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矛盾《林家鋪子》里的林老闆為什麼會破產
1.農民們太窮了,已經沒有購買力
「女人們想到家裡的面盆早就用破,全家合用的一條面巾還是半年前的老傢伙,肥皂又斷絕了一個多月。」他們苦苦爭得幾分幾兩錢通過地主、債主、征稅、雜捐,一層層地盤剝去了。到了過年,是該買些新傢伙了,但就是榨盡骨頭也榨不出二兩錢啊。於是。鎮上的大小鋪子倒閉了二十八家,林家鋪子,這個掛在懸崖邊峭楞上的一絲綢緞正搖搖欲墜,說不定,一陣風過,一場雨來,就輕飄飄地旋入谷底。
2.敲詐勒索
國民黨對於民眾的抗日救亡運動從來是限制和鎮壓。他們自己大賣日貨,當民眾自發起來抵制日貨時,他們又借抵制日貨之名來敲詐勒索小商人,或沒收他們的日貨,轉手之間,溝通了大商戶,又把日貨充作國貨大賣而特賣。國民黨的腐敗已經到了這步田地!當權者不僅不積極組織發動群眾共赴國難,抵抗侵略,反而卻大發國難財,同時對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極盡壓榨之能事
3.貨不對路
林源記的商品主要是鞋帽.服裝.脂粉等等日用百貨,這些商品在當時已算奢侈品,而大眾更關心的是食物,這在農民買帽子的片段中得到體現。林老闆錯誤地將資本投入到錯誤的供給,而他所出售的供給卻不符合當時的需求,所以註定要失敗的。大眾所急切需求的是食物,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食物雖然是低端商品,但卻是必需品。
4.經營不善
林老闆破壞了市場價格平衡,他的臉盆以低價賣出吸引了大眾需求,可是損害了別的商家利益,使自己變成了靶子。自己這方面也是得不償失,林老闆雖然客流增長,也連帶賣出了很多比臉盆價格高的商品,但是總收益還是低於總成本,用林老闆的話說,怎麼賣還是賠錢的,說到底還是臉盆價格拖後腿了!
5.社會大環境
林老闆的悲劇命運,不僅僅是林家一家的悲劇,而是處於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整個中國社會的悲劇,主人公林先生和林家鋪子的悲劇在三十年代的中國比比皆是。茅盾只剖析一點而顯現了大千世界,其批判的鋒芒尖銳指向那無法讓人安身立命的社會。小說林家鋪子的倒閉,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它以一個小小的側面牽動了一個時代的脈搏。
2. 林家鋪子的影片評價
改編自文學名著的銀幕經典,散發出中國古典之美學神韻!
影片《林家鋪子》是夏衍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是十七年諸多以名著改編的方式成為銀幕經典的創作範例之一。編導以極其凝煉雋永的筆觸,描繪了一幅30年代遭受戰亂沖擊的我國江南某鎮的生活圖景,簡潔地勾勒出了飽經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榨的中國社會的縮影--林家鋪子的命運變化圖。影片以復雜的眼光審視林老闆,隱含著一種同情的態度,遠離了當時的電影文化主流,從而成為了新中國電影中最傑出的藝術經典。主演謝添的表演入木三分,堪稱新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的一絕。影片所傳達的中國古典美學神韻及其所到達的高度,始終是研究者們饒有興趣的。自然,影片也是導演水華風格成熟的代表作品。
該片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並作為唯一一部中國電影參加1986年在香港舉辦的「世界經典影片展」。1959年是新中國影史上相當輝煌的一年,這一年誕生了《林則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優秀的影片,而《林家鋪子》則更成為其中的翹楚。該片改編自矛盾同名小說,它不僅以其沉鬱的現實主義色彩作了對茅盾作品的形象註解,還呈現出它特別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示範性。筆者看來,所謂現實主義並不僅僅在於作品內容或者時空架構的現實性,而是具備一整套能夠穿透歷史進行時代本質摹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本文將對該片各項電影元素(劇作、影像、聲音、剪輯還有表演)進行考量,去發現它是如何成為一部現實主義影片的典範之作。
從劇作來看,該片講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發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區一個小鎮上的一家普通店鋪「林家鋪子」倒閉的故事——「倒閉」本身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倒閉。影片圍繞著「林家鋪子」如何倒閉這一問題,折射出當時的外族入侵、國內政治黑暗、民族工商業的凋敝和農村經濟的破產等一系列連帶問題。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乃是當時廣闊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一個典型性的形象呈現。現實主義講究「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志。生活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形象。細節的真實性在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實呈現。