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方式 > 電影評分和評價哪個重要

電影評分和評價哪個重要

發布時間:2022-04-14 00:33:17

⑴ 電影評分哪個權威

爛番茄。

在國際上的評價都還不錯,一般專業點的影評節目都是從這上面選取評價,爛番茄平台目前有69位專業媒體人參與點評,與豆瓣和IMDB等僅以「分數」作為最突出指標的網站不同的是,爛番茄網站上的影片多了一項「番茄」圖標。

鮮紅的新鮮番茄(「fresh」)和腐爛的綠色番茄(「rotten」)分別代表了正負兩種評價,一目瞭然。如果60%及以上的評論者能就影片給出正面評價,則該影片能獲得「fresh」標志,否則則為「rotten」。

(1)電影評分和評價哪個重要擴展閱讀:

爛番茄是美國一個網站,以提供電影相關評論、資訊和新聞為主,其母公司為IGN Entertainment,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三位在校學生Senh Duong、Patrick Lee、Stephen Wang創建 ,該網站已經成為電影消費者和影迷的首選目的地。

電影評價分為兩種,普通影評人評價和專業影評人(Top Critics)評價,爛番茄也專門為專業影評人開放獨立評價得分,爛番茄網站會對收錄評價達到一定數量影片,在根據所有影評人的評價總結得出影評人評價概括。

爛番茄對一部影片的評價是基於所有網站認證影評人的評價得出,網站會根據影評人的評價認定是好(新鮮番茄)還是不好。

⑵ 電影評分真的會影響大眾嗎

研究發現,無論是對看過的電影重新打分,還是對新看的電影進行打分,用戶都會明顯受到之前看到的評分的影響。當看到低評分電影時,用戶傾向於給低分;當看到的高評分時,用戶傾向於給高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同一部電影來說,如果用戶看到的評分是被故意調低了的,他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會比看到正常評分時要低。盡管故意調高的評分也會帶來更高的用戶打分,但故意調低造成的低評分的意願和廣泛程度都比調高時要更強烈。這也許就是為什麼電影製作方不願意看到低評分的原因:它會造成坍塌式的連帶效應,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除了打分外,打分頁面的影評也會影響其他潛在的觀影者。Tsang(2009)等研究者在對香港影評的研究中發現,影評會深刻影響人們的觀影傾向,這種影響程度比打分還要厲害。影評和打分還會相互作用:如果兩者都是正或負,其結果顯而易見;如果兩者相反,尤其是一個評分很高的電影下面都是負面的影評,觀影者可能會放棄對這個評價體系的信任。
由此可知,無論是評分系統,還是頁面上的影評,都會潛在地影響人們對影片的判斷。可以理解為,最近三大國產影片在豆瓣上的低評分,會使得其他的吃瓜群眾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們是爛片。

⑶ 為什麼談到電影評價都會總是說到豆瓣評分豆瓣評分是什麼意義

因為大眾需要一套普遍適用的標准或者評分作為參考。豆瓣評分中的「豆瓣」是指「豆瓣電影」這個網站,評分是指這個網站對於各個電影的評分。豆瓣電影這個網站提供最新的電影介紹及評論,包括上映影片的影訊查詢及購票服務。

豆瓣常見的統計方法。

公式:總分=分a*分a佔百分比+分b*分b佔百分比+分c*分c佔百分比+…

如:100個人打了分,35個人(35%)打2分,65個人(65%)打4分,總分=2*35%+4*65%=3.3分。

(3)電影評分和評價哪個重要擴展閱讀:

豆瓣評分不同的原因:

1、每部作品的作者、內容、題材都有自己的受眾群體,換句話說,書本身已經對讀者做了篩選。首先你往往是通過各種渠道,對這本書的題材內容作者有了初步的認同,才會選擇閱讀。

