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畫片的種類有哪些
動畫分類
按工藝技術分為:平面手繪動畫、立體拍攝動畫、虛擬生成動畫、真人結合動畫;
按傳播媒介分為:影院動畫、電視動畫、廣告動畫、科教動畫;
按動畫性質分為:商業動畫、實驗動畫。
動畫原理:
動畫是通過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解後畫成許多動作瞬間的畫幅,再用攝影機連續拍攝成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變化的圖畫。它的基本原理與電影、電視一樣,都是視覺暫留原理。醫學證明人類具有「視覺暫留」的特性,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畫或一個物體後,在0.34秒內不會消失。利用這一原理,在一幅畫還沒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畫,就會給人造成一種流暢的視覺變化效果。
2. 電影的分類
1,故事片
故事片是電影中一個很大的類別。是由職業或非職業演員扮演,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藝術影片。一部優秀的故事片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及生動的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內容。
故事片的樣式有許多種,這里介紹深受小學生喜愛的幾種。
1、 歷史片
取材於歷史上曾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背景為內容的影片。如:《林則徐》、《開天闢地》、《開國大典》等電影。
2 ,戰爭片
以描繪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故事片。影片著重於人們在戰爭中的命運描繪,常以軍事首領或英雄人物為主人公。如:《沖出亞馬遜》、《平原游擊隊》、《大決戰》等。
3, 喜劇片
以誇張幽默的藝術手法讓觀眾發笑的藝術影片。影片以喜劇式的人物或事件來表達故事情節或內容。如:《二子開店》、《家有喜事》、《少林足球》等。
4、 科幻片
以科學與幻想為內容的影片。表現人類對未來的想像,以今天的科學原理成就為背景,具有一定的科學哲理性。如《哈里波特》、《蜘蛛俠》、《星球大戰》等影片。
2,美術片
美術片是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的總稱,是電影四大片種之一。它以繪畫或其它造型藝術運用誇張變形手法進行創作。
動畫片亦稱「卡通片」,是美術電影中的一個主要片種。動畫片具有誇張性、象徵性等特殊的藝術特徵。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所獨創的一個動畫片品種。把中國水墨畫的技法運用於動畫片的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
剪紙片是美術電影的品質之一。是在借鑒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美術電影樣式。
木偶片是在借鑒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樣式,富於立體感。
折紙片源於幼兒園和小學校的折紙工藝。用硬紙片折疊、粘貼,製成各種立體人物或動物形象。折紙在造型和場景設計上,色彩鮮麗、明快,具有濃厚的裝飾風格。
3、 新聞記錄片
新聞記錄片是新聞片和記錄片的統稱,也是電影四大類別之一。其特點是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不經過虛構,從現實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選取典型,提煉主題,直接反映生活。
新聞片報道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記錄片一般不受新聞性的限制,可以記錄當前的現實,也可以重現過去的歷史;可以反映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揭示日常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某個側面。
4、 科學教育片
科學教育片簡稱科教片,它以傳播科學知識、推廣新技術經驗為基本目的,也是電影的四大類別之一。
根據宣傳目的和觀眾對象的不同科教片可分為教學片、旅遊片、科學普及片、科學研究片等。
3. 什麼是美術片
美術片是以各種美術創作手段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影片。如動畫片、木偶片等。
