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杜月笙是怎麼發家的
他是怎麼發家的
杜月笙出生在1888年這個時候還有皇上前清的時候他的老家就在今天上海的浦東當時叫高橋的一個地方是最苦最苦的那種農家子弟出生。
後來他當了大佬還有這樣的習慣請自己的門人弟子朋友來喝茶拿起一個水果給你削削完給你吃這也是他社交的一種手段總而言之14歲到24歲這10年的杜月笙就是在十里洋場上這么混的他的生命的轉折點是發生在24歲的這一年……
❷ 電影建軍大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朱德他們把徽章扣下來,還有杜月笙削蘋果的技術一流,南京起義之前的爭吵,還有買裝備費用不夠。還有一些抱團的不良風氣。
❸ 杜月笙為何將最能乾的兒子送到監獄
1945年上海副市長吳紹澍在報紙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揭露杜月笙的種種罪行,並且對其進行大肆謾罵。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吳紹澍是杜月笙的門徒,後來直接與他撇清關系。這是上海近三十年來,第一次有人罵杜月笙,而且還是自己的徒弟。杜月笙氣不過,開始指揮《立報》反擊,並派出殺手暗殺吳紹澍,但沒成功。
實力越強,杜月笙的野心也越大。抗戰勝利後,杜月笙回到上海。當時就想成為上海的市長。此時的上海灘真正屬於國民黨的統治之下,蔣介石實際上是非常反感杜月笙。兩人雖然都曾是黃金榮的門徒,但是蔣介石從心裡看不起杜月笙。其中一點就是因為杜月笙背叛黃金榮。雖然自己得勢之後,黃金榮主動與他解除了師徒關系。但是蔣介石心底里還是非常尊重黃金榮,從後來他對黃金榮的態度都可以看出來。杜月笙的背叛,讓自己不由得產生反感。
還有一點就是杜月笙看不起他那種附庸風雅的作風。蔣介石的結拜大哥馮玉祥曾寫了一本書《我所認識的蔣介石》,書中就寫到蔣介石對於杜月笙的態度,認為他本是一介粗人,卻要附庸風雅。字里行間都是對杜月笙的嫌棄。兩人的關系與其說是同門,倒不如說是互相利用的工具。
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蔣介石知道杜月笙在上海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他心中多少都有點不放心,於是就拒絕了杜月笙的想法。後來戴笠死後,杜月笙在國民黨中間最大的靠山沒了,自己在上海頓時發現沒有依靠之人。上海取消租界之後,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軍統等勢力錯綜復雜,但是那個是屬於這些大咖的游戲,沒人帶著“流氓頭子”杜月笙玩耍,隨後就發生了開頭那一幕,杜月笙被人在報紙上罵。此時此刻,杜月笙有一種虎落平陽被犬欺的落魄感。
既然和蔣介石那幫人玩不到一起去,那就自己玩。杜月笙准備安心做自己的地下皇帝。可是他身上的一個缺點讓他連地下皇帝都做不安穩。
咱們前邊說了,杜月笙愛發國難財。抗戰結束之後,開始了內戰。杜月笙的手下萬墨林,此人跟隨杜月笙已經很長時間,他有一個有點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有眼力勁,會來事。戴笠死後,眼看自己沒了靠山,於是就將萬墨林安插到軍統里邊,成為了地下工作者。後來因為糧食貸款貪污的案件被抓。杜月笙當時就很委屈,本以為趁著內戰能夠在上海灘好好賺一筆,但是卻沒想到這么“不公道”。這件事實際上已經惹怒了蔣介石。接下來的事更是將杜月笙打入萬丈深淵。
1948年,國統區物價飛漲。一方面上海老百姓買不到糧食,一方面以杜月笙為首的貨商開始囤積糧食蓄意抬高物價。蔣介石趕緊向上海調撥大量的糧食,並且派蔣經國前去賑災。這時候那些貨商很多已經收斂,但是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開始主動往槍口上撞,仍不收手。於是蔣經國將其關押起來。這件事讓杜月笙很生氣,他覺得自己捧了蔣介石幾十年,如今最能幹兒子卻被他逮捕,等於是自己親手將兒子送進大牢。
此事發生後,杜月笙聯想到當初蔣介石拒絕自己做上海市長,頓時氣不打一處來,開始展開報復。開始從別的地方調集大量的貨物到上海,讓上海的經濟秩序徹底混亂,而蔣經國作為怎麼斗得過老謀深算的杜月笙呢?於是杜月笙獲得了暫時的勝利。
