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南征北戰電影的讀書筆記,暑假作業要。
我華東野戰大軍,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由蘇北向沂蒙山區轉移,開展圍殲國民檔軍精銳的戰略部署。
故事圍繞我野戰軍主角高營長所部的戰斗任務展開。
1,第一戰大沙河狙擊戰。
行軍途中,高營長奉命於桃村設置陣地,阻擊敵軍張軍長所部七天後撤出戰斗向北轉移。
2,第二戰摩天嶺狙擊戰。
高營長奉命率部,連夜冒雨急行軍四百里,於天亮趕到了鳳凰山附近待命。
高營長到師部接受任務,率部急行軍搶占摩天嶺陣地,阻擊敵方張軍長所部向鳳凰山李軍長部增援。
鳳凰山戰役總攻打響,全殲敵軍李軍長七個師五六萬敵軍。
敵軍張軍長,增援失敗後率部消遁。
張軍長逃遁途中,遭遇桃村民兵游擊隊地雷伏擊滯留於大沙河一線,並於大沙河上游水庫埋設炸葯,准備炸壩放水阻止我軍。
游擊隊發現了敵軍陰謀,經浴血奮戰剪斷了大壩炸葯導線……
3,第三戰搶占車站突擊戰。
我軍高營長奉命率部追擊敵軍,悄然渡過大沙河,於佛曉前佔領了火車站,堵住了敵軍張軍長所部的逃跑要塞,展開了火車站的爭奪戰……
經過艱苦卓絕的殘酷戰斗,守住了火車站,迎來了我軍大部隊會殲敵軍張軍長全部,獲得了整個戰役的偉大勝利~!
② 南征北戰的影片評價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影片取材於解放戰爭時期發生住山東、蘇北戰場的幾個真實戰例。在劇本創作過程中,曾得到當年指揮過這些戰役的高級將領陳毅、粟裕等的關懷和支持,陳毅還親自修改了幾段對白。
影片《南征北戰》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豐富的戰斗生活內容,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
與同時期其他戰爭題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戰》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戰爭史詩韻味的影片——其中,搶占摩天嶺、鳳凰山總攻兩場大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體現在畫面上的戰爭氣勢十分壯觀,是新中國電影表現戰爭大場面的經典段落。
③ 《打擊侵略者》500字影評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打擊侵略者》,這部影片主要講的是在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要攻克敵人一個山頭的據點,
《打擊侵略者》觀後感作文
。但志願軍首先要穿過一片蒿草地,但是草地前有800米的空曠地,而對面又是美軍密集的火力點,所以要沖過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軍長想出了一個辦法:晚上派遣了一個營的部隊潛伏在敵人鼻子前,凌晨開始總攻,先由那個營引住敵人的火力,再沖鋒。
影片主人公丁大勇擔任這個營的指揮,他和戰士們在草叢中趴了7個多小時,但這時意外出現了,幾個美兵用槍打下來的鳥落到了戰士們前,美兵要來撿鳥,軍長馬上派狙擊手擊斃了幾名美兵,但這引起了美軍的懷疑,向草叢開了幾炮,燃燒的火燒到了丁大勇的腿,但丁大勇以他驚人的毅力經受了考驗,大部隊沖鋒,擊潰美軍防線。
隨後,軍長要那個營鎮守山頭,他帶一部分人乘勝追擊。不一會兒,美軍和韓軍就來了,丁大勇和戰士們占據高點,阻止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沖鋒,終於等到了朝鮮人民軍的救援。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的感受很多,主要是我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像鄭板橋詩中的竹石,「有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種精神,堅決打擊侵略者,丁大勇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同時我也被中國志願軍那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所折服,因為當
時,美軍的武器很先進,有飛機、坦克、機槍等等,還有韓國做幫凶,而中國志願軍靠的全是陸軍,
小學六年級作文
《《打擊侵略者》觀後感作文》(http://www.unjs.com)。
◆分享好文◆
當中國取得第一次勝利時,立即引起了美軍的警惕,把二戰時期的隊伍和五星上將麥克·阿瑟都調來了。
在抗美援朝時,毛主席也曾說過:「我們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國主義一天不放棄它那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和擴大侵略的陰謀,中國人民的決心就是同朝鮮人民一起,一直戰斗下去。這不是因為我們好戰,我們願意立即停戰,剩下的問題等將來去解決,但美帝國主義不願意這樣做,那麼好吧,就打下去,美帝國主義願意打多少年,我們也准備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國主義罷手的時候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勝利為止。」
這也說明中國人民不是那麼好欺負的,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燦爛輝煌歷史的民族是不會向別人輕易低頭的,而且我們的軍隊也有著一定的戰鬥力,首戰告捷,給予美軍信心上的打擊。毛主席還說明了一點,就是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引起的,我們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奮起反抗。
通過這部影片,我也明白了,戰爭主要靠的不是武器和天時地利,而是戰士們的勇氣、精神以及元帥過人的膽識和謀略。
《打擊侵略者》觀後感作文800字
