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十大影視學校
1、北京電影學院:在影視業內的影響非常大,在影視人材培養方面一直是國內的領先者,和影視圈的聯系緊密,學生實踐的機會多,外界認可度也很高。
畢業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明星演員外,遍布影視屆各個行當。在高端技術方面(錄音、攝影、動畫等),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可以說獨占鰲頭。在一個劇組里,你可能遇不到中戲的畢業生,但很難遇不到北電的畢業生,經常能受到師兄師姐照顧。
2、中央戲劇學院:也是筆者很喜歡的學校,相對北京電影學院,這個學校更加具有象牙塔的特質,文化味道濃重。唯一在影視界影響力能與電影學院媲美的學院,畢業生成績斐然,但相比電影學院,中戲更加陽春白雪,和社會聯系少了點。中戲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是很高的,學校地處北京市中心,能夠更好的感受北京的文化韻味。中戲表演系應該是國內最好的。相對電影學院,中戲更適合潛心戲劇藝術的學生。
3、上海戲劇學院:因為上戲學校在上海,而影視文化業的產業中心在北京,所以上戲在業內影響不大,甚至有點默默無聞,主要培養了一些演員,說來奇怪,上戲導演系的學生都特會演戲。其實,上戲的歷史還是很悠久的,老師水平也高,如果學校在北京,成績肯定不止現在這樣。
4、中國傳媒大學:還是叫北廣順嘴,其實中傳不屬於藝術院校,和北京外語學院一樣,屬於語言類大學,影視類教學還不是很專業,大部分畢業生也是在電視台工作。中傳對國內的電視傳媒的貢獻最大,從CCTV到地方台,大部分中堅力量都是中傳的畢業生。中傳的影視類考試專業課比較簡單,通過也容易,但文化課相對較高,適合文化課好(一本線左右),專業課准備不多的考生。
5、中國戲曲學院:差不多是北京最低調的藝術院校了,校址也偏僻(我高考(論壇)時都不知道這個學校的存在,小城市的孩子啊)。國戲歷史還是很長的,是戲曲界的最高學府吧。很多考生對「戲曲」有點抵觸,其實國戲也有影視類的課程,不過因為影視類專業開設比較晚,目前還看不出前景怎麼樣。學校不出名也有好處,考試競爭小,不過最近這兩年知道國戲的人越來越多了,競爭變大了,不過和電影學院、中戲比起來,還是好考點。
6、南京藝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是個綜合類藝術大學,美術音樂院系都有一定影響。影視學院的專業也比較全,學校的級別也很高,影視教育方面,南藝還沒出什麼值得說的成績,但近幾年學校好像挺重視的,在全國都設有考點。南藝的專業考試競爭也不大,去試試也許是個機會
7、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這是一家綜合大學的二級學院,有一點民辦性質,這個學校我覺得還是不錯的,辦了幾年了,教學經驗有些積累,教師一般都是中戲北電的畢業生,熟悉這個行業。也重視學生素質,招生時不會為了賺錢而盲目擴招,每年招生都不多,教學質量還是有保證的。
8、浙江傳媒學院:前幾年從專科升到了本科,和中國傳媒大學的教學設置差不多,相當於低一檔的中傳,在南方的電視台里還有一定影響。在播音主持方面還是不錯的,比中傳好考不少,尤其是文化課。
9、北京師范大學:北師大的影視專業開設時間不長,但因為地域優勢,經常和中戲北電進行一些學術合作,進步還是很快的。北師大畢竟是歷史悠久的名校,背後資源豐富,將來的發展潛力很大。
10、解放軍藝術學院:全國三軍各地區文工團的中堅力量。
B. 跨考電影學,大學學的計算機,考哪個學校比較好一點,需要准備些什麼呢謝謝
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都可以的。一些推薦書目供你參考: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 第三版 這個不用我說了 大家都知道
〈美學原理〉 葉朗 09年出版的那本 在我前面考藝術學的同學說 他的題好多都是這本書上的 比如謝赫六法 (他的專一題跟我的不一樣。。我當時還詫異了下)
〈藝術理論教程〉 北師出版社 這本書的一個最大優點就是密度大 延伸知識多 要看 書不厚 3天就可以看完
〈西方美學史教程〉 北大出版社 是跟影視美學新版一樣的白皮 作者忘了。。不用都看 看重點 比如每個人的學說。。
〈美的歷程〉李澤厚 延伸閱讀 如果時間很充沛 要看
〈美學散步〉 宗白華 延伸閱讀 同上。
〈藝術概論〉 王宏建 主要還是看彭那本吧 畢竟是考北大 北廣的話多看這本。。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 第三版 這個不用我說了 大家都知道
〈美學原理〉 葉朗 09年出版的那本 在我前面考藝術學的同學說 他的題好多都是這本書上的 比如謝赫六法 (他的專一題跟我的不一樣。。我當時還詫異了下)
〈藝術理論教程〉 北師出版社 這本書的一個最大優點就是密度大 延伸知識多 要看 書不厚 3天就可以看完
〈西方美學史教程〉 北大出版社 是跟影視美學新版一樣的白皮 作者忘了。。不用都看 看重點 比如每個人的學說。
〈美的歷程〉李澤厚 延伸閱讀 如果時間很充沛 要看
〈美學散步〉 宗白華 延伸閱讀 同上。
〈藝術概論〉 王宏建 主要還是看彭那本吧。
C. 幫忙推薦一下(編導老師要求買)《中國電影史》和《西方電影史》哪個出版社出版的較權威
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材《中國電影史》和《外國電影史》,考北電電影學專業很有用,我北電專業課通過了
