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哪個電影運用了變焦鏡頭

哪個電影運用了變焦鏡頭

發布時間:2022-07-02 02:46:35

『壹』 哪個電影里有快速變焦鏡頭!!

你指的是鏡頭快速聚焦遠方然後再拉回來嗎 很多電影里都有啊 比如動作片經常會有 狙擊遠處的敵人的時候 會快速變焦然後拉回來

『貳』 電影情人的變焦鏡頭體現在哪

偶買背背你走的太快

『叄』 拍電影用什麼鏡頭,是定焦還是變焦

拍電影基本上用變焦鏡頭。
因為定焦鏡頭畫質好。
至於跟焦員的工作是轉動聚焦環,讓運動主體始終能聚實。
關於跟焦方面的資料,我的新浪博客有這個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下。

『肆』 電影中常用什麼視點和什麼角度

15種拍攝電影常用的鏡頭

『伍』 哪部電影哪個鏡頭算是一下長焦鏡頭或短焦鏡頭

長焦距鏡頭: 殺破浪中甄子丹與吳晶短棍對短刀的鏡頭

短焦鏡頭:卧虎藏龍中 章子怡與周潤發竹林打鬥

蒙太奇的觀念從現象來看是景與景的切換, 但實質上卻有所不同。對敘事蒙太奇來說,它主要研究的是一個連續的事件如何轉化為一系列的中斷鏡頭的重新連接,而對於表現蒙太奇來說,它主要研究的是兩個不相連續的鏡頭的重新連接如何產生新的含義。不管是哪種情況,蒙太奇都包含著某種「反自然性」,都是與生活的實際流程相抵牾的。這就帶來了它的一系列局限,比如:鏡頭的切換往往讓觀眾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切換的連續又帶來觀賞的強制性,如《錫鼓》中奧斯卡母親與舅舅的調情, 除此之外, 它還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亦即忽視了研究鏡頭內部的藝術問題。這就是蒙太奇理論只能成為一種局部理論的根本原因。隨著電影的發展,蒙太奇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出來,這就出現了電影史上專門研究鏡頭內部的連續性問題,並由此產生與蒙太奇相對立的電影美學觀念——長鏡頭觀念。

一、長鏡頭的產生

長鏡頭,顧名思義就是鏡頭的尺數較長。一般都不短於50尺,最長的可達900尺。這是用一個連續的鏡頭拍下的膠片, 而不是指許多鏡頭連接起來的。電影中的長鏡頭其實很早就有了,而且在當時這是惟一的拍攝方法。早期的長鏡頭,如「園丁」等),都是在一場戲內用一個固定不變的長鏡頭來表現。這種死板的方式終於在格里菲斯等人那裡發展為蒙太奇理論,而蒙太奇理論發展到愛森斯坦又導致了對它的否定,產生了近代的長鏡頭。但近代的長鏡頭與早期的長鏡頭卻存在根本的區別。可以先作一個比較:

早期的長鏡頭(「園丁」)和德呂克的《四百下》。

其區別在於:

其一,從固定鏡頭到移動鏡頭;
其二,從自發的活動照相到自覺的電影技巧或手法;
其三,近代長鏡頭是影片的一小部分,因而也出現了連接的問題;
其四,更復雜的場面調度。

可見近代的長鏡頭與早期的長鏡頭已經有了質的區別。從美學觀念上看,近代長鏡頭是從蒙太奇的局限性中發展而來的,是蒙太奇觀念的一種反動,但近代長鏡頭頭的產生還有賴於一系列的電影技術成果。

二、電影技術的發展

1.聲音的出現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總是緊跟著藝術創新的新的可能。首先聲音的出現避免了用鏡頭來交代的單一表達方式,這樣,鏡頭也就無須像過去那樣頻繁的切換,以使觀眾明白。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遞一部分的信息,而不必全部寄託在畫面上,因而畫面就不必老是中斷,而保持鏡頭的連續性。如《英國病人》中漢娜端食物進屋,畫外是男主人公的聲音。

