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王曉冰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

王曉冰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

發布時間:2022-05-05 22:56:08

A. 《少女哪吒》:腳踩單車的「哪吒」

電影的最後一幕,重新聚焦少女時代的曉冰。暗夜裡曉冰騎著單車奮不顧身的往前沖,李霄峰特意用追光燈打在曉冰身上,儀式感特別強烈。像是逃離壓抑束縛,像是去尋找小路,像是去追逐她的愛情,像是追尋理想,像是奔向無拘無束的自由。聯想起前面劇情,人口普查員來曉冰家調查人口,曉冰問了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她報了自己家裡人口,將自己排除在外。

世界人口何其多,少了自己也沒多大關系,那一刻曉冰決定離開。《封神演義》中哪吒與東海龍王起沖突,當四海龍王聯名奏准玉帝來拿李靖夫婦問罪時,哪吒說:「一人行事一人當。」為了不連累父母,哪吒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曉冰化身為哪吒,終免不了一死,等待浴火重生。然而這一切電影里表現得比較隱晦,很多觀眾體會不到。一旦理解到了便會淚流滿面。

B. 有沒有看了電影《少女哪吒》的,有太多疑問,求解!

其實大家都在執著這部影片說的是什麼年代,其實這部電影適合任何一個年代。曉冰生活在一個離異家庭,飽受父母帶來的傷害。父親找了小三,而母親卻和自己的語文老師好上了。好不容易找到了李小路這樣一個好朋友,小路卻因戀愛疏遠了她。她不讀高中並不是因為她成績不好,而是不想再像初中一樣受到學校的束縛。原以為選擇衛校可以解開束縛。在衛校第一堂課自我介紹時候說希望這里交到好朋友,像小路一樣的朋友,可是衛校班主任的責罰令她夢碎。軍訓時候喜歡上了教官李丹陽,而李丹陽卻調動了,生活再一次給她開了個玩笑。寫給李丹陽的書信全部退回,長輩們又反對她去當兵追求自己的愛情,讓她更加感到束縛。出來實習,猥瑣的醫生和那個需要消毒的女人,讓她看清現實社會。人口普查時候說「我們家2口人」反問現在世界多少人口,得到的答案是50多億。多我一個不多,少2個不少。一筆盒煙頭,筆盒代表學校和家庭,而煙頭代表自己夢想與追求,卻被筆盒困住了。

C. 《少女哪吒》最後王曉冰去哪了這片是什麼意思

就是離開了,離開了這些人,那盒煙頭就是想表達自己度過的無盡孤苦,李小路最後跑出去,看到以前的景象,但是再也回不去了

D. 我們身為子女夠格嗎

一轉眼,就到了90後也開始焦慮父母養老問題的時候,更不用說既要給父母養老,也開始考慮自己如何養老的70後、80後了。

最大的90後已經27歲,他們的父母也到了50+或者60+的年紀,在他們已經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421」(三代同堂)「2421」甚至「4421」(四代同堂)家庭結構中,養老是個大問題。

這也是《奇葩說》節目在討論該不該送父母去養老院時,讓在場的人「哭得像鬼一樣」(主持人馬東語)、讓屏幕前的觀眾也哭得像鬼一樣的原因。因為戳心的點實在太多了。

比如黃執中說,我們不太善於和父母溝通,父母也不善於跟子女溝通。大家沒有說真話的習慣,都在客套,跟陌生人客套,跟父母也在客套。

馬薇薇說:「我做兒女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兒女;我做父母的時候,要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所以,我絕不在做兒女的時候,期待父母為我做什麼。」

張泉靈引述的一個數據:到2030年,我國將有90%的老人是空巢老人。屆時,2億多老人將孤獨終老。

問題就在於,只要你為人子女,只要你愛自己的父母,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反思:我身為子女夠格嗎?應該怎麼做子女才合格?

子女的問題,其實是父母的問題

在《致女兒書》中,王朔寫道:「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一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一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再後來,一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

這就是以王朔為代表的那一代人對父母的看法和感情。

王朔對父親的第一印象是怕——他和哥哥從一歲半開始住保育院,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回一次家,直到10歲出保育院。回了家,王朔還是和哥哥兩個人過日子,脖子上掛著鑰匙吃食堂,幾乎見不到父母。他父親也幾乎從不表達父愛,偶爾流露父愛的方式,就是下班吃完晚飯後到保育院窗外看兒子們,有一次看到阿姨不給王朔飯吃,沖進去大鬧了一場。

