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小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和電影《布拉格之戀》相同點和區別
我覺得米蘭昆德拉的文字是需要細細咀嚼的,如果沒有那些大量的似在故事中又似在故事外的文字,這本小說就失去了它大部分的價值,因為其情節僅僅是一個不知忠誠專一為何物、以艷遇和一夜情為習慣的醫術高明但不失良知的外科醫生最終回歸到妻子的身邊而已。在我看來,電影《布拉格之戀》沒有捕捉到小說想表達的最精華的東西,即所謂「生命之輕」,又或是一種近乎痛苦的懷舊(米蘭昆德拉討厭現代社會的大部分東西)。但如果不考慮其哲學層面的思索,《布拉格之戀》還算是一部比較值得看的電影。
總之,小說和電影的相同點在於情節大致類似,區別在於深度。
B. 這部老電影叫什麼名字,男的好像叫托馬斯。
布拉格之戀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
導演: 菲利普·考夫曼
編劇: 讓-克勞德·卡瑞爾 / 菲利普·考夫曼 / 米蘭·昆德拉
主演: 丹尼爾·戴-劉易斯 / 朱麗葉·比諾什 / 莉娜·奧琳 / 德雷克·德·林特 / 厄蘭·約瑟夫森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8-02-05
片長: 171 分鍾
又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港) / 布拉格的春天(台) / 布拉格之春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 沉重浮生
本片根據米蘭·昆德拉的同名小說改編。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術醫生托馬斯(丹尼爾·戴-劉易斯 Daniel Day-Lewis 飾)生活在對女人追逐的快樂中,享受著性的快感。畫家薩比娜(莉娜·奧琳 Lena Olin 飾)是托馬斯的紅顏知己,但在一次去溫泉療養院出診的過程中,托馬斯結識了女招待特蕾莎(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 飾)。不久,特蕾莎隻身來到布拉格,二人結婚。托馬斯在婚後依然不改與薩比娜或其他女人偷情的惡習,特蕾莎無法忍受託馬斯的不忠,深夜出走,卻碰上蘇聯武裝入侵捷克。三人先後逃亡至瑞士日內瓦,薩比娜認識了當地大學教授弗蘭茨(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飾),特蕾莎失去工作終日悶悶不樂,帶著小狗卡列寧孤身重返布拉格。在自由與束縛之間,托馬斯究竟該如何選擇呢
很不錯的老電影!~
知滿天下解答 望採納
C. 求《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後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為存在。存在之輕,便是我們輕視了存在,當平常的幸福伴隨在我們四周而我們渾然不知,當幸福即將離去時卻要去渴求重復,這便是一種悲哀,一種不能承受的輕。
遊子思鄉,因為年少時沒有覺得家鄉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而蒼顏華發之時,又想著家鄉的好,於是天涯人斷腸。當然,並不是說敢於出去闖不好,其中沒有褒貶之意,闖——華發——斷腸,這似是一種生命常態,這種不能承受之輕每個人必須要承受,無時不在承受。
是否因為承受,而幸福盪然無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須經過的歷程,那幸福的尋找,就在於自己,因為輕視而沒有幸福,那何不趕緊重視,便重新奪回這種幸福。
或許那句玄妙的墓誌銘有了解答,「這里安息著卡列寧,他生了兩個麵包圈和一隻蜜蜂。」,因為特麗莎的一個夢,她想出了這句話,作為她愛犬的墓誌銘。如果僅把它當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學命題,我想昆德拉遠非那麼簡單,如果硬說麵包圈與蜜蜂象徵什麼,我想這也是暴殄天物。
麵包圈與蜜蜂,是夢境,是虛無,因為愛之切,卡列賓的死顯得那麼重,因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將最後的死亡化作夢境飄走,而不落一點痕跡於過去。因為愛過,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時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種輕,輕如一個虛無的想像。書中諸多萬花筒般的哲理性問題好象給我們擺了一個八卦陣,設置了一個迷宮。小說還提出了眾多的范疇:同情與背叛、性友誼、媚俗和糞便、共產主義,靈與肉、輕與重……就更令人眩目。所以對小說人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各人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人們常常感嘆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過來說,這就進入了深層:人生就是履行責任背負重擔,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而當我們不去背負重擔的時候,這種沒有任何責任和負擔的輕松就是生命的空虛和空白了。作為人,這種輕松當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多少名人也都說過類似的話: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虛。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不言自明。個人的理解,小說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個生命之重的人物。對愛情的專注和責任、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對事業的認真和執著、對善惡的愛憎和明斷……,在重壓之下艱難地活著,活得實在。