D. 全中國哪所大學的電影專業最好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藝術學院正在籌建之中)現設3個本科專業、3個碩士專業和1個博士專業,即影視編導本科專業,藝術學專業輔修本科,文化藝術管理專業本科;藝術學專業碩士點、電影學專業碩士點、美術學專業碩士點;藝術學專業博士點。此外,藝術學系還從1998年起,陸續開始文化藝術管理、古代藝術品鑒定、文化經紀人、媒介經營管理、美術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藝術學系將依託北京大學雄厚的人文學科優勢,力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論素質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於1997年4月宣告成立,這標志著北大藝術教育和藝術學研究在北大揭開了一頁新的歷史篇章。
藝術學系設四個教研室: 藝術學教研室、美術學教研室、音樂學教研室、影視學教研室。 設有四個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所、書法研究所、京昆藝術研究所、戲劇研究所、電視研究中心等。
藝術學系還設有數字影像實驗室、蘋果電腦實驗室和圖書音像資料室。目前,藝術學系建設成一座較大規模的圖書音像資料館,國內最大的數字電影研究資料庫。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還負責管理和輔導北京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工作。北大學生藝術團包括學生合唱團、學生管弦樂團、學生舞蹈團、學生民樂團等,近年來曾多次應邀出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等國並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藝術學習將努力把北京大學藝術團建設成為具有世界聲譽的大學生藝術團體,推動校園文化建設,並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藝術學系還先後聘請一批海內外著名的學者和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藝術學系致力於以下互相聯系的四項目標:一, 向全體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使他們具有較豐富的藝術知識,同時具有較高的趣味、格調和鑒賞力,從而成為有相當藝術修養的人才;
二, 培養一批藝術教育、藝術評論、藝術實踐和藝術研究的專門人才(包括一批藝術研究的高級人才),這些人才應在理論基礎、專業訓練、綜合素質等三個方面都達到較高要求;
三, 積極組織基礎藝術理論、各門類藝術、比較藝術和美育等方面的學術研究,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為創建具有國際水準和中國特色的藝術學作出自己的貢獻;
四, 通過面向社會的藝術教育、藝術評論,以及在藝術產業、藝術科技、廣告產業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注意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最快將於年內成立,初期計劃包括美術系、音樂系、影視藝術系、文化管理系四個系和戲劇研究所、書法藝術研究所、影視研究所等。
現有專業:本科(影視編導、藝術學、音樂學、文化藝術管理)
碩士(藝術學、電影學、美術學)
藝術碩士(MFA)
博士(藝術學)
可預計即將開設:本科(音樂表演、藝術設計)
碩士(戲劇戲曲學、設計藝術學、廣播電視藝術學)
博士(電影學、 廣播電視藝術學)
目前,藝術學院有電影學博士生導師1名:彭吉象 [教授],碩士生導師5名.影視學教研室 (主任:陳旭光 教授) 陳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陳 宇 [副教授] 邱章紅 [講師] 陳宇[講師]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書記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導導師
學術職務: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中國高教美育研究常務副會長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分會副會長
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會長
開設主要課程:
藝術概論、影視鑒賞、中國藝術精神、
美學原理、影視美學
當前主要工作領域:
1. 主編"影視藝術叢書"(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寫的《影視美學》(35萬字),以及由國內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撰寫的《影視社會學》,《影視心理學》,《影視文化學》,《影視語言學》,《影視批評學》,《影視藝術傳播學》等,此套叢書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1年末開始陸續出版.
