就是這樣的、
你會覺得後悔自己當初不能給她這樣的愛
後悔沒有珍惜她、現在卻來不及了
她已經有了愛的人
㈢ 《心是孤獨的獵手》:我們終其一生,都將活在孤獨之中
(一)
2020年7月,疫情的噩夢逐漸散去,萬物復甦,一切步入正軌,一天比一天好,然而我的生活,卻一天比一天糟。這是我因為疫情失業的第四個月,也是我惶惶焦慮、忙於找工作的第二個月,眼高手低也好,時機不對也罷,那段日子,隨著時間推移,各種壓力被無限放大,每天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在我這里都成了崩潰的源頭,我對生活不再滿懷熱愛、對所有事情提不起興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有了抑鬱傾向,每天睡前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為什麼我還活著?
人之悲喜並不相通,再好的朋友,也無法體會我當時的感受,那個時候的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自己的孤獨。生日那天,自己買了個小蛋糕,一個人點蠟燭、許願、吹蠟燭、一邊吃一邊流淚,我祈求著有人帶我逃離深淵,又無比清晰地感知到,我這樣的人,不配擁有救贖。
之後的某一天,在圖書館閑逛,無意間看到了《心是孤獨的獵手》這本書,初見書名,我還納悶,書名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是擺脫孤獨,還是享受孤獨?心為什麼就成了孤獨的獵手?帶著疑惑我翻開了書。在此之前,我並不覺得一本書能讓我脫離心之囚籠,自然也改變不了我的困境,但如今我感謝那個陰雨綿綿的下午,我伴著雨聲讀完了這本書,然後,終見陽光明媚。
(二)
書的作者是麥卡勒斯,一個擁有超高寫作技巧和深刻洞察力的女作家,本書寫於23歲,是她的處女作,當時,評論家稱麥卡勒斯評價這本書為「美國文壇一直在等待的神話」。這位才女,人生卻是不幸的,她從小患風濕熱,29歲癱瘓,50歲逝世。我想,這個作者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不然,她怎麼能在一本書里,全篇沒有一句關於孤獨的直白描述,但是每一個字里行間,讀出來,都是孤獨和壓抑,也許正如當時作者的心境吧。
(三)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部一個閉塞落後的小鎮,小鎮上有兩個相依為命、形影不離的啞巴,他們一個叫辛格,一個叫安東尼帕羅斯,一個體面紳士,一個邋裡邋遢,但他們是彼此的依靠,手語,是彼此溝通的唯一媒介。開篇是簡單的生活日常,頗有歲月靜好的感覺,然而有一天,變故突來,安東尼帕羅斯被關進了精神病院,辛格失去了他的依靠和救贖,那一天起,這世上再沒有人讓辛格每天手舞足蹈去傾訴的對象,他將雙手插進口袋,亦如他關上的心門,至此,他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可這個小鎮上,沒有誰不是孤獨的。
咖啡館老闆比夫,一邊經營一邊以旁觀者觀察每日往來的客人,這里從不打烊,因為比夫不想讓半夜需要這家咖啡館的人們無處可去,即便這里因為太多人賒賬,基本上沒有盈利,比夫還是固執地讓咖啡館營業。他看過了太多形式各異的人,卻沒有人知道他心裡的想法,咖啡館讓別人暫時遠離了孤獨,但沒人知道,咖啡館老闆,一直處於孤獨中。
「假小子」米克,只有13歲,心中有著各種稀奇的夢想:發明微型無線電收音機、建造通往中國的隧道、打倒法西斯,以及她無比熱愛音樂,每一個深夜,她躲在草叢里聽著別人屋裡傳出來的各種曲子,成了她最快樂的事情。可是,外界沒有一個人理解她、支持她,她和家人關系不好,買不起鋼琴學音樂,最後還因為家庭變故退學到百貨商場打工。米克的孤獨,是不被環境接納的孤獨。
傑克是比夫咖啡館的客人,在比夫眼裡,傑克是最神秘的人,他愛喝酒卻沒錢,他時而文縐縐時而粗俗,說話還帶著口音。實際上,他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信奉馬克思主義,他一直致力於引導小鎮的工人團結起來進行革命,可沒有人買他的賬,工人們並不關心權力與尊嚴,只想有一份工作掙錢。傑克的孤獨,是作為革命者孑然一身的孤獨。
故事裡還有一個人物,黑人科普蘭醫生,醫學博士。他出身黑人,每天為黑人低下的 社會 地位而痛苦,他認為黑人應該勇敢追求自由,去組織變革、改變尷尬的現狀,然而,擁有高尚理想的他,卻遠沒有付諸行動,反而犧牲了家庭,也沒有得到理解,甚至在自己的兒子受到種族迫害導致雙腿截肢時,保護不了家人,自己也差點被打死。科普蘭醫生的孤獨,是理想主義者的與殘酷現實不對等的孤獨。
所有人看似相關聯卻又互相梳理,他們與現實格格不入,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喜歡找辛格先生傾訴。對於一個始終被孤獨囚禁的人來說,擁有一個傾訴的對象,是一件幸運的事,這個時候的辛格,已經不再是一個過客,他反而成了這個小鎮完美的「上帝」化身 ,那些孤獨的信徒,總找辛格訴說自己的心聲,辛格會認真傾聽,微笑著給予對方回憶,那種被需要、被認可、被理解的心理需求,在辛格這里,得到了滿足。辛格,成了所有「怪人」的精神寄託。