4. 卡通片又稱什麼
卡通片又稱動畫片。
動畫,或稱「動畫片」,是ACG次文化中的作品形式之一。
在ACG次文化興盛的當代,既有原創的動畫作品,也有根據漫畫、游戲、輕小說、模型手辦等改編而成的動畫作品。
中國早期對「動畫片」的官方稱法為「美術片」,其中包括了繪畫美術片、剪紙片、木偶片等表現形式的作品。現今,「美術片」一詞已漸漸退出官方用語,被國際慣用的名稱「動畫片」所取代。
英語中則稱之為為「animation」(詞根的anima意為靈魂)、「cartoon」(中文另一稱法「卡通片」的由來)等。
日語中稱之為「アニメーション」,是「animation」的音譯,並且將之簡稱為「アニメ」,而「アニメ」的拉丁拼寫「Anime」又反過來逆輸入到英語中使用。(註:日語中的「動畫」一詞與中文不同,是指動態的視頻,不限於動畫片)
「動畫」一詞的字面理解即為「動態的畫面」,這是一種將人物或事物的變化狀態(動作、表情、運動等)按一定的時間間隔分離成許多幅靜態畫面,
並通過連續拍攝而製作成一系列變化的影像,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特點,而形成連續的動態畫面的藝術形式。
傳統的動畫是二維畫面,而隨著電腦技術發展,又誕生了三維畫面的動畫。
5. 動畫與電影的關系或者動畫與文學的關系是什麼
動畫和電影:起源和分類Edward-D-Wood 發布於:2005-09-07 17:53
1-動畫:
早先看過一個某動畫節的宣傳片,一個野人在一個洞穴的石壁上畫了一列一個女人跳舞時不同姿勢的各種神態,然後這個野人回到第一副跟前,沿著石壁開始飛奔,這個時候他的眼鏡里就出現了那個女人跳舞的畫面,最後這個野人由於速度夠快撞到洞內的石頭上了事。
這個片子說明了幾個形成「動畫」的必要因素:
單個畫幅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倘若我們用上述三個特點去考量我們看到的電影,也不是未嘗不可的。但顯然這些岩壁上的畫加上這個野人的視覺感受的組合卻並非電影;這個例子就如同我們在一本厚厚的書的頁邊角畫上一系列連續的畫面,然後翻動書頁形成的視覺效果同出一轍,這些是動畫,但是並非電影。而電影卻具備了這些動畫的所有特徵。
單就動畫來講,它是一種「運動的」感觀經驗,所以電影起源於動畫。而動畫才是人類最早發明的「以運動形態被感知」的藝術形式。但因設備和技術限制,這種藝術形式無法輕易表現,也就無從風行普及談起了。(中期印象派竭力捕捉的那種非確定性畫面,立體主義一種多維度的觀察方式是想表現一種受時間影響的東西,但這些終究不滿足「以運動形態被感知」這一條件,所以他們也就無法成為一種革命性的藝術而只能歸為繪畫一類。)
而另外兩種也以運動形態呈現的藝術形式--舞台劇和影戲,卻因其採用了現實的可見的手法而長久普及。但這兩門藝術卻有其短於動畫的先天缺陷。它們的確「以運動形態被感知」,但是這個運動形態本身是實際存在的;而動畫的運動形態卻是「通過感知的缺陷被實現的」。(這也造就了動畫在藝術表現力上無窮的能力!)在觀眾接受其他藝術形式中間,「幻覺的參與度」從未達到如此的高度。
所以,這里所說的「動畫」(Motion Picture),是先於電影而出現的,而動畫只需依賴那些可以連續展現畫格的簡易放映機械便可普及。如我國古代的走馬燈,還有詭盤等等。因此動畫的出現應該能追溯到比電影早很多年的歷史中去。
2-動畫片:
動畫是電影的祖先,而由於電影的誕生和動畫的普及同時利用了同一種原理產生的設備,所以在電影史上他們的關系會如此含混。
在這里我首先肯定一個觀點,動畫和電影的確不是一回事情。正如上文所說,電影是動畫發展中出現的一個組成部分。要說明兩者關系還是回到開頭提及的三個特點:
單個畫幅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要區別動畫和電影,得從基本單位入手,動畫的基本單位只須是畫(picture)便可,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作用於任何媒介的畫;但電影不同,電影中的「畫幅」必須滿足電影本身的另外一個本質:照相紀錄性-畫幅必須是在「膠片上的影像(film image)」。而且還原過程依賴「光影技術」。
因此我們可以拿電影術語來說明兩者關系:在「紀錄」過程中,動畫的基本單位多種多樣,而電影必須是膠片上的影像;「還原」過程中,動畫可以不依靠光影技術即可被人感知,但是電影必須依靠光影技術才能被感知。所以有人用西洋鏡的方式把電影膠片放在裡面人工轉動形成的效果是屬於「動畫」,而非屬於「電影」。
所以雷諾發明的那個裝置只是一個「電影放映設備」的前身,然而整個裝置在呈現的活動卻是貨真價實的「動畫」。這也是很多人把它當作「動畫片」起源的原因。
而按照此三個特點出發,雷諾只是一個動畫技術的改進者罷了,並非動畫片的創始者。他的機器可以被稱為「image player」。而動畫則需要picture和motion兩個條件,雷諾只是改善了「動」(motion)一個,「畫」(picture)的發明者絕非是他!