現實主義作品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在影片的開始部分,當小鎮的各家店鋪降價銷售迎接年關之時,刻畫了一系列農民購買力降低的細節。農民對於琳琅滿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們僅僅是看看就匆忙離開。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林家鋪子,而是廣泛存在於所有商戶。農村經濟的破產顯而易見。第三,作品也呈現出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編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是創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比如對於林老闆這一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影片劇作對矛盾原著的一個顯著修改點在於增加了林老闆向一個更小的商戶王老闆索債的情節。說它顯著,並不在於情節意義上,而是在於創作者的態度上。通過這一小小的改動,就使創作者對林老闆的態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憐」而變得中立。並且通過場面的細致呈現,讓人覺得這種態度是真實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劇作充分遵循了文學現實主義的創作要求,這是影片現實主義的基礎保證。
從影像來看,影片的影調濃重而黯淡,有力地創造出影片的悲劇氛圍,同時,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寫照。這是藝術的寫實。影片一開始,小船慢慢搖進小鎮,當小船進入一段狹窄的河道,水邊的牆壁上呈現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字樣,這時,一桶污水倒入平靜的河水中,污水沖擊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現出「1931年」,寓意一個黑暗、災難的年代,污泥濁水泛濫。在現實主義作品中,,時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確的時代界定和呈現是必不可少的,表現方法卻可以多種多樣,該片這樣一種表現無疑是成功的一種。接下來,攝影機進入林明秀所在的學校,學生們正掀起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穿著日制長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學的指責。隨後,攝影機跟隨明秀運動,或遠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細致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圖景。在這里,我們看到導演水華對於景別的運用是很講究的。水華認為,「展現環境一般用全景,介紹人物一般用近景」。水華在這一段影像中的講究之處在於並不僅僅從大環境角度去介紹時代,他還進入人物的內心,用人物的心理反應去折射時代。除了鏡頭元素的運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裝等美工造型也以它們的精緻准確甚至一絲不苟完成了對於時代的呈現,比如林明秀亂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場戲和難民生活場景的呈現等等。
現實主義不同於寫實主義,它並不排除寫意性元素的運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寫實的,但在背景音樂的運用上則是完全寫意的。這部影片不同於那一時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這一輩子》的交響樂和《早春二月》的鋼琴樂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樂作為它的背景音樂,具體來說就是琵琶和二胡樂器的奏樂。這兩者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樂器,當它們運用到這部影片中時,形式的意義似乎更大於內容的意義。盡管音樂也含有一定的悲劇力量,但就與故事內容的對應而言,肯定還有更合適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樂也可能會成為更好的選擇。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這兩種樂器了。我想創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於在虛實的映照之間表達他深切的民族關懷。這是作者在他的現實主義中表露出來的政治傾向。