2. 研究課題《藝術學原理》擬在本人原來主編的《中國藝術學》(80萬字)與《藝術學概論》(30萬字)的基礎上,努力用現代觀念來闡述中國藝術傳統理論,運用打通學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來進行。
3. 承擔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學出版社共同組織一套影視藝術譯叢,其中包括本人帶領2000級影視專業研究生共同翻譯的〈Film Art >(第五版),該書是美國著名大學均採用的電影教材,而且是美國影視專業學生必修課的指定教科書。該書將於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同時發行的還將有另外兩本著作《電影文化》、《電影簡史》等。
研究課題:
1. 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中國藝術學》,本人為課題負責人。該項目在"八五"期間全國藝術科研10個重點項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為《中國藝術學》,本人主編,5位教授共同撰寫,歷時5年完成,共80萬字。
2 .中央電視台研究課題《電視綜藝節目研究》。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1 .《中國藝術學》(本人主編,高教出版社於97年12月出版,80萬字)1998年獲"中國圖書獎";1999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1999年獲全國文科最高獎,即第一屆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成果二等獎。
2 .《影視鑒賞》(本人主編,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萬字)1998年被列為國家級"九五"重點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薦為全國普通高校美育與藝術教育重點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嵐清同志為這套重點教材寫序,倡導高校普及美育與藝術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為全國普通高校素質教育第一批重點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後被北京市評為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以及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藝術學概論》(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別獲得北京大學第四屆與第六屆科研成果獎。
主要學術著作:
1. 《中國藝術學》,主編,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萬字。
2. 《影視鑒賞》,主編,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萬字。
3. 《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萬字。
4. 《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萬字。
5. 《影視美學》,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
1. 《散文詩電影的美學特色》,載《電影藝術》,1985年第7期
2. 《驚險片段的美學追求》,載《當代電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較藝術學》,載《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國戲曲與日本能樂美學特性比較略論》,載《文藝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華語電影》,載《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北京日報》2001年2月18日轉載摘要,《新華文摘》2001年第5期轉載
6.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民族影視藝術》,載《現代傳播》2001年第2期
7. 《中華民族影視藝術與WTO》,載《電影創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指導導師
開設主要課程: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
主要研究領域:
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
主要學術獲獎情況: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萬字)2004年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主要教學獲獎情況:
2003年獲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
主要學術著作(均為獨立署名):
1. 《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71萬字。
2. 《中國電影的史學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版,27萬字。
3. 《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64萬字。
4. 《影視批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34萬字。