〔《打擊侵略者》觀後感作文〕隨文贈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況】
④ 南征北戰電影殲滅的是敵74軍張靈甫嗎
不是,《紅日》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故事 《南征北戰》取材於解放戰爭時期發生住山東、蘇北戰場的幾個真實戰例,搶占摩天嶺、鳳凰山總攻兩場大戲
⑤ 拜託發一下鐵血昆侖關(1994)劉穎濤主演的電影百度雲網盤資源地址不要壓縮包
《鐵血昆侖關(1994)》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MaX5XZcFYPItqw6MHDWHA
導演:楊光遠
編劇:汪天雲/李建琛
主演:劉穎濤/鄭玉/王玉璋/繩中/褚家設/周藝華/鄭曉寧/舒耀瑄/馬紹信/高強/劉大為/譚峰/張詠荷/趙雍
類型: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94
片長:133分鍾
又名:昆侖關大捷/血戰南寧/出口/Exit/鐵血
該影片講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侵華日軍派出第五師團在我國西南登陸,直接威協大後方重慶。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劉穎濤飾)指揮下,抗敵於昆侖關。桂林行轅主任白祟禧也調兵十五萬人,發動桂南會戰。一時間,戰火密布,狼煙四起。青樓女子桂花(張曄飾)的愛女被日炮火炸死,將士們發誓為她報仇。昆侖關總攻開始前,戴安瀾(鄭玉飾)師長下令槍斃了強奸民女的光頭連長(楊立山飾)。深明大義的百姓用祖墳墓碑鋪平公路,讓裝甲車上戰場。總攻開始後,中國軍人前赴後繼,視死如歸。1940年元旦前夜,我總攻部隊潮水般撲向敵陣,日軍三木大佐(趙雍飾)剖腹自殺,被毒氣熏瞎眼晴的我軍士兵憑感覺向軍旗致敬......
⑥ 如何評價《南征北戰》值得一看嗎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是值得一看的。
該劇敘事清晰,充滿藝術張力。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很有生活氣息。
(6)鳳凰山總攻開始了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
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⑦ 電影《集結號》里,總攻開始前,把( )大橋炸成廢墟
電影《集結號》里,總攻開始前,把(橫城
)大橋炸成廢墟
⑧ 美國南征北戰的資料
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或美國南北戰爭。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的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 而北方資產階級的目的在於打敗南方,以便恢復全國的統一。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斗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最為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但是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發生在該州內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為蓄奴州,奴隸主利用其在美國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國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州,於是在堪薩斯州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斗爭,斗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的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編輯本段]內戰的起因
南北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萬奴隸主,在新移民區擴張奴隸制的,威脅了自由州的存在和發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內的聯邦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南方州的戰爭目的不是從聯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爭奪邊境州和其他未開墾地區的土地,要把奴隸制擴展到整個北美大陸。南方奴隸主的生存 和發展驅使南方州對北方開戰。北方州除了應戰,沒有其他選擇。
一、南北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聯邦?
南方是挑起戰爭的一方。在戰爭開始前,北方觀望了數月。與此同時,南方的分離主義者們已經在劫掠聯邦要塞、軍火、船塢、關稅局、船隻、武器,損毀國旗,扣押駐軍。最後,是南方在桑特堡打響了美國內戰的第一槍。南方的國防部長沃克在接到桑特堡的消息後公然說:沒有人知道從這里開始的戰爭將在哪裡結束。他同時預言南方聯盟的旗幟將在五月飄揚在華盛頓國會山上空。
北美內戰的內在原因其實已經被南方的戰爭口號所回答。他們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奴隸制的聯邦。
讓我們回顧回顧南方奴隸主在美洲擴展奴隸制的歷史。1787年的大陸會議和1789年的憲法會議規定了蓄奴地區的永久界限。1820年的密蘇里協議則把密蘇里州變成一個蓄奴州,同時擴大了蓄奴地區的范圍。1854年的堪薩斯- 內布拉斯加法案又一次擴大了蓄奴區的范圍。奴隸制不再有固定疆界。任何多數人贊成蓄奴的州都可以成為蓄奴州。在此法案和南方奴隸主操的縱下,新墨西哥州成為蓄奴州。盡管南方奴隸主運到新墨西哥的奴隸還不足50個!
