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放戰爭中的大決戰是指哪三大戰役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2. 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是
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沈戰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又作」遼沈會戰「。
戰役結束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解放了東北全境。
2、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3、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是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2)電影眼瞼炎解放軍哪個決戰擴展閱讀: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石家莊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而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3. 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參加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中的哪一場戰役
1947年8月1日,以北撤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為基礎,在山東省惠民縣組建,曾生任司令員,雷經天任政治委員,轄3個團,共3600餘人,隸屬華東野戰軍,參加了淮海戰役。
4. 這3次大決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什麼的軍隊進行的
遼沈戰役
國民黨於此地部隊僅有55萬人,衛立煌正規軍僅48萬人, 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國民黨二級上將) 所屬部隊:
第一兵團(駐長春)
司令:鄭洞國,轄新編第7軍和第60軍。 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 ——該軍轄新編第38師、253師和290師,後放下武器,投誠 林彪(中)羅榮桓(右)劉亞樓(左)在作戰前線
第60軍,軍長曾澤生 ——該軍轄182師、265師和286師,後起義
第八兵團(駐沈陽)
司令周福成,轄第53軍和第6軍。 第53軍,軍長周福成 ——該軍轄116師、130師和270師 第6軍,軍長羅又倫,後由趙家驤接任 ——該軍轄第207師、195師(後該師改隸第49軍)
第九兵團(駐沈陽)
司令廖耀湘,轄新編第1軍、新編第3軍、新編第6軍、第49軍、第71軍和第52軍以及騎兵司令部。 新編第1軍,軍長潘裕昆 ——該軍轄新編第30師、50師和287師 新編第3軍,軍長龍天武 ——該軍轄第14師、54師和292師 新編第6軍,軍長李濤 ——該軍轄新編第22師、169師和296師(後改隸第52軍) 第49軍,軍長鄭庭笈 ——該軍轄第79師和105師 第71軍,軍長向鳳武 ——該軍轄第87師和91師 中共中央東北局召開會議
第52軍,軍長劉玉章 ——該軍轄第2師和25師 騎兵司令部,司令徐梁 ——轄騎兵第1、2、3旅 錦州指揮所(駐錦州):司令范漢傑,轄 第六兵團、新編第5軍和新編第8軍,第54軍一度歸其指揮。
第六兵團:
司令盧浚泉 轄第93軍和第184師。 第93軍,軍長盛家興 ——該軍轄第263師、264師和266師 新編第5軍,軍長劉雲瀚 ——該軍轄第26師、293師和284師 新編第8軍,軍長沈向奎 ——該軍轄第288師、289師和88師 第54軍,軍長闕漢鶱 ——該軍轄第8師、36師和198師
淮海戰役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平津戰役
蔣介石於11月初電召傅作義到南京商談,認為華北解放軍只有待東北解放軍入關後,才能聯合發動較大攻勢,但東北解放軍需經3個月至半年的休整。因此,控制平、津地區既可利用美國援助和華北地區的人力、物力擴充軍隊,又可將華北、東北解放軍鉗制在華北,對整個戰局亦屬有利,遂擬定了固守平、津,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
傅作義於11月中、下旬先後撤退了承德、保定、山海關、秦皇島等地守軍,除歸綏(今呼和浩特)、大同外,將其12個軍42個師(旅)及地方部隊共50餘萬人,部署在東起灤縣、西至柴溝堡(今懷安)長達500公里的鐵路沿線。 蔣系的3個兵團8個軍25個師,防守北平及北平以東之廊坊、天津、塘沽、唐山等地;傅系的1個兵團4個軍17個師(旅),防守北平及北平以西之懷來、宣化、張北、張家口、柴溝堡等地。這個部署反映了蔣、傅雖定下了固守平、津的方針,但又有隨時南撤或西逃的企圖。
遼沈戰役後,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和1個鐵道縱隊共84萬人,除以第4、第11縱隊等部組成先遣兵團於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薊縣地區開進外,主力分別在錦州、營口、沈陽地區休整,積極准備入關作戰。
5. 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主力展開戰略決戰是從哪個戰役開始的
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主力展開戰略決戰是從遼沈戰役開始的。
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遼寧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
蔣急調北寧縣華北「剿總」的5個師和山東的2個師,連同原在錦西4個師,共11個師,於10月10日至15日猛攻塔山,以解錦州之圍,但未能突破解放軍的陣地。
(5)電影眼瞼炎解放軍哪個決戰擴展閱讀
遼沈戰役我軍勝利和敵軍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國共雙方最高統帥蔣介石和毛澤東幾乎同時都看到了錦州這步關鍵之棋,但蔣與他的東北將領們意見不一,從而舉棋不定,貽誤戰機在先。
蔣介石後來更犯下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那就是不顧當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力量增長的實際情況,固執地與解放軍展開決戰,終使幾十萬精銳之師在東北大地上灰飛煙滅。我軍兵力包括地方部隊幾乎在其2倍,而東北野戰軍的裝備在四大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算是最強的。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遼沈戰役
6. 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三次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是那次戰役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7. 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序幕的著名戰役是( )
遼沈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的序幕。
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即三大戰役,分別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8. 電影《大決戰》在山海關天下第一關拍攝老百姓歡迎解放軍入關的片段在影片中那部出現
應該是在第三部《平津戰役》,在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城樓下的確拍過老百姓夾道歡迎解放軍入關的場景,只可惜後期製作時沒放進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