5. 《中國電影史(1937-1945)》,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3萬字。
6. 《波德萊爾是怎樣讀書寫作的》,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34萬字。
主要學術論文(均為獨立署名):
1. 《消費邏輯的建立與賀歲電影的進路》,《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尋光明——沈浮早期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3. 《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 《建構中國電影文化史》《當代電影》2005年第1期。
5. 《意識形態氛圍與中國恐怖電影的不可預期》,《電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電影學術:無人喝彩的尷尬與渴望超越的焦慮》,《中華讀書報》2004年8月11日。
7. 《電影啟蒙與啟蒙電影--鄭正秋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4年第2期。
8.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喜劇片》(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2、3期(連載)。
9. 《新中國喜劇電影的歷史境遇及其觀念轉型》,《電影藝術》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識及其艱難浮現--影片<跆拳道>文化闡釋》,《當代電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場經濟呼喚重構中國電影類型生態》(記者專訪),《中國文化報》2003年8月26日。
12. 《從中國電影的類型傳統看當前中國電影的發展機緣》,《文藝報》2003年7月17日。
13. 《心靈探詢與價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讀解》,《當代電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國早期電影史:類型研究的引入與墾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導演的歷史意識及其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獨特地位》(上、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連載)。
16. 《為生而死與向死而生--對侯孝賢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種讀解》,《電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父親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電影藝術》2002年第6期。
18. 《物戀悲劇與生存困境--影片<尋槍>的文化讀解》,《電影藝術》2002年第3期。
19. 《歷史·文化與個體·塵世--夏鋼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評析》,《當代電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獨特處境及歷史命運》,《當代電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前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22. 《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義》,《當代電影》2001年第3期。
23. 《選擇與堅持:早期現實主義電影批評》,《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1期。
24. 《作為類型的中國早期歌唱片》,《當代電影》2000年第6期。
25. 《電影理論與電影史視野里的中國電影批評》,《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26. 《中國早期電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義》,《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當代中國電影:現實主義50年》(上、下),《電影藝術》1999年第5、6期(連載)。
28. 《建構中國電影批評史》,《電影藝術》1998年第4期。
E. 考電影學的研究生,應該考哪個學校
1、取決於你想要的就業方向
就國內來說,最專業的肯定是北京電影學院,好處在於優勢資源突出且集中,不足在於過於專業,不利用復合型人才培養。文化課要求分數不太高,但是專業性強,你要是跨學校跨專業考的話,重點攻專業方面的東西,先確定你想報考的學校,然後去找那些學校的學長學姐詢問經驗。一般來說,本科綜合重點院校出來的學生報考藝術類院校研究生,英語、政治問題應該不大。
另外,就北京地區來說,中戲、傳媒、北師大、首師大等也都有電影方向的研究生,具體可以參見學校的網站,去人人或者其他SNS上看看能不能跟師兄師姐套套近乎,問問情況什麼的,有個初步了解。
如果家裡有米的話,去美國也是個選擇。
2、現在的話可以多看一些專業類書籍,電影史、理論方面的可以涉獵一些,我覺得多看拉片子的書更好,據說老謀子非常擅長拉片子,這個比較實用。
另外就是大量的看電影,要有目的性的看,而不是像我們平時進電影院一樣娛樂。比如選擇法國新浪潮的代表作去看,每部電影看個七八遍。然後你可能就會發現你並不是真正喜歡電影了。
至於具體看那些電影,可以參見各種中外電影史教材,起碼有個大概的了解。
F. 北京電影學院中外電影史是中國外國都考嗎
是的!這個不用說啊~!~
G. 請問大家,復習中國電影史,哪本書比較好