其次,如果不喜歡這本書,讀了幾頁就放棄了,沒讀完的書一般不會去評分。所以讀完本身,已經把大部分不認同這本書的讀者給篩選掉了,留下的往往是評分高的。

2、大多數人並沒有鑒賞能力。

⑷ 豆瓣電影評分有時候作為衡量電影好壞的標准,這是為什麼

我覺得豆瓣評分並不能夠作為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豆瓣評分也是廣大網友評出來的,豆瓣評分偏低證明大部分的網友都覺得這部片子不夠好,而豆瓣評分比較高就證明大部分網友覺得這部電影都是比較好的。一部電影到底好與壞對於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有些電影可能有小部分的人覺得特別好看,但是很多的人卻覺得非常的不好看,所以看電影還是得看人。我們在選擇是否去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可以先去豆瓣電影上看看這部電影的風評,看看一些大佬的評價,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是否去觀看這部電影。如果說你真的非常喜歡一部電影,但是很多人都表示這部電影不好看的話你也不要就此放棄,有的時候你也可以嘗試著去看一看,說不定別人不喜歡的類型卻是合你口味的,所以看電影還是得看你個人的喜好,大眾的喜好只不過是給你做一個參考而已。

⑸ 為什麼大家評價一部影視劇的好壞都是依據豆瓣評分

很多人在觀看電影之前,都會在豆瓣上去尋找相關的評價討論以及很多影評人對他的點評,從而去思考這部影片真正的意義,以及是否能引起自己觀看的慾望,在我看來大家之所以評價一部影視劇的好壞,會根據豆瓣的打分來評論,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豆瓣的評分更為客觀少了,更多的人為參與,具有借鑒性。

豆瓣的創始人曾經說過,豆瓣的評分主要是依靠程序進行換算,這個評分會自動的出現在豆瓣的各處中間,沒有人工的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看經過若干分鍾程序自動的運行一遍,就能夠把最新打分的人意見包括進來。這樣的一種模式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人為的參與,更加的具有客觀性通過可觀可感的具體分數,能夠讓我們在各個方面,去對這一部影片形成一個非常好的整體評價。

⑹ 張藝謀導演說,評價電影好壞不能光看票房,不看票房看什麼

看電影本身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深刻的影響,而且是深遠的。

現在大家都在用票房來確定導演在電影界的位置,這些潛移默化的東西多多少少會對導演有影響,到底如何還是得交給觀眾來決定。

這個世界變了,我們都不再適應現在的江湖,我們太念舊。仔細的觀看老導演們近幾年的作品,特別是周星馳導演的新喜劇之王,大部分的觀眾都表示不好看,這都什麼啊,或許是星爺覺得現在老了,不符合年輕人胃口的一些東西了。我們會發現他們對故事都過於宏大,導致了影片故事線太多,太多隱喻,特別是年輕觀眾體會不到,從而影響影片的傳播。