然而,辛格本身也是孤獨的。所有人把辛格當作傾訴的對象,可是,誰來接收辛格的聆聽?
他不會說話,他的心事和他的孤獨,甚至都找不到寄託的人,那個曾經的依靠,如今竟是心底最深的傷,無人知曉,一天又一天凌遲著辛格本就極度悲傷的心。
辛格最後一次去精神病院探望安東尼帕羅斯時,才知曉他的依靠已經死了,辛格的孤獨和悲傷此刻化為絕望,回到家中,他選擇了開槍自盡。他的死,打破了其它四位信徒的心理幻想,原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上帝」,也沒有誰,能夠成為他們的救贖。故事到這里截止,那個小鎮孤獨的人們,依舊處於黑暗無盡的孤獨中,直至死亡。
(四)
本來是一本極致孤獨的書,卻讓那個深陷精神囹圄的我,找到了繼續熱愛生活的理由。
越是在這個世界上遊走,越能感受被生活裹挾向前的痛苦,也就見到了太多麻木活著的人,他們無悲無喜、無欲無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慢慢地,連自己也迷失了。而我覺得痛苦,是因為我還沒有完全放棄對未來的渴望和期盼,暫時的現實不如意,讓我喪失了前行的動力,可我還沒有麻木,至少站在十字路口,我能夠明確知道自己該走哪個方向。
而這種痛苦,不過是將我的孤獨放大,我還能感知孤獨,這已經是最幸運。
可正如書中展示的那樣,孤獨本身就是一種常態,我們靠自己、靠他人也好,也沒辦法將其打敗,那為什麼不坦然接受呢?我不做孤獨的獵手,也不做孤獨的獵物,懷揣對生活的熱愛,去探尋這個世界的美好,讓孤獨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與其想辦法打敗孤獨,不如讓自己成為孤獨的治癒者。未來還會有孤獨,還會有失敗,還會有各種意外發生,但心懷期盼,總能撥開陰霾,見日光傾城。
㈣ 女友分手後發了一句孤獨即自由,什麼意思
孤獨既自由。意思就是沒有了你,他就會變得孤獨,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呃和比較幸福的那種,然後能打發時間,嗯,一個人的時候就就沒有人玩兒了,直接就比較孤單和孤獨,突然身邊少了一個人就會覺得孤獨。比如就是可能你們之前在一起的時候,呃總是粘著他,但他總是沒有自己的時間哦,所以他覺得很不很不自由。不是有人跟著,他有人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你們之間。時間特別不充裕。你限制他的自由了,也可也可能這就是你們分手的原因。嗯,所以,嗯,他享受了孤獨,同樣享受了的自由嘛,這就是他所說的。所以他發的這個也是,孤獨,要是他一都光單獨的發貨賭的話,他還是在想你的,如果他有發自由的話,可能他還是比較在乎你們之間分手的,咱倆還是最好給彼此的時間,讓自己記得彼此靜下來這樣的話,你也許你們之間還有機會。
㈤ 求一張圖片 內容就是字 孤獨即是自由 黑色背景 字是白色的
㈥ 求一張圖片,類似這樣的 字是 孤獨即是自由
㈦ 孤獨即是自由 是出自哪部電影
《ATAME!》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作品。整個故事是從一句話開始的, 「你自由了,但自由也就意味著孤獨」。
㈧ 【知道開來】《論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於印度,13歲時被通神收養,很快成長為「世界導師」。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於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美於整個世界的。
克里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導師地位,不自封權威,不收弟子,其宣講的核心論點是世界的根本轉變只有通過個體意識的轉變才能實現。他總是強調了解自我和開放心靈的必要性,因為「腦部空間蘊含著無法想像的能量」。
《論自由》、《論關系》、《論真理》這套書就是根據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每一本都集中探討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且亟待澄清的問題。
《論自由》——克里希那穆提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一個人如何才能實現從追求「變化」到接受「存在」的徹底轉變呢?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追求變化,就是一直在努力,在掙扎,在和自己作斗爭,這樣的人怎麼會明白接受「存在」即是美德與自由的道理呢?