王朔對母親的感情更復雜。在《致女兒書》里,他寫到有一次和母親爭吵,他問母親:「你對我好過嗎?我最需要人對我好的時候,你在哪兒?」母親冷靜地說:「你在保育院。」王朔很悲憤,說:「父母跟老師一樣,那要父母干什麼?」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信任母親,更沒有提到愛——那是母親理解范圍之外的事,「她只認對錯,按她的標准,要一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2007年,王朔帶著時年79歲的母親上《心理訪談》節目,在節目上,他再次問了母親這個問題:「媽,你愛我嗎?」這次他母親的回答是「當然愛你啦。」王朔追問:「如果現在我是通緝犯、強奸犯、反革命分子,那你還愛我嗎?」他母親頓時啞然。節目嘉賓李子勛對王朔母親說道:「他其實是想問你,你對兒子的愛是無償嗎?」父母沒有安全感,下意識地把自己的恐懼傳遞到孩子身上,家庭關系都破裂了,大家還在演。到了王朔自己成為父親,有了女兒後,他不願意復制父母對他的冷漠,對女兒熱情得過分,「知道你小時候我為什麼愛抱你、愛親你,老是親得你一臉口水?我怕你得皮膚飢渴症,得這病長大了的表現是冷漠和害羞,怕和別人親密觸」

殘酷的親子關系

正如蔣方舟所說,「大部分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很殘酷」。50後、60後的問題是缺愛,父母多半冷漠或矜持,不善於表達愛意;而到了70後、80後那裡,問題卻可能是溺愛,父母滿溢的愛令人窒息。

作家綠妖的短篇小說《少女哪吒》就描述了一個「希望自己是個孤兒,無父無母,誰的情也不欠」的少女形象。少女王曉冰有個單身母親,表面看上去是個理想母親——「像電視劇里的媽媽一樣文明,從不大聲呼喝」,然而,王曉冰並不願意自己成為母親唯一的生活目標:她母親永遠在窺視她,想知道她在想什麼,連洗澡都不放過,一定要給她搓背。

王曉冰後來上了衛校,她母親為了給她找工作,花了上萬塊錢。王曉冰偷偷參加自考,考上醫大,沒有選擇母親鋪好的路。她母親氣得把她軟禁起來,叫了三個舅舅來一起批鬥她。她母親不明白的是,女兒為什麼一定要離開自己,如此無情,像一個仇人。後來王曉冰一直在逃,「她像哪吒,剔骨還母,徹徹底底自己把自己生育了一回」。

故事的尾聲,王曉冰的好友李小路回鄉時偶遇曉冰媽,被叫到王家做客。曉冰媽展示她給女兒備下的嫁妝:「你看看,這個紅顏色,現在找不到這么正的紅了,這是給她結婚用的被罩??我連小孩一歲到三歲的衣裳、肚兜、棉襖,還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麼都是現成的,什麼都不用她操心。」看到這一幕,大多數人會心頭一涼,頭皮發麻。

為什麼不能明明白白告訴父母自己在想什麼,自己不想要什麼?就像黃執中在節目中說的,在東方的親子關系中,就是沒有辦法做到很好地溝通。一談到親情,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沒法理智對待。雙方都有顧忌,都覺得需要為彼此考慮。雙方都是真心,但結果卻是兩顆真心永遠走不到一起。

新時期的「養兒防老」

有心理專家說,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習慣了一種基於孝順和等級制度的相處模式,可是這種模式放在現在的環境里已經不再適用。年輕一代更適應現代社會,在和父母的關繫上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就像作家楊照所理解的「養兒防老」——「年輕人回過頭來保護父母,讓他們不至於被時間侵蝕,遺忘或遺失了自我,這才是『養兒防老』」,以前,是父母牽著兒女學會走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現在,父母變老、變弱了,對新的時代變化表現出恐懼和不知所措(這會導致他們變得固執),就輪到子女牽著他們,幫助他們適應新的變化。

比如,父母對子女催婚、催生,更多的是因為感受到來自朋友圈的壓力。身為子女,會覺得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但讓父母放棄交往了一輩子的朋友圈,這不現實,被孤立的滋味我們都懂。所以,不如行使「圍魏救趙」策略,幫助父母發展新的朋友圈,比如同為子女婚姻大事焦慮的其他人,讓他們找到同道。

