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攝影作品《電影語言的語法》里的大致內容是什麼
《電影語言的語法》之 運動鏡頭的二十條基本規律
運動鏡頭雖然給影片帶來新的空間和自由,但在運用的過程中它也可能成為一種危險的武器。它會輕易的破壞幻覺。不恰當地使用運動鏡頭,很快就會造成干擾,他會影響影片的節奏,甚至和故事的含義發生矛盾。要獲得成功的畫面調度,不僅要知道如何去創造它,而且要知道調度的時機和目的。
基本准則:
1:當拍攝一個激烈的動作時,運動鏡頭可以從劇中人的角度表現,從而使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劇中人的強烈感受。
2:把攝影機當成一個演員的眼睛。(主觀手法,不大容易獲得成功的鏡頭)
3:搖攝或移動攝影可以用來直接或是通過一個演員的眼睛來表現場景。(紀實風格,直接報導)
4:搖鏡頭或移動鏡頭可以在動作結尾時揭示出一種預料中的或意外的情況。
5:直接切入要比運動鏡頭快些,因為它立即轉入一個新的視角。(避免搖移浪費大量時間表現無關緊要的東西)
6:搖移鏡頭可以跟著一個次要的人物,從一個興趣中心轉移到另一個中心。
7:鏡頭從一個興趣中心轉移到另一個中心,它的動作可以分三段,開始攝影機是靜止的,中間是運動部分,最後攝影機重新停下來。(避免視覺的跳動)
8:搖移鏡頭經常結合起來去拍攝活動的人物或車輛。
9:跟著一個做重復性動作的對象移動或大范圍的搖攝,其長度不限,可以根據剪輯的需要而定。
10:以搖移鏡頭接到一個有活動的人和物的靜止鏡頭時,把對象保持在畫面上的同一部位是有好處的。畫面上的運動方向也要保持不變。
11:他、鏡頭的運動,不論是搖移,都可以有選擇的刪去多餘的東西,並且可以在跟著主要運動時,在場景中引進新的人物,實物或背景。
12:搖移要有把握和准確。動作要得心應手。痙攣式的搖攝,或鏡頭的運動拿不定主意表現出業余的水平。
13:人物的動作可以使觀眾不去注意鏡頭的運動。
14:當連續搖移時,攝影機要走簡單的路線,讓人物或車輛在畫面范圍內作各種復雜的運動。
15:搖移的起幅,落幅,在構圖上保持畫面的平衡。
16:靜態鏡頭的有效剪輯長度取決於鏡頭內的運動;而運動鏡頭的長度取決於攝影機運動的持續時間,過長或過短的運動都會妨礙故事的發展。
17:搖移經常用來重新平衡畫面的構圖。(這種攝影機的運動很慢,位置調整不大)
18:把對象置於從背景放映或前景反映的攝影屏幕前可以得到運動的幻覺。
19:推拉鏡頭經常用來在整個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固定的畫面構圖。
20:運動常常是假定性的。
Ⅱ 為什麼我們學的英語與電影中的英語語法,習慣有那麼大的差別
我們學習的是規范的語法,相當於我們學漢語的語法一樣正規。而電影中的歐美人很多都是習慣表達,口語或俚語,相當於我們漢語中很多口語語言是不合語法的。你應該在學英語時先學正規語法,學習過程中或學到一定程度以後也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口語表達。
Ⅲ 怎樣提高英語水平。是看英語電視劇,還是背句子,還是被語法。這幾個哪個提高的快
看劇提高水平最好,不過耗時較長,學地道英語可以這樣。如果是為了應試當然是背語法最快啦
Ⅳ 看了一場電影和看了一次電影有何語法區別
沒什麼區別,只是表達的意思可以說是一樣的,看了一場和一次電影他們都是同一個意思,
Ⅳ 在影視中鏡頭跟鏡頭是怎麼組合的有什麼規律
確切的說應該叫剪輯剪輯手段
剪輯的各種處理方法及其規律。電影的剪輯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證人物刻畫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合理性、節奏處理的准確性。 常見的剪輯手段有以下幾種:1.為了調整時間空間關系,或延伸時間擴大空間,加重戲劇渲染和調整節奏,採用分剪多用、反復插接和移植借用的手法;2.畫面中間挖格省略法和畫面拼接延長法;3.聲帶的刪挖、串改移位法;4.利用動作銜接鏡頭和利用動作錯覺轉換鏡頭法;5.為了取得情緒外延的回味或突兀的震驚效果,採用鏡頭長度的特殊處理;6.利用短鏡頭的反復跳切增強劇情節奏感,和利用靜態的短鏡頭跳切造成動勢感;7.利用特殊的「剪輯留格」(指動作和鏡頭運動後的停頓格數所造成的穩定瞬間)起到電影語法上的標點符號的作用;8.運用隱、顯、化、劃、疊印等附加的光學技巧或專用的特殊技巧作為場面、段落間的過渡;9.戲劇段落的移位調整和增刪10.對音樂、語言(對白、旁白、獨白、內心獨白、解說)的剪輯和自然音響的配置。對不同題材和不同風格、樣式的影片,可使用不同的剪輯手段。
剪輯