2.景深鏡頭的使用

所謂景深鏡頭就是能拍前景和後景都達到同樣清晰的鏡頭。這就在無形中開辟了一個新的景區, 可以使前景和後景之間形成一種連續,避免了鏡頭的分切,如《神探亨特》的鏡頭。就像瑪爾丹所說:「(景深鏡頭)使導演可以進行一種縱深的場面調度:人物不再從院子或花園這一邊出場,而是在前面或後面出現,並在攝影機的軸心內活動,根據他們對話的重要性或每時每刻的不同儀態,走近或遠離。」也因此,人們才把長鏡頭稱為「場面調度派」。

3.鏡頭運動的發展

大量採用運動鏡頭是在四五十年代以後。在這之前,由於採用鏡頭運動會引起燈光、動作設計和鏡頭長短的計劃的特殊問題,增加拍攝的困難和成本,所以一直未能取得突破,如《鐵面無私》中殺老警察。如今由於攝影技術的發展,長度較長的鏡頭在拍攝上已經解決了問題,這就為長鏡頭的使用准備了技術上的條件。

4.變焦鏡頭的普及

變焦鏡頭就是能把長焦和短焦結合起來使用, 並隨時調焦的鏡頭。由於它具有多焦距的功能,可以將短焦和長焦的優勢結合起來,並能在人物位置不變或者拍攝點固定的情況下,根據劇情的需要把一個鏡頭的內容拍成許多個不同的景別的又彼此相連的長鏡頭。變焦鏡頭的運用或者變焦鏡頭與推拉鏡頭的結合,給長鏡頭開辟了新天地。如資料:《W的悲劇》中的小酒館對談。

可見,長鏡頭是以一系列電影技術的發展為前提,由於這樣,電影創作者才開始把興趣逐漸轉向了鏡頭的內部運動,而不僅是鏡頭之間的組接,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專門研究長鏡頭的理論並把它上升到美學的高度。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法國的巴贊。

三、巴贊的長鏡頭理論

巴贊(1918-1958),法國人,電影評論家。也是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他的理論被看作是西方現代電影的一座里程碑。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親自參與創立《電影手冊》雜志,成為電影批評界的權威性刊物。這個雜志的一些影評家後來親自拍片,導致了法國的新浪潮運動。巴贊的電影理論不是一個系統的理論。他的理論興趣主要體現在電影實踐問題上:這就是對蒙太奇理論的批評和主張長鏡頭這相關聯的兩個方面,並從中產生了照相本體論的電影美學觀點。

巴贊對蒙太奇理論的批評主要是圍繞著電影與真實的關系來展開的。他認為蒙太奇使電影離開了真實。他的批評從庫里肖夫的實驗入手,巴贊認為電影是一種現實的藝術,但是兩個鏡頭所產生的新含義顯然不來自現實,而是導演通過隨意的拼接變出來的花樣。如果電影可以任由導演主觀需要任意拼湊新含義,那麼電影的客觀性、現實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因而,他批評道:「蒙太奇,人們經常說這是電影的實質,實際上是非常突出的反電影的過程;純粹的電影的獨特的性質,取決於尊重空間的統一的簡單的照相。」除此之外,蒙太奇的典型技巧是景與景的切換,這種切換總是把攝影機的注意中心強加給觀眾。 在一段對話中, 按台詞的邏輯交替拍攝對話的人,稱為「正反打」,這種分切的拍法不僅不夠逼真,而且平庸乏味。帶來了含義和視角的單一性。

正因為這樣, 巴贊才主張使用那種不間斷地拍下一場戲的長鏡頭。他認為長鏡頭的典型技巧是場面的內部調度,通過演員的連續動作和攝影機的連續運動,可以保持一場戲的連貫性。所以這就部分取代了蒙太奇的功能。又克服了它的局限。如《錫鼓》中的強迫吃魚, 可以看出其優勢在於:(1) 由於時空的完整保持了故事、動作、情緒各方面的連續性, 給人真實的感覺;(2)產生含義的暖昧和信息的豐富,因為克服了蒙太奇選擇高峰瞬間的單一對列,使鏡頭更有意味。如《錫鼓》中奧斯卡弟弟的生日; (3)有利於從多角度來觀察動作。如《幻滅》中的唱歌、 《W的悲劇》中的被迫承認。

