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電影是在 荊州 拍的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干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並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驚濤駭浪》就是在荊州關的機,有大段在荊州拍攝的外景.
Ⅱ 在荊州市哪裡
荊州在湖北,荊州市. 荊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世界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在21世紀的今天,歷經滄桑的荊州古城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Ⅲ 電影小花在哪裡拍攝完成的
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戶姓趙的貧困人家,將不滿周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人家。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董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後,解放軍進入桐柏山區,已經十八歲的趙小花到部隊中尋找兩年前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隊伍的哥哥趙永生,沒想到趙永生負傷掉了隊。小花沒有找到哥哥,卻遇到團部衛生隊的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周醫生把小花認作了乾女兒。 再說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以後,又被何向東贖出,收養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幾年後,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斗中救了身負重傷的趙永生,但並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親哥哥。在攻打縣城的戰斗中,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偶然與養父談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賣的身世。後來翠姑在一次戰斗中為營救小花而身負重傷。 戰斗結束後,小花和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斷斷續續地呼喊哥哥,眾人不禁熱淚盈眶。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著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編輯本段]影片評價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小花」 在中國的現當代電影史上,《小花》的出現無論如何都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從內容到形式的探索與「叛逆」意識使得當時看慣了傳統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值得注意的是以《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為標志的創新浪潮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在那個逐漸打開國門、放眼世界的時代,觀眾涌進電影院,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張錚口述 ★謝添錯過執導《桐柏英雄》 《小花》改編自前涉的小說《桐柏英雄》,小說主要描寫的是1947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這個重要歷史轉折時刻。如果當時按照那樣去拍肯定無異於又是一部軍事影片。我上世紀50年代在上影廠跟隨老導演湯曉丹拍攝《不夜城》、《鐵道游擊隊》等軍事片,後來導演了影片《山林姐妹》,還做了幾部翻譯片,尤其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很感興趣。 「文革」剛結束不久,那時手裡沒有什麼劇本,一天我們廠里的一位工人問我想不想拍《桐柏英雄》。這個本子本來是謝添和我的愛人潘文展他們要拍的,他們幾個人1977年拍了一部叫做《春天》的影片,我有點興趣想接這部戲,就問謝添還拍不拍,他說不拍了,我就向汪洋廠長申請,經同意後開始組班子。謝添錯過執導這部片子,當時或許誰也沒想到《桐柏英雄》後來會成為《小花》,而謝導後來導演了《甜蜜的事業》同樣很受歡迎。 ★陳荒煤提議增加「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原來的名字叫做《覓》,意為尋找的意思。而影片後來花大力氣改編的過程就是在「覓」最合適的表現方式。攝制組已經到了外景地,一天早晨我在河邊洗臉,我們的攝影師雲文耀很懇切地對我說,「老張,我覺得調動那麼多部隊拍戰爭場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過《南征北戰》,完全沒必要,為什麼不試試其他角度」。我很高興地回到屋裡,把攝制組的主創人員叫到一起,大家一起出主意,有說「新現實主義」的,有說「意識流」的,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主要著力表現兄妹情義,把人物命運作為影片的主要內容而不是戰略思想,總之想區別於以前常規的軍事片的方式。 廠里有意見怕我們出亂子,而北影廠的藝術顧問、老導演謝鐵驪,以及廠里很有威望的攝影師聶晶都支持我們的做法。當時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還給我們提出增加強調「人情味」的幾場戲,後來在影片上看到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台階抬擔架上山的部分就是陳老提出的建議。 ★「那些可愛的年輕人」 說起《小花》,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個是音樂,一個是演員。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特別有感染力,還要感謝已經過世的作曲王酩。那時他跟著我們攝制組一同體驗生活,在創作這首歌時真是煞費苦心,如他的名字「酩」一樣他喜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時偶然間靈感萌生想出這個旋律,他連續哼唱還找到劉曉慶試唱,錄在小錄音機上反復聽。 劉曉慶本來是我們從四川借來的,我們看到她在《南海長城》中的表演很是欣賞。唐國強同樣很年輕,剛剛結婚,他非常用功,剛來劇組的時候有點發福,後來苦苦鍛煉了一星期,瘦下去了人也黑了,但是卻顯得非常精神。找陳沖來演小花的過程更為波折,她在謝晉導演的《青春》里第一次亮相,演一個啞女非常淳樸和動人,我們找到她的時候她在上海外語學院上學,剛剛18歲,學校不同意她演戲,她外婆也不同意,後來我們親自到上海總算說服了她的學校和家裡人,而那個胖胖臉的陳沖因為「趙小花」這個角色獲得「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時也不到20歲。 影片拍攝的時候非常順利,雖然條件比較艱苦但是大家都很敬業,真是非常有活力的年輕人在幹事業的感覺。影片拍完後《覓》這個名字太生澀要改,但是遲遲定不下新的名字。劇組的同志找到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棐,剛巧鍾老家的窗檯上擺了一盆小花,鍾老說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報曉中國電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Ⅳ 小花是哪個電影里的
暖春 演小花的那個小女孩叫齊如意 求採納
Ⅳ 荊州是哪省的
荊州在湖北,荊州市. 荊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是世界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在21世紀的今天,歷經滄桑的荊州古城正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