其實當杜維屏被關押之後,杜月笙已經輸的一塌糊塗。在上海灘名譽掃地,已不復往日風采。說到底杜月笙只是個黑社會,玩政治不是他這種人的強項。當自己與蔣介石慪氣,一心想要洗白自己的時候,全然不顧平民百姓的死活,這不是一個正面人物應該做的事。誠然,此人為了抗戰做出過貢獻,但是在他眼中唯有利益才是一切。
❹ 杜月笙墳墓無人問津,為何一70歲老人主動來打掃
因為杜月笙的墓碑上刻著四個字:「義節聿昭」,足以體現杜月笙這個人講義氣、有氣節,李開明覺得這樣一位英雄的墳墓不應該被世人遺忘,於是就堅持為杜月笙掃墓。杜月笙的墳墓旁邊本來雜草叢生、又亂又臟,經過李開明的打理之後,變得干凈美觀。
用「義節聿昭」這四個字來形容杜月笙實在是不為過,他的一生配得起這四個字。很少有人知道杜月笙的墳墓在哪裡,更別說去拜訪一下了,因而杜月笙的墳墓破敗不堪。後來李開明路過此地,看到英雄的墳墓竟然沒有人來打掃,實在是讓人寒心。所以李開明決定為杜月笙掃墓,這一掃就是三年,足以見得他對杜月笙的敬佩。
❺ 杜月笙重回上海灘後做了什麼好事卻反遭自己門徒扣押
“我有8個兒子,槍斃一個無所謂。”1945年後,當老蔣的大兒子,以投機倒把的罪名抓捕了杜月笙的三兒子時,杜月笙什麼都沒說,只放了上面這一句話。看起來硬氣,卻有一絲“英雄暮年”的無奈。
抗戰結束後,杜月笙從大後方輾轉回到上海灘,但是上海已經容不下他了,“老蔣也把他當夜壺”,一把甩到了床底。
遙想當年,何曾有過這般境遇,後來杜月笙也逐漸明白世態多變,於是,既沒有留在上海,也沒有追隨老蔣渡海,前往島上。或許,是在觀望,或許,是心涼涼了吧。
❻ 電影建軍大業中杜月生殺害的人是誰
電影建軍大業中杜月生殺害的人是汪壽華。
汪壽華,1901年出生於浙江諸暨檀溪鄉泉畈村的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汪壽華的父親是個前清秀才,在其教導下,幼年時的汪壽華學習勤奮,很受鄉親們贊許。
1917年秋,汪壽華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學校進步氛圍的感染下,他的思想隨即發生變化。在校期間,汪壽華閱讀了大量的《新青年》、《星期評論》等進步書刊。
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他還聯合同學,組織了學生「書報販賣團」,以「鍛煉心身,改造社會」為宗旨,積極推銷全國進步書刊。
1920年9月,經俞秀松介紹,思想激進的汪壽華參加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
主要角色:
1、毛澤東。
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為了實踐革命理念,毛澤東領導湘贛秋收起義,組建工農革命軍,以策應南昌起義後南下兩廣的起義軍主力。南昌起義部隊一路南下,血戰連場。他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翻越重重大山,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2、周恩來。
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領導南昌起義。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面臨絕境,朱德率部在三河壩為大部隊的分散突圍贏得了時間,周恩來等領導人扁舟出海,撤往香港。
3、朱德。
起義部隊第九軍副軍長。他在南下的戰斗中嶄露頭角,逐漸成為起義部隊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面臨絕境,朱德率部在三河壩為大部隊的分散突圍贏得了時間。駐守三河壩的起義軍部隊在朱德的率領下成功脫離了戰場,轉移到了廣東和江西交界處作了整肅和整編。
❼ 黃楚九靠借錢建立信譽,創業成億萬富翁,遭杜月笙打擊後病亡,他的錢呢
自古以來,社會中從來不缺家產萬貫者,有些人是靠著祖輩的積累,就是所謂的「富二代」,其中也不乏白手起家的人,憑借自己的一身本領以及自己的頭腦,為自己和自己的後輩創造財富。
如果說有一個人憑借向外人借錢,但從外借錢,卻分文不動,還按時的還息,多年後成為富甲一方之人,也許大家都不會相信,但是,黃楚九就是這么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祖傳醫術,少年斷然棄醫從商