『陸』 變焦鏡頭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能夠起到哪些作用

變焦鏡頭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能夠起到常用的「推拉搖移」中的推拉作用,即通過鏡頭焦距由短變長把主體由小變大(相當於推)、鏡頭焦距由長變短把主體由大變小(相當於拉)。

變焦鏡頭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換焦距、從而得到不同寬窄的視場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圍的照相機鏡頭。變焦鏡頭在不改變拍攝距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變動焦距來改變拍攝范圍,因此非常有利於畫面構圖。由於一個變焦鏡頭可以兼擔當起若干個定焦鏡頭的作用,外出旅遊時不僅減少了攜帶攝影器材的數量,也節省了更換鏡頭的時間。
變焦鏡頭最大的特點,或者說它最大的價值,還是在於它實現了鏡頭焦距可按攝影者意願變換的功能。與變焦鏡頭固定焦距鏡頭不同,變焦距鏡頭並不是依靠快速更換鏡頭來實現鏡頭焦距變換的,而是通過推拉或旋轉鏡頭的變焦環來實現鏡頭焦距變換的,在鏡頭變焦范圍內,焦距可無級變換,即變焦范圍內的任何焦距都能用來攝影,這就為實現構圖的多樣化創造了條件。變焦距鏡頭自身的任何一級焦距與別的相同焦距的固定焦距鏡頭功能是一樣的。但變焦距鏡頭不限制攝影者使用哪一級焦距,因而在使用操作上要便利靈活得多。它省卻了外出拍攝時需攜帶和更換多隻不同焦距鏡頭的麻煩。甚至在臨按照相機快門前,攝影者還能通過變換鏡頭焦距對被攝體進行取捨,對畫面進行剪裁,以期在拍攝前把畫面構圖安排得更為理想。 變焦距鏡頭變換焦距的快捷程度,是固定焦距鏡頭通過更換鏡頭變換焦距無法相比的。35毫米自動袖珍照相機或部分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變焦距鏡頭還採用了電動變焦模式,電動變焦不僅僅是省力和便捷,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均速變焦,這為攝影者通過焦距得細微變化剪裁畫面、確定構圖十分有利。變焦距鏡頭通過在照相機快門開啟的瞬間變焦,還能進行"爆炸效果"。有的照相機還依靠自動控制變焦距鏡頭的焦距變換實現自動構圖功能。最新穎的35毫米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還設置了自動記憶鏡頭焦距的功能,這一功能可允許攝影者設定照相機記憶一種或數種使用頻率較高的鏡頭焦距,隨時能在將鏡頭焦距變換至先前記憶的焦距上來。
變焦鏡頭的作用:
使用變焦鏡頭進行聚焦時,最好考慮首先將影像調至最大處進行聚焦;也就是說,使用鏡頭的最長焦距端聚焦。然後,再把焦距變小到拍攝時所期望的焦距上。在此過程中,所有焦距上的影像始終保持清晰。運用這種技術,由於是在盡可能最大的影像下聚焦,所以能夠更容易地觀察到影像細節是否清晰,因此也是最為精確的聚焦方法。 注意,有些變焦鏡頭需要轉動兩個單獨的控制環,一個環控制聚焦,另一個環控制焦距。這種結構布局的優點是一旦完成了聚焦,不會因調整焦距而意外地改變了焦點。
其他的變焦鏡頭只需要移動一個控制環,轉動它進行聚焦,前後滑動它即可改變焦距。這種"單環"變焦鏡頭對於操作來講往往更快捷和更方便,但通常也更貴一些。需要注意,改變焦距時,不要失去清晰的焦點。

『柒』 有沒有幾部電影特別多推拉鏡頭的,或者是變焦鏡頭,我需要典型的那種!