在對外政策方面和在內政方面一樣,布坎南為首的聯邦政府成為南方奴隸主的工具。他的政府不僅在國內為奴隸制在新移民區的擴張大開綠燈,在海外,他也積極為奴隸主攫取更多的土地。他的奧斯坦宣言公然把奪取古巴(包括使用武力)作為國家的目標。在他的政府的支持下,北墨西哥已經分裂,針對中美洲國家的冒險征服一直在進行。聯邦已經成為三十萬南方奴隸主的工具。
二、對堪薩斯的爭奪帶來的影響
在堪薩斯問題上,北方人民對南方奴隸主的妥協走到了轉折點。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剛一通過,南方奴隸主組織的先遣武裝就進入了堪薩斯州,力圖通過武力驅逐當地的新移民。布坎南的聯邦政府支持他們的行為。但是北方人民這次不再坐視不管。他們也成立了武裝的解救組織,保衛新移民的利益。共和黨從這一組織中誕生。奴隸主看到武裝行動失效,就又去聯邦政府尋求幫助。這一次斗爭主要在眾議院展開。在此次斗爭中,民主黨內部分裂成為北方和南方的支持者。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的提案人道格拉斯也加入了反對南方的陣營。因為南方奴隸主在堪薩斯的作為踐踏了新移民區人民的主權原則。
共和黨的綱領是:新移民區不再為奴隸制提供一寸土地。奴隸制只能存在於它原先存在的南方州。這一政綱是南方奴隸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答應的。 因為南方的奴隸制不能只存在於南方。它的內在邏輯規定了它必須向新移民區擴張。
三、南方奴隸主為什麼要把奴隸制引入新殖民區?
土地是奴隸制經濟的核心問題。美國的奴隸制如果被限制在原先的土地上,它就註定走向滅亡。
奴隸制經濟同自由小農的經濟不同。依靠簡單、廉價勞力的奴隸制經濟只有建立在大片肥沃土地上才能獲利。而建立在精耕細作,更多依靠資本、勞力、智力和能量投入,較少依賴土地自然肥沃度的現代農業,是與奴隸制格格不入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一些原先使用奴隸勞動的州逐漸變成為為南方蓄養奴隸的州,比如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長久的奴隸制經濟也使得部分南方州土地肥力的耗盡,不得不做起蓄養和販賣奴隸的生意,比如南卡羅來納州。於是,一部分奴隸主亟需大片未開墾的土地,另一部分奴隸主則要藉助奴隸貿易發財。這就是南方奴隸主需要在更廣大的土地上建立起奴隸制的根本動因。
政治上,蓄奴州的公民人口趨勢是越來越少於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對聯邦的控制就越依賴於參議院。因為在參議院中,不論人口多寡,每州都有兩個代表。為了擴大奴隸制在聯邦的影響,把新加入聯邦的州變為蓄奴州就成為一種有力的手段。
在蓄奴州內部,不到三十萬的奴隸主階級要面對幾百萬貧困的白人自由民。這些自由民對奴隸主財產的威脅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通過海外冒險和在北美大陸內部的土地爭奪,引導這些自由民產生對新土地的渴望和有朝一日成為奴隸主的夢想,南方的奴隸主才能把身邊的危險能量轉移到其他無害的地方上去。
由此可見,奴隸制是北美內戰的根源。南方奴隸主在新大陸擴張奴隸制的企圖打破了聯邦內部的力量平衡。南方州的目的不是要脫離舊的聯邦,而是要在新大陸上建立起另一個奴隸制聯邦。
在下面,將繼續指出內戰的實質不在於南方州要脫離聯邦,而在於南、北雙方對邊境州的爭奪。南方在戰爭中想得到的不是獨立,而是邊境州的土地。這些邊境州的絕大多數人口是自由民。有的州已經加入北方聯邦。這些州包括: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北卡羅來納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密蘇里州和阿肯薩州。
四、邊境州和蓄奴州的狀況
被大段南北走向的山脈所分割的大西洋延岸的低地和密西西比平原是美國 奴隸制的家園。插在兩平原中的山區,富含煤炭、鹽、石灰石、金屬礦石、黃金,適於多種產業的發展,則是自由民的地區。奴隸制在這里沒有根基。 在邊境州內,生活在這些高地上的自由民構成了邊境州人口的大多數。 以下是每一個邊境州和蓄奴州的狀況。
得拉維爾:在事實上是聯邦的一員。絕大多數人口反對奴隸制。該州只有1798名奴隸。南方宣布了對得拉維爾的領土要求。
馬里蘭:687,034名人口中有87,188名奴隸。絕大多數人站在聯邦一邊。但 奴隸主佔有重要職位。這是因為少數的奴隸主階級通過傳統權力的繼承、 政治上的欺騙和高度聚集的財富,保證了他們的政治特權。
弗吉尼亞:南北方軍隊的主要駐扎地。該州的西北部高地有15,000名奴隸 及二十倍於此的自由民。東部低地有五十萬奴隸。向南方州販賣奴隸是該 地區的一項主要收入。在東部地區的政治頭目們通過操縱州立法會做出退 出聯邦的決定,並為南方軍隊敞開大門後,西北弗吉尼亞當即退出弗吉尼亞州,加入聯邦。
田納西:在一百多萬居民中,有僅三十萬的奴隸。該州已處在南方軍事戒 嚴令的統治下。在1861年的冬天,奴隸主們建議就退出聯邦舉行全民公投。 絕大多數人為了不給分裂分子提供借口而反對了公投。就是後來已經處於 南方軍隊的統治之下,仍然有1/3強的人在公投中支持聯邦。田納西的東部 山區是反抗南方統治的中心。南方不得不用軍隊把東田納西置於其控制下。 類似的情形也存在於北阿拉巴馬、西北喬治亞和北卡羅來納的北部地區。
密蘇里:在一百多萬人口中有大約十多萬奴隸。在1861年的公決中,該州的人民決定不退出聯邦。身為州長的傑克遜卻公然違背人民的意願,帶領 著武裝從德克薩斯、阿肯薩和田納西進攻密蘇里,妄圖用武力迫使該州退出聯邦。
新墨西哥:那時還不是一個州。在布坎南總統時代,為了向該州輸送一部奴隸制憲法,南方向該州運送了25名奴隸。該地區支持聯邦。南方州於是從德克薩斯向新墨西哥派遣了武裝的冒險分子。該地區人民已向聯邦政府尋求包護。
南卡羅來納州、密西西比和阿拉巴馬是分離主義運動的靈魂。南卡羅來納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擁有眾多的奴隸人口。
肯塔基則有些特殊。在一百多萬的人口中,奴隸有二十多萬。該州的三次公決都支持聯邦政府。但是該州的高層官員卻都是狂熱的蓄奴主義支持者。 在南方聯盟忙於撲滅東田納西的反抗時,作為折衷,南方聯盟認可了該州的中立。可是不久南方軍就進攻了「中立」的肯塔基。肯塔基人民才從中立的夢中驚醒。立法會公開宣布支持聯邦。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和俄亥俄州的志願者們也匆匆來到肯塔基,幫助肯塔基人民驅逐南方的武裝。