感知自己的變化過程,而不是刻意去尋求變化。如果你能真正清楚地自察自省,即便是被動的,羨慕嫉妒貪欲也會煙消雲散,而秩序很快會悄然而至。
所謂接受本性的存在,就是認識到本性,接納本性,容忍本性,不要試圖改變它,不要譴責它,我們才能獲得自由,而真理就誕育在這種自由中。
自由意味著慧心,有愛心;自由意味著非凡的美德;自由不是自我孤立,個體是集體的產物,是整個人類的一分子,他對集體有責任,有了這個頓悟,自由才會到來。
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被別人領導,我們不想自己去思考問題,並發現真理,因為思考太痛苦。但當你成功駕馭了所有的思考過程並使自己獲得升華時,你就獲得了自由,這個過程充滿了喜悅。
不過,即便我們願意獨立思考,我們也面臨一個難題,我們的思維容易紊亂紛雜,缺乏條理。唯有放緩思考的過程,擺脫固有思維的限制,以新視角審視新事物,這種思考才算得上具有創造性。
【人生目標的含義】
人生有沒有目標,如果有的話,那個目標是否可以衡量?
在選定衡量標準的時候,人們只能以已知事物為尺度,以歷史經驗為依據,目標便會受制於我的喜好、慾望,這就不能稱之為人生目標。
因此,所謂尺度、標准、准繩都是心靈承受的約束,最重要的是獲得自由,解放心靈,而不是基於固有的認知和自身的需要去探尋人生目標。非常明顯,沒有心靈自由,肯定找不到真正的人生目標。
所以,對於探索人生目標的人而言,必須先確定其所使用的探尋方法,能否深入探索生命的過程。
【不安全感和自由】
真正自由的內涵:第一條件沒有恐懼。傳統強加給我們的恐懼,某些責任給我們帶來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對不安全感的恐懼,都會阻礙你獲得真正的自由。
所以,只要我們還面臨著某種形式的內在或外在壓力,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只要我們的心靈一直在尋求某種形式的安全感及永恆,我們就不會自由。
雖然我們總是聲稱自己一直在尋求自由,但實際上我們尋求的是其他的東西,比如更加優越的環境與更好的狀況,更大的安全感,更多的滿足感,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地位。這更多的是源不安全感和恐懼。
自由是自然而然產生的,當你不再恐懼時,當你的心裡充滿愛時,自由就會產生。只有坦然直面人生,直面每一次意外,每一個思維,每一個經歷,心靈才會自由。
沒有恐懼感,意思是說你敢於犯錯,這樣就能從錯誤中找到答案,發現問題,不自暴自棄,擁有真正的深度,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並將義務一掃而空。
【關於自由的教育】
擺脫束縛,擺脫障礙,擺脫某種形式的強迫並不是自由,就自由的本質而言,自由並不是擺脫了什麼事物就可以實現。
如果你喜愛某事物,這種喜歡本身就是自由。當你因為熱愛繪畫而繪畫,而不是因為繪畫能給你帶來名譽地位的時候,你就享有了自由。
這意味著你對心靈之道的理解已經非常深刻了,不因為能獲得回報而做某事,也不因為會遭到懲罰而不做某事,熱愛事物本身就是自由的開瑞。
【自由是一種心性】
能力賦予的自由,擺脫某種事物之後得到的自由。以及經過努力獲得的自由,只是我們對於外界刺激、外界問題、外界挑戰的反應而已。你希望通過奮斗和訓練之後過上美好的生話,這只是對以前生活狀況的反應。
有一種自由無需擺脫某些事物就存在的自由,是沒有緣由,自然而然的自由,那種狀態就是自由。
自由,是一種心靈狀態,是一種心性。沒有這種心性,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多麼努力地培養性格,都不會給你帶來自由。
【看透思維的本質】
思考是膚淺的,它只是人的記憶對外界的一種反應,記憶是經驗的集合。那人的思維有自由嗎?