那麼動畫片(animation)作何解說呢?先讓我們給電影來個特點總結:
膠片影像畫格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光影技術是紀錄和還原手段;
廣義上的「動畫片」,也是很多人把雷諾作為「動畫片」創始人的重要原因,便可從這些電影的特點中比較得出:它應該是一種「動的畫片」(motion image),顯然這個image不僅限於film image,因為我們對電影的特點稍加改動便是廣義上動畫片的定義了:
影像畫格是基本單位;
運動是特徵;
視覺暫留原理是形成機理;
具備紀錄和還原對應影像的技術手段;
顯然這個外延還是比電影大,甚至可以包括電影。這勢必引起電影擁護者的一陣討伐。那麼如何區分那些動畫片、動畫電影、電影呢?
再從特點出發研究下兩者的基本單位,然後得出我們狹義上的動畫片概念:
影像各異,但是歸結到動畫影像里的影像的重點總是偏重「繪畫術的效果」;而電影的影像則偏重「照相術效果」;
所以區別電影和狹義上的「動畫片」,也是大家最熟知提及最多的animation的方法便是從這個基本單位是否為「繪畫術」和「照相術」的影像便可,當然,需要有對應影像的紀錄和還原技術。
而當下動畫和電影概念模糊的原因來自於大多數動畫的製作過程中有將那些影像轉換成膠片影像的一個過程,所以無形中一種影像的「復制」功能給動畫片平添了許多節外的含義。而且在電影中也時常需要對膠片進行美術加工,也給電影添上了許多動畫片佔主導的嫌疑。在考量這些作品的情況下,則需要從這種轉換手段的功能出發:膠片在「行使復制功能」的時候是否將其的「紀錄性變成了主導」,動畫在修飾膠片的過程中有否將膠片變成「純粹的繪畫載體」從這點出發,那麼我們明顯可以得出《白雪公主和七個矮子》是「動畫片」而非「電影」,因攝影機作了「純復制的工具」;而雷奈的《畢加索》便是個電影,因為攝影機不是在復制那些畫作,而是在「紀錄」它們;因此《低速小說》里烏瑪瑟曼在空氣里畫了個圓圈還有《戰艦波獎金》上那面紅旗並沒有讓這兩個電影變成動畫片,而《夢醒人生》則因為把膠片畫成了大花臉而變成了動畫片。原理與上面的正好相反。
同樣可以用這種分類來解釋沙土動畫,剪紙動畫,真人停格動畫這種似乎有點邊緣形式的動畫片。盡管他們表面上看上去有image不具備的「立體形式」,但是要實現動畫效果還是需要依賴「視覺暫留原理」,,所以歸根結底這些動畫片還是通過image的紀錄和還原被人所感知,而其中的形象沙土、剪紙、真人停格等等都與美術中的雕塑模特無異,所以這些單元依舊是偏重「繪畫術特性」的影像,所以他們也是動畫片。
而提線木偶片、皮影戲片則是一種介乎動畫片和電影間的混雜體:畫面主體依舊是「偏繪畫術性」的,然而攝影機僅承擔一個「紀錄的作用」。所以這些影片的分類需要看觀者的側重點了。(另有一種混雜體下文詳細敘述。)
3-動畫片的抽象性和抽象電影:
動畫片由於畫面主體偏重「繪畫術性」,因此也就呈現一種抽象的性質;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ischinger、McLaren等人的作品和《平行線交響曲》、《對角線交響曲》均屬於「抽象動畫片」;那麼那些「城市交響曲」記錄片和《機械芭蕾》這樣的電影該如何劃分呢?在上文提到「真人停格」動畫形式中說到這些畫面中主體依舊依賴的是「繪畫性質」,抽象電影中也僅僅是取了一個「物體的形狀」在做文章,那該對這些做如何解釋呢?