一種特殊的蒙太奇手法,是由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由全景鏡頭直接跳切到特寫鏡頭的組接形式。兩極鏡頭的組接能使劇情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在靜中變動,產生特殊藝術效果。影片運用這種組接形式給予觀眾的直感極其強烈。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一種特殊的效果。
階梯式鏡頭剪輯
一種特殊的蒙太奇手法。在同一方位上,對同一人物從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逐步跳切的畫面組接,或反過來從特寫依次跳切到全景的畫面組接。這種手法只有在特定場景中,為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強調造型的對比,渲染氣氛,加.強節奏,才能運用。
變格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剪輯者為達到劇情的特殊需要,在組接畫面素材的過程中對動作和時間空間所作的超乎常規的變格處理,造成對戲劇動作的強調、誇張和時間空間的放大或縮小。是渲染情緒和氣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影響影片的節奏。變格方法有:1.攝影機以常規速度拍攝,但是導演和剪輯師為了突出渲染某一場戲的特殊氣氛和戲劇效果,而用剪輯手段拉長或縮短某一事件或某一懸念的發生、發展直至結局的時間過程和空間距離,用以加強觀眾對所發生的事件的印象;2.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情緒和動作的強度而在剪輯過程中剪掉某些動作過程。
分剪
剪輯技法之一。將一個鏡頭剪成幾段,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有時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但已無法補拍,不得不把一個鏡頭分作幾次使用;有時是有意重復使用某一鏡頭,以表現。某一人物的情思和追憶;有時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含義以發人深思;有時是為了造成首尾呼應,從而在藝術結構上給人以嚴謹而完整的感覺。如果分別在幾處使用的同樣畫面的鏡頭是按劇作結構和導演構思事先拍攝好的,則不屬於分剪技法之列。
挖剪
剪輯技法之一。解決某個鏡頭內,在拍攝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造成的遺憾和不足而採取類似醫學上外科手術切除的辦法,來摳掉諸如某一多餘的表演過程、某一過長的停頓,以及由於攝影機運動過程中某一推拉搖移動作與演員表演配合不準等必須剔除的畫面段落的技術措施。
拼剪
剪輯技法之一。用拼接來補救畫面長度的不足。有些畫面素材由於拍攝過程中的種種原因和困難,效果不理想。如拍攝野生動物活動的鏡頭,動物不聽指揮,更不能滿足拍攝人員的一些特殊要求,只能聽其自然。因而有時雖然拍攝多次,拍攝的尺數也很長,但可用的尺數卻很短,達不到所需的長度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畫而內容的備用鏡頭,就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剪下來,然後拼接在一起,以達到畫面的必要長度。
分剪插接
剪輯技法之一。為加強戲劇效果或彌補拍攝過程中的缺憾和不足,而把表現一定動作內容的兩個鏡頭,分別按比例分割成兩段、三段以至更多小段,然後按故事發展順序交替組接起來的重要剪輯手段。使用分剪插接的方法,可以解決以下兩種類型的問題:1.在剪輯過程中有時發現某兩個鏡頭或某一組鏡頭(如兩個人物談話、爭吵、追逐或互相射擊),如果按照原來分鏡頭劇本所規定的排列順序原封不動地組接在一起,就顯得鏡頭過長,節奏太慢,人物間的情緒交流和心理反應不能及時而迅速地表現出來,既減弱了戲劇沖突的強度又沖淡了應有的藝術感染力。為此就需要運用分剪插接的手段,對原有素材作重新分切組合的處理,以改變原來的緩慢節奏,使之緊湊、流暢、明快;2.有時規定情境本身要求清晰地表現出某個人物對其一事件、某一句話的反應,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強烈變化的內心活動和兩種互相矛盾著的思想互相撞擊時進發出的火花,但在剪輯過程中發現恰在此時此處拍攝的素材缺少表現上述內容的一些鏡頭。布這種情況下,就可以把原有素材中已經用過然而又符合規定情境要求的某些鏡頭的剪余部分拿來,根據需要把它分割成兩段以至數段,和與之有關的其他蒙太奇因素穿插在一起,反復交替使用,僧以渲染某種情緒和氣氛,揭示某種涵義或藉以加強某一戲劇高潮。
插入鏡頭
