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什麼意思
這是截出來的一句話,原來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大概指一種人生從現實到迷茫再到大徹大悟的過程
Ⅱ 看山不是山,那是什麼
最近,我讀完一部書稿--《在山水中散步》,給我的印象是,作者是一位熱愛生活,喜歡旅遊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有心人,不光用眼看,還用心讀,所以每到一處,總有發現,總有收獲,總有感悟,還能用流暢生動的語言准確地表述出來,營造出一篇篇美文。 隨著作者的腳步,讀者會跟著領略廬山、嶗山、篷萊、武夷山、峨眉山、九寨溝等等的絢麗風光,閱讀到都江堰、八桂庄、竇州古城、東方之珠的香港等地的滄桑巨變,還會感嘆悠悠鴨綠江、鴻門一頓飯、潯陽江頭的琵琶聲和杜甫的草堂、武則天的夢……你還會發現,作者是腳到、眼到、心也到,用他自己獨有的視角,敏銳的目光,捕捉到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面,給人以美感,以啟迪、感悟和遐想。 游記,幾乎遊人都能記,但記得好的不多。到一處名山勝地,總能看到一些美麗風光、奇妙景象,還可以買到一些文字介紹材料,摘錄一些,綜合一下,寫點「到此一游」的文字是不難的,難的是獨具特色,別開生面,道出別人想道而沒有道出來的感受以及自己的心靈獨白。換句話說,寫出你「這一個」不容易。 佛家參憚有一種說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里說的是佛家修行的三個層次,也叫三重境界,即初期看山是山,中期有悟時,山就不再是簡單的山了,最後徹悟,返樸歸真,山還是山,但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山了,升華了,空靈了。把這用在游記上也是很合適的。走馬觀花,照象機式的記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什麼寫什麼,流水帳,千篇一律,大同小異,這是初級階段。再上一個層次,進到文學的創作,那就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是什麼?是山水背後的東西,附在山水之上的東西,山不再是單純岩石泥土加草木的立體,水也不是簡單的流動的液體了。 人人面前的山水都一樣,怎麼能看出「不是」呢?這首先要視角,要獨具的目光。同樣是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一個人只要用心去看,肯定有不同的發現。《在山水中散步》的作者,看到的是說不盡的廬山,清靜的嶗山、麗江的悠閑,峨眉山的雪花……麗江是一座邊遠的古城,「古城像一片葉子,三條水如三道葉脈,從外面流進去,在大大小小的街道玩夠了,才依依不捨地流出來。水邊坐著洗菜的人,行動悠閑得很。也有一絲不苟地洗毛筆的洗得那些羊毫或狼毫都要變成水了,然而他們卻說:''洗得清,才能寫得好字的。''這是些慢條斯里的『老巴東』。也有有一下沒一下地洗手的,還有什麼也不洗的,就蹲在水邊說話。」遠離大城市,遠離繁華喧囂的水和水城的人是這般慢慢悠悠的,自由自在地享受著時光,而且還有古老的哲學:「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條條都是通往墳墓的,走得太快了,就是快進去的,所以麗江老人不喜歡走快……在古城裡,似乎螞蟻爬進磚縫里,從一塊葉子爬到另一塊葉子,也顯得特別悠閑。葉子掉到水面上,也慢慢的,在空中旋轉著,像蝴蝶翩躚起舞,欣賞著自己水裡的倒影。走在麗江的街道上,才感到這方土地是最適合悠閑的。這是一方與世無爭的凈土。」麗江的風土人情,在作者的筆下顯得那樣真切,原始,寫麗江的文字很多,但象作者這樣去體會那裡的悠閑,那裡的遠古,感嘆那一方沒有被現代物慾橫流、城市喧囂污染的凈土,卻比較少。這就是作者獨特的視角,與眾不同的感覺。 同樣,「峨眉天下秀」。峨眉山秀美天下聞名,山勢層疊,古松翠竹,流水潺潺,還有猴群,還有佛光,可寫的很多。但作者一概舍棄,卻把筆墨灑向空中:十月還是很熱的天氣,峨眉山上卻清涼加霧朦朧,「空中有一線白色在晃眼劃過。我放棄了所有屬於前進的動作,停在那裡,目光與天空互相對峙直到天空又出現了白線。我把白線接到手裡,是米粒大的白點,這是什麼?我是粵西人根本沒見過天上會落下這''米點''來……越往上走,空中的白點開始多了,很隨意地落下來,有一點沒一點的。白點很輕,零星地點綴著一山霧靄,很羞澀地落到地上,一點也不起眼,等到我們再往上走,那白點又比先前多了一些,不知是誰叫了一聲:''雪――下雪了!''這時候,我才明白這些白點原來是雪。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下雪,不由又用手接著,一邊走一邊欣賞,含在嘴裡讓它融化。」「到了金頂,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白色。霧象牛乳一樣,把塵埃嫩嫩地洗去,給山披上輕紗似的夢。雪鋪在地上,更顯出大地的潔凈來,地上的青草、石上的苔蘚,都蓋著一層潔白的雪花,令人不忍下步,怕踩傷了雪……我忽然想起天國來,天國是聖潔的。這雪花,是天國的語言……」一個從未見過雪花的南方遊子,在秋高的季節突然與雪花邂後,那種欣喜,那種驚奇是難以抑制的。而這雪,不是別處的雪,而是十月峨眉山上的雪,「站看著雪花是一種美妙的享受。旁邊是寺院,寺院雄偉巍峨的身影遠遠便辨別得出來……寺里的魚木聲恰恰在香火裊裊里響起來。」峨眉山的雪是動人的,是美妙的,還是聖潔的,來至天國。這就是「看山不是山」的一種境界了。 其次,看山不是山,看到深處,看到高處,比如意景,比如文化,比如歷史等等。