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何以為家》引發哪些深思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從而引發了許多有關於生命的深思,具體如下:
1、僅僅是給孩子生命這件事情,並不偉大:
在劇中,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對節目主持人說:關於童年,我日後能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鏈子、水管、皮帶打在身上的感覺。在家庭中,父母常常會將負面情緒強加給孩子,而孩子照單全收。劇中的父母認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應該感謝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給孩子營造的環境和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給孩子最大的愛:
《何以為家》中,收留贊恩的單親媽媽沒有合法身份,還是拼盡全力帶著孩子爭取生存的機會,上班時候把他藏在廁所,趁著休息的功夫偷偷去餵奶,沒錢買,就撿來別人剩下的大塊生日蛋糕給孩子慶生,也歡迎贊恩加入他們的生活,最走投無路的時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線。
3、唯一能做的是,讓悲劇從這里終止:
贊恩是悲劇家庭的受害者,可贊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他們飽受中東戰亂,流離失所。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戰火紛飛的時局裡,不懂如何去愛。
在贊恩的視角里,父母是惡人,房東也是惡人。但其實他們都沒想作惡,他們只是按照社會教給他們的方式生活。如果說,這個故事裡全是受害者,那悲劇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追究這些已經毫無意義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悲劇在贊恩這里終止。
(1)何以為家和哪個電影很像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黎巴嫩一個小城鎮里的法庭,12歲的男孩扎因因為持刀傷人被判入獄,不過在律師的支持下,扎因起訴自己的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為他提供保護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窮,負擔不起撫養孩子們的費用,這意味著扎因不能獲得身份證,所以扎因是一個沒有資格獲得護照的黑戶,無法去學校上學,甚至在緊急情況下也無法在醫院獲得救助。
扎因是家裡的長子,為了養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為當地的雜貨商送貨,雜貨商老闆對扎因的妹妹有一種邪惡的興趣。當扎因的父母把妹妹賣給雜貨商時,扎因無比傷心跑到了一個海濱小鎮,在那裡,扎因遇到了衣索比亞移民的拉希爾;
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點點,拉希爾隱瞞了她有個一歲的兒子約拿斯,為了逃避僱主和政府部門的監視,她在工作時一直把孩子放在購物車上,她住在一間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攢錢試圖買一張偽造的身份證。
2. 電影《何以為家》是哪個國家拍的
《何以為家》的故事發生在黎巴嫩貝魯特。黎巴嫩處於中西交匯之處的阿拉伯地區,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一個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相互共存的國家,自從1975年黎巴嫩發生過一場持續15年的內戰後,就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超過10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黎巴嫩。黎巴嫩作為歷史上巴勒斯坦難民的接收國,在新一波難民潮來到後,難民人口超過了全國人口的1/4。
黎巴嫩像贊恩這樣的孩子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像贊恩這么幸運,能被導演從貧民區帶出來,想要解決黎巴嫩的根本問題,還需要時間。《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戰爭帶給百姓的災難,也看到了窮人家的生活狀況,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越多越好,要是做不到撫養孩子的義務,就不要給予他們生命。
3.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里最讓你印象深刻的角色有哪些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讓人看完就很傷感,很多人以為這部劇的劇本就是這么寫的,殊不知其中的主角贊恩,就是本色出演,他的角色最讓我印象深刻,孤獨,寂寞,呢種迷茫的眼神,呢種無助的神情,無一不牽動著觀眾的心。
這是什麼樣的角色,才能夠讓這個電影這么精彩,讓人彷佛能夠親身體會到其中的生活,在呢個戰亂的時期,戰火滔天。沒有任何的人情可言。何以為家。何以為家呢!
4. 如何評價《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好看嗎
這是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強烈的推薦給各位迷茫的知友,當面對溫飽問題時我們那些焦慮與迷茫都顯得有些矯情。
電影將的是一個12歲的小孩子將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當無法養育很多孩子時,父母卻一直在生育孩子,他們的貢獻也僅僅在於生而已,伴隨他們一生的就是毆打、謾罵。故事的主人翁不知道自己的年紀,因為他的父母沒有確切的記憶,他的妹妹11歲就結婚了,因為懷孕大出血而死,後來主角將他妹妹的丈夫(30多歲的人)捅傷了,他妹妹死前受了多少虐待電影沒有講,但是我們可以想到,電影的里他的爸爸說,我也沒有什麼辦法,因為我也是這樣過了一生。具體的情節我就不透露了,只能說很真實,故事也都是真的,真的東西才最能打動內心,不是嗎?