在對現實主義的表現上,該片的剪輯做到了這樣兩點:摹寫現實主義場景,表達現實主義情緒。截取影片開始和結束時的兩個場景為例。上文提到,在開始林明秀從學校回家一段中,從她跨出校門到回家的4個鏡頭時介紹當時社會圖景的,這4個鏡頭在剪輯時用了疊印手法,在視覺上傾向於取消鏡頭之間的隔離,給人一種整體感,這是出於作者表現小鎮「整體面貌」的考慮。在結尾林老闆坐船離開小鎮一場中,我們看到坐於船上愁眉緊鎖的林老闆,耳邊卻仍然傳來上一場景中張寡婦的凄厲哭喊,這在觀眾心理層面引起了強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的強烈情緒。應該注意到,這里聲畫分離的剪輯也是寫意性的。而在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闆逃走眾人索債那一場中,剪輯則把兩者歸一,短短一場戲使用了56個鏡頭,頻繁切換中既摹寫了殘酷的時代場景,又激烈地表達了作者憤慨的情緒。
作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謝添(飾林老闆)的加盟讓這部影片在現實主義道路上又進一步。林老闆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確有著剝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認,那也是為時所迫,他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受壓迫者。因此,簡單的處於夾縫中的階層定位不能成為對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謝添的把握是准確的,那就是一個人,一個為生存而勞碌的人。因此,謝添的林老闆勤勤懇懇;因此,於會長向他表露卜局長的討妾願望時,他會下意識地說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討要紅利時,他沒有概念化的去表現兇狠。謝添的表演是內斂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闆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實層面上體現了現實主義的意圖,又在工商業者代表的層面上塑造了一個帶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綜上所論可以看出,《林家鋪子》之所以成為一部現實主義的典範影片,首先得益於現實主義題材的選取,而意旨明確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並不就等於說它是完美的,在表現手法方面,有許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現實主義是電影世界中相當主要的一種樣式,前人已有傑出貢獻,對它的挖掘則需要千千萬萬影人的繼續努力,我們拭目以待。
3. 《林家鋪子》體現了什麼豐富的內涵
影片通過真實的藝術描寫,以獨特的方式,把林家鋪子的興衰與整個時代聯系在一起,從平凡的事件中反映出了復雜的時代和社會。編導者把平易的敘述風格、優美的視覺形象和順暢的蒙太奇相結合,使整部影片如行雲流水,意蘊深遠。《林家鋪子》體現了中國電影地道的藝術傳統。自中國有電影以來到20世紀60年代的所有優秀影片的基本經驗,幾乎都可以由它體現出來。
4. 矛盾的林家鋪子反映的中國近代重大歷史現象
《林家鋪子》原名《倒閉》,是茅盾於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該小說載於《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以一九三二年前後的江浙農村為背景,透過林家鋪子的倒閉,反映了民族商業破產的厄運。小說描寫「一·二八」前後江南小鎮上一家小商鋪的掙扎和破產經歷,主人公林老闆擅長做生意,但苦心經營,還是以破產告終。小說以主人公林老闆與社會各階層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為主線,從廣闊的時代背景和復雜的階級關系中,發掘林家鋪子倒閉的社會根源,揭示了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民族工商業的共同命運。
5. 茅盾《林家鋪子》的主題、結構、人物分析是什麼
主要寫大革命前後的社會人生,寫大革命後的幻滅、憤激,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
通過林老闆、老通寶等家庭悲劇的描寫,從小市鎮、農村的角度,補充了《子夜》對中國社會的犀利解剖,展示了三十年代整個國家經濟破敗的血淋淋現實。
、《林家鋪子》
茅盾的《林家鋪子》是一篇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作於1932年6月18日,正是上海「一二八」戰爭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時期。在小說里,作者敏銳地抓住了時代最基本的矛盾,通過林家鋪子的悲劇命運,描繪了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圖景,反映了城鎮小商業者及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罪惡統治。
作品中林老闆形象的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作者生動地描繪了林老闆在諸多矛盾的沖突中兩重的性格特徵。他精於生意,企圖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是米」的競爭中,力挽狂瀾,維持生意,他賄賂黨老爺,避過了「聲討日貨」的驚險。摹仿上海商店「大廉價照碼九折」,「大放盤」,「一元貨」,一天賣一百為元的辦法開創了「鎮上近二十年來未有的新記錄。」他還殷勤地巴結顧客……這一切顯示他頗善經營的小商人特點,同時也表現他膽小怕事、委曲求全的性格。但同時,作者也描寫他的怎麼、唯利是圖,不略大義和損人利已這些小資本家的階級特徵和性格特徵。如他對抵制日貨的浪潮波及他的鋪子,感到氣憤;對「一二人」滬戰卻頗為冷漠,「滿街人人為上海的戰爭而沒有心思想到生意的時候,要先生始終在籌慮他的正事。」