以至在這個沒有美和真愛的人間,最後只能在一條狗的身上找到人間的牧歌、找到真愛。正如薩比娜所說:「美就是被背棄的世界。」既使在這種情況下,特蕾莎還在懷著內疚的心情檢討自己是否對托馬斯太苛刻?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終恪守人生的戒尺!這也是她這個「被背棄的世界」的美之所在。雖然特蕾莎也有過一次對托馬斯的越軌報復行為,但「與工程師的小插曲是否讓她已經明白,風流韻事與愛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風流之輕松,了無重負?如今她是不是比較心靜了?根本不是。」於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嚴肅人生的道德的軌道上。與之相反,托馬斯、弗蘭茨、薩比娜則是生命之輕的一類人物。
是一些飄浮在半空的人物,沒有任何責任和約束的規范。托馬斯的情人有兩百多,還為此托詞說性與愛毫不相干,其亂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想認;薩比娜也是一個我行我素、隨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但「你可以背叛親人、配偶、愛情主祖國,然而當親人、丈夫、愛情和祖國一樣也不剩,還有什麼好背叛的?薩比娜感覺自己周圍一片空虛。這空虛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終級?」 「可說到底,薩比娜身上發生過什麼事?什麼也沒發生。……她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於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D. 跪求 好姻緣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好姻緣》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7iNFhBHZuQC8XRarne6hxg
作品相關介紹:《好姻緣》是由埃里克·侯麥編導,安德烈·杜索里埃、碧翠絲·羅曼德等主演的愛情電影。影片講述了思想前衛的女學生薩比娜在一次與已婚男人春風一度後,萌生了結婚的念頭。於是她計劃好自己的結婚和生育計劃,並決定找律師埃德蒙來執行組建家庭的任務。該片於1982年5月19日在法國上映。
E. 求布拉格之戀 電影完整版
鏈接:
《布拉格之戀》是由菲利普·考夫曼執導,丹尼爾·戴-劉易斯、朱麗葉·比諾什等主演的愛情片,於1988年2月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編著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講述了風流成性的腦外科醫生托馬斯和女招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之間錯綜復雜的愛情糾葛。1989年,該片獲得第4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
F. 《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作者是誰介紹一下基本情況。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里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以及《被背叛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松,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G.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你最喜歡哪個人
薩比娜.
因為她能打破社會制度的禁錮而大膽發表自己的言論,能反抗媚俗的形式主義而堅持走自己的路.我欣賞她追求自由的精神.
(我很不喜歡她在性上的放浪的表現,也許因為我離她的境界還太遠了.雖然在這方面她不是我效仿的對象,但我還是要仰視這個女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自我.)
H. 電影《地牢少女》 的真實事件是怎麼樣的呀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前不久好像有個這樣的新聞
新華社有一篇特稿《奧地利遭綁女孩心理受創傷 嫌疑犯撞火車自殺》來自羊城晚報。看過之後感覺,這篇特稿解釋了國人患了遭綁女孩同種的精神疾病。 報導說,奧地利近年最神秘的失蹤案24日變成了一樁轟動歐洲的非法拘禁案。8年前失蹤的女孩娜塔莎.卡姆普甚23日突然出現,而將她綁架並囚禁8年的男子當天卧軌自殺。
一件非法拘禁案
1998年3月2日,時年10歲的卡姆普甚在首都維也納上學途中失蹤,警方派出數百人展開大搜索,甚至排乾運河,將搜索范圍擴大到鄰國匈牙利,但最終一無所獲。 卡姆普甚24日再度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布麗吉塔.西爾尼接受電視台采訪時說,她為女兒感到驕傲,「她對我說『小老鼠媽媽』,那是她小時候給我的愛稱」。 8年過去了,一個外形10歲的孩子變成了18歲的大姑娘,連家裏人都不敢認了。 卡姆普甚8月24日接受脫氧核糖核酸(DNA)檢測以最終確定其身份。但在檢測結果出來前,從警察到家人都已認定,她就是那個8年前失蹤的小姑娘,因為她上臂處有一個傷疤,那是卡姆普甚小時候接受手術治療後留下的顯著體表特徵。此外,警察還在她遭拘禁的地方找到了屬於卡姆普甚的護照。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綁架者的魔掌說法不一。但她確實逃出來了。