人們只有在自由中才能靜下心來客觀地觀察,才能有所發現。只有在一種沒有強迫,沒有迫切需求,沒有社會壓力的自然狀態下,才有可能真正有所發現。要觀察你的思維的起源和動機,就必須在自然的,自由的狀態下,因為任何因素的影響都可能導致你的觀察失真。
真正的自由不是思維創造的,真正的自由只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追求本身意味著你已經知道或者曾經體驗過你追求的事物,思維是膚淺的,是很多歷史經驗積累的結果,而且這些經歷形成了你思維的基礎,你的思維基於此創造出了一個理念,然後你就會追求這個理念!因此,追求仍然是你思維的運動。
我們的心靈能否擱置思維,從另一角度來面對日常的經驗?有:直接去觀察問題,要平和而客觀地去觀察,不要急躁。
如果放棄思維,遠離思維,這樣,因為思維脫離了問題,問題不再壓迫心靈。
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問題都與其他問題存在或深或淺的聯系,所以,你分析問題時必須全面理解。但思維無法全面理解,因為思維本身就是片面的,破碎的。
當人的心靈完全平靜下來,沒有任何活動時,人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當湖水平靜的時候,你能看得很深,能看到水裡的魚和水草,能看到水草的搖曳。與之類似,當心靈完全平靜的時候,你看問題,也能看得非常清楚。擱置思維是為了發現它破碎、分裂的本質。
要了解自己,你必須首先是自由的,然後才不會只以表面看問題,從思維無法達到的深度來應對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挑戰。
真正自由而平靜的心靈不會頹廢、死亡、腐朽。平靜的心靈是完全活躍的心靈,心靈內部每一個未受踐踏的角落,都會光明起來。心靈以這個光明的核心為基礎,對外界問題做出應對,而且不會產生陰影。
【歸屬感的假象】
人們為什麼非要尋求歸屬感?這種做法會給你一種安全感,社會的安全感,內心的安全感,你就會覺得自己在社會上受人尊敬,但這個顯然縮小了自由的范圍。我們的心靈只有在完全孤獨的時候,無拘無束的時候,完全自由的時侯,才能辯別真相,也只有自由之花才能結出尊嚴之果。
我們大多數人在出現困惑的時候都選擇捷徑,希望被人引導,被人帶領,歸屬於某物,心靈卻受到羈絆,它會妨礙你了解自我,失去自由,然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明白真理。
如果我們的心靈想探索自由,進而發現自由的美、豐富能量以及超出一般人理解的特性,那就必須從一開始就摒棄它的羈絆和負擔,摒棄必須有歸屬感的願望。
歸屬感來自理智和情感的探索、分析、推理並得出結論,一方面,理智依據自己的好惡、限制、經驗、知識進行推理;另一方面,我們有情感,這種情感受到社會、恐懼的影響。但是,理智和情感能否為我們揭示真相呢?