黃楚九出生於清末的江南人家,家裡世代行醫,十五歲時,黃楚九父親去世,他隨母親來到上海。
在書院無心讀書之後,便跟隨自己的母親學習中醫眼科醫術,母子二人為了維持生計,便在城隍廟的門口擺攤賣葯。
在他的一生中,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家: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制葯企業中國第一家綜合娛樂場,遠東第一大游樂場等,他所為人矚目的上海大世界,至仍在使用。
如果當時的他沒有過分追逐地產,而是安於他當時的狀態,妥善經營他的商業帝國,是不是就不會這么早的離開這個世界。但都說無奸不商,沒有哪個商人不注重利息的,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生活重心都在他們商業上。
古有商鞅「徙木立信」,現有黃楚九「還款樹誠」,無論是誰這種精神都值得我們歌頌傳承。
黃楚九是清末民國初,實業家的代表縮影,那時的社會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人,全力發展實業,不止為了自己可以擁有更多的資產,更多的是為了當時的中國,讓中國努力的站起來,迎接世界的目光。
❽ 上海灘大佬杜月笙,混跡亂世依靠的是哪三條定律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下海風潮一波高過一波颳起,在中國大地形成三股熱潮。
這三股熱潮跟三個人相關的三本書有關,他們分別是曾國藩、胡雪岩和杜月笙。
為官當學曾國藩,經商當學胡雪岩,做人當學杜月笙。
三個當學的背後,是一股流行文化的崛起,這崛起的流行文化也讓剛識字不久的我, 深深認識了這三個名字。
原因無他,家裡有個下海做生意叔叔,每日和老友高談闊論總逃不脫這三人。
認知來認知去,生意沒做多大,卻讓我懂了不少道理,然後有了今日在這里吹牛皮的資本。
我也是商人,學了不少,卻還沒掌握精髓,只能談點粗鄙的論調,算拋磚引玉吧。
中國人講究江湖情懷,這江湖又分好多種,官場有江湖,商場亦有江湖,可要說純正的江湖,那還是首推社會江湖。
社會江湖之所以首推,皆因為他涵蓋的面最廣,又最有教育意義。
官場江湖,升斗小民高攀不起。
商場江湖,普羅大眾知其一二即可。
唯有這社會江湖,人人必修,人人必經,誰也脫不開干係。
那麼社會江湖該如何混?
這是一個涉獵廣大幾乎無所不包的學問,在這學問背後,有著無數人的試錯經驗和失敗案列。
混好了,聲名鵲起,進而晉升上游,混差了,緬然眾人是必然,有可能還會階級跌落。
杜月笙就用這無數事跡,證明了自己成功秘訣,做人做到位,看人看門清。
正因為這特點,杜月笙成了無數軍閥、政客、文人的座上賓,上到蔣總裁,下到平頭百姓,誰都會送他一個大寫的“服”字。
這些成績可不是單單做土匪流氓能獲得的。
“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除了是褒獎更是敬重。
正因為這褒獎和敬重,杜月笙才能越混越好,進而將所有的對手都變成自己的盟友,吧自己的盟友變成親密戰友,這份江湖氣指引下的會做人,大多數人估計是永遠也學不會的。
那麼光憑會做人,杜月笙就能得到如此高的成就,這說法是否有點太過武斷。
確實武斷,因為杜月笙除了會做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堅持。
堅持是個好詞,不懂堅持的人是過不好這一生的,杜月笙的一生,如果是一個軟弱的人去體驗,這游戲副本不用玩,大多數人看到開頭就要放棄。
無依無靠,無父無母,書沒讀過,資本沒有。
怎麼看都是短命之相,毫無翻身的可能,可這是對大多數人而言。
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就如我們不能嫌棄家貧母醜一樣,這是註定的,也是無解的。
面對他需要的是勇氣也是忍耐,還有常人不可及的堅持。
因為只有堅持你才會看到希望,而杜月笙就因為這份堅持,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小小水果攤販,到黑幫大佬的小弟,杜月笙走了很久,經歷了很多,最後在師母黃金榮老婆林桂英提攜之下,才有了鯉魚躍龍門的機會,如果杜月笙不堅持,這機會會有嗎?
從鯉魚躍龍門到飛黃騰達,杜月笙又用自己的會做人,找到了無數門道,構築了後續的政治盟友。
一份資助,成就了戴笠的同時,何嘗不是成就他自己?