小說主題的深刻之處,是象林老闆精於生意,事業頗有發展前途,卻在風雨飄搖的社會大動盪中遭致破產的厄運。
作者把矛盾一直指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指出他們的敲詐勒索是林家鋪子崩潰的主要原因。這些人利用「抗日」發國難財,到處徵收所謂的「困難捐」,借口禁賣東洋貨貪污受賄,誰要不給錢就「封存」。政府當局的卜局長想占他女兒為妾,聲稱「不管應有許多不便之處」,地方黨部又借口外邊謠傳林要捲款潛逃,又將林扣留等等,這些傢伙實際是一君吃人不吐骨頭的惡魔,林家鋪了在他們的敲詐下倒閉。
《林家鋪子》是茅盾短篇小說藝術成熟的標志。小說的情節結構布局得體,剪裁巧妙,波瀾起伏。
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重大性與政治性,是新的創作題材、創作領域的開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資本家的命運問題。第一次寫中國的現代都市,是第一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小說,以深廣的內涵和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回答了當時中國社會論爭的問題。
結構宏大嚴謹,全景觀、多層次地反映出中國30年代的生活現實;人物眾多,結構復雜;線索繁復交錯但又嚴密完整,顯示了長篇小說創作方法上的成熟;成功塑造了資本家的群像;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和創造性的心理描寫。
是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剖析中國現實的成功小說,全面深刻的社會剖析,成為社會剖析派的代表作品,為中國現代文學轉向社會主義文學起到了先導作用。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以反映時代的全貌和發展的作品。
作品中人物形象階級特徵比較鮮明,情節的沖突、發展,往往由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所決定,與廣闊的社會背景聯系著。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經過馬列主義理論透視的,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茅盾從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時代風雲激盪的社會變動。
《林家鋪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變為背景,寫上海附近小鎮上一家雜貨店倒閉破產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入侵,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下,社會動盪、農村凋敝等眾多原因的襲擊下,以小商業為代表的農村經濟的必然命運。
6. 《林家鋪子》寫的是些什麼
故事梗概
[編輯本段]
日本入侵東北三省,全國掀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林小姐由於穿的是東洋貨,在學校里受到同學們的恥笑,她怒氣沖沖的回到家裡。但是,母親也在為家裡賣東洋貨而發愁。
林小姐為沒有可穿衣服而犯難,她的衣服和她的日常用品都是東洋貨,雖然她很喜歡這些東西,但是,在這種局勢之下,她只得放棄這些喜愛的東西。
父親很沮喪的回來了,母女倆猜到肯定也是為這件事,林小姐本來打算進一步要求父親制一件不是東洋貨的新衣,但瞧著父親的臉色不對,便又不敢冒昧。偽善的當權者藉此機會搜刮民脂民膏,收受賄賂,威脅這些小資產者。林先生不得已,決定當掉金項圈去賄賂當權者。
第二天,林先生的鋪子煥然一新的開張了,他的「額外支出「指望著在這時候能夠撈回來,就是林小姐的新衣服也要靠這幾天的生意。街市上漸漸地熱鬧起來,快過年了,「人們總要買些年貨吧,」他想。鋪子前面不時也圍滿了人,但是,都是些可憐的鄉下人,他們連吃飯都解決不了,怎麼會有錢來買這些東西呢?到了下午,總算是做了幾筆生意,全家人陰郁的心情好多了。晚上,算總賬時,形勢不是很樂觀,還欠著不少的客帳。這時,朱三太來要利息了,林先生不得已,把今天的收入都給了她。而林小姐也賒賬買了自己喜愛的布,林先生無可奈何只有苦笑。
又過了兩天,「大放盤」的林先生的鋪子,生意果然很好,林小姐和母親喜笑顏開。只是林先生心理矛盾著,他是在虧本賣呢!最使他心神不寧的,是店裡的壽生出去收賬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林先生正等著壽生收的錢來開銷「客賬」,上海的客人已經到了。這時,傳來日軍轟炸上海的消息,頓時,人心惶惶,上海討債的客人毫無通融地拒絕了林先生的情商,不得已,林先生只好到恆源錢庄去商借,誰知錢庄老闆竟跟他要以前欠的六百元錢。
由於開戰,商會讓大家分攤軍餉,林先生為了面子答應了。這時,出去收賬的壽生回來了,林先生只得把大部分給了堵門要債的上海客人。黨老爺敲詐他,錢庄壓逼他,同業又中傷他,而又要吃倒賬,憑誰也受不了這樣重重的磨難罷?林先生感到這一次他準是毀了!