答案是感知,也就是立即就知道某一件事是真是假。依靠的就是它的熟練、知識與歷史經驗的積累,立即就能看出某件事的真相,沒有分析,沒有推理,也沒有理智為了延遲感知而創造出來的其他因素的影響。感知是一種能使你獲得解脫的力量。
只要沒有自由,你都無法察覺真實的心靈,要想獲得這種自由,你必須不為任何事物所羈絆,不能歸屬於任何事物,並且能夠完全處於孤獨狀態,沒有悲苦,沒有憤世嫉俗,沒有希望或失望,只有這樣的心靈,才能領悟這種難以衡量的自由。
【如何解放心靈】
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依然停留在非常膚淺,表面的層次,要探索內在的心靈世界,你必須自己來,不能依賴任何事物。我們真正要探討的問題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如何才能即解放了自己的心靈,同時又能與當今的技術、知識與經驗相安無事。因此,了解自我很有必要。
這需要一定的自覺意識,因為如果不了解自己,就無法建立起進行推理和思考的基礎。但「知道」不等於「知識」,知道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而知識往往是靜態的事物。
聽人講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而是在聽的過程中去發現自我,獲得一些領悟才是重要的。這樣你才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所有的個人崇拜、個人追隨、個人威權都是有害的。
我們需要的是非常清醒的心靈,不害怕探討問題,耐得住孤獨,為了追尋自由能先徹底分析自己,了解自己。你要親自探素自己的問題,你不必追隨任何人,你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在每一天,每一種關系中觀察自己,如果不了解自己,心靈就無法得到自由。
【擺脫習慣,獲得自由】
思考是記憶的反應,總是受制於過去,絕對無法帶來自由。心靈只有完全自由,才能認知真實的事物,真理是瞬間可見,無法用修練、戒律來保留。
心靈自造障礙,自設局限,心靈在固有知識束縛的基礎上對外界事物做出各種反應,觀念、概念、模式、意見、判斷及所有的戒律都會阻礙心靈自由。
想體驗自由那非凡的性質,需要某種程度的定力,指自己的心和心靈完全專注於此事,完全的專注是廣大寬闊的胸懷才有的素質。廣闊無垠的心胸沒有疆界,所以能夠接受每一個印象,能看見聽到一切事物。假如難以辦到,那是因為我們身陷習慣而不能自拔,心靈日趨遲鈍,結果養出更多習慣。
我們的心靈能否立即去除限制性習慣,逐漸地提升境界超然物外,並最終獲得自由呢?自由與時間無關,只考慮完整地活在當下,時間一律止息。所謂當下就是目前,即不是對過去的反應,也不是對未來的逃避,目前有的只是完全感覺到的這一刻。
自由的本質在於:意識和下意識的都透徹了解形成習慣的全部結構與機制。了解它,就會擺脫習慣,獲得自由,而自由又將會帶來新的事物。
【自由與反叛不同】
自由與反叛不同,反叛是對抗某一件事,自由不是「擺脫什麼事情」,而是心靈本身的自由。反叛本質上只是一種對外界壓力、問題和挑戰的反應,但這樣做會得不償失。
自由不是反應,反應就是應對外界的挑戰,因而反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憤怒,恐懼等。自由並非擺脫了憤怒、權威等,而是一種本然的狀態。
真正的自由只有一種,就是擺脫一切已知事物的自由。已知事物帶給我們的只是執著,還有恐懼,我們的心靈束縛在已知事物里,不論它有多大多寬闊,終究不自由。
擺脫了已知事物,處於這種狀態下,心靈會說「我不知道」,心靈不會努力尋找答案,沒有期望,處於天真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不管你做任何事,你都是自由的。
心靈可以運用知識,而且不會毀壞人性,能夠覺察到已知事物的沖突,但不會深陷其中,也不去修正,不去反叛,否則就會有痛苦、有悲傷,而且無休無止。
【生在社會中,卻不屬於這個社會】
如果沒有完全的自由,每一次感知,每一個客觀事物都將是扭曲的,只有完全自由的人才能及時地觀察,及時地理解。