最後的落敗遠走,其實也和個人能力無關,時也運也命也。
風雨飄搖的時代終將過去,在哪個大局已定的時候,上海早就不歸其掌控,他的摯友和最大助力也因政治斗爭的陰謀。在一場飛機失事中死去,清算的跡象從長子杜維屏入獄就已經開始了!
一場中國歷史上,玩了無數次的“夜壺理論”,那大大的夜壺,掛在了他的頭上!
精明如杜月笙又何嘗不知這夜壺的結局。
這輩子輝煌過,堅持過,落幕時分,何須經歷危險,不如遠走。
隨後就是遠走香港的最後歲月,1951年炎夏,63歲的杜月笙,病重身亡,臨終遺言也很有意思!
第一:死後我要口好棺材,穿黃馬褂下葬,有機會一定要回歸上海,落葬父母身邊。
第二:我死之後,家族所有人最好去台灣,哪更安全,有關系可以護衛你們。
第三:燒掉所有的借條,這不是錢,是催命符。
如此三條,一為自己安排後事,二為家人安排歸宿,三為自己最後做人的口碑。
杜月笙啊杜月笙,頭腦之清醒,人心之通透,真可謂人精鬼才。
他的成功,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做人重要,堅持更重要,只有堅持,你才有價值,才有機遇。
❾ 如果杜月笙沒有遇到黃金榮會他會是什麼樣子
杜月笙一生有這幾個貴人:
1.張太夫人:杜月笙繼母,給了他相對溫馨的童年,使他有機會讀書
2.陳世昌:別找他進入黑幫
3.黃金榮的太太:將杜月笙介紹給黃金榮
4.黃金榮:重用杜月笙
杜月笙在沒有遇到黃金榮前只是黃金榮太太的一個侍從。但是你了解了杜月笙的一生就會發現,他不是一個甘於現狀的人。他初入上海只是一個水果店的學徒,但他能把蘋果削的厚度均勻,絲毫不浪費果肉,而且速度極快,被人稱為「水果月笙」。後來混跡於十六鋪等混亂場所,不久就在十六鋪稱王稱霸。就這他還不滿足,結識了陳世昌,投到黃金榮門下,然而卻只當了黃太太的侍從,他千方百計引起黃太太注意,最終被黃太太引薦給黃金榮,最後飛黃騰達。看了他的這些精力,你就會覺得杜月笙遇到黃金榮飛黃騰達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果,他把更多的努力,用在了其奮斗的過程中,這些都是他厚積而薄發的。另外,杜月笙,雖然只上過幾年學,但是很有文化修養,他成功後經常向章太炎等人請教學問。有一句話:就怕流氓有文化。恰恰在杜月笙身上印證了,那個時候像他這樣能虛心請教他人學問的青幫大佬可不多。還有一件事,杜月笙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他曾經說過:如果日本人利用租借打中國人,我杜月笙就要在兩個小時內把租界毀滅。他也用實際行動支持抗日,包括給八路軍提供防毒面罩等。所以說,綜合這些事情,我覺得杜月笙遇到黃金榮才飛黃騰達只是一個成功之路,或許還是一個最差的成功之路。他不遇到黃金榮,他還會遇到別的貴人,照樣能成功。是金子總會發光,黃金榮只是歷史選項之一。
❿ 哪個節目曾講過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故事
孟小冬,女,北平宛平人,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人稱「冬皇」的孟小冬。是京劇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孟小冬一生經歷坎坷,於1977年卒,終於台灣。人民音樂出版社的出版的《孟小冬》演繹了她坎坷而又傳奇的一生。
這樣說——在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問世之前,很少有人知道她。她的名字只有在那些關於《梅蘭芳》或者《杜月笙》的傳記中偶爾出現。但現在,通過陳凱歌的那部電影,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開始注意到這個閃耀著奇異光輝的名字。她的絕世唱腔,她與梅蘭芳、杜月笙纏綿悱惻的動人愛情,她的真性情與絕世的美貌,讓她註定為世人所注目。她是梨園的「冬皇」,她就是絕世名伶——孟小冬!