希區柯克的電影有很多是你需要的這種風格。

『捌』 高分:電影中蒙太奇的運用

電影《神象奇緣》的蒙太奇手法欣賞

印度電影《神象奇緣》是一部十分注重蒙太奇手法的片子。它是以一組寫車禍的緊張驚險的鏡頭交代故事起因的。為了突出發生車禍後的驚險場面,拍攝者採用了變焦鏡頭,把開車上山道的全景一下子急推成汽車迂到一頭「神牛」的近景,在急轉彎的一瞬間,車上的孩子一骨碌滾下山岩,鏡頭一對虛,孩子在急速地滾動,再切入一個特寫鏡頭,觀眾看到孩子臉上血跡斑斑。這時電影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是:孩子摔得滿臉是血,遍體鱗傷。緊接著,又看到一頭金錢豹向受傷的孩子猛撲過來。這一鏡頭恰到好處,說明孩子隨時可能被金錢豹撕咬,此時觀眾的心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為孩子的生命捏上一把汗,而電影鏡頭卻跟著金錢豹,故意反復幾次,延長電影時間,此時觀眾心裡不由得輕聲喊道:「危險!」緊接著,導演讓一頭神象如救星一般從畫外突入畫內,並配上神象的巨吼。神象向金錢豹沖去,鏡頭拉開,大象斗豹,大象靠近鏡頭,從側背面看去,是使用了一個客觀鏡頭,使這一格鬥過程戲劇化,增強了電影的神奇感。鬥倒了金錢豹,神象用鼻子捲起孩子,並吸水噴洗孩子,鏡頭又急推,孩子的特寫——臉上傷痕頓消,這時才是化險為夷。觀眾隨著被拉開的鏡頭,看著神象和孩子一同離開畫面。接下去,電影寫孩子在野外的生活。孩子和神象親密無間, 一同嬉戲、玩耍,攝制者用了兩個鏡頭推移時間後,用動作式連接的蒙太奇手法,讓孩子和神象踢球的過程中轉換成成年人。這樣的處理,完全符合電影觀眾的視覺心理,同時也節約了電影膠片。與此組鏡頭結尾相迭的,是鏡頭的定動結合,迭印出字幕(導演、演員表、編劇等等)。

以上所講的只是電影《神象奇緣》的導演使用「序幕」的一組鏡頭。當時印度國內電影業競爭十分激烈,製片商必須在專場電影時間內,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創造出最好的電影效益,以謀取上座率。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電影必須講究攝制方法,主要是靈活地運用蒙太奇手法。當前我校攝制電教片條件較差,在攝制時,宜於採用長短鏡頭結合的手法。長鏡頭,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在長時間里拍攝現場,真實地再現生活。短鏡頭,可以充分利用電影藝術特有的時空條件,用蒙太奇手法分鏡頭,創造出我們所需要的生活圖景。

電影《神象奇緣》運用了很多短鏡頭。例如男主人公表演跳火池的一幕,就是運用短鏡頭的例子。手持火把爬上高梯的男主人公,在身上灑了汽油,然後點燃自己。與此同時,他腳下的火池也熊熊燃燒起來。高處的男主人公望望腳下,導演此時切入一個空鏡頭,讓人看到夜晚的大街全景,以此烘托男主人公此時所處位置的高險。然後,男主人公飛身從高台上跳下來,以沖擊的力量和濺起的油花撲滅火焰,完成了這驚險的一幕。這里,導演以俯仰鏡頭作渲染,以短鏡頭的變幻作掩護,讓觀眾看不出任何破綻,似乎男主人公真的要自焚,真的是從天而降。其實,這不過是一場鏡頭游戲而已。再如男主人公走鋼絲的一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短鏡頭。又如男女主人公親吻孩子的鏡頭,使用了雜耍蒙太奇並結合影像呆照(定格),這時畫面旋轉,加上呆照,烘託了夫妻雙方對「定情之花」的真摯的愛,使用定格又能表達永久的紀念意義。