亦稱「夾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斷,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銳人。插入鏡頭有兩種:一種是作者和導演為了揭示某一人物生活經歷中的一個側而或者隱私,而花一場戲的進行過程中(比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者或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表示他意外地看到了什麼人和事以後的直觀感受或引起了聯想的鏡頭。另一種與挖剪有密切關系。有時為了挖剪後的鏡頭不露痕跡,不產生跳動感,而不得不用插入鏡頭作間隔。
夾接
(1)動接動
兩個在視覺上都有明顯動態的相連鏡頭的切換方法。動接動應與動作剪接點嚴格區分。動作剪接點是同一主體的鏡頭切換方法,而動接動則是不同主體鏡頭的切換方法。例如:上一鏡頭是行進中的火車,下一鏡頭如果接沿路景物,那麼,一定要接和火車車速相一致的運動景物的鏡頭,這樣才能符合觀眾的視覺心理要求。動接動也包括各種運動鏡頭的組接。在剪輯處理中,要緊緊抓住各種動的因素,如人物的運動、景物的運動、鏡頭的運動等,藉助這類因素來銜接鏡頭,節奏上可以流暢而自然。
(2)靜接靜
在視覺上沒有明顯動感的鏡頭切換方法。在電影表現方法中,沒有絕對的靜態鏡頭,特別是故事片,每一個鏡頭的存在,對情節的展開、人物的塑造,都有積極推動作用,因此,靜接靜是相對而言的,多數是指鏡頭切換前後的部分畫面所處狀態。例如:甲聽到乙在背後叫他,甲轉身觀望,下一鏡頭如果乙原地站著不動,鏡頭就應在甲看的姿態穩定以後轉換,這樣才不會破壞這場戲的外部節奏。因此,靜接靜也同樣是保證鏡頭轉換流暢的一種組接方法。有時靜接靜用於以心理動作為依據的情緒貫串,舍掉外部動感明顯的鏡頭轉換,採用寓情於靜的鏡頭組接,渲染深沉凝重的情緒。靜接靜還包括在場景段落轉換處和各種運動鏡頭之間在頭尾靜處的組接;它更多注重鏡頭的連貫性,不強調運動的連續性。
(3)靜接動
動感不明顯的鏡頭與動感十分明顯的鏡頭的銜接方法。靜接動是鏡頭組接的特殊規律。由上一個鏡頭的靜止畫面突然轉換成下一個鏡頭動作強烈的畫面,其節奏上的突變對劇情是一種推動。值得注意的是,前面鏡頭的靜止畫面中往往蘊藏著強烈的內在情緒
(4)動接靜
在鏡頭動感明顯時緊接靜感明顯的鏡頭的銜接方法。是鏡頭組接的特殊規律。相連的兩個鏡頭,如果前一個鏡頭動感十分明顯,接上一個靜止的鏡頭,會在視覺上和節奏上造成突兀停頓的感覺。但是,這種動靜明顯對比,是對情緒和節奏的變格處理,在以運動見長的影片構成中,動接靜的特殊作用甚至超過靜接動的某些效果,在特殊節奏變化的轉場處理中,可以造成前後兩場戲在情緒和氣氛上的強烈對比。
動作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或戰爭工具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相似性,作為場景或時空轉換的手段。例如,用人物定向鏡頭堵滿畫面以結束一場戲,接著再用人物離開鏡頭走向某處以展開另一場戲。用汽車、坦克、飛機的動勢,馳過或堵住鏡頭,然後再接其他交通工具或人物離開鏡頭;再如某場戲末尾女主人公動手打男主人公一個耳光,下一場戲開頭接男主人公痛苦地撲倒在自己的床上。通常用汽車、火車的輪子飛轉與飛機的螺旋槳相接這類手法轉換場景,也屬於動作轉場的剪輯。
特寫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用特寫畫面來結束一場戲或從特寫畫面展開另一場戲的剪輯手法。前者指一場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結束在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如頭部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上;後者指從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現另一場戲的環境、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處理手法。用特寫畫面來結束一場戲,或用特寫畫面展開一場戲,都是為了強調人物的內心活動或情緒,有時是為了表示某一物件、道具(如鍾表、閃動著的紅燈、十字架等)所含有的時空概念和象徵性含義,以造成完整的段落感。特寫轉場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在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人物的表情或某一物件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之感。