再比如,父母沉迷於廣場舞怎麼辦?這是一個自我價值和生活目標實現的問題,他們需要在廣場舞上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那麼,我們就要幫助他們開拓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和方法——參加一個老人交響樂團怎麼樣?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老人交響樂團》中,那些最初把《威風堂堂進行曲》演奏得慘不忍睹的老人,卻有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到音樂廳堂堂正正地演奏一回。打動觀眾的,正是他們那種不服老、不認輸的精神。

身為子女,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每個人永遠都不會有機會遺憾地說:「為人子女,我很抱歉。」作者:譚珊珊

E. 少女哪吒 里的王曉冰最後去哪了沒看懂

死了,從影片的一開始,一個人拿著毛巾擦拭一個女孩的小腹,到鏡頭對准那些方格子,就知道這是在太平間。從一開始就交代了結局。

F. 電影《少女哪吒》中之於當下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世界上只有一種活法,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只要你想。


回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或許你不一定要做那個逃離的哪吒,因為世界之大,總有令你動容的美好,沒有什麼事情是難以解決的,明白了這一點,或者你才真正看懂了影片之於當下生活的意義。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只要你想。

G. 剛看完這電影,雖然完全看不懂,少女哪吒,求解

文字來自豆瓣,作者木衛二。

《少女哪吒》是比想像的要難懂一些。

這部電影低緩又疏淡,留白太多。從王曉冰的命運走向到不加提示的時間跳躍,從大量書面語對白到台風白馬中國家長,應了人們常說的老話:女孩的心思你別猜。

但這部電影並不是俏皮話,更不是流行歌曲。

當然,《少女哪吒》也沒有難懂到晦澀的程度,不少負面評價指向了一個「作」字。我並不認為,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作,看三毛是自尋死路。《推拿》里背三毛的詩,「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大家覺得沒什麼,因為盲人是另一種動物,他們隨便什麼樣子都可以。作點,文藝點,想入非非,反正本來就跟正常人不一樣。

我也不認為,「作」是什麼壞事,尤其是在電影里。但麻煩出於《少女哪吒》的對白,不太像是我們現實中交流會說的,背離於多數人的生活經驗。這些對話介於兩個少女,甚至發生在少年和少女之間,玩笑打岔胡搞亂來,個人認為問題都不大。日本電影《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的少女,她們可以把彼此封閉在《綠山牆的安妮》的小世界,抵禦外界的襲擾。我是黛安娜你是安妮,自圓其說。

但是當這些高度凝練和醒目的對話,發生於少女和家長老師之間,《少女哪吒》立馬觸犯和推翻了許多觀眾的成長經驗,「頭發披著太好看」,「這世上只有一種活法」,這樣的言語,似乎不是相應的電影人物角色所能承載的。我的理解是它們可以作為心裡話,作為旁白,作為日記,作為評論解讀,但直通通地講出來,似乎有些不太准確。當然,這可能也是導演所滿意的處理方式。

舉例來說,豆瓣紅人半輩子老師神煩《左耳》,他覺得幾個小孩,吼什麼「我讓要讓你身敗名裂」,極度可笑。怎麼個敗了哪裡裂了,這是中年人的野蠻入侵。又比如,我妹是個很作的人,平時網上說話,都是寫中學作文的浮誇詞句,「恩斷義絕」之類的大詞,接連不斷。但到了現實中,大概是方言的轉換過濾,她又顯得正常不過。我對《少女哪吒》的期待,最早其實來自台灣某老師。看完片子,我想起以前跟朋友聊到台灣電影和大陸電影,它們對「做作」和「文藝腔」的判斷截然不同。幾乎所有台灣電影,都被認為有一股我們不太習慣的文藝腔,或多或少。

對白只是《少女哪吒》存在的缺陷可能之一。在故事上,電影經常語焉不詳,後半段更是頻繁地製造虛實不分。尤其是王曉冰和李小路初中畢業分開後,她們的命運捆綁似乎不再那麼緊密,也難以製造更加猛烈的情感沖擊。父母等成年人分掉了戲份,也令人難以focus在成長主題上,尤其是李小路的存在變得模糊,更令王曉冰顯得太over。就連充當MacGuffin的少女秘密,也真的變成了稍縱即逝的秘密——哪怕就是那個盒子。

李小路拉著課桌,王曉冰的泅水,母親的黃梅戲,篇幅不小的軍訓,突然找上門的人口普查……可以說,這些人物行為背後,都會引發我的奇怪猜想。

比如習以為常的軍訓傳統,其實是從1990年開始,年輕人要接受一堂特殊的成長教育。不過,這很可能只是因為我想太多了,是《頤和園》結尾的閃現。現實中的大學女同學,同樣有對教官萌生愛意,鴻雁往來。