大多數人被動接受教育,接受專門訓練,處理各種心理掙扎以及外界沖突,都可能使我們的大腦笨拙遲鈍。我們的腦子並不自覺、不清醒、不敏銳,全然沒有以最高的效率做事。腦子如果沒有以最高的效率運作,就沒有能力獲取自由,只能對環境產生反應而己。
擺脫了什麼東西的自由只是一種反應,而自由自在的自由,雖然會去做一個專業化的工作,但卻不會被其束縛住,生活在社會中,卻不屬於這個社會,時時清空心中積累的經驗和所有的反應。新事物新突變只有在空間里才能產生,這個空間,就是自由。
自由是一種感覺,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你必須讓自己解脫出來,通過單純地觀察,不分析,不給指導,不作要求,不自怨自艾,不改變,無慾望。當你具有這種未被羈絆的空間時,心靈就會發生突變,而進入真實之境。
【一顆能夠清楚看問題的心】
自由意味著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如果心靈是自由的,就可以非常明澈地去觀察和行動,觀察到了什麼,就坦然接受什麼,與自己的心靈沒有任何矛盾之處。要進入這種自由的狀態,我們必須擁有一顆寧靜的不受干擾的心,它的運動是真實的。
大多數人都面臨著一定的問題,所說的問題指的是對心靈持續性的干擾,產生干擾原因:其一,人們對外界挑戰的應對能力不足,沒有能力完全徹底的解決一個問題;其二,人們對問題熟視無睹,導致人們習慣性地接受問題,容忍問題。若沒問題,我們必須在問題開始出現時,就面對它,解決它。
任何層面的任何問題,都是破壞自由的因素。人們的問題可能是缺錢、痛苦、身體欠佳或人際關系方面,只要我們有糾結的地方,就會滋生問題,我們的心智會發生病變,致使我們的身心患上各種毛病,滋生各種困感,心靈必定不會自由。
要了解自由就要有智慧,我們必須完全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我們既要觀察又要專注,還要保持格外的敏銳,這樣的話,問題只要一產生,就能立即得到解決。
【探索的動力】
只有通過探索,才能有所發現,要探索就必須有自由,無所畏懼,無拘無束,也沒有什麼期待和渴望。
自由的心靈,是突然間你感到沒有了負擔,沒有了問題,一身輕松,充滿活力,身心的每一個地方都強壯、扎實、活躍。具備這種心靈的人絕不會說什麼「除非我相信,我才會去探素」,絕不會因為擔心探索時發生狀況而停止探索。
能夠探索意味著身體健康,精神健全,不受自己或他人意見的左右,時時都能看清一切事物的運轉、活動。
要探索,還必須了解恐懼的本質和意義。因為如果心靈存在恐懼,不論是哪個層次的恐懼,都無法進行靈活的探索。只要想發現真理,心靈就必須擺脫一切威權,從而擺脫一切恐懼。
【真正的獨處,意味著自由】
如果我們想理解真理何在,首先必須擺脫外在給我們施加的束縛。我們要真正地、認真地去感覺所受到的束縛,然後立即——不是漸漸——擺脫這種束縛,否則沒有出路。
我們必須孤獨,卻不是像出家人那樣離群索居,真正的獨處意味著自由。真正的孤獨不是自我欣賞,孤家寡人,而是明白自己是孤獨的,那真是一種奇妙的事情。
【不加評判地觀察】
要想了解事物,你在觀察的時候,就不能加以譴責,不能為之辯護,不能表示同意也不能加以否定,不能表示喜歡或者厭惡,只能純粹的觀察,只有通過純粹的觀察才能了解事物。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事物,事物總是處在變化中,我們卻不能接受這種變化,所以內心一直處於矛盾狀態。因此你只要心平氣和的觀察。觀察自己周圍的世界,這種觀察就會產生自由。
自由的本質,不是擺脫壓迫,擺脫恐懼,擺脫令我們煩惱的瑣事的結果,而是徹底消除導致我們產生恐懼的因素,消除導致我們滋生亂意的因素,消除我們人性中存在的矛盾之處,消除讓我們瘋狂追求享樂的慾望。
究竟有沒有一種原始純粹的自由,不需要我們擺脫什麼事物就能實現呢?——「學習」就是一種轉瞬之間的頓悟,因此是不需要時間的。
學習具體事物是需要付出時間,要學習語言、學習技術、學習方法、獲取某些信息等。但學習自由、學習頓悟,是不需要時間的,是當下的,眼睛看後立即付諸行動。