我們繼續回到那個影像的基本單位上去,「抽象電影」中的這些實體,雖然有抽象的性質,但是它在紀錄的過程中是偏「照相術性質」的,照相術「將現實中本已存在的個體捕捉下來,而被人加以抽象改造。」即其實影像本身即有現實性又有抽象性的情況下,導演利用了其後者的性質而已,但是這並沒有改變影像的本初的「照相術特性」,而真人停格則不同,他是藝術家人工塑造出來的形體,本身即是對現實的抽象概括了,所以再如何紀錄它依舊是抽象的,因此真人停格是動畫片,而《機械芭蕾》和《柏林:大城市交響曲》則是電影,抽象電影。
同樣那些沙土動畫片和拍攝自然中沙丘變化雖然呈現的狀態似乎相同,但是前者是動畫片,後者是紀錄電影。
4-動畫技術:
上文提及在膠片上有時會作美術處理,這便是「動畫技術於電影的運用」。染色、遮罩、摳像等等無非都是藝術再加工的手段,而這些手段都和美術沾上了邊。而近來興起的CGI技術則正在向先前建立起來的動畫和電影理念發起挑戰。如果將CGI歸為動畫,那麼難保現今諸多大片都可歸為「不入流之雜種」之嫌。而此時我們的標准依舊可用,盡管電影中CGI技術仰賴性很大,但是最後膠片依舊行使它的「紀錄性」而非「復制性」,動畫依舊是個輔助的東西而非真正的表現主體的工具:所以《星球大戰》也好,《指環王》也好,都是電影而非動畫。
另外電影和動畫的分野也越來越不清晰,兩者各取所長為我所用:《迷牆》里的那些動畫段落;《麥兜之波羅油王子》中的記錄片段落,都成了各自電影中有力的表現工具。
另外一個重要現象便是出現了許多的「動畫片和電影」的混雜體,諸如《誰誣陷了兔子羅傑》、《空中大貫籃》、《精靈鼠小弟》等等,(中國在解放後曾有一個以布偶和男孩為主角的電影。電視節目中也很多見,也算是個混雜體吧。)其中的基本單位中部分呈現「照相術功能」,而部分呈現「繪畫術功能」,因此動畫片和電影進行硬性的分野也是一個未免偏激的論斷,隨著時代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界限必將越發清晰,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兩者的融合。
Hints:
1-「視覺暫留原理」目前大都採用frame by frame形式,但是今年上海雙年展上我看到一個利用折射原理製作的蓮花童子雙手合十的動態效果裝置,將來也能算一種探索動畫發展的方向吧;
2-個人意見:其實強調動畫和電影的「還原運動」機理並非能完全說明問題-大凡做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連續性剪輯就相當於一個stop motion,而《天使愛美麗》《再見列寧》中的抽幀則是另一種與動畫片十分相似的stop motion效果。而電影本身也是以frame為物理單位的,所以frame by frame不可取。應當從兩者的特性入手。
3-因為電影史學家將一個「動畫」概念當作公理承認,因此在介紹電影的起源時過多地強調了它和照相的共同之處,因此多提及那些光影技術而少提及動畫技術。這也是由電影本性決定。關於電影起源的部分:麥布里奇的可參見虎皮與周傳基老師的解說;而盧米埃爾之所以被公認為先驅的原因是因為他同時實現了:拍攝、放映兩個環節的革新,而這才是完全的電影組成-攝影機的「復制」和放映機的「還原」,外加放映場地的「儀式化」,而前人都沒有做到這點的統一。
4-http://www.atomfilms.com/
為加深印象,推薦這個網站上的兩個動畫片:
真人停格-harpya
影戲動畫-humdrum
5-關於最後那個布偶動畫片和提線木偶動畫片還是有很多等待理清的疑點存在。感謝Raywong的文章!
6. 什麼是電影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6)木偶片屬於電影中哪個分類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發展史: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震撼》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12年共生產各類電影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超170億,而團購票為國內電影票房貢獻了近27億元,為廣大影迷們節省了50.12億元生活開支。
對於影院團購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電影票和餐飲婚紗相比,它的標准化程度更高,電影院也比一般餐館的接待能力更強。其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電影票的票價仍然偏高,電影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團購的出現正好釋放了這部分的需求,贏得了廣泛影眾喜愛。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在進口大片特別是好萊塢強大的壓力面前,國產電影壓產量、提質量,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觀眾歡迎,以超過54%的份額贏得了市場主體地位,涌現出《智取威虎山》《歸來》《親愛的》等一批優秀影片。同時,一批青年電影導演的作品也引起社會廣泛矚目。中國的電影市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2013-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生產故事影片745部(含電影頻道出品的數字電影92部),生產各類電影總量達893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