警察根據面色蒼白的卡姆普甚指引,已經找到了監禁她的地方。那裡面積大約為6平方米,內有自來水、廁所、洗衣設備、床、書、無線電,還有衣櫥。警方散發的照片顯示,「地牢」入口極窄,只能供一個人爬進去。這哪裏是人居住的環境? 卡姆普甚告訴警方,綁架者最初4年始終將她關在屋中,後來逐步放鬆警惕,有時帶著她在村莊四周散步、聽收音機,偶爾還讓她看電視節目,那些節目經綁架者挑選後錄制下來。她還有機會看報,但大多數時間依舊與外界隔絕。 23日第一個接觸到卡姆普甚的女警官薩比娜.弗羅伊登貝格說,卡姆普甚說,她整天都和綁架者在一起,甚至一起做園藝工作。那麼為甚麼她沒有逃跑呢?女警官說,綁架者顯然對卡姆普甚發出過生命威脅,這是她沒能在此前逃出來的原因。女警官還認為,卡姆普甚遭到了性侵害,但卡姆普甚不願承認。 每一個人都會這樣想,如果綁架者不打算性侵害,那麼一直綁架她做甚麼呢?還要讓她白吃飯,還要挑選錄制電視節目給她看……。
報導說,警官埃里克.茨韋特勒認為,她可能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在長時間的綁架和劫持案件中,出於對生命威脅和看來無望形勢的反應,受害人會產生一種心理保護機制,變得同情綁架者或劫持者,並認同他們的目標。
新華社提供給新民晚報這篇特稿時加了一段話:「心理學家克拉默說,卡姆普甚也許要接受數年心理創傷治療,現在比較有利的一點是,在她遭綁架時已經10歲,完成了個性塑造階段,而且她來自一個穩定的家庭。
最近,在鳳凰衛視的《鏗鏘三人行》,用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解釋最近美國一名18歲被綁架長達8年的女孩與綁架者之間的關系,讓我重新回想起這個有意思的癥候群。與其說這是一種「症」,不如說這只是一種心理現象。不是偶然發生,而是普遍存在的。看完以下介紹,你會發現,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從母系氏族,部落,到國家,只要存在團體,有社會,有人,它自然在人心中萌發,我們都曾患有如下的癥候群。人類沒有錯,這是人性的本能,包括丁玲,包括郭沫若。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突然闖進了兩個全副武裝的綁匪,對著一家銀行一陣狂掃亂射,一邊射一邊說Party(晚會)開始了,三男一女的店員被抓,並被扔到地下室黑房子里。六天以後,這幾個人不但拒絕外面的營救,而且他們認為營救她們的警察要害她們,而綁架她們的人是在保護她們。為什麼? 因為在這幾天當中,綁架她們的人,除了對他們的生命進行威脅外,而且還讓他們相信隨時都可以開槍打死她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沒有打死她們,沒開槍,他們已經感激不盡了。不但如此,綁匪還給他們食物,給飯吃。這樣,這幾個綁匪一下子就變得像神一樣的。
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強烈的求生慾望使她們認同了綁架她們的人,甚至綁匪喜歡的,他們就喜歡;綁匪討厭的他們就討厭。結果他們被營救出來時,你聽不到他們對綁架者的控訴,相反的是,一位女士說:他們兩個根本就不是壞人,她還和其中一個訂了婚。還有一個乾脆在全世界為其中一個綁架者籌款,還建立了一個為綁架他的人辯護的基金會,這時候全世界都傻了,這個病名就產生了,叫作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必需以下四個條件。
一,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么做,並且會毫不猶豫。
二,施暴者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這是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三,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你基本與世隔絕。
四,你感到無路可逃。
在這四個條件作用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不僅在犯罪者和受害人之間,平常生活中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也不無少見。小張每天路過乞丐都施捨一毛錢,今天沒有給,乞丐白了他一眼;小王同樣每天路過乞丐,都一頓拳腳,今天走過沒有施暴,乞丐滿懷感激的對他磕了個頭。乞丐對於小王來說就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患者。
根據弗洛伊德的研究,人類潛意識里都有受虐的慾望,這位心理學大師說:人如果長期處於一種不可抗拒的痛苦中,他就會愛上這種痛苦。推而廣之,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統治者長期施以暴政,對民眾又時常施以小恩小惠,並且鉗制輿論,壓制自由,嚴密監控和懲罰異端分子,長此以往,就會讓民眾在不可抗拒的受迫中以自我壓制和麻木的方式保護自己免受更大的傷害,這種麻木久而久之變成一種習慣,從而保證了專制的繼續,並且這幫人很可能成為專制者的幫凶,幫著他們壓制新的異端分子。
強大的專制、不斷的洗腦,不管任何鋼鐵戰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無往不勝。 邪教可以讓無數人痴迷獻身,傳銷可以讓無數人狂熱喪知,金氏父子可以讓飢餓的朝鮮人民世世代代高唱《全世界羨慕我們》,斯大林時代和M時代可以製造出無數忠心耿耿的白骨冤魂,歷史上每一次種族屠殺,無一例外是以少制多。這些無法理解的現象,都是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大規模爆發。
8
I. 愛情電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劇情詳介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一個人被老虎追趕掉下懸崖,慶幸的是在跌落過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長在懸崖邊的小灌木。於是他就這樣吊在那裡,千鈞一發,生死攸關。頭頂上一隻老虎在虎視眈眈;低頭一看,懸崖底下還有一隻老虎,即使能躲過粉身碎骨的厄運,也會成為老虎腹中的美食。這時,他看見兩只老鼠正忙著啃咬懸著他生命的灌木的根,突然,他發現附近有一些野草莓,伸手可及。於是,他拽下草莓,塞進嘴裡,自忖道:「多甜啊!」無論外界因素多麼讓人緊張、多麼不愉快,想想那顆草莓,泰然處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