你該不會是今年考吧。。。如果是的話就要努力了。。。因為還需要看20幾本書,電影學院教材應該是不全面的,電影史的書很多,至少要看國外作者寫的電影史,書太多了,可以在論壇中搜一下
H. 哪些學校招電影史的研究生
各地的藝術學院,電影學院,戲劇表演學院等等,你可以到你中意的學校主頁上面查一下,在研究生課程,院系設置那邊應該都會有
I. 考電影學的專業課是什麼除了考研科目外有什麼藝術方面的要求嗎
每個學校的專業課都不一樣,你必須先確定考哪個學校然後去看該校的招生簡章,一般而論考的是中外電影史和藝術概論、文藝美學或者文學理論,也有的學校因導師的緣故會考文學方面的課程。
很多人考電影學都是零起點,所以事先所謂藝術方面的准備不需要,但要有一定量的觀片數量和基本的電影常識,因為考試時會涉及大量影片。
J. 北京電影學院中外電影史評復試看什麼書
鍾大豐《中國電影史》+鄭亞玲《外國電影史》 如果你想搞得足夠細致,那就請把這兩本薄薄的小書仔細看看,弄透。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會在這本書里講到,但是如果出到類似建國後電影私營廠的創作狀況,蘇聯冷凍時期的創作狀況這種題而拿不準且模模糊糊又不知道如何下手,不要說你好像看到過就是覺得沒什麼好看的僅僅知道了么回事兒。這是我的教訓。 彭吉象《影視美學》 這本書我是作為電影理論的主要備考書籍來看的。書非常條理,上篇是理論發展概括,下篇是結合實例對一些問題的分析。我對上篇做了很認真的筆記,整理完拿著筆記作為一個主要的復習資料。 陳曉雲《電影理論基礎》 我在1月初發現了這本書,不惜8號去博庫拿到了訂好的這本書,因為那個時候的心理你們曉得吧,都是很慌亂的,覺得白白看了好幾個月,什麼都不知道。結果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看到09年有道大題是問電影演員的缺席在場理論的。而這道題中所說的缺席與在場理論的詳細擴充在任何之前看到書里都沒有,結果被我發現這書里有講到正解。書還是條理的,不深不淺,但是其實也只有這么一道非常正解的題讓我很驚喜。其他的中規中矩,別的書里也會有。而且從2011年開始,文學系大改,不再從題庫里出題目,都是全新方式命題,以往的題庫參考價值沒有那麼大了。 楊遠櫻《外國電影理論文選》 很多書單里都有這本書,後來我知道有的學校老師也會給自己考研的學生推薦這本書。但是我個人的意見是,這本書如果從考研應試角度講,效率不是很大。頂多看看小字。考研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乾的事兒當成一件大事兒,以為自己要考研了非要看什麼原著論文,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心理,畢竟初試考試考得還是知識面和基礎專業知識,復試一聊才能聊出真東西。所以抱著一顆純粹應試的心准備考試吧,這本書在這個階段大可以忽略。 陳曉雲《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報告》 你會覺得這本書很意外吧,沒聽過吧。我也就是買來看看。但是現在想來這套書還是不錯的,閑的時候,或者說拿出你想當大學者看外國理論原著的時間來翻一翻,可以填補一下對中國電影行業當下的發展情況。說有多大用到也沒用,但還是值得拿出來說一說,因為畢竟近一兩年可能有那麼幾個熱點,多了解一些沒壞處。這個的用處就像你去閱覽室翻電影學院學報或者說當代電影差不多。今年考到78年以後到現在的中國喜劇發展狀況。我擦,我的知識儲備里喜劇知識是78年以前的,只能靠自己一些零散的電影的了解整理一個大概。但我回來發現,這套書里就討論了近兩年喜劇電影的一個創新雲雲。考前沒怎麼翻,可惜了。 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 很厚的一本世界電影史,覺得這書對於備考來說不是很好,比較雜,不適合大部分中國概括能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我是開了一門這樣的課,而且當時剛開始備考,所以這本書看得非常仔細。有的部分講得挺細,如果要看,建議在對整體電影史論發展有個宏觀概念的時候回頭再看這本。 邵牧君《西方電影史概論》,李少白《中國電影史》,周星《中國電影藝術史》這兩三本我在准備的時候有人給我推薦過,尤其是邵牧君這本。後來把這三本書都從圖書館借出來了,沒有自己買。本打算仔細看一遍邵牧君這本,但是後來忘了怎麼就沒看,可能來不及了,但是大家口碑都不錯貌似是。這三本我個人來說是作為前面基本書的一個補充的,如果遇到哪一塊問題想多了解了解,或者翻起來的時候覺得他們那部分講得特別好,我就會仔細把那部分看了。但是沒有從頭到尾的通看。看你自己情況了。如果覺得這兩三本好,你也可以作為你主要的備考書目
電影劇本創作及電影劇作理論研究方向備考書目
1.劇作理論:
《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夏衍《電影劇作概論》電影學院文學系《通向電影聖殿》電影學院文學系《榮譽》蘇牧《閑情偶寄》李漁《詩學》亞里士多德《美學》黑格爾
《論戲劇和電影的編劇理論與技巧》勞遜《銀幕的劇作》弗雷里赫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悉德·菲爾德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悉德.菲爾德
《電影的元素》波布克《電影的語言》馬爾丹《電影的觀念》梭羅門《電影的本性》克拉考爾《電影是什麼?》巴贊《電影藝術詞典》《電影作為藝術》魯道夫·愛因漢姆《論電影的編劇、導演和演員》普多夫金3.電影刊物:《世界電影》《當代電影》《電影藝術》外國電影史研究方向備考書目 《外國電影史》鄭亞玲、胡瀕《中國電影史》鍾大豐、舒曉鳴《世界電影發展史》沈嵩生《西方電影史概論》邵牧君《世界電影史》薩杜爾 《電影理論史評》尼克·布朗 《中外影視大詞典》汪流、王志敏、陳山中國電影史(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研究方向備考材料: 《中國電影發展史》程季華主編; 《中國電影史1937—1945》李道新著;《中國電影藝術史教程》舒曉鳴著;《台灣電影史話》陳飛寶編著; 《鏡像與文化——港台電影研究》王海洲主編;《電影美學分析原理》王志敏著; 《榮譽——北京電影學院影片分析課教材》蘇牧著;
《中外影視大辭典》汪流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