孟的美在天生的純凈,雖自知麗質,但並不以此媚世,身上有仙風,而絕無半點狐氣。因此,她贏得了梅蘭芳。梅愛她,也因她傑出的京劇藝術表現。可惜,他們只在一起生活了7年,1927年,兩人結婚,1933年離異。看來,那時就有所謂「七年之癢」。從史料上看,梅先生似乎責任大一些,他不能處理好家庭關系。
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首先是二夫人福芝芳對孟小冬的排擠,這件事到梅蘭芳訪問美國的時候已經鬧得不可開交,福芝芳最後不惜墮胎相逼,梅蘭芳不得以隻身赴美。這件事,足見福芳芝手段之彪悍,梅蘭芳處事之軟弱,更能體會出孟小冬內心的委屈。這之後,梅蘭芳剛從美國回來就出了所謂「戴孝風波」,這場實為名分之爭的鬧劇,更使孟小冬心灰意冷,再到後來鬧得滿城風雨的「李志剛案」,(追星族李志剛,早就開始追捧孟小冬,由於愛屋及烏,得到梅、孟結婚的消息,受到刺激,於1927年9月14日持槍往見梅蘭芳,開槍打死了從中斡旋的《大陸晚報》經理張漢舉,軍警則把李志剛亂槍擊斃後梟首示眾。)家事演化成刑案並公開化到了社會新聞的程度,兩人的壓力可想而知。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梅蘭芳完全身不由己,他非但不能保護孟小冬,反而被眾人和輿論裹挾到了她的對立面去。他們只好選擇了分手.
受傷遁入空門
與梅蘭芳分手後,1932年正當孟小冬專心致志地投師深造之際,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天津一家大報上忽然登出了連載小說,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說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詐大洋數萬,並把5年前發生在東四九條馮宅的綁架殺人案重新提了出來。
社會上一時謠言四起,輿論沸然,越傳越離奇。因為是小說體裁,還作了種種虛構,但由於並未指名道姓,也無法予以評理。小冬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心灰意冷,對於舞台生活,深感厭惡。她來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為師,舉行了皈依三寶典禮。自此以後,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凈。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齋念佛,對戲劇界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要求孟小冬復出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時,有人向她陳述厲害:你自暴自棄,脫離舞台,無聲無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別人詭計,反而使人對報上的小道消息信以為真,日子一久,觀眾逐漸把你遺忘,最後毀了自己的才華,豈不可惜。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頓開,她寫了《孟小冬緊要啟事》,於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報》頭版上連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處提及梅,只有開頭一處直呼其名,而其他五處均客氣地以「蘭芳」二字相稱。其中責梅措辭,最重的也不過是說梅「含糊其事」、「足見毫無情義可言」等語而已,找不出一句攻擊性的詞藻,有理有節,富於人情味。在談到與梅分手原因時,也只是用了一句話:「是我負人?抑人負我?」到底是誰錯了?沒有明說,也不便明說。孟小冬把這個問題最後留給讀者去評判了:「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小冬之所以要將苦惱的身世向世人「略陳梗概」,說明她和梅分手以後,幾年離索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暗喻自己備受侮辱和「復遭打擊」的悲慘處境。從「啟事」中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當初孟小冬嫁梅時,苦苦追求的是「名分」。半個月後,孟小冬抖擻精神,東山再起,重返她酷愛的戲曲舞台。
剪綵再遇大亨
1937年5月1日,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金大戲院舉行開幕典禮。由大亨杜月笙揭幕並致開幕詞。開幕行剪綵禮的是3位年輕貌美的女士:孟小冬、陸素娟、章遏雲。
孟小冬這次到上海剪綵,受她結拜金蘭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太姚玉蘭的邀請,下榻姚在辣斐里的住所。姚早知道杜月笙對孟有意,又念孟已屆而立之年,還無家可依。此外,姚雖已嫁給杜月笙,因遭前面的二、三太太反對,尚未搬進杜公館,又因杜的前3個太太都是蘇州人,而姚一個人是北方人,感到勢單力薄。所以剪綵之後就把孟留在身邊,明是陪她,實則從中撮合,自己也可以藉此壯壯聲勢。