凄涼的年關終於過去了。由於許多鋪子倒閉,林先生的帳沒有辦法收回來,而欠恆源錢庄的錢必須在正月十五還清,林先生家裡就像一個冰窖。市面上一片蕭條,連當鋪都止當了,隨你值多少錢的貴重衣飾,也只能當得兩塊,叫做「兩塊錢封門」。店裡沒有錢進貨,只剩下一些日用品,這時,從上海逃來許多難民,這些日用品就成了緊俏貨,生意一時好了起來。這惹的要債的蜂擁而至,林先生沒有辦法,只得向商會會長求救,沒料到的是商會會長卻提出來要林小姐做卜局長的小老婆,林先生感到了禍不單行。不久,林先生被黨部的人帶走了。
林先生被扣,令一家人惶惶不安,商會會長用債務和卜局長要挾,壽生想盡辦法抵出全部貨物,終於贖回了林先生,林大娘決定要林先生和女兒逃走,在走之前,讓林小姐和壽生成了親,自己和壽生留下應付局面。
林家鋪子終於倒閉了,大群的債權人在林家鋪子里吵鬧得異常厲害,恆源錢庄和其他的債權人爭執怎樣分配底貨。鋪子里雖然淘空,但連「生財」合計,也足夠償還債權者七成,然而誰都想給自己爭得九成或竟至十成。雖然有警察在,場面仍舊很混亂,有哭有叫的,有喊有鬧的,還有的警察乘機佔便宜……人們決定去黨部告狀,結果和警察發生了沖突,人群被沖散了……
7. 《林家鋪子》主要講了什麼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一二八」後,茅盾曾經回到故鄉小住。在那裡,他親眼看到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魔爪,已經將農村經濟推入破產的境地,帝國主義軍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潰。
原先曾經是相當富庶的江南農村及小市鎮,呈現出一片蕭條的凄慘景象。這些都給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由此創作小說了《林家鋪子》。
人物介紹
1、林老闆
林老闆,他是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很有個性的小商人,他熟諳生意經,刻苦耐勞,雖然身處困難,但仍苦苦掙扎把生意做下去,可以說是為了營生才不得不去巴結權貴。
他是林家貨鋪的主人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林老闆是一個生命頑強的人,他在三座大山壓迫里找出裂縫,狹縫里重生。
2、林太太
林太太,是這個貨鋪的老闆娘,她是一個非常疼愛女兒的慈母形象,他捨不得林小姐受半點委屈,而對朴局長的「求婚」,她將女兒許配給壽生,表現了舊社會婦女「寧願粗食布衣為人妻,不願錦衣玉食為人妾」的高貴的傳統心理。
8. 《林家鋪子》林老典型的反映了近代中國哪一階級的奮斗和絕望
林老闆是當時民族工商業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絕處逢生的頑強人
9. 林家鋪子的現實主義
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演進,人類文學也在19世紀進入了現實主義的階段。這一趨勢是歷史的必然,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也因此必然地促使文學的改變。在中國,由於受到國外侵略的外力因素以及中國國內社會的腐敗黑暗,促使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文化。這也就促使了中國國內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於是在20世紀初的中國產生了一大批現實主義作家,茅盾便是其中的一員。茅盾的一系列作品本著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為我們展現了一副廣闊的現實畫面,展現出了當時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深刻揭露了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
茅盾早期是主張文學應該「表現人生,指導人生」的,應當是「表現社會生活,喚醒民眾力量」的。後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影響擴大,他的主張變為「為無產階級」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觀。茅盾的這種文學觀念是有其根源的。茅盾小時接受的是經世致用的思想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思想。後來在他工作後,由於在工作中不斷接觸國外先進思想,使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奠定了後來他「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觀。