再到王曉冰去父親的新家,父親的照片,以領袖畫像的方式懸掛。觀眾可能注意不到這個,只記得肖邦的重音。問題來了,無論掛像還是蕭邦,它們本來就是虛的東西,這個段落就顯得孤立和薄弱。

全家人教育王曉冰一場重頭戲,哪怕只是為了營造緊張壓迫乃至恐怖的氣氛,但眾多配角演員,實在是把緊張寫在了僵直的身體上,場面上破了功。無論是為了審判,還是宣告決裂,電影都表現得太過於一本正經。這並不是什麼大事件,而是現實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或者旁聽耳聞的。

具體一件事,人物的某個舉動,升學工作,感情命運,《少女哪吒》往往採用弱化動機,省略過程,呈上結局的從簡做法。彷彿她們本來就是這樣,是被演繹的俠女式性情,一鏢,一拳。李滄東曾說,他的電影往往因為拉近了電影和現實的距離,令觀眾不舒服。《少女哪吒》則把電影放置在離現實比較遠的位置,至少隔了一條河流。從青春成長到步入社會,少女以一種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方式存在,卻令一些觀眾感覺不適。將來以及寶城以外,似乎存在有另一種更好的生活,就像她們在書本里所看到和想像的,但她們的沖動,除了王曉冰執意要參軍,最終只是落在了白馬的意象以及電影的片名上,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

李小路走了,李小路又回來了。王曉冰?真的不見了。

《少女哪吒》的好,有演員的眉目形神,是典型的90年代縣城少女,肥大校服紅毛衣。它特意去拾取生活的細節,觸探時間的質感。在河堤與河流之間,她們大聲呼喊,奮力涉水,將青春肉身銷毀。

我曾以《少女的白馬,青春的河流》為題,評論過英國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的《魚缸》。電影里的女孩像被放養一樣,粗野凌亂。她愛街舞,被好身材的法鯊迷倒,不斷奔跑,劇烈喘息。

這題目同樣適用於《少女哪吒》,李小路放走了白馬,王曉冰橫渡了河流。巧合背後,反過來也說明全世界范圍內的成長故事都沒有什麼難懂的(當然兩部電影的鏡頭語言完全不同)。

《少女哪吒》選擇了無端無因的反抗,並通過比較決絕的自我了斷,完成成長。整部電影,其實是借「歸來」(《故鄉的雲》和成年的李小路),看「離去」(三毛的流浪,武俠江湖)。導演身在高處,自現在回溯過去,從成人社會投注了一盞黑夜的追光燈。這種有意營造、包圍了主人公的黑暗,則構成了整部電影的時代主色。我喜歡這個立意,但是,它的技巧似乎跟主題有些背道而馳。至少,融合得不是那麼貼切。我想像的是輕盈,而不是飄忽。是高潔的諾言,而不是自斷此生。

縣城少女的故事,之前印象深刻的還是章明的《郎在對門唱山歌》,它有一條更大的河,一個更加模糊的時間跳躍。它的未來部分,引發了眾多負面評價,肥皂、狗血。這些評價並沒有讓我覺得電影變得扭捏,因為它深深刺痛了我們存身的現實。