南方聯盟合並密蘇里和肯塔基的企圖暴露了「為退出聯邦的權利而戰」的借 口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南方聯盟只承認人民退出聯邦的權利,而不承認人民保留在聯邦中的權利。
五、廢除奴隸制勢在必行
既然奴隸制已經 成為聯邦繼續存在的障礙,那麼,為什麼不幹脆廢除奴隸制?在一些邊境州中,還有一些忠於聯邦的奴隸主。為了爭取這一部分人,林肯一再聲明不廢除奴隸制。但是,對邊境州的爭奪已經從外交和議會轉移到戰爭中來了。戰爭的邏輯將迫使聯邦政府爭取最廣大的支持,打擊南方最薄弱的環節,即奴隸制。
[編輯本段]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州、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 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的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被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 。不久,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准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名將輩出包括「西點第一名將」——萊斯特·李,「石牆」——傑克遜,「不敗的猛將」——約翰斯頓,「little貝利撒留」——史蒂文森等等絕大多數優秀的西點軍校畢業的將領都投向了南方。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林肯政府在內戰初期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恢復南北的統一,擔心觸動奴隸制度會把一些邊境奴隸州推向南方叛亂者一方,從而失掉邊境諸州這個重要的戰略地區。由於北方政府不肯宣布解放奴隸。因此,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中,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
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編輯本段]第二階段
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消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劃。
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因此,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64.74公頃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6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任命有卓越軍事才能的U·S·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殲滅南軍2.8萬人 ,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的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系。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士滿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編輯本段]內戰的意義
內戰期間,雙方戰費消耗150億美元。北軍傷亡63萬人,南軍傷亡48萬人。戰爭顯示了近代工業的威力,雙方都大量裝備了新式線膛武器,促進了散開隊形、野戰工事和步兵近迫作業的運用和發展。鐵路和電報發揮了重大作用,並在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裝甲艦、地雷、水雷和潛水艇。
北方在戰爭中的勝利,確立了北方大資產階級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內戰消滅了奴隸制,從而為美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實施 ,加速了西部的開發,促進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中美國式道路的勝利。因而19世紀末美國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農業資本主義大國。黑人在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仍受到多方面的歧視和種植場主的剝削,但在政治上取得公民權及選舉權,從奴隸枷鎖下解放出來。因此,美國內戰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是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的。
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傷亡人數超過60萬,但較好的解決了公民的土地問題,發展了西部的荒地,發展後的西部的土地大部分成為了工業中心,維護了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掃清了道路,並為美國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林肯只是廢除了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制,這些黑人雖然被解放了,但是並沒有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力,黑人問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