2013年2月,我國影院的放映場次達200多萬場,環比1月份基本持平;觀影人次達5700多萬,增長近1000萬人次,增幅達19%;共產出票房21億多元,大增近5億元,增幅高達近30%。
7. 動畫史上第一部具有記錄性質的影片是什麼
是《露斯坦尼亞號的沉沒》。
第一部利用逐格拍攝技術使無生命的物象造成活動錯覺的影片:是1898年美國維太格拉夫電影公司製作的《矮胖子》 ,出主意的是艾伯特.E.史密斯,他從小女兒的馬戲玩具構思出雜技家和動物的形象,然後用逐格拍攝方法拍成。 第一部剪影電影:是1916年美國布雷畫片公司製作的《裁縫英巴特》 ,由C.阿倫.吉爾伯特繪制。
第一部動畫片:是1900年J.斯圖亞特.勃拉克頓製作的美國動畫片《迷人的圖畫》 ,愛迪生公司1900年11月16日登記於出品目錄。
第一部帶故事性的動畫片:是1908年愛米爾.科爾為法國電影實業家裡昂.高蒙繪制的動畫片《幻燈戲》 ,1908年8月17日在巴黎首映。
第一部有聲動畫片:是1922年美國動畫片《三極體》 ,是一部物理動畫片,用以表現三極真空管的製作過程,由西電公司的E.B.克拉夫特製作,1922年10月27日在耶魯大學映出;採用的音響系統就是後來加以改進的維太風。
第一部向電影院發行的有聲動畫片:是1925(?)年馬克斯.弗萊謝爾製作的《我的肯塔基老家》 ,由英克威爾製片公司出品。這部動畫片里,皮博狗吹長號,說了一句話:"現在讓大家一起跟著節拍唱起來。"它採用了德.福雷斯特的音響系統。
第一部全部對白動畫片:是1928年華爾特.狄斯耐繪制的美國動畫片《威利號汽艇》 。這部動畫片於1928年11月18日在紐約首映,也是第一次向觀眾介紹米老鼠這一著名動畫人物。 實際上,狄斯耐在同年先完成了全部有聲對白動畫片《飛機迷》,不過它發行於《威利號汽艇》之後。
第一部彩色動畫片:是1916年派拉蒙公司發行,布雷製作公司繪制的美國動畫片《湯默斯.凱特首次露面》,採用布魯斯制天然色工藝。此後無人再進行試驗,直到1930年環球影片公司拍攝《爵士歌王》,片中才穿插了沃爾特.蘭茲製作的彩色動畫片段,採用的是二色法工藝。
第一部有聲彩色動畫片: 是1931年特德.埃斯鮑製作的美國動畫片《戈夫山羊》 ,採用二色法工藝,1931年7月6日在洛杉磯首映。
第一部大型動畫片:是1917年阿根廷的一部諷刺當時總統伊里戈耶恩的《背叛》 ,唐.弗.范里製作,映六十分鍾。
第一部立體動畫片:是1951年英國諾曼.麥克拉倫製作的抽象派電影《一圈又一圈》 。
第一部寬銀幕動畫片:是Walt Disney在1956年製作的《貴夫人和流浪漢》 。
第一部使用動畫攝制機拍攝的動畫片:是1940年Walt Disney攝制的影片《幻想曲》 。
第一部木偶電影:是1919年阿根廷弗.范里製作的政治諷刺木偶片《穿禮服者在科隆劇院的晚上》 。
第一部使用電子控制的木偶電影:是1950年英國和法國合拍的木偶片《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盧.布寧製作。
第一個動畫電影製片廠:是1911年約翰.R.布雷和厄爾.赫德在紐約市第42號街建立的布雷-赫德製片廠。
第一個職業動畫片製作家:被公認是法國人愛米爾.科爾,他在1908-1918年間,共繪制了大約一百部動畫片。
第一部歐洲製作的大型剪影電影:是1926年洛特.萊因格爾製作的德國剪影片《阿赫默德王子歷險記》。
第一部英國動畫片:是1906年城市貿易公司的《藝術家之手》 ,前魔術家沃爾特.布思拍攝,內容表現一個畫家畫出一個小販和他老婆在跳舞。
第一部英國製作的膠片錄音有聲影片:是德福雷斯特風諾電影公司1925年的英國喜劇短片《紳士》,由威廉.J.埃利奧特編寫和導演,第二年,德福雷斯特風諾電影公司又在克拉彭製片廠拍攝了四部劇情短片。1927年,還拍了伊迪絲.西特韋爾朗誦她自己寫的詩篇,以及西爾比.桑代克在肖伯納的話劇《聖女貞德》一場中表演的影片。
英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是1946年繪制的一部供教學用的《船舶駕駛》,由約翰.哈拉斯和喬伊.巴切勒為英國海軍部拍攝。
(7)木偶片屬於電影中哪個分類擴展閱讀
說起近代動畫的先驅者,不得不首先提到17世紀的耶穌會教士阿塔納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1640年,珂雪發明了「魔術幻燈」(The Magic Lantern)。這可以說是動畫,也是所有電影的開始。所謂魔術幻燈是個鐵箱,裡面放一支蠟燭,鐵箱兩邊各開一個小洞,洞上覆蓋透鏡。將一片繪有圖案的玻璃放在透鏡後面,經由燈光通過玻璃和透鏡,圖案便可以投射在牆上。
魔術幻燈經過不斷改良,17世紀末,鍾安斯·桑(Johannes Zahn)擴大了裝置,把許多玻璃片放在旋轉盤上,在牆上出現了一種運動的幻象。1799年,羅貝爾松(Robertson)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魔術幻燈(Fantascope)。
