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家看電影還是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辯論
我隨便站一方觀點:在電影院看
首先任何一個辯題都有其時代意義,也就是說提倡或者應該在電影院看還是家裡看首先應該從現在這個時代角度出發來考慮。七八十年代因為大都沒有看電影的條件,所以只能電影院,或者廣場上一群人看(也可以變現稱之為戶外電影院吧),後來到了九十年代以後興起了家庭影院,再到現在的網路,慢慢的人們又開始興起在家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到了當代電影院的確是越來越多,而且規模也是越來越大,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1、看電影是為了追求什麼?並不單單是看故事劇情,尤其還包括電影的特效處理,以及場內的氣氛渲染,而這些則是家庭無法具備的。
2、話題要符合時代,現在網路普及在家看電影如此方便,那難道就不能有更高的追求了?電影~也是一門藝術啊,藝術的追求是應該逐步向上的,因此在家庭看定影已經普遍的前提下,更應該提倡去電影院看。
3、電影事業是需要支持發展的,而它發展的資本便是最為直觀的「票房」,這樣的話在電影院看就好比支持「正版」,在家看不免就有些「盜版」嫌疑了。(這一條不好說,好好整理下語言)
4、有些時候,看電影往往不是最主要的,比如說和女朋友去電影院看可以培養感情,老師組織學生去看教育片,可以教人進步,這些電影院起到的效果要遠遠好過家裡。
Ⅱ 中國電影真正普及是在二十世紀多少年代
如果是全國的角度看 普遍民眾尤其農村開始不間斷放映電影 應該是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如果是從商業化消費電影的角度看 基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 現在都快是全球第一票房市場了
Ⅲ 那時候中國90年代末21世紀初在家看電影電視劇娛樂什麼的用什麼看
黑白電視,彩色電視……
Ⅳ 七十年代末到八九十年代 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嗎
不是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只有部分機關單位和少數家庭有電視機,多數都是黑白機。當時電視信號都是無線傳送,除了大城市裡電視台近的用戶可以用室內天線收看,較遠的用戶每家都要安裝一個10米以上的天線才能勉強收到電視節目,而且畫面非常模糊。到80年代中期彩電開始普及,到八十年代末幾乎家家都有了電視機。
Ⅳ 七八十年代晚上農村放電影,為什麼必須留下一個人看家呢
記得小時候農村那時村裡沒有電,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沒什麼娛樂活動,大多吃完飯到村裡空曠的地方跳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著回家是不會走的,要數最熱鬧的就是晚上放電影,一個發電機、一個大布幕、兩個帶窟窿眼的圓盤膠帶、一個白熾燈泡,村裡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裡放映電影,整個村子的人都會知道,晚上比白天趕集還熱鬧,誰都不想呆在家裡,但是那個年代小偷也多,家裡必須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親。
綜上,七八十年代農村放映電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動,我家基本都是母親看家,露天電影是我難忘的回憶。
Ⅵ 80、90年代的青少年放假是怎樣娛樂的
1.網吧上網
以前去網吧沒有什麼王者榮耀、吃雞等游戲,當年網吧最風靡的就是聊QQ、CS(當年記得叫半條命)玩的最多,當然後來也出現了傳奇、私服、泡泡堂、泡泡卡丁車之類的,不過最早的電腦游戲還是CS多一些,當然作者玩的第一款電腦游戲叫做玩具兵。
2.踢足球
之前和我夥伴,隨便有塊空地擺上幾塊磚頭就可以踢一下午球,當時一邊踢球一邊模仿足球明星的招數。
3.集郵
我發現當年真的有好多人都喜歡集郵。
4.抓螞蚱
夏天沒事和幾個玩伴一塊去草叢中一起做螞蚱。
5.攢錢買玩具槍
那時候男孩子必須要買把玩具槍玩,夥伴多的話還可以玩槍戰。
6.玩玻璃球
7.跳皮筋
真不知道當年女同學為什麼可以跳那麼好
8.踢毽子
看看誰踢的最多
9.抓蜻蜓
後來老師說真是益蟲就沒人在抓了
10.小霸王學習機
魂斗羅、超級瑪麗、雙截龍等等
11.集卡
當時玩的最多的就是水滸、小虎隊等卡片
12.四驅車
四驅兄弟可以了解一下。
13.下軍棋
其實我想時候玩軍旗的感覺比玩象棋的多
14.抄歌詞
Ⅶ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場面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非常熱鬧的場面,因為大家會將這樣的活動當做是逢年過節一樣來慶祝。在當時的農村想要看一場電影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說平時工作哪怕再累大家也都會非常的興奮,因為他們會期盼著看電影。很多人做完了農活以後雖然特別的辛苦,但是他們卻依舊笑得特別的開心,因為他們都在等待著電影的播放,並且當時的小孩子也特別喜歡在這樣的氛圍下看電影。
其實當時的小孩子不一定能夠看得懂電影裡面正在播放的內容,但是他們還是會看得非常的開心,因為這是一種集體的氛圍感。每當電影日來臨的時候他們就會提前到到達看電影的地方,並且早早的開始等待,雖然說小孩子們平時也會鬧鬧騰騰的,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會非常用心的看電影。
Ⅷ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人們娛樂方式有哪些有何變化
1、一年難得看上幾回的露天電影,現在的個性化的家庭影院;
2、收音機中收聽樣板戲,到現在遍地開花卡拉OK;
3、單純地追求「吃飽飯」,到現在追求生命質量的健身運動;
4、打檯球,現在的網路游戲;
5、看小人書到觀看各種電視劇。
30年對於具體的每一個人來說,最能反映變化過程無外乎吃穿住行。
精神消費上更是30年前的人所無法想像的,現在人的閱歷和思想超越了父輩,典型如日常接觸的電視、電影、唱片。
手機與世界相連接,進而影響著大多數的中國人。
(8)哪個年代人們開始在家看電影擴展閱讀:
現在的各種娛樂方式:
1、電視
電視引進中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電視台開始試播(當時還叫「北京電視台」),央視也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
以近鄰日本為例,懷舊感十足的《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中,東京城區的人們看上黑白電視也是50年代末的事情。差不多在二十年後,大街小巷的人們聚集電視機前面圍觀的場景在中國重演。
電視對走過80年代的幾代人來說都是一份珍藏的回憶,屏幕發光的13寸電視機打開了一個國家封閉已久的大門。
