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今年立冬是那一天
今年立冬是哪一天?
今年立冬是陽歷的11月8號,農歷的十月十二日。
Ⅱ 「立冬」是怎麼來的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
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實,我國幅員廣大,
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
。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准,以
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
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
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
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
,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
、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從多年的平均狀況看,11月是寒潮出現最多的月份。劇烈的降溫,特別是
冷暖異常的天氣對人們的生活、健康以及農業生產均有嚴重的不利影響。注意氣象預報,根據天氣變化及
時搞好人體防護和農作物寒害、凍害等的防禦,顯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
」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
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
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
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
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
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Ⅲ 冬至和立冬到底哪個才是冬天的開始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立冬是冬天到來的意思。每個季節開始的節氣都有一個「立」字,四個節氣分別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冬至是冬季的六個節氣中的第四位,這六個分別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按照科學的分析,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太陽照射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從冬至開始,日照將會漸長,黑夜會逐漸縮短。
而我國古代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北半球氣候都進入全年中最寒冷的季節。
Ⅳ 為什麼講今年立冬是百年一次並是一生當中唯一一次呢
2020是最冷的一年
為什麼2020是最冷的一年
據氣象專家表示,今年很可能是尼諾元年,厄爾尼諾或許會讓2020年的冬天更寒冷。
天文觀測數據表明,太陽將進入不尋常且時間較長的「超級安靜模式」,大約從2020年開太陽黑子活動或許會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太陽黑子活動或許將進入「冬眠」,這種情況自17世以來從未出現。目前處於200年氣候周期的變冷初期。
不少科學家擔心,未來地球會不會出現和電影《流浪地球》一模一樣的場景,整個被冰雪覆蓋。
其實早在霍金先生在世期間就曾今預言,如果未來人類再不扼制全球變暖現象話,未來厄爾尼諾現象將會成為人類最大的威脅。說不定到時候冬天周期會越來越長,最終會導致冰河時期的再度迸發!所以目前最要緊的就是趕緊遏制厄爾尼諾現象的繼續發生,否話全球人類都將在劫難逃。
「拉尼娜現象」會讓今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寒冷天氣嗎
「拉尼娜現象」就是「厄爾尼諾現象」的相反版本,都是屬於平常不太常見的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的是太平洋東部海水溫度偏高,導致本來夏季的時候應該是季風給東南亞帶去雨水,厄爾尼諾現象的結果是亞洲開始乾旱、美洲反而雨水開始變多,導致東太平洋地區有很多颶風氣旋。
拉尼娜現象跟厄爾尼諾現象剛好相反,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水溫度偏低,亞洲就容易形成降水偏多的情況,反而是美洲的東南部颶風偏多。總之,關鍵就是太平洋東部海水是偏熱還是偏冷,偏熱的就是厄爾尼諾,偏冷的就是拉尼娜。
日本氣象廳9月10日表示,今年可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如果出現「拉尼娜現象」,則會導致日本出現冷冬。據推測,至少本次「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到這個冬季結束。
據悉,8月的海面水溫超過了判定「拉尼娜現象」的基準值。日本夏季容易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出現連日的酷暑,冬季容易因為西伯利亞冷空氣導致氣溫過低。
2017年秋季至2018年春季曾出現過「拉尼娜現象」。當時,雖然日本全國為暖冬氣候,但在2018年的1-2月由於出現一股冷空氣入侵導致北陸等地區降下大雪。大雪使福井縣道路上的一千多輛汽車癱瘓,物流也一度陷入癱瘓。
如果拉尼娜出現了,那肯定就是「降溫」、再「降溫」的天氣,2008年平均溫度略低就是因為拉尼娜導致的,拉尼娜現象以東太平洋赤道區域海洋溫度異常變冷為特徵,它能破壞正常的熱帶降水和大氣環流狀態。
盡管拉尼娜現象總體上會對全球氣候有降溫作用,但預計高於平均水平的全球氣溫仍將佔主導地位,所以拉尼娜出現確實會引發「降溫」。
但是未必就是導致極寒天氣或者更冷的天氣,今年冬天並非就會特別冷,這完全不在一個度量上。上一次拉尼娜現象出現在2017-2018年,那是一次短壽命的弱到中度事件,從2017年11月開始發展,2018年4月衰落。但是我們也沒有看到逆轉全球變暖的局面。
所以最終依然成為了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雖然沒有超過2016年,但是也比較接近了,因為2016年出現了極強的厄爾尼諾現象,拉升了整個全球的氣溫狀態。
雖然從拉尼娜現象的分析來看,如今出現「極寒天氣」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但是異常的氣候波動也不排除出現極寒天氣,因為全球變暖也會引發「兩極分化」的極端性天氣,熱更熱,冷更冷的模式。
所以如果冬季出現極寒天氣也不是奇怪的事情,但是並不太可能出現與2008年一樣,我國大范圍出現冰天雪地的天氣情況,這個需要區分一下,就算是拉尼娜現象存在,但是更多是偏向於極端氣候現象。