語言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利用後一場戲對白首句與前一場戲對出末句的銜接或重復的行機聯系來達到場景轉換的自然過渡。
音樂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用音樂手段達到場景自然過渡的技巧。打破音樂與所配畫面的起止處完全同步的傳統格局,把音樂向前一場戲畫面末尾或向後一場戲畫面開始處延伸一定的長度。這一技巧如果運用得好,可遠遠超出轉場功能的范圍,音樂與畫而配合後使某一特定場景產生特殊的感染力。有時它能使人沉浸在對美好事物的回味少,有時則能給人造成對即將降臨的災難和不幸的預感。
音響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利用音響元素,藉助兩場戲首尾相交之處音響效果的相同、相似或串位(導前或延續),以達到場景的自然轉換。還用這種轉場的音響效果作為喚起人物和觀眾回憶與聯想的藝術手段。
景物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藉助景物鏡頭和兩場戲之間作為間隔的手段來表示場景的轉換。景物鏡頭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以景為主、物為陪襯的鏡頭,用這類鏡頭作轉場剪輯,既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景物風貌,也表現時間和手段的變化,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段。另一種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如田野上的拖拉機駛過鏡頭,海上的X只、城市街道上的汽車和馬車馳過鏡頭等等。很多影片都利用各種交通工具駛過鏡頭或用靜物(如建築物前的圓柱、雕像、室內的陳設)擋住鏡頭作為轉場手段。
情緒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利用情緒渲染的延續性作轉場處現。當人物的情緒渲染達到飽和點,觀眾沉浸在激情的感染中時,藉助情緒的貫穿性來轉換場面,緊湊而不露痕跡,起到承上啟下,一氣呵成的作用。
光學技巧轉場剪輯
剪輯技法之一。用光學印片方法印出的附加技巧表示時空和段落的轉換。是傳統的電影手法。這些手法並有省略時間和空間過程的作用。在傳統的電影形式中,為了表示時間和空間變化,往往在場面、段落之間,特別是在大的情節段落起伏之間運用諸如「疊印」、「化出」、「化入」、「漸隱」、「漸顯」和「劃」之類的技巧。在一般情況下,用「疊印」表現回憶,用「漸隱」、「漸顯」、「化出」、「化入」表示時間過程和空間的轉換,用「劃」表示一些內容單一、篇幅簡短、快節奏的純屬交代性質的過場戲的時空交替。但因每部影片風格不同,在用法上也不盡相同。
Ⅵ 電影分鏡頭具體是按什麼分到底是按鏡頭還是場景
表格形式。
分鏡頭劇本大多採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詳有略。一般設有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音響、音樂等欄目。表格中的「攝法」是指鏡頭的角度和運動;
「內容」是指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有時也把動作和對話分開,列為兩項。在每個段落之前,還注有場景,即劇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落之間,標有鏡頭組接的技巧。有些比較詳細的分鏡頭劇本,還附有畫面設計草圖和藝術處理說明等。
作用:
分鏡頭腳本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前期拍攝的腳本;
二是後期製作的依據;
三是長度和經費預算的參考。
(6)電影的語法和鏡頭的語法先看哪個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電視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腳本的再創作,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
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
Ⅶ 如果鏡頭是電影的詞彙那麼什麼是電影的語法
把詞彙按照邏輯語序連接起來就是一句話。
那把鏡頭按照劇本邏輯連接起來就會是一部電影。把鏡頭連接起來的就是——剪輯!