其實看這個電影自己覺得挺慚愧的,12歲的小孩遇到如此不公的命運依然頑強的或者,對美好的事物(巴黎)抱有幻想,並且一直也都努力著,沒有任何的抱怨,只是安心的做著自己的事,對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沒有任何抱怨,他在我的心中不是那個矮小瘦弱的小男孩,而是一位英雄,站在我達到不了的高度,令人敬畏。所以,已經擁有幸福生活的我們放下抱怨,專注的在各自的領域,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一切,因為此時此刻,在同樣一個地球上,某些人,無所謂大人,小孩,連做好人的權利也沒有。
5. 經典電影除了何以為家,還有哪些電影是好看的
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美麗人生,教父,泰坦尼克號。。。。。。
6. 有類似《何以為家》的電影嗎
我之前就是去了電影院看了《何以為家》,看完之後真的是覺得感慨萬千,我對於那個小男孩真的感覺又心疼又難過。幸好最後的他得到了一個好結局,這讓我覺得安慰了很多。我之前也看過不少類似的電影,其中有三部是我印象特別深的。
1、《海蒂和爺爺》
這部電影是由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由阿努克斯特芬、布魯諾甘茨、伊莎貝爾奧特曼主演,講的就是失去雙親的海蒂和脾氣古怪的爺爺一起生活的故事。這部電影其實整個基調還是比較輕松的,因為電影主要是講了海蒂的可愛、善良和純真,講了海蒂和爺爺兩個人之間的親情,還是很適合孩子看的。
7. 能否推薦一些與《何以為家》類似的電影,謝謝(*°∀°)=3
《海蒂和爺爺》(2015年)
《海蒂和爺爺》是瑞士著名作家約翰娜·斯比麗代表作《海蒂》改編的電影,由阿努克斯特芬、布魯諾甘茨、伊莎貝爾奧特曼主演,主要講述自幼失去雙親的海蒂,與阿爾卑斯山上與脾氣古怪的爺爺同住,她用自己的真誠善良感動和幫助周圍的人的故事。影片中展現了阿爾卑斯山美到令人窒息的場景,藍天湖泊、高山羊群相映成景,不禁讓人對這個恬靜又美麗的世界更添一份嚮往。
4.《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2013)
《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改編自Reif Larsen同名小說,講述少年斯派維因獲得世界科學大獎,被邀請到華盛頓演講,他獨自穿越美國的故事。影片中稀奇古怪的想像,為觀眾打造了一個不一樣的奇趣的童話世界。
5.《我的名字是伊麗莎白》(2006)
影片《我的名字是伊麗莎白》由尚皮耶·亞莫斯執導,主要講述10歲女孩貝蒂在成長路上經歷的故事,遇到為之心動的人,並開始與之共同開啟新的人生的故事。
6.《陽光小美女》(2006年)
《陽光小美女》是一部家庭喜劇電影,主要講述胡弗一家陪伴7歲的小女兒奧莉芙參加「陽光小美女」比賽的故事。雖然家庭中或許存在很多問題和矛盾,但是當面對共同的問題的時候,家永遠是溫暖的港灣和精神支柱。
7.《巴黎淘氣幫》(2013)
《巴黎淘氣幫》,講述了小尼古拉因誤會爸爸媽媽生小弟弟而不要他,開始四處尋求幫助而衍生的小故事。在這個全面開放二胎時代,父母如何處理自己與孩子的關系尤為重要。
8.《穿條紋睡衣的男孩》(2006年)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根據愛爾蘭作家約翰·伯恩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主要講述二戰時期,八歲的德國司令官兒子布魯諾,與集中營中猶太男孩的友誼故事。影片中,有很多讓人意料不到的事情發生,也有很多關於戰爭、友誼的思考。
9.《仙境之橋》(2006年)
《仙境之橋》改編自凱塞琳·帕特森的暢銷兒童圖書《通往特雷比西亞的橋》,主要講述傑西和萊斯利兩個因賽跑比賽而結緣的好朋友,一起運用想像創造出一個叫特雷比西亞王國的故事。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卻因為萊斯利的死亡而結束。這是一部關於友誼、冒險、失去的少年成長故事。
10.《美麗人生》(1997)
《美麗人生》在第71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主要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
8. 為什麼說《何以為家》是一部被高估的電影
最近何以為家這個電影不管是在豆瓣還是在其他平台上面的評分都是挺高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2歲的小男孩起訴自己的父母,其實單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就讓人感覺到同情,要知道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得有多麼絕望和傷心才會做出這些事,不難發現他的父母都是一些窮人,沒有錢在難民區里生活,但還是拚命的生孩子。
說實話這部電影不管是票房還是評分都應該更高的,可是種種跡象表明這部電影有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雖然是作為西方導演來進行拍攝的,但是當中的很多情節都會讓人覺得是西方沒有管理好制度才會造成這種現象的,雖然表演還有各方面的情緒都很到位很催淚,但是裡面的難民營卻是表示著國家的治理不當,所以才說是被高估的電影。
9. 如何評價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講述的這個令人辛酸的故事可是令我這個鐵石心疼的人也不游掉了幾滴鱷魚眼淚。《何以為家》裡面展示了一幅沉重的畫面,不能給一個孩子作為一個人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物質,就不要帶他來這個世間吃苦了。
他在控告自己父母為什麼要把自己給生下來的時候,令人鼻頭發酸。他在牢獄中得知自己父母又要生小孩的時候,那個絕望的眼神真的令人難過,養不起就不要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