反觀崛起的新導演的電影大多是比較符合電影市場的,當下,90後和00後已經佔到了觀影群體的50%以上,他們懂得年輕人在當今社會的生活,在思想上能夠產生共鳴。

⑺ 從《擺渡人》看如何看待電影評分以及如何評價電影(

電影這種媒介,發展至今,看電影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消遣的常態,只不過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會加入個人的情緒在裡面,這是很多人無法避免的——我也無法避免。
只能盡可能去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
理性是什麼?
德國哲學家康德寫過一本《純粹理性批判》,希望用最理性、最客觀、最富有邏輯性的語言來表達和解釋闡述自己的觀點。
綜上來說,理性就是全面但不偏激、深層次但不拘泥於思維窠臼,在表達的過程中大多數都是站在「上帝視角」觀看事物,而不是主觀的、情緒化的去理解整個事件。
比如經常提到的「謠言」,就是以訛傳訛的結果,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潛意識中的主觀思考就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將別人的思維當做自我思考結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加以簡化、分析,去粕取精,以此來充實自己,而是利用這種謠言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來達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輸出。
這是很多人製造謠言並散播的一個很大的目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去除掉自身感性的部分,所以純粹的理性是不存在,人類創造的任何詞彙都是具有偏見性的。
電影自然也是如此。很多電影的評分評論偏激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不是因為電影不好,而是因為可怕的主觀潛意識作祟和傳統觀念難以改變的結果。
這是前提。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擺渡人》這部電影。從電影的角度來探討評分和評論這兩者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如何來進行以上兩者的實踐。
評分可以說是一部很客觀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一個很主觀的事,這得看個人,但是從客觀來說的話,在評判一部電影是好是壞之前,自己心裡要先對這部電影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得知道為什麼之後才能明白該怎麼做。
影視評論也是如此。
僅從我個人談,我認為影視評論需要進行電影的劃分,將故事拆解成結構、風格、形式、意識形態等等等等,然後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更加細致的分析,而且我認為,在評論一部電影之前,至少要看兩遍電影,第一遍是了解,第二遍是觀察,而第三遍,則是跟著寫稿的速度,進行拉片分析。
而且,無論是好的電影和差得電影,都是對自我思考有提升的,好的電影能讓你更好的辨識電影的審美,而差的電影會讓你明白為什麼差和差在什麼地方,所以對於電影我一般來者不拒。
正題
電影是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改編的,我沒看過這部小說,所以只從電影入手,為了理清順序,我們將整個電影分成幾個部分來解析。
第一個部分就是影片的意識形態。在一般的影視評論文章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影片拆開的過程,解析一部電影就是做一場手術,任何細節都不能錯過,任何解析都要先有自己看懂的前提。
意識形態
粗略的講的話,就是影片的價值觀和主題。電影《擺渡人》整體來說是一部很完整的片子,開頭就已經提出了一個前提:「擺渡人」:渡人渡己。
擺渡人的職責就是帶人上岸,離開痛苦和悲傷。
所以,影片主要通過三個故事來進行意識形態上的展現。
第一個故事,就是梁朝偉所扮演的陳末和杜鵑所扮演的何木子的愛情戲碼:兩個人的愛情從相識,到相遇,再到相知,相離,一氣呵成,正好應了喜劇電影悲劇內核的這個主題。
中間穿插的一系列無厘頭和搞怪鏡頭的展現,讓人有點出戲,但是主要還是想突出整部電影的喜劇色彩,只不過在我的眼裡卻變成了一種惡意的諂媚。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金城武扮演的管春和張蓉蓉扮演的毛毛的愛情戲碼,影片借用了台灣老一代影片和電視劇的表現手法,將整個片段附著上了一層濃濃的台灣偶像劇味道,情節老套,但是風格鮮明。
第三個故事,則是關於楊穎扮演的小玉和陳奕迅扮演的馬力的,這是影片中唯一一個一開始就是暗戀戲碼的愛情故事,故事講述了小玉的暗戀故事,故事的視角也是從小玉視角出發的,但是殊途同歸,電影中這個故事最後也是走向了自我救贖的主題上來了。
當然,中間又穿插了幾個小故事,但是整個故事的走向仍是通過這三個故事來展現的。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故事的主題都是愛情的得到和失去,同時也探討了關於「愛情意義」這個話題,故事中梁朝偉所扮演的陳末是一個貫穿整部影片的人。
影片從開頭的時候就進行了一個時間跨度極長的片段拼接,將梁朝偉所扮演的陳末的故事作為一個誘發事件,來進行整部電影的鋪墊,為什麼這么說呢?
在電影的一開始,先是鋪墊場景,然後再是鏡頭上的展現,帶出了三個故事中的三個主人公,這相當於對電影進行了一個整體的大致描述,這樣描述的好處在於能夠將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戲劇沖突和人物性格進行粗略的建置,使得觀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更好的代入情感。
這是王家衛和導演張嘉佳下的一步非常好的棋,而且,這步棋大部分都該歸功於王家衛導演,無論從影片的風格還是意識形態甚或是對白來說,這部片子的靈魂都是屬於王家衛的,而張嘉佳則更像是那個掛名的人。