Ⅷ 電影的拍攝手法和電視劇的有什麼不同
這是電影: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俱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院俱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這是電視劇: 1、聽到噩耗,手中的碗一定會掉到地上碎掉。 2、遭遇突變,傷心難過時沖到外面,天氣一定是打雷下暴雨。 3、掉到懸崖底下一定死不了,因此,跳海跳崖是百試不爽的逃生法。 4、直覺一般總是對的,不祥的預感總是應驗的特別准,算命先生的話一般也挺准。 5、臨死前的話一定要說完。 6、不敲門闖進去一般會遇到兩件事,上吊和洗澡。 7、女主角或男主角一般在一部電視劇中至少洗一次澡。 8、女扮男裝被識破一般有以下四種方式:帽子被打掉,掉進水中,碰到胸部,換衣服被看到。 9、好人躲進府中,任壞人怎麼搜一般都搜不到。 10、一般壞蛋boss第一次都死不透,總要垂死掙扎一下,非要再被砍一刀再死。 11、大戰之前一般都有意中人贈送護身符。 12、奪刀(包括剪刀)的結果一般是一個人被劃傷。 13、電視劇中新出現一個配角,一般下面發生的事情(和案件)就和他有關。 14、逃跑的時候,要不就是逃到懸崖;要不就是逃到開闊地,然後周圍突然殺出大批人馬 。 15、太師一般都是壞蛋頭子,不管他姓什麼。 16、對一句重要的話常常一下沒反應過來,之後又重讀一遍,這才大為驚訝。 17、擋在男女主角之間的第三者的下場一般都是死。 18、久別重逢的關鍵時刻,電話、呼機總是不合時宜地響起來。 19、逃跑時,在山上走路時特別容易崴腳或者摔跟頭,之後就會說:「不要管我了,你們快跑。」。 20、先拍鏡子裡面或湖面的倒影,之後轉到真實場景,是影視拍攝的常用手段。 21、世上總有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人。 22、爬山的時候總會踩到一個石頭一滑。 23、心情不好,事業不順時就頭發散亂,鬍子拉揸(武俠片中,本來沒有鬍子的男主角這時候就會留起鬍子)。 24、人一死,鏡頭一轉,就是一張黑白照片。 25、女人突然感到惡心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懷孕。 26 、戰爭片中常見場面,地平線盡頭逐漸出現部隊。 27、表現時光飛逝一般有兩種方法:1、用字幕說明多少年後,2、主人公作一個動作(如騎馬,跑步),做著做著就突然長大了。 28、阻止敵人的最後一招是抱腿,而抱腿的結果一般都是壯麗犧牲。 29、衣服濕了,燒火烤衣服或避雨一般都會產生緋聞。 30、比武時兩人對峙,一般都要按照目光、表情、姿態的順序仔細描述一番。 31、女主角傷心的時候,跑呀跑,最後一定是抱著一棵樹開始哭。 32、壞人偷偷向主角開槍,一定有一個********小心」替主角擋槍。 33、一旦失去工作,又急著要錢,就去(或揚言要去)碼頭扛麻包。 34、壞人將好人壓倒在身下,一般都會雙手舉刀高舉過頭來作致命一擊,不過一般此時黃雀在後,最後死的還是壞人。 35、武林最厲害、最有名的武功一定是一門邪功。 36、生氣的時候會隨手拿起附近的東西砸在地上撒氣,因此在主人生氣時上茶,那茶碗一定會被砸碎。 37、羞辱別人總是讓對方鑽過自己胯下。 38、敵眾我寡時,總會有人自願殿後,最後壯烈戰死。 39、武俠片發生的門派一般都是武林第一大派,其掌門是武林盟主。 40、為了表現一方武器占優,總要讓另一方被砍出幾條傷口。 41、「放長線,釣大魚」是最常用的伎倆。 42、閉關戀氖焙蛞話慊岢鍪隆? 43、壞人發的毒誓一定會應驗。 44、一旦放別人走,就說:「你走,走的遠遠的,我以後不想再看見你。」 45、夫妻一齊死去總要把手握在一起。 46、一開始就喜歡的後來會變成愛恨交加,一開始不太喜歡的反而有可能終成眷屬。 47、骨灰一定灑入大海。 48. 即使在古代,也特別講究一夫一妻(男主角一般只會在諸多紅顏之間選擇一個)。 49、被人罵急了都是一個大嘴巴扇過去,而被打的人一般會嘴角流血。。 50、權傾朝野的權臣,不論是太監還是王爺,稱號都是九千歲。 51、古代女主角死了,一般都放到一條船上,上面鋪滿花。 52、古代男主角的隨身書童肯定會與女主角的貼身丫鬟對上眼。 53、抓個人質是逃跑的最好辦法。 54、凡是不知該說不該說的話肯定是要說出來的。 55、當被問道「想聽真話還是假話」,所有人都會選擇聽真話。 56、電視劇中有釣魚的鏡頭,一般都是兩個人在談話,但談話結束時肯定會釣上一條魚。 57、頭撞到牆上一般都有個釘子,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莫名其妙的死了。 58、打電話時因為猶豫半天不說話,對方也不掛。 59、喪失記憶的人最終一定會蘇醒,但他選擇的不是原來的生活,而是喪失記憶後的生活。 60、所謂最後一次,以後洗手不幹,一定會出事。 61、想偷偷溜走時總是碰到一個帶響的東西。 62、逃跑的時候,一般找個地方躲起來,等追的人沖過去,再出來。躲藏的地方一般是籮筐、草叢。 63、神秘之地外面都立個石碑「擅入××者死」,不過進去一般都沒事。 64、第三者欲拆散原來的一對,常用辦法是故意讓一方看到自己與另一方親熱。 65、穿越時空的人,不論是去未來還是會古代,都會在新的環境里生活的更好。 66、描寫非常害怕就給一個褲子濕了的特寫。 67、電話總是要一直響到有人接為止。 68、不知情的人在犯罪現場發現凶器,總要撿起來看看。 69、晚上(或清晨)偷偷回屋肯定會被發現。 70、第一次試驗新發明(特別是火器)肯定會失敗。 71、救過的人以後一定會在關鍵時候幫上忙。 72、逃跑、打鬥的時候一般都會把路過的小攤弄得亂七八糟。 73、掀蓋頭一般不會見到想見到的臉。 74、電視劇中的高學歷者往往不是什麼好人。 75、看見心愛的人睡在床上,一般都會給他蓋被子。 76、說在路上還有多少分鍾就到肯定不會按時到;同樣,到對朋友或家人說:「你等會,我一會兒就回來」的人一般都不會按時回來。 77、一段談話結束,在一人離開時,另一人會突然說:「××,謝謝你。」 