《在山水中散步》的許多篇章都顯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蘊,從《戰國工程》、《八桂第一庄》、《讀長城》、《解讀驪山》、《竇州古城》等等篇章中,可以看出作的文化、歷史知識的積累。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戰國時,秦人擁有它,邁開了並吞六國的堅定步伐;漢高祖因之,成就了千古帝業;劉備、諸葛亮憑此基業,屢屢對外用兵,終成一代雄才霸主;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廣深家源出四川,而江南一帶流行''少不入蜀''的說法,四川景美、人美,會使多少不經世事的年青人移情別戀,樂不思歸――古往今來,四川人才輩出,成就斐然,卻離不開川西千里沃野。而川西平原,離不開都江堰。」作者這樣的一段開場白,對戰國工程的鋪墊,就顯示了作者的文化功底。「到了都江堰,我好象讀到一本傾注風雨的書,它的每一頁,都是濕淋淋的,記載著與水有關的故事。」跟著作者在山水中散步,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開擴了眼界。就像品一杯香茶、一杯美酒,讀一篇美文,欣賞一幅名畫。如今時興的文化散文,大抵就是走的這一路數。然而,這需要比較高的藝術修養,高手能把文化這塊布料剪裁成少女的超短裙或女人的旗袍。把握不好的,蹩腳的寫家一發揮,就成了王大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了。 好的游記屬於文學,稱為游記散文。文學,也被稱為人學,反映人的情感。如果游記只見山水不見人,肯定難說好。山水是自然界的,無情的,但人卻是有情感的,可以寄情山水。「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宋朝辛棄疾不愧是文學大家,一語道破。缺乏情感的散文,如同僵屍一般,毫無生氣。一條鴨綠江,勾起多少回憶,引起多少聯想,那是一條普通的江水嗎?當然不是,那是一條曾經通過千軍萬馬的英雄之江,那是一條經歷了無數戰火硝煙洗禮之江,那是一條牽動過著億萬中朝人民心的生命之江。這條江影響了一代人,伴隨著一代人的成長。「我小時候生活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山村,山村裡很多屋子的牆上,用石灰寫著''抗美援朝''的標語。《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不知看了多少遍,這些都是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鴨綠江,我是從電影上認識的,雖然千山萬水阻隔著我的視線,但那鴨綠江水好象清晰在目,放學回來,就會聽到一陣歌聲:『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小伴們互相問:「你知道鴨綠江在哪兒嗎?」大家心中的一個人生目標,就是堅信長大了都會見到鴨綠江。「我現在就站在鴨綠江的船上。以前想當自願軍的美好感覺呢,我會讓它長駐心中。」眼前的江水與往事的回憶,來回穿插,借景抒懷,那樣情深意長,那樣盪氣回腸。「鴨綠江像一張飽經風霜的臉,它像在我的''問號''里回憶什麼,但更多時候像思索……」這里的文字,飽含深情,是作者蘊藏在心中幾十年的老酒散發出來的厚重香氣。至於《成長中的一條河》,那是一條母校邊的河,一條成長的河,生命的河,春夏秋冬,朝朝暮暮,多少往事,幾多歡愁,更何況「在那段時間里,我寫的文字都是從河水裡生長出來的,確切地說,是河水的清涼使我專心去捕捉心靈的感覺……感謝鑒江!」。作者不僅在鴨綠江、鑒江里傾注了感情,而且情滿所有的喜愛的青山綠水,所以他筆下的山水才顯得「嫵媚」動人。 正因為多情之故,作者大量地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山水寫得富有人性、靈性。廬山牯嶺上,「太陽在街上走得似乎是挺快的,從屋脊炊煙跳下來,撫摸一下門檻,但從大青石上淡去了。等到牯嶺上點點燈光被夜色點燃,遠遠看,好象與天上的星星融在一起,不知是地上的燈走到了天上,還是天上的星星跑到了地上,這個街市與天接得那麼近,天上的仙女會不會到這兒來呢?」嶗山的「三皇殿前有株古柏,腰肢一扭,從肚臍的地方生出一株凌霄,而在胸堂的地方,又長出了一株鹽膚木-----」。武夷山「九曲的水,好象是來自草葉上凝結的露珠、松針上掉下來的雨點,清澈、輕盈、柔軟,它不象大河裡的水那樣故作深沉,不象湖裡的水那樣孤芳自賞,也不象池塘里的水,局促笨拙,它有少女的情韻,那漾漾的柔波是這樣恬靜,委綩,它又有孩子的調皮,活潑可愛,一溜小跑,走出輕快的腳步」,類似這樣的描寫,在《在山水中散步》里俯拾皆是,這說明作者觀察能力和描摹能力都很強,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活潑,興趣盎然。因此,語言形象、生動、流暢也就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書中有長篇也有短章,象《鴻門「一頓飯」》,不足千字,卻寫出一段重要的歷史,不但精粹,簡約,而且妙筆生花,妙趣橫生,值得細細玩味。
Ⅲ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誰說的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主要說是人的心態,山還是山,只是心態變了。用山來表現人的心態
Ⅳ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此人生三大境界何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1、看山是山