在茅盾的作品中,普遍地體現出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林家鋪子》曾名《倒閉》。其內容是「一二八」戰爭之前以及其後的時間段內,上海附近一座小鎮子里的小商店林家鋪子在經濟凋敝的大社會背景下苦苦掙扎著生存,並最終被社會洪流所吞沒的故事。
現今對茅盾的研究是比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對他的《子夜》研究上。而在《林家鋪子》這一方面的研究,經查詢,有如下幾篇研究文章:《淺析茅盾小說的經濟意識成因》、《特殊話語「打呃」與小說情節》、《可憐的兩面人》、《老舍與茅盾現實主義文學觀比較》、《林家鋪子的結構藝術》、《跌宕起伏環環相扣》、《淺評茅盾的小說的創作特色》。這些文章主要從《林家鋪子》的情節、社會背景、人物、文學觀、結構、創作特色來闡釋《林家鋪子》這部作品。
現實主義是一種文藝思潮,它側重於如實地反應現實生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具有幾個重要特點:一為細節的真實,二是形象的典型性,三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在他的作品充分地體現出了這些特點。在此我想以《林家鋪子》為例,結合諸多前輩的研究對《林家鋪子》進行探討。
一、細節的真實
所謂細節的真實是要有真實的細節描寫,要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反映社會生活。現實主義作品則要求用「形象的現實性」來傳達現實主義特徵。
在《林家鋪子》中,在小說的第三節這樣寫到「爸爸,上海打仗了!東洋兵放炸彈燒閘北——」第四節又這樣寫到「遠在上海,日本軍的重炮正在發狂地轟毀那邊繁華的城廛。」這是故事中的一段人物對白,屬於細節的描寫,但其卻有著其真實性。這段描寫並不宏大,上海在打仗,這段話並未展現出戰爭的場面給我們看,但卻從一個細微的側面,從一個小的角度展現出了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從情節上看,它是具體的,但是從其中卻可以看出它揭示的、反映的卻是一個大的全局性的畫面。1932年1月28日日軍突然進攻上海閘北的國民黨十九路軍,隨即攻打江灣和吳淞。這件事發生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已經開始了對中國的本土入侵,國土不斷被日本侵略者蠶食,而中國政府卻軟弱地不予積極抵抗,持續國內戰爭,使國土大量淪喪。東北已落入日軍鐵蹄之下。而日軍依然有更大的野心,開始了對中國上海的進攻。通過攻破上海,瓦解掉了中國的經濟,在不久後的戰爭中又攻破中國首都南京。《林家鋪子》所呈現的中國,是一個被外敵入侵,戰火連年,而又連連戰敗的中國。日本的侵入也直接導致日貨大量湧入,直接沖擊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國內的連年戰爭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的市場受到影響,這直接破壞了尚未發展成型的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使民族工業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
林家鋪子在小說中是一個文學的形象存在著。但從真實性的角度,它卻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千千萬萬小商鋪的典型。它作為一個文學形象在歷史中是真實的。這種真實體現在它的方方面面。當時的社會背景決定了所有小商鋪的命運的共性:他們受到政府、軍閥、大資本家的盤剝,另一方面卻又在艱難的時局下從百姓中汲取些許生存下去的營養,但最終終於不堪壓迫,在重重壓迫的社會的夾縫中倒閉了。
另一方面,小說中所描寫的大的社會面貌、國民的精神狀態也是真實的。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內愛國人士開始掀起反日浪潮。但是由於國民的愚昧,大多數人還是無法真正理解和支持這種愛國行為的。很多人的「反日」只是停留在口頭上。這在小說中是有體現的。上海戰事爆發後,有人當街喊「再買東洋貨就是忘八」,而大家卻又都是明知買的是東洋貨卻權當是「國貨」來蒙騙自己也堵他人之口。這就是當時國民的真實寫照。
《林家鋪子》是以一種文學的手段來描摹出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它的細節是真實的。
二、形象的典型性
在《林家鋪子》中,有著這樣幾個主要形象:林先生、林大娘、林小姐。小說中這幾個人成為整個故事的主要線索人物。而這些人物的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
小說中的林先生是一個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是一個「可憐的兩面人」形象。