而在這個過程中,陳末的故事是整部片子中最能展現電影意識形態的段落,所以王家衛選擇陳末這個角色來打開通往整個電影的「大門」是非常巧妙的。
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陳末在片子中所說的那一段話:
因為要接何木子下班
所以這個城市的一年四季
是什麼樣子的
我知道杜鵑花開
何木子臉上有最美的表情
我知道大雪紛飛
何木子手心我應該保護的溫度
當她喝了酒的時候
我知道她心跳的速度
我無法忘記
她在我耳邊的呼吸
就像春風在說
我愛你
在聽到這段話的時候,我腦中想到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王家衛《花樣年華》,這樣強烈的個人風格的展現,我不知道除了王家衛,還有誰能夠做到。
我們常說,見字識人,一個人的風格形成之後是很難改變,在這部作品中,雖然導演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但是其實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其實這是一部屬於王家衛的情感故事,講述的,也是屬於王家衛的愛情和人生。
之後,再從另一個角度,也就是影片的結構和形式入手,仍是在意識形態這個大主題之下,談談這部電影的結構和形式有什麼缺點以及優點。
結構與形式
在意識形態里,我們探討了影片的三線敘事的結構,又知道了這三條主線是通過陳末的一條線來貫穿起來的,如果用文本結構來表現的話,這部電影採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由陳末入,再由陳末出。
故事給我的感觸並不大,因為整個故事是非常平淡甚至是無厘頭的,而且三段故事如何客觀來說,除開陳末的旁白將三個故事連在一起之外,幾乎是沒有任何關系和瓜葛的,但是三個故事的形式卻都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作為引線,來表達「擺渡人渡人終渡己」這個主題的。
這樣說可能很難理解。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香港電影《樹大招風》
三個BOSS的故事和電影《擺渡人》正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電影《樹大招風》三個boss之前傳言合作過一次,這第一次的合作謠言就是他們互相認識的前提,也正是通過這個前提,影片開始講述整個故事,進而將電影分成三線,講述了自第一次合作之後三人不同的生活歷程和辛酸苦辣,在影片的最後又回到了合作的主題上——影片最終三人有意向進行合作,然而到最後卻支離破碎,無一人保得周全。
同理,還有一部電影就是我之前寫過的《無恥混蛋》,和《擺渡人》一樣,故事在進行展開的過程中都是進行了場景和人物的鋪墊的,但是在影片發展的過程中故事的雜亂影響了整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致使整部電影的風格被削弱的幾乎像是在無病呻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我寫過的這篇文章,對我總結的結論有一個較深的印象。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擺渡人》這部電影遇到了一個極大的問題,雖然應該在結構上非常規整,劇本的完成度非常高,這得益於王家衛導演高超的編劇功底(王家衛導演做導演之前本是編劇出身),但是,在形式的表達上,卻顯得非常的雜亂。
既然說到雜亂,肯定是有據可依的:陳末的故事,採用的是王家衛的影片中對白和鏡頭的風格,而毛毛的故事,則又採用了台灣式的風格,具體是那種風格我說不清,但是卻可以感受到那種濃烈的寶島風格,對比陳末故事中所展現出的「意識流風格」的形式展現,這個故事所展現的則近乎是無厘頭和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綜合體,兩個對比太過明顯,讓人很難去進行心理上的風格過渡。
再者,就是關於馬力和小玉的戀愛故事,這個故事很實在,可以看出來導演想要給大家展現關於大陸式的風格的一面,包括「鮮肉」、「追星」、「暗戀」等等,都是很多人生活中場景的幾個話題。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整部片子像是一個大雜燴,混雜了三種不同地域風格的故事,意圖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迎合三種消費人群,這樣帶來的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雖然影片的意識形態的展現(渡人渡己)在某些方面挽救了電影,但是仍然避免不了電影本身口碑全面性的崩塌,但是從鏡頭和劇本的角度入手的話,這又絕對不是一部爛片,王家衛的感情和回憶融入在了這部電影里,但是電影本身的混搭毀了這部電影。
音樂
這是一部高質量的爛片,尤其可以從音樂中得出這個結論:開頭是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的片頭曲,中途是劉偉強電影《無間道》的插曲,中間又穿插了多部經典原曲,使得整部片子懷舊感濃厚,看一部電影彷彿走過了半個人生。
最後再說一點題外話。
說到了混搭和大雜燴,我之前在其他文章里經常提到一個概念,叫做「類型雜糅」,客觀的說,《擺渡人》這部片子是一部非常規整的雜糅的片子,理當說是一部質量還不錯的片子,尤其是從結構入手的時候。
但是!
注意這個但是。
但是,類型雜糅可以,但是風格雜糅就很難受了,尤其是在一些大導演的片子里,風格雜糅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姜文和昆汀的作品辨識度高,個人風格也非常強烈,新晉導演畢贛意識流風格的作品和詩意生活的鏡頭具象化展現的形式就是畢贛的個人標簽,王家衛導演意識流風格和魔幻主義色彩的講述方式就是他電影中所表現出的個人風格。
這就像是習慣一樣,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尤其是在這種習慣根植於大腦迴路之後。
所以說,這部片子出現的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張嘉佳與王家衛導演的合作上,要麼張嘉佳自己導演,也就是一部爛片,要麼王家衛自己導,形式和風格會更加突出,不至於會變成現在這樣。
可惜了一個好的電影主題。