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一天晚上,姚玉蘭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間,讓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過後,方朦朧入睡。不知過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覺得姚玉蘭起來了,還以為她是去上廁所,不一會,孟小冬發現回來的卻是一個男人——杜月笙,她嚇了一大跳!此時,經歷過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難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時也想到這幾年來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種種好處,恩猶未報,因此不再拒絕。翌日一早,姚玉蘭對小冬說:「小冬,你留下來吧,咱們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幾個蘇州女人斗,把家產都奪來,我們兩人平分。」打此以後,孟就留了下來,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婦了。
不久,因日寇侵佔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暫回北平。過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龍,在杜家盤桓數月後,仍經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余叔岩為師。入門以後,小冬悉心侍奉師父,並且嚴格按照師父的要求,在這五年的深造期間,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間余叔岩幾次手術,小冬更是不離左右,情逾骨肉。最後她終成余氏衣缽的唯一傑出傳人。1943年余叔岩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無心唱戲,當時北平正處敵偽政權時期,小冬乃以「為師心喪三年」為由,謝絕歌場,隱居不出。直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方與程硯秋合作,通過廣播電台向全國播唱《武家坡》以示慶祝。
同居沒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頭,1937年由於日寇來勢兇猛,淞滬防線於當年11月12日全線崩潰,日軍佔領了上海。半個月後,杜月笙擺脫了日軍的威逼,逃離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蘭和幾個子女亦先後到達香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這時杜月笙剛好飛往重慶向老蔣匯報工作。隨後香港淪陷,無法復返,杜月笙從此困居重慶。一個多月後,姚玉蘭及子女等也輾轉千里,由港安全到達重慶。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上海老巢,這時姚玉蘭和幾個子女還都留在重慶,一時還回不來。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時隔多年不見,她現在可好?想到這里,他趕緊讓總賬房黃國棟寫封掛號快信,叫她速來上海。孟小冬從北平來到「18層樓」公寓706號時,杜月笙已等候多時。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於常年嗜食鴉片,加之經常生病,身體欠安,臉帶煙容,顯得消瘦,但依然還是那樣年輕。杜月笙顧不上寒暄,一把將小冬拉進懷抱……
從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開地過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蘭拖著幾個兒女,回到了上海。姚玉蘭回到上海後見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愛理不理的了,十分傷心。孟小冬看在眼裡,便決定向杜月笙告辭,借口老母年邁放心不下,暫時回北平住一段時期。
義演破鏡難圓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歲生日,當時,恰巧兩廣、四川、蘇北等地發生水災。杜月笙決定來個祝壽賑災義演,將演出收入全部用來救災,而義演的一切費用由自己承擔。杜月笙最為關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這次能不能來。
小冬到滬後,為了便於排戲,即寓華格臬路杜公館。按預定計劃,演出從9月3日到7日,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薈萃,特別是梅蘭芳抗戰期間蓄須明志,已快10年未登台;孟小冬更是觀眾渴望已久的余派嫡傳,有不少外地戲迷遠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台灣的觀眾,聞訊乘坐飛機趕來觀賞,戲票不夠分配,黑市票翻了幾倍,還是一票難求。為滿足觀眾要求,這樣才決定大部分戲碼連演兩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贈送給孟小冬的花籃排在戲院門前的牛庄路上,足有1華里長。孟小冬兩場《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萬的觀(聽)眾,被內外行人一致譽為前所未有的「廣陵絕響」。一出余派名劇,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無瑕,無疵可剔。小冬演出那兩天,很多參加祝壽演出的名演員都站在後台,屏息靜聽。
孟小冬:梅蘭芳的夫人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梅蘭芳和孟小冬