准確的來說,如今無論是厄爾尼諾現象,還是拉尼娜現象,其實都沒有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大,這才是主導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所以今年出現拉尼娜現象的話,基本不可能出現2008年的情況,同時我們還可能會在冬季遇到暖冬的情況。自從2000年以後,我國基本都是以暖冬為主,所以出現冷冬的可能性真的太小了。
綜合情況來說,如今的氣候極端化較多,2020年我們也見識到了更強的自然災難,高溫,乾旱,洪水等都是在不少地區百年一遇,那麼在未來,如果人類不對氣候做出改變,將同樣可能遇到更強的自然災難,這樣徐徐漸進會變得越來越強,這對我們人類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所以地球正在惡化,人類似乎都還沒有蘇醒過來。
2020年到2021年冬天要冷多久
大約3—5個月的時間,溫度在10度以下。
如果是南方地區的話,2020到2021年冬天將從立冬,2020年陽歷11月8號開始變得寒冷,此時大部分地區約在10攝氏度左右,再往後將進入10攝氏度以下的嚴寒氣候,大約冷3個月左右。
但若是是北方的話,可能冷的時間更早更長,大約從國慶後開始冷到明年的2月4號,甚至還要注意倒春寒的跡象。
2020到2021年冬天什麼時候最冷
預計進入2021年冬天,從小寒開始至大寒期間是最冷的。
Ⅳ 立冬吃什麼啊
一、南方立冬吃的傳統食物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開始到11月22日或23日結束。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樣,都是農歷上表明一個新季節的開始。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根據氣象學上連續5日平均氣溫10℃以下為冬天,連續5日平均氣溫為10℃-20℃為秋天來看,廣東在立冬時,仍是真正的秋天。
「立冬補冬」是民間數千年的習俗,一到立冬,廣東人就會結伴去打邊爐吃羊肉,熱熱鬧鬧地開懷大吃;而立冬後,不少人會把珍藏的高麗參、鹿茸找出來准備進補。廣東人稱火鍋為打邊爐。廣東人重湯頭,因此粵式的打邊爐自然也以好的高湯為底,加上各式海鮮、山珍入味,蘸料則以沙茶醬為主。
在汕頭每個節氣都講究進食不同應季美食,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進補」和吃板栗炒飯是汕頭特有的習俗。據說立冬當天進補,營養成份會百分之百被人體吸收。進補葯膳用的中葯材有人參、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葯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在潮汕地區流傳著一句俗語,叫「立冬食蔗無病痛」。潮汕先人認為在立冬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又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眾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以前潮汕地區立冬還有吃「炣飯」的習俗,這種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潮汕地區俗諺說「十月十吃炣飯」,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卜、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據介紹,「炣」是指烹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飪方式。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薑母鴨是自1980年代後才流行冬天進補的小吃。店家提供煮熟鴨肉、老薑(薑母)、米酒、胡蔴油、中葯葯材包,共同熬煮於顧客桌上瓦斯爐或炭火,食後通體暖暢,頗受歡迎。
Ⅵ 立冬跟冬至有什麼區別怎麼由來的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現在,人們常以凜冽北風,寒冷的霜雪,作為冬天的象徵。四川盆地亦霜雪稀少,所以,在氣候學上,不固定以「立冬」這天作為各地冬季的開始,而是以氣溫來劃分季節,即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這樣就比較節合當時的物候景觀。立冬時節的四川盆地,仍處於「三秋」繁忙時期,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業已結束。氣候條件適宜於油菜移栽。生長期較短而春性較強的小麥也要抓播種,因為立冬後期多有強冷空氣侵襲,氣溫常有較大幅度下降,如果播後氣溫低,出苗緩慢,分孽不足,就會影響產量。紅苕在日平均氣溫低於15℃時,生長已漸趨停止,應該及時收獲。盆地西北部個別年份立冬曾出現過早霜,更要早挖窖,免凍害。高原地區這時已是乾季,濕度迅減,風速漸增,對森林火險必須高度警惕。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四川各地日出到日沒有10小時左右。冬至以後,隨著地球在繞日軌道上運行,陽光直射地帶便逐漸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冬至日雖基太陽高工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但是地面過去長期積累的熱量,還在繼續散失,近地層氣溫尚未降至最低,所以這時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過了冬至,雖然晝漸長,夜漸短,但是在短期內仍然是晝短夜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還是比散失的熱量少,所以氣溫並沒有立即回升之勢。群眾中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川西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Ⅶ 張浩演的立冬是什麼電影
《二龍湖之愛情故事》
Ⅷ 張魯一、倪妮首次合作電影《漫長的告白》,這部劇是什麼性質的影視劇
張魯一、倪妮首次合作的電影《漫長的告白》是一部愛情文藝片。這部電影是導演張律拍攝的華語長片,講述少年時期的立冬(張魯一飾)愛慕過一位叫阿川(倪妮飾)的女生,兩人在經歷二十年的漫長等待後,再度相遇的故事。影片在平遙國際電影展首映後,收獲到不少好評。有業內人士評價這部影片是極致美學愛情電影,整部影片情感暗流涌動,充滿情感張力。而主演倪妮評價解讀這部影片為“深藏在心底的愛都會成為漫長的告白”,由此可見這部愛情電影的內容有多麼浪漫。
愛情文藝片不容易拍,一旦拍得不好就會很沉悶。不過通過這么多好評看來,《漫長的告白》應該還不錯。
Ⅸ 沈立冬是誰演的,沈立冬扮演者,食來孕轉沈立冬
《食來孕轉》中沈立冬的飾演者:王千源
沈立冬演員 王千源
沈家大兒子,是個有些不著調、吊兒郎當的男人。與妻子蘇橋結婚五年卻無子,妻子迫切的想要一個孩子讓他壓力山大,卻未想自己竟被診斷出不能生育。一時傳宗接代的任務如同噩夢在家中彌漫,求子之路坎坷異常。但最終在老婆和家人的關心下,他逐漸改變並將一個家撐起來,成為有擔當的一家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