78、給別人酒里下毒後, 在別人喝的時候一定會盯著對方。 79、懷孕期間流產的概率總是特別大,造成流產的原因大多是從樓梯上滾下。而且一旦流產就很可能喪失生育能力。 80、一旦得了絕症,就故意把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氣跑。 81、主動摘下面具的人為女性的可能性比較大。 82、被打中伏在馬背上肯定死不了。 83、男女相愛一般都用「金風玉露一相逢」那首詞。 84、勸說人的理由都是:「你要是為他好,就……」。 85、劇中人物(特別是古裝劇中)總有一個經常聚會的餐館。 86、劇中人物對只需回答「是與不是」的問題一般都不會直接回答,或者不回答,或者顧左右而言他。 87、物體從高空落下,一定要拍一個落下的鏡頭。 88、當聽到自己被懸賞時,一般都要對價碼做一個評價。 89、真正的兇手總是因為言多必失,說出了自己本來不應該知道的東西而暴露。 90、兩人交談完畢,一人離去,總要拍攝一下另一個人 91、用洗澡、睡覺來掩飾是常用的手段。 92、惡習難改的人一旦表示要痛改前非,他就離死不遠了。 93、一個人住院,總要先拍一下手術室外眾人的感受。 94、縫衣服的下一個動作就是扎到手。 95、信上看不清楚的字肯定是關鍵字。 96、心慌的時候開汽車門一定回掉東西 97、撤退的時候明明沒人追趕,非要有個人自願留下來,說:「你們先走。」而這個人在接下來一定會出事。 98、以前認識的人的重逢總要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但最後一定會重逢。 99、一陣劇烈咳嗽後用手帕捂嘴,一般都會吐血。
Ⅸ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
一、景別:
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二、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
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如軌道或搖臂,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像。 降:下降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反打:指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變焦拍攝: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三、影視的畫面處理技巧
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由於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四、其他名詞:
前景:鏡頭中靠近前沿或位於主體前面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並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後景:鏡頭中靠近後邊或位於主體後面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有時直接構成背景。 中景:處於畫面中間的部分。一般主體會出現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間的部位。 前景、中景、後景是攝影構圖的基本層次,它們可以使畫面富於層次感、縱深感。有些畫面的層次作了更細致的劃分,如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許多畫面構圖,可達七八個層次。 內景: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生活氣息。 攝影棚:專供拍攝影視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築物。較大的攝影棚面積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為8米以上。棚內四周有為繪制背景用的天片,裝有各種照明設施、音響條件,以及隔音、通風、調節氣溫、排水等設備。棚內可搭建供拍攝的各種室內外布景。 造型語言:傳統意義上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視覺直觀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總和。對於影視而言,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如線條、色彩、光效、影調、構圖、透視規律、材料結構、空間處理等)與聲音造型諸因素(音量、音色、音調、運動、方位、距離等),共同形成了它們的造型語言體系。 畫外音: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畫外音使聲音擺脫了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強化了影視作品的視聽結合功能。 