短鏡頭宜於變換,而長鏡頭也是有特色的。在神象追逐打傷男主人公的壞人時,導演採用長鏡頭,並採取平行蒙太奇手法,「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讓鏡頭分別跟著人和象,表演了一場「象追人」的笑戲。這一場戲確實逗人,觀眾從對男主人公的同情和壓抑感,轉到對這場似悲又喜的戲的慶慰,情緒完全被電影所調動。

動物園里的動物們給主人慶賀婚禮的一場戲,則是長、短鏡頭互相配合的好例子。隨著小夥子的一聲吆喝,導演採用叫板式蒙太奇連接方式,讓老虎、獅子、熊、羊等動物,「很有禮貌」地進入豪華的大廳。導演讓鏡頭跟著這些動物們,一步步地展現大廳的內景,表現了婚禮的華貴,也表現了男主人公和動物們的「朋友」關系(男主人公是動物園的主人),這里還使用俯鏡頭,讓觀眾鳥瞰各種動物的憨態。它們到了主人的內室,真是「得其所哉」!

總之,為了拍攝好一部影片,電影《神象奇緣》的導演在蒙太奇手法上煞費苦心地頻繁變換。這也給了我們一次欣賞的機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寫好電影片腳本,將是一場艱苦的勞動。它也提示我們,寫好電影片腳本,一要時間,二要精力,三要條件,而尤其需要的是上下各方的通力合作。

『玖』 世界上最早用於攝影的變焦鏡頭什麼時候

變焦鏡頭的發展歷史�

變焦鏡頭的發展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事實上,它最早誕生的時候,攝影技術還沒有真正進入實用階段。那是在1834年,英國數學家彼得巴洛提出了在伸縮式望遠鏡的目鏡組內加上一塊負透鏡,「使加長的透鏡可以調節,從而能夠以任意的比例改變其放大倍數,甚至無須使透鏡離開眼睛或使視線離開所觀察的目標」的設想。這便是設計變焦鏡頭的最初構想。

然而,巴洛的這一構想一直到五十多年以後才得以付諸實施。1890年和1891年,分別由一位英國人,一位法國人和兩位德國人發明了實質上十分相似的可變焦距的遠攝鏡頭。

這種鏡頭一出現便受到攝影家們的歡迎,但它在技術上還是非常不完善的。首先,在使用過程中,每當改變鏡頭的放大倍數(焦距)時,相機都必須重新對焦;而且,隨著焦距的增大,鏡頭的有效光圈值還會逐漸變小,從而使控制曝光變得異常復雜。最嚴重的問題是使用這種鏡頭拍出的照片清晰度差,無法與普通鏡頭相比。

1902年,美國光學家查爾斯艾倫初步解決了上述問題,從而取得了第一個真正的變焦鏡頭的專利權。艾倫的專利是在兩塊固定鏡片之間加入一塊活動鏡片。使用時,當活動鏡片遠離前鏡片時,會使焦距縮短;相反,當向另一方向移動時就使焦距增大。在最短和最長的位置上,影像可以得到「補償」,即焦點保持相同。在中間位置時,焦點雖有所偏移,但是,只要使用較小的光圈,這種偏移還是可以接受的。

世界上第一隻較為現代化的變焦鏡頭(25-80mm、F2.8),是1932年德國光學家赫爾穆特為西門子公司的16mm活動電影攝影機而設計的。這只變焦鏡頭頗為復雜,系由8塊透鏡分6組構成,其後面有一段固定不動,由兩組獨立活動的鏡片分別完成變焦和對焦的功能。其中的一組稱為「變焦透鏡」的,可由前到後作直線運動,以改變焦距。另一組活動鏡片稱作「補償透鏡」,位於鏡頭的前部。它的移動軌跡是偏心的,先向前,再偏移,用此來保證影像在任何焦距位置時都具有正確的焦點。這種形式的焦點校正方法由於是使用凸輪來維持所需的非線性稱動,因而稱為「機械補償法」。

