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國產電影就是不如外國的
自觀點
中國電影不能說起步較晚但是總歸是有弊端,中國電影也不能說沒有好的,優秀的總歸是有很多。我覺得還是商業化的趨勢較嚴重,和思想的局限問題。中國電影被太多人貼上爛片的標簽,慢慢的也確實越來越爛。個人認為從2010開始至今中國大陸的優秀電影少之又少,沒有好的劇本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愛情片普遍成為一個趨勢,尤其是青春愛情片,已經成為了一種完全沒有創新的危機,公路題材電影也成了一種潮流,還有鬼片,中國鬼片是硬傷。而且轉型做導演的不論是演員還是歌手甚至是作家也越來越多,因為能賺更多錢,所以導演行業對這些人來說是不太拿手的,而很多新手導演有後台和資金,開始嘗試做商業片,當沒有想表達的思想而僅僅是以賺錢為目的時,中國電影爛到了一種境界。然而之前還是有很多很多好片子的,特別是80,90年代,就不多說香港電影業的繁榮了,因為就連昆汀也是很喜歡看香港電影的,就說大陸電影,例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馮小剛的甲方乙方,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都是經典巔峰電影,21世紀以來,香港電影開始趨於平穩化,05年陳可辛的如果·愛,07年李玉的蘋果,表達的連貫和鏡頭的美感都與當時貼合,雖然香港近年來的電影業也不發達,看到最多的是賭場題材和警匪題材。中國娛樂圈近年來挖掘大批小鮮肉小鮮花,還是為了貼合觀眾的興趣。最嚴重和明顯的現象就是,中國電影開始喜歡用真人秀的欄目來引出一部電影,這是很嚴肅的騙票房行為。
相比國外,國外的范圍就很大,但是近年來優秀的也並不是佔大多數。像美國好萊塢致力於商業片,科幻片比重較大,源於好的團隊合作和大批資金投入,雖然最近郭敬明的《爵跡》也想採用個真人CG技術玩玩,很明顯他失敗了,但這總是個嘗試。但是美國卻早在70年,就已經拍出像教父,飛越瘋人院,還有80年代的穆赫蘭道,美國往事這種有思想有主題有影響力的電影,更不要說90年代了,94年一整年的優秀電影就多到讓人感動。像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平時見到的這些國家的電影並不多,但是正是這種冷門電影,尤其是近年的高分電影,大多都是文藝片,表達的東西很有力量,貼近人性而不僅是敘事。日本韓國的電影不用我多說了,日本一直在動漫方面做的很好,當然也在很久之前就一直在動畫電影方面有所成就,像宮崎駿高田勛都是享譽世界的大師,龍貓,魔女宅急便,輝夜姬物語等等,還有今敏的紅辣椒,未麻的部屋等,都是影響過盜夢空間,黑天鵝,夢之安魂曲這些電影的,而日本的其他很多電影也很有溫度。韓國的更不用說了,更有溫度了,因為以犯罪為題材和真實改編的緣故,韓國感人電影很多很多,婚紗,七號房的禮物,熔爐等等都是讓人對人性引發思考的片子。法國電影一直很厲害,起碼我是這么覺得的,多的不說,這個殺手不太冷,天使愛美麗,兩小無猜都是法國片子,法國電影善於敘述愛情,但是不失趣味性,近來的電影也非常文藝。
綜上,與我國電影相比,商業化與走不走心是個因素,社會發展也是因素,但是中國電影也在不斷提升,像烈日灼心,路邊野餐,黃金時代,七月與安生什麼的但我實在列舉不出來更多了。。其實後會無期也不錯,但這來自我對韓寒的偏愛。。但是其他國家不見得就沒有差的電影,只是我們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每一部電影的上映都被我們看的清清楚楚,所以當然要過濾得更嚴苛,而那些被當做例子列舉出的國外電影又何不是被篩選出的呢
『貳』 在國內賠得「一塌糊塗」,到了國外卻賺瘋的電影有哪些
在國內票房慘淡,但是國外卻火得一塌糊塗的電影也不乏其數。中國電影最近幾年在國外的發展雖然緩慢,但是依然有進步。來說一說這些在國外賺瘋了的電影吧。
『叄』 推薦一部小眾電影,沒什麼人聽過的《路邊野餐
看過,是一部文藝片,還不錯,但真的很小眾,也有些不太容易看懂的地方,可能未必會有多少人感興趣,但看進去後還是值得一看的。
『肆』 電影《路邊野餐》到底好不好看
提前說一下,《路邊野餐》是好電影,但不是大眾口味的電影。
很正常,就好比前幾個月上映的《我不是王毛》,其實導演用的敘事和電影語言比《路邊野餐》更加通俗易懂,其實影片已經不錯,但終究還是拿不到好票房。
《路邊野餐》也一樣,即使它拿了再多的獎,也免不了底票房的命運。一者,它是一部太像電影的電影,完全是一部用正規的電影語言砌成的影片,如同教科書一樣。二者,導演還沒有達到姜文李安侯孝賢那樣,即使大部分受眾看不懂《聶隱娘》《一步之遙》《一代宗師》,但還是有人會進入電影院買賬,這就是名導和大師帶來的效應。
而《路邊野餐》太過正規、傳統、文藝,甚至好多觀眾出了電影院,討論的是:導演叫畢什麼干?哪個干?
所以《路邊野餐》用什麼去吸引觀眾呢?