小說中的林先生是一個在生意中勤儉老練的商人。文中寫到他是「從父親手裡繼承下」的店鋪,說他「規規矩矩地做生意」,「一點嗜好都沒有」,「從沒敢浪費」。他是一個「規規矩矩的生意人」。林先生在生意中非常認真,對客戶百般討好,一位青年站在他店前時,他通過揣測顧客心理,說道:「喂,阿弟,買陽傘么?便宜貨,一隻陽傘賣九角!看看貨色去。」而在價目上林先生也很讓步,他遇到顧客要出去一毛錢左右的位數時總會從店員手裡拿過算盤算會,之後不得已似的把尾數從算盤上撥去,又笑嘻嘻地說:「真不夠本呢!可是老主顧,只好遵命了。請你多做成幾筆生意罷!」他在生意中是一個精明勤儉老練的小商人典型。而在政治上也體現出了他所屬階級的懦弱幼稚和自私。他在政治上沒有靠山,因此只好本分做生意,忍受官吏的盤剝,這體現出了他的懦弱。對一二八戰爭則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態度以為戰爭和他很遠,這體現出了他的幼稚。而在他的店鋪倒閉時,他躲開債務而將自己的災禍轉嫁給貧苦人則體現出了他的自私。林先生是他所屬的小商人階層的一個典型。
《林家鋪子》這部小說「真實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
所謂「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是指「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法國史學家愛彌爾·法蓋曾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韻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恩格斯也說過:「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們通過讀《林家鋪子》這部作品,可以看出,《林家鋪子》是嚴格遵循這一原則的。在小說中並沒有直接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情感傾向和思想主張。小說的內容都是在圍繞著情節線索展開,沒有作者的議論,沒有太多人物內心的獨白,甚至在小說的結尾也是這樣寫道:「她帶哭帶嚷的快跑,頭發披散;待到她跑過那倒閉了的林家鋪面時,她已經完全瘋了。」作者全部的文字都是在講述一個在那個社會背景下所可能發生了的事情。不但在故事情節上是真實的,而且從故事的表述上也是客觀的。作者並沒有雜糅進作者自己的主管情感。
《林家鋪子》作為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以凝練的文字及故事情節,充分地反映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是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林家鋪子》的細節是真實的,小說中的人物是典型化的,其描寫的方式也是客觀的。現實主義文學的特徵通過茅盾的《林家鋪子》的情節,完全的展現給了讀者。
10. 請介紹下,電影「林家鋪子」,謝謝
片名:林家鋪子(彩色故事片)
出品:北京電影製片廠
年份:1959
原著:茅盾
改編:夏衍
導演:水華
攝影:錢江
主演:謝添
劇情介紹:
日寇侵華後青年學生掀起抵制日貨風潮。江南古鎮上的林老闆賄賂鎮上商會會長,取得出售日貨的默許,擠垮資本小的同行,同時也受到高利盤剝和國民黨官憲的敲詐,在這場大魚吃小魚的爭斗中,林家鋪子倒閉,但拐走了他人的存款。
影評與賞析:
《林家鋪子》著名劇作家夏衍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描寫的是浙江杭嘉湖地區一個小鎮上一家商店倒閉、老闆破產逃走的故事。影片由於把主人公的個人命運同特定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結合起來,牢牢掌握林家鋪子的興衰與整個社會動亂的內在聯系,因此大大加強了林老闆形象的歷史真實性,突出了影片的社會意義。影片以這種以點代面、側面描寫的藝術手法來揭示三十年代初中國社會復雜的階級矛盾。本片既是導演水華的顛峰之作,也是中國現代電影史上最優秀的藝術精品。
影片的成功還與謝添的出色表演分不開。他的表演不溫不火,分寸得當,准確揭示了林老闆的復雜性格。他的得意、苦笑、沉思、焦慮,他的愕然無語、強作鎮定,都具有豐富而充實的心理內容。他創造的林老闆,既叫人可僧又令人可憐,為新中國銀幕畫廊增添了一個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藝術典型。
夏衍的精心改編,水華的匠心獨運的導演和謝添、於藍等著名演員的出色表演,使影片呈現出嚴謹而流暢的現實主義風格,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電影《林家鋪子》都顯示出了新中國電影藝術達到的一個新高度、新水平。近年它被香港一些影評人選為中國電影(包括陸、台灣、香港)之冠,這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也說明這一評價是富有見地的。
獲獎情況:
本片獲得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