這種方法一直延用到五十年代才為「光學補償法」所取代。新的系統是用兩組以上的內鏡片一齊作同步移動來改變焦距和完成焦點補償。現代變焦鏡頭的光學結構比較復雜,一個典型的變焦鏡頭,一般都是由15片分為若干組的透鏡組成。結構這樣復雜的鏡頭,在組裝上比簡單鏡頭產生差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變焦鏡頭內部存在著為數甚多的空氣和玻璃的接觸面,因而非常容易產生料想不到的光暈。但這種弊病隨著五十年代鏡頭鍍膜技術的發展而有所改善。採用鍍膜技術以後,鏡頭設計師便可以比較放膽地去設計含有大量空氣玻璃界面的光學系統。

美國紐約一家公司的弗蘭克巴克博士於1958年設計成了世界第一隻用於照相機的變焦鏡頭,這只36-82、F2.8的鏡頭是為德國的一種35mm單鏡頭反光相機製造的,是當時最新式的光學補償式變焦鏡頭,但是相當巨大和笨重。

1963年,日本尼康公司推出了機械補償式變焦鏡頭尼科爾43-86mm.F2.8,為真正大眾化的變焦鏡頭設計開出了一條新路。當時,尼康公司是這樣解釋的:「這支變焦鏡頭的設計目的是用於體育攝影以及要求高速度和使用方便的其他領域。但如果要首先考慮影像的清晰度的話,則最好選用定焦鏡頭。」

變焦鏡頭設計之所以從光學補償法又恢復到機械補償法,是因為它可以使變焦鏡頭設計得更加輕巧,具有更佳的焦點補償效果,而且便於鏡頭設計師更巧妙地進行光學校正。當時所採用的其他有關技術,諸如防反射多層鍍膜和極低色散的特種光學玻璃等,對以後提高變焦鏡頭成像質量和小型化也有很大的貢獻。

近年來,變焦鏡頭的研製、生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技術性能有所提高,而且更方便了使用。新近問世的變焦鏡頭有以下的特點:中長變焦鏡頭大口徑化,且體積日益縮小;常用變焦鏡頭高倍率化;焦距向長短兩端發展,微距結構也有了相當的改進。

『拾』 問各位:什麼現在大多數電影都是變焦鏡頭拍攝

嚴謹的電影拍攝時很少使用變焦鏡頭,多是使用一組或一套大光圈定焦鏡頭。很多推遠拉近的鏡頭不是使用變焦鏡頭製作的,而是使用道軌拍攝的。拍電影不同於現場記錄類節目須不間斷拍攝,它是由一個個精雕細刻的鏡頭組合起來的,換鏡頭也是很容易的事。當然有些特殊場景,也是需要變焦鏡頭的,如很多一鏡到底的大場面長鏡頭的拍攝等。

圖:卡爾*蔡司的CP2 電影定焦鏡頭組

閱讀全文

與哪個電影運用了變焦鏡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屁你吃不吃電影免費 瀏覽:737
如何下載ac3高清電影 瀏覽:982
如何看待4d電影 瀏覽:545
如何搜百度網盤的電影 瀏覽:693
喊你一起拿電影票是什麼梗 瀏覽:989
長沙車幕電影如何收費 瀏覽:55
騰訊有什麼vip電影好看的電影下載 瀏覽:370
漢尼拔電影好看還是連續劇好看嗎 瀏覽:37
亞洲好看的小電影網站 瀏覽:614
什麼電影有跳舞機 瀏覽:737
怎麼去現場買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瀏覽:309
一熱巴演過哪些電影呢 瀏覽:369
風聲電影有多少酷刑 瀏覽:779
最新韓國電影好看 瀏覽:877
父親變機器人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4
華為手機如何下載電影到本地相冊 瀏覽:49
電影功夫當年的票房是多少 瀏覽:544
外國電影有什麼文化特徵 瀏覽:56
南京南京電影下載免費下載 瀏覽:648
中國什麼電影說濟公 瀏覽: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