一個人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內心是純潔無暇的,對待任何接觸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別人告訴你,眼前靜止的叫做山,你就認識了山;遠處流動的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你就會不假思索地以為」眼見為實「,認為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真實的。
(4)看山不是山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到達第三個境界時,你就要專心致力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干擾,無求無欲,與世無爭,面對世間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苦苦糾纏,浪費大把光陰,與其這樣,不如豁達和坦然面對。人活的是一種心態,大智若愚,難得糊塗。
人生,無非是笑笑別人,再讓別人笑笑而已。看盡人生百態,嘗遍世間冷暖,方能活得瀟灑自如。
Ⅳ 電影台詞 當初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如今我看山還是山
僵屍皇帝
7.0分加入收藏
主演:楊竣茗劉沫彤劉偉超崔會良
導演:房映華
類型:驚悚喜劇恐怖
時長:64分鍾
年代:2016
地區:內地
簡介:
Ⅵ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有些東西不能看錶面,得看內在,所以看山不是山,看山也是山,啥也有個倆面性
Ⅶ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何解
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這是山,就認識了山;告訴這是水,就認識了水。( 這一階段是表象世界,通過身體感官了解客觀存在。)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 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進入這個階段,人是激憤的,不平的,憂慮的,疑問的,警惕的,復雜的。人不願意再輕易地相信什麼。人到了這個時候看山也感 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的載體,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 雲」。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麼做人,如何處世,絞盡腦汁,機 關算盡,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因為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圓的,人外還有人,天外還有天,循環往復,綠水長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有限的,哪裡能夠去與永 恆和無限計較呢?( 這一階段是意識世界,更多是主觀的投射。補充南師的說法,這一階段的本質並不是虛幻而是懷疑,懷疑以往的認知,是極為重要的探索過程,是為了獲得真正的 「知」。)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追求一生.勞碌一生,心高氣傲一生,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於是抱恨終生。但是有些人通過自己 的修練,終於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紅塵滾滾,自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這個時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這一階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對自我的認識。至此,身體和靈魂已擁有了獨立、清澈和寧靜,一切無可無不可,山水可以是山 水,只管遠觀近賞走進去,山水也可以不是山水,是或不是之間來去自由。 )
第一層:見山是山。
當感覺總是對某件事情很容易做出判斷的時候;或者別人太傻,為什麼這么簡單的優化都不做的時候,要懷疑一下,是不是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所以也沒什麼可分析琢磨的? 第二層:見山不是山。
當漸漸的視野開闊了一點,知道得多了一點,對任何一件事情,都一下子可以看到其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於是,陷入了另一種糾結,做判斷反而不容易了,開始患得患失,搖擺不定。
第三層:見山還是山。
個人繼續發展,總有幾個會變成巨牛無比,一眼看穿世事的。有這樣的能人,對公司、對產品,是狗屎運,也是糾結。好比諸葛亮。
Ⅷ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出處是哪裡
出自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Ⅸ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是什麼意思,出處什麼
出自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華