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電視劇名字:插曲為《送別》大概是90年代末播的一部電視劇還是電影我忘了
找到了嗎?我也找好久了這劇!好像最後那個老頭是女孩的仇人被女孩殺了!然後女孩自殺了!看到別人也在找那個人的記憶是: 故事大概是民國時候的事吧,總之不是古代的和當代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小時候認識,女主角小時候家庭背景好,但是被土匪或者是軍閥滅門了。女主為了報仇以美色接近仇人,最終也報了仇,男主最後是攝影師還是什麼。總之會拍照,是那... 只記得一小部分劇情:
故事大概是民國時候的事吧,總之不是古代的和當代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小時候認識,女主角小時候家庭背景好,但是被土匪或者是軍閥滅門了。女主為了報仇以美色接近仇人,最終也報了仇,男主最後是攝影師還是什麼。總之會拍照,是那種古老的相機。(男女演員都是青少年吧~)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曲,或者是插曲,就是(送別),同時有劃船的鏡頭。是女聲唱的: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展開 看來沒人知道·····································
2. 哪部電視的插曲有《送別》這首歌/
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選作插曲或主題歌,除此之外還有一部連續劇《我們無法安放的青春》里的鋼琴曲也是《送別》這首歌,我最近在看這部連續劇,很喜歡~
3. 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是什麼影視作品裡的插曲
城南舊事》電影版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4. 有一部電影插曲是《送別》,講述一個小女孩跟一個小男孩的故事,民國時期,畢業典禮上的出現的插曲~~
送別是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出自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插曲,詞作者是李叔同,《送別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國通俗歌曲作者J?P?奧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夢見家和母親》。由於此曲十分優美,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採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旅愁》刊於犬童球溪逝世後的1907年,此時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學且又熱衷於音樂,他對《旅愁》當有較深的印象。李叔同作詞的《送別歌》,《送別歌》採用了《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但歌詞卻是受了《旅愁》的影響。
5. 總的有幾部影片是用了李叔同送別這首歌的
早春二月
城南舊事
一輪明月
6. 哪部電視劇用的是《送別》做插曲
《弘一大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曲送別,掀起多少逆旅之人的愁緒。也不覺令人想起那個書寫了一生傳奇的人——李叔同。
李出生在光緒年間的天津官宦世家,自幼養尊處優,飽讀詩書,風流倜儻,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與柳亞子、夏丏尊、吳昌碩、豐子愷等名流交遊,亦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愛情。
見慣了這般的榮華富貴,情意繾綣,終然在那晨鍾暮鼓之間慨嘆著「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繼而依然拋卻俗事情懷,身披緇衣,手托缽盂,落發為僧。青燈古佛前,是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參悟禪思。
時代成就了一代律宗名師,也見證著弘一法師悲欣交集的每一刻……
(6)送別在哪個電影用過擴展閱讀
電視原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弘一大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大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師,也是國內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7. 《送別》的完整版歌詞,李叔同的那個
歌曲名:送別
作詞:李叔同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7)送別在哪個電影用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參考資料:網路-送別
8. 歌曲《送別》是我國哪部電影里的插曲,它的詞作才是誰,曲調源自哪個國家的歌曲
城南舊事,李叔同,日本
9.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9)送別在哪個電影用過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