18世紀末19世紀初,魔術幻燈在法國風行起來。音樂會、雜耍戲院、綜藝場中,魔術幻燈表演成為大家愛看的娛樂節目。1839年,希爾德(Henry Langdon childe)的魔術幻燈已有淡入淡出的效果。1870年,亨利·R·埃爾(Henry R.Heyl)發明可以投影彩色照片的幻燈機(Phasmartrope)。1870年,巴黎的蒙瑪特高地的黑貓咖啡館由Tenot和Carand『Ache組織的歌舞表演中投影的效果已經相當不錯了。
8. 動畫按藝術性質分類可分為商業動畫片和什麼.使用短片
按動畫性質分為:商業動畫、實驗動畫。
按工藝技術分為:平面手繪動畫、立體拍攝動畫、虛擬生成動畫、真人結合動畫。
按傳播媒介分為:影院動畫、電視動畫、廣告動畫、科教動畫。
動畫原理
動畫是通過把人物的表情、動作、變化等分解後畫成許多動作瞬間的畫幅,再用攝影機連續拍攝成一系列畫面,給視覺造成連續變化的圖畫。它的基本原理與電影、電視一樣,都是視覺暫留原理。
醫學證明人類具有「視覺暫留」的特性,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畫或一個物體後,在0.34秒內不會消失。利用這一原理,在一幅畫還沒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畫,就會給人造成一種流暢的視覺變化效果。
9. 美術片是電影四大片種之一,是什麼,什麼,什麼和什麼的總稱
美術片是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和折紙片的總稱
10. 電影一般分為幾種類型的電影
故事片是電影中一個很大的類別。是由職業或非職業演員扮演,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藝術影片。一部優秀的故事片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及生動的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內容。 故事片的樣式有許多種,這里介紹深受小學生喜愛的幾種。 1、 歷史片取材於歷史上曾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背景為內容的影片。如:《林則徐》、《開天闢地》、《開國大典》等電影。 2 ,戰爭片以描繪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故事片。影片著重於人們在戰爭中的命運描繪,常以軍事首領或英雄人物為主人公。如:《沖出亞馬遜》、《平原游擊隊》、《大決戰》等。 3, 喜劇片以誇張幽默的藝術手法讓觀眾發笑的藝術影片。影片以喜劇式的人物或事件來表達故事情節或內容。如:《二子開店》、《家有喜事》、《少林足球》等。 4、 科幻片以科學與幻想為內容的影片。表現人類對未來的想像,以今天的科學原理成就為背景,具有一定的科學哲理性。如《哈里波特》、《蜘蛛俠》、《星球大戰》等影片。 2,美術片美術片是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的總稱,是電影四大片種之一。它以繪畫或其它造型藝術運用誇張變形手法進行創作。 動畫片亦稱「卡通片」,是美術電影中的一個主要片種。動畫片具有誇張性、象徵性等特殊的藝術特徵。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所獨創的一個動畫片品種。把中國水墨畫的技法運用於動畫片的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 剪紙片是美術電影的品質之一。是在借鑒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美術電影樣式。 木偶片是在借鑒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樣式,富於立體感。 折紙片源於幼兒園和小學校的折紙工藝。用硬紙片折疊、粘貼,製成各種立體人物或動物形象。折紙在造型和場景設計上,色彩鮮麗、明快,具有濃厚的裝飾風格。 3、 新聞記錄片 新聞記錄片是新聞片和記錄片的統稱,也是電影四大類別之一。其特點是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不經過虛構,從現實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選取典型,提煉主題,直接反映生活。 新聞片報道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記錄片一般不受新聞性的限制,可以記錄當前的現實,也可以重現過去的歷史;可以反映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揭示日常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某個側面。 4、 科學教育片 科學教育片簡稱科教片,它以傳播科學知識、推廣新技術經驗為基本目的,也是電影的四大類別之一。 根據宣傳目的和觀眾對象的不同科教片可分為教學片、旅遊片、科學普及片、科學研究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