小的時候我的作文寫的特別好(原諒越長大越懶越不會寫了),總覺得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寫作大師。那時候有個語文老師特別看中我,總是給我的作文高分,並且在整個年段當做範文傳閱,也拿了好多獎,縣里市裡省里。但其實那時我寫的作文,現在看起來其實都是為了應試而寫的作文,運用大量的排比句、反問句,以及大量華麗的詞藻堆砌,看起來就像特別有功底的大師一樣。
但其實這樣的作文只適合剛學習寫作的人去模仿,畢竟要學一樣技能必須先打好基礎,所以先學習正規軍的作文,如果剛開始就去看郭敬明和韓寒的文章,那就完了,地基都打不好,磚都砌不穩開始粉刷,怎麼能搭好建築?
畢贛的《路邊野餐》就像是一篇非常值得當教科範文的作文,想學電影,或者懂一點電影語言的人,非常適合把它當做學習的標榜。電影里運用了非常多的電影語言技巧,包括怎樣轉場,怎麼調度,怎麼運用光線表達意圖,怎樣運用長鏡頭等等,如果拍過電影或者微電影的人,《路邊野餐》里的好多場,都非常值得去和導演畢贛請教一番,因為我們在拍攝中常常也會遇到類似的困難和問題。
《路邊野餐》的精彩之處是40分鍾的長鏡頭?還是電影如夢如醒的表達方式?其實也說不準。長鏡頭的確有讓人憋尿的效果,但技術失誤和瑕疵太多了,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為了追求這種效果而暴露過多的失誤,我覺得這不能拿經費和資金當理由,如果是小成本,那是不是考慮用其他方式來表達電影的意圖?非得長鏡頭嗎?
畢贛導演說他想追求追原始的電影語言,但電影發展到如今,蒙太奇已經是最基本的電影手法了,如果說非得追求原始,那是不是得一鏡到底的拍攝一部兩小時的電影更加原始?
很難鑒定什麼是純正的電影,我想不然就讓觀眾買賬,不然就達到藝術水平,二者其一就是好電影。
『伍』 與《路邊野餐》相比,《地球最後的夜晚》在風格上有哪些延續,哪些變化
陳升是念詩,羅紘武是旁白。陳升的凱里話自然是標準的,他讀的詩,很有韻味。《野餐》的詩意更濃,它更像是一部詩歌化的電影,結構也是詩歌化的。《地球》的詩意主要在咒語,主題上的詩意,核心思想的詩意。《地球》的故事性、戲劇性更強,它的詩意弱化了。
《野餐》和《地球》都是沉重的故事。《野餐》通過超現實的想像,弱化了沉重。《地球》通過夢境弱化了沉重。它們都是關注困境中的人,都涉及倫理問題。《地球》延續了《野餐》的柔和而不生硬。
沒有經歷過黑夜,沒有穿越過黑夜的人,較難理解那種穿越。更不要說許多人觀影的態度極其不好,空氣中彌漫了暴戾的氣息,這就是如今社會的現實。他們缺乏安全感,煩躁無比。他們甚至不會表達自己生活里的煩亂不安,也不會表達自己的訴求。在真假難辨的現實里,他們居然認為所有真相都應該是一覽無余的,極度缺乏謙遜之心。同時在怯懦中心存僥幸。
不願耐心地去了解《地球》這個故事,更不能理解這個故事,也是無從談起對這部電影的欣賞。
『陸』 《路邊野餐》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看完後其實一直有個離奇的想法,也許老醫生是盪麥洗發的女人,陳升拿手電筒照在她的手上,陳升穿著那件老醫生做好的衣服將磁帶給了她。而凱里老去的女人開了一間診所,讓陳升去鎮遠找愛人,好像這樣也說得通。
畢贛在采訪中說,因為資金的問題導致電影有不少瑕疵,接下來要拍的新電影拿到了足夠的投資,將會做得更好。
對此,我抱有很大的期待,中國目前我最期待的兩個新導演,一位是徐浩峰老師,另一位就是畢贛。
『柒』 有哪些中國好電影可以在國際電影節上排名
說兩部近些年不輸各大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的國產電影吧:
《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是新人導演畢贛的處女座,講述的是主角陳升在盪麥這個小鎮里,彷彿經歷了混亂的時空的故事。
電影拍得跟夢境一樣,虛實相生,電影里一閃而過的是關於時間、空間、現實、夢境這些線索的鏡頭。
在去年《我不是葯神》、《影》等佳作的夾擊下,《大象席地而坐》仍然殺出重圍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胡波也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獲得了最佳處女作獎特別提及。
雖然這兩部電影離普通觀眾還是比較遠,但是無論是鏡頭語言還是劇本,都不輸各大國際電影節的獲獎作品。
『捌』 有哪些評分超高的電影
於中國影迷而言,豆瓣是一個相對而言公正客觀得多的電影評分網站。其中口碑極好,幾乎零差評的電影大約有以下幾部:
1.《肖申克的救贖》
作為完全可以稱作「影史第一」的作品,《肖申克的救贖》對自由,對希望的追求是足夠感染每一個觀眾的。它讓我們每個人都不由得深思,如果是我掉入了這樣的囹圄之地,我會是什麼樣的?我會是無可奈何的布魯克嗎?或是失去希望的瑞德?或是能戰勝一切的安迪?《肖申克的救贖》用最溫馨的畫調來講述了一個最偉大的故事,是我們千古以來從不曾放棄的美好事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