銀幕: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寬銀幕電影:本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型電影,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使放映畫面高寬比由普通銀幕電影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故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 遮幅寬銀幕電影: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能得到與變形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的方法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聲畫同步:也即音畫同步,指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歌曲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 聲畫平行: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一種情形,也稱聲畫並行、聲畫分立,指影視作品中聲音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其基本特點是聲音(尤其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聲畫平行的音樂。 聲畫對位: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另一種情形,包括兩種藝術處理方式:(1)聲畫對比。聲音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但存在量度、節奏的反差。 (2)聲畫對立。聲音與畫面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編輯本段景和鏡頭的基本含義
「景」就是指銀幕和屏幕上的單個畫面圖象,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面叫「景別」,景和景別都是一個空間概念,而「鏡頭」頭則不同,它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一個鏡頭就是攝影機或攝象機從開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編輯本段鏡頭的形態以及景別的拍攝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每一單個鏡頭鏡頭的形態有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景別,遠景
(1)景別,遠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各種景別的界定以人在畫面中的比例為准。如遠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現人被周圍世界吞沒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攝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較接近生活中人們常規的視野,一般情況下的運用過程,都適於在這種均衡;平穩的景別中表現。近景和特寫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鏡頭,它們象放大鏡似的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細部,當導演要強調人物的瞬間反應或激情,給予觀眾情緒沖擊力的時候,近景和特寫就突出地發揮著他那逼近觀察的作用。大特寫一般指人臉上的某一個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這是用的極少,但一用則讓人過目難忘的一種鏡頭。 景別決定著我們對銀幕上人和事物關系的程度,它所產生的不同構圖又創造著各種造型表現的不同意向.通過景別的變化給觀眾帶來的時遠時近,時粗疏,時細密,時而瀏覽品味時而一目瞭然的觀察方式,是電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個方向上鏡位的選擇,以攝影機和被攝對象的不同方位關系,分為正;側;背;平;仰;俯等。
移動形式
(3)移動形式,移動鏡頭推;拉;搖;移;升;降以及綜合鏡頭。鏡頭的各種運動形式是對角度和景別的修飾和擴充,橫向,垂直,縱身諸多方向上的移位,達到在運動中觀察的效果,跟固定鏡頭的靜止觀察互為補充。運動鏡頭所造成的畫面空間不斷變化,更大程度地還原了活動的人在活動的世界中的視覺感受,接近(推);離開(拉);環視;搖首;和俯身(搖下)邊走邊看(移);緊緊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種種復合的動態觀察(綜合運動),這些也正是更為生動地描述劇情展現動作的必要手段。
長度
(4)長度,鏡頭的時間以膠片的長度來折算,攝影機每一秒鍾拍攝24畫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鏡頭就是2秒,90英尺的鏡頭就是一分鍾。通常一部影片的長度一個半小時,膠片總長度既90(英尺)x90(分鍾)=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鏡頭數大約300-1000個左右,如果3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每個鏡頭長27英尺,18秒鍾,而9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鏡頭就變成了90英尺,6秒鍾。從這個粗略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來鏡頭長度的意義——它是導演通過時間控制創造電影敘述節奏的媒介。 一個鏡頭的長度是由內,外兩個因素決定的。