2、電影
無論是作為一種視聽藝術還是娛樂手段,電影的出現都比電視更早,它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過強烈的沖擊變化。
雖然中間甚至一直到現在都受到電視的沖擊,不過電影依然擁有它無以倫比的魅力,這也讓成千上萬的人湧入電影院,而不是守在家中面對背投等技術都換不來的環境。中國電影始於世紀初,跟隨世界電影的大潮走過了默片、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等多個階段。
3、錄像帶
錄像帶的流行要分開來說,80年代電視機得到迅速普及,與電視機配套的錄像機跟著走上了歷史舞台。當時電視節目也不豐富,它既可以彌補電視的單一缺陷,用來看電影,實用性極佳。
從80年代到90年代,受當時港片興盛等多方影響,錄像帶領域基本維持著以香港電影為主體、外國片為輔助的受眾歡迎模式。
總之錄像帶和錄像廳的美好時光一直持續到90年代中期,最後毫無懸念地被VCD和DVD淘汰並終結,難覓其蹤。許多人是到了後來才知道,他們一直看的錄像帶僅是VHS畫質。
4、唱片
與電影、電視一樣,唱片背後的音樂是大眾娛樂的另一塊根據地,唱片捧紅了無數內地港台歌手。經過二十多年的動亂和空白時期,刺耳的高音喇叭成為過去式。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唱片和收錄機把中國人帶離了眼前現實,憧憬一個美好又不可描述的未來。歌聲里的愛情、夢想和希望成為許多人的心中所往,抄歌詞、找海報更像是一場全民運動,真正把追星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正是來自這一領域。
5、唱盤
唱盤沒有大規模流行是因為70年代的國外,黑膠唱盤已經被卡式錄音帶所取代。由於唱盤體積大,遠不如卡帶來得便攜,加上每一面錄制的歌曲數目有限和程序麻煩,唱盤在中國始終顯得曲高和寡,被取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不過一直到今天,也有極少部分的黑膠唱盤愛好者懷念著當年的音樂,他們認為那種略帶粗糙的逼真質感是後來CD等介質所無法呈現的。
6、卡帶
80年代開始,能跟黑白電視、膠片電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是卡帶的流行,卡帶的超強影響力使它成為了磁帶的總稱,一般說起磁帶就是指卡式錄音帶。
卡帶成本低廉,可以反復使用。在國外像日本,卡帶與索尼隨身聽一並出現。在中國由於條件所限,卡帶更多是收錄機相伴十餘載。
雖有形式差異,不過是同樣流行。到了90年代,隨身聽也成為都市年輕人的選擇。
7、MP3
MP3是一種數字音頻編碼和有損壓縮格式,它通過一個演算法使得人類聽覺不會識別出被丟棄的音頻部分,從而大幅度地降低音頻數據量,容量極小。
MP3能發揮作用的領域遠不止於此,它能儲存於電腦、手機等終端。即便後面有MP4甚至MP5的推出,MP3在國內依然吃得很香。
8、手機終端
電視、電影、唱片三個領域互有影響,但是電腦的出現將它們集合在了一起,甚至極大地改變了它們的作用地位。比如現在歌手的專輯唱片銷量再好,卻只有黃金時代的幾十分之一。
隨著液晶顯示器和數字電視的出現,電腦與電視的的聯系變得緊密,卻依然有著無法克服的天然缺陷。
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情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情況
1、服飾方面:
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1978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但是服裝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
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2、飲食方面:
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
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比較緊張。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
3、住宅方面: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
1978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凈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
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4、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1978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國通鐵路。除西藏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1969年北京有了地鐵,1974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
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
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
5、文化生活:
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6、教育:
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7、就業:
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8、社會保障: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
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9、家居和傢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電話、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Ⅹ 70年代看電影的環境為什麼會和現在不同
不清楚你指什麼環境,看電影的物質環境還是人文環境?如果是看電影環境不一樣肯定是物質條件改變了,以前沒錢都在廣場共放,一村社的人都在一起看,而且看電影的機會只限於大型節慶日,請來人放電影,慶祝意義多,現在基本都在電影院或者家庭影院看,娛樂性質多。
至於人文環境或者說是看電影感覺不一樣了是幾點原因,1。經濟基礎改變了,70年代看電影的感覺,一年能有幾次,所以看得都很投入,現在天天在家都有電視電腦,看電影的看多了沒有感覺。2。70年代看電影主要基於娛樂大家的意味,現在電影商風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