⑻ 一部電影的好壞,觀眾口碑和豆瓣評分,到底誰的評價更

我一般看口碑,口碑好意味著大多數人覺得好,可能豆瓣評分不高,坦白說,豆瓣評分是苛刻的,可能很多是用專業人士的視角來評分。作為大眾,還是覺得,看電影就是圖著一樂,跟著 大多數人的感覺走就可以了~

⑼ 為什麼很多電影都非常在意豆瓣評分

豆瓣成立於2005年,素雅色調、極簡線條、大片留白、疏朗模塊……在這個網站也講究顏值的年代,素麵朝天的小清新之風豆瓣很容易讓人一眼愛上。

阿北是豆瓣的創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號用戶。

他最初始的動機很簡單,想為自己喜歡的讀書、旅遊、看展覽、聽音樂會等愛好,搭建一個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冊用戶便突破了萬人,日點擊量超過20萬。

開辦後僅僅9個月的時間,豆瓣擁有五千多萬注冊用戶。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正式員工。

如今已經過去了近12年的時間,你可在以書影音起家的豆瓣,通過搜索電影名、書名進來看到喜歡的電影,評個分,寫個短評,和問答區的人探討一下劇情,因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聯網上流行風尚的發起者和推動者,豆瓣已漸漸成為都市青年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也讓豆瓣的優勢在內容方面,其在文藝、影音、學術、心理、亞文化上有著巨大優勢

2013年之後豆瓣的電影、圖書和音樂三大塊業務都迎來巨頭級玩家,豆瓣只做評價,而貓眼、閱文集團、騰訊們則讓用戶可以直接消費文化內容,再進行評價討論,無論怎樣,豆瓣那些最核心、最本質的東西始終沒有改變,這是難能可貴的。

豆瓣網

與電影評分和評價哪個重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猛鬼找替身電影有哪些 瀏覽:802
電影產業綜合指數是什麼 瀏覽:250
電視看3d電影下什麼軟體是什麼軟體 瀏覽:732
如何信用卡買電影票 瀏覽:924
黃飛鴻電影說的是什麼 瀏覽:530
哪個女人電影最好看 瀏覽:568
哪部電影是免費的3D電影 瀏覽:248
印度電影被困到35樓叫什麼 瀏覽:909
520885好看電影 瀏覽:566
手機怎麼放移動硬碟里的電影嗎 瀏覽:918
蘋果手機看電影怎麼看一半 瀏覽:487
一個人走的路怎麼讓寶寶哭哭啥電影 瀏覽:31
帶我女兒走的台詞是什麼電影 瀏覽:599
服從電影刪掉了什麼 瀏覽:890
浮生路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503
這個殺手不太冷電影免費下載 瀏覽:579
什麼書生是什麼電影 瀏覽:62
如果有人約你看電影表示什麼 瀏覽:57
電影西遊記女兒國什麼時候拍的 瀏覽:844
南瓜電影怎麼找粵語電影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