內部因素即鏡頭內容和空間形態的制約,畫面內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響著鏡頭長度。外部因素是指鏡頭段落與全片鏡頭序列的敘述節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緩的講法多用長鏡頭,追逐;暴力;歡樂;恐怖的場面和驚險;戰爭;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鏡頭為主。 鏡頭的長度沒有統一的標准,景別;角度;運動形式;長度,把每一個鏡頭以空間和時間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構成影片的一個內容單元,同時,他們又跟相連的鏡頭和全片鏡頭的形態建立起各種對應關系,成為影片蒙太奇結構中最基本的元素。確定每一個鏡頭的形態時都不應孤立,單一地進行,要通盤考慮下,把總體的形態。把握,分別落實到一個個鏡頭及相互關系中。 在安排一個鏡頭時,應考慮到根據故事內容,鏡頭的具體布局,哪一角度更富於動作性或感染力,連貫性,預期的視覺效果和情緒效果,剪輯方案以及切出鏡頭和插入鏡頭的運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結構感,畫面寬度以多長為宜,怎樣改變和轉換觀眾的注意力,怎樣運用主觀鏡頭或客觀鏡頭。一個鏡頭在一場戲中究竟應佔多長時間,以及怎樣確立或改變拍攝對象與空間之間的關系等等。
鏡頭的組接方式
單個鏡頭雖然都有一定的含義,但是要按照劇情的發展,有機地,自然流暢地組接起來,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於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鏡頭組接方式。顯;隱;化;切;等,這就是指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 顯,又叫漸顯;漸顯;淡入,這就是畫面從空白或全黑中漸漸現出。 隱,又叫漸隱;淡出,與漸現正好相反,就是畫面逐漸退隱直到完全消失。 若將漸隱和漸顯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明顯的間歇感這就是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的結束和另一個段落的開始。 化,又叫「溶」或叫「疊化」上一個畫面在下一個正在顯現時漸漸消失叫「化出」下一個畫面在上一個畫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漸出現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來表現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間的時間分割。運用疊化能表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切,又叫「切換」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 連續切換,即後一畫面中所表現的動作是前一畫面中動作的繼續或者是前一畫面中所展現的內容的一部分。把其間的許多不必要表現的過程都「切」去了,不但脈絡清晰,而且簡潔流暢。這便是連續切換。 穿插性切換,它與連續性切換不同,後一鏡頭不是前一畫面中某一動作的繼續,他不包括前一畫面的某些部分。但它們有內在的相關因素,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鏈條中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關於鏡頭(畫面)的上述組接方式,只是影視藝術剪輯的多種多樣手法中的幾種。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即技巧性組接。如果畫面的組接使用的是隱;顯;化等手法就須在剪輯組接時使用某些光學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組接。而切換則無須使用任何光學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組接。 關於影視畫面的各種組接方式,實際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畫面轉換和組接中的具體運用。電影和電視其所以通過畫面說話,成為能講故事的敘述藝術,只因為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構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視成為獨特藝術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視畫面實現基本敘事功能的一種「語法修辭」,或者說影視和電視能夠成為完美而獨立的藝術的基本手段。 在電影的製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表現的內容,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在按照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按照故事的發展,藝術地加以剪輯;組合,使其通過畫面形象相輔相承的關系,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構成一部有機的;自然流暢的;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又增加了畫面與聲音,畫面與色彩,以及聲音與聲音等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