H.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 女媧是中國人的共同母親嗎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女媧是中國人的共同母親嗎? 王曉冰
尋親是人類文化和心理依戀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對母親的追尋可以說是所有人的一種「戀母情結」,當然,與此相應的還有尋親中的「戀父情結」。在東西方文化中,人們都有各自共同的原始母親,一位是女媧,一位是夏娃。然而,要把文化或文學中的共同母親認定為現實生活中的共同母親,則是一種從文化走向科學的行為,需要多學科的研究才能認定。
在中國文化和傳說中,女媧是中國人的共同始母。女媧又稱女媧娘娘,風姓,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一說她的名字為風里希(或為鳳里犧)。女媧首先是摶土造人,用黃土仿照自己,造就了中華民族。同時,她又是拯救中國人的女神。由於上古時代的共工怒觸不周山,引發了一場特大災難,天崩地陷,猛禽惡獸盡出,殘害百姓。於是,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還殺死惡獸猛禽,讓先民安康幸福。
《風俗通義》記載,女媧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她也被視為婚姻女神。而且,傳說中的女媧還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為音樂女神。當然,還有傳說認為,女媧是一位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主要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
現在,一些考古、歷史、神話、民俗專家考察山西吉縣人祖山後形成共識,認為日前在人祖山媧皇宮女媧塑像下發現的「皇帝遺骨」,可能是傳說中史前「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也就是說,女媧終於從傳說走到現實生活,中華民族的共同母親被找到了。
專家的認定有多方面證據,但歸納起來,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學的兩大類證據。文化的證據是,早在1984年,媧皇宮遭到破壞時,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媧塑像下發現遺骨,包以黃綾,盛於木函。「木函」墨書寫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燒了金山寺,皇帝遺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樑立木。……皇帝遺骨先人流下。」這說明,明代人的墨書記載把該人骨稱為「皇帝遺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等人從2011年8月13日~10月9日對人祖廟進行了搶救性整理,發現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民國時代遺物291件(套),並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頭骨、木函殘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跡。
而科學的證據是,考古人員把代表「皇帝遺骨」的成人頭骨送到北京大學進行C14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這塊成人頭骨距今為6200年。
綜合這些證據,一些專家認為,這塊頭骨就是中國人的先母女媧。然而,這一認定引起了爭論,相當多的人認為證據不充分,論證不扎實。C14同位素測年只能測出一種生物或器物生活或流行的年代,但不能進行身份認定。而且,專家們也認為,在漫長的母系社會中,女媧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號,同時也成為氏族首領的名字,不會只是一個女媧,會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媧產生。木函題記中「皇帝」之說,可能是某代或最後一代女媧,是後人對母系社會首領女媧崇高地位的追稱。既然是一代女媧,就不可能確認她就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母親。 摘編自《網路知識》2012.7
小題1:對文化和傳說中「女媧是中國人的共同始母」的原因,陳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女媧造就了中華民族,同時她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殺死惡獸猛禽,拯救中國人,讓先民安康幸福。
B.女媧被視為婚姻女神。《風俗通義》記載,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
C.女媧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山西吉縣人祖山發現的「皇帝遺骨」,可能就是女媧(媧皇)的遺骨。
D.女媧被視為音樂女神。傳說中的女媧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使人們在繁重的勞作之餘,愉悅身心。
小題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都是人類文化和心理依戀的一個重要內容,因而東西方文化中,都有各自的原始母親。
B.C14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這塊成人頭骨距今為6200年。這為女媧成為中國人的共同始母的說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C.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吉縣人祖廟發現的人頭骨、木函殘片和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這些都可以認定為有利的考古證據。
D.女媧要實現從傳說走到現實生活,也就是對她的中國人共同始母的身份確認,需要用文化和科學兩大類的證據來證明。
小題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在文化和傳說中,女媧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共同始母,是因為她承擔了多重母親的責任,做了對人類有益的事情。
B.對女媧是不是中國人的共同始祖的認定是嚴肅的,由此,考古等專家認定女媧的頭骨是參考了文化和科學多方面證據。
C.傳說認為,在山西洪洞縣的侯村有她的陵寢,考古專家卻在山西吉縣發現遺骨,可見傳說是不能作為尋找始母依據的。
D.雖然一些專家認為頭骨是先母女媧的頭骨,但是還不能最後確切地認定這個女媧頭骨就是中國人最原始的母親的頭骨。

小題1:C
小題2:D
小題3:C

小題1:
試題分析:C與題干不符,題干是文化和傳說中「女媧是中國人的共同始母」,而C項是考古發現,不合題意。
小題2:
試題分析:D文中說「主要是文化的和科學的兩大類證據」,此項以偏概全。
小題3:
試題分析:C「傳說是不能作為尋找始母依據的」錯,無是生有,似是而非。

閱讀全文

與王曉冰是哪個電影里的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看韓國電影聖殤 瀏覽:382
電影美人魚真的好看嗎 瀏覽:324
賊巢電影如何 瀏覽:511
周星馳張敏合作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32
李在寅電影免費 瀏覽:142
解救美國總統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43
如何買一張電影票讓兩個人都看電影 瀏覽:573
電影房多少錢 瀏覽:634
免費三級理論電影晚娘 瀏覽:922
好看的寵物喜劇電影 瀏覽:489
韓國催淚電影什麼婚紗 瀏覽:140
好看的愛戀電影 瀏覽:146
有哪些好的關於暗戀的電影 瀏覽:3
電影勇者行動免費播放 瀏覽:130
2015鍾漢良主演電影有哪些 瀏覽:81
最近上映的粵語電影有哪些 瀏覽:619
dvd相片電影故事怎麼製作 瀏覽:552
好看的人性救贖電影知乎 瀏覽:713
2020日本韓國電影高清免費看 瀏覽:892
反貪風暴系列電影不怎麼好看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