時間基本上都用在思考上,你無法通過思考來了解什麼是自由,必須完全摒棄思考,只要聽、觀察、學習頓悟就行了。怎麼聽?要心無掛念地聽,聽的時候不作評判,不作批評,真正地聽。
處在這種自由中,思考就能合理地、健全的、客觀的、無私地運作。
現在,人們已經把自由詮拜成了隨心所欲地做想做的事以及具有選擇的自由——想更好些、更高貴些、更睿智些、想得到更多、想成為專家、想掌握更多技能,而人們在實現一個目標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有限,這就否定了自由。
當你野心勃勃時,無論是外在世界還是精神世界,不論你想變得極其富有,還是想涅槃重生,所有野心是有限的,這不是自由。
有健康才有自由。因為如果你不健康,就會對你產生阻礙作用,你就不可能擁有自由。毀掉健康的是無休無止的沖突,成功慾望,思維困惑,生活困苦。還有如果你不停的嘮叨,同人爭論,固守已見,這就浪費了人的能量。
能量意味著不停地運動,不斷發現新事物,不是技術上的發現,而是心靈上的發現。這樣,你的大腦就會非常活躍,你也沒有浪費能量。當你精力充沛時,你就有能力處理問題。
【空間、自由與秩序】
沒有空間,就不會有自由,沒有自由,就不會有秩序。
秩序是一種美德,要創造秩序,只有求助於自由。秩序並不是你每天必須遵循的模式,追求一致的紀律,它會破壞自由。我們能否發現某種沒有控制,沒有塑造,沒有求同過程的紀律呢?
如果我完全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比如說,如果我不用心思就能感覺到在運動,那麼這種感覺就是一種紀律。完整的感覺,能悉數覺察到所有的思維過程的感覺,才會產生秩序。這種完整的感覺,本身就是不用去追求一致的紀律,秩序就自然存在。
要努力去追求沒有物體,沒有中心的空間,一旦找到了這種空間,你就找到了自由,找到了秩序,人們的心靈就會綻放善與美之花。
㈨ 金基德執導的電影《空房間》這是一部講述自由類的影片,這部片怎麼樣
在我看來《空房間》是一部比較有深度的電影,電影劇情並不溫情,但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緊接著,金基德又通過「空房間」、「隱形訓練」等設置,不斷地暗示存在的荒誕與偶然,甚至於泰石打高爾夫球都能釀成一場車禍事故,以至於讓我們開始懷疑何為虛,何為實。此外,相信很多人注意到貫徹始終的高爾夫球。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英文名《3-iron》,其中所謂的「3-iron」,其實是一種很少人使用的高爾夫球桿。就像電影中的善花,嬌媚靚麗,卻無人欣賞。本應珍惜她的丈夫,卻把她當作一根高爾夫球桿,收藏在家裡。
唯一的用處,不過是供自己發泄腫脹的慾望。
沒有靈魂的人,哪怕再美,充其量只是個花瓶。
沒有笑聲的房屋,哪怕再大,也不過是個大些的空房間。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
㈩ 英文翻譯 孤獨即自由
一個人孤單單的下午
當風吹得每棵樹都想跳舞
記得昨天你穿藍色衣服
你說對愛太專注容易孤獨
這句話什麼意思我不清楚
我愛上了雲愛上你
多麼希望像你自由來去
原來星期天容易思念
反覆看部電影一遍一遍
孤獨的流著眼淚回憶太美
愛多美麗充滿香氣
只是在心裡它總是酸溜溜地
我不懂我自己越來越像 lemon tree
我一天一天更愛你
我不管不管不管愛會苦苦地
海藍藍的天氣我的愛是 lemon tree
我愛上了雲愛上你
多麼希望像你自由來去
原來星期天容易想念
反覆看部電影一遍一遍
孤獨的流著眼淚回憶太美
isolation 想住進你心裡
isolation 期待下雨的一棵 lemon tree
你總是望著藍藍海面
說著流浪過的夢容易實現
這句話什麼意思我不清楚
愛多美麗充滿香氣
只是在心裡它總是酸溜溜地
我不懂我自己越來越像 lemon tree
我一天一天更愛你
我不管不管不管愛會苦苦地
海藍藍的天氣我的愛是 lemon tree
(哦....不管不管)
我一天一天更愛你
我不管不管不管愛會苦苦地
海藍藍的天氣
海藍藍的天氣
海藍藍的天氣我的愛是 lemon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