不過人們沒有見到梅蘭芳在現場看戲。事後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說,梅先生在家聽了兩天電台的轉播。現今廣為流傳的孟小冬這出戲的錄音,就是那時用鋼絲錄下的。孟小冬真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終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冬皇」地位。但這次竟是她最後一次與觀眾的見面,成了「後會無期」的絕唱了。
孟小冬這次來參加義演時,曾想到梅蘭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會登台,開始有些顧慮。萬一被派到一個戲里,或即使同台不同戲,也會抬頭不見低頭見,總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畢竟老於世故,似乎早就考慮在先了,把他倆的戲碼岔開,10天戲中,兩人分演大軸,梅8天,孟2天,並不見面。
偏偏有些小報上流言蜚語,亂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類的「對兒戲」,企圖通過戲台上的陰陽顛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溫舊夢,以達到台下的破鏡重圓。這件事弄得梅蘭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狽。
不過,以梅之持重、孟之孤傲,他們不會被那些小報或其他什麼人牽著鼻子走。事實上也是如此,梅蘭芳先後登台各演4天,孟小冬推說自己無戲,不去戲院;中間兩天輪到孟小冬出台,梅也同樣避開,於馬思南路寓所聽電台實況轉播。每晚散戲後固定在南洋橋金府的夜宴,孟也未出席。
這樣,梅孟非但台上未遇,台下也未曾見過。就連最後一天杜月笙親自參加的全體合影,因有梅在場,孟也推託疲勞而辭謝了。對孟來說,也許是她早已淡薄了人間男女之情,不願意再重建那種徒有虛名、明誇暗棄的表面上的愛情。
戰後顛沛流離
小冬在義演結束的第二天,便整理行裝,向杜月笙和姚玉蘭提出急欲北返。理由是:來上海4個月了,思念高堂,杜、姚也不好強留,杜讓姚出面送上珍貴金銀首飾,作為酬謝。此時的小冬心中隱然有種不快之感,謝絕了。
小冬行前,只保留了一件這次演出程嬰穿的褶子,它只有七八成新,並不太值錢,但大小長短正合身,是她20年前初到北京自己選購的,特別喜歡,暫時留作紀念,其他帶來的所有行頭,全部送了人,大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味道。這就表明小冬今後不再打算登台了。
有人問她為什麼年紀輕輕就要退隱,她無奈地搖著頭和擺著手說:「您瞧,我這么個樣子,可怎麼還登得了台呀?」據此可知,小冬不再登台的原因,是體質太弱造成。她後來曾對其弟子說過這樣的話:「一戲之耗費精力太多,非體能所勝也。」她回到北平不久,就表示從此要學陶淵明,隱居山林,不再唱戲了。
小冬離滬返平後,杜月笙日夜牽掛,總覺得這次很對不起她,小冬臨行只拿了一隻金錶,其他什麼也沒要。他隨即派了個得力的門徒,專程赴北平以孟小冬的名義替她買了一處房子,算作對她的酬答。其實這幢房子孟小冬並沒有住過多少時候。
1948年,孟小冬孤身獨居在這幢房裡,身體還是常鬧胃病,瘦弱欠安。她突然接到她的結拜姐姐姚玉蘭的掛號信,希望她火速到上海暫居。孟小冬到上海後,就和杜、姚住在一起。杜、姚希望她這次來了就不要再走了,千萬莫要見外,往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絕不另眼相看。孟小冬聽了熱淚盈眶,幾乎要哭出聲來。自此,孟小冬安心地留了下來,與姚玉蘭果真誼重骨肉,親如一家。平日里小冬悉心照料杜月笙的病體,不離左右,儼然成為杜家的一員了。
只是「好景」不長。1949年天津、北平解放,上海形勢「吃緊」。1949年4月27日,孟小冬隨著杜月笙家人乘坐的荷蘭「寶樹雲」號客輪匆匆駛離上海。
去港補行婚禮
到香港後,一年多來,小冬又像當年侍奉師父余叔岩一樣,整天為杜的病體操持,煎湯熬葯,不離左右。雖然杜月笙對自己倍加憐愛,但至今沒有一個名分,眼看著杜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一旦倒下,如何是好?她是名伶出身,生就一副孤傲的性格,因此平時很少見到她的笑容。她和姚玉蘭的關系後來也逐漸顯得有點緊張起來。彼此房門一關,互不往來,每天吃飯也不同桌。
1950年,杜月笙不顧家人的阻撓,堅持要與孟小冬補行一次婚禮。婚禮當晚,形銷骨立、63歲的新郎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穿起了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坐在手推輪椅上被推到客廳,由人攙扶著站在客廳中央,42歲的新娘孟小冬著一件嶄新的滾邊旗袍依偎而立。
杜月笙將在港的兒子媳婦和女兒女婿全部叫來,命他們給孟小冬行跪拜禮,以後都要稱呼「媽咪」。而對姚玉蘭一律尊稱為「娘娘」。因為在此之前,杜月笙的兒女們稱呼孟小冬為「阿姨」,有的叫「孟阿姨」或「小冬阿姨」,有的乾脆連名帶姓稱呼為「孟小冬阿姨」!後來杜月笙聽了也覺得別扭,就叫他們不要加上「孟小冬」三個字,一律都叫「阿姨」!那麼從今天起,就要改為「媽咪」了,而「媽咪」送了他們每人一份禮物,兒子、女婿一人一套西服衣料,女兒、兒媳則每人一塊手錶。
自此,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名分」,終於如願以償,正式做了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
1951年,64歲的杜月笙去世。他自己留存的10萬美元,以「先內後外」為原則,全部分給了杜家和與杜家有關的人,孟小冬只分到2萬美元。孟說,這怎麼夠……
小冬的下半生,就